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注译)

梦溪笔谈(注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括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文献
  • 科技史
  • 笔记小说
  • 沈括
  • 梦溪笔谈
  • 科学
  • 技术
  • 文化
  • 历史
  • 古代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32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272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其中多个条目所描述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其后数百年间也无从赶超

★内容包罗万象,文字趣味盎然

★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内容简介

  《梦溪笔谈》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本书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本书精选了原书约四分之一的内容进行译注,条目虽少但力求内容多样,基本涵盖原著的风格和全貌,有助于读者在较短时间内领略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旨趣。

作者简介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力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卓越人物”。其著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目录

卷一 故事一

1 亲郊庙次序

2驾头扇筤

3翰林院

4学士院故事

5中国衣冠用胡服

6槐厅之争

7三馆职事称学士

8雌黄改字

9馆阁藏书

10翰林学士家贫

卷二 故事二

11宗子授南班官

12内外制润笔物

13百官会集坐次

卷三 辩证一

14钧石之石

15阳燧

16水以漳、洛名

17解州盐泽

18芸草辟蠹

19炼钢

20阿胶

卷四 辩证二

21桂屑除草

22世人画韩退之

23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24《汉志》言数

25羯鼓

26凯歌

27《柘枝》旧曲

28古之善歌者有语

29《霓裳羽衣曲》

30琴材

卷六 乐律二

31声同相应

卷七 象数一

32《奉元历》改移闰朔

33斗建有岁差

34极星观测

35刻漏

36日月之形

37木钟馗

卷八 象数二

38五星行度

39天文院、司天监作弊

卷九 人事一

40寇准镇物

41打关节秀才

42王文正局量宽厚

43李士衡不重财物

44王荆公轶事二则

45孔旻爱人

46造宅与卖宅

47石曼卿戒酒而卒

48刘廷式不负婚约

卷十 人事二

49李余庆临死去恶

50范希文不教手滑

卷十一 官政一

51陈恕改茶法

52赫连城

53刑曹驳狱

54范文正浙西救灾

55红光验尸

56盐钞法

卷十二 官政二

57张杲卿断案

58宋朝茶法

卷十三 权智

59雨盘

60狄青为将

61王元泽辨识獐、鹿

62雷简夫窖大石

63陈述古智辨盗贼

卷十四 艺文一

64“郭索”与“钩辀”

65旬锻月炼

66王圣美嘲讽达官

67宋初古文

68王安石集句诗

卷十五 艺文二

69同甲会

70鹳雀楼诗

71枣与棘

卷十六 艺文三

72“乌鬼”考

卷十七 书画

73“耳鉴”与“揣骨听声”

74善求古人心意

75书画之妙

76画佛光之谬

77晋、宋人墨迹

78董源及巨然画笔

卷十八 技艺

79喻皓《木经》

80活板印刷

81卫朴精于历术

82梵天寺木塔

卷十九 器用

83吴钩

84虚能纳声

85神臂弓

86沈卢、鱼肠

87凸鉴

88透光鉴

89大驾玉辂

卷二十神奇

90陨石

91菜类病变

92雷震

93事非前定

卷二十一 异事(异疾附)

94虹

95夹镜

96冷光

97巨嵎山震动

98滴翠珠

99海市蜃楼

100泽州化石

101陆龙卷

卷二十二 谬误(谲诈附)

102丁晋公之逐

103包孝肃为吏所卖

104车渠/248

卷二十三 讥谑(谬误附)

105石曼卿微行娼馆

106热中允不博冷修撰

107不识字更快活

108俗语为文

卷二十四 杂志一

109鄜延境内有石油

110螓

111雁荡山

112指南针

113闽中小核荔枝

114芋梗治蜂毒

卷二十五 杂志二

115枳首蛇

116胆矾炼铜

117江湖避风术

118大蓟

119边州木图

120诸葛亮能用度外人

121校书如扫尘

卷二十六 药议

122脏腑与药物、食物吸收

123采草药不可限以时月

124枸杞

125太阴玄精

126海蛤

补笔谈续笔

谈补笔谈 卷一

127检讨不试

128《史记》非“谤书”

