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

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苗根 著
图书标签:
  • 表面技术
  • 现代表面工程
  • 表面处理
  • 材料科学
  • 工程材料
  • 涂层技术
  • 腐蚀防护
  • 表面改性
  • 薄膜技术
  • 工业应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6772
版次:2
商品编码:11983238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高等院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从事产品设计、
  本书是一本表面技术经典教程,内容全面、系统、实用,结构科学、合理、严谨。第1版已印刷16次,发行了3万多册,深受读者欢迎。
  本书根据近十多年来表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对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修订时对各类表面技术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而对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增加了不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应用实例,以鼓励读者自学,勤于思考,丰富想象,激发兴趣,勇于创新。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现代表面技术的含义、内容、应用和发展,介绍了固体表面和覆盖层的结构以及固体表面的性能,系统分析了各类表面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技术路线、典型设备、工艺措施和应用实例,论述了表面技术设计和表面测试分析的内容。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表面技术概论,固体表面和覆盖层的结构,固体表面的性能,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金属表面的化学处理,表面涂覆技术,气相沉积技术,表面改性技术,复合表面技术,表面加工制造,表面技术设计,表面测试分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制订、技术改造、设备维修、质量和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章表面技术概论1
1.1表面技术的含义1
1.2表面技术的内容3
1.3表面技术的应用8
1.4表面技术的发展17
1.4.1表面技术发展方向17
1.4.2表面技术发展前景18
第2章固体表面和覆盖层的结构20
2.1固体材料和表面界面20
2.1.1固体材料20
2.1.2表面界面21
2.1.3不饱和键23
2.2固—气表面的结构23
2.2.1理想表面23
2.2.2清洁表面24
2.2.3实际表面25
2.3表面特征力学和势场32
2.3.1表面吸附力32
2.3.2表面张力与表面能34
2.3.3表面振动与表面扩散35
2.4表面覆盖层的结构40
2.4.1电镀层的结构41
2.4.2薄膜的结构43
第3章固体表面的性能47
3.1固体表面的力学性能47
3.1.1附着力47
3.1.2表面应力49
3.1.3表面硬度50
3.1.4表面韧性与脆性53
3.1.5表面耐磨性能55
3.1.6表面抗疲劳性能63
3.2固体表面的化学性能65
3.2.1表面耐化学腐蚀性能65
3.2.2表面耐电化学腐蚀性能68
3.2.3非金属材料的耐蚀性83
3.2.4表面选择过滤与分离性能88
3.2.5表面防污与防沾污性能96
3.2.6表面自洁与杀菌性能97
3.3固体表面的物理性能99
3.3.1表面技术中的材料热学性能100
3.3.2表面技术中的材料电学性能107
