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正泉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卫国战争
  • 二战史
  • 社会主义
  • 历史
  • 军事史
  • 战争史
  • 居安思危
  • 世界历史
  • 苏联历史
  • 冷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88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9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5
字数: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大的一场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达2200万平方公里,军人和平民共计伤亡9000余万人。.其中,苏德战场是二战中的西方主战场,苏联在这次战争期间失去了逾2000万人,苏军在击败纳粹德国、赢得二战胜利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和做出的贡献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选择了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几个重要节点,特别是对几个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进行了概括的介绍和描述,简要分析了苏联能在这场惨烈的战争中获胜的缘由,同时对历史虚无主义企图篡改二战历史的险恶用心进行了揭露。

作者简介

  王正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兼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本人长期从事苏联和俄罗斯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主编或副主编的科研著作有《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政治体制的演变》《剧变后的原苏联东欧国家》《斯大林与社会主义——世界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剖析》等。

目录

前 言/1
第一章 战前的国内外形势/4
第二章 战争的开始/16
第三章 “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莫斯科保卫战/27
第四章 英勇的900天——列宁格勒保卫战/36
第五章 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大会战/47
第六章 战争的最后胜利——攻克柏林/61
第七章 苏联取胜的主要原因/71
第八章 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篡改二战历史的罪恶用心/79

