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不朽: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Java版)

代码不朽: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Java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荷] Joost Visser(约斯特·维瑟) 著,张若飞 译
图书标签:
  • Java
  • 软件工程
  • 可维护性
  • 代码质量
  • 设计模式
  • 重构
  • 最佳实践
  • 编程规范
  • 技术书籍
  • 软件开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7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57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字数:2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Java开发人员、软件项目负责人、CTO/CIO,以及软件开发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在校师生。

你有没有在修改其他人代码时感到过沮丧?如今,难以维护的代码已经成为了软件开发中一个很的大问题,导致成本高昂的延期和大量缺陷。本书从实践出发,提供了10条易于实现的原则,可以帮助你开发出可维护且灵活的软件,并且这些原则来自对成百上千个现实系统的分析。

* 编写短小的代码单元:限制方法和构造函数的长度

* 编写简单的代码单元:限制每个方法中分支点的数量

* 编写代码一次,而不是到处复制含有缺陷的代码

* 通过将接口参数提取到对象中,保持短小的代码单元接口

* 分离关注点,避免产生体积庞大的类

* 保持架构组件松耦合

* 平衡顶层组件之间的数量和大小

* 保证代码库尽可能小

* 对代码库进行自动化测试

* 编写整洁的代码,避免会反映更深层问题的“代码坏味道”


内容简介

人类到目前为止已经能够度量越来越多的东西,例如时间、长度等,但是在软件开发领域,我们依然很难去评估一个软件系统的质量,以及维护它的难易程度。可维护性越差,意味着开发成本越高、开发速度越慢,以及由于改动带来的缺陷也越多。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面对代码混乱、模块紧耦合的遗留系统,持续攀升的维护难度会*终导致系统不可维护,从而推倒重来。来自软件改进组织(Software Improvement Group)的咨询师们,从大量实践项目中提取出了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个*佳原则,不仅可以用来测量软件的质量和可维护性,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编写出高质量的代码。本书会一一介绍这些原则,并且提供了翔实的代码示例,能够让读者一步步了解到如何对代码进行重构,从而达到满足原则、提高可维护性。本书中的代码示例都采用Java语言编写,但是背后的原则也适用于使用其他语言的开发人员。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完本书后,能够了解和掌握如何对软件系统的质量进行评估和测量,以及如何在实践中遵循书中的原则,编写出高质量、简洁的代码,开发出松耦合、高可维护性的系统。

作者简介

译者张若飞,有十年以上IT公司从业经历的资深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对Groovy和Grails有较深研究,曾译有《Grails**指南》《Java EE 6开发手册?高级篇(第4版)》《写给大忙人看的Java SE 8》等书。 Joost Visser,SIG研究负责人,掌管这家****的认证软件分析实验室。这家实验室根据ISO 25010国际标准,对软件产品质量进行标准化的测量。本书汇集了SIG顾问们从2000年以来在软件质量测量和建议方面的集体智慧和经验。

