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林学、林产化工等 樊金拴主编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按照野生植物原料的主要用途来分述,首先综述了植物原料的化学组成、性质及用途,然后介绍了原料的采收、贮藏及管理方法与技术,最后在此基础上叙述了各类野生植物的各种主要加工利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适宜的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
内容简介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汇集了近年来国内外主要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成果,较全面地阐述了各类野生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性质及用途,重点介绍了油脂植物、果蔬植物、药用植物、香料植物、鞣料植物、树脂与树胶植物及纤维植物原料采收与贮藏技术、加工利用的方法、基本原理、工艺流程、适宜的操作条件及主要设备等。内容丰富翔实,数据较新,体例新颖,集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通过学习,有助于读者了解和掌握合理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从而提高从事野生植物资源研究、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森林资源及生物科学类专业野生植物资源利用课程的教材,同时也是农学、林学、园艺、食品、化工、药材、轻工及旅游业等专业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人员、生产经营者及有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一、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四、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学习要求
第一章 油脂植物
第一节 油料种子的采收、贮藏及预处理
一、原料的采收
二、种子的贮藏
三、油料种子加工的预处理
第二节 压榨法制油
一、压榨制油的基本原理
二、压榨制油的方法
三、影响压榨制油效果的主要因素
四、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第三节 溶剂浸出法制油
一、原理、方法与特点
二、浸出溶剂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第四节 油脂精制与加工
一、油脂精制
二、油脂加工
第五节 油脂贮存
一、油脂酸败
二、油脂贮存
第二章 果蔬植物
第一节 原料的预处理
第二节 罐藏
一、基本原理
二、罐藏容器
三、罐藏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第三节 干制
一、基本原理
二、干制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三、干制方法与设备
四、产品包装
五、干制品的贮藏
六、复水
第四节 糖制
一、果蔬糖制品的分类及特点
二、果蔬糖制的基本原理
三、蜜饯类加工
四、果酱类加工
第五节 腌制
一、腌制品的分类与特点
二、基本原理
三、原料的选择与处理
四、盐渍菜类加工
五、酱菜类加工
六、泡菜类加工
七、其他腌渍品加工
第六节 酿造
一、果酒酿造原理
二、果酒酿造工艺
三、果醋酿造
第三章 药用植物
第一节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及其采收、贮藏与管理
一、药用植物资源的分类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
三、药用植物的采收
四、药用植物的贮藏
第二节 药用植物的加工原理与方法
一、产地加工
二、炮制
三、植物药用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第三节 重要药用植物的加工
一、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提取
二、紫杉醇的分离提取
三、银杏黄酮和萜内酯的制取
四、杜仲绿原酸的提取
五、喜树碱的提取
六、绞股蓝的加工与利用
第四章 香料植物
第一节 芳香油的组成、性质、用途与生产特点
一、芳香油的组成与性质
二、芳香油的用途
三、芳香油的生产特点
第二节 水蒸气蒸馏法
一、水蒸气蒸馏的原理
二、水蒸气蒸馏的工艺
三、水蒸气蒸馏的设备
第三节 溶剂浸出法
一、溶剂浸出法提取的原理
二、溶剂浸出法提取的工艺
三、浸提设备
第四节 榨磨法
一、榨磨法提取的原理
二、榨磨法提取的工艺
三、榨磨法提取的设备
第五节 吸附法
一、吸附法提取的原理
二、吸附法提取的工艺
三、吸附法提取的设备
四、精油的浓缩、除萜与脱色
第五章 鞣料植物
第一节 栲胶的组成、性质与用途
一、栲胶的组成
二、栲胶的性质
三、栲胶的用途
第二节 栲胶原料的采收与贮藏
一、栲胶原料的采收
二、栲胶原料的贮藏
三、栲胶产品的质量
