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讲堂(2013-2014)

国博讲堂(2013-20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吕章申 编
图书标签:
  • 国博讲堂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博物馆
  • 讲座
  • 中国历史
  • 文物
  • 学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97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64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508
字数:55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博讲堂”以历史与艺术并重为宗旨,选题包括历史、艺术、文物考古及文保科技三大系列,或追踪学术前沿,或配合同期展陈,邀请国内外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发表高见。2013至2014年度先后举办了29场讲座,本书收录了20位主讲人与公众分享了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智慧。

作者简介

  吕章申,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1977年至198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后从事书法创作研究近二十年,曾向著名书法家启功、朱乃正、张荣庆等先生学习书法。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书法作品近百幅,并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个人收藏。2005年出版《吕章申书法集》,由著名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

目录

前言…………………………………………………………………… 吕章申(1)
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三城形制间的承袭与嬗变………………… 孟凡人(1)
胡人的眼睛:唐诗与唐俑互证的艺术史 ……………………………葛承雍(47)
幸福与安乐—幸福生活与中华文化复兴……………………… 星云大师(65)
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价值…………………………………………… 樊锦诗(79)
秦始皇帝陵园设计理念……………………………………………… 段清波(93)
见微知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垫片及相关问题……………… 苏荣誉(115)
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 李伯谦(168)
佛教文化与佛教音乐………………………………………………… 田青(199)
中日历史问题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步平(214)
汉王朝与汉文化走向世界的考古学解读………………………… 白云翔(240)
毛泽东成功之道对我们的启示…………………………………… 任志刚(284)
回归自然的巴比松艺术,启迪现代的印象派哲理 ……………… 陈燮君(301)
礼与礼器—中国古代礼器研究…………………………………… 张辛(327)
印象派艺术的法国特性…………………………………………… 曲培醇(346)
中国古代货币—历史、文化与其他 …………………………… 周卫荣(364)
新方法、新思路、新观点—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
…………………………………………………………………… 袁靖(381)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 朱塞佩·库恰(410)
图像时代 绘画何为—许江谈绘画……………………………… 许江(426)
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 …………………………………………… 杭间(446)
罗丹的《巴尔扎克》——件杰作的前世今生 ………… 埃莱娜·马洛(476)
附录 “国博讲堂”(2013.1—2014.12)讲座一览表 …………………… (497)

前言/序言

  转眼间,“国博讲堂”开讲四年了。四年对于一个新生命意味着什么?而对于逾百年历史的国博又意味着什么?令我们欣喜的是,四年时间,“国博讲堂”快速成长,已经成为国博联系专家和公众的重要学术平台,深受各界评。2013至2014年度,“国博讲堂”先后举办了二十九场讲座,二十九位主讲人与公众分享了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智慧,体现出三大鲜明的特点。

  “国博讲堂”具有宽广的胸怀。二十九位主讲者,有的是专业领域内的领军人物,有的是在某一专题方面有独得之见的专家;有国内的知名文博专家,也有来自欧洲、美洲、亚洲、澳洲、非洲的专业人士;有退休的国家领导人,也有倡导“人间佛教”的大德高僧。大多数讲座都有听众提问环节,而听众的参与,进一步提升了讲座的互动性和开放性,也深化了讲座的主题。可以说,“国博讲堂”充分发挥了国博“国家文化客厅”的功能,广接四方宾朋,搭起了中国与世界、学者与公众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表现出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气度。

  “国博讲堂”具有开阔的眼界。二十九场讲座,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历史、考古、文保科技等方面学术发展前沿的报告,它们是与博物馆主体业务密切相关的部分;有关于绘画、雕塑、音乐、设计等艺术门类的本质、艺术流派的特征、艺术发展趋向的讨论;有政治人物成功之道的探秘;也有对普通人如何才能追寻到幸福的宗教导引。“书田菽粟饶真味,心地芝兰有异香”,广阔的学术视野,进一步提升了“国博讲堂”这一国家博物馆重要学术平台的宽度,使其在社会上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也产生了更加广泛的影响。

