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北越,吴艳,刘丽影 著
图书标签:
  • 粉煤灰
  • 综合利用
  • 资源化
  • 环境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材
  • 工业废弃物
  • 循环经济
  • 污染治理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52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38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3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粉煤灰是热电厂燃煤产生的工业废渣,其堆积量巨大,不仅占用大量的农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还给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危害。因此,粉煤灰的处置与综合利用一直备受关注。目前,粉煤灰主要制作为建筑材料,用于铺路和道路回填工程等,无法被高附加值利用,造成其有价值组分的浪费。粉煤灰的主要成分是Al203和Si02,很适合制备莫来石、赛隆陶瓷材料、沸石分子筛吸附材料及提取Al203和Si02等,以提高粉煤灰的附加值和利用率。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及热能工程专业教材,也可供从事与粉煤灰综合利用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现代冶金与材料过程工程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概况
1.1 粉煤灰的形成和收集
1.1.1 粉煤灰的形成
1.1.2 粉煤灰的收集和处理
1.2 粉煤灰的特性
1.2.1 物理性质
1.2.2 化学成分
1.2.3 矿物组成
1.3 粉煤灰的危害
1.4 粉煤灰的直接规模化利用
1.4.1 用于道路工程和回填工程
1.4.2 用于农业
1.4.3 用于建筑工程
1.5 粉煤灰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利用
1.5.1 用于处理污水和废气
1.5.2 用于提取氧化铝和二氧化硅
1.5.3 用于提取稀有金属镓和锗
1.5.4 用于制备陶瓷材料
1.5.5 用于制备沸石分子筛
参考文献

第2章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2.1 氧化铝简介
2.2 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可行性
2.3 碱法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的研究现状
2.3.1 石灰石烧结法
2.3.2 碱石灰烧结法
2.3.3 预脱硅烧结法
2.3.4 亚熔盐法
2.3.5 其他碱法
2.4 酸法从粉煤灰提取氧化铝
2.4.1 氟铵助溶法
2.4.2 浓硫酸浸出法
2.4.3 浓硫酸焙烧法
2.4.4 盐酸浸出法
2.4.5 酸碱联合法
2.4.6 铵法提取氧化铝
2.5 浓硫酸浸出法提取氧化铝工艺技术
2.5.1 原料分析
2.5.2 酸法提铝的热力学分析
2.5.3 工艺流程简述
2.5.4 研磨活化工艺
2.5.5 浓硫酸浸出工艺
2.5.6 酸渣焙烧除酸
2.5.7 硫酸铝溶出
2.5.8 硫酸铝溶液蒸发结晶和重结晶除铁
2.5.9 硫酸铝晶体脱水、分解制备氧化铝
参考文献

