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悠久的“植物文化”知识,和多年旅行中获得的全球视野,在作者脑海中激荡冲撞,便因此有了这本《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本书中每一种植物,都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同人类的认知的升华而被赋予生动的文化内涵。除引经据典之外,作者独到的思考,也使本书不同于单纯的植物小品文,具有了更深刻的韵味。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交流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
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周文翰,1978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2009年至2010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研究,同时为《金融时报》、《新京报》、《人民文学》、《亚洲眼》(吉隆坡)、TAZ(德国)等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旅游、收藏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出版有建筑文化文集《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
Ⅷ | [自序] 花开时节又一程
002 | 向日葵:科学之眼与艺术之眼
012 | 松:从树到文化景观
020 | 芭蕉:丛生和孤立
026 | 茉莉:印度的香
032 | 玉兰:堂前有春色
038 | 水仙:镜中的男女
044 | 牡丹:象征物之累
056 | 芙蓉:风露清愁如有待
060 | 兰花:君子的幽香
068 | 菊花:实用和象征
080 | 百合:神圣的虚构
088 | 葡萄:酒神的种子
098 | 灵芝:升华之药
105 | 紫藤:攀缘的理由
110 | 紫罗兰:一念之间的香
115 | 薰衣草:蓝花映罗衣
121 | 鸢尾花:和玛利亚的百合纠缠不清
126 | 牵牛花:村边的小花
132 | 红豆:相思朱颜
135 | 仙人掌:现代懒人美学
142 | 玫瑰和月季:过火的情爱
153 | 桂花和肉桂:月亮和口味
164 | 荷花与睡莲:出世和入世
175 | 梧桐与悬铃木:误会的浪漫
183 | 指甲花与海娜花:十指纤纤玉笋红
191 | 昙花与夜来香:夜晚的期待
197 | 紫丁香与丁香:你的惆怅,我的香料
207 | 虞美人与罂粟:虞兮虞兮奈若何
218 | 郁金香与番红花:他乡何妨当故乡
228 | 曼陀罗花与曼德拉草:药毒是一家
238 | 琼花:传说和命名
242 | 梅花:寒冷的限度
251 | 杜鹃花:从高黎贡山到爱丁堡花园
259 | 山茶:从边缘到厅堂
266 | 竹:出尘入世同一枝
274 | 柳:水和树的牵连
279 | 槐:古树在古迹
286 | 枫:唐突红叶
292 | 银杏:孑遗的高大上
297 | 菩提树:有无之间
304 | 野草:远望
307 | 参考文献
309 | 后记
花开时节又一程
为了消磨旅行拉长的时日,我曾坚持以脚步丈量自己去过的大部分城市,从车站走到市中心,走到旅舍,走到博物馆,走到广场,走到古城墙……在海外大多数国家这是可行的,毕竟,相比如今中国那些正在急剧扩张的城市,它们大多只能算小城市。
等看厌了教堂、寺庙、展馆、古迹和街头涂鸦,就去探寻更生僻的地方,比如在加尔各答的植物园、曼谷的私家园林多待一会儿,在阿尔罕布拉宫观察喷泉如何运作,在罗马寻找古引水渠的残迹。有时候会半路在毫不知名的小镇临时下车,闲逛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到一户户人家的窗前挂着花,紫藤顺着一面白墙攀缘而出。印象深的是安达卢西亚人养花种草的热情,不,不仅仅是热情,这是他们生活本身的一部分,房前屋后总有花木盛开,收拾得干净利落。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母亲养的那些寻常花木,红绣球、凤仙花、吊金钟,想起上中学的时候校园在城市边缘,紧邻一大片田地,每到春季油菜花开时我们沿着田埂背书、散步。那时曾淘到一本旧书《群芳新谱》,讲一些花草的栽培方法和古诗文典故,出版时可能针对的是离退休干部,因此拉开距离看也挺有种老派的怀旧感。
后来读王象晋的《二如亭群芳谱》(简称《群芳谱》)、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有关植物的著作在挑剔的今人看来,或许插图不够精细,分类也有点荒诞─和林奈的植物分类学不搭界。其实明代是个特别有意思的时代,在商业和兴趣的驱动下,人们开始着力在各个行业、诸多方向上深究细赏,出版商、药物学家、爱看杂书的文人们纷纷撰文出书,于是有了徐霞客这样的旅行家、计成这样的园林高手、李时珍这样的药物学家和《金瓶梅》那样世俗味浓厚的小说。
和明代大致同时,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也对植物研究产生了很大兴趣,进而,随着殖民的脚步到全球搜集标本和移种植物,这也是所谓现代知识建构和传播、全球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加速的宏大历史的展开。在好多博物馆里能看到欧洲的博物学家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采集的标本、精致的手绘图谱,它们足以构成迷宫一样的景致。
自然,书店、图书馆里也有各种植物有关的书,有的从现代植物学的角度辨析花草,诸如“科”“属”“种”“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等名词让我发懵,爱读的是那些讲述植物学家、园林学家如何去世界各地搜集标本的故事,他们进行的是真正的“发现之旅”,而我的旅行更多地是在既有的指南地图中寻找到一个个景点。
算是为旅行留个纪念,拉拉杂杂边走边读边写,记下我曾见到的那些植物、看到的故事和对比之下的些微感想。让我好奇的是植物标本、命名在不同文化间“迁移”的过程中,人们对植物的“认知”以及“文化定位”在历史长河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像《群芳新谱》那样仅仅从中国古诗文、神话传说等“内部视角”出发解读植物的审美、文化意涵的传统著作不曾涉及的。