  “国博讲堂”具有务实的精神。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主讲人的讲座主旨,“国博讲堂”都更多地体现出为社会服务、为现实服务、为公众服务、为博物馆日常工作服务的务实风格。如李伯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明化历程的启示》中,开宗明义:“(讲座)主要内容是回顾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看对现在有哪些方面的启示作用。”星云大师的《幸福与安乐—幸福生活与中华文化复兴》,也是把普通人的“幸福生活”作为“中华文化复兴”的起点。二十九场讲座中,直接与国家博物馆同期展览相配合,或与博物馆日常业务紧密相关的达十一场之多,这一数字也体现了国家博物馆以发展国家文化事业、丰富民众文化生活为己任,力求将博物馆工作做好、做细、做深入的良好的学术意识与服务意识,体现了“服务立馆”的办馆宗旨。

  《国博讲堂(2013—2014)》是2013、2014年度“国博讲堂”讲座的结集,以讲座时间为序编次。除少量讲座因客观原因没能收录外,大部分讲座都系根据主讲人讲稿或现场录音录像、速记等资料整理成文,部分整理稿又经主讲人后期审核加工,补充了新的内容。在此谨向各位主讲人,向为本文集编辑整理付出辛劳的工作人员,致以谢忱。

  “人生处万类,知识为贤”。博物馆本来就是汇聚知识、承载文明的地方,希望本文集的出版能进一步扩大“国博讲堂”的影响,让更多的中国人,即使不能亲身走进“文化客厅”与贤者一聚,也可以通过阅读,共沐知识的荣光。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吕章申

  2015年10月


经典文脉,时代回响:一份关于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度探索 导言:重拾历史的温度与厚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歇,尤其对于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文化基因的“历史”与“遗产”,其价值愈发凸显。本套丛书,旨在为对中国古代文明、艺术、思想及物质文化遗产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富有洞见的学习与思考平台。它并非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是一场穿越数千年光阴,探访不同历史阶段核心议题的深度对话。 本丛书收录的讲座或专题研究,聚焦于那些构筑起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关键元素——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图景,到秦汉的帝国构建;从魏晋风度的魏然独立,到唐宋盛世的辉煌成就;再到明清的制度演变与艺术高峰。我们致力于呈现的,是那些经过学界长期耕耘、具有坚实学术基础,同时又兼具引人入胜叙事手法的研究成果。 第一辑:文明的肇始与早期国家的构建(史前至先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起源论,而是细致梳理了黄河、长江流域乃至更广阔地域内,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如仰韶、龙山、红山、良渚等)的特征及其相互影响。重点解析了陶器、玉器等早期物质遗存所蕴含的社会组织、信仰体系与技术进步。 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夏、商、周三代的礼乐制度与早期国家形态。夏代青铜器的神秘面纱,商代甲骨文所揭示的王权与神权交织的统治模式,以及周代“封建”制度的精妙设计,是如何在广袤的土地上确立起早期的政治伦理与文化认同。特别是对西周“礼”的内涵及其对后世政治思想的深远影响,进行了细致的阐释。 第二辑:大一统格局的奠基与思想的勃发(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本部分详述了秦的“书同文、车同轨”如何实现首次意义上的大一统,以及汉代如何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了中央集权制的意识形态基础。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汉代谶纬之学、方术信仰的流行现象,以及丝绸之路开辟后,东西方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微妙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与创造力的“转折时代”。本部分着重分析了玄学(特别是“竹林七贤”的思想转向)如何对儒家传统进行反思与超越,以及佛教在这一时期的快速本土化过程。从石窟艺术的初露锋芒到士人阶层对个性解放的追求,我们试图捕捉那个时代在政治衰微下,精神世界却异常活跃的内在逻辑。 第三辑:盛世气象与文化的全景式发展(隋唐宋元)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巅峰之一。本辑侧重于“开放性”与“多元性”。我们考察了唐代长安城的国际化都市景观,三教并行(儒、释、道)的社会文化面貌。艺术方面,唐三彩的绚烂、敦煌壁画的恢弘、以及唐诗在格律上的完美成熟,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时代画卷。 宋代,则以其内敛的理性精神和高度的市民文化著称。本部分详细剖析了宋代理学(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对后世知识分子行为规范的塑造。在世俗层面,宋代繁荣的商业活动催生了精致的宋瓷美学(从越窑的青到汝窑的釉色),以及市民阶层对小说、话本等通俗文学的喜爱。这部分内容强调了宋代在科学技术、商业经济与审美情趣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元代作为多民族政权,其历史定位复杂而独特。本辑关注蒙元统治下,行政制度的调整,以及戏曲艺术(元曲)的爆发式发展,探讨了文化在新的政治格局下如何实现创造性的转化。 第四辑:晚期帝国与文化的反思(明清)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达到了空前的强度,文化也呈现出保守与革新并存的复杂局面。本部分首先梳理了明初的政治高压与文化控制,如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束缚。然而,在民间,商业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小说(如四大名著的成熟)、版画艺术的繁荣以及园林艺术的精致化。 清代的研究聚焦于“乾嘉学派”对宋明理学的“反动”与考据学的兴盛,这标志着学术研究方法论的一次重大转向。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清代盛世下的社会矛盾、西学东渐的初步尝试,以及在工艺美术领域(如景德镇的制瓷技术)所达到的叹为观止的顶峰。 结语: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对话桥梁 本丛书所汇集的,是关于中国文化遗产各个侧面的精彩研究。它旨在培养读者对历史脉络的整体把握能力,而非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种艺术形式。每一篇讲座或论文,都如同一个精心打磨的切面,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鲜活、充满张力的中华文明叙事。阅读本丛书,不仅是对历史知识的汲取,更是对民族精神基因的深入理解和对文化自信的重塑。它期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古代的智慧与当代社会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尤其是封面那几行烫金的字,在灯光下微微闪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蕴含的厚重学问。我特别喜欢它纸张的质感,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即便是面对长篇累牍的文字,也能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装帧的工艺也看得出是下足了功夫,书脊的处理非常平整坚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易散架。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号和行距的把握恰到好处,留白的设计既美观又实用,让阅读的节奏感非常舒服,完全没有市面上很多学术书籍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压迫感。可以说,光是作为收藏品摆在书架上,它就已经具备了很高的审美价值。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尊重和用心,在如今这个时代,实在难得,让人更愿意静下心来,去探索它内在的每一寸内容。我甚至会小心翼翼地用书签,生怕任何一个粗心的动作会损伤了它这份精致。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和体量,无疑是一部“厚书”,但它的结构组织却体现了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每一讲的内容都被划分得井井有条,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即便是不同主题之间的跳跃,也总能找到一条若隐若现的内在联系线索。这对于我们这种习惯于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福音——它鼓励你系统性地、按部就班地去啃食知识的硬骨头,而不是只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浅尝辄止。我特别喜欢那种目录和索引的编排方式,它们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查找,更是对全书内容的结构性概括,让读者在开始阅读前,就能对整体的知识框架有一个宏观的把握。这种扎实的结构基础,使得即便是吸收了大量信息后,也不会感到思维的混乱,反而会有一种“条理清晰”的满足感。

