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既是一本介绍IT历史的科普读物,又是一本具有清晰时间轴的、便于索引的、包罗万象的IT历史的工具书。全书将IT几千年的历史根据其发展速度与范围分为萌芽期、生长期、发展期和腾飞期四个阶段。全书兼顾了作为历史书籍的严肃性与作为科普读物的易读性,力求全面、每个事件都有据可考,同时力求做到语言及内容的流畅生动。
本书既适合计算机专业人士查阅,也适合广大计算机爱好者阅读。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是迄今为止,我所阅读过的紧跟时代的IT编年史,时间跨越千年,内容包罗万象,视野宏大开阔,语言兼具科学的严肃性而又不失通俗易懂,大大地完善了我对于IT历史发展的认识,引发了我对于这个行业未来更加深刻的思索。衷心感谢吕老师和沛伦为之付出的辛勤的汗水与宝贵的精力。强烈推荐对IT感兴趣的同学学习,同时强烈推荐IT同行查阅。
——威廉与玛丽学院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任彬
IT类的书籍读了很多,第1次见到能如此简明而完整地介绍人类的整个IT发展史。本书是了解IT史的引子。在品读本书的过程中,不少有意思的事件引起了我的兴趣,让我去搜索资料,探究事件的脉络。可能,这正是本书的意义所在,它是一本完整的工具书,同时更是打开每位读者IT认知的窗口。相信每位读者都能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收获。
——云合文化传媒创始人、CTO 刘浩
IT业作为当下社会很有创造力的行业之一,上到火箭发射、下到手机聊天,它已经从各方面彻底颠覆了我们的生活。作为其中的从业人员,原本以为IT业只是近些年来信息爆炸式发展的产物,看完《IT简史》才发现这个行业追溯起来竟有上千年的历史,同时,也第1次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有了全面而清晰地认识,受益匪浅。
所以把这本书推荐给互联网或IT从业者、以及对这个行业感兴趣的人,从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了解行业背后的历史和变迁,一定会获益良多。
——百度资深产品经理 陈逸菲
IT业是21世纪发现很快,影响很广的行业。我强烈推荐每一名IT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好好阅读这本书,因为只有了解这个行业的历史,才能把握它未来发展的脉搏!
——今日头条软件研发工程师 牛威
提到IT(信息技术),大多数人想到的是计算机、算法、大数据、云计算,等等。然而,事情并非如此,IT的发展萌芽远比我们想象得久远。这本书梳理了IT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从文字的出现,到第1台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再到令人澎湃的AlphaGo人工智能,绵延上千年,内容极其丰富。本书值得一读。
——图灵文化副总经理 傅志红
目录
前言Ⅰ
第一部分
IT萌芽期(约公元前4000年至1945年)
苏美尔人的象形文字(约公元前4000年至
约公元前1200年)
巴比伦人的算盘雏形(约公元前2400年)
腓尼基字母(约公元前1000年)
活字印刷术(约1045年)
算尺(1621年)
机械计算器(1642年)
打字机(1714年)
机器发声(1769年)
雅卡尔织布机(1804年)
第一张照片(1814年)
麦克风(1821年)
差分机和分析机(1822年)
电报(1837年)
第一位计算机程序员(1843年)
传真(1843年)
布尔逻辑(1854年)
越洋电缆(1857年)
电话(1876年)
留声机(1877年)
无线电(1887年)
数据处理的电气化(1890年)
电影(1895年)
阴极射线管(1897年)
阿兰·图灵与图灵奖(1912年)
IBM公司(1924年)
有声电影(1927年)
答题卡读卡机(1931年)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ABC(1937年)
电视广播商业化(1939年)
惠普公司(1939年)
第一台通用可编程数字计算机Z3(1941年)
第一台可编程电子计算机Colossus(1943年)
马克一号计算机(1944年)
冯·诺依曼结构(1945年)
超文本(1945年)
第二部分
IT生长期(1946年至1963年)
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1946年)
彩色电视(1946年)
晶体管(1947年)
蜂窝移动网络(1947年)
磁鼓存储器(1947年)
自复制自动机(1949年)
EDSAC计算机(1949年)
UNIVAC Ⅰ——计算机商用(1951年)
A��0 编译器(1952年)
远程直拨电话(1952年)
半导体收音机(1954年)
磁盘(1956年)
Fortran语言(1957年)
第一颗人造卫星(1957年)
集成电路(1958年)
调制解调器(1958年)
ARPA成立(1958年)
ALGOL 58语言(1958年)
Lisp语言(1958年)
COBOL语言(1959年)
第一个在线订票系统(1960年)
分组交换(1961年)
星际间计算机网络的愿景(1962年)
电子游戏SpaceWar(1962年)
最早的计算机系(1962年)
交互式绘图(1963年)
最早的计算机字符编码集ASCII(1963年)
第三部分
IT发展期(1964年至1988年)
鼠标(1964年)
计算机文字处理(1964年)
IBM System/360大型机(1964年)
第一台成功的超级计算机(1964年)
RPG语言(1964年)
BASIC语言(1964年)
摩尔定律 (1965年)
第一款成功的商品计算机(1965年)
软盘(1967年)
手持计算器(1967年)
Simula语言(1967年)
美国国家犯罪信息中心上线(1967年)
Intel公司(1968年)
软件工程(1968年)
结构化编程(1968年)
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软件公司(1968年)
AMD公司(1969年)
光盘(1969年)
