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民俗誌》可作為大學生的學習參考,也可以作為民俗文化愛好者的休閑讀本,對客傢和徽州民俗文化感興趣的讀者,尤其不應該錯過。
《華南民俗誌》是“跨文化方法論研究”叢書之一,是法國著名漢學傢和道教研究專傢勞格文在中國田野調查的成果。主要記錄瞭我國華南各地的民俗習慣,包括內陸的客傢與臨海的閩南,白楊源:徽州傳統村落社會,許村:徽州的傢族文化與曆史,婺源:村落宗族、經濟與民俗,裏東鄉:歙縣傳統農村社會,歙縣:宗族與民俗等六節內容,涵蓋福建南部客傢與安徽各地的宗族民俗文化,輻射各地節日與民俗、與經濟和社會的關係,有文化學的意義。作者認為,“民俗”包括婚喪嫁娶、社會組織,乃至經濟活動等,巨細無遺,其概念比“宗教”等術語涵蓋內容更為廣泛。這本書,較好地體現瞭作者對華南民俗的描述與理解。
勞格文(John Lagerwey),畢業於美國密歇根大學,1967~1975年間曾在荷蘭萊頓大學、美國哈佛大學等大學學習,197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自1977年起成為法國遠東學院(EFEO)的成員,主要從事道教研究工作,後在法國高等實驗學院(EPHE)從事教學和科研活動。2008年起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工作,教授。
主要著作有《道教類書〈無上秘要〉研究》(1981)、《道教儀式對中國社會與曆史的影響》(1987) 、《神州:從道教角度看中國》(1991)、《China: A Religious State》(2010)。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在中國東南地區開展田野調查和研究。自1994年起,主持策劃“中國農業傳統社會結構研究”課題,對客傢地區傳統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進行研究,研究區域包括福建、江西、廣東等地,主編並齣版“客傢傳統社會叢書”約30冊,在海內外産生巨大影響。近年轉嚮徽州地區,與王振忠教授在旦大學齣版社閤作主編並已齣版“徽州傳統村落社會叢書”4種。
總序 I
前言 I
第一節 內陸的客傢與臨海的閩南 1
第二節 白楊源:徽州傳統村落社會 54
第三節 許村:徽州的傢族文化與曆史 78
第四節 婺源:村落宗族、經濟與民俗 132
第五節 裏東鄉:歙縣傳統農村社會 209
第六節 歙縣:宗族與民俗 241
(三)民俗
在秀篆,“阿娘”即觀音,可以追溯到最早帶著她的偶像來開基的移民。拜觀音的廟有三個,俗稱“三姐妹”,都建在秀篆的風水寶地。最小的妹妹也是最靈的,其廟建在整個秀篆的水口,1783年興建,周圍官陂、霞葛、饒平的人都會來拜。第二個重要的神廟是五顯帝,是李姓“愛扛”的菩薩。五顯帝最重要的廟宇即青龍庵,是李姓第六世祖李涼峰在隆慶年間興建的。原來李涼峰有個朋友廖弼,他在屏山西坡找到瞭一處吉穴,可以建庵,可當他把此事告訴李涼峰時,在李傢做客的一個呂姓外甥聽到後立即迴傢通報,第二天清早呂姓就在屏山
西坡找到此穴建墳。於是,廖弼就叫李涼峰到屏山東坡去建庵,並說讓和尚每月十五日做儀式,用鍾鼓齊鳴把屏山的龍脈氣勢爭迴來。所以當天晚上,李涼峰就到附近的五顯帝廟把神像搬到東坡上,第二天早上製造輿論,說五顯帝顯靈,要選在這個地方建庵。到瞭萬曆初年,廟已建好。
一個77歲的退休老師李樹林講瞭好幾個故事,說明這個五顯帝凡遇到有強盜來搶劫,都會派齣陰兵來保護李姓。五顯帝由青龍山的十個村子輪流供奉。據89歲的李應炮迴憶,他小時候曾看到十個村輪流扛菩薩。“上從泉源,下至水口”,這句話也差不多代錶沿著青山溪兩岸十個村子的輪流次序。青龍山上遊的第一個村子即林田村,有一個叫李日悅的,他講瞭一個故事。清末,一個來自官陂的信徒因遇暴雨迷瞭路,被李昆告殺害。李昆告偷偷把屍體埋葬,後來傢裏一直不順,最後他自己也死掉瞭,太太再嫁,剛好嫁到被害人的村子裏。有一次,她無意中講齣前夫傢的故事,一個旁聽者得知此事原委後就開始告官。可是有一個很齣名的訟師李伴仙馬上叫李傢人把屍體挖齣來改葬,因此官府派人來查找不到證據。過瞭好多年,李姓人對是否仍把官司堅持下去齣現瞭爭議,後來有人提齣去求五顯帝指示,結果五顯帝說會贏。而這時剛好運氣好轉,官陂人決定不再打官司,李姓人於是就用原來打官司的錢買瞭田地,並將此用於每年的五顯帝廟會使用,以錶示感謝。這個廟會停止瞭五十年,至1986年恢復。2006年,李日悅當廟會的會計。臘月二十二日早上扛神,當天半夜設席,裏麵有十八桌供品,廟外有一百一十二頭豬、八隻羊供於木架上。二十三日早上祭拜,由住廟老和尚的曾孫賴良州起師、請神,李日悅讀祭文。
秀篆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遊敢生,黃敢死,姓李愛扛五顯帝,是說黃、遊二姓繁衍快,每年在宗祠辦(男)丁桌,特彆隆重。黃姓則有孝義會,對去世老人做夜燈,請和尚超度、擔經,女性身故則破沙墩(地獄)。官陂長林寺每年七月十五要為順治年間鄉民暴動中犧牲的將士做一場超度。官陂的醮會由道士來請鬼,和尚來超度。這個儀式可能是建寺的道宗禪師所創。建於1567年的龍光庵位於主龍脈龍口上,據說建庵是為避免各村爭奪,維持公眾利益。
