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溪筆談(注譯)

夢溪筆談(注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瀋括 著
圖書標籤:
  • 宋代文獻
  • 科技史
  • 筆記小說
  • 瀋括
  • 夢溪筆談
  • 科學
  • 技術
  • 文化
  • 曆史
  • 古代科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畫報齣版社
ISBN:9787514613223
版次:1
商品編碼:11982723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集中體現瞭中國古代傑齣的科技成就,其中多個條目所描述的科技水平達到瞭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其後數百年間也無從趕超

★內容包羅萬象,文字趣味盎然

★被英國科學史傢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


內容簡介

  《夢溪筆談》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綜閤性筆記體著作,收錄瞭瀋括一生的所見所聞。本書內容涉及天文學、數學、地理、物理、生物、醫學和藥學、軍事、文學、史學、考古及音樂等學科,備受中外學者的高度評價和推崇。本書精選瞭原書約四分之一的內容進行譯注,條目雖少但力求內容多樣,基本涵蓋原著的風格和全貌,有助於讀者在較短時間內領略該著作的主要內容和旨趣。

作者簡介

  瀋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傢、科學傢。瀋括一生緻力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卓越人物”。其著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目錄

捲一 故事一

1 親郊廟次序

2駕頭扇筤

3翰林院

4學士院故事

5中國衣冠用鬍服

6槐廳之爭

7三館職事稱學士

8雌黃改字

9館閣藏書

10翰林學士傢貧

捲二 故事二

11宗子授南班官

12內外製潤筆物

13百官會集坐次

捲三 辯證一

14鈞石之石

15陽燧

16水以漳、洛名

17解州鹽澤

18蕓草闢蠹

19煉鋼

20阿膠

捲四 辯證二

21桂屑除草

22世人畫韓退之

23雲夢考

捲五 樂律一

24《漢誌》言數

25羯鼓

26凱歌

27《柘枝》舊麯

28古之善歌者有語

29《霓裳羽衣麯》

30琴材

捲六 樂律二

31聲同相應

捲七 象數一

32《奉元曆》改移閏朔

33鬥建有歲差

34極星觀測

35刻漏

36日月之形

37木鍾馗

捲八 象數二

38五星行度

39天文院、司天監作弊

捲九 人事一

40寇準鎮物

41打關節秀纔

42王文正局量寬厚

43李士衡不重財物

44王荊公軼事二則

45孔旻愛人

46造宅與賣宅

47石曼卿戒酒而卒

48劉廷式不負婚約

捲十 人事二

49李餘慶臨死去惡

50範希文不教手滑

捲十一 官政一

51陳恕改茶法

52赫連城

53刑曹駁獄

54範文正浙西救災

55紅光驗屍

56鹽鈔法

捲十二 官政二

57張杲卿斷案

58宋朝茶法

捲十三 權智

59雨盤

60狄青為將

61王元澤辨識獐、鹿

62雷簡夫窖大石

63陳述古智辨盜賊

捲十四 藝文一

64“郭索”與“鈎輈”

65旬鍛月煉

66王聖美嘲諷達官

67宋初古文

68王安石集句詩

捲十五 藝文二

69同甲會

70鸛雀樓詩

71棗與棘

捲十六 藝文三

72“烏鬼”考

捲十七 書畫

73“耳鑒”與“揣骨聽聲”

74善求古人心意

75書畫之妙

76畫佛光之謬

77晉、宋人墨跡

78董源及巨然畫筆

捲十八 技藝

79喻皓《木經》

80活闆印刷

81衛樸精於曆術

82梵天寺木塔

捲十九 器用

83吳鈎

84虛能納聲

85神臂弓

86瀋盧、魚腸

87凸鑒

88透光鑒

89大駕玉輅

捲二十神奇

90隕石

91菜類病變

92雷震

93事非前定

捲二十一 異事(異疾附)

94虹

95夾鏡

96冷光

97巨嵎山震動

98滴翠珠

99海市蜃樓

100澤州化石

101陸龍捲

捲二十二 謬誤(譎詐附)

102丁晉公之逐

103包孝肅為吏所賣

104車渠/248

捲二十三 譏謔(謬誤附)

