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全鉴

墨子全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墨子 著,东篱子 译
图书标签:
  • 墨子
  • 先秦
  • 哲学
  • 思想
  • 兵法
  • 逻辑学
  • 兼爱
  • 非攻
  • 墨家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22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18632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墨子全鉴》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量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一般被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墨子精粹》一书,选录了《量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本书内容分为原文、注释、译文、解读以及典例阐幽五个部分,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了墨子的思想。墨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为博爱、具有现代意识的思想濂派,其宣扬兼爱的伦理思想,倡导尚贤、尚同、非攻的政治恿想,主张节用、节葬的经济思想,对我们今天主张世界和平、反对战争、促进社会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东篱子,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亲士
——用贤亲士,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 /
第二章修身
——品行是为人治国的根本,君子必须以品德修养为重 /
第三章所染
——影响的好坏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国家的兴亡 /
第四章法仪
——天下人做所有的事情都有必须遵循的法则 /
第五章七患
——仓之备粟、库之备兵、城之备全、心之备虑乃国之必“备” /
第六章辞过
——只有节制各自的欲望,才能使国家因“节俭”而昌盛 /
第七章三辩
——追求音乐越繁复,治理天下的功绩就越少 /
第八章尚贤(上)
——尚贤乃为政之本,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第九章尚贤(中)
——明小物而不明大物,社稷长存需尚贤 /
第十章尚贤(下)
——崇尚贤能是百姓的利益所在,也是政务的根本 /
第十一章尚同(上)
——遵循上天的意志,不可独断专行,才能治理好天下 /
第十二章尚同(中)
——“富其国家,众其人民,治其刑政,定其社稷”的根本 /
第十三章尚同(下)
——治国之道的关键是统一百姓的是非观念 /
第十四章兼爱(上)
——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则治,兼相恶则乱 /
第十五章兼爱(中)
——对症下药,只有“兼相爱,交相利”,社会才能安定 /
第十六章兼爱(下)
——古代贤王的治国之道,广大百姓的最大利益 /
第十七章非攻(上)
——强权者不可打着“正义”的旗号四处掠夺 /
第十八章非攻(中)
——劳民伤财的战争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最终会自食恶果 /
第十九章非攻(下)
——攻战是弊极大、利极小之事,必须加以非难 /
第二十章节用(上)
——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不追求华美而只在乎实用 /
第二十一章节用(中)
——要称霸天下就要尽力地做爱民利民的事情 /
第二十二章天志(上)
——顺从天意的,就是仁义政治;违反天意的,就是暴力政治 /
第二十三章天志(中)
——追求法律的公正和平等,行义便会符合天志 /
第二十四章天志(下)
——天的意志是判断人世间一切行为的准则 /
第二十五章非乐(上)
——凡事应该利国利民,乐之为物,而不可不禁而止 /
第二十六章非命(上)
——我命由我不由天,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 /
第二十七章非命(中)
——人定胜天,事在人为,与天斗,其乐无穷 /
第二十八章非命(下)
——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
第二十九章非儒(下)
——满口仁义道德,不如日行一善 /
第三十章大取
——兼爱天下,尽利苍生 /
第三十一章小取
——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 /
第三十二章贵义
——万事莫贵于义 /
第三十三章公输
——不尚空谈,不辞辛苦,维护正义 /
第三十四章备高临
——城池防守战术之一,破解居高临下攻城法 /
第三十五章备梯
——城池防守战术之一,破解云梯攻城法 /
第三十六章备水
——城池防守战术之一,破解以水攻城法 /
第三十七章备突
——城池防守战术之一,破解从城墙突入攻城法 /
第三十八章杂守
——打好防御战,立足于不败之地 /

