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着重对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和商业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两者的协调机制,对世界主要国家或者地区的信用保险法律制度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并提出了我国的信用保险立法思路和模式,对信用保险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研究,最终从立法模式、原则、内容等不同层次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这些都是促进我国信用保险领域和谐发展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较为突出的开创性和前沿性。
张振华,男,1982年6月出生,广西桂林人,法学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法学会会员、北京市社会保障法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保险法、证券法、信托法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中国法学会2013年度部级法学研究重大课题《社会保障基金信托法律问题制度研究》,并获得“优秀”表彰。先后在《中国物价》《中国经贸导刊》《现代管理科学》《中国保险》《保险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期刊上发表二十余篇学术论文。拥有近十年的信用风险管理和投融资从业经验。
导论
一、研究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写作结构
第一章信用保险的特征和功能
第一节从信用到信用风险的演进
一、信用的起源和本质
二、信用的属性特征
三、信用风险的可保性认识
第二节信用保险的概念探求
一、信用保险的历史演进
二、信用保险的定义界定
三、信用保险并非保证担保
四、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的比较
第三节信用保险的特征和功能
一、信用保险的特征考察
二、信用保险的功能分析
三、信用保险的基本分类
小结
第二章我国信用保险法律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
一、我国信用保险发展的实际格局
二、我国信用保险法律现状
第二节我国信用保险及法律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保险市场仍然处于“准完全垄断”市场格局
二、信用保险法律制度几乎空白
三、信用保险监管滞后
四、相关配套制度缺位
小结
信用风险及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目录
第三章完善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第一节信用保险萌芽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法哲学思想是信用保险的理论本源
二、法经济学理论是信用保险存在和发展的可行性保障
三、法社会学说是信用保险的理论推动力
第二节完善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实践必要
一、保障我国市场经济和谐有序发展
二、推动我国信用保险市场积极健康进步
三、确立信用保险独立完整的法律地位
四、促进信用保险行业监管的合法性和适度性
第三节完善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国际考察
一、“政策单行”立法模式
二、“政商不分”立法模式
三、“政策单行”和“政商不分”立法模式评析及借鉴
小结
第四章信用保险商业性与政策性的协调
第一节信用保险政策性和商业性的交织与清分
一、区分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的主要因素
二、信用保险商业性与政策性的厘定
第二节信用保险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协调模式
一、信用保险商业性与政策性在运行机制中的不同体现
二、信用保险商业性与政策性的协调
第三节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范围的界定和限制
一、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世界范围内的商业化演进
二、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我国的商业化嬗变
三、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在我国的实施路径
小结
第五章信用保险法律规则的核心要素
第一节信用保险合同主体的建构
一、信用保险合同之保险人资质确立
二、信用保险合同投保人和被保险人范围界定
三、信用保险合同之第三人功能解读
四、导入信用保险受益人的反思
第二节信用保险合同中保险责任与责任免除的平衡
一、信用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范围
二、信用保险合同的责任免除条款配置
三、保险人对于免责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及履行标准
第三节信用保险合同承保风险的综合防范
一、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告知义务
二、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统保义务
三、设置保单累计赔偿限额应对系统性风险
四、利用索赔等待期提升催收减损效果
五、将再保险制度作为最主要的损失分摊方式
第四节信用保险行业监管路径
一、信用保险监管的必要性
二、信用保险监管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历史演进
三、国际保险监管组织框架下的保险监管体系
四、我国信用保险监管路径趋向
小结
第六章制定我国《信用保险法》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节我国《信用保险法》立法模式与结构
一、可供选择的《信用保险法》具体立法模式
二、确定我国《信用保险法》具体立法模式的理由
三、《信用保险法》的立法原则
四、《信用保险法》的基本结构
第二节我国《信用保险法》的主要规则
一、规则在信用保险立法中的意义
二、 构建《信用保险法》主要规则的考量因素
三、我国《信用保险法》的主要规则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目前国内外对于信用保险研究较少,从法律角度对信用保险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现有关于信用保险的研究,更多的是从保险学或者金融学角度进行信用保险原理和功能、经营模式、经营机构的研究,而且主要是针对政策性的出口信用保险,或者从实务角度对信用保险的全流程操作进行介绍。张振华博士立足于工作实践,依托于理论研究,着眼于立法完善,实现了信用保险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较强的实务和理论综合价值。张振华博士在本书中着重对信用保险的政策性和商业性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两者的协调机制,对世界主要国家或者地区的信用保险法律制度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并提出了我国的信用保险立法思路和模式,对信用保险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内容等要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研究,最终从立法模式、原则、内容等不同层次提出了完善我国信用保险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这些都是促进我国信用保险领域和谐发展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在国内具有较为突出的开创性和前沿性。
——邹志洪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部总经理
摘自本书序言