第三节 栲胶生产的工艺过程
一、栲胶生产工艺
二、栲胶生产设备
第六章 树脂与树胶植物
第一节 松脂
一、松脂的化学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松脂的采集与贮运
三、加工原理、工艺与设备
四、松香的改性与深加工
第二节 冷杉树脂
一、冷杉树脂的化学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冷杉树脂的采集与加工
三、光学冷杉胶加工
第三节 生漆
一、生漆的组成、性质与用途
二、生漆的采割与贮存
三、生漆的标准与检验
四、生漆的精制与改性利用
第四节 桃胶与阿拉伯胶
一、桃胶
二、阿拉伯胶
第五节 魔芋胶与白及胶
一、魔芋胶
二、白及胶
第七章 纤维植物
第一节 植物纤维的形态特征
一、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
二、非木质纤维的形态结构
第二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与性质
一、植物纤维原料的化学组成
二、植物纤维原料的主要理化性质
第三节 植物纤维原料的脱胶及纸浆制备
一、植物纤维的脱胶
二、纸浆制备
三、造纸工艺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4.设备选型
现在国内植物油厂生产规模在50t/d及其以上的,普遍都采用平转式浸出器作为主要浸出设备。也有个别油厂采用环形浸出器。罐组式浸出器则为生产规模较小的小型油厂使用。设备选型确定后,再相应确定工艺路线。
5.适应于多种油料加工
选择工艺流程时,应使其具有机动性,以便于作一些局部调整后,即可适应于多种油料的加工。例如,采用的工艺流程既可以浸出大豆、花生仁、棉籽、油菜籽、葵花籽等大宗油料,经调整后,又可以浸出桐籽仁、茶籽仁等小油料。
(三)油脂浸出的具体工艺方法
1.浸出器
1)工艺流程油料经过预处理后所形成的料胚或预榨饼,由输送设备送入浸出器,经溶剂浸出后得到浓混合粕和湿粕。
2)浸出设备浸出系统的重要设备是浸出器,其形式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类:①间歇式浸出器——浸出罐;②连续式浸出器——平转式浸出器、环形浸出器、卫星式浸出器、履带式浸出器等。
2.湿粕的脱溶烘干
1)工艺流程从浸出器卸出的粕中含有25%~35%的溶剂,为了使这些溶剂得以回收和获得质量较好的粕,可采用加热以蒸脱溶剂。
2)脱溶烘干设备对预榨饼浸出粕的脱溶烘干多采用高料层蒸烘机。
3.混合油的蒸发和汽提
混合油的蒸发和汽提工艺过程如下。
混合油过滤→混合油贮罐→第一蒸发器→第二蒸发器→汽提塔→浸出毛油
从浸出器泵出的混合油(油脂与溶剂组成的溶液),须经处理使油脂与溶剂分离。分离方法是利用油脂与溶剂的沸点不同,首先将混合油加热蒸发,使绝大部分溶剂汽化而与油脂分离。然后,再利用油脂与溶剂挥发性的不同,将浓混合油进行水蒸气蒸馏(即汽提),把毛油中残留溶剂蒸馏出去,从而获得含溶剂量很低的浸出毛油,但是在进行蒸发、汽提之前,须将混合油进行“预处理”,以除去其中的固体粕末及胶状物质,为混合油的成分分离创造条件。
1)过滤让混合油通过过滤介质(筛网),其中所含的固体粕末即被截留,得到较为洁净的混合油。处理量较大的平转式浸出器内,在第二集油格上装有帐篷式过滤器,滤网规格为100目,浓混合油经过滤后再泵出。
2)离心沉降现多采用旋液分离器来分离混合油中的粕末,它是利用混合油各组分的质量不同,采用离心旋转产生离心力大小的差别,使粕末下沉而液体上升,达到清洁混合油的目的。
3)混合油的蒸发蒸发是借加热作用使溶液中一部分溶剂汽化,从而提高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即使挥发性溶剂与不挥发性溶质分离的操作过程。混合油的蒸发是利用油脂几乎不挥发,而溶剂沸点低、易于挥发的特性,加热使溶剂大部分汽化蒸出,从而使混合油中油脂的浓度大大提高的过程。
在蒸发设备的选用上,油厂多选用长管蒸发器(也称为“膜式蒸发器”)。其特点是加热管道长,混合油经预热后由下部进入加热管内,迅速沸腾,产生大量蒸汽泡并迅速上升。混合油也被上升的蒸汽泡带动并拉为一层液膜沿管壁上升,溶剂在此过程中继续蒸发。由于在薄膜状态下进行传热,故蒸发效率较高。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之外的,关于另一本图书的详细简介: --- 《古代文明的兴衰: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与印度河流域的遗产》 导言:文明的摇篮与人类的起点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几大文明中心:美索不达米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以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这片广袤的区域,被誉为“文明的摇篮”,是人类社会从分散的部落向复杂、有组织的国家形态转变的关键场所。本书将以严谨的考古学证据和最新的历史研究为基础,重构这些早期社会的宏大图景,分析其独特的环境适应性、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技术创新,并最终探讨它们如何奠定后世人类文明的基石。 