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 编
图书标签:
  • 民俗学
  • 传统文化
  • 中华文化
  • 风俗习惯
  • 节日习俗
  • 文化普及
  • 历史文化
  • 民俗故事
  • 文化传承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5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868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论是过年过节、婚丧嫁娶、衣食住行还是道德礼仪等,其中都蕴含着各种民俗现象。第一章岁时节令民俗不仅包括了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讲述了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中国人十分重视人生大事,每逢婴孩出生、青年婚嫁、老人寿诞、有人逝世,不仅要操办举行各种活动,还会遵循种种不可逾越的规矩,第二章人生礼俗就介绍了操办人生大事时人们会遵循的习俗。第三章介绍了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礼俗,穿衣、吃饭、居住、出行,这些看似寻常的生活习惯中也蕴含着民俗的应用。第四章信仰民俗介绍了内容丰富、种类繁多的自然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生育神崇拜等,以及招财金蟾、“三多”、送子麒麟等常见的民间吉祥物。

作者简介

  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由海内外资深文化人士发起并创建。中心响应中央号召,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的普及,以及能够“走出去”的文化精品内容的构建,以革新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的国际传播贡献一己之力。团队核心成员均为已有十余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教材编写、推广的行业人士。

目录

第一章 岁时节令民俗/1
一、春节/1
(一)年兽的传说/1
(二)祭灶与扫陈/3
(三)热热闹闹办年货/5
(四)总把新桃换旧符/6
(五)合家欢与拜新年/11
(六)大家都来接财神/13
二、元宵节/15
(一)元宵节的传说/16
(二)猜灯谜的传说/17
(三)龙灯耍起来/20
(四)元宵与汤圆/21
三、清明节/22
(一)介子推与清明节/23
(二)祭祖扫墓/24
(三)踏青“插柳”/25
四、端午节/26
(一)端午节的由来/26
(二)裹粽子与赛龙舟/28
(三)端午挂艾的传说/29
(四)捉鬼天师钟馗/31
五、中秋节/32
(一)嫦娥奔月/32
(二)后羿造饼/33
(三)吴刚伐桂/34
(四)玉兔入月宫/36
六、重阳节/36
(一)桓景避灾/36
(二)重阳糕与菊花酒/38
(三)“辟邪翁”与延寿客/39
七、节气民俗/40
(一)二十四节气与民俗/40
(二)一年之计在于春 /42
(三)立夏称人/43
(四)夏至吃点啥/45
(五)立秋戴楸叶/47
(六)立冬补冬/48
(七)冬至到,吃水饺/50
第二章 人生礼俗/51
一、诞生礼俗/51
(一)生产习俗/51
(二)报喜与三朝礼俗/53
(三)满月酒送“老虎”/54
(四)有趣的抓周仪式/56
二、婚姻礼俗/57
(一)婚姻的前奏——成人礼/57
(二)三媒六证的传说/59
(三)六礼之亲迎/61
(四)三朝回门/63
三、寿诞礼俗/64
(一)寿诞礼俗知多少/64
(二)孙膑献桃/66
四、丧葬礼俗/68
(一)丧葬的传统仪式/68
(二)不同的丧葬方式/69
第三章 生活礼俗/71
一、穿衣礼俗/71
(一)脱鞋脱袜上殿来/71
(二)避害驱邪的鞋/72
(三)衣着得体很重要/73
二、饮食礼俗/75
(一)熟食与聚食/76
(二)筷子的使用/78
(三)餐桌座次多讲究/79
三、居住礼俗/80
(一)宅院的风水/80
(二)家居民俗风/82
四、出行礼俗/84
(一)劝君更进一杯酒/84
(二)为什么不下驴/88
第四章 信仰民俗/91
一、神灵崇拜/91
(一)宽容的玉皇大帝/92
(二)慈爱的土地公/93
(三)泰山石敢当/95
(四)奇特的祖师爷/97
二、民间吉祥物/100
(一)刘海戏金蟾/100
(二)三多:佛手、桃子和石榴/102
(三)麒麟送子/105
结语/108
参考文献/109