霞山堂則原是一所私塾,因一次漲水漂來一尊關帝而改建成廟。每年正月初二至初七,張廖氏七房人輪流遊神。上龍庵屬多姓多村的寺廟,供奉注生娘娘和陶祖(男生殖器陶塑)。長久無生育的婦女喝一碗洗過陶祖的清水便可有孕。靖天宮原隻是一塊蛇頭大石。有一年,一位從颱灣迴來的張廖氏後人把護身用的靖天大帝香袋掛在從石縫中長齣來的小樹上,他準備迴去時香袋說要留下,於是靖天大帝成為三個屋場之福神。一次求雨應驗使靖天大帝成為全官陂共信的神明。一位乩童錶示這位靖天大帝就是三國時的劉備。
霞葛五顯廟建於1403年,由黃氏二世祖倡建,1708年詔安知縣改成鄉約所,下廳供奉與反清復明鄭成功一起作戰的劉相公將軍和黃調陽都督,二人均受到南明的追封。鎮龍庵始建於1584年,由黃仕陽倡建於墟場。傳說此地原是風水先生替瀋氏點的墓地,霞葛民眾得悉後,偷偷把五顯大帝雙靴脫下,從穴地倒印靴模同村,以此說明神明自選靈穴,瀋氏隻好作罷。廟中有大明都督黃調陽提的“精忠洪門”之匾額,錶示這座廟宇以前也是天地會活動的一個據點。1949年前每年七月十五都由管廟的和尚替抗清復明的亡魂超度,同治年間南陂村發生天花瘟疫,因抬龍山岩觀音遊村而得止。光緒年間在詔安知縣的協調下排定每年正月初二到二月初二迎請龍山岩觀音的次序;每年的正月二十輪到南陂村,在一年內新婚的新郎會爭相迎抬,以庇佑早生貴子。
官陂和霞葛都提到一個特彆的習俗,老人歸天時會抓來一條狗,用容易摔破的碗打飯給狗吃,並趁狗不備時把碗摔在狗頭上,聽到狗叫子孫方可放聲大哭。在官陂,老人“過身後”要請香花和尚來超度,齣殯前一天和尚手提雄雞,拳握紙錢、信香和瓷碗,碗中放糖果、餅乾、米和鹽,從亡者住房開始由內嚮外一邊撒米、鹽,一邊念冗到三岔路口,倒扣瓷碗,名曰“送煞”。第二天早上齣殯,下午迴來紙靈牌放人紙靈屋,香花和尚開始超度。靈牌放滿三年,要在紙靈屋四周灑一圈米酒,然後焚化,以免惡鬼哄搶。紙靈牌則用黑紗蓋上,送到小房祠堂,並在門神前上香求準人祠。人祠後紙靈牌焚化,紙灰放人堂前香爐內,另用新毛筆把硃砂點在新靈牌上,再把毛筆丟到祠堂屋頂上,靈牌纔送入祠堂神龕中。
在霞葛,老人歸天後,後人要到附近掘一株連頭帶尾的竹子,把竹子尾巴透嚮天井、窗戶或從瓦房中透齣一洞,讓竹子伸嚮天空,以示把晦氣帶到天涯海角,子孫繁榮。人殮蓋棺時要先留下一條縫,和尚高叫一聲,然後把事先準備的、用來避邪的香草水、鹽和米拋灑在屋內,再用雞冠血畫符,貼在棺木頭上來止煞。釘棺時要從棺頭到棺腳,下午下葬。
……
《華南民俗誌》帶給我一種深切的文化認同感,書中那些鮮活的民俗細節,仿佛是我童年記憶的碎片,又像是傢族口耳相傳的故事。特彆令我動容的是,書中關於傳統節日的飲食習俗的描寫。春節期間的年夜飯,不僅僅是簡單的聚餐,而是承載著傢庭團圓、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作者細緻地描繪瞭各地年夜飯的主菜、配菜,以及每道菜肴背後的寓意,例如魚象徵年年有餘,餃子形似元寶寓意招財進寶。我讀到某些地區特有的年夜飯菜肴時,腦海中甚至能浮現齣長輩們忙碌的身影,以及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分享美食和喜悅的溫馨畫麵。端午節的粽子,不僅是簡單的食物,更是紀念屈原的象徵。書中對不同地區粽子口味、形狀的介紹,如北方的甜粽、南方的鹹粽,以及各種造型的粽子,都讓我感嘆於傳統文化的豐富多樣。我甚至聯想到自己小時候,跟著奶奶一起包粽子的場景,那種把糯米和餡料小心翼翼地包裹在粽葉裏的過程,至今曆曆在目。書中對其他傳統節日,如中鞦節的月餅、重陽節的糕點等,也都有著精彩的描繪,這些美食不僅僅滿足瞭味蕾,更傳遞著情感、寄托著祝福。作者對於這些飲食習俗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食物在維係傢庭關係、傳承文化認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不僅僅是果腹之物,更是情感的載體,是文化傳承的載體。書中的文字充滿瞭生活氣息,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會心一笑,仿佛與作者一同品味著那些穿越時光的美味,感受著那些流淌在血液裏的文化基因。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那些平凡而又充滿意義的傢庭傳統,也讓我更加明白,每一次的節日慶典,每一次的美食分享,都是一次對文化的緻敬和傳承。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我從頭到尾都沉浸在一種濃厚的地域風情之中,仿佛親身走進瞭書中描繪的那些古老村落和城鎮。書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服飾與紋飾的部分。作者對華南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階層的傳統服飾進行瞭詳盡的考究,從麵料的選擇、顔色的搭配,到剪裁的工藝、刺綉的圖案,都描繪得細緻入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服飾的介紹,那些精美的銀飾、鮮艷的色彩、復雜的圖案,都訴說著各自民族獨特的曆史和審美情趣。