在古代,帝国的扩张、使节的往还、僧侣的传教促进了植物的传播和植物知识的扩展,但一种花木能否得到广泛传播、种植往往取决于一系列偶然因素和缓慢的人为改造。而大航海后的植物传播以现代知识体系的建构、全球经济体系对资源的商业开发为基础,波及规模和推进速度前所未有,一旦有市场需要或者进入公共建设范畴,就会形成规模化的开发,再进入全球的需求市场和知识体系的循环建构中。
在历史变迁中,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代,对同种、同类的花草会有不同的命名和认知。即便是在中华文化圈,今天的我和唐代、宋代、明代的人看到的同一种花朵的前因后果就大不相同,比如现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年轻人把玫瑰当爱情的象征,视向日葵的寓意为生命力的张扬,等等,可是500年前的明代人可能还没见过葵花籽这种东西呢。
养花种草方面我是新手,不敢教大家如何侍弄,姑且就在科学和人文、地域化和全球化、前现代和现代、中国和外国这诸多理念、机制、知识的变化纠结处和琐细缝隙里找些闲话说说。
是为志。
周文翰
2016年
这本书的名字是《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听起来就有一种悠远而宁静的氛围。我是在一个微雨的下午,在一家旧书店里偶然翻到的。封面就带着一种素雅的质感,淡淡的花朵和挺拔的树木交织在一起,仿佛已经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我当时就被吸引住了,虽然我对园艺并非专家,但“人文之旅”这几个字,让我联想到了古今中外那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者,以及他们从花草树木中汲取的深刻智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植物的生命周期与人类的情感、历史、哲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是会将植物的生长比喻为人生的起伏,还是会探讨不同文化中人们对花的象征意义和对树的崇敬?我脑海里浮现出各种可能性,比如书中是否会描绘古希腊神话中花神与树神的传说,或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咏梅、赞松的诗篇,甚至是大文豪在田园生活中获得的灵感。也许,作者还会从植物的物质属性出发,挖掘出它们在医药、建筑、艺术等领域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从而展现植物与人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领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用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并从中获得一些涤荡心灵的启示,让我在喧嚣的都市生活中,也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角落,感受花开花落的诗意,体悟树木生生不息的力量。
评分《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这个书名,让我在看到它的那一刻,就感觉被一股清风拂过。它不仅仅是关于植物的,更像是一次心灵的远足。我一直认为,自然界中蕴藏着最深刻的哲学,而花草树木,作为最直观的自然元素,承载了无数的故事和启示。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这种“人文之旅”。是否会从植物的形态、生长规律,甚至是它们的传说故事出发,来探讨人类的情感、历史、社会变迁?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些画面:也许是描写一棵古树,它经历了风雨,见证了沧桑,作者借此来讲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沉浮;又或者是描绘一朵花的绽放,短暂却绚烂,从而引发对生命瞬间之美的感悟。我想象中,书中会穿插大量优美的描写,用文字勾勒出花木的姿态,用词语捕捉住它们微妙的气息,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而且,“人文”二字,让我期待书中会有对不同文化中花木象征意义的解读,比如玫瑰在西方爱情中的地位,梅花在东方文化中的坚韧象征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花草树木在我们生活中的价值,不仅仅是作为装饰,更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力量的源泉。读完之后,我希望自己能以一种更温柔、更敏感的心去感受身边的自然,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美好,去获得一种更深刻的,属于自己的“自然感悟”。
评分《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光听名字就觉得它是一本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书。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也许是清晨露珠在花瓣上闪耀,映射出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又或者是古老的参天大树,它的年轮记录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低语着历史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将“人文”与“自然”这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会从历史的长河中,挖掘出那些与花草树木相关的传说、神话,还是会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植物的独特情感和象征意义?