目录

关于作者 xi

前言 xiii

第 1 章 简介 1

1.1 什么是可维护性? 1

1.2 为什么可维护性很重要? 2

1.3 本书的三个基本理论 4

1.4 对可维护性的误解 5

1.5 评价可维护性 6

1.6 可维护性原则的概述 8

第 2 章 编写短小的代码单元 11

2.1 动机 14

2.2 如何使用本原则 15

2.3 常见的反对意见 22

2.4 参考 25

第 3 章 编写简单的代码单元 27

3.1 动机 33

3.2 如何使用本原则 34

3.3 常见的反对意见 39

3.4 参考 40

第 4 章 不写重复代码 43

4.1 动机 47

4.2 如何使用本原则 48

4.3 常见的反对意见 53

4.4 参考 55

第 5 章 保持代码单元的接口简单 57

5.1 动机 59

5.2 如何使用本原则 60

5.3 常见的反对意见 64

5.4 参考 65

第 6 章 分离模块之间的关注点 67

6.1 动机 72

6.2 如何使用本原则 73

6.3 常见的反对意见 78

第 7 章 架构组件松耦合 81

7.1 动机 82

7.2 如何使用本原则 85

7.3 常见的反对意见 87

7.4 参考 89

第 8 章 保持架构组件之间的平衡 91

8.1 动机 92

8.2 如何使用本原则 93

8.3 常见的反对意见 95

8.4 参考 95

第 9 章 保持小规模代码库 99

9.1 动机 99

9.2 如何使用本原则 102

9.3 常见的反对意见 104

第 10 章 自动化开发部署和测试 107

10.1 动机 109

10.2 如何使用本原则 110

10.3 常见的反对意见 119

10.4 参考 120

第 11 章 编写简洁的代码 121

11.1 不留痕迹 121

11.2 如何使用本原则 122

11.3 常见的反对意见 128

第 12 章 后续事宜 131

12.1 将原则变成实践 131

12.2 低层级(代码单元)原则要优先于高层级(组件)原则 131

12.3 对每次提交负责 132

12.4 下一本书会讨论开发流程的最佳实践 132

附录 A SIG 如何来评估可维护性 133

索引 137

前言/序言

序言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源自《黄帝内经》

软件是当今信息社会的 DNA。DNA 虽然小到肉眼无法察觉,它却决定着世界的一切。同样,软件虽然无形且深奥莫测,它却主宰着信息的动向。我们生活中对软件的依赖无处不在 :教育、管理、生产、贸易、旅行、娱乐、社交等。它是如此普遍,以至于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 :软件会一如既往地提供着已有的一切功能,并且会不断发展以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不仅仅中国在依赖着软件,整个世界都在依赖着中国制造的软件。毫无疑问,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成为制造日益精进的软件的核心大国。我和我来自 Software Improvement Group(SIG)的同事们期望通过这本书,将我们在过去十五年中积累的软件分析经验分享出来,以回馈软件工程界。我们荣幸地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客户们,诊断软件系统的健康程度,并提出改进的意见与建议,以确保软件代码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一个良好健康的系统环境下扩展。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我们看到了千百万行优美的代码,同时也看到了不计其数的拙劣的代码。我们从中学会了诊断代码并且对症下药。现在,我们把所学到的经验总结成 10条关于构建可维护软件的基本原则回馈给社会。这 10 条基本原则旨在帮助软件开发人员编写出能经受时间考验的代码。尽管软件近几十年才开始存在,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依旧适用。防患于未然永远好过亡羊补牢。从写下第一行代码时,可维护性就应该获得开发人员的重视,并成为贯穿始终的基本理念。

——Joost Visser,阿姆斯特丹,2016 年 6 月


前言

简单出真知。

——歌德 1

在 SIG 经历了长达 15 年有关软件质量的咨询工作后,我们在可维护性方面学习到了不少经验。

首先,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可维护性的忽视是一个确实存在的问题。可维护性低意味着开发人员需要在维护和修复旧代码方面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相应地,留给软件开发中最有价值的部分——编写新代码的时间就少了。我们的经验和收集到的数据都表明,低于平均值与高于平均值的可维护性相比,在维护源代码方面至少相差两倍的工作量。

我们会在附录 A 中介绍如何来测量可维护性。

第二,很大程度上,可维护性随着一些小问题的不断发生而变得越来越低。因此,提升可维护性的最高效、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出这些小问题。提升可维护性不需要什么魔法或者高科技,一些简单的技能和知识,再加上对它们的遵守和使用环境,就可以让可维护性有一个飞跃的提升。

在 SIG,我们见过已完全无法再维护的系统。在这些系统中,bug 没有被修复,功能没有被修改或扩展,终究都是因为时间太长、风险太大。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在今天的 IT行业中非常普遍,但是本不应如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编写这 10 条原则的原因。我们希望将每一个一线开发人员都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分享出来,让每个人都能不断写出高可维护性的代码。我们自信,作为软件开发者的你,在阅读并理解这10条原则后,一定能写出高可维护性的代码。然后剩下的,就是创造出让这些技能发挥最大效果的开发环境,包括互相共享的开发实践、适合的工具等。我们将在第二本书《构建软件团队》(BuildingSoftwareTeams)中介绍这些开发环境。