3.3.3表面技术中的材料磁学性能114
3.3.4表面技术中的材料光学性能121
3.3.5表面技术中的材料声学性能131
3.3.6表面技术中的材料功能转换135
第4章电镀、电刷镀和化学镀142
4.1电镀的基本知识和原理142
4.1.1电镀的范畴和分类142
4.1.2电镀的基本过程和构成143
4.1.3电镀液144
4.1.4电镀反应145
4.1.5电极反应机理147
4.1.6金属的电沉积过程148
4.1.7影响电镀质量的因素150
4.2电镀预处理151
4.2.1预处理的目的和重要性151
4.2.2预处理方法151
4.2.3金属的抛光152
4.3单金属电镀和合金电镀154
4.3.1单金属电镀154
4.3.2合金电镀156
4.4电刷镀160
4.4.1电刷镀的基本原理和特点160
4.4.2电刷镀设备160
4.4.3电刷镀溶液162
4.4.4电刷镀工艺164
4.4.5电刷镀的应用165
4.5化学镀166
4.5.1化学镀的分类和特点166
4.5.2化学镀镍167
4.5.3化学镀铜169
第5章金属表面的化学处理172
5.1化学转化膜172
5.1.1化学转化膜的形成过程和
基本方式172
5.1.2化学转化膜的分类和用途172
5.2氧化处理173
5.2.1钢铁的化学氧化173
5.2.2有色金属的化学氧化177
5.3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178
5.3.1阳极氧化膜的性质和用途178
5.3.2阳极氧化膜的形成机理179
5.3.3铝及铝合金的阳极氧化工艺180
5.3.4阳极氧化膜的着色和封闭182
5.4微弧氧化185
5.4.1微弧氧化技术的由来与发展185
5.4.2微弧氧化设备与工艺186
5.4.3影响微弧氧化质量的因素187
5.4.4微弧氧化陶瓷质氧化物膜的
结构和性能189
5.4.5微弧氧化陶瓷质氧化物膜的
应用190
5.5磷化处理190
5.5.1钢铁的磷化处理190
5.5.2有色金属的磷化处理194
5.6铬酸盐处理194
5.6.1铬酸盐膜的形成过程194
5.6.2铬酸盐膜的组成和结构195
5.6.3铬酸盐处理工艺195
第6章表面涂覆技术198
6.1涂料与涂装198
6.1.1涂料198
6.1.2涂装204
6.2溶胶�材�胶技术206
6.2.1溶胶�材�胶法简介206
6.2.2溶胶�材�胶法薄膜或涂层209
6.3黏结与黏涂212
6.3.1黏结技术212
6.3.2黏涂技术216
6.4热喷涂与冷喷涂218
6.4.1热喷涂218
6.4.2冷喷涂228
6.5电火花表面涂覆229
6.5.1电火花表面涂覆的原理和
特点229
6.5.2电火花涂覆工艺及应用231
6.5.3电火花涂覆层的特性232
6.6堆焊与熔结234
6.6.1堆焊234
6.6.2熔结240
6.7热浸镀242
6.7.1热浸镀层的种类242
6.7.2热浸镀工艺243
6.7.3热浸镀锌243
6.7.4热浸镀铝246
6.8搪瓷涂覆247
6.8.1瓷釉的基本成分和釉浆247
6.8.2搪瓷的金属基材及表面清洁
处理249
6.8.3釉浆的涂覆和搪瓷烧成249
6.8.4搪瓷制品的分类和应用250
6.9塑料涂覆250
6.9.1塑料粉末涂料250
6.9.2塑料粉末涂覆方法251
6.10无机涂料与纳米复合涂料252
6.10.1无机涂料253
6.10.2纳米复合涂料259
6.11陶瓷涂层265
6.11.1陶瓷涂层的分类和选用266
6.11.2陶瓷涂层的工艺及其特点267
6.11.3几种典型的陶瓷涂层268
6.12达克罗涂覆技术270
6.12.1达克罗涂覆技术的由来与
发展271
6.12.2达克罗涂层的结构与耐蚀
机理272
6.12.3达克罗涂覆工艺流程272
6.12.4达克罗涂覆技术的优点与
不足274
6.12.5达克罗涂覆技术的应用275
第7章气相沉积技术277
7.1气相沉积与薄膜277
7.1.1薄膜的定义与特征277
7.1.2薄膜的形成过程与研究方法278
7.1.3薄膜的种类和应用279
7.1.4薄膜制备方法和气相沉积法
分类280
7.2真空技术基础281
7.2.1真空度和真空区域的划分281
7.2.2真空的特点和应用281
7.2.3真空中的气体分子特性281
7.2.4真空的获得283
7.2.5真空泵型号和真空机组284
