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宇彤 著
图书标签:
  • LTE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4G
  • 技术教程
  • 通信原理
  • 无线接入
  • 网络协议
  • 移动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4033
版次:2
商品编码:121069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零起点到已经对LTE技术有所了解的人士阅读,并且可以作为LTE自学和培训的教材。

本书突出亮点是:有关LTE相关原理部分的内容,凝结了作者对LTE相关技术的深刻理解,让读者耳目一新;有关LTE实现部分的内容系统地揭开了LTE系统实现的细节;第2版在第1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内容一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相信会更受业界广大读者的的欢迎。

内容简介

《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是专为LTE学习而打造的,内容脱胎于作者深受好评的LTE公开课程,并加以完善和增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非常适合LTE学习。“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是专为LTE学习而打造的,内容脱胎于作者深受好评的LTE公开课程,并加以完善和增补,循序渐进,娓娓道来,非常适合LTE学习。本书是“LTE丛书之学好LTE系列”的开篇,浓墨重彩地介绍了LTE的两大关键技术:OFDM和多天线技术的原理以及实现方法。在OFDM原理部分揭开了OFDM技术不为人知的许多内情,其中的能量正交概念会让读者耳目一新。在OFDM实现部分,还会发布很多颠覆性的内容,比如IFFT算法不是生成OFDM信号的**算法,等等。在多天线原理部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三大多天线技术的特点。在多天线实现部分,作者定量分析了LTE中各种TM发射模式的差异,详细介绍了LTE中的多天线处理过程。作者的眼光并不局限在LTE上,本书同时还穿插介绍了各种移动通信系统和WiFi技术,让读者具有更全面的技术视野。本书适合从零起点到已经对LTE技术有所了解的人士阅读,并且可以作为LTE自学和培训的教材。

作者简介

孙宇彤,高级工程师,“空中接口学园”、“读懂通信”、“GPRS家园”、“学好LET ”的建立者,LTE学习大使。拥有多年的技术写作经验,出版了多部通信技术专著;建立了《空中接口学园》网站并亲自开设有关移动通信,特别LTE方面的公开课;深受读者的欢迎和肯定,本书将是其奉献给业界广大读者的*新力作。