本书的主题 :构建可维护软件的 10 条原则

后续章节中所介绍的原则与系统的类型无关。这些原则都是关于代码单元(C# 中的方法)大小及参数数量、代码中决策点的数量,以及源代码等方面的讨论。可能许多开发人员都已经对它们广为熟悉,至少在培训中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一些。这些章节还会提供示例代码(大多数以重构的形式),来帮助读者在实际中掌握这些原则。虽然这些原

则都是通过 C# 语言介绍的,但是它们不受所使用的编程语言的限制。这些原则其中的4/5,大概都来自 SIG/TüViT 2 认证产品可维护性评估标准(Evaluation Criteria for Trusted Product Maintainability 3 ),它是一组用于系统化评估源代码可用性的指标集合。

为什么你应该阅读本书

单独来看本书中的每一条原则,可能都已经被开发人员广为熟知。事实上,许多常用的代码分析工具,都会检查其中的一部分原则。例如,Checkstyle(http://checkstyle.sourceforge.net)(用于 Java)、Style-Cop+(http://stylecopplus.codeplex.com)(用于C#)、Pylint(http://www.pylint.org)(用于 Python)、JSHint(http://jshint.com)(用于C#Script)、RuboCop (https://github.com/bbatsov/rubocop) (用于 Ruby),以及 PMD(https://

pmd.github.io)(可用于多种语言,包括 C# 和 Java),这些工具都会检查代码是否符合第 2 章中所介绍的原则。但是,以下 3 个特点是本书区别于其他一些软件开发书籍的地方:

我们根据经验选择了 10 条最重要的原则

代码风格工具和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可能会让人望而却步。Checkstyle 6.9 包含了近150 个规则,每个都代表着一条原则。虽然它们都有意义,但是对提高可维护性的效果却不相同。我们已经从中选出了 10 条对提升可维护性最有效的原则。下一页中的“为什么选择这十条原则?”中解释了我们是如何来选择这些原则的。

我们会告诉你如何才能符合这 10 条原则

告诉一个开发人员什么应该做、或者什么不应该做是一回事(正如很多工具做的那样),教会他们如何做到是另一回事。在本书中,对于每一条原则,我们都提供了翔实的示例代码,一步一步讲解如何编写符合原则的代码。

我们提供来自于真实系统的统计数据及示例代码

在 SIG,我们已经见过了大量由开发人员在各种实际限制条件下编写的源代码,其中包含了各种妥协的处理。因此,我们将自己的基准测试数据分享出来,让读者了解到现实中代码与理想中的差距。

谁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的目标读者是使用 Java 语言编程的软件开发人员。在这些读者中,本书又针对两个不同的人群各有侧重点。第一种人群是那些接受过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工程方面专业学习的开发人员(例如,大学主修这两个专业之一的)。对于这样的开发人员,本书可以巩固他们在专业编程课程上所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种是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科学或软件工程专业学习的软件开发人员。我们认为这些开发人员主要是一些通过自学、或者大学主修完全是其他专业的人员,但是他们后来又从事了软件开发这个行业。我们的经验是,这类人员除了熟悉所用语言的语法和语义之外,很少接受其他的专业培训。这也是我们在编写本书时特别考虑的人群。

为什么选择这 10 条原则?

本书包含了 10 条原则。前 8 条与《SIG/TüViT 认证产品的可维护性评估标准》( 它是 SIG 评估可维护性的理论基础 ) 中的系统属性一一对应。对于 SIG/TüViT 评估标准,我们按照如下原则来选择评估指标 :

数量尽可能少

与技术无关

易于测量

可以与实际的企业软件系统进行有意义的比较

因此,我们就选择出了 SIG/TüViT 评估标准中的这 8 个系统属性,而添加另外两条原则 ( 关于整洁代码和自动化测试 ),是考虑到它们是最关键的,并且可以由开发人员直接控制。

计算机科学和软件工程中的研究人员已经定义了非常多的源代码指标。不管你怎么数,几十个指标总是有的。因此我们这里提炼出的 8 个系统属性,显然只是所有可维护性指标中的很小一部分。

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这 8 个 SIG/TüViT 指标是完全适合、并且足够测量可维护性的,因为它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