UNIX操作系统(1969年)
IBM公司为软件松绑(1969年)
阿帕网(1969年)
菊轮打印机(1969年)
关系型数据库(1970年)
动态随机存储器(1970年)
智能卡(1970年)
微处理器(1970年)
条形码商用(1970年)
Pascal语言(1970年)
Smalltalk语言(1970年)
Intel 4004微处理器(1971年)
E�瞞ail(1971年)
C语言(1971年)
FTP(1971年)
Intel 8008微处理器(1972年)
Prolog语言(1972年)
克雷研究所(1972年)
视频游戏Pong(1972年)
以太网(1973年)
图形用户界面鼻祖Alto(1973年)
GPS(1973年)
温彻斯特硬盘(1973年)
TCP协议(1974年)
互联网(1974年)
OCR(1974年)
从Altair BASIC解释器到微软公司(1975年)
第一封皇家电子邮件(1976年)
苹果公司(1976年)
喷墨式打印机(1976年)
Oracle公司(1977年)
第一台交互式有线电视(1977年)
计算机科学网络(1977年)
第一封垃圾邮件(1978年)
第一款商用文字处理软件(1978年)
Intel 8086微处理器(1978年)
第一款电子表格软件(1979年)
新闻组(1979年)
在线服务提供商(1979年)
Ada语言(1980年)
DOS操作系统(1980年)
最早的数据库管理系统(1980年)
IBM PC(1981年)
施乐Star计算机(1981年)
第一个计算机病毒(1981年)
贺氏公司与调制解调器(1981年)
康柏电脑(1982年)
Intel 80286微处理器(1982年)
《时代》杂志年度“人物”(1982年)
莲花公司(1982年)
赛博空间(1982年)
OSI模型(1983年)
TCP/IP协议族(1983年)
C++语言(1983年)
DNS(1983年)
任天堂红白机(1983年)
麦金塔电脑(1984年)
蜂窝移动电话(1984年)
激光打印机(1984年)
最早的域名(1985年)
Intel 80386微处理器(1985年)
Windows 1.0操作系统(1985年)
第一款集成桌面出版软件(1985年)
CD�睷OM(1985年)
NSFNET(1985年)
微软IPO(1986年)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1986年)
Excel电子表格软件(1987年)
HyperCard(1987年)
摩托罗拉88000微处理器(1988年)
第四部分
IT腾飞期(1989年至今)
万维网(1989年)
任天堂Game Boy(1989年)
手提式麦金塔电脑(1989年)
Intel i486微处理器(1989年)
互联网服务提供商(1989年)
微软Office套件(1989年)
Windows 3.0操作系统(1990年)
第一台数码单反相机(1991年)
Linux操作系统(1991年)
AIM Power PC联盟(1991年)
IT职业与道德(1992年)
Windows 3.1操作系统(1992年)
网上冲浪(1992年)
微软Access数据库(1992年)
Intel奔腾微处理器(1993年)
苹果Newton MessagePad(1993年)
PDF(1993年)
互联网交换点(1993年)
互联网广播电台(1993年)
第一个图形Web浏览器(1993年)
雅虎公司(1994年)
亚马逊公司(1994年)
白宫网站上线(1994年)
第一条横幅广告(1994年)
网景浏览器(1994年)
DNA计算(1994年)
第一款家用数码相机(1994年)
互联网“商业化”(1995年)
Windows 95操作系统(1995年)
IE浏览器(1995年)
eBay公司(1995年)
Java语言(1995年)
Office 97套件(1996年)
Windows NT 4.0操作系统(1996年)
Internet2(1996年)
网络计算机(1996年)
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1997年)
深蓝计算机挑战国际象棋(1997年)
Dragon语音识别软件(1997年)
火星探路者抵达火星(1997年)
数字千年版权法(1998年)
Windows 98操作系统(1998年)
微软反垄断案(1998年)
iMac电脑(1998年)
Google公司(1998年)
ICANN(1998年)
PayPal公司(1998年)
BlackBerry(1999年)
第一家互联网银行(1999年)
Melissa宏病毒(1999年)
Office 2000套件(1999年)
AMD速龙微处理器(1999年)
最早的博客(1999年)
首个总统网络广播(1999年)
Wi�睩i(1999年)
蓝牙(1999年)
Adobe InDesign桌面出版软件(1999年)
千年虫问题(1999年)
首个华人图灵奖(2000年)
Windows 2000操作系统(2000年)
Napster与音乐版权(2000年)
互联网泡沫(2000年)
Windows Me操作系统(2000年)
U盘(2000年)
维基百科(2001年)
Office XP套件(2001年)
Mac OS X操作系统(2001年)
Intel安腾微处理器(2001年)
Windows XP操作系统(2001年)
iPod播放器(2001年)
戴尔公司成为最大的PC制造商(2001年)
USB 2.0(2001年)
iMac G4一体机(2002年)
超线程(2002年)
.NET框架(2002年)
DVD光盘(2002年)
Friendster社交网站(2002年)
平板电脑重新流行(2002年)
AMD皓龙微处理器(2003年)
iTunes音乐商店(2003年)
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
快闪族(2003年)
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2003年)
Power Mac G5电脑(2003年)
Skype通信应用软件(2003年)
Office 2003套件(2003年)
Facebook社交网站(2003年)
MySpace社交网站(2003年)
Flickr社交网站(2004年)
Gmail(2004年)
iMac G5一体机(2004年)
火狐浏览器(2004年)
PSP游戏机(2004年)