前言/序言

  2015年5月8日,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和多国国家元首及领导人出席了这一隆重的纪念活动。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仪式上发表讲话说:
  今天,在这个神圣的日子,我们再次回忆我们战胜法西斯的伟大胜利。我们感到万分自豪,因为正是我们的父辈和祖辈们粉碎摧毁了这股黑暗的势力……
  纳粹分子向这里派出了最精锐的部队,集结了全部的兵力。二战中的决定性战役就发生在这里……最后也正是红军对柏林的粉碎突击为这场与希特勒德国的战争画上了胜利的句号……
  这一伟大的胜利将永远是我们国家历史中一座英雄的丰碑……
  我们向誓死保卫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祖国每一条边界的人们致敬!向在残酷的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和第聂伯河战役中牺牲的人们致敬!向在英勇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中因饥寒而死去的人们致敬!向饱受俘虏奴役之苦、在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的人们致敬!
  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反抗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战争,时间从1941年6月到1945年5月。俄罗斯历史上有两场值得自豪的卫国战争,一次是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被称为“俄罗斯卫国战争”;另一次是1941~1945年的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为了显示区别,后者在苏联时期被命名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西方主战场,是欧洲战区最具决定意义的一场战争。它打败了法西斯德国,拯救了欧洲和人类的文明。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是俄罗斯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极为光辉的一页,70多年来始终为各国人民所崇敬和追忆。但自苏联解体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上出现一股逆流,某些政客和所谓的“史学家”企图贬低乃至否定苏联卫国战争的重要意义及其正义性,进而篡改整个二战历史。在全世界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再次回顾这场战争的历史进程,加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对弘扬苏联人民英勇战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世界历史的贡献、防止再次发生这样的战争、保卫世界和平,显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铁与火的史诗:二战东线战场全景》 本书旨在为读者呈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东线战场——即苏德战场——那段波澜壮阔、惨烈绝伦的历史画卷。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军事部署、战略战术的机械梳理,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人性、挖掘时代悲剧的史诗。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尽可能全面的视角,去理解这场决定了二十世纪走向的宏大冲突。 第一部分:战前的暗流涌动与“巴巴罗萨”的序幕 在探究战争的爆发之前,本书首先聚焦于德苏两国在1939年至1941年间复杂的政治博弈与军事集结。我们详细分析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背景、实质意义及其对欧洲地缘政治格局的短期影响。随后,笔锋转向纳粹德国的“闪电战”理论在东线的预设应用。 政治博弈与意识形态的碰撞: 我们审视了斯大林和希特勒各自的战略目标,剖析了两个极端意识形态政权之间,从表面的合作到内在的深刻不信任是如何一步步累积的。对双方情报活动的梳理,揭示了“巴巴罗萨计划”从酝酿到最终敲定的决策链条。 军事部署与初始阶段的误判: 重点分析了1941年6月22日德军的进攻部署,包括陆军集团的构成、空军的空中优势建立(或未能完全建立)的细节。同时,本书也深入研究了苏军在战役初期的准备不足、指挥体系的混乱以及对德军进攻规模的严重低估,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基辅包围战”等灾难性后果的产生。 第二部分:战争的绞肉机——从莫斯科到斯大林格勒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篇章,聚焦于战争初期最关键、人员伤亡最惨重的阶段,展现了苏德战场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地面战争的残酷本质。 “台风行动”与莫斯科的坚守: 我们详细描绘了德军试图在冬季来临前攻占莫斯科的努力。重点分析了德军后勤补给线在俄罗斯广袤地域上的脆弱性,以及苏军在朱可夫元帅指挥下,如何利用严寒天气和预备队,成功实施了第一次大规模反攻,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资源与工业的转移: 在军事失利的同时,本书描绘了苏联政府和人民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数千家工厂如何被系统性地拆解并迁移至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安全地带。这种“后方即前线”的动员模式,是苏联最终能够支撑长期战争的关键因素。 斯大林格勒的命运之战: 斯大林格勒的战役被视为战争的转折点,本书以极其细致的笔触还原了这场城市巷战的每一个细节。从保卢斯元帅指挥的第六集团军的深入,到“天王星行动”对德军侧翼的成功包围,再到最终第六集团军的覆灭。我们不仅关注战术的得失,更着重展现了士兵在断壁残垣中为了一寸土地而进行的殊死搏斗,以及平民在轰炸下的生存状态。 第三部分:战争的天平倾斜——库尔斯克与战略反攻的序曲 随着战争的深入,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微妙而决定性的变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苏军如何从防御转入战略主动权的确立。 库尔斯克:坦克的盛宴: 库尔斯克会战,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会战,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详尽对比了德军“堡垒计划”与苏军“预设防御体系”的优劣。通过对“普罗霍罗夫卡”等关键地点的战术复盘,阐明了苏军如何通过纵深防御和预先部署的强大炮兵火力,有效消耗了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并最终遏制了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企图。 解放东欧的浪潮: 战役胜利后,苏军开始向西推进,解放了乌克兰、白俄罗斯及波兰部分地区。本书追踪了苏军重型装甲部队的机动性提升,以及对德军后方防御体系的连续突破。 第四部分:柏林的黄昏与战争的代价 最后一部分,本书聚焦于战争的终结阶段,并对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进行了冷静的评估。 白俄罗斯的“巴格拉基昂行动”: 此次行动的规模和歼灭战的效率,常常被军事史家低估。我们详细分析了苏军如何运用复杂的步炮协同和机械化集群,在极短时间内击溃了中央集团军群,为最终攻入德国本土铺平了道路。 攻克柏林: 最后的柏林战役被描绘成一场对纳粹政权心脏的致命打击。本书不仅记录了冲锋的部队、关键的突破口,更侧重于对柏林城内德军残余抵抗力量的瓦解过程,以及对帝国议会大厦的最终占领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不朽的伤亡与历史的审视: 战争结束后,本书并未急于收尾,而是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苏德战争带来的巨大人员伤亡和物质损失。我们力求以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去理解这场战争如何重塑了参战国人民的集体记忆,以及它对后世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不可逆转的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尊重史实、充满人文关怀的东线战争叙事,让读者真切感受到这场“为自由而战”的史诗的重量与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吸引住了。封面设计得很有力量感,那种深沉的色调和严肃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其实对那段历史一直抱持着一种敬畏之心,毕竟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我特别期待能从这本书里读到一些更宏大叙事之外的、更贴近普通人情感和挣扎的细节。毕竟,历史是由无数个个体命运编织而成的,那些鲜活的面孔,那些在极端环境下做出的选择,才是最能触动人心的东西。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冰冷的事件罗列,而是能通过作者的笔触,让我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前线的硝烟弥漫,后方的坚韧不拔。那种关于信念、牺牲和胜利的诠释,如果能做到深入骨髓,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可估量了。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让我沉浸其中,去理解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作品,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很感兴趣。他们是如何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和外部压力下,保持其思想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的?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这一点,那对我来说将是巨大的惊喜。我希望看到一些关于当时文化界、学术界在国家存亡之际所扮演的角色描述。是完全服从统一意志,还是在暗中保留着对人性、对真理的探索?这种内在的张力,往往是历史叙事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我喜欢那些能够探讨“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的著作。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或者回忆录片段,来佐证其观点,那就更完美了。阅读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过去的思想者对话,我希望这次对话能是富有成效和启发性的。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来看,这本书似乎透露出一种怀旧的美感,这很符合那个特定年代的氛围。但我更关心的是其论述的逻辑性和跨学科的融合度。卫国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它也是一场全方位的国家意志的较量,涉及经济动员、宣传艺术、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我期待作者能将这些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立体的分析框架。例如,后勤保障体系的效率如何影响了前线的战局?宣传机器是如何有效地凝聚民族精神的?如果能看到这种跨领域的精妙分析,我会认为这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佳作。我希望它能提供超越传统历史教科书的深度解读,让我对这段光辉而沉重的历史,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结构。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的个人图书馆,发现很多关于二战东线战场的著作,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很多侧重于宏观战略部署,或者单纯的军事装备对比,这些固然重要,但总感觉少了一层人文关怀的温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更细致入微的视角。比如,战时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如何维持社会的基本运转?那些科学家、艺术家、工厂工人,他们是如何在炮火的威胁下,依然坚守岗位,为最终的胜利贡献力量的?如果能挖掘出这些“幕后英雄”的故事,那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深信,真正的伟大,往往蕴含在最朴素的坚持之中。我非常看重作者在史料考据上的严谨性,只有扎实的基础,才能支撑起那些深刻的洞察和感悟。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跳出传统叙事的窠臼。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挑选起来却很费神。市面上的版本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甚至只是为了蹭热度,内容空泛无力。我这次选择相信这本书的品味和深度。我尤其关注作者对于意识形态和时代背景的剖析能力。如何在一个充满复杂政治角力的环境中,去梳理和呈现那段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标签化处理,这非常考验作者的功力和良知。历史的价值在于其能够警示未来,如果仅仅停留在歌颂层面,那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深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种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如何在绝境中爆发出来的,以及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启示究竟是什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成熟、克制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