依赖于具体技术实现的指标

有些指标(例如,继承深度)与具体使用的技术(例如,只有在面向对象的语言中才存在继承关系)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中,面向对象还远没有达到完全统治的地位,因此我们也需要考虑评估大量非面向对象代码(例如用 Cobol、RPG、C 和 Pascal 编写的系统)的可维护性。

与其他指标紧密相关的指标

有些指标与其他指标之间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系统中的决策点总数就是一个例子。实验证明,这个指标与代码量有直接的关系。这意味着一旦你知道系统中代码行的总数(这很容易测量),那么就几乎可以非常准确地预测出决策点的数量。我们没理由去选择那些较难于测量的指标,因为与较容易测量的指标相比,你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执行测量并统计结果,但是又得不到什么有用的内容和价值。

在实践中没有区别的指标

有些指标从理论角度看很好,但是在软件开发实践中,它在所有系统上的表现都几乎一样。我们没理由将这些指标作为评估标准,因为无法用它们的结果来区分各个系统。

谁不应该阅读本书?

本书使用 Java 语言(本书中的唯一一种语言)来阐述和解释我们的原则。但是我们并不是要教大家如何使用 Java。我们会假设读者至少可以阅读 Java 代码和 Java 标准库的 API,并且尽可能地保证示例代码足够简单,只使用 Java 语言的基本特性。

这也不是一本介绍 Java 习惯用法的书,也不是要告诉大家什么才是符合 Java 习惯的代码。我们不相信熟练使用某种语言就可以达到高可维护性。相反,本书中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语言无关,因此也与语言的习惯用法无关。

虽然我们在书中会介绍或解释许多重构模式,但我们并不是想写一本关于这些模式的书。市场上已经存在了很多关于模式的优秀书籍和网站。我们这本书只关注于为何选择这些重构模式,以及它们如何能提高可维护性。因此,这本书只是学习重构模式的一个起点。