105石曼卿微行娼館

106熱中允不博冷修撰

107不識字更快活

108俗語為文

捲二十四 雜誌一

109鄜延境內有石油

110螓

111雁蕩山

112指南針

113閩中小核荔枝

114芋梗治蜂毒

捲二十五 雜誌二

115枳首蛇

116膽礬煉銅

117江湖避風術

118大薊

119邊州木圖

120諸葛亮能用度外人

121校書如掃塵

捲二十六 藥議

122髒腑與藥物、食物吸收

123采草藥不可限以時月

124枸杞

125太陰玄精

126海蛤

補筆談續筆

談補筆談 捲一

127檢討不試

128《史記》非“謗書”

129一弦稽琴格

補筆談 捲二

130海潮

131老軍校

132一舉三役

133真跡與孤寒

134江南書畫印記

135古器有麯意

補筆談捲三

136磁針有指北者

137河豚

138黃鐶

續筆談

139魯肅簡公勁正

140王荊公戲改韓退之詩


精彩書摘

  1親郊廟次序

  題解

  本條說明瞭皇帝祭天和祭祖的先後順序,並溯至唐代,考證瞭該製度之由來。

  上親郊廟,冊文皆曰“恭薦歲事”。先景靈宮,謂之“朝獻”;次太廟,謂之“朝饗”;末乃有事於南郊。予集《郊式》時,曾預討論,常疑其次序:若先為尊,則郊不應在廟後;若後為尊,則景靈宮不應在太廟之先。求其所從來,蓋有所因。按唐故事,凡有事於上帝,則百神皆預遣使祭告,唯太清宮、太廟則皇帝親行。其冊祝皆曰:“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宮、廟謂之“奏告”,餘皆謂之“祭告”,唯有事於南郊,方為“正祠”。至天寶九載乃下詔曰:‘告’者,上告下之詞。今後太清宮宜稱‘朝獻’,太廟稱‘朝饗’。”自此遂失“奏告”之名,冊文皆謂“正祠”。

  注釋

  ①親郊廟:皇帝親自參加郊祀和廟祀,即祭天和祭祖。郊,南郊,宋人用於祭天的“寰丘”(類似於明清北京的天壇)即築於都城開封的南薰門外。宋製,皇帝每三年的鼕至日舉行一次“親郊”儀式。廟,太廟,安放皇帝祖宗神位的場所。

  ②冊文:貢獻給天地神靈的祝詞文書。恭薦歲事:歲時祭祀,恭敬地進獻祭品。薦,進獻。歲事,歲時祭祀。

  ③景靈宮:位於皇宮正門附近,皇帝奉祀本朝曆代帝、後的場所,其內供奉已故帝、後的畫像,即“禦容”。

  ④有事:祭祀。

  ⑤予集《郊式》:指瀋括在熙寜初年(1068)奉詔考辨禮儀沿革,編修《南郊式》。

  ⑥預:參與。

  ⑦郊不應在廟後:郊祀祭天,廟祀祭祖,皇帝為“天子”,郊應尊於廟。

  ⑧景靈宮不應在太廟之先:景靈宮奉祖宗“禦容”,應尊於廟。

  ⑨蓋有所因:應該有其因襲。蓋,連詞,錶推測原因。因,因襲,傳承。

  ⑩有事於上帝:即祭祀“昊天上帝”。太清宮:即老子的廟。老子名李耳,因姓相同,唐朝皇帝自稱為老子後裔。高宗時追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時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廟,在京師者稱為玄元宮,後改名為太清宮。奏告:因為太清宮、太廟所供奉者為皇帝祖先,所以稱為“奏告”。古時下對上言事稱為“奏”。對其他神靈祭祀則稱為“祭告”。天寶:唐玄宗年號,為742—755年。天寶三年(744)“改年為載”,自此凡“天寶某年”皆稱“天寶某載”,唐肅宗至德三載(758),復改“載”為“年”。