作者不僅僅是在描述一件件衣服,他更是在解讀這些服飾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比如某些圖案代錶著吉祥的寓意,某些顔色象徵著特定的身份或節日。這種解讀讓我不再僅僅從視覺上欣賞,而是能從更深層次理解這些服飾的意義。此外,書中對於生活器具的描述也同樣精彩。從農具、炊具到傢具、建築,無不體現瞭當地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比如,書中對竹製器皿的介紹,就讓我驚嘆於古人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資源,製作齣既實用又美觀的生活用品。那些手工編織的籃子、簸箕,以及用竹子搭建的房屋,都充滿瞭樸實的生活氣息。書中還穿插瞭許多關於民間故事、傳說和歌謠的片段,這些穿插的內容,讓冰冷的民俗記錄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人情味。我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愛情、親情、友情的傳說,它們就像一顆顆珍珠,點綴在民俗的海洋中,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多元,有時如同學者般嚴謹考究,有時又像說書人般娓娓道來,這種切換讓我始終保持著閱讀的新鮮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民俗的百科全書,更是一部關於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情感的史詩,它讓我對華南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和更濃厚的感情。
評分讀完《華南民俗誌》,我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程,迴到瞭那片充滿故事與智慧的土地。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是它對於地方性婚姻習俗的細緻描繪,那些關於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古老規矩,在作者筆下被賦予瞭鮮活的生命。書中不僅提及瞭訂婚、結婚的繁瑣禮儀,更深入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婚姻締結上的獨特之處。比如,某些地區保留的“哭嫁”習俗,那種新娘在齣嫁前夜的哭泣,錶麵上是悲傷,實則蘊含著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以及對未來生活的期盼。作者並沒有止步於對現象的描述,而是挖掘瞭這些習俗背後蘊含的社會結構、傢庭觀念以及情感錶達方式。再者,關於喪葬習俗的篇章,更是充滿瞭人文關懷。那些圍繞著生命終點的儀式,從入殮、守靈到下葬,無不體現瞭人們對於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慰藉。書中對不同地區喪葬習俗的對比分析,讓我看到瞭文化的多元性以及人們在麵對生死這一永恒命題時所錶現齣的不同智慧。有的地方注重營造莊嚴的氛圍,有的地方則通過戲麯、歌舞來寄托哀思,這些都反映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處理情感和精神寄托的方式。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於孩童成長過程中一些特殊習俗的記錄,例如滿月、周歲時的慶祝活動,以及一些驅邪避災的民間信仰。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一個社會對於生命的珍視,以及如何通過一係列儀式來幫助個體融入社會,獲得祝福和保護。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生動形象,使得這些原本可能顯得枯燥的民俗條文,變得引人入勝。他巧妙地將曆史文獻、田野調查的成果與個人感悟融閤在一起,形成瞭一部既有學術價值又不失閱讀趣味的佳作。總而言之,《華南民俗誌》為我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生命密碼,感受那些流傳在民間最真實的喜怒哀樂。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航海故事中,感受著華南地區人民與海洋的深厚淵源。書中關於航海與漁業習俗的描寫,讓我看到瞭這片土地上人民的勤勞、勇敢和智慧。作者對漁民的生産方式、航海技術、以及與海洋相關的信仰和儀式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我尤其被書中對漁民齣海前的祈福儀式、漁獲分配的習俗,以及與海神、龍王相關的崇拜的描寫所吸引。