下一



代码不朽: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Java版)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软件开发领域,技术的迭代速度令人目不暇接,但不变的核心始终是那些能够穿越时间、经久不衰的软件设计原则。本书《代码不朽: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Java版)》正是为Java开发者量身打造的一份宝贵指南,旨在帮助您掌握构建健壮、灵活且易于维护的Java应用程序的关键技能。它并非一本罗列最新框架或语法糖的速成手册,而是深入探讨那些构成优秀软件基石的十项核心要则,确保您的代码能够在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技术环境中保持生命力,如同不朽的杰作。 引言:为何“不朽”如此重要? 在软件开发的初期,我们往往专注于实现功能,让代码能够“跑起来”。然而,随着项目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最初简洁的代码可能会变得复杂、难以理解,甚至难以修改。这时,“技术债务”便悄然滋生,每一次的bug修复或功能添加都可能成为一场浩劫。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编写“不朽”的代码,即具备高度可维护性的代码,是每一个负责任的开发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这不仅关系到项目的长期健康,也直接影响到开发团队的效率、产品的稳定性和用户的满意度。 “可维护性”并非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它体现在代码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可测试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等多个维度。Java作为一款广泛应用于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语言,其庞大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利用其特性来编写高质量的代码。本书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提炼出十项经过实践检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则,并结合Java语言的特性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要则:清晰的意图,卓越的表达 代码不仅仅是机器执行的指令,更是开发者之间沟通的语言。清晰的意图意味着您的代码能够直观地表达其功能和目的,让其他开发者(包括未来的您自己)能够轻松理解。这包括但不限于: 有意义的命名: 变量、方法、类、接口的命名应准确反映其所代表的实体或操作。避免使用模糊、缩写或过于通用的名称。例如,`calculatePrice` 比 `calc` 更清晰;`CustomerRepository` 比 `Repo` 更具说明性。 代码即文档: 良好的命名、结构清晰的代码本身就是最好的文档。过度的注释有时反而会掩盖代码的真实意图,或者在代码修改后成为过时的“噪音”。 单一职责原则(SRP): 每个类或方法都应该只有一个明确的职责。当一个类或方法承担了过多责任时,其复杂性会急剧上升,修改其中一个职责可能会意外影响到其他职责,导致难以预测的后果。Java的类和方法设计是实现SRP的关键。 避免魔法数字和字符串: 使用常量来代替硬编码的数值和字符串,例如,定义 `MAX_RETRIES = 3` 而不是在代码中直接写 `3`。这不仅提高了可读性,也便于统一修改。 第二要则:精巧的抽象,隐藏复杂 抽象是软件设计中的核心能力,它允许我们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更易于管理和理解的部分。通过创建恰当的抽象,我们可以隐藏实现细节,只暴露必要的接口,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灵活性。 接口和抽象类: Java提供的接口和抽象类是实现抽象的强大工具。它们定义了契约,允许客户端代码依赖于抽象而不是具体的实现。这使得在不改变客户端代码的情况下,更换或扩展底层实现成为可能。 封装: 将数据和操作封装在类中,并控制对数据的访问,是信息隐藏的重要手段。Java的访问修饰符(`public`, `private`, `protected`)提供了强大的封装机制。 设计模式的应用: 许多经典的设计模式,如工厂模式、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等,都是基于抽象的思想来解决常见的软件设计问题。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在Java中恰当地应用这些模式,以实现更优雅的抽象。 避免过度设计: 抽象固然重要,但过度设计会增加不必要的复杂性。应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抽象层次,遵循“杨氏法则”(You Ain't Gonna Need It - YAGNI)的原则。 第三要则:低耦合,高内聚,让修改更轻松 耦合描述了模块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内聚则描述了模块内部组件之间的相关性。低耦合意味着模块之间的依赖性弱,一个模块的改变对其他模块的影响很小;高内聚意味着模块内部的元素紧密相关,共同完成一个明确的功能。 依赖注入(DI): 通过依赖注入,可以将对象的创建和依赖关系的管理交给外部容器(如Spring),从而降低类之间的硬编码依赖。这使得组件更易于替换和测试。 事件驱动和观察者模式: 通过事件和消息传递机制,可以实现松耦合的组件通信,一个组件的改变不会直接触发另一个组件的修改。 组合优于继承: 在许多情况下,组合比继承更能实现低耦合和高内聚。继承会将父类的行为固化,而组合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组合行为。Java的组合模式提供了灵活性。 模块化设计: 将应用程序分解为独立的、可重用的模块,每个模块都专注于特定的功能领域。Java的包(package)机制是实现模块化的基础。 第四要则:强大的测试,坚实的基石 测试是确保代码质量和可维护性的关键。缺乏充分测试的代码,每一次修改都可能带来隐藏的bug,最终导致维护成本的指数级增长。 单元测试: 针对代码中的最小可测试单元(通常是方法)进行测试,确保其行为符合预期。JUnit是Java生态中最流行的单元测试框架。 集成测试: 测试不同模块或组件之间的交互是否正常。 