我甚至可以设想,书中可能会有关于园林艺术的发展史,或者介绍一些古代的植物学家和他们的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而“自然感悟”这个词,则让我觉得这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生命深层的思考。它或许会引导读者去观察一朵花的开放,去感受一片叶子的飘落,从而体会到生命轮回的奥秘,以及自然界中蕴含的无尽智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宁静致远的阅读感受,让我暂时忘却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花与树的芬芳和低语中,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然感悟”。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尤其是“人文之旅”和“自然感悟”这两个词的组合,让我觉得它并非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或者园艺指南,而是更侧重于一种精神层面的探索。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以一种非常诗意和哲学的笔触,去描绘花草树木的生命状态,并将之与人类的情感、思想、甚至是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比如,作者是否会通过对某种花朵的短暂盛放与凋零的观察,来引申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又或者通过对古老树木年轮的解读,来讲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沉淀?我尤其好奇“人文之旅”究竟会如何展开,是会介绍历史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花木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还是会探讨这些植物在哲学、宗教、艺术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我甚至可以想象,书中可能会穿插一些历史人物或艺术家与花木的故事,以此来展现人类文明与自然相互滋养的过程。比如,莫奈画笔下的睡莲,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这些艺术作品本身就是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而“自然感悟”则更像是这本书的核心,它暗示着作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在与花草树木的“对话”中,获得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对生命的深刻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超脱凡尘的阅读体验,让我在文字中感受到自然的呼吸,领悟到生命的美好,并对生活有更深层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称,我第一次看到就觉得它不同寻常。《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自然感悟)》,这个名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段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旅程。我猜测,它并不会仅仅停留在对花朵和树木的物理描绘上,而是会深入挖掘它们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和情感。我试着想象,这本书也许会讲述那些与花草树木有着不解之缘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如何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又如何将这份感悟融入他们的生活、创作,乃至思想中的。比如,那些隐居山林的文人墨客,他们是否会以竹为友,以梅为伴,从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超脱?又或者,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是否会通过对花卉或树木的描摹,来表达对生命、对爱情、对自然的敬畏?“人文之旅”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会非常广阔,可能会涉及哲学、历史、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将植物的生命力与人类的精神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而“自然感悟”则更像是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它希望读者能够通过阅读,重新连接与自然的纽带,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心灵的滋养,甚至是对生命本身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不再仅仅将花草树木视为自然的一部分,而是看作是与我们一同呼吸、一同存在,并默默传递着古老智慧的伙伴。
评分好好好,特别好的书,非常好
评分书塑封包装,非常精美。
评分超大的16开本,印刷和纸张极为精美!
评分值得购买推荐的一本好书。
评分都是些常见的树木和花草,浅显易懂,插图有手绘图谱,有名家名画,挺美的一本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
评分物流快,物美价廉!
评分图书质量好,送货速度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