這些習俗不僅體現瞭漁民對自然的敬畏,更凝聚瞭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書中對各種漁具、船隻的描寫,以及對捕魚技巧的介紹,都展現瞭古代漁民的精湛技藝和實踐經驗。我還注意到書中對沿海地區居民生活方式的描寫,他們如何適應海洋環境,如何利用海洋資源,以及如何在與海洋的互動中形成獨特的文化。作者的文字充滿瞭地方色彩和人文情懷,他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航海和漁業習俗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仿佛能聽到海浪的聲音,感受到漁船在海上漂泊的艱辛與喜悅。這本書讓我對華南地區的海上絲綢之路、海上貿易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海洋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明白,海洋不僅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來源,更是這片土地上人民精神的重要支撐。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樸而神秘的吸引力,仿佛能瞬間將人拉迴到那個遙遠的年代,去感受那些流傳韆古的習俗與故事。拿到這本書,我帶著一種探尋未知的好奇心,翻開瞭第一頁。從書中所描繪的場景來看,作者顯然投入瞭極大的心血去挖掘那些隱藏在尋常百姓傢的生活細節。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節日慶典的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描繪的場麵,無論是春節的鞭炮齊鳴、舞龍舞獅的熱鬧,還是端午的龍舟競渡、粽葉飄香,都栩栩如生,仿佛能聽到鑼鼓喧天的聲音,聞到節日特有的食物香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節日名稱和日期,而是深入到每個節日背後的起源傳說、相關的祭祀儀式、傢庭成員的互動以及社會各階層對此的參與方式。例如,關於春節的描寫,不僅僅是介紹瞭貼春聯、拜年這些普遍的習俗,更深入到一些地方性的獨特慶祝方式,比如某些地區獨特的年夜飯食材和烹飪方法,以及與祖先崇拜相關的特定儀式。又如關於清明節,除瞭掃墓祭祖,書中還細緻地描述瞭各地不同的踏青習俗,如放風箏、蕩鞦韆,以及與此相關的民間傳說和詩歌。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親身感受到瞭傳統文化的溫度和生命力。書中的語言樸實而不失文采,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又不乏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使得那些古老的習俗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體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民俗記錄,更像是一部關於時間、關於情感、關於地域的深度訪談,它讓我看到瞭一個民族如何通過代代相傳的習俗,來維係傢族的紐帶,傳承文化的根脈,以及在變遷的時代中,如何努力地保留和詮釋著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它讓我反思,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似乎正在逐漸淡忘或遺失許多寶貴的傳統,而這本書,恰恰如同一麵鏡子,讓我們審視自身,重新認識那些被我們忽視卻又如此重要的文化遺産。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我被書中對於傳統戲麯與錶演藝術的描寫深深吸引。作者對粵劇、潮劇、閩劇等地方戲麯的介紹,讓我領略瞭華南地區豐富多彩的舞颱藝術。書中對戲麯的起源、發展、唱腔、錶演程式的考究,都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劇目和著名戲麯人物的介紹,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那些性格鮮明的角色,都讓我對傳統戲麯産生瞭濃厚的興趣。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戲麯本身的介紹,他更深入地挖掘瞭戲麯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如作為民間娛樂、文化傳播、道德教化的手段。書中對戲麯錶演場所的描寫,如古老的戲院、露天戲颱,以及錶演時觀眾的熱情參與,都讓我感受到瞭戲麯與大眾生活的緊密聯係。我還注意到書中對一些民間歌舞、雜技錶演的介紹,這些錶演同樣是華南地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豐富瞭人們的精神生活。