精彩书摘

  第一章亲士
  ——用贤亲士,才能成就霸业,治理好国家
  【原文】
  入国①而不存其士②,则亡国矣。见贤而不急,则缓其君矣。非贤无急,非士无与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国而霸诸侯,越王勾践遇吴王之丑而尚摄中国之贤君。三子之能达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国抑③而大丑也。太上无败,其次败而有以成,此之谓用民。
  吾闻之曰:“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是故君子自难而易彼,众人自易而难彼。君子进不败其志,内④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是故为其所难者,必得其所欲焉;未闻为其所欲,而免其所恶者也。
  【注释】
  ①入国:“入”疑为“乂”之形误,乂国即治国。
  ②士:贤士,指人才。
  ③抑:压抑,忍耐。
  ④内:当作“退”,指不得志。
  【译文】
  治理国家如果不能优待贤士,那么国家就会灭亡。发现贤士而不立刻予以任用,那些贤能的人就会怠慢他们的君主。没有比任用贤士更为紧迫的事情了,因为如果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你讨论国事。怠慢贤士、弃用贤士而又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这样的事还不曾有过。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而最终匡正天下;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受吴王的羞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一代贤君。这三个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名扬天下,都是因为他们能忍辱负重。最成功的人是从不失败,其次是失败以后再想办法获得成功,这才叫善于用人。
  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没有丰厚的财富,而是自己有着无法满足的内心。”所以君子总是能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君子在前途顺利时要能不改变他的志向,在不得意时就要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一个人即使杂处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这样的人就是有自信的人。所以说,一个人凡事如果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从来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避免他所不愿意见到的后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伤君,谄下伤上。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分议者延延④,而支苟⑤者詻詻,焉可以长生保国。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则喑,远臣则吟,怨结于民心;谄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桀纣不以其无天下之士邪?杀其身而丧天下。故曰:“归国宝,不若献贤而进士。”
  今有五锥,此其铦,铦者必先挫。有五刀,此其错⑥,错者必先靡。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是故比干之殪⑦,其抗也;孟贲⑧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长,故曰:太盛难守也。
  【注释】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对,矫正过失。
  ③詻(luò)詻:直言,争辩。
  ④延延:纷纷。
  ⑤支苟:疑为“交苛”二字形误,指互相责难。
  ⑥错:同“厝”,磨刀石。
  ⑦殪(yì):死。
  ⑧孟贲(
  ēn):战国时期卫国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为举鼎而获罪被诛九族。
  ⑨沈:通“沉”。
  【译文】
  所以倖臣会损害到君主,谗佞之辈会有害于主上。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子,上级必须有直言极谏的下属。讨论议事的人要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互相责难的人要敢于坚持己见,只有这样才可以长养民生,保全国家。如果臣子只以爵禄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缄默不言,那些关系不好的大臣只是暗自感叹,那样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如果身边全是谄谀奉承之人,正确的建议就会被他们阻拦,那样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天下贤士,结果丧身亡国。所以说,与其赠送国宝,不如推举
  贤人、举荐能士。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最为尖锐,那么这一把一定会最先被折断。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定最先被损坏。所以甘甜
  的水井最易干枯,挺拔的树木最易被砍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灼烧用于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来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为他刚强正直;孟贲被杀,是因为他恃武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她长得太美;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功劳太大。可见,这些人很少有不是死于他们的过人之处的。所以说:太兴盛了就难以保全。
  ……

前言/序言

  《墨子》一书是记载墨翟言论和墨家学派思想的总集,主要倡导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等主张,基本反映了广大劳动阶层的呼声。全书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有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军事思想等,其中逻辑思想尤为突出,堪称先秦逻辑思想史的奠基作。《墨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墨子》一书的作者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相传墨子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
  综观墨子一生的活动,可以发现其精力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亲信弟子达数百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其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史料,收集其言论语录,完成了《墨子》一书并流传于世。
  《墨子》一书,原有71篇,现存53篇。《墨子》一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军事等,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一书,由于年代久远、传抄错漏等原因,早已残缺不全。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收录于《别录》中,刘歆的《七略》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均据此收录。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可惜早已失传,现仅存其《叙》。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问世。
  本书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次加以精校精注精解。由于旨在普及,同时也限于篇幅,对于一些原篇错漏较多、佶屈聱牙之文未作收录。由于参校之文较多,不敢掠大家之美,在此一并致谢,并恳请不吝指正。
  编译者
  2015年8月

