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史简明教程

数学史简明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文铭 编
图书标签:
  • 数学史
  • 数学
  • 历史
  • 教程
  • 教育
  • 科普
  • 学术
  • 高等教育
  • 文化
  • 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ISBN:97875613436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29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数学史简明教程》是一本大学数学系学生选修课教材,《数学史简明教程》不仅对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而且间有史评史论的作用。例如作者称古希腊的数学是一种论证数学,而说中国的古代数学在南北朝三国时期,也进人到论证数学,刘徽即为其杰出代表之一。作者对整个数学的发展有着明确的数学史观。另外《数学史简明教程》从上古的巴比伦、希腊、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以至当代数学,遍及世界各地对于数学的贡献地位与影响,都有中肯的评论。

目录

绪论
一、学习数学史的意义
二、数学史的分期
三、数学是什么
四、数学的基本特征
五、对数学美的认识
六、对数学的新认识
七、数学发展的趋势

第一编 数学萌芽时期(远古~公元前6世纪)
第一章 数学的起源
第一节 算术知识
第二节 几何知识
第二章 早期数学知识的积累
第一节 古埃及的数学
第二节 古巴比伦的数学
第三节 中国的早期数学
第四节 各地区早期计数法的比较

第二编 初等数学开创时期(公元前6世纪~公元6世纪)
第三章 古典希腊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古希腊数学史概述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成就
第三节 第一次数学危机
第四节 三大几何作图问题
第五节 数学悖论与极限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思想
第三节 阿波罗尼与圆锥曲线
第四节 丢番图和他的《算术》
第五节 托勒密与三角学
第五章 中国秦汉到南北朝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算术
第三节 代数
第四节 几何
第五节 中国与西方初等数学体系之比较

第三编 初等数学交流和发展时期(6世纪~17世纪初)
第六章 中国隋唐到元明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次同余式方程组与大衍求一术
第三节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与天元术
第四节 多元高次方程
第五节 内插法
第六节 高阶等差级数与垛积术
第七节 幻方的发展
第七章 古印度与阿拉伯数学
第一节 古印度数学概述
第二节 阿拉伯数学概述
第八章 欧洲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历史背景
第二节 计算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代数
第四节 几何与三角

第四编 近代数学创立和发展时期(17世纪~18世纪末)
第九章 解析几何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解析几何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费马的工作
第三节 笛卡儿的工作
第四节 解析几何学的发展
第十章 微积分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产生微积分的背景
第二节 牛顿的工作
第三节 莱布尼兹的工作
第四节 关于优先权的争论
第五节 微积分的完善与发展
第十一章 近代数学其他分支的发展
第一节 概率论
第二节 整数论
第三节 代数学
第四节 变分法
第十二章 中国清朝时期的数学
第一节 梅文鼎
第二节 年希尧与明安图
第三节 复古思潮与谈天三友
第四节 李善兰
第五节 数学教育与研究
第六节 中国近代数学落后的原因

第五编 近代数学成熟时期(19世纪)
第十三章 分析学的蓬勃发展
第一节 无穷级数
第二节 微分方程
第三节 复变函数
第四节 实变函数
第十四章 几何学的突破和综合
第一节 非欧几何
第二节 射影几何
第三节 微分几何
第四节 几何基础
第十五章 近世代数的创立
第一节 高次方程可解性
第二节 数系的发展
第三节 行列式与矩阵
第四节 群论
第十六章 数学分析的严密化和数学基础
第一节 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节 数学分析的严密化
第三节 实数理论的建立
第四节 集合论的创立
第五节 数理逻辑的兴起