测试驱动开发(TDD): 先编写测试用例,再编写实现代码,确保代码始终可测试,并帮助开发者更清晰地思考需求。 代码覆盖率: 关注测试的覆盖范围,确保关键路径和边缘情况都得到了充分的测试。 重构与测试: 在进行代码重构时,充分的测试是保障安全的关键。如果重构后测试通过,则证明重构并未引入bug。 第五要则:清晰的流程,优雅的状态管理 复杂的业务逻辑往往涉及多个步骤和状态的转换。清晰的流程和优雅的状态管理能够让代码更易于理解、调试和维护。 有限状态机(FSM): 对于具有明确状态和状态转换的逻辑,使用有限状态机可以有效地管理复杂性。Java中可以自定义实现或使用现有库。 命令模式和状态模式: 这些设计模式可以帮助组织和管理对象的状态和行为,使状态转换逻辑更加清晰。 避免副作用: 尽量编写无副作用的函数,即函数的输出仅依赖于输入,不改变外部状态。这使得函数更易于理解和测试。 清晰的错误处理: 定义清晰的错误处理策略,使用异常(Exception)机制来处理运行时错误,并提供有意义的错误信息。 第六要则:简洁的逻辑,消除冗余 简洁的代码是可读性和可维护性的重要保障。冗余和复杂的逻辑往往是bug的温床。 DRY原则(Don't Repeat Yourself): 避免重复的代码。将重复的代码提取为函数、类或模块,以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和可维护性。 减少嵌套: 过多的if-else嵌套或循环嵌套会使代码难以阅读。通过提取方法、使用多态或设计模式来简化逻辑。 清晰的条件判断: 使用卫语句(Guard Clauses)来提前处理特殊情况,使主逻辑更加清晰。 局部性原则: 尽量让变量的作用域最小化,只在需要的地方声明和使用变量。 第七要则:类型安全,防范于未然 Java是一门强类型语言,充分利用其类型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编译时捕获许多潜在的错误,从而提高代码的健壮性。 泛型(Generics): 使用泛型来创建类型安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避免运行时因类型不匹配而导致的错误。 枚举(Enum): 使用枚举来表示一组固定的常量,比使用int或String更加类型安全和易于表达。 显式类型转换: 避免不必要的隐式类型转换,尽量使用显式的类型转换,并在必要时进行检查。 注解(Annotations): 利用注解来提供元数据,帮助编译器或框架执行特定的检查或生成代码。 第八要则:高效的并发,谨慎的设计 在现代多核处理器环境下,并发编程是提高应用程序性能的关键。然而,不当的并发设计是导致bug最常见的源头之一。 不可变对象: 使用不可变对象可以极大地简化并发编程,因为不可变对象的状态在创建后无法改变,无需考虑线程安全问题。 线程安全的集合类: Java的`java.util.concurrent`包提供了许多线程安全的集合类,如`ConcurrentHashMap`, `CopyOnWriteArrayList`等,应优先使用。 锁的正确使用: 理解并正确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ReentrantLock`等锁机制,避免死锁和活锁。 原子操作: 利用`AtomicInteger`等原子类来执行简单、无锁的原子操作,提高性能。 并发模型: 掌握Actor模型、CSP(Communicating Sequential Processes)等并发模型,为复杂的并发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第九要则:持久化的设计,数据的永恒 数据是应用程序的核心,如何有效地存储、检索和管理数据是可维护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 根据数据特性和访问模式,选择关系型数据库、NoSQL数据库或文件存储等。 ORM框架的应用: 如Hibernate或MyBatis等ORM框架可以简化Java对象与关系型数据库之间的映射,提高开发效率。 数据模型的设计: 设计清晰、规范的数据模型,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可扩展性。 缓存策略: 合理利用缓存来提高数据访问的性能,并考虑缓存失效和一致性问题。 版本控制和迁移: 对数据库结构进行版本控制,并设计优雅的数据迁移方案,以应对Schema的变更。 第十要则:持续的学习与改进,代码的生命力 软件开发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技术和需求都在变化。保持学习的热情,并不断改进代码和开发实践,是让代码“不朽”的根本。 代码审查: 定期进行代码审查,从他人那里获取反馈,发现潜在问题。 重构: 持续进行代码重构,不断优化代码结构,消除技术债务。 关注社区和最佳实践: 了解Java社区的最新发展,学习和采纳行业内的最佳实践。 自动化构建和部署: 使用Jenkins、GitLab CI等工具实现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提高开发效率和产品交付速度。 阅读优秀代码: 阅读开源项目中的高质量代码,学习其中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技巧。 结语:编写可以传承的代码 《代码不朽:编写可维护软件的10大要则(Java版)》并非要您成为代码的“炼金术士”,而是要您成为一名严谨、有远见的开发者。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十项要则,您将能够编写出不仅能满足当前需求,更能适应未来变化的代码。您的代码将更加健壮、易于理解、易于修改,成为团队宝贵的财富,甚至可以传承下去,为后续的开发提供坚实的基础。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但回报丰厚的道路,愿您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编写出真正“不朽”的代码。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代码写得不好,但又说不出具体哪里不对,或者不知道如何改进。这本书恰恰提供了清晰的框架和具体的指导。它并不是简单地列举一些“好习惯”,而是从更宏观的视角,阐述了“可维护性”背后深层的工程哲学。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增量式改进”的理念。它告诉我们,不必追求一次性将所有代码重构到完美,而是可以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在每次修改代码时,都主动地去优化和提升其可维护性。这大大降低了“技术债”的心理压力,让持续改进成为一种常态。此外,书中关于“代码审查”的建议,也让我认识到团队协作在可维护性方面的重要性。