评分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来看,一本好的书籍应该能够在你合上盖子之后,还能在你的脑海中持续发酵和回响。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提供的论据和视角,拥有很强的“延展性”。它很少给出绝对的终极答案,而是更专注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独立思考。例如,在讨论某一历史事件的成因时,书中列举的多种解释模型,让人在读完后会忍不住去对照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类似情况,尝试用书中学到的工具去解构新的问题。这种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才是衡量一本学术普及读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它成功地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了一种思维的工具箱,让我对未来处理复杂信息时的信心大增。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系统的思维训练,价值深远。

评分

坦白讲,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更多是出于对特定领域发展脉络的好奇心,想看看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前沿动向是如何被系统性地梳理和展示的。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思想地图”。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某个学术观点是如何在不同时间点上,被不同背景的专家进行补充、修正和深化。这种时间维度上的串联,对于理解一个学科的动态演进至关重要。我甚至能从中捕捉到一些学术辩论的微妙之处,虽然文字本身是平和的,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既有理论的审视与挑战,充满了学术的张力。这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更像是一场与时代思想者进行的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人能更全面地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偏向学术讲座汇编的作品时,我其实是抱有一丝疑虑的——毕竟口述转文字的过程,很容易丢失原有的现场神韵和即时的思维火花。然而,这本书的文字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那种“讲堂”的鲜活感。那些原本或许是老师在黑板前踱步、眼神与听众交流时脱口而出的精妙比喻,被文字巧妙地捕捉了下来,读来丝毫没有干瘪的说教意味,反而充满了引导性和启发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主讲人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它们精准而又富有画面感,仿佛一下子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领域的窗户。这种将深奥理论“平民化”的处理方式,体现了编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受众需求的深刻洞察。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简直是一座友好的桥梁,它没有降低知识的深度,却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吸收了大量的专业知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