联想公司收购IBM PC业务(2004年)
间谍软件的兴起(2004年)
RFID(2004年)
Mac mini电脑(2005年)
YouTube社交网站(2005年)
Xbox 360游戏机(2005年)
3G移动通信技术(2005年)
网络钓鱼与身份盗窃(2005年)
垂直记录技术(2005年)
Intel酷睿微处理器(2006年)
Twitter社交网站(2006年)
Wii游戏机(2006年)
网络中立性(2006年)
Web 2.0(2006年)
蓝色基因(2006年)
iPhone智能手机(2007年)
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2007年)
Office 2007套件(2007年)
Kindle电子书阅读器(2007年)
上网本(2007年)
VoIP(2007年)
蓝光光盘(2007年)
比尔·盖茨退休(2008年)
Chrome浏览器(2008年)
Android操作系统(2008年)
云计算(2008年)
WiMAX(2008年)
SSD固态硬盘(2008年)
前言/序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的含义很广,除了包括人们通常所理解的计算机技术之外,还有传感技术、通信技术,以及最近火热的云、物联网,等等。事实上,任何与表达、传递信息有关的技术都可被归类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不只是近百年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史,而是可以追溯到四百年前的机械计算器,甚至五千年前最初的字母表与象形文字——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久远。
历史悠久的事物不难从博物馆中找到,但在历史悠久的同时还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事物,除却IT也没有几个了。近年间,IT的发展势头愈发猛烈,人们也愈发好奇IT究竟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我们很难预测IT的未来如何,但我们可以知晓IT的曾经。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希望这本有清晰时间轴的、便于索引的、包罗万象的《IT简史》,不仅仅可以被当作一部工具书,还可以让读者从IT发展历程的种种偶然与必然中得到启发。
在编写这本《IT简史》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问题,克服了种种困难。首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IT史事中选择有意义的事件来记录是一个问题,过于繁琐的史事反而会影响阅读体验。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选取具有首创性的、突破性的或对世界范围的IT发展有较大影响的事件。在事件集群的拆分与单个事件的篇幅上,同样依据影响度而定。例如,微软公司的Windows具有较大的影响度,因此我们将其每一个Windows版本都拆分成了单独的事件,而相对影响度较小的Mac OS X系统更新则没有拆分。其次,需要兼顾《IT简史》作为一本“史书”的严肃性与作为一本科普读物的易读性。对此,我们在全书的编写过程中竭力保持两者的平衡。一方面,对于书中的任何事件与时间,我们都尽力保证有据可考,对于至今仍存争议的话题,本书并没有收录;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尽量使得文章读上去不那么晦涩。另外,在成文结构上,我们选择了便于索引与查找的“以事件为标签”的结构,但这种结构偶尔也会带来时间、逻辑跨度较大的问题。对此,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尽量将有逻辑联系的事件平稳过渡。
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根据IT发展的速度与范围,将IT分为萌芽期、生长期、发展期和腾飞期。其中萌芽期指的是IT初生的阶段(约公元前4000年至1945年),伴随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IT进入了生长期(1946年至1963年),集成电路的应用使得IT进入了发展期(1964年至1988年),最终在互联网的浪潮下,IT进入了如今的腾飞期(1989年至今)。
由于没有翔实的材料对附录中的事件加以论述,所以其中只是列出了其事件和具体发生的时间。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完美,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与不妥之处。例如,IT历史中的很多事件都是过程性的,早期的IT事件往往需要经过十数年甚至百余年的发展,很难定位到精确的时间,对此我们竭尽全力,但可能仍存疏漏。对于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与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也希望各位能将在本书阅读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与我们交流。