129一弦稽琴格

补笔谈 卷二

130海潮

131老军校

132一举三役

133真迹与孤寒

134江南书画印记

135古器有曲意

补笔谈卷三

136磁针有指北者

137河豚

138黄镮

续笔谈

139鲁肃简公劲正

140王荆公戏改韩退之诗


精彩书摘

  1亲郊庙次序

  题解

  本条说明了皇帝祭天和祭祖的先后顺序,并溯至唐代,考证了该制度之由来。

  上亲郊庙,册文皆曰“恭荐岁事”。先景灵宫,谓之“朝献”;次太庙,谓之“朝飨”;末乃有事于南郊。予集《郊式》时,曾预讨论,常疑其次序:若先为尊,则郊不应在庙后;若后为尊,则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求其所从来,盖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于上帝,则百神皆预遣使祭告,唯太清宫、太庙则皇帝亲行。其册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宫、庙谓之“奏告”,余皆谓之“祭告”,唯有事于南郊,方为“正祠”。至天宝九载乃下诏曰:‘告’者,上告下之词。今后太清宫宜称‘朝献’,太庙称‘朝飨’。”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册文皆谓“正祠”。

  注释

  ①亲郊庙:皇帝亲自参加郊祀和庙祀,即祭天和祭祖。郊,南郊,宋人用于祭天的“寰丘”(类似于明清北京的天坛)即筑于都城开封的南薰门外。宋制,皇帝每三年的冬至日举行一次“亲郊”仪式。庙,太庙,安放皇帝祖宗神位的场所。

  ②册文:贡献给天地神灵的祝词文书。恭荐岁事:岁时祭祀,恭敬地进献祭品。荐,进献。岁事,岁时祭祀。

  ③景灵宫:位于皇宫正门附近,皇帝奉祀本朝历代帝、后的场所,其内供奉已故帝、后的画像,即“御容”。

  ④有事:祭祀。

  ⑤予集《郊式》:指沈括在熙宁初年(1068)奉诏考辨礼仪沿革,编修《南郊式》。

  ⑥预:参与。

  ⑦郊不应在庙后:郊祀祭天,庙祀祭祖,皇帝为“天子”,郊应尊于庙。

  ⑧景灵宫不应在太庙之先:景灵宫奉祖宗“御容”,应尊于庙。

  ⑨盖有所因:应该有其因袭。盖,连词,表推测原因。因,因袭,传承。

  ⑩有事于上帝:即祭祀“昊天上帝”。太清宫:即老子的庙。老子名李耳,因姓相同,唐朝皇帝自称为老子后裔。高宗时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庙,在京师者称为玄元宫,后改名为太清宫。奏告:因为太清宫、太庙所供奉者为皇帝祖先,所以称为“奏告”。古时下对上言事称为“奏”。对其他神灵祭祀则称为“祭告”。天宝:唐玄宗年号,为742—755年。天宝三年(744)“改年为载”,自此凡“天宝某年”皆称“天宝某载”,唐肃宗至德三载(758),复改“载”为“年”。

  译文

  皇上亲自参加郊祀和庙祀典礼,祝词文书都称“恭荐岁事”。先到景灵宫祭祀,称为“朝献”,然后到太庙祭祀,称为“朝飨”,最后才至南郊祭天。我在编纂《南郊式》时,曾参与讨论,常怀疑这三项典礼的次序:如先祀者为尊,则祭天的郊祀不应在祭祖的庙祀之后;如以后祀者为尊,则景灵宫之祀又不应在太庙之前。考察如今这种祭祀顺序的由来,是有所因袭的。按唐朝的旧制,凡是祭祀上帝,则对众多神灵都预先派遣使者祭告,只有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皇帝才亲自参加。所有祝词文书都称:“取某月某日有事于某所,不敢不告。”太清宫、太庙的祭祀称为“奏告”,其余则称为“祭告”,只有南郊祭天才称为“正祠”。至天宝九年,皇帝又下诏说:“所谓‘告’,本是上对下谈话的用词。今后太清宫的祭祀应称为‘朝献’,太庙的祭祀称为‘朝飨’。”自此以后,“奏告”的名称就不再用了,祝词文书都称为“正祠”。