第一部分:两河的馈赠——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衰 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是人类最早的城市、文字和成文法典的发源地。本部分将详尽剖析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亚述等一系列统治阶层的崛起与更迭。 1. 苏美尔的曙光与城市国家的诞生: 我们将从乌鲁克(Uruk)等早期城市的发掘入手,考察苏美尔人在灌溉农业、轮子和冶金技术上的突破。重点将放在楔形文字的创造及其在记录、文学和行政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吉尔伽美什史诗》等文本的分析,揭示早期城邦的政治哲学与世界观。 2. 统一与法典的构建: 萨贡大帝的阿卡德帝国如何首次将两河流域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紧接着,我们将详细研究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不仅是古代法律思想的里程碑,更为了解古巴比伦的社会等级、经济关系和司法实践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窗口。 3. 帝国时代的更迭与文化传承: 本部分收录了对亚述帝国军事扩张的深入分析,以及新巴比伦(迦勒底)的辉煌,特别是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统治时期。我们将探讨这些强大帝国在建筑、天文观测和数学上的贡献,以及他们如何将美索不达米亚的知识体系传递给波斯乃至希腊世界。 第二部分:永恒的赠礼——古埃及文明的生命力 古埃及文明以其惊人的稳定性和对永恒的追求而著称。尼罗河的周期性泛滥塑造了埃及人独特的宇宙观和对秩序(Ma'at)的执着。 1. 法老、金字塔与国家构建: 本部分追溯了上下埃及的统一过程,以及早期王朝如何建立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我们将详细考察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的建造技术、背后的劳动力组织和神权政治的基础。 2. 中王国与新王国的黄金时代: 探讨了中王国时期文学和艺术的复兴,以及新王国时期(如阿蒙霍特普四世的宗教改革、图坦卡蒙的陵墓发现)的国际影响力。重点分析了埃及的宗教体系,特别是来世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木乃伊制作到神庙祭祀。 3. 书写、行政与科技: 圣书体的复杂性、莎草纸的应用,以及埃及人在医学、几何学和历法制定上的精确性。我们将考察这些知识如何支撑起庞大帝国的有效运转,并最终影响了地中海东岸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第三部分:神秘的失落者——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谜团 哈拉帕文明(或称印度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300-1300年)是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同时期发展的古老文明,但其特质却独树一帜,至今仍留有许多未解之谜。 1. 规划大师:城市布局与市政工程: 本部分聚焦于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等主要遗址的精妙城市规划。对城市网格结构、先进的排水系统、公共浴池的分析,揭示了高度发达的市政管理能力和对环境卫生的重视。 2. 贸易与经济形态: 尽管缺少明确的君主或大型纪念性建筑,但该文明表现出惊人的经济统一性。我们将梳理其陶器、印章和饰品的贸易网络,探究其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的商业往来证据。 3. 符号与失落的语言: 印度河印章上刻有的文字系统是本书讨论的焦点之一。由于至今未能成功破译,我们将综合考察现有符号学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可能的宗教、行政或商业功能,以及文明衰落的原因——是气候变化、环境退化还是内部瓦解。 结论:早期文明的遗产与现代性的回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对这三个独立起源的文明进行比较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在农业、城市化、书写和法律制度上的共性,更要深入探究它们在政治组织、宗教形态和技术路线上的差异。这些早期文明的创新并非孤立存在,它们通过贸易路线、人口迁徙和文化接触,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随后出现的轴心时代文明。理解这些古老王国的兴衰,对于我们审视人类社会应对环境挑战、维持社会秩序和追求知识的永恒努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本书旨在邀请读者重返人类历史的起点,感受那些奠定我们今日世界基石的伟大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