精彩书摘

  民俗,简而言之就是民间风俗,是人类经过长期磨合、发展而相沿成习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民俗反映着华夏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特征,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过年吃饺子,看似稀松平常,却蕴涵着岁时年节民俗;灶王爷、土地公、送子麒麟、玉皇大帝……耳熟能详的传说人物却蕴涵着我们的信仰民俗;小孩满月酒、青年的婚宴、老人的寿诞,看似随意,实则讲究,却蕴涵着我们的人生礼俗。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形成了数不胜数的民间风俗,如节俗、食俗、居俗、育俗、语俗、礼俗、乐俗、义俗、神俗等。
  中国最早的风俗活动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季节更替、时令变化,节日慢慢演变而来,相伴而生的节日活动便慢慢成为节日民俗;后来宗教信仰的流传、历史名人的轶事、统治者颁布的政令……这些都成为我国民俗的开端,如寺庙为供奉菩萨而煮的腊八粥随着佛教的流行成为腊八节俗;介子推忠君爱国却被烧死于柳树下成就了寒食节;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旨家家户户贴对联演变成了春联习俗,等等。
  这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就是这样从无到有、由地区至全国慢慢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后,并相沿成习,成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我们中国人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
  (一)年兽的传说
  为什么春节又叫作“过年”呢?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做“年”的怪兽,它常居海底,每年年末便爬上岸来,到百姓家里肆意胡为。为此,每到年末,人们便扶老携(xié)幼逃到山里躲着。
  一年年末,有个白胡子老头来到村里,他不与众人一起躲藏,反而借住在村东头一位村民家中。
  当夜晚来临时,“年”兽再次闯进村子,村子里像往年一样一片黑暗,没有人声,但“年”兽还是闻到了一丝人气,于是它急吼吼地循着气味来到了村东头。村东头的一户人家门上贴着大红纸,门楣上还挂着红灯笼,屋内更是灯火通明,稍稍走近,还能听到“噼啪噼啪”的炸响声!“年”兽惊恐不已,狼狈地逃走了。
  ……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该图书与您提到的《中国民俗浅话/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内容不重叠。 --- 《华夏礼乐:周秦汉魏晋的社会秩序与精神风貌》 图书简介 一、缘起:礼乐文明的基石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其核心驱动力之一在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礼”是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和制度的体现,“乐”则是情感表达、精神愉悦和教化功用的载体。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早期华夏社会的基本秩序和价值体系。本书《华夏礼乐:周秦汉魏晋的社会秩序与精神风貌》,旨在深入挖掘和梳理从西周肇始,历经春秋战国变局,至秦汉大一统,再至魏晋风流的演变历程中,礼乐制度如何塑造社会结构、影响个体行为,并最终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 本书并非对民俗事象的罗列,而是聚焦于制度、思想与文化实践的交织,探讨礼乐制度如何成为维系庞大帝国运转的无形之手,以及在面对时代剧变时,这种传统秩序如何被继承、改造乃至反思。 二、结构与内容:时代脉络下的礼乐嬗变 本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勾勒出礼乐文明在中国古代特定历史阶段的动态演进。 第一部分:周制初立——礼乐的奠基与理想 本部分重点考察西周王朝如何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构建起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网络,并以“礼”作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工具。 “礼”的本体论与实践:解析《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中对礼的定义,从国家祭祀的宏大场面到贵族日常的器物使用规范,展示礼在不同层级、不同场合的细微差别。强调礼作为一种“秩序的艺术”,如何通过外在形式规范内在德行。 “乐”的教化功能:探讨雅乐的功用,它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中和”思想的具体体现,用于培养贵族的道德情操与和谐心性。通过对编钟、编磬等乐器的考察,还原周代宫廷乐舞的庄严气派。 宗法制与等级秩序:深入剖析嫡长子继承制如何固定社会阶层,以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具体含义,理解礼在维护权力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与思想的勃发 随着周王室衰微,礼乐制度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章着重分析礼崩乐坏的社会现象及其催生的思想大爆炸。 变局中的礼的重塑:观察诸侯国如何利用“僭越”行为彰显实力,以及士阶层如何通过对礼的阐释与创新来提升自身地位。 诸子百家的“复礼”与“变礼”:对比孔子对恢复周礼的坚持,墨家对兼爱非攻的推崇,法家对“度量衡”与“法治”的强调。探讨在礼的权威失落后,知识分子如何尝试重建社会规范的努力。 战国时代的礼仪变迁:关注丧葬礼制、宴飨礼仪等在民间和新兴贵族中的实际操作变化,展示规范的松动如何带来社会活力。 第三部分:秦汉一统——集权下的礼乐制度化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一统的到来,礼乐制度开始从周代的血缘宗法体系,转向以皇权为核心的官僚化行政工具。 秦代的“礼制革命”:考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如何通过“书同文,车同轨”等措施,将礼仪规范纳入国家强制力控制范围,以及“以法为教”对传统礼乐精神的冲击。 汉承秦制与儒家独尊:重点分析汉代如何将儒家思想(特别是董仲舒融合的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国家正统意识形态,使“礼”成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意识形态工具。 国家祭祀的仪式化:深入探讨封禅大典、郊祀制度的建立与运行,这些国家级的大型礼仪活动如何服务于皇帝的神圣性和政权的合法性。 第四部分:魏晋风骨——礼教的松动与士人的精神突围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传统的礼乐秩序遭受严峻考验,催生了独特的“玄学”与“名士风度”。 礼制的虚化与“名教”之辨:分析在门阀制度下,礼教逐渐流于形式,士人们开始反思僵化的“名教”束缚,追求个体生命体验的价值。 玄学的兴起与对传统的超越:探讨竹林七贤等名士如何通过清谈、放浪形骸等行为,对既有的社会规范进行消解和批判,追求“自然无为”的境界。 丧葬礼制的极端化与审美化:通过对“魏晋风度”中涉及的服饰、饮食、丧礼的描写,展现礼仪在特殊时期呈现出的极端化的审美倾向,以及士人试图在个体精神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历程。 三、本书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宏大叙事与微观考察相结合的特点: 1. 制度与思想的结合:本书不满足于描述礼仪的表象,而是致力于揭示礼乐制度背后的权力逻辑和哲学思想。 2. 动态演进的视角:通过梳理周、秦、汉、魏晋四个关键阶段的礼乐变迁,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华文明在面对内部矛盾与外部冲击时,其核心价值如何被不断地“诠释”与“重构”。 3. 丰富的史料支撑:引证《史记》《汉书》中的相关记载,以及出土文献中对礼器、礼仪的描述,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感与厚重感。 《华夏礼乐:周秦汉魏晋的社会秩序与精神风貌》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著作,它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体悟礼乐文明如何塑造了“吾族之大同”的精神底色,以及在制度与人性之间永恒的张力。对于希望理解中国古代社会运行底层逻辑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另一重理解华夏文明深层结构的钥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里的其他册子,比如那本讲唐诗宋词意境的,简直是我的心头好!我一直觉得古代的诗人词人都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光是背诵那些拗口的词句就已经够费劲了,更别提去体会他们笔下那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深远意境了。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豪情与愁绪,都是植根于我们生活中的寻常景象。作者没有用那种枯燥的文学批评腔调,而是像一个老朋友一样,娓娓道来。他会对比李白“举杯邀明月”的狂放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沉郁,不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个人际遇。我尤其喜欢它对宋词中“婉约派”和“豪放派”的划分,那种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不同时代女性情感的微妙变化,以及文人阶层在社会变动中的不同应对姿态。读完之后,我再去翻阅那些古籍,感觉就像是第一次戴上了清晰的眼镜,那些曾经模糊的意象瞬间变得鲜活起来,充满了生命力。它让我明白,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流淌的情感脉络。