《墨子全鉴》:一本关于理性、公平与兼爱的思辨录 《墨子全鉴》,顾名思义,是关于墨家学说的集大成之作。它并非仅是一本简单的哲学读物,而是一部蕴含着深邃智慧、饱含实践精神的思辨录。本书的核心,在于墨子及其弟子们所倡导的一整套理性、公平、务实的思想体系,其影响深远,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当下社会诸多问题的深刻反思。 一、 墨子其人及其时代背景 要理解《墨子全鉴》的内容,首先需要回溯墨子所处的时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时期,即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社会的主流思想,如儒家所倡导的“礼乐”、“仁爱”、“等级秩序”,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解决社会矛盾、平息战乱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被一些统治者曲解利用。 墨子,这位出身墨家,以“农、工、商”出身自居的思想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当时的种种弊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批判。他非出身贵族,却能与王侯将相对话;他非饱学之士,却能以严密的逻辑和卓越的论证能力,构建起一套自成体系的学说。他的思想,充满了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公正的坚定追求。 二、 《墨子全鉴》的核心思想 《墨子全鉴》并非一本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以一套严谨的逻辑体系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论证和辨析,来阐述墨家的核心主张。书中涉及的论题广泛,从战争、政治、经济,到伦理、认识论,无不涵盖。然而,其思想脉络清晰,可以用几个关键的概念来概括: 1. 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基石。墨子认为,导致社会动乱和民众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别爱”,即人们只爱自己、爱家人、爱自己的国家,却对他者漠不关心。这种“别爱”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最终酿成无休止的战争和压迫。 因此,墨子主张“兼爱”,即爱人如己,视天下万民如一人。这种爱是普惠的、无差别的,不分亲疏贵贱。只有实行了“兼爱”,才能实现“摩顶放踵,利天下”的理想。 “兼爱”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在《墨子全鉴》中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实践原则上: 非攻: 这是“兼爱”最直接的体现。墨子坚决反对侵略战争,认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深重的灾难,是对“兼爱”精神的严重违背。他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危害,批判了统治者为了私利发动战争的行为。墨家在实践中,也常常以其高超的守城技艺,协助弱小国家抵御侵略,体现了其“非攻”的决心。 节用: 墨子认为,奢侈浪费是导致贫富差距、民生困苦的重要原因。他提倡节俭,反对任何形式的铺张浪费,包括华丽的服饰、繁复的礼仪、昂贵的祭祀等。他认为,财富应该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满足少数人的私欲。 节葬: 在古代,厚葬之风盛行,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墨子对此进行了猛烈抨击,他认为厚葬不仅不符合“兼爱”的精神,而且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会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的发展。他主张薄葬,将节省下来的资源用于富国强民。 非乐: 墨子反对“君子之乐”,即贵族阶层所享有的歌舞宴乐。他认为这些活动耗费时间精力,无益于国计民生,甚至可能导致统治者沉溺享乐,荒废政务。他提倡的“乐”,是指对天下有利的活动,例如治病救人、兴修水利等。 2. 尚贤(官制、君道) “尚贤”是墨子关于政治治理的核心主张。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强盛,关键在于能否选贤任能,让有才能、有德行的人担任重要的官职。 不拘一格降人才: 墨子反对世袭制和门阀制度,认为出身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才能的标准。他强调,无论是贫贱还是富贵,只要有才能,都应该被发现和任用。他提出的“尚贤”,就是要打破贵族垄断,让社会底层有能力的人也能有机会为国家效力。 以贤治国: 墨子认为,只有贤者才能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福祉的政策。他详细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选拔和任用贤才,如何考核他们的政绩,以及如何避免任人唯亲、徇私舞弊。他的主张,实际上是一种朴素的“任人唯贤”的治理理念。 3. 尚同(明辨) “尚同”是墨子关于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统一,必须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并且所有人都应该趋向于这个标准。 辨别是非: 墨子认识到,个人之间的认知和价值判断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他提出“尚同”,就是要确立一个公认的是非标准,让人们能够共同遵守。这个标准,正是基于“兼爱”和“利天下”的原则。 以王为标准: 墨子认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就是“天志”,即上天的意志。而“天志”的体现,就在于君王的意志。君王应该“以天为师”,推行“兼爱”,那么臣民也应该“以君为师”,趋同于君王的善意。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时代局限,但其核心在于强调社会共识和统一的价值导向。 明辨道理: 《墨子全鉴》中大量的篇幅用于“明辨”,即对各种论点进行逻辑分析和事实检验。墨子使用类比、归谬等论证方法,揭示各种学说的谬误,从而确立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这种严谨的逻辑思维,也体现了“尚同”在认识层面的重要性,即通过理性辨析,达到思想上的统一。 4. 节制(制孔、制外举、制辞说) “节制”是墨子在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一种重要方法论,体现了其反对虚伪、反对不切实际的思想。 反对虚浮: 墨子批判了那些脱离实际、华而不实的言论和做法。例如,他批判儒家那些繁复的礼仪,认为它们脱离了“兼爱”和“利天下”的本质。 强调实践: 墨子认为,思想的价值在于其是否能带来实际的效益,能否真正地“利天下”。那些空谈仁义,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说,都是不可取的。 逻辑的审慎: 墨子强调在论证中要审慎,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分的证据来支持。 三、《墨子全鉴》的价值与意义 《墨子全鉴》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历史文献的地位,更在于其思想内容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理性主义的先驱: 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理性主义者之一。他强调通过逻辑推理和事实检验来认识世界,反对盲从和迷信。这种理性精神,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具有独特的价值。 实践精神的典范: 墨子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更是一个行动者。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自己的言行践行自己的思想。他所倡导的“尚贤”、“非攻”、“节用”等主张,都充满了务实的精神。 人文关怀的体现: 墨子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以及他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使他的思想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光辉。他所倡导的“兼爱”,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利益和家族观念,将关怀的对象扩展到全人类。 批判性思维的启蒙: 《墨子全鉴》中大量的辩论和论证,展示了墨子强大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当时的主流思想,这种批判精神,对于我们今天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当下社会的借鉴: 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国际冲突、资源浪费等问题依然突出。《墨子全鉴》中的“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对于我们反思这些问题,寻找解决之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进步,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在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在于对弱者的关怀。 结语 《墨子全鉴》是一部充满智慧、力量和温度的经典。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严密的逻辑和深邃的洞察力,构建起一个关于理性、公平与兼爱的思想世界。阅读《墨子全鉴》,不仅是了解一段重要的历史,更是与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并思考我们自身与所处时代的联系。这本书,值得我们深入品读,细细体味,并将其中的精神融入我们的生活与实践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墨子全鉴》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阅读快感,这种快感源于智识的碰撞和观点的刷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辩论的古代学堂,倾听墨子及其弟子们对当时社会问题的犀利剖析和富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墨子“教育思想”的章节,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他提出的“兼爱”、“非攻”等核心理念,不仅仅是抽象的道德说教,更是需要通过教育来普及和实现的。这种对教育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的认知,在当时是相当超前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墨子“科学精神”的挖掘,他对于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虽然受限于时代条件,但其追求实证、反对虚妄的态度,却是科学精神的萌芽。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依然坚持理性、追求公平、并努力构建更美好社会的思想巨人。它不枯燥,不陈旧,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启示性。