《IT简史》:连接过去,塑造未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技术构建的世界。从指尖轻触的智能手机,到横跨大陆的网络,再到驱动现代社会的庞大数据库,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漫长而引人入胜的故事——信息技术(IT)的发展史。本书《IT简史》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去探寻那些改变世界的思维、发明和人物,理解我们如何从简单的计算工具演进到如今高度互联的数字文明。 第一章:曙光初现——计算的萌芽与早期探索 在计算机这个概念真正诞生之前,人类就已经在思考如何自动化计算。这并非是近几十年才有的想法,而是根植于我们对效率和精确性的不懈追求。早在17世纪,法国的帕斯卡就发明了机械计算器,这堪称是计算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款名为“帕斯卡计算器”的设备,虽然结构复杂,但已具备了加减运算的功能,预示着机器辅助计算的可能性。 紧随其后,德国的莱布尼茨在17世纪后期对帕斯卡的机器进行了改进,创造出了能够进行乘除运算的“步进计算器”。莱布尼茨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更是提出了二进制的概念,这是一种仅用0和1两个数字来表示所有数值的系统,后来成为现代计算机的基石。想象一下,在没有电子元件的时代,工程师们如何用齿轮、杠杆和复杂的机械结构来实现这些精密的运算,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真正的“计算机”概念的出现,离不开19世纪英国的查尔斯·巴贝奇。他构想出了“差分机”和“分析机”。差分机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多项式函数值的机械设备,而分析机则是一个更加宏伟的设计,它被认为是第一台通用计算机的原型。分析机拥有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等现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分,虽然在巴贝奇生前未能完全实现,但其超前的设计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与阿达·洛芙莱斯(Ada Lovelace)的合作更是计算机科学史上的佳话。阿达·洛芙莱斯不仅是一位数学家,更是第一位程序员,她为分析机编写了算法,预见了计算机在音乐、图形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其远见卓识至今令人惊叹。 第二章:电子的革命——从真空管到晶体管的飞跃 20世纪初,随着电力的普及和对电子学研究的深入,计算的物理基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子管的出现,将计算从笨重的机械时代带入了电子时代。1940年代,第一批电子计算机,如ENIAC(埃尼阿克),诞生了。这些庞然大物占据了整个房间,使用了数以万计的真空管,耗电量惊人,而且容易过热和损坏。尽管如此,ENIAC的计算速度比当时最快的机械计算器要快上千倍,它在军事、科研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用于弹道计算。 然而,真空管的缺点也显而易见。它们巨大、耗能、易损,限制了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直到1947年,贝尔实验室的三位科学家——巴丁、布拉顿和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计算的未来才真正开启了新篇章。晶体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体积小、功耗低、寿命长,而且价格也更为低廉。晶体管取代真空管,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速度和可靠性显著提升,成本也逐渐降低,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了基础。 第三章:芯片的时代——集成电路与微处理器的崛起 晶体管的革命尚未止步。20世纪50年代末,集成电路(IC)的发明,将数十甚至数千个晶体管集成在一块小小的硅片上。这项发明者是杰克·基尔比和罗伯特·诺伊斯。集成电路的出现,不仅进一步减小了计算机的体积,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和效率,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 集成电路的诞生,也催生了微处理器。1971年,英特尔公司的工程师泰德·霍夫等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款微处理器——Intel 4004。微处理器将中央处理器(CPU)的所有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使得制造更加小巧、功能强大的计算机成为可能。这就像是把一栋大楼的整个管理部门压缩到了一枚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微处理器的出现,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分水岭,它直接促成了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 第四章:个人电脑的黎明——从客机到家庭的普及 在微处理器出现之前,计算机通常是大型企业、政府机构或研究机构的专属设备,体积庞大,价格昂贵,操作复杂。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然而,随着微处理器的成熟和成本的下降,个人电脑(PC)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个人电脑问世,例如Apple II、IBM PC等。它们使得普通家庭和小型企业也能拥有自己的计算机。个人电脑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更深刻地影响了教育、娱乐和日常生活。图形用户界面(GUI)的出现,使得操作更加直观和友好,用户不再需要记忆复杂的命令行指令。鼠标、窗口、图标等元素,让计算机变得更加易于亲近。 第五章:互联的世界——互联网的诞生与演进 如果说个人电脑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那么互联网则将这些孤立的计算个体连接起来,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网络。