一个有效的代码审查流程,能够让更多人的智慧汇聚,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并促进知识的传播。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编写可维护的代码,不仅仅是个人的技术追求,更是团队协作和工程文化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对我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所在的团队,代码库庞大且复杂,新人上手困难,老员工也常常因为代码耦合过紧而束手束脚。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改善现状,但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直到我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原来问题并非无解。书中提出的“单一职责原则”和“依赖倒置原则”,虽然听起来有些理论化,但作者通过大量的Java代码示例,将这些原则的应用场景解释得淋漓尽致。我发现,很多我们遇到的“难以修改”的代码,本质上都是违反了这些基本的设计原则。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理解了这些原则的“为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做”。我开始尝试在新的项目中应用这些原则,并着手对一些核心模块进行重构。虽然过程充满挑战,但每次看到代码变得更加清晰、易于测试,我都充满了成就感。这本书给了我勇气和方法,去挑战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代码难题。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写出“能跑就行”的代码是程序员的噩梦,但又常常因为项目周期或者技术栈的限制而陷入“技术债”的泥沼。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可维护性”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以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来逐步实现的。作者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代码不朽”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说代码能够长时间运行,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轻松地被理解、修改、扩展和重构,而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其中关于“拥抱抽象”和“编写可测试代码”的部分,我感受尤为深刻。过去我总是倾向于直接写实现,觉得这样更“高效”,但事实证明,一个良好的抽象层能够极大地降低代码的耦合度,让修改某个模块的影响范围最小化。而可测试代码的编写,更是将“可维护性”的验证提前到了开发的早期,避免了后期大量的回归测试和bug修复。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在我迷茫于代码质量的提升之路上,为我点亮了前行的方向,让我对如何编写高质量的Java代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信心。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本真正的“宝藏”。它没有空泛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术语,而是聚焦于程序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的痛点,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文档”的看法,它强调的不是冗长的技术文档,而是“代码即文档”的理念,通过清晰的代码结构、良好的命名和恰当的注释,让代码本身成为最有效的沟通工具。这与我过去认为“只要有文档就万事大吉”的想法截然不同。此外,书中关于“测试驱动开发(TDD)”的讨论,也让我重新审视了测试在软件开发中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为了验证代码的正确性,更是驱动代码设计和优化的重要手段。这本书的10大要则,就像10面明镜,照出了我过去在代码编写中存在的不足,也为我指明了提升的道路。我强烈推荐所有希望编写高质量、易于维护的Java代码的开发者阅读这本书,它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没有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的刻板感,反而充满了作者对软件工程的热情和思考。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减少认知负荷”这一概念的强调。在实际开发中,我们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别人的代码,尤其是那些年久失修、缺乏文档或者充满“聪明”技巧的代码。这种认知负担不仅降低了开发效率,还极易导致错误。这本书提供的10大要则,几乎每一条都在围绕着如何让代码更容易被理解和维护。例如,关于“命名规范”的深入讨论,看似基础,实则影响深远;“保持代码简洁”的原则,并非要求我们牺牲功能,而是通过更清晰的结构和逻辑来达到目的。我尤其对“利用现有工具”这一点感触良多,过去我常常自己造轮子,现在才明白,充分利用成熟的框架、库和IDE的功能,能够事半功倍,同时也能减少潜在的维护风险。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编码习惯,并积极地将其中的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感觉自己的代码正变得越来越“友好”。

评分

京东购物,多快好省,实惠轻松!

评分

还没空看

评分

内容太少,书薄,价格贵。

评分

很薄的一本,已读,操作性也强

评分

很薄,还贵~~~~~~~~~~~

评分

9999999

评分

好薄呀 不知道内容怎么样呢

评分

It's time for learning. 是學習的時候了,

评分

正品行货,质量信得过,习惯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