  譯文

  皇上親自參加郊祀和廟祀典禮,祝詞文書都稱“恭薦歲事”。先到景靈宮祭祀,稱為“朝獻”,然後到太廟祭祀,稱為“朝饗”,最後纔至南郊祭天。我在編纂《南郊式》時,曾參與討論,常懷疑這三項典禮的次序:如先祀者為尊,則祭天的郊祀不應在祭祖的廟祀之後;如以後祀者為尊,則景靈宮之祀又不應在太廟之前。考察如今這種祭祀順序的由來,是有所因襲的。按唐朝的舊製,凡是祭祀上帝,則對眾多神靈都預先派遣使者祭告,隻有太清宮、太廟的祭祀,皇帝纔親自參加。所有祝詞文書都稱:“取某月某日有事於某所,不敢不告。”太清宮、太廟的祭祀稱為“奏告”,其餘則稱為“祭告”,隻有南郊祭天纔稱為“正祠”。至天寶九年,皇帝又下詔說:“所謂‘告’,本是上對下談話的用詞。今後太清宮的祭祀應稱為‘朝獻’,太廟的祭祀稱為‘朝饗’。”自此以後,“奏告”的名稱就不再用瞭,祝詞文書都稱為“正祠”。

  ……

前言/序言

  《夢溪筆談》是北宋人瀋括所著的一部筆記體著作。瀋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其曾祖父曾任大理寺丞,外祖父許仲容曾任太子洗馬,二舅父許洞為鹹平三年(1000)進士,父親瀋周(字望之)以進士起傢,曾做過多任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知書識禮的名門閨秀。因此可以說瀋括齣身於名門望族,且傢人都有深厚的文化教養。瀋括自幼勤奮好學,至和元年(1054)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進士及第。治平元年(1064)任揚州司理參軍,為淮南轉運使張萏所賞識,以次女嫁其為繼妻。不久,丈人張萏進京為秘閣校理,引薦瀋括為校書郎,編校昭文館籍,在這裏開始研究天文曆算。熙寜五年(1072)提舉司天監。七月,加史館檢討。熙寜六年(1073),遷集賢校理。五月,奉命詳定三司令敕。六月,奉命相度兩浙路農田水利、差役等事,兼察訪。熙寜七年(1074)遷太常丞、同修起居注。七月,遷右正言,擢知製誥、兼通進銀颱司。八月,為河北西路察訪使。九月,兼判軍器監。熙寜八年(1075)齣使遼國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熙寜十年(1077)七月罷權三司使,以集賢院學士知宣州。元豐三年(1080)六月,起用知延州,擔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身負防範西夏重任。元豐五年(1082)二月,由龍圖閣待製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八月,因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而被貶,責授均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從此形同流放,政治生涯終結。元豐八年(1085),改授秀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元祐三年(1088)進獻《守令圖》,被允許任選地方居住。此後,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京口夢溪園,潛心學問,撰寫《夢溪筆談》,直至紹聖二年(1095)去世。

  據瀋括《自誌》,他“年三十許”時,曾夢見來到一處小山,見“花木如錦覆,山之下有水,澄澈極目,而喬木蘙其上”,因而“夢中樂之,將謀居焉”。後來他常夢至其處,“習之如平生之遊”。熙寜十年(1077),他曾托人在京口買瞭一塊園圃。幾年後瀋括路過京口,見其地,恍然覺得正是夢中所遊之地,於是舉傢移居於此,建捨築軒,將門前小溪命名為“夢溪”,庭院名之為“夢溪園”。瀋括在這裏潛心著述,完成瞭融閤其畢生經曆和心血的不朽名著《夢溪筆談》。此書約成書於宋哲宗元祐年間(1091 年左右)。全書二十六捲,外加《補筆談》三捲,《續筆談》一捲,共三十捲。分為故事、辯證、樂律、象數、人事、官政、權智、藝文、書畫、技藝、器用、神奇、異事、謬誤、譏謔、雜誌、藥議等十七個門類,內容涉及的範圍異常廣泛,包括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藥、曆史、文學、藝術、人事、軍事、法律等諸多領域。其中屬於人文學科如文學、藝術、曆史等方麵的內容約占全書的18% ;屬於自然科學方麵的內容約占全書的36% ;其餘的則為人事資料、軍事、法律以及雜聞軼事等,約占全書的46% 。

  《夢溪筆談》成書以後不久即刻版流傳,經常為人引用且評價很高,南宋時引用和辯論此書的學者更多。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曾稱:“近世傳瀋存中《筆談》,所載殊有佳處。”近世以來,《夢溪筆談》在世界上更為聲名遠播。日本早在19 世紀中期,就排印瞭這部名著;20 世紀,英、美、意、法、德等國傢都有學者對《夢溪筆談》進行係統而又深入的研究。個中原因應該是齣於對科技的重視。對中國科技史有深入研究的英國著名科學傢、學者李約瑟曾評價《夢溪筆談》為“中國科學史的裏程碑”(A landmark i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這句話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麵進行考慮:

  一是《夢溪筆談》集中體現瞭中國古代傑齣的科技成就。按現代科技標準分類,《夢溪筆談》有三分之一的條目可以分歸或互見於現代科技的諸多門類。其中多個條目所描述的科技水平達到瞭中國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在其後數百年間也無從超越,有一些更是超越瞭同期西方幾百年。例如,瀋括在考察瞭溫州雁蕩山獨特的地形地貌並分析其成因之後指齣:“原其理,當是為榖中大水衝激,沙土盡去,唯巨石巋然挺立耳。”這種“流水侵蝕作用”的看法直到18 世紀末纔在英國齣現,比瀋括晚瞭約700 年。又比如瀋括對於磁針不完全指南現象的發現,西方直到1492 年纔由哥倫布發現,比瀋括足足晚瞭400 多年。類似的例子在《夢溪筆談》中經常齣現。瀋括通過《夢溪筆談》錶現齣的科技方麵的探索精神和認知能力,不僅在宋代獨樹一幟,在整個中國古代乃至同期的西方世界也幾乎無可匹敵,稱其著作為“中國科學史的裏程碑”確實恰如其分。

  二是《夢溪筆談》彰顯瞭中國古代科學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屬性。古代的科學由民族文化傳統所決定,是社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關於中國古代是否存在科學,目前學界觀點並不一緻。但不能否認,中國古代是存在科學知識的,而且一些科學知識還曾經達到過相當高的水平。我國古代科學與西方科學分屬兩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傳統,這就造成瞭二者的幾個顯著不同。簡單地說,我國古代科學重於現象描述而輕於理論構建,重於整體實用而輕於分析思辨,重於整體論而輕於還原論。這幾個主要特點互相關聯,有傳統農業文化的內因性。一般認為,我國的古代科學主要有農、醫、天、算四個門類,算是比較成熟的知識體係,但仔細分析一下就不難發現,這四個體係都與實用有極大關係。以最為抽象也最具有科學性的算學為例,它所討論的絕大多數問題都是以直接服務於生産生活的實際應用為主要目的,采用形式多為一題一答一術,沒有體係自洽的內在邏輯和前後因果聯係,看上去更像技術而不是科學。《夢溪筆談》一書中載有大量的農、醫、天、算內容條目,同時由於其為筆記體,上述的幾個特徵就錶現得更為明顯。雖然全書提到瞭很多科學發現,但絕大多數都是現象描述,沒有科學概念的界定和錶述,也就沒有邏輯推論。這種偶然性的科學發現雖然有時遠較西方為早,但至多隻能算是科學知識而不是産生知識的科學方法,它呈碎片化,以技術實用為主要目的,幾乎不具備再生創新的可能性,也就不會導緻科學革命的産生。李約瑟先生以“Landmark”(裏程碑)一詞來評價《夢溪筆談》,說明其在中國科學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們在理解上似應包含這一層意思。

  美國科學史傢席文說過,瀋括認為科學技術應該具有道德和美學意義。中國古代的科學傢都主張文以載道,其著作的各部分內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都是為瞭說明一個“道”而存在。我們不能因為今天社會對科技的重視就片麵地擇取齣與科技相關的內容而予以大加贊揚,對其他部分卻視而不見。除瞭科技之外,《夢溪筆談》在史學、藝術、文學、考古學等多個方麵的成就也非常突齣。例如,該書關於古代禮儀、職官、輿服、科舉等方麵的記述達上百條之多,是研究唐宋社會的重要曆史資料。瀋括是一位博學傢,中國傳統上將其列入雜傢的範疇。他的研究雖雜但並不泛淺,而是廣博且又專精。無論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還是科學技術領域,瀋括都稱得上是一個不世齣的天纔式人物。《宋史·瀋括傳》曾評價其為:“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曆、音樂、醫藥、蔔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對於這樣一位傑齣人物,這樣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如果隻談其科技內容而不及其餘,不但不符閤實際情況,也有悖於瀋括本人的意願。《夢溪筆談》是瀋括晚年的總結性著作,是其一生學問的精粹所在,其中每一條在其本人看來都是有寓意心得而值得記錄的。當然由於曆史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條目現在看來存在某些問題甚至錯誤,我們在閱讀時理應注意到這一點。藉助這部著作,可以對宋代的社會和曆史增加瞭解,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加深認知,如果在此基礎上還能獲得一些啓迪和感悟,比之單純地將其定位為一部科技著作,顯然更具有價值和意義。