7.2.6真空测量和检漏285
7.3物理气相沉积290
7.3.1真空蒸镀290
7.3.2溅射镀膜298
7.3.3离子镀308
7.3.4离子束沉积318
7.3.5分子束外延320
7.4化学气相沉积321
7.4.1化学气相沉积的反应方式与
条件321
7.4.2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与分类322
7.4.3几类化学气相沉积简介324
7.4.4化学气相沉积的特点与应用329
第8章表面改性技术334
8.1金属材料表面改性334
8.1.1金属表面形变强化334
8.1.2金属表面热处理340
8.1.3金属表面化学热处理348
8.1.4等离子体表面处理360
8.1.5激光表面处理363
8.1.6电子束表面处理372
8.1.7高密度太阳能表面处理374
8.1.8离子注入表面改性376
8.2无机非金属材料表面改性385
8.2.1玻璃的表面改性385
8.2.2传统陶瓷的表面改性390
8.2.3先进陶瓷的表面改性391
8.2.4生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表面
改性394
8.3高分子材料表面改性396
8.3.1偶联剂处理396
8.3.2化学改性397
8.3.3辐射处理399
8.3.4等离子体改性400
8.3.5酶化学表面改性401
第9章复合表面技术403
9.1电化学技术与某些表面技术的
复合403
9.1.1电化学技术与物理气相沉
积的复合403
9.1.2电化学技术与表面热扩散处
理的复合406
9.2真空镀膜与某些表面技术的复合406
9.2.1真空镀膜与涂装技术的复合406
9.2.2真空镀膜与离子束技术的
复合411
9.3表面镀(涂)覆与纳米技术的
复合417
9.3.1复合电镀、复合电刷镀和复
合化学镀417
9.3.2纳米黏结、黏涂和纳米热喷涂423
9.4表面热处理与某些表面技术的
复合425
9.4.1复合表面热处理425
9.4.2表面热处理与表面形变强化
处理的复合426
9.5高能束表面处理与某些表面技
术的复合426
9.5.1激光表面合金化、陶瓷
化和增强电镀427
9.5.2激光束表面处理与等离
子喷涂的复合428
9.6纳米晶粒薄膜和纳米多层薄膜429
9.6.1纳米薄膜概述429
9.6.2纳米晶复合薄膜430
9.6.3纳米多层膜433
第10章表面加工制造437
10.1表面加工技术简介437
10.1.1超声波加工437
10.1.2磨料加工438
10.1.3化学加工441
10.1.4电化学加工442
10.1.5电火花加工445
10.1.6电子束加工446
10.1.7离子束加工448
10.1.8激光束加工449
10.1.9等离子体加工451
10.1.10光刻加工452
10.1.11LIGA加工459
10.1.12机械微细加工461
10.2微电子工业和微机电系统的
微细加工462
10.2.1微电子工业的微细加工462
10.2.2微机电系统的微细加工466
第11章表面技术设计468
11.1表面技术设计的要素与特点468
11.1.1表面技术设计的要素468
11.1.2表面技术设计的特征469
11.2表面技术设计的类型与方法470
11.2.1表面技术设计的类型470
11.2.2表面技术设计的方法470
第12章表面测试分析478
12.1表面分析的类别、特点和功能478
12.1.1表面分析用主要仪器478
12.1.2依据结构层次的表面分析
类别482
12.2常用表面分析仪器和测试技术
简介484
12.2.1电子显微镜485
12.2.2场离子显微镜486
12.2.3扫描隧道显微镜487
12.2.4原子力显微镜488
12.2.5X射线衍射490
12.2.6电子衍射490
12.2.7X射线光谱仪和电子探针492
12.2.8质谱仪和离子探针494
12.2.9激光探针494
12.2.10电子能谱仪495
12.2.11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499
12.2.12扫描近场光学显微镜和光子
扫描隧道显微镜500
12.2.13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502
参考文献507