  ……

前言/序言

  《梦溪笔谈》是北宋人沈括所著的一部笔记体著作。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杭州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其曾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祖父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二舅父许洞为咸平三年(1000)进士,父亲沈周(字望之)以进士起家,曾做过多任地方官,母亲许氏是一个知书识礼的名门闺秀。因此可以说沈括出身于名门望族,且家人都有深厚的文化教养。沈括自幼勤奋好学,至和元年(1054)以父荫入仕,任海州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进士及第。治平元年(1064)任扬州司理参军,为淮南转运使张萏所赏识,以次女嫁其为继妻。不久,丈人张萏进京为秘阁校理,引荐沈括为校书郎,编校昭文馆籍,在这里开始研究天文历算。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七月,加史馆检讨。熙宁六年(1073),迁集贤校理。五月,奉命详定三司令敕。六月,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访。熙宁七年(1074)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七月,迁右正言,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八月,为河北西路察访使。九月,兼判军器监。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交涉划界事宜,获成而还。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熙宁十年(1077)七月罢权三司使,以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元丰三年(1080)六月,起用知延州,担任鄜延路经略安抚使,身负防范西夏重任。元丰五年(1082)二月,由龙图阁待制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八月,因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而被贬,责授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形同流放,政治生涯终结。元丰八年(1085),改授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祐三年(1088)进献《守令图》,被允许任选地方居住。此后,移居到润州(今江苏镇江)京口梦溪园,潜心学问,撰写《梦溪笔谈》,直至绍圣二年(1095)去世。

  据沈括《自志》,他“年三十许”时,曾梦见来到一处小山,见“花木如锦覆,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蘙其上”,因而“梦中乐之,将谋居焉”。后来他常梦至其处,“习之如平生之游”。熙宁十年(1077),他曾托人在京口买了一块园圃。几年后沈括路过京口,见其地,恍然觉得正是梦中所游之地,于是举家移居于此,建舍筑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名之为“梦溪园”。沈括在这里潜心著述,完成了融合其毕生经历和心血的不朽名著《梦溪笔谈》。此书约成书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91 年左右)。全书二十六卷,外加《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共三十卷。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个门类,内容涉及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其中属于人文学科如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内容约占全书的18% ;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约占全书的36% ;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以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

  《梦溪笔谈》成书以后不久即刻版流传,经常为人引用且评价很高,南宋时引用和辩论此书的学者更多。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称:“近世传沈存中《笔谈》,所载殊有佳处。”近世以来,《梦溪笔谈》在世界上更为声名远播。日本早在19 世纪中期,就排印了这部名著;20 世纪,英、美、意、法、德等国家都有学者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个中原因应该是出于对科技的重视。对中国科技史有深入研究的英国著名科学家、学者李约瑟曾评价《梦溪笔谈》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这句话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是《梦溪笔谈》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杰出的科技成就。按现代科技标准分类,《梦溪笔谈》有三分之一的条目可以分归或互见于现代科技的诸多门类。其中多个条目所描述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其后数百年间也无从超越,有一些更是超越了同期西方几百年。例如,沈括在考察了温州雁荡山独特的地形地貌并分析其成因之后指出:“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这种“流水侵蚀作用”的看法直到18 世纪末才在英国出现,比沈括晚了约700 年。又比如沈括对于磁针不完全指南现象的发现,西方直到1492 年才由哥伦布发现,比沈括足足晚了400 多年。类似的例子在《梦溪笔谈》中经常出现。沈括通过《梦溪笔谈》表现出的科技方面的探索精神和认知能力,不仅在宋代独树一帜,在整个中国古代乃至同期的西方世界也几乎无可匹敌,称其著作为“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确实恰如其分。

