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

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宇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多糖
  • 多糖提取
  • 多糖分离
  • 多糖鉴定
  • 中药化学
  • 天然产物
  • 生物活性
  • 药学研究
  • 分离纯化
  • 分析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79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036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3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对从事多糖研究或对中药多糖有浓厚兴趣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对新药研究及保健食品开发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实验操作方法具体详实
中药植物代表性强,有借鉴意义

内容简介

《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共分为10章,第1~4章概述多糖在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方面的通用方法与技术,第5~10章分别叙述黄芪多糖、甘草多糖、刺五加多糖、糖槭多糖、蒲公英多糖及桦褐孔菌多糖6种中药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其活性测试实验。
本书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分专题形式撰写,不仅有详细的实验方法,还有缜密的结果分析与讨论,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区别于其他多糖著作以药理活性为主,本书更侧重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实验技术,在撰写上更加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
《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对从事多糖研究或对中药多糖有浓厚兴趣的教学、科研、临床工作者,对新药研究及保健食品开发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宇,佳木斯大学药学院,教授,教授,硕士,博士后合作导师,硕士生主导师,现任药学院院长。黑龙江省重点学科药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特色专业制药工程专业带头人,黑龙江省药学研究所所长,省高校生物药制剂重点实验室主任,省精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课程负责人,黑龙江省教学名 师,省模范教师,省优 秀 科技工作者。兼任《中国天然药物》《药学教育》《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编委、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天然药物理事会理事、黑龙江省药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目录

第1章多糖概述
1.1多糖的基本概念002
1.2多糖的分类与结构002
1.2.1植物多糖002
1.2.2动物多糖005
1.3多糖的理化性质008
1.3.1物理性质008
1.3.2水解反应008
1.3.3鉴别反应009
1.3.4羟基反应009
1.3.5硼酸络合反应010
参考文献011
第2章多糖的提取分离技术
2.1多糖提取技术012
2.1.1水提取法012
2.1.2碱提取法012
2.1.3酸提取法013
2.1.4酶催化提取法013
2.1.5超声辅助提取法013
2.1.6微波辅助提取法013
2.2多糖脱蛋白技术013
2.2.1Sevag法013
2.2.2酶解法014
2.2.3三氯乙酸法014
2.2.4三氟三氯乙烷法014
2.2.5串联阴阳离子树脂法014
2.3多糖脱色素技术015
2.3.1活性炭脱色方法015
2.3.2双氧水脱色方法015
2.3.3吸附树脂脱色方法015
2.4多糖分离技术015
2.4.1分级沉淀法015
2.4.2盐析法016
2.4.3膜分离法016
2.4.4离子交换柱色谱法016
2.4.5凝胶柱色谱法017
2.5多糖的含量测定方法017
2.5.1苯酚-硫酸法017
2.5.2蒽酮-硫酸法018
2.5.3地衣酚-盐酸法018
参考文献018
第3章多糖的结构研究技术
3.1均一多糖检测与分子量测定技术021
3.1.1渗透压法021
3.1.2超速离心法022
3.1.3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022
3.2多糖的一级结构研究方法022
3.2.1化学分析法022
3.2.2光谱分析法024
3.2.3生物学方法025
3.3多糖形貌测定技术025
3.3.1扫描电镜测定技术025
3.3.2原子力显微镜测定技术025
参考文献025
第4章中药多糖的生物活性
4.1抗肿瘤活性027
4.2免疫调节活性028
4.3抗病毒活性028
4.4抗感染活性028
4.5抗氧化活性028
4.6微生态调节作用029
4.6.1对菌群调节及血液内毒素的影响029
4.6.2调节肠道免疫活性029
4.7降血糖作用029
4.8抗老年痴呆作用029
参考文献029
第5章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鉴定、生物活性及体内代谢研究
5.1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研究032
5.1.1仪器、试剂与材料032
5.1.2黄芪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033
5.1.3结果与讨论035
5.1.4小结039
5.2黄芪多糖的结构鉴定技术039
5.2.1仪器、试剂与材料039
5.2.2黄芪多糖结构鉴定的方法041
5.2.3结果与讨论043
5.2.4小结056
5.3黄芪多糖生物活性研究057
5.3.1仪器、试剂与材料057
5.3.2黄芪多糖生物活性研究的方法058
5.3.3结果与讨论060
5.3.4小结064
5.4黄芪多糖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065
5.4.1仪器、试剂与材料065
5.4.2黄芪多糖体内分析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方法066
5.4.3结果与讨论071
5.4.4小结093
结语095
参考文献095
第6章甘草多糖的提取分离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6.1甘草多糖提取分离方法研究098
6.1.1仪器、试剂与材料098
6.1.2甘草多糖提取分离方法099
6.1.3结果与讨论102
6.1.4小结107
6.2甘草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108
6.2.1仪器、试剂与材料108
6.2.2甘草多糖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方法108
6.2.3结果与讨论109
6.2.4小结111
结语111
参考文献111
第7章刺五加多糖提取分离鉴定及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7.1刺五加多糖的提取方法研究114
7.1.1仪器、试剂与材料114
7.1.2刺五加多糖的提取方法115
7.1.3结果与讨论118
7.1.4小结127
7.2刺五加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128
7.2.1仪器、试剂与材料128
7.2.2刺五加多糖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的方法129
7.2.3结果与讨论131
7.2.4小结135
7.3刺五加均一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136
7.3.1仪器、试剂与材料136
7.3.2刺五加均一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136
7.3.3结果与讨论137
7.3.4小结138
结语139
参考文献139
第8章糖槭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生物活性
8.1糖槭多糖提取分离方法研究141
8.1.1仪器、试剂与材料141
8.1.2糖槭多糖提取分离方法142
8.1.3结果与讨论144
8.1.4小结145
8.2糖槭多糖结构鉴定技术146
8.2.1仪器、试剂与材料146
8.2.2糖槭多糖结构鉴定方法147
8.2.3结果与讨论150
8.2.4小结158
8.3糖槭多糖生物活性研究158
8.3.1仪器、试剂与材料158
8.3.2糖槭多糖生物活性研究方法159
8.3.3结果与讨论162
8.3.4小结165
结语166
参考文献166
第9章蒲公英多糖结构及活性研究
9.1蒲公英多糖的提取与分离167
9.1.1仪器、试剂与材料167
9.1.2蒲公英多糖的提取与分离方法168
9.1.3结果与讨论170
9.1.4小结172
9.2蒲公英多糖活性研究173
9.2.1仪器、试剂与材料173
9.2.2蒲公英多糖活性研究方法173
9.2.3结果与讨论175
9.2.4小结178
9.3蒲公英多糖的纯化及结构解析178
9.3.1仪器、试剂与材料178
9.3.2蒲公英多糖的纯化及结构解析方法179
9.3.3结果与讨论182
9.3.4小结187
结语188
参考文献189
附图190
第10章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生物活性
10.1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193
10.1.1仪器、试剂与材料193
10.1.2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方法193
10.1.3结果与讨论196
10.1.4小结201
10.2桦褐孔菌多糖的纯化与分离201
10.2.1仪器、试剂与材料201
10.2.2桦褐孔菌多糖的纯化与分离方法202
10.2.3结果与讨论203
10.2.4小结208
10.3桦褐孔菌多糖降糖成分筛选208
10.3.1仪器、试剂与材料208
10.3.2桦褐孔菌多糖降糖成分的筛选方法209
10.3.3结果与讨论210