前言/序言

  第2版前言表面技术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很高使用价值的基础技术。表面技术涉及面十分宽广,各种领域和各行各业都可找到其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表面技术在现代制造、汽车、航空、航天、舰船、海洋、电子、电器、生物、医学、能源、建筑、材料、军事以至人类的日常生活等领域中有着很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现代表面技术》自2002年出版以来,已印刷16次,发行了3万多册,深受读者欢迎,有很多学校选作了教材。考虑到该书已出版十多年,这期间表面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很多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所以机械工业出版社委托我对《现代表面技术》进行修订,出版第2版。
  经过一年的努力,我完成了修订工作。本书特点和有关说明如下:
  1)根据近十多年来表面技术的发展情况,对第1版的内容进行了增补,而对陈旧、过时的内容予以删除。
  2)表面技术涉及的领域很广,知识面很宽,修订时对各类表面技术做了简明扼要的阐述,而对一些重点和难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3)基础理论对表面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而表面技术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本书在修订时加强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联系。
  4)本书修订时,增加了不少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应用实例,鼓励读者自学,勤于思考,丰富想象,激发兴趣,勇于创新。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等相关专业在校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产品设计、工艺制订、技术改造、设备维修、质量和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修订时,征求了有关教师、学生以及科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参阅和引录了不少文献资料,同时又得到莫庆华女士和莫强强先生的大力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条件和水平有限,本书肯定有不妥之处,希望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钱苗根第1版前言表面现象和过程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广义地说,表面技术是直接与各种表面现象或过程有关的,能为人类造福或被人们利用的技术。它是一个非常宽广的科学技术领域。
  多年来,人们对传统表面技术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复合和创新,使大量的现代表面技术涌现出来,在各个工业部门以及农业、生物、医药工程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表面技术为国际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新材料、光电子、微电子等许多先进产业的基础技术。大量表面技术属于高技术范畴,在今后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表面技术不仅是一门广博精深和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基础技术,还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在学术上丰富了材料科学、冶金学、机械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开辟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
  人们使用表面技术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表面技术的迅速发展是从19世纪工业革命开始的,近30多年则发展得更为迅速。一方面人们在广泛使用和不断试验摸索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的表面科学给予了有力的促进,从而使表面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表面技术的种类繁多,过去是分散在各个技术领域,它们的发展一般是分别进行的。现在,表面技术开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们将各类表面技术相互联系起来,探讨共性,然后从更高的角度来指导各类表面技术的发展。
  大力加强表面技术这门新学科的建设,是教育改革、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为此,我们拟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分别开设《现代表面技术》《表面工程学》和《表面科学与技术》三门课程。本书是在我们编写《表面技术概论》讲义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教学实践,征求专家和学生们的宝贵意见而重新编写的。本书是上述三门课程的基本教材,可供各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使用,同时也可供各个工业部门以及农业、生物、医药工程等领域中管理、研究、设计、制造方面人员阅 读。
  本书共分10章,其中、二、七、九、十章以及第五章的一、二、六、七、八、九、十节由钱苗根执笔;第六、八章以及第五章的三、四、五节由姚寿山执笔,第三、四章由张少宗执笔编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编者参阅和引录了许多文献资料,一些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在各章末的“参考文献”中。姜祥祺、吴以南、薄鑫涛等教授、专家对本书的有关章节作了认真和细致的审校,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现代表面技术实验室的同事们也给予了许多具体的帮助。在此,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学识水平所限,本书必然会存在不少问题,殷切希望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现代表面技术”是新开设的一门课程,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编写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本书将其作为附录放在书末,供兄弟院校参考。
  钱苗根