互联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美国国防部为了建立一个能够抵御核打击的通信网络,于1960年代末启动了ARPANET项目。ARPANET是互联网的雏形,它采用了分组交换技术,使得数据能够通过多条路径传输,提高了网络的鲁棒性。 1980年代,TCP/IP协议的标准化,为互联网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这是一种通用的网络通信协议,使得不同网络之间的互联成为可能。而1990年代初,万维网(World Wide Web)的出现,更是将互联网带入了大众视野。蒂姆·伯纳斯-李发明的HTML、URL和HTTP,使得信息可以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方便地进行访问和浏览,极大地降低了互联网的使用门槛。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电子邮件、论坛、即时通讯等应用,让人们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进行沟通和交流。电子商务、在线新闻、社交媒体等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商业模式和社会结构。 第六章:移动的时代——智能手机与无处不在的网络 进入21世纪,计算机的发展进入了移动化阶段。智能手机的出现,将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互联网连接集于一身,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最初的商务手机,到如今功能强大的智能终端,智能手机集成了通信、娱乐、信息获取、支付等多种功能,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意味着信息和计算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桌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接入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应用程序(App)生态系统的繁荣,更是让智能手机的功能得以无限扩展。从导航、社交到游戏、学习,几乎所有的需求都可以在App中得到满足。 第七章:数据的洪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崛起 随着计算能力和网络速度的飞速发展,我们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和积累海量数据。这些数据,被称为“大数据”。大数据蕴含着巨大的价值,如何有效地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成为了当今IT领域的重要课题。 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为人工智能(AI)的崛起提供了土壤。人工智能旨在让机器模仿人类的智能,进行学习、推理、决策和创造。从早期的专家系统,到如今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自动驾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AI的应用正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并引发了关于技术伦理和未来发展的深刻讨论。 第八章:未来的展望——持续演进的技术浪潮 《IT简史》的故事并未结束,技术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云计算、物联网(IoT)、区块链、5G/6G通信、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不断重塑着我们的数字世界。 云计算将计算能力和存储资源以服务的形式提供,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IT成本,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伸缩性。物联网将物理世界中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催生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应用。区块链技术以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特性,在金融、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新一代通信技术的进步,将带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为更复杂的应用场景提供支撑。而量子计算,则有望解决目前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复杂计算问题,开启全新的计算时代。 《IT简史》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编年史,更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歌。它向我们展示了,正是无数科学家、工程师、思想家们的不懈努力和不懈探索,才创造了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信息时代。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技术格局,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深刻的启示。从机械的齿轮到闪烁的屏幕,从孤立的个体到互联的全球,IT简史是一部不断连接、不断演进、不断塑造我们未来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