目录

目 录
第1章 LTE技术概述 1
本章导读 2
1.1 LTE技术 2
1.1.1 什么是LTE 2
1.1.2 LTE:名门之后 4
1.1.3 LTE:架构的革命 5
1.1.4 LTE:功能的演进 7
1.1.5 LTE的技术突破 8
1.1.6 LTE:性能的飞跃 9
1.1.7 LTE:实测效果 10
1.1.8 LTE:后浪推前浪 11
1.1.9 LTE:演进无极限 12
1.1.10 LTE-A的特点 12
1.1.11 强强对话:LTE与WiFi 14
1.2 LTE核心网 15
1.2.1 CS域与PS域 15
1.2.2 CS域与PS域的设备 16
1.2.3 EPC的组成 17
1.2.4 MME 18
1.2.5 SGW 19
1.2.6 PGW 20
1.2.7 EPC:漫游业务的处理 21
1.2.8 EPC:与其他网络的连接 22
1.3 LTE无线网络 23
1.3.1 LTE无线网络的组成 23
1.3.2 LTE无线网络的功能 24
1.3.3 LTE无线网络与信息传递 25
1.3.4 LTE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 27
1.3.5 基站物理层处理过程 29
1.3.6 基站的种类与结构 30
1.4 LTE终端 32
1.4.1 LTE终端的种类 32
1.4.2 LTE终端的频段 32
1.4.3 中国的LTE频段 35
1.4.4 中国的TD-LTE频段 36
1.4.5 中国的FDD LTE频段 37
1.4.6 终端的频段分布 38
1.4.7 终端的LTE芯片 40
1.5 总结 41
第2章 移动通信:从点对点到网络 42
本章导读 43
2.1 点对点的无线通信 43
2.1.1 无线通信的模型 43
2.1.2 A/D:从信息到数字信号 44
2.1.3 调制:从基带信号到射频信号 49
2.1.4 天线:从射频信号到无线电波 57
2.1.5 无线电波的传播 62
2.1.6 双工:接收与发送 64
2.2 干扰下的移动通信 66
2.2.1 噪声与干扰 66
2.2.2 移动信道特点 69
2.2.3 信道编码:优化传输性能 71
2.2.4 信道的容量 72
2.3 多用户的移动通信 75
2.3.1 复用与正交 75
2.3.2 多址技术 79
2.3.3 身份识别 81
2.3.4 安全 83
2.4 网络中的移动通信 84
2.4.1 蜂窝技术与频率规划 85
2.4.2 多区技术 87
2.4.3 小区广播 90
2.4.4 寻呼 91
2.4.5 切换 92
2.4.6 多网络 93
2.5 总结 94
第3章 OFDM原理 95
本章导读 96
3.1 OFDM前传:FDM 96
3.1.1 OFDM与FDM 96
3.1.2 从单载波到多载波 97
3.1.3 从多载波到FDM 100
3.1.4 其实FDM也正交 102
3.2 OFDM为什么正交 103
3.2.1 OFDM正交的含义 103
3.2.2 OFDM如何正交 104
3.2.3 深入理解OFDM的能量正交 110
3.3 为何使用OFDM 112
3.3.1 为什么要用OFDM 112
3.3.2 OFDM面临的挑战 115
3.4 OFDM信号的波形与频谱 121
3.4.1 OFDM信号的处理过程 122
3.4.2 发生过程的波形与频谱 123
3.4.3 接收过程的波形与频谱 126
3.5 总结 127
第4章 OFDM技术的实现 128
本章导读 129
4.1 OFDM信号的发生方法 129
4.1.1 分立器件发生 129
4.1.2 集成处理发生 131
4.2 OFDM中的IFFT 133
4.2.1 DFT:从合到分 133
4.2.2 IDFT:从分到合 134
4.2.3 IFFT的作用 135
4.3 OFDM信号的发生算法 136
4.3.1 离散余弦变换 136
4.3.2 反向离散哈特利变换(IDHT) 144
4.3.3 实数IDFT变换 146
4.3.4 复数IDFT变换 147
4.3.5 各种OFDM生成算法对比 150
4.4 基于复数IFFT的OFDM信号发生 151
4.4.1 输入参数的处理 151
4.4.2 输出结果的处理 152
4.4.3 发生OFDM信号的数据流程 153
4.4.4 射频信号的产生 155
4.5 WiFi与LTE中的OFDM技术 156
4.5.1 WiFi中的OFDM 156
4.5.2 LTE中的OFDM 157
4.5.3 深入理解OFDM相关术语 159
4.6 总结 161
第5章 多天线技术原理 162
本章导读 163
5.1 多天线概述 163
5.1.1 什么是多天线 163
5.1.2 什么是多天线系统 163
5.1.3 多天线系统的缺点 164
5.1.4 多天线系统的应用 165
5.1.5 多天线系统的优点 165
5.1.6 多天线技术的类型 166
5.2 波束赋形:提升信号强度 167
5.2.1 提升信号强度的方法 167
5.2.2 提升天线增益的原理 168
5.2.3 提升天线增益的方式 169
5.2.4 多振子天线的波束 170
5.2.5 多振子天线的挑战 170
5.2.6 进一步提升天线的增益 171
5.2.7 垂直面的赋形 172
5.2.8 水平面的赋形 173
5.2.9 波束赋形的发展 174
5.2.10 小结 174
5.3 分集:提升信号稳定性 175
5.3.1 什么是信号稳定性 175
5.3.2 信号为什么不稳定 175
5.3.3 如何提升信号的稳定性 176
5.3.4 分集信号的合并 177
5.3.5 支持分集的多天线 179
5.3.6 接收分集与发射分集 180
5.3.7 接收分集的实施 181
5.3.8 发射分集的实施 182
5.3.9 小结 183
5.4 空间复用:提高频谱利用率 184
5.4.1 空间复用的效果 184
5.4.2 层:空间复用的关键 185
5.4.3 层的数量 187
5.4.4 分离各层的数据 189
5.4.5 是MIMO还是DEMO 189
5.5 总结 190
第6章 多天线技术的实现 192
本章导读 193
6.1 WiFi中的多天线 193
6.1.1 IEEE 802.11a/g 193
6.1.2 IEEE 802.11n 193
6.2 LTE系统中的多天线 194
6.2.1 多天线的特点 194
6.2.2 FDD LTE系统中的天线 195
6.2.3 TD-LTE系统中的天线 195
6.3 LTE多天线技术中的TM 196
6.3.1 什么是TM 197
6.3.2 常用的发射模式(TM) 198
6.3.3 TM发射模式的定量分析 199
6.3.4 发射模式(TM)的应用场景 201
6.3.5 发射模式(TM)的选择 202
6.4 LTE多天线技术的处理过程 203
6.4.1 业务数据的处理过程 203
6.4.2 两天线的处理过程 206
6.4.3 八天线的处理过程 209
6.4.4 极化复用vs空间复用 210
6.5 总结 211
附录A 术语表 214
附录B 缩略语 216
附录C 常用数学公式 222
附录D 子载波带宽 223
参考文献 227