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 探索材料科学的边界,解锁无限可能 在日新月异的工业和科技领域,材料的性能往往受限于其表面的特性。无论是提升产品的耐用性、赋予其特殊功能,还是实现更精美的外观,现代表面技术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正是您深入了解这一前沿领域的权威指南。 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经过全面的修订和扩充,以更加系统、深入的视角,为读者呈现了当前表面科学与工程领域最前沿的技术、理论和应用。我们不仅涵盖了传统的核心概念,更聚焦于近年来涌现出的颠覆性创新,旨在帮助您紧随行业发展的步伐,掌握解决复杂工程挑战的关键能力。 内容概述: 本书将带领您踏上一段穿越材料表面世界的旅程,从基础原理到尖端应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第一部分:表面科学基础与表征技术 表面物理与化学: 我们将从原子和分子的尺度出发,剖析材料表面的独特行为。您将了解到表面能、表面缺陷、吸附现象、表面扩散等基本概念,理解这些微观特性如何影响宏观性能。 先进的表征技术: 深入掌握各类表征工具是理解和控制表面特性的前提。本书将详细介绍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俄歇电子能谱(AES)以及二次离子质谱(SIMS)等在内的关键表征技术。我们将不仅讲解其工作原理,更侧重于它们在分析表面成分、结构、形貌及电子状态方面的实际应用和解读技巧。 第二部分:核心表面改性技术 物理气相沉积(PVD)技术: 这一章节将深入探讨各种PVD方法,如蒸发(evaporation)、溅射(sputtering)和分子束外延(MBE)。您将学习如何通过控制工艺参数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成分和性能的薄膜,包括金属、陶瓷和复合薄膜。 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 CVD技术以其灵活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本书将详细介绍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主流CVD工艺,以及它们在制备纳米材料、功能涂层等领域的应用。 热处理与热喷涂技术: 了解高温对材料表面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各种热处理技术,如渗碳、氮化、碳氮共渗等,以及它们如何改变材料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同时,热喷涂技术,包括火焰喷涂、电弧喷涂、等离子喷涂等,也将得到详细介绍,及其在修复、防护和功能化表面的应用。 电化学沉积技术: 电镀、电铸等电化学方法是制备金属和合金表面的经典技术。本书将深入讲解其原理、工艺流程以及在装饰、防腐和功能器件制造中的应用。 激光表面处理技术: 激光因其高能量密度和精确控制能力,在表面改性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我们将探讨激光熔覆、激光淬火、激光焊接等技术,及其在提高材料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第三部分:新兴表面技术与功能化应用 纳米表面技术: 纳米尺度下的材料展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本书将聚焦于纳米涂层、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应用,例如在催化、传感、生物医药和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 智能表面与自修复表面: 探索能够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光、电场)的智能表面,以及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材料。这些技术有望彻底改变产品设计和使用寿命。 增材制造(3D打印)中的表面技术: 随着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优化打印件的表面质量和性能成为研究热点。本书将介绍在3D打印过程中常用的表面处理和改性技术。 生物表面工程: 关注如何通过表面改性来改善生物相容性、促进细胞生长或实现药物缓释等生物医学应用。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表面: 探讨环境友好型的表面技术,如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涂料、可降解材料的表面处理等,以及表面技术在污染控制和资源回收方面的应用。 本书的特色: 系统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紧密跟踪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工业应用。 图文并茂,深入浅出: 大量精美的插图、表格和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注重实践应用: 结合丰富的工程实例,展示技术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医疗、能源等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 专业性与可读性兼顾: 适合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物理、化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表面技术感兴趣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 谁将从中受益? 无论您是希望深入理解材料表面行为的学者,还是致力于开发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工程师,亦或是对掌握前沿技术以提升职业竞争力的技术人员,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 洞察表面科学的奥秘: 理解材料表面为何以及如何表现出其独特的性质。 掌握主流的表面制备与改性技术: 熟悉各种PVD、CVD、热处理、喷涂等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了解新兴表面技术的潜力和应用: 把握纳米技术、智能表面等未来发展趋势。 提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和设计最适合的表面解决方案,以满足特定的性能需求。 激发创新灵感: 接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您的研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 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材料科学新世界的大门,让您深刻认识到表面技术在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中的核心驱动力作用。现在就开始您的探索之旅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所展现出的清晰逻辑。例如,在讨论了 PVD 技术后,他紧接着介绍了 CVD(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并详细对比了这两种技术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适用的不同应用场景。他会指出 PVD 通常具有更高的膜厚均匀性和更好的表面形貌控制能力,但 CVD 在沉积复杂形状工件时可能更具优势,并且某些材料的沉积可以通过 CVD 实现更高的沉积速率。这种横向的比较和分析,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各种技术之间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此外,他还对一些交叉学科的表面技术进行了介绍,比如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将物理、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展现了表面技术发展的多学科交叉性。

评分

当我开始深入阅读时,我被作者详尽的论述所折服。他对于各种表面处理方法的介绍,不是简单地列举,而是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物理化学原理,例如,在介绍 PVD(物理气相沉积)技术时,他不仅解释了溅射、蒸发等工艺流程,还详细阐述了薄膜的成核、生长机制,以及影响薄膜性能的各种参数,如基底温度、靶材种类、气体压力等。他甚至引用了相关的科学文献和实验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论述都显得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某种技术时,会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比如在讨论耐磨涂层时,他会举例说明这些涂层在航空发动机叶片、刀具、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应用,并分析了不同涂层材料在特定工况下的优劣。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技术概念,并能将其与现实世界中的产品联系起来。

