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翻译出来,以《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国隋唐史》为题出版了。现在历史所的朋友们又译成《剑桥中国秦汉史》,要我在书端写几句话,我既感欣幸,又颇为惶恐。我在秦汉史方面学力有限,本没有着笔的资格,但承鲁惟一先生盛意,在本卷出书后即行寄赠,得以成为国内很早读者之一。细绎全卷,曾将一些感想写作书评,发表在《史学情报》上,其中即呼吁赶快把这卷书翻译出来。现在经过历史所各位努力,这个愿望实现了,写一篇小序确实是我的义务。
《剑桥中国史》规模宏大,集中了西方研究中国史的许多学者的力量,本卷也不例外。全卷16章,原文多达981页,分别执笔的学者大都对章节论述的范围有长期深入的研究。例如第1章《秦国和秦帝国》的作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教授卜德,第3章《王莽,汉之中兴,后汉》的作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毕汉斯,著有《汉朝的中兴》;第6章《汉朝的对外关系》的作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著有《汉代的贸易和扩张》;第9章《秦汉法律》的作者荷兰莱顿大学退休教授何四维,著有《秦法律残简》、《汉法律残简》;第7章《政府的结构与活动》、第12章《宗教和知识文化的背景》等的作者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院鲁惟一博士,著有《汉代的行政记录》、《通往仙境之路》等书,诸如此类,不遑枚举。还有的学者,如法国法兰西学院的戴密微、日本东京大学退休教授西嵨定生等,更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本卷的作者阵容在西方学术界可称极一时之选,这部书也可谓西方研究中国秦汉史的结晶。
西方对秦汉史的研究有相当长的历史。本卷《导论》对此有概括叙述,一直上溯到明清之际来华的传教士卫匡国的著作。中国的二十四史始于《史记》、《汉书》,读史者也总是从前四史入手,所以一接触中国史就是秦汉,同时秦汉在整个中国史上又有其特殊的重要位置。西方学者研究秦汉史的较多,成绩也较丰硕。看本卷所附参考文献目录,便可得到相当的印象。这部《剑桥中国秦汉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和提高的。不很熟悉西方研究情况的读者,通过本卷不难知其涯略。卷中引用日本学者的论著也很多,足供读者参取。
这部书有几个特点,想在这里介绍一下。
首先是秦汉史列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这一点恐怕是国内读者不易理解,而且是会有较大意见的。《剑桥中国史》的总主编序对此曾有说明,他们提到,在筹划编著这部巨著的时候,本想从中国史的开端写起,可是我国的考古发现日新月异,70年代以来更有进一步扩大的倾向,把中国史前史以至公元前一千纪的历史面貌几乎彻底改变了,而现在还没有能把崭新的考古材料与传统的文献记载融会贯通而成公认的成果,因而全书只好从有大量可靠文献依据的秦汉开始。这种看法,和晚清以来疑古思潮的见解是有实质差别的。
《剑桥中国秦汉史》广泛引用了文献材料,而且很注意文献的辨伪和考订,这是不少西方中国学家一贯坚持的作风。大家可以看到,本卷各章中的引文,大多注意了使用经过整理校订的版本,包括中国、日本以及西方学者的各种注释。卷中图表也尽量做到有足够的文献依据。这是作者很重视文献的一种表现。
这样说,并不意味本卷的写作不重视运用考古材料。相反的,本卷不少作者都征引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成果。例如都城的发掘和一批大墓的发现,在书中好几个章节得到介绍引用。尤其是有关经济史和社会生活史的部分,涉及考古材料的地方更多。由于本卷作者有几位是秦汉简牍帛书研究的专家,他们写作的章节引用这方面材料,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论法律时,征引云梦睡虎地秦简;论屯戍时,征引敦煌、居延等地汉简,使这些专门的研究汇合到历史的论述中去。中国的学者研究秦汉史,也是这样做的,但当前还有人在谈考古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时,总是过多地强调先秦,对秦汉考古重视不够,应该说这是不很公平的。
真正让我震撼的是它对“细节”的捕捉和编织能力。历史的宏大叙事固然重要,但真正让历史鲜活起来的,往往是那些被忽视的社会生活侧面、经济结构变动,甚至是文化符号的细微演变。例如,书中对某个朝代手工业技术的讨论,或者是对士大夫阶层日常饮食习惯的侧写,这些内容看似“枝节”,实则构成了理解当时社会肌理的关键脉络。不像传统史书往往集中在帝王将相的更迭上,这套书展现的是一个立体、多维度的古代中国社会。我经常会在阅读到某个关于地方治理或商业贸易的段落时,猛然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自己对那个遥远时代的生活脉动有了更真切的感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层面。这种全景式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认知版图。
评分这套书的编纂团队和撰稿人的学术背景,简直是一份重量级的“名人堂”名单。光是能接触到这么多顶尖汉学家和历史学者的集体智慧,就已经是无价的体验了。我特别留意了引文和注释部分,那份浩瀚的参考书目,本身就是一张极其详尽的史料导览图。每一次当我对某个论点产生疑问时,总能在脚注中找到指向原始档案、出土文献或者相关西方学界争论的线索。这套书的价值,远超于其文字本身,它提供的是一套如何进行严谨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框架。我可以想象,许多重要的学术命题都是围绕着这套书的某些章节展开或辩驳的。对于一个自学者来说,它相当于直接把我带进了世界一流的历史研究生的课堂,那种被专业知识环绕的感觉,让人感到无比踏实和充实,少了许多摸索和弯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装帧质量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厚重的质感、典雅的字体排版,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与沉淀。