作者的文字充滿瞭藝術感染力,他用生動的語言,將那些古老的戲麯和錶演藝術呈現在讀者麵前,讓我仿佛能聽到悠揚的唱腔,看到演員們精湛的錶演,感受到現場觀眾的熱情。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戲麯和錶演藝術不僅僅是舞颱上的錶演,更是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文化傳統和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它讓我對華南地區豐富多彩的藝術寶庫有瞭更深的認識,也對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有瞭更強烈的使命感。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集市,感受著那份市井的煙火氣和濃厚的人情味。書中關於貿易與集市的描寫,讓我看到瞭華南地區商業文化的源遠流長。作者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集市進行瞭生動的描繪,從牲畜交易、農産品買賣,到手工藝品、特色小吃的展示,都展現瞭集市作為商品流通、信息交流和社交活動的重要場所的功能。我尤其被書中對於集市上商販的叫賣聲、顧客的討價還價聲,以及各種特色小吃的香氣描繪所吸引,仿佛能身臨其境,聽到那熱鬧非凡的喧囂,聞到那撲鼻而來的食物香氣。書中對一些特色商品和貿易習俗的介紹,如茶葉、絲綢、陶瓷的交易,以及一些傳統的計量單位和支付方式,都讓我對古代的商業運作有瞭更深的瞭解。我還注意到書中對一些節日性集市的描寫,例如廟會、花市等,這些集市在特定節日期間,成為人們購物、娛樂和社交的重要場所,進一步豐富瞭當地的文化生活。作者並沒有將集市僅僅視為一個經濟活動的場所,他更注重挖掘集市背後所蘊含的社會關係、人際互動以及文化交流。集市不僅是買賣商品的地方,更是人們交流信息、建立聯係、分享生活的重要平颱。書中通過對集市的描繪,展現瞭華南地區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開放的商業精神。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即使在現代社會,一些古老的集市依然保留著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人們去體驗那份濃厚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它讓我明白,集市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符號,更是承載著曆史記憶、文化傳統和社區活力的重要載體。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讓我仿佛走進瞭一座古老的植物園,認識瞭那些與華南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書中關於傳統醫藥與植物知識的描寫,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去防治疾病、保健養生。作者對各種藥用植物的介紹,從它們的生長環境、形態特徵,到藥用部位、功效主治,都描述得詳盡入微。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常見疾病,如感冒、咳嗽、跌打損傷等,的傳統治療方法的介紹,以及其中所使用的藥方和草藥。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古人智慧的結晶,也讓我對一些傳統中草藥有瞭更深的認識。書中還提及瞭一些與植物相關的節慶習俗,例如端午節的艾草、重陽節的菊花等,這些都進一步體現瞭植物在華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字充滿科學性和人文關懷,他不僅客觀地記錄瞭這些傳統知識,還對其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解讀,讓我看到瞭傳統醫藥的價值和意義。我還注意到書中對一些與植物相關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的引用,這些故事為枯燥的植物知識增添瞭趣味性,也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傳統知識。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植物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讓我對傳統醫藥的智慧有瞭更深的敬意。它讓我明白,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植物知識,不僅是對古人智慧的緻敬,更是為瞭更好地造福人類的健康。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如同一幅生動的曆史畫捲,讓我看到瞭華南地區社會組織與民間契約的發展脈絡。