前言/序言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出版以来,承蒙读者们的喜爱,有了修订的机会。
  这段时间,也是中国LTE网络商用大发展的时间,LTE技术广为普及已经成为中国通信技术的主流,为了与时俱进,我对《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1版的第1章内容做了大幅度的修订。
  本次修订还涉及了LTE系统中最关键的技术——OFDM。OFDM技术是学习的天王山,曾几何时我还以为已经征服了这座天王山,彻底了解和理解了OFDM技术。但是在《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1版出版以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OFDM技术只是被揭开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已,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无限风光在前头。
  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对OFDM技术的理解也得到了深化。因此,本次修订版我就不再奢望彻底了解和理解OFDM技术了,而是与各位读者分享一下我对OFDM技术的最新理解,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OFDM技术。这些增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第3章,同时对第2章的内容也做了相应调整。
  当然,利用这次修订的机会,我还对本书其他章节的内容也做了一定程度的修改和完善。第1版“代序:LTE的自学指南2014版”的内容已经失效,第2版就不再收录,读者可以在浏览最新内容。
  本书由孙宇彤编著,汪洲参与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孙沛然、杨慧瑞、汪中位、张秋娥、朱美根、蒋中定、查昊协助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修订过程中,空中接口学园诸多热心网友提出了不少改进的建议,在此表示感谢。我还要感谢家人为本书修订做出的贡献,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宋梅编审对本书修订的大力支持。
  读者在学习过程有任何问题,想要与我联系的话,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和公众微信,都是“LTE学习大使”。大家还可以加入QQ群“学好LTE”,交流学习中的问题。采用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可以与我联系,以获得教学支持。
  微博 公众微信
  最后,预祝各位读者都能通过阅读“学好LTE系列”丛书,读懂LTE,学好LTE。
  孙宇彤
  于2016年初秋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 引言 在数字时代浪潮的推动下,移动通信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方式。从最初的2G语音通话,到3G的移动上网,再到4G的极速数据体验,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如今,我们正站在一个全新的通信时代——LTE(Long-Term Evolution)的时代。LTE不仅是4G的代名词,更是迈向下一代移动通信(5G)的关键基石,它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可靠性,为我们开启了无限可能。 本书——《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易于理解的LTE技术学习平台。我们深知,理解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扎实的基础、清晰的脉络和生动的实例。因此,本书在继承第一版精髓的基础上,结合LTE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实践应用,对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更新和完善,力求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贴近现实、更具前瞻性的LTE全景图。 本书的独特之处与价值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并非简单地堆砌技术术语,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让读者真正理解LTE技术的核心思想和工作机制。本书的独特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循序渐进,逻辑清晰: 本书的章节安排紧密围绕LTE技术的发展逻辑,从宏观的系统架构到微观的信道编码,再到具体的关键技术,层层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我们避免了跳跃式的讲解,确保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有其铺垫,每一个技术的阐述都有其理论基础。 原理与实践并重: 本书不仅深入剖析了LTE的各项核心原理,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对典型实现场景的分析,以及对关键技术实现细节的阐述,帮助读者理解理论知识如何在实际网络中落地,并为后续的网络规划、优化和故障排查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LTE技术涉及众多复杂的概念和协议。本书在讲解时,会重点突出核心技术,例如OFDMA、SC-FDMA、MIMO、S1/X2接口等,并针对读者可能遇到的难点,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图示,帮助读者克服理解上的障碍。 前瞻性视角: 尽管本书聚焦于LTE,但我们也在其中融入了对LTE演进方向的探讨,以及其在构建5G网络中的基础性作用的介绍。这有助于读者在学习LTE的同时,也能对未来的移动通信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丰富的图示与实例: 复杂的技术概念往往需要形象化的表达。本书使用了大量的流程图、框图、信号示意图等,将抽象的技术原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信息,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效率和趣味性。同时,书中穿插的实际应用场景和案例分析,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LTE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价值。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以下各类读者: 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提供坚实的LTE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通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等行业的工程师: 帮助他们深入理解LTE技术,提升在网络设计、建设、维护和优化等方面的专业能力。 对移动通信技术感兴趣的爱好者和技术人员: 提供一个系统学习LTE技术的优质资源,满足他们探索前沿科技的需求。 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等工作的专业人士: 帮助他们全面掌握LTE技术,更好地应对行业挑战和抓住发展机遇。 内容梗概 本书的编写遵循从宏观到微观、从基础到深入的原则,力求全面覆盖LTE技术的主要方面。以下是对本书主要内容模块的概述: 第一篇:LTE系统概览与核心概念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回顾: 简要回顾2G、3G技术的发展历程,引出LTE诞生的背景和必要性。 LTE概述与系统架构: 介绍LTE系统的整体框架,包括EPC(Evolved Packet Core)核心网、eNodeB基站以及UE用户设备。重点阐述EPC的组成部分(MME, SGW, PGW, HSS, PCRF等)以及它们的功能。 LTE关键性能指标: 详细介绍LTE的关键性能指标,如峰值速率、用户吞吐量、时延、切换时延、移动性等,并分析这些指标对用户体验的影响。 LTE中的关键技术概述: 简要介绍LTE所采用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章节的深入讲解奠定基础,例如OFDMA、SC-FDMA、MIMO、载波聚合等。 第二篇:LTE空口技术详解 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深入讲解OFDMA的原理,包括子载波划分、循环前缀(CP)、IFFT/FFT等,以及其在LTE下行链路中的应用。 