评分

《墨子全鉴》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冲击。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墨家思想似乎不如儒家那样深入人心,它更多地停留在历史的边缘,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认知。它以一种极为生动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墨子的学说呈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一个思想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刻性。特别是书中对墨子“节用”和“节葬”等议题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一个极具人文关怀的哲学家,他关注的是普通百姓的生存困境,试图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社会开支,将更多的资源用于民生。这种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在许多古代思想家中是难能可贵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墨子“反对迷信”、“尊天命”的论述,这展现了他理性务实的一面,他并非沉溺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之说,而是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现实。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墨子,也重新审视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性。

评分

阅读《墨子全鉴》,就如同踏上了一段穿越时空的哲学之旅。我原以为墨子的思想更多地集中在军事和政治策略上,但这本书的广度和深度,却远超我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关于“止戈”和“攻守”的智慧,更深入到对社会伦理、个人修养、乃至认识论的探讨。书中关于墨子“逻辑学”的阐述,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如此精巧的思维工具在被运用。墨子的“三表法”——“有说、说之、比国家之效”——简直就是一种早期形式的实证主义,它要求一切理论都必须经受事实的检验。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至今仍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墨子“家具”、“衣食”等生活化议题的讨论,这让我看到墨子思想的落地之处,他并非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者。这本书让我看到,墨子思想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其宏大的理念,更在于其细致入微的实践性。

评分

翻开《墨子全鉴》,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这本书并非简单地摘录墨子的语录,而是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仿佛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墨子思想博物馆。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般的细致,将散落在史籍中的墨子思想碎片一一拾起,又以精妙的笔触将它们重新组合,还原出墨子学说的本来面貌。书中对于墨子“尚贤”和“尚同”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一个早期理性主义者对政治运作和人才选拔的深刻洞察。他提出的“尚同”并非是盲从,而是强调一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这对于理解古代政治的运行机制,乃至当今社会治理的理念,都有着极大的启发。同时,书中对墨子“非攻”思想的解读,更是让我肃然起敬。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墨子以其超前的和平理念,反对不义的战争,提倡以智谋和外交来化解冲突,这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也为后世的和平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阅读此书,就如同与一位严谨的学者一同深入田野,发掘被历史尘封的智慧宝藏。

评分

读《墨子全鉴》的经历,实在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智慧洗礼。我原本以为,墨子学说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的喧嚣中,只剩下一些零星的记载,如同沙粒般难以捕捉。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却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位先秦哲人的全新认知。从一开始,我就被其宏大的体系所震撼。它并非仅仅罗列几条孤立的学说,而是将墨子思想的方方面面,从“兼爱”的博大精深,到“非攻”的逻辑严密,再到“尚贤”、“尚同”的社会构建,一一展开,层层深入。每一章节的论述都显得扎实而充实,引用的史料、墨子本人的言论,以及后世的解读,都恰到好处地穿插其中,使得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书中对墨子“兼爱”思想的剖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泛滥,而是一种基于理性推导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福祉的宏观策略。这种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的智慧,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乱世中,用逻辑和智慧为人们指引方向的智者,他的声音穿越千年,依然响亮而有力。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希望能有庄子的逍遥吧!

评分

一直在网上看,买了一本感觉不一样的

评分

京东图书正品,质量好,买的放心,孩子自己选的,每天都要用到,

评分

好! 好! 好,很好,非常好!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尤如茅塞顿开。以前看孔子孟子,主张柔,现在觉得刚也还是有他的作用的

评分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

评分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评分

纺织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全鉴,我觉得战国时期的人非常会讲寓言故事,后世至今无人能比。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还好哈哈还好还好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