第3章 粉煤灰中其他有价值元素的提取
3.1 粉煤灰中提取二氧化硅
3.1.1 碱熔融法
3.1.2 碱溶出法
3.2 粉煤灰提铝渣中碱法提取二氧化硅
3.2.1 原料分析
3.2.2 浓碱浸出工艺过程
3.2.3 单因素结果
3.2.4 浓碱浸出正交实验
3.2.5 硅酸钠溶液的溶出
3.2.6 碳分制备沉淀二氧化硅
3.2.7 二次碳分工艺
3.2.8 沉淀二氧化硅的洗涤和干燥
3.2.9 苛化
3.2.10 提硅渣的分析
3.2.11 沉淀二氧化硅产品分析
……
第4章 粉煤灰制备莫来石及其复合材料
第5章 粉煤灰制备塞隆及其复合材料
第6章 粉煤灰制备沸石分子筛及其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粉煤灰是我国大宗工业固体废渣之一,堆积量巨大,对其高效处置和绿色综合利用一直备受关注。
  本书以高附加值综合利用粉煤灰中的有价值组分Al203和Si02为宗旨,以开发高性能陶瓷材料、气体吸附材料和高质量原料为目标,结合编著者多年科学研究取得的成果及总结大量国内外文献进行编撰,既追求学术思想新颖,内容范围广泛,结构布局合理,又力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本书共6章,重点讲述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概况,包括粉煤灰的形成、收集、特性及危害,粉煤灰的直接规模化利用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利用;从粉煤灰中提取氧化铝的可行性、工艺、原理、方法、结果及过程机理分析;从粉煤灰中提取其他有价值元素的工艺、原理、方法、结果及过程机理分析;粉煤灰制备莫来石及其复合材料,包括莫来石的特性、制备及应用,粉煤灰制备莫来石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粉煤灰制备莫来石一氧化锆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方法、结果及过程机理分析;粉煤灰制备赛隆及其复合材料,包括赛隆的特性、制备及应用,粉煤灰制备赛隆材料的研究现状,粉煤灰制备赛隆和赛隆一氮化锆基复合材料的工艺、原理、方法、结果及过程机理分析;粉煤灰制备沸石分子筛及其应用,包括沸石分子筛的结构、特性、制备及应用,粉煤灰制备沸石分子筛的可行性及现状,粉煤灰制备沸石A、A+X、ETS-4和ETS-10及其气体吸附性能。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资源科学与工程及热能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粉煤灰综合利用相关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著作的简介,该书聚焦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讨了创新的技术路径与管理策略,旨在构建更加绿色、韧性的未来城市。 --- 书名:《城市生态足迹的重塑:废弃物资源化与可持续发展新范式》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由建筑、工业、生活等领域产生的废弃物所构成的复杂生态挑战。在追求高效率和快速扩张的背景下,城市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与废弃物排放量已远超地球承载力。本书不再将这些“废弃物”视为单纯的末端处理对象,而是将其视为城市生态系统中尚未被充分开发的“二次资源库”。 全书构建了一个从宏观战略到微观技术的完整框架,旨在指导城市管理者、规划师、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如何系统性地重塑城市的物质流循环,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部分:城市物质流的诊断与生态红线 本部分首先对全球主要城市群的物质流进行了量化分析,揭示了资源输入与废弃物产出的严重失衡。我们引入了“城市生态足迹负荷指数”(UEFLI)的概念,用以评估城市发展模式对区域乃至全球生态系统的实际压力。 章节聚焦: 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剪刀差”现象;传统线性经济模式的结构性缺陷;废弃物分类与源头减量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核心观点: 认识到当前城市管理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是启动系统性变革的第一步。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获取-制造-丢弃”的传统思维定式。 第二部分:建筑废弃物(C&D Waste)的深度循环:从拆除到再生 建筑与拆除废弃物(C&D Waste)是城市固体废弃物中最庞大且成分复杂的组成部分。本书将大量篇幅聚焦于如何实现其高价值的循环利用,而非简单地降级填埋或用作低级回填材料。 技术突破: 详细阐述了先进的破碎、筛分、磁选和光学分选技术,如何高效分离混凝土、钢筋、木材、塑料及其他惰性材料。重点介绍了智能机器人分拣系统在提高回收纯度方面的应用潜力。 再生骨料(RCA)的性能提升: 突破了传统再生骨料在强度、耐久性、吸水率等方面的限制。本书介绍了微孔化处理技术和碳化硅晶须增强法,使再生骨料能够达到甚至超越天然骨料在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标准。这彻底颠覆了再生材料“低人一等”的传统认知。 固化与稳定化: 针对含有少量污染物的建筑残渣,探讨了新型无碱性、低碳排放的地质聚合物技术,将其转化为高强度路基材料或功能性墙体板材,实现“零填埋”目标。 第三部分:工业副产品的增值化利用:惰性材料的“贵金属化” 本书的这一部分着眼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产生的惰性或半惰性副产品,如冶金炉渣、脱硫石膏、工业副产盐等。关键在于通过低能耗的物理或化学改性,赋予这些材料新的功能性价值。 炉渣的高级陶瓷化: 探讨了如何利用不同来源的冶金炉渣,通过精确配比和低温烧结技术,生产出高耐磨性的陶瓷地砖、隔音材料,甚至微孔结构吸附剂。 脱硫石膏(FGD Gypsum)的精细化利用: 超越了传统建材的简单替代。本书介绍了通过超细研磨和表面改性,将其用于土壤改良剂、高吸水性树脂(SAP)的缓释载体,以及医药级辅料的制备路径。 难处理废盐的资源化路径: 针对化工行业产生的复杂氯化物和硫酸盐混合废盐,介绍了溶剂萃取法和膜分离技术,以低成本回收其中的有价金属或生产工业级基础化学品,实现“从废物中提取食盐”。 第四部分:城市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与生物能源闭环 城市生活有机垃圾(如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保障城市环境卫生的核心环节。本书强调了厌氧消化(AD)技术在有机质资源化中的核心地位,并将其与能源系统深度耦合。 预处理技术的优化: 介绍了新型的超声波辅助预处理和湿热解技术,显著提高了有机物的液化速率和产气效率,尤其对高含水率、成分复杂的厨余垃圾具有重要意义。 沼气联产与沼渣的高值化: 不仅关注沼气的清洁燃烧发电,更深入研究了高品质的沼渣沼液如何通过深度脱水、好氧堆肥或生物炭化,转化为高品质的有机肥料或土壤调理剂,从而回归农业系统,形成真正的生物质能源与土壤营养闭环。 第五部分:政策、经济与智慧管理:构建韧性循环经济体 技术创新必须依托于有效的政策框架和灵活的市场机制。本书最后一部分提供了实现大规模资源化转型的管理蓝图。 延伸生产者责任(EPR)的深化: 探讨了如何通过差异化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措施,推动制造商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考虑其全生命周期的可回收性和再利用性。 区域协同与供应链重构: 强调了跨区域合作在处理大规模废弃物和优化再生材料流通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城市-工业园区-农业区”三位一体的资源共享模型。 数字化赋能: 介绍了物联网(IoT)和区块链技术在废弃物溯源、交易透明化和再生材料质量认证中的应用,确保循环供应链的可信赖性。 【本书特色】 本书的显著特点是其高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它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工程案例和技术参数,更着眼于系统集成与宏观战略。作者群汇集了材料科学、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和政策经济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确保了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平衡。 本书是面向城市规划者、基础设施管理者、环保产业投资者以及致力于可持续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了一套清晰、可操作的蓝图,指导我们如何将城市负担转化为生态财富,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存。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但当我翻开它时,却发现里面没有我最期待的关于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在建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我原本希望能找到关于高性能混凝土、超高强度混凝土中粉煤灰的应用实例,或者关于粉煤灰在预制构件、路面工程等方面的技术突破。例如,我一直对如何通过优化粉煤灰的细度和活性来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裂性很感兴趣,希望能看到这方面的具体实验数据和工程案例分析。另外,对于粉煤灰在修筑高性能道路路基、填筑工程中的应用,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比如其长期稳定性和对环境影响的评估。遗憾的是,书中对此类内容着墨不多,更多的是对一些基础性的性质和早期应用进行了较为概括性的介绍,对于我这种希望深入了解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的读者来说,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升。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粉煤灰在绿色建材、资源化利用等方向上的创新性应用,而非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层面。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对于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概念的理解,似乎有些过于片面,更侧重于将其作为一种“填充”或“掺合”的材料,而对粉煤灰本身的物质转化和价值提升的探讨则显得不足。我原本希望看到的是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处理和改性,让粉煤灰本身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一种具有独立市场价值的新型材料。例如,关于如何从粉煤灰中提取有价元素(如氧化铝、二氧化硅),并将其应用于其他工业领域;或者如何将粉煤灰通过特殊的工艺处理,制备成高性能吸附剂、离子交换材料,用于环保和化工生产。书中对于这些能够实现粉煤灰“变废为宝”的高端化、精细化利用技术,着墨甚少,更多的是将其视为一种低成本的替代品或辅助材料。这使得“综合利用”的意义,在书中显得不够深刻和具有前瞻性。