  二是《梦溪笔谈》彰显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属性。古代的科学由民族文化传统所决定,是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于中国古代是否存在科学,目前学界观点并不一致。但不能否认,中国古代是存在科学知识的,而且一些科学知识还曾经达到过相当高的水平。我国古代科学与西方科学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传统,这就造成了二者的几个显著不同。简单地说,我国古代科学重于现象描述而轻于理论构建,重于整体实用而轻于分析思辨,重于整体论而轻于还原论。这几个主要特点互相关联,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内因性。一般认为,我国的古代科学主要有农、医、天、算四个门类,算是比较成熟的知识体系,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这四个体系都与实用有极大关系。以最为抽象也最具有科学性的算学为例,它所讨论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以直接服务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采用形式多为一题一答一术,没有体系自洽的内在逻辑和前后因果联系,看上去更像技术而不是科学。《梦溪笔谈》一书中载有大量的农、医、天、算内容条目,同时由于其为笔记体,上述的几个特征就表现得更为明显。虽然全书提到了很多科学发现,但绝大多数都是现象描述,没有科学概念的界定和表述,也就没有逻辑推论。这种偶然性的科学发现虽然有时远较西方为早,但至多只能算是科学知识而不是产生知识的科学方法,它呈碎片化,以技术实用为主要目的,几乎不具备再生创新的可能性,也就不会导致科学革命的产生。李约瑟先生以“Landmark”(里程碑)一词来评价《梦溪笔谈》,说明其在中国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在理解上似应包含这一层意思。

  美国科学史家席文说过,沈括认为科学技术应该具有道德和美学意义。中国古代的科学家都主张文以载道,其著作的各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而存在。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社会对科技的重视就片面地择取出与科技相关的内容而予以大加赞扬,对其他部分却视而不见。除了科技之外,《梦溪笔谈》在史学、艺术、文学、考古学等多个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例如,该书关于古代礼仪、职官、舆服、科举等方面的记述达上百条之多,是研究唐宋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料。沈括是一位博学家,中国传统上将其列入杂家的范畴。他的研究虽杂但并不泛浅,而是广博且又专精。无论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还是科学技术领域,沈括都称得上是一个不世出的天才式人物。《宋史·沈括传》曾评价其为:“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对于这样一位杰出人物,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如果只谈其科技内容而不及其余,不但不符合实际情况,也有悖于沈括本人的意愿。《梦溪笔谈》是沈括晚年的总结性著作,是其一生学问的精粹所在,其中每一条在其本人看来都是有寓意心得而值得记录的。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条目现在看来存在某些问题甚至错误,我们在阅读时理应注意到这一点。借助这部著作,可以对宋代的社会和历史增加了解,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加深认知,如果在此基础上还能获得一些启迪和感悟,比之单纯地将其定位为一部科技著作,显然更具有价值和意义。