评分

书中对“质量控制与检测”的详细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深知,任何先进的技术,如果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有效的检测手段,都将难以真正地投入实际应用。他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用于表面性能检测的仪器和方法,比如显微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并详细阐述了这些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解读检测结果。他强调了从宏观性能到微观结构的全面检测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确保表面处理的质量稳定,并为工艺的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评分

尽管我并非表面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士,但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异常清晰易懂。作者在保证科学严谨性的同时,尽量避免了过多的专业术语,或者在使用时会给出清晰的解释。即使是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他也能够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例如,在解释“晶格缺陷”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时,他会用“建筑中的瑕疵”来类比,非常形象。这种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时刻都在思考如何将复杂的知识有效地传达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评分

作者在书中对“表面工程”这一概念的解读,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不仅仅将表面技术视为独立的单元,而是将其置于“表面工程”的大框架下进行阐述。他强调,表面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涉及到材料的选择、表面的预处理、涂层的制备、以及最终的性能评估和优化。他通过多个实际案例,说明了如何通过科学的表面工程方法,来解决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提高材料的耐磨性、耐腐蚀性、抗氧化性,以及赋予其特殊的电学、光学、生物学性能等。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认识到表面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单个的技术本身,更在于如何将其有效整合,以达到最优化的工程目标。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现代表面技术(第2版)》是一本非常出色的专业书籍,它不仅内容翔实、论述严谨,而且在讲解方式上也极具匠心。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各种表面处理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整个表面工程领域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技术发展趋势的洞察。作者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于任何对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或者产品性能提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绝对值得一读,它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表面之下”的奇妙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简约而不失专业感,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银白色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严谨而充满科技感的印象。我当时在书店里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对本书的写作初衷、目标读者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一领域深厚的功底和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他不仅仅是在罗列技术名词,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看似零散的表面技术有机地串联起来,展现出它们在现代工业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以人为本,技术驱动”的理念,这与我一直以来对技术发展的理解不谋而合。他强调了表面技术不仅仅是关于材料和工艺的革新,更是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提升产品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环境影响,最终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一步步地揭示这些“表面”之下蕴含的无限可能。

评分

书中关于新型表面材料的章节,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不仅介绍了诸如氮化物、碳化物、氧化物等传统的硬质涂层,还对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类金刚石碳(DLC)涂层、纳米复合涂层、以及一些功能性表面(如自清洁表面、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对这些新材料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上,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它们在宏观层面所表现出的优异性能,比如极低的摩擦系数、超高的硬度、耐腐蚀性、生物相容性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仿生表面”的讨论,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借鉴自然界中生物体的表面结构,来设计和制备具有特殊功能的工程表面,例如荷叶的超疏水效应、蝴蝶翅膀的结构色等,这些都为我们开发新一代高性能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图表质量非常高,极大地增强了阅读体验。无论是工艺流程示意图、显微照片,还是性能曲线图,都清晰、准确,并且与文字内容完美契合。例如,在介绍 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和 TEM(透射电子显微镜)对表面形貌的表征时,书中就配有多张高分辨率的显微照片,真实地展现了不同表面处理后的微观结构,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同样,在讨论各种涂层的硬度、摩擦系数等性能时,书中提供的图表数据详实,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材料在不同测试条件下的性能表现。这些高质量的视觉辅助材料,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概念,还让我对各种表面技术的实际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

在阅读关于“表面功能化”的章节时,我被作者的独到见解所吸引。他不仅仅关注材料本身的性能提升,更侧重于如何通过表面改性,赋予材料特定的功能。例如,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纳米颗粒、改变表面粗糙度、或者进行化学接枝等方法,来制备具有抗菌、抗污、光催化等功能的表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智能表面”的讨论感到兴奋,作者探讨了如何设计能够响应外部刺激(如温度、光照、电场等)而改变其表面性质的材料,这为未来的智能器件和自适应材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表面技术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