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详细介绍SC-FDMA的原理,包括DFT-S-OFDM(DFT-spread OFDM)的构成,以及其在LTE上行链路中的应用,并与OFDMA进行对比。 LTE信道结构: 详细介绍LTE系统中的逻辑信道、传输信道和物理信道,以及它们之间的映射关系。重点讲解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等关键物理信道的传输机制。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 深入讲解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空间复用、分集接收、波束赋形等。详细阐述LTE中支持的MIMO模式,如闭环/开环空间复用、发射分集等,以及其对系统容量和覆盖的提升作用。 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 介绍载波聚合的概念、目的和优势。详细讲解单用户载波聚合(Intra-band, Inter-band)和多用户载波聚合的实现方式,以及其在提升数据吞吐量和频谱利用率方面的作用。 第三篇:LTE网络协议与接口 LTE信令流程: 详细介绍LTE系统中的重要信令流程,包括附着(Attach)、小区重选(Cell Reselection)、切换(Handover)、数据传输等。深入剖析NAS(Non-Access Stratum)和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的交互过程。 EPC核心网功能与接口: 详细阐述EPC中各网元(MME, SGW, PGW, HSS, PCRF)的功能和作用。重点讲解S1接口(eNodeB与MME之间)、S6a接口(MME与HSS之间)、S11接口(MME与SGW之间)、S5/S8接口(SGW与PGW之间)等关键接口的信令交互和协议。 S1/X2接口协议: 详细讲解S1接口(S1-MME, S1-U)和X2接口(eNodeB之间)的协议内容,包括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的数据传输方式,以及它们在实现网络功能和优化用户体验中的作用。 第四篇:LTE中的关键功能与性能优化 LTE 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 介绍LTE的QoS机制,包括QCI(QoS Class Identifier)、ARP(Allocation and Retention Priority)等参数的意义和配置,以及如何通过QoS策略保障不同业务的服务质量。 LTE移动性管理: 详细讲解LTE中的移动性管理机制,包括小区选择与重选、测量报告、上下文保持(Context Retain)、重定向(Redirect)等,以及其在保证用户漫游时的连续性通信中的作用。 LTE资源调度: 介绍LTE下行和上行链路的资源调度算法,包括PDSCH/PUSCH的调度策略、用户公平性、业务优先级等,以及调度策略对系统吞吐量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LTE安全性: 介绍LTE系统中的安全机制,包括用户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密钥协商、空口加密(Encryption)和完整性保护(Integrity Protection)等,以及这些机制如何保障通信的安全可靠。 LTE网络优化基础: 介绍LTE网络优化的一些基础概念和常用手段,如参数优化、覆盖优化、容量优化、切换优化等,并简要提及一些测量工具和性能分析方法。 第五篇:LTE演进与未来展望 LTE-Advanced(LTE-A)及其增强特性: 介绍LTE-Advanced的主要增强特性,如更高阶的MIMO、更宽的载波聚合、C-RAN(Cloud-RAN)、D2D(Device-to-Device)通信等,以及这些特性如何进一步提升LTE的性能。 LTE向5G的演进: 探讨LTE技术在向5G演进过程中的作用,包括LTE作为5G的补充和过渡,以及NB-IoT、eMTC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与LTE的关系。 5G技术概览(简述): 简要介绍5G的关键技术理念,如网络切片、超密集组网、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等,以及LTE为5G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结语 《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凝聚了我们对LTE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移动通信核心技术的大门,帮助您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掌握前沿知识,应对未来挑战。阅读本书,您将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对技术原理的深刻理解,一种对未来通信发展的洞察。我们期待本书能成为您在LTE领域探索和学习道路上的得力助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技术书籍的期望,从来都不止于“学到知识”,更在于“获得启发”。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工具箱”或者“思想库”。我期待它能在介绍LTE原理的同时,也能够引发我对于未来通信技术的一些思考。比如,LTE在向5G演进的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它的成功经验和局限性又在哪里?或者,在实现LTE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工程优化策略?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思考的引导者。如果它能在某些章节的结尾,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分享一些行业内的前沿动态,那将更能激发我的学习兴趣,让我觉得这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而不是一本“死知识”的堆砌。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外观控”,尤其是在选择书籍的时候。这本书的设计风格,那种严谨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我觉得在阅读过程中会有一种愉悦感。有时候,即便是内容再好,如果排版混乱、字体太小或者图片模糊,都会极大地影响阅读体验。我期望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能够做到位,让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图表都能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想象一下,在安静的夜晚,一杯咖啡,一本排版精良的书,那将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当然,外观只是一个敲门砖,真正决定我是否会“爱不释手”的,还是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介绍,而是能对LTE的各项技术,如OFDMA、MIMO、SPS等,都有深入的剖析,同时也能涵盖LTE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关键技术点。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我深知技术书籍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容的更新迭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这本书,但从一些章节的标题和目录结构来看,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上的用心。那些技术名词的排序、知识点的逻辑递进,都显得颇有章法。特别是“实现”这两个字,在技术书籍中往往意味着更贴近实际操作的指导,而不是停留在纯理论的层面。我非常看重这一点,因为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工程实践中。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代码示例、配置指导,或者对常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思路,那对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来说,绝对是宝贵的财富。我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当我在遇到某个LTE网络配置难题时,翻开这本书,或许就能找到灵感,甚至直接找到解决方案。这种“实用性”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就已经预示了这一点。