  按胡道静先生的划分,全书包括《补笔谈》《续笔谈》在内共有609 条。限于一些条目内容的长度和本书篇幅问题,译注者只选取了全书约四分之一的条目。条目虽少但力求内容多样,基本涵盖原著的风格和全貌,这样有助于读者在较短时间内领略该著作的主要内容和旨趣。与原著不同的是,本书所选取的条目都添加了条目序号和小标题,以方便读者查询和阅读。此外,译注者还在分类标题以及各个条目下加写了简要的题解,以概括条目的主要内容或者简述读后的所感所思,不一定准确,但作为管窥之见以抛砖引玉,则又未尝不可。选目原文主要依据胡道静先生的《〈梦溪笔谈〉校证》(2011),同时参考了元大德本的影印本,个别字词和标点有所改动,并在紧要处作了说明。注释和译文等还参考了张富祥先生译注的《梦溪笔谈》(2009),胡道静、金良年先生的《〈梦溪笔谈〉导读》(2009),胡道静、金良年、胡小静先生的《〈梦溪笔谈〉全译》(1990),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钢铁公司《梦溪笔谈》译注组的《〈梦溪笔谈〉译注》(1978)等。题解、注释和译文都力求简明扼要、晓畅易懂,其中不免有讹误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博物撷英》 一、 篇章概览与核心思想 《博物撷英》并非一本单一主题的著作,而是由一系列独立但相互关联的篇章构成,涵盖了天文、地理、物产、技艺、医药、民俗等诸多领域。其核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万物和人类活动的细致观察、理性探究与知识汇集。全书以求真务实为旨归,以“事皆可稽,理皆可寻”为信条,旨在记录与阐释前人与当下所积累的观察所得、经验之谈以及智慧结晶,力求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与启迪。 本书的结构并非严格按照学科门类划分,而是更侧重于知识的自然流动与联系。作者往往在记录某一物象时,便顺势引入与之相关的现象、原因或应用,形成一种“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叙事方式。例如,在论述某种矿石的特性时,会提及它的产地、采集方法,以及在冶炼或药物中的应用;在描述某一节气时,会关联到农事活动、气候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这种跳跃性的叙事结构,恰恰反映了作者广博的兴趣与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 《博物撷英》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其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作者不厌其烦地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声音、气味,记录其发生、发展、消亡的整个过程。对于一些难以言喻的现象,作者会采用类比、比喻等手法,力求使其形象化、易于理解。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书中的描述具有极高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仿佛将读者带入作者所处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早已消逝的景物与事件。 二、 各篇章内容细析 1. 天文与地理:宇宙之歌与山河画卷 在天文篇章中,《博物撷英》展现了古人对日月星辰的朴素认知与长期观测。书中记录了各种星象的运行轨迹,如“二十八宿”的位移,以及一些特殊天象的出现,如彗星、流星雨的观察与记录。虽然受限于当时的观测条件,其天文学理论可能尚显粗糙,但其严谨的观察方法与详细的记录,为后世天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数据。作者还提及了历法制度的演变,以及不同历法在指导农事、祭祀等方面的重要性。 地理篇章则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山河画卷。作者对中国广袤的土地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不仅记录了山脉的走向、河流的蜿蜒,还深入考察了各地的地质构造、土壤类型以及气候特征。对于著名的山川名胜,书中不乏生动的记述,如描绘庐山的奇峰秀谷,黄河的奔腾壮阔。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各地的物产分布有着精到的分析,如某地盛产某种矿产,某地适宜种植某种作物,这些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经济格局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书中还涉及了对地图绘制的早期尝试,虽然可能不及后世的精细,但其绘制思想与目的仍值得称道。 2. 物产与技艺:自然馈赠与匠心独运 物产篇章是《博物撷英》的重头戏之一,其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作者对动植物资源的考察可谓无微不至。关于植物,书中详尽描述了各种草木的形态、生长习性、药用价值与食用方法。从常见的粮食作物、蔬菜水果,到珍稀的药材、香料,无不涵盖其中。作者不仅记录了这些植物的自然属性,还阐述了其在农业生产、医药卫生、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对于动物,书中也进行了广泛的记述,包括飞禽走兽、鳞介水族等。作者不仅描述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还探讨了它们的经济价值,如某些动物的皮毛、肉、骨骼等可用于制作衣物、食物或药材。 技艺篇章则展现了古人非凡的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书中涉及的技艺门类十分广泛,涵盖了建筑、冶金、陶瓷、纺织、印刷、造纸等多个方面。作者对这些技艺的描述,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制作的流程、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关键的技术环节。例如,在论述陶瓷烧制时,会详细介绍泥料的配比、窑温的控制、釉料的施加等关键步骤。对于一些当时较为先进的科技发明,如水力驱动的机械装置、精密的度量衡工具等,作者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体现了对技术进步的敏锐洞察。这些技艺的记载,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宝贵的经验传承。 3. 医药与民俗:养生智慧与人文风情 医药篇章是《博物撷英》中颇具实用价值的部分。作者对古代的医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阐释,既有对经典医学理论的解读,也有对民间验方的搜集与记录。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药物的名称、性味、功效,还提供了具体的用药方法与配伍原则。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方剂与疗法。作者在论述医药时,常将之与当时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联系起来,体现了“医食同源”的思想。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对人体生理的初步认识,以及一些简单的卫生保健常识。 民俗篇章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的大门。作者对各地风俗习惯的记录,犹如一幅生动的人物风情画。书中记载了不同地区婚丧嫁娶的仪式、节日庆典的习俗、祭祀活动的流程,以及各种民间传说、神话故事。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与社会结构。作者在记录民俗时,常常带有探究其起源与文化内涵的意图,使得这些记录不仅仅是表面的描绘,更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价值。 三、 价值与意义 《博物撷英》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以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广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社会、自然、科技、文化各个层面的第一手资料。书中对细节的精细描述,使得我们得以窥见前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填补了历史研究中的许多空白。 其次,《博物撷英》展现了古人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探索精神。作者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传闻,而是以实践为基础,以观察为依据,力求将事物最真实的面貌呈现出来。这种求实、求真的精神,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本书对许多领域知识的系统性汇集,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智慧的结晶。它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增长见闻、开阔眼界的途径。书中蕴含的许多观察方法、分析思路,以及对事物之间联系的思考,对于培养现代人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同样具有启发作用。 总而言之,《博物撷英》是一部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于一体的宏篇巨著。它以其博大的胸怀,记录了万千气象,汇聚了古今智慧,是一座值得反复品读、细心体悟的知识宝库。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俯瞰历史的姿态,而是将叙事视角拉得很低,仿佛一个亲历者,用最朴素、最真诚的语言,记录下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面貌。这种“在场感”是很多严肃历史著作所缺乏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关于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这些细节,往往是宏大历史叙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背景板”,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那个时代的血肉和温度。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我得以窥见古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局限。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不仅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更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罗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的鲜活存在。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温度的历史解读方式,让人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人”本身。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古韵和对历史的细腻描摹,简直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作者的文笔沉稳而富有张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石,温润而有光泽。他不仅仅是在叙述事件,更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世界,人物的喜怒哀乐,时代的变迁,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他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往往能让人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猛然间领悟到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读这本书,就好像与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对弈,他每下一步棋,都蕴含着深远的考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写那些宏大叙事时,依然能保持对个体命运的关怀,那种兼济天下的情怀,让人在合上书卷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尊重,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大的愉悦。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类型的书籍是抱着一丝迟疑的态度的,毕竟历史浩瀚,要从中提炼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实在不易。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时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娓娓道来;时而又如暴风骤雨般激昂澎湃,引人入胜。作者的史料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他能将那些枯燥的史实,通过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转化为鲜活的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我仿佛能闻到战场上的硝烟味,感受到朝堂上的剑拔弩张。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即便是寥寥数笔,也能勾勒出一个鲜明、复杂、充满矛盾的个体形象。这种叙事技巧,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个尘封已久的谜团。对于那些对历史感兴趣,但又害怕被厚重文本劝退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