评分

翻阅《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这本书,我发现它在探讨粉煤灰作为一种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方面,似乎更侧重于一些相对陈旧或常见的技术路径,而对于一些更为前沿和具有潜力的技术,则鲜有提及。我原本期待能了解到关于粉煤灰在制备新型功能材料方面的一些突破性进展,比如利用粉煤灰制备纳米材料、吸附材料、或者作为复合材料的增强填料等。例如,关于如何通过纳米化处理提升粉煤灰的活性,使其在高性能陶瓷、涂料等领域发挥作用;或者粉煤灰与其他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复合,以获得具有特殊电学、光学或力学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书中对于这些涉及材料科学前沿的研究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更多的是对一些传统的粉煤灰砖、粉煤灰水泥等应用进行了较为基础的介绍。这让我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未能跟上当前科技发展的步伐。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意外之处在于,它似乎更加侧重于粉煤灰作为一种“废弃物”的初步处理和基础分类,而不是其“综合利用”的深度挖掘。我本以为会看到一系列关于粉煤灰改性、活化技术,以及如何将其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的详细方法论。例如,关于如何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提高粉煤灰的火山灰活性,从而在水泥基材料中发挥更佳性能;或者关于粉煤灰在生产轻质骨料、陶粒、耐火材料等方面的工艺流程和性能指标。我也希望能看到对不同来源、不同特性的粉煤灰进行分类指导,比如针对不同细度模数、不同含碳量的粉煤灰,应该分别采用何种利用途径,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书中对于这些具体的技术细节和操作指南显得有些含糊,更多的是对粉煤灰的宏观特性和一些较为宽泛的利用方向做了笼统的描述。这让我感觉像是还在学习粉煤灰的基础知识,而对于如何将其“综合利用”到实践中,仍然缺乏清晰的操作路径和技术指导。

评分

坦白说,阅读《粉煤灰的综合利用》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于粉煤灰在非建材领域的应用介绍,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同时也显得不够详尽。我原以为“综合利用”会更多地聚焦于水泥、混凝土等传统建材领域,但书中却触及了它在土壤改良、废水处理、甚至作为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可能性。然而,对于这些新兴的应用方向,书中的论述显得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案例支持。例如,我希望了解粉煤灰在吸附重金属、去除水体污染物方面的具体吸附机理、吸附容量以及实际处理效果的对比数据。再比如,粉煤灰作为有机合成催化剂载体,其载体性能的优化、催化剂的负载方法、以及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效率提升等,这些关键的技术环节书中都没有深入探讨。这使得这些“综合利用”的设想,更多地停留在理论推测的层面,而缺乏足够的实验证据和工程实践来支撑其可行性和应用前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