  按鬍道靜先生的劃分,全書包括《補筆談》《續筆談》在內共有609 條。限於一些條目內容的長度和本書篇幅問題,譯注者隻選取瞭全書約四分之一的條目。條目雖少但力求內容多樣,基本涵蓋原著的風格和全貌,這樣有助於讀者在較短時間內領略該著作的主要內容和旨趣。與原著不同的是,本書所選取的條目都添加瞭條目序號和小標題,以方便讀者查詢和閱讀。此外,譯注者還在分類標題以及各個條目下加寫瞭簡要的題解,以概括條目的主要內容或者簡述讀後的所感所思,不一定準確,但作為管窺之見以拋磚引玉,則又未嘗不可。選目原文主要依據鬍道靜先生的《〈夢溪筆談〉校證》(2011),同時參考瞭元大德本的影印本,個彆字詞和標點有所改動,並在緊要處作瞭說明。注釋和譯文等還參考瞭張富祥先生譯注的《夢溪筆談》(2009),鬍道靜、金良年先生的《〈夢溪筆談〉導讀》(2009),鬍道靜、金良年、鬍小靜先生的《〈夢溪筆談〉全譯》(1990),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閤肥鋼鐵公司《夢溪筆談》譯注組的《〈夢溪筆談〉譯注》(1978)等。題解、注釋和譯文都力求簡明扼要、曉暢易懂,其中不免有訛誤之處,還請方傢批評指正。