评分

这是一部极具匠人精神的作品,从校对的严谨程度到注释的详尽程度,都透露出作者和编者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对于我这样的深度阅读者而言,那些详尽的旁注和参阅资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们不仅解释了生僻的词汇和典故,更引导读者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每一次读到不甚明了之处,查阅注释,总能发现新的线索和更深远的背景信息,这种层层递进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故事讲述,它更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每一次探访,都能带回意想不到的收获。它不仅仅是一本可以读完的书,更是一本可以伴随终生,时常翻阅,常读常新的经典之作。它的存在,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致敬。

评分

坦白讲,在现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要找到一本能够让人沉下心来细细品读的鸿篇巨制,实属不易。但这本著作凭借其强大的文本魅力,成功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每一章节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关联,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复杂概念时,总能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化繁为简,让即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精髓。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在学术性著作中是极其难得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议论,绝非空泛的说教,而是建立在扎实的史实基础之上,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启迪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看待问题的方式也变得更加立体和辩证。

评分

文言文的,有点看不是很明白,,买本白话文的来看

评分

以为会再次为人性在面对困难时的卑微而感到震惊,结果即便看到人吃人,女主最后死去是也是心绪也是平淡得很。越来越麻木了。

评分

快递叔叔棒棒哒。

评分

文言+注解+配图,非常棒的书

评分

非常好,信赖京东!!!

评分

西藏活地图,故事很感人,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很受触发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搜这本时第一个字还打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