第六编 现代数学时期(20世纪~至今)
第十七章 现代数学的创立和发展
第一节 第三次数学危机
第二节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几个著名的数学学派
第四节 计算机的问世及其影响
第五节 纯粹数学的发展
第六节 应用数学的发展
第十八章 中国现代数学一瞥
第一节 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
第三节 吴文俊及其数学机械化
第四节 几何学大师——陈省身
第五节 陈景润与哥德巴赫猜想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好的,这是一本与《数学史简明教程》内容无关的图书简介,专注于其他领域,详细描述如下: 图书名称: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学与宇宙观的探索》 图书简介: 浩瀚的星空,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文明最深邃的思考对象之一。从茹毛饮血的远古先民对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朴素观测,到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复杂的历法制定与宇宙模型的构建,天文学的发展史不仅是人类认知自然能力提升的缩影,更是文化、哲学乃至宗教思想交织演变的重要载体。 《星海拾遗:古代天文学与宇宙观的探索》并非一部枯燥的科学史著作,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带领读者深入触摸人类早期对宇宙的想象与解读。本书将焦点置于公元前至中世纪的广阔历史阶段,旨在揭示不同文明在独立观测星象、发展观测工具和建立宇宙模型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与文化底色。 第一部分:大地之上的仰望——早期观测与历法体系 本卷首先聚焦于人类对天空进行系统性记录的开端。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苏美尔和巴比伦泥板上的精确星表记录入手,探讨他们如何发展出基于月相的阴阳合历,以及他们对行星运动的早期洞察。随后,视角将转向尼罗河畔,考察古埃及人如何将天狼星的偕日升与尼罗河的泛滥紧密关联,构建出精确的太阳历,以及这种历法如何支撑起一个庞大帝国的行政与宗教体系。 更具神秘色彩的,是中美洲玛雅文明的成就。本书将详细剖析奇琴伊察金字塔的建筑如何精确地对准至点和分点,以及玛雅人如何通过“执政官日历”和“长纪历”展现出对时间周期的近乎痴迷的理解。与欧洲不同,玛雅人的宇宙观是多层级的,他们的数学工具服务于占星与预言,这与欧亚大陆的纯粹几何化路径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部分:哲思与几何的交汇——希腊宇宙模型的演变 当目光投向爱琴海,我们将进入古希腊哲学与数学思维对天文学的深刻塑造阶段。本书将细致梳理从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的早期猜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天体和谐”的追求。重点将放在柏拉图学院与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上。亚里士多德的同心圆天球模型,结合了物理学(自然运动)和形而上学(完美性),成为了此后一千多年西方思想的基石。我们将分析这个模型如何优雅地解释了肉眼可见的现象,但其内在的哲学预设如何最终限制了后来的观测突破。 随后,本书将深入探讨将几何学推向巅峰的托勒密体系。托勒密在《至大全》(Almagest)中集大成,通过本轮、均轮和偏心点的引入,他成功地用纯粹的几何方法,精确预测了行星的逆行现象。我们将详细拆解这一模型的复杂构造,认识到这是古代人类智慧在有限观测手段下所能达到的数学极致。这不仅仅是一个天文模型,更是地心说的终极表达。 第三部分:东方星空的守望者——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贡献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并非西方独享的叙事。本书将用相当篇幅来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特性。从甲骨文中的星象记录,到张衡对浑天说的完善与水运仪象台的发明,中国天文学家更侧重于“历法”和“政令”的结合,强调“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基础。我们将考察甘德、石申等早期星官的命名,以及宋元时期天文学家在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上的努力。 紧接着,本书将探讨伊斯兰黄金时代(8世纪至13世纪)在继承与创新上扮演的关键角色。巴格达的“智慧之家”如何保存和翻译了希腊和印度的文本,以及比鲁尼、伊本·海赛姆等学者如何对托勒密模型的某些假设提出质疑,并发展出更精确的观测仪器——如复杂的星盘。伊斯兰天文学家在三角学(特别是球面三角学)上的突破,为后来的航海时代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工具。 第四部分:从神话到机械——古代宇宙观的哲学意涵 《星海拾遗》的最终目的,在于揭示古代天文学如何渗透到社会结构的深层。古代的宇宙观是一种“整体论”的体现:天界(完美、不变)与地界(变化、腐朽)的二元对立,统治着中世纪的医学、占星术乃至艺术创作。本书探讨了占星术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的盛行,它如何连接了贵族的命运与遥远的星辰,体现了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寻求秩序和意义的永恒需求。 通过对这些古老文本和遗迹的梳理,读者将获得对人类认知史的全新理解:古代的“错误”并非是愚昧的标志,而是其所处文化、哲学和数学框架下的逻辑必然。本书展现了人类如何从对星空的敬畏和恐惧,逐步发展出用理性工具去描述和预测宇宙运动的宏伟历程,为后续的哥白尼革命和科学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和问题设置。 本书适合对历史、文化、哲学及非主流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它试图重现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观的古老仰望。