《博物擷英》 一、 篇章概覽與核心思想 《博物擷英》並非一本單一主題的著作,而是由一係列獨立但相互關聯的篇章構成,涵蓋瞭天文、地理、物産、技藝、醫藥、民俗等諸多領域。其核心思想在於對自然萬物和人類活動的細緻觀察、理性探究與知識匯集。全書以求真務實為旨歸,以“事皆可稽,理皆可尋”為信條,旨在記錄與闡釋前人與當下所積纍的觀察所得、經驗之談以及智慧結晶,力求為後世留下寶貴的研究資料與啓迪。 本書的結構並非嚴格按照學科門類劃分,而是更側重於知識的自然流動與聯係。作者往往在記錄某一物象時,便順勢引入與之相關的現象、原因或應用,形成一種“一葉知鞦,舉一反三”的敘事方式。例如,在論述某種礦石的特性時,會提及它的産地、采集方法,以及在冶煉或藥物中的應用;在描述某一節氣時,會關聯到農事活動、氣候變化以及與之相關的民間習俗。這種跳躍性的敘事結構,恰恰反映瞭作者廣博的興趣與融會貫通的思維方式。 《博物擷英》最顯著的特點之一,便是其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作者不厭其煩地描繪事物的形狀、顔色、質地、聲音、氣味,記錄其發生、發展、消亡的整個過程。對於一些難以言喻的現象,作者會采用類比、比喻等手法,力求使其形象化、易於理解。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書中的描述具有極高的真實性和生動性,仿佛將讀者帶入作者所處的時代,親眼目睹那些早已消逝的景物與事件。 二、 各篇章內容細析 1. 天文與地理:宇宙之歌與山河畫捲 在天文篇章中,《博物擷英》展現瞭古人對日月星辰的樸素認知與長期觀測。書中記錄瞭各種星象的運行軌跡,如“二十八宿”的位移,以及一些特殊天象的齣現,如彗星、流星雨的觀察與記錄。雖然受限於當時的觀測條件,其天文學理論可能尚顯粗糙,但其嚴謹的觀察方法與詳細的記錄,為後世天文學研究提供瞭寶貴的原始數據。作者還提及瞭曆法製度的演變,以及不同曆法在指導農事、祭祀等方麵的重要性。 地理篇章則勾勒齣一幅幅鮮活的山河畫捲。作者對中國廣袤的土地進行瞭細緻的描繪,不僅記錄瞭山脈的走嚮、河流的蜿蜒,還深入考察瞭各地的地質構造、土壤類型以及氣候特徵。對於著名的山川名勝,書中不乏生動的記述,如描繪廬山的奇峰秀榖,黃河的奔騰壯闊。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各地的物産分布有著精到的分析,如某地盛産某種礦産,某地適宜種植某種作物,這些信息對於理解古代的經濟格局與區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書中還涉及瞭對地圖繪製的早期嘗試,雖然可能不及後世的精細,但其繪製思想與目的仍值得稱道。 2. 物産與技藝:自然饋贈與匠心獨運 物産篇章是《博物擷英》的重頭戲之一,其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作者對動植物資源的考察可謂無微不至。關於植物,書中詳盡描述瞭各種草木的形態、生長習性、藥用價值與食用方法。從常見的糧食作物、蔬菜水果,到珍稀的藥材、香料,無不涵蓋其中。作者不僅記錄瞭這些植物的自然屬性,還闡述瞭其在農業生産、醫藥衛生、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對於動物,書中也進行瞭廣泛的記述,包括飛禽走獸、鱗介水族等。作者不僅描述瞭它們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還探討瞭它們的經濟價值,如某些動物的皮毛、肉、骨骼等可用於製作衣物、食物或藥材。 技藝篇章則展現瞭古人非凡的創造力和精湛的工藝。書中涉及的技藝門類十分廣泛,涵蓋瞭建築、冶金、陶瓷、紡織、印刷、造紙等多個方麵。作者對這些技藝的描述,並非停留在錶麵,而是深入到製作的流程、所使用的材料、工具以及關鍵的技術環節。例如,在論述陶瓷燒製時,會詳細介紹泥料的配比、窯溫的控製、釉料的施加等關鍵步驟。對於一些當時較為先進的科技發明,如水力驅動的機械裝置、精密的度量衡工具等,作者也進行瞭詳細的介紹,體現瞭對技術進步的敏銳洞察。這些技藝的記載,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寶貴的經驗傳承。 3. 醫藥與民俗:養生智慧與人文風情 醫藥篇章是《博物擷英》中頗具實用價值的部分。作者對古代的醫學知識進行瞭係統的整理與闡釋,既有對經典醫學理論的解讀,也有對民間驗方的搜集與記錄。書中不僅記載瞭大量藥物的名稱、性味、功效,還提供瞭具體的用藥方法與配伍原則。對於一些常見疾病的治療,書中也給齣瞭相應的方劑與療法。作者在論述醫藥時,常將之與當時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聯係起來,體現瞭“醫食同源”的思想。此外,書中還涉及瞭對人體生理的初步認識,以及一些簡單的衛生保健常識。 民俗篇章則為我們打開瞭一扇瞭解古代社會生活與精神世界的大門。作者對各地風俗習慣的記錄,猶如一幅生動的人物風情畫。書中記載瞭不同地區婚喪嫁娶的儀式、節日慶典的習俗、祭祀活動的流程,以及各種民間傳說、神話故事。這些內容不僅展現瞭當時人們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也反映瞭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與社會結構。作者在記錄民俗時,常常帶有探究其起源與文化內涵的意圖,使得這些記錄不僅僅是錶麵的描繪,更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價值。 三、 價值與意義 《博物擷英》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作為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它以近乎百科全書式的廣度,為我們提供瞭理解古代中國社會、自然、科技、文化各個層麵的第一手資料。書中對細節的精細描述,使得我們得以窺見前人生活的方方麵麵,填補瞭曆史研究中的許多空白。 其次,《博物擷英》展現瞭古人嚴謹的科學態度與探索精神。作者不迷信權威,不輕信傳聞,而是以實踐為基礎,以觀察為依據,力求將事物最真實的麵貌呈現齣來。這種求實、求真的精神,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再次,本書對許多領域知識的係統性匯集,不僅是知識的傳承,更是智慧的結晶。它為後世的研究者提供瞭豐富的研究素材,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增長見聞、開闊眼界的途徑。書中蘊含的許多觀察方法、分析思路,以及對事物之間聯係的思考,對於培養現代人的科學素養和創新思維,同樣具有啓發作用。 總而言之,《博物擷英》是一部集自然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於一體的宏篇巨著。它以其博大的胸懷,記錄瞭萬韆氣象,匯聚瞭古今智慧,是一座值得反復品讀、細心體悟的知識寶庫。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在現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要找到一本能夠讓人沉下心來細細品讀的鴻篇巨製,實屬不易。但這本著作憑藉其強大的文本魅力,成功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它的結構設計非常巧妙,每一章節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緊密關聯,形成瞭一個邏輯嚴密的知識網絡。閱讀過程中,我發現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總能用非常精妙的比喻和類比,化繁為簡,讓即便是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其精髓。這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在學術性著作中是極其難得的。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穿插的那些富有哲理性的議論,絕非空泛的說教,而是建立在紮實的史實基礎之上,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啓迪性。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的思維框架得到瞭極大的拓展,看待問題的方式也變得更加立體和辯證。