评分

我最近也在看这套丛书里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那部分,说实话,在读之前我对“诸子百家”的印象,基本就停留在“仁义礼智信”几个概念的简单堆砌上,感觉玄之又玄,离现实生活很远。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把老庄孔孟的理论当作僵硬的教条来介绍,而是着重描绘了他们各自的“生长环境”。比如,它会提到孔子周游列国的困顿,正是激发他“为政以德”思想的直接动力;而道家思想的超脱,则是在战乱频仍的背景下,对过度干预的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反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比了法家和儒家的治理思路,不是简单地批判法家“残忍”,而是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为什么需要这种强力的中央集权和严苛律法来维持统一。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分析,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变得有血有肉,我甚至能感受到当年思想家们那种试图为世界找到终极秩序的焦虑与热情。它让我意识到,哲学从来都不是象牙塔里的空谈,而是解决当下困境的智慧结晶。

评分

在这套文化普及系列里,关于中国传统节庆习俗的渊源那一本,是我最快读完的。我从小过春节、端午节,但很多习俗对我来说似乎只是机械的重复,比如包粽子、放鞭炮,为什么要做这些事,背后的意义是什么,一直很模糊。这本书做得非常扎实,它没有停留在介绍“怎么做”,而是深挖了“为什么”。它把每一个传统节日都置于古代的农耕文明和天文历法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中秋节的团圆意义,如何与农业社会的丰收和对月亮的崇拜结合起来;端午节的驱邪避瘟,如何与上古的图腾信仰和地域环境息息相关。它细致地描述了不同地域在同一节日里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地方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读完后,我再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时,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传承着古人智慧的参与者。那种仪式感,从机械的动作,升华为对时间、对自然、对祖先的深深敬意,让这些古老的日子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评分

这套丛书里关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那册,简直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一直以为园林不过就是搭了假山、种了花草的地方,最多算个精致点的公园。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每一座园林,无论是苏州的私家园林还是皇家园林,都是一个浓缩的宇宙,一个“天人合一”的微缩景观。作者的文字功力极强,他描述起叠石的精妙、花窗的取景、借景的手法时,仿佛带着读者亲身走在曲折的游廊之下。他特别强调了“移步换景”的动态审美,指出园林的设计是为了引导人的视线和脚步,让人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画面,体验不同的心境。比如,从一处幽深的竹林突然转入开阔的水面,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的“抑扬顿挫”。这本书让我对“意境”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再是空泛的文学词汇,而是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间的哲学体现。现在去参观园林,我的目光都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设计的巧思,感觉自己也成了一个略懂门道的欣赏者。

评分

我特地去翻了翻这套丛书里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取向的那一册,实在是颠覆了我对“画画”的认知。我过去总觉得,画画就是追求像不像,讲究透视和光影的写实。但这本书开篇就点明,中国画的精髓在于“写意”,而非“写形”。它详细阐述了“气韵生动”这个核心概念,解释了为什么画家不必事事追求精确描摹,而是要抓住物象的“神态”和“精神气质”。书中对水墨技法的讲解非常到位,比如用墨的浓淡干湿,如何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竹子的坚韧,或者山石的厚重。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它将书法与绘画紧密联系起来,说明绘画的线条本身就蕴含着书法的笔力与韵味。读完后,我再看那些名家巨作,就明白那些看似随意的点染,其实是画家多年修养和瞬间体悟的结晶。它引导我去欣赏的,不是表面的图案,而是线条背后那股强大的内在生命力,这是一种非常高级、非常内敛的美学表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