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讲堂”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宗旨,选题包括历史、艺术、文物考古及文保科技三大系列,或追踪学术前沿,或配合同期展陈,邀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发表高见。2013至2014年度先后举办了29场讲座,本书收录了20位主讲人与公众分享了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智慧。
转眼间,“国博讲堂”开讲四年了。四年对于一个新生命意味着什么?而对于逾百年历史的国博又意味着什么?令我们欣喜的是,四年时间,“国博讲堂”快速成长,已经成为国博联系专家和公众的重要学术平台,深受各界评。2013至2014年度,“国博讲堂”先后举办了二十九场讲座,二十九位主讲人与公众分享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智慧,体现出三大鲜明的特点。
“国博讲堂”具有宽广的胸怀。二十九位主讲者,有的是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有的是在某一专题方面有独得之见的专家;有国内的知名文博专家,也有来自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专业人士;有退休的国家领导人,也有倡导“人间佛教”的大德高僧。大多数讲座都有听众提问环节,而听众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讲座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也深化了讲座的主题。可以说,“国博讲堂”充分发挥了国博“国家文化客厅”的功能,广接四方宾朋,搭起了中国与世界、学者与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表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
“国博讲堂”具有开阔的眼界。二十九场讲座,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历史、考古、文保科技等方面学术发展前沿的报告,它们是与博物馆主体业务密切相关的部分;有关于绘画、雕塑、音乐、设计等艺术门类的本质、艺术流派的特征、艺术发展趋向的讨论;有政治人物成功之道的探秘;也有对普通人如何才能追寻到幸福的宗教导引。“书田菽粟饶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广阔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国博讲堂”这一国家博物馆重要学术平台的宽度,使其在社会上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也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
“国博讲堂”具有务实的精神。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主讲人的讲座主旨,“国博讲堂”都更多地体现出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为公众服务、为博物馆日常工作服务的务实风格。如李伯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中,开宗明义:“(讲座)主要内容是回顾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看对现在有哪些方面的启示作用。”星云大师的《幸福与安乐—幸福生活与中华文化复兴》,也是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二十九场讲座中,直接与国家博物馆同期展览相配合,或与博物馆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达十一场之多,这一数字也体现了国家博物馆以发展国家文化事业、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为己任,力求将博物馆工作做好、做细、做深入的良好的学术意识与服务意识,体现了“服务立馆”的办馆宗旨。
《国博讲堂(2013—2014)》是2013、2014年度“国博讲堂”讲座的结集,以讲座时间为序编次。除少量讲座因客观原因没能收录外,大部分讲座都系根据主讲人讲稿或现场录音录像、速记等资料整理成文,部分整理稿又经主讲人后期审核加工,补充了新的内容。在此谨向各位主讲人,向为本文集编辑整理付出辛劳的工作人员,致以谢忱。
“人生处万类,知识为贤”。博物馆本来就是汇聚知识、承载文明的地方,希望本文集的出版能进一步扩大“国博讲堂”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即使不能亲身走进“文化客厅”与贤者一聚,也可以通过阅读,共沐知识的荣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吕章申
2015年10月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尤其是封面那几行烫金的字,在灯光下微微闪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厚重学问。我特别喜欢它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面对长篇累牍的文字,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书脊的处理非常平整坚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留白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市面上很多学术书籍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压迫感。可以说,光是作为收藏品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时代,实在难得,让人更愿意静下心来,去探索它内在的每一寸内容。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书签,生怕任何一个粗心的动作会损伤了它这份精致。
评分这本书的篇幅和体量,无疑是一部“厚书”,但它的结构组织却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讲的内容都被划分得井井有条,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不同主题之间的跳跃,也总能找到一条若隐若现的内在联系线索。这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鼓励你系统性地、按部就班地去啃食知识的硬骨头,而不是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浅尝辄止。我特别喜欢那种目录和索引的编排方式,它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查找,更是对全书内容的结构性概括,让读者在开始阅读前,就能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种扎实的结构基础,使得即便是吸收了大量信息后,也不会感到思维的混乱,反而会有一种“条理清晰”的满足感。
评分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在你合上盖子之后,还能在你的脑海中持续发酵和回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提供的论据和视角,拥有很强的“延展性”。它很少给出绝对的终极答案,而是更专注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例如,在讨论某一历史事件的成因时,书中列举的多种解释模型,让人在读完后会忍不住去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类似情况,尝试用书中学到的工具去解构新的问题。这种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才是衡量一本学术普及读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了一种思维的工具箱,让我对未来处理复杂信息时的信心大增。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系统的思维训练,价值深远。
评分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特定领域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想看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动向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示的。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想地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学术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间点上,被不同背景的专家进行补充、修正和深化。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串联,对于理解一个学科的动态演进至关重要。我甚至能从中捕捉到一些学术辩论的微妙之处,虽然文字本身是平和的,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既有理论的审视与挑战,充满了学术的张力。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更像是一场与时代思想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能更全面地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偏向学术讲座汇编的作品时,我其实是抱有一丝疑虑的——毕竟口述转文字的过程,很容易丢失原有的现场神韵和即时的思维火花。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那种“讲堂”的鲜活感。那些原本或许是老师在黑板前踱步、眼神与听众交流时脱口而出的精妙比喻,被文字巧妙地捕捉了下来,读来丝毫没有干瘪的说教意味,反而充满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主讲人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们精准而又富有画面感,仿佛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领域的窗户。这种将深奥理论“平民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受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友好的桥梁,它没有降低知识的深度,却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