評分

這是一部極具匠人精神的作品,從校對的嚴謹程度到注釋的詳盡程度,都透露齣作者和編者對文字的敬畏之心。對於我這樣的深度閱讀者而言,那些詳盡的旁注和參閱資料,簡直是如獲至寶。它們不僅解釋瞭生僻的詞匯和典故,更引導讀者去探索更廣闊的知識領域,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層次感。每一次讀到不甚明瞭之處,查閱注釋,總能發現新的綫索和更深遠的背景信息,這種層層遞進的閱讀體驗,讓人欲罷不能。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故事講述,它更像是一座知識的寶庫,每一次探訪,都能帶迴意想不到的收獲。它不僅僅是一本可以讀完的書,更是一本可以伴隨終生,時常翻閱,常讀常新的經典之作。它的存在,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緻敬。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尤其是那種深入骨髓的古韻和對曆史的細膩描摹,簡直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時代。作者的文筆沉穩而富有張力,每一個字都像是經過精心打磨的玉石,溫潤而有光澤。他不僅僅是在敘述事件,更是在構建一個立體的世界,人物的喜怒哀樂,時代的變遷,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特彆是他對一些重大曆史事件的獨到見解,往往能讓人在看似平淡的敘述中,猛然間領悟到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深層含義。讀這本書,就好像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對弈,他每下一步棋,都蘊含著深遠的考量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寫那些宏大敘事時,依然能保持對個體命運的關懷,那種兼濟天下的情懷,讓人在閤上書捲後,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十分考究,紙張的質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的尊重,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享受到極大的愉悅。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俯瞰曆史的姿態,而是將敘事視角拉得很低,仿佛一個親曆者,用最樸素、最真誠的語言,記錄下那個時代最真實的麵貌。這種“在場感”是很多嚴肅曆史著作所缺乏的。我特彆喜歡其中一些關於民間風俗和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這些細節,往往是宏大曆史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背景闆”,但恰恰是它們,構成瞭那個時代的血肉和溫度。通過這些細微的觀察,我得以窺見古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智慧與局限。這種“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不僅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更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事件的羅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煙火氣的鮮活存在。可以說,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更具溫度的曆史解讀方式,讓人在瞭解曆史的同時,也更深刻地理解瞭“人”本身。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種類型的書籍是抱著一絲遲疑的態度的,畢竟曆史浩瀚,要從中提煉齣引人入勝的故事,實在不易。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預期。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時而如清泉般潺潺流淌,娓娓道來;時而又如暴風驟雨般激昂澎湃,引人入勝。作者的史料功底毋庸置疑,但更難得的是,他能將那些枯燥的史實,通過富有畫麵感的語言,轉化為鮮活的場景呈現在讀者麵前。我仿佛能聞到戰場上的硝煙味,感受到朝堂上的劍拔弩張。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對於人物性格的刻畫入木三分,即便是寥寥數筆,也能勾勒齣一個鮮明、復雜、充滿矛盾的個體形象。這種敘事技巧,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個塵封已久的謎團。對於那些對曆史感興趣,但又害怕被厚重文本勸退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劑良藥。

評分

給老公買的,他很喜歡的。

評分

東西是正品,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

書的質量很好,快遞的速度也十分快。

評分

真是民國版本,還是文言文的,要認真讀l書是正版的

評分

挺高興的 書到的挺快的 超喜歡這本書 是最新版的

評分

速度很快,早上下單,晚上就到。

評分

《艽野塵夢》很不錯,欽佩陳渠珍和西原的愛情,因為這本讓我對青海有瞭不一樣的感覺,他們也曾到過青海湖、茶卡鹽湖。我也曾在那裏嚮他們悄悄問好。。。

評分

很好的書,質量很好,很喜歡,希望能充實自己!

評分

好書印刷精美字體清晰值得購買紙張不錯包裝精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