用户评价

评分

哇,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数字和符号的全新世界!我一直觉得数学高冷又遥远,像是某个精英阶层才能触及的领域。但《数学史简明教程》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用一种非常亲切、甚至有点像讲故事的方式,一点点揭开了数学那神秘的面纱。读完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定理,背后都有着漫长而 fascinating 的演变过程。从古巴比伦的泥板,到古埃及的莎草纸,再到古希腊数学家的智慧闪光,每一个文明,每一个时代,都为我们今天的数学宝库贡献了重要的基石。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几何发展史的描绘,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如何影响了后世两千多年,那简直是思想的奇迹!而且,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古代,而是将目光投向了近现代数学的蓬勃发展,那些关于微积分、概率论的诞生,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科学技术的各个角落,都让我惊叹不已。这本书真的太棒了,它不仅仅是在介绍数学,更是在讲述人类智慧不断探索、不断突破的伟大历程。

评分

这本《数学史简明教程》完全颠覆了我对“教程”二字的刻板印象。我原本以为会看到枯燥的定义、生涩的推导,结果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知识冒险。作者并没有一股脑地抛出大量年代和人物,而是巧妙地将数学概念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数系的演变时,我才理解了不同文明在计数方式上的差异,以及“零”这个概念是如何经历漫长的孕育才被广泛接受的。书中对印度数学和阿拉伯数学的介绍更是让我耳目一新,他们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填补了许多空白。特别是对代数起源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从几何语言到符号语言的巨大飞跃,这不仅仅是数学本身的进步,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解放。读到后来,我发现自己对数学的看法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厚重感。它让我明白,数学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类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世界过程中,一点点积累、一点点升华的智慧结晶。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真是太巧妙了,让我在不经意间就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但缺乏人情味的学科,但《数学史简明教程》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认知。它更像是一部“数学人物传记”加上“思想演变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数学难题如何被攻克,以及科学家们如何合作与竞争的描写。读到书中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时,我感到无比自豪,那些璀璨的东方智慧,在西方数学的光芒下,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展示。而且,作者在讲解一些较为空泛的理论时,总会穿插一些具体的例子,或者介绍一些影响深远的数学工具,比如计算器、坐标系等,这些都让抽象的数学变得触手可及。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数学的“敬畏之心”转化成了“亲近之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通往数学灵魂世界的窗口,让我看到了数学背后所蕴含的人类精神和文化力量。

评分

我总觉得,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如果能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数学史简明教程》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试图把我变成一个数学家,而是让我成为一个有历史视野的数学学习者。我从来没有想到,那些我曾经觉得无比困难的数学概念,背后竟然有着如此精彩的故事。比如,我在书中读到了关于无理数的发现,以及这给古希腊数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让我对数学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有,关于数学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早期应用的例子,都让我看到了数学作为一门工具的强大力量。作者在叙述过程中,保持了一种非常客观和严谨的态度,但也巧妙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解读,使得内容既有学术价值,又不失可读性。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数学的发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曲折、迂回和不断的创新。它就像一部恢宏的史诗,记录着人类在逻辑和抽象世界里的不懈探索。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数学史简明教程》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觉得大概率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然而,事实证明我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在梳理数学发展脉络的同时,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数学思想和争议。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数学证明的演进的描写,从早期的直观推理到后来严格的公理化体系,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刻画也栩栩如生,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数的痴迷,笛卡尔如何将几何与代数结合,牛顿和莱布尼茨在微积分上的“爱恨情仇”,这些历史细节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而且,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会适时地引用一些原始文献的片段,或者介绍一些重要的数学著作,这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亲历了数学思想的诞生与发展。这本书不仅适合对数学感兴趣的读者,即使是历史爱好者,也能从中找到很多有趣的切入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