一本关于艺术史的著作,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从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的演变历程。作者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那些沉默的画作和雕塑赋予了鲜活的生命。书中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起源、发展及其时代背景的梳理,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让读者能深刻理解艺术风格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社会、政治、宗教、哲学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解读作品时,不拘泥于表面的技法,而是着力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符号,例如,他如何将米开朗琪罗《大卫》的雕塑精神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紧密联系,又如何分析波提切利《春》中复杂的寓意象征。大量的精美插图更是锦上添花,使得抽象的艺术理论变得触手可及,读者仿佛置身于大师们的工作室,亲眼见证艺术的诞生。这本书不仅是艺术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的宝贵参考,对于任何对西方艺术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都无疑是一场涤荡心灵的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它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艺术的力量,以及艺术如何成为我们理解人类文明的独特窗口。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选集,汇集了诸多影响深远的思想家及其代表作品,以一种精炼而深刻的方式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者在选材上可谓匠心独运,既有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超然,又有孔子的《论语》中仁者爱人的儒家精神,还有墨子的兼爱非攻的博大情怀,以及庄子逍遥游的浪漫想象。每一篇选文都配有详尽的导读和注释,帮助读者理解古语的含义和当时的文化背景,避免了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理解偏差。我尤其被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解读所吸引,作者通过不同学派的论述,展现了古人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体悟,以及如何在这种和谐共生中寻求生存之道。书中还涉及了诸如“中庸之道”、“知行合一”等重要的哲学命题,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解决现代生活中的困境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与古代圣贤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的智慧之光穿透历史的迷雾,照亮了我理解人生和社会的方向。
评分这本关于环境保护的科普读物,以极其生动形象的方式描绘了当前地球面临的严峻挑战,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作者并非空谈理论,而是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如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极端天气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联,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严酷后果,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问题的紧迫性。书中对每一个环境问题的分析都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但叙述方式却如同一位亲切的长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避免了晦涩的专业术语,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章节所打动,作者并没有强求读者立刻做出巨大的牺牲,而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如何理性消费、如何参与社区的环保活动等等,这些建议既具有操作性,又能切实地产生积极影响。整本书的基调既有对现实的忧虑,更有对未来的希望,它鼓励我们每个人都成为改变的一部分,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共同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为环保贡献力量的决心。
评分这是一本关于西方文学批评史的入门读物,它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带领读者穿越了从柏拉图到后现代主义的批评思潮之旅。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批评家及其理论,而是将每一次批评思潮的兴起,都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如同为我们绘制了一幅批评思想发展的宏大画卷。他清晰地勾勒出从古希腊的模仿说、罗马的修辞学,到浪漫主义的情感至上,再到新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等一系列重要的批评流派的演变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不同批评理论之间联系与区别的阐释,例如,他如何揭示解构主义是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新批评的文本内在性原则,又如何解释后殖民主义批评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书中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案例分析,更是将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让我看到了这些批评工具是如何被应用于解读和理解文学的。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对文学的认知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深入、更批判性地去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也让我看到了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思想实践的魅力所在。
评分一本关于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导论性书籍,它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有趣方式,为我们揭开了社会运作的神秘面纱。作者擅长将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变得触手可及。例如,他如何用“戏剧表演”来类比戈夫曼的互动社会学,让我们理解我们在不同场合扮演的不同角色;又如何将社会结构比作错综复杂的“蛛网”,解释它如何影响和制约着个体的行为。书中对涂尔干的社会连带、韦伯的理性化进程、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等经典理论的梳理,并非枯燥的陈述,而是将其置于当代社会现象的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能看到这些理论在解释当今社会问题上的强大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探讨,他既强调了社会力量对个体的塑造作用,也指出了个体在群体中能够产生的能动性。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轻松幽默,常常能让我忍俊不禁,却又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发深刻的思考。它让我开始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周遭的世界,理解那些看似偶然的社会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深刻的规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