我特别欣赏那种沉稳又不失大气的设计风格,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散发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但又不至于枯燥乏味。内页的纸张选择也非常考究,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对于需要查阅和细读的工具书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第一次翻开第一册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大部头”气场,瞬间让我对接下来探索中国历史的旅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细节之处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比如清晰的地图插页和详尽的索引系统,这些都是历史研究者梦寐以求的配置。我甚至愿意把这套书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彰显主人品味的陈设。这种对书籍实体本身的尊重和投入,是很多当代出版物中难得一见的。可以说,仅仅是外观和触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套书深深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那种近乎冷峻的客观叙事方式。它不像某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热衷于渲染戏剧冲突或者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采取了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多重视角切入,让人能够跳出单一的民族情感或意识形态框架去审视历史的复杂性。例如,在论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们会并列呈现来自不同学派、不同背景的史学家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原来历史可以这样解读?”这种“求同存异,尊重事实”的态度,是真正的高级史学所应有的风范。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一个既定的故事,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严谨的学术对话。对于我们这些渴望了解“历史真相”而非“历史故事”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无可替代的定海神针。它要求读者付出思考的努力,但给予的回报,是远超肤浅娱乐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建立了一种“超越时代”的对话机制。它不是在用二十一世纪的价值观去评判古代的成败,而是努力还原当时的逻辑和困境。当你阅读到关于某个政治决策的分析时,你会发现作者们总是耐心地解释,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决策看似“错误”,实则可能是最“合理”的选择。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极大地消解了许多陈旧的历史偏见和脸谱化的认知。我感觉自己与书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之间,建立了一种更具同理心的连接。这种高屋建瓴的平衡感,使得即便是对某一特定朝代持保留意见的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深刻的教训和理解。它教会我的,是如何用更复杂、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这种思维训练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评分质量中上,内容详实,外国视角,值得学习。
评分超棒的一套书,久闻大名了!送货超快,保护的很好,没任何磕碰问题,非常满意!就是收到后才发现,尽管每满200-100加上300-100的券很便宜买的,但有书友去年还只用了160就买到,顿时有点小郁闷。
评分收集癖表示,这样的活动再给我来一打!不到三折购入,非常划算!!!
评分行配送,同时京东商城在售后管理上也非常好的,以
评分物流速度快,东西也不错
评分厚重、大气、权威的一套书,在外国人写的中国史中应该无出其右。除了宋朝和初清外,已经买齐。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也能学到东西。
评分一本挺值得看的好书,大家有兴趣可以好好看看
评分它全面系统地叙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历史进程,其重点是对“毛泽东对中国式道路的寻求”、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与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关系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行了深入、谨慎、求实的研究。后毛泽东时代,继承人邓小平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巨大项献及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是《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的又一论述重点。
评分京东购物比实体店,也比~便宜多了,优惠券加满减差不多三折多买下的,搞活动京东力度很大,物流也很快,隔日达,书质量很好,大家著作,值得品读,可以看看外国汉学家对中国历史的新视角,品读西方学者严谨扎实的学风,参考文献做得都很规范,还配有不少地图,更加简明生动,一如既往支持京东购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