评分

最近对5G技术越来越感兴趣,但总觉得要理解5G,绕不开LTE这个基础。我不是科班出身,所以看一些过于学术化的文献,总会觉得有些吃力。这本《LTE教程:原理与实现(第2版)》之所以吸引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程”这个词。它暗示着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直接抛给你一大堆复杂的东西。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LTE的演进历史、核心网和接入网的基本架构,然后逐步深入到更细节的部分。我特别关注它在解释复杂原理时,是否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图示,这样能帮助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更好地理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把我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引领进LTE的世界。如果它能在最后提供一些学习路径或者进阶阅读的建议,那就更完美了,能帮助我规划后续的学习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专业,但又不会显得过于冰冷。那种沉稳的蓝色调,搭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立刻传达了一种严谨、可靠的信号。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堆砌复杂的公式和抽象的概念,而是给人一种“这里面有干货,而且会让你觉得容易消化”的预感。我当时在书店里翻阅的时候,就因为它这个外观,让我多停留了十几分钟,甚至可以说是被它“吸引”了过去。那种感觉,就像是遇到一个虽然不浮夸,但却非常有内涵的朋友,让你想要进一步了解。我当时还在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下了不少功夫,才能做出这样有吸引力的“第一印象”。而且,“LTE教程:原理与实现”这个标题,也足够直白和清晰,让我知道它要讲的是什么。对于我这种想深入了解LTE技术的人来说,这种清晰的定位非常重要,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搜索和判断时间。总的来说,它给我的感觉就是一本“值得期待”的书。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很好,内容也不错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好,还好,还好。

评分

内容丰富翔实实用

评分

通俗易懂喜欢

评分

很快收到这本书。通俗易懂,让人愿以读。我也下单另外两本一个系列的书。

评分

东西特别好,物流特别快

评分

内容丰富翔实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