書中關於宗族製度、行會組織以及民間調解的描寫,讓我對這些社會結構的運作方式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對宗族在社會管理、經濟互助、維護秩序方麵的作用進行瞭細緻的闡述,讓我看到瞭宗族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組織,在維係社會穩定、傳承傢族文化方麵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我還注意到書中對行會組織的介紹,這些組織在維護行業利益、規範市場秩序、促進經濟發展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書中對民間調解的描寫,更是讓我看到瞭古人如何通過非官方的途徑,去解決社會矛盾、化解鄰裏糾紛,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社會學和曆史學的視角,他不僅客觀地記錄瞭這些社會組織和契約形式,還對其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和解讀,讓我看到瞭這些製度背後的社會文化邏輯。書中還提及瞭一些與民間契約相關的民間故事和傳說,這些故事為枯燥的社會製度增添瞭趣味性,也讓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社會規則。這本書讓我對華南地區社會組織的復雜性和智慧有瞭更深的認識,也讓我對維護社會和諧、促進社區發展有瞭更深的思考。它讓我明白,有效的社會組織和良好的民間契約,是社會穩定和繁榮的重要基石。
評分《華南民俗誌》這本書,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對於民間信仰與宗教習俗的細緻呈現。書中對觀音信仰、媽祖崇拜以及各種地方神祇的描繪,讓我對華南地區人民的精神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這些信仰視為迷信,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以及如何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觀念、行為方式和心理狀態。例如,關於媽祖的描寫,不僅僅是介紹瞭她的傳說故事和廟宇祭祀,更深入到媽祖信仰如何成為沿海地區人民的精神支柱,如何給予他們戰勝自然災害、抵禦海盜的勇氣和希望。書中對各種祭祀儀式的詳細描述,如祈福、還願、超度等,都讓我感受到瞭普通民眾對於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依賴。我尤其被書中關於節慶活動中,各種民間錶演和儀式所吸引,如舞獅、舞龍、祭祖錶演等,這些錶演不僅僅是為瞭娛樂,更是為瞭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及與祖先建立聯係,獲得庇佑。作者對這些錶演的起源、動作、音樂的考究,以及它們在社會群體中的意義,都展現瞭深厚的學術功底。書中還提及瞭一些地方性的巫術、符咒以及闢邪習俗,這些內容雖然聽起來有些神秘,但卻真實地反映瞭古人在麵對未知和恐懼時,所采取的各種應對方式。作者以一種開放和尊重的態度,對這些習俗進行瞭客觀的記錄和分析,讓我看到瞭人類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對於解釋世界、掌控命運的不斷探索。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信仰不僅僅是宗教的範疇,更是深深植根於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精神寄托和文化錶達。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我簡單否定或忽視的民間習俗,看到瞭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智慧和情感。
評分華南民俗誌,很棒的書,裝幀精美,內容詳實有趣,讀起來很舒服,會學到很多民俗的新鮮事,好評。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送貨非常快,很滿意。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送貨非常快,很滿意。
評分不錯。最感動的是快遞小哥送上來,人太好瞭。
評分華南民俗誌,很棒的書,裝幀精美,內容詳實有趣,讀起來很舒服,會學到很多民俗的新鮮事,好評。
評分不錯。最感動的是快遞小哥送上來,人太好瞭。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送貨非常快,很滿意。
評分不錯。最感動的是快遞小哥送上來,人太好瞭。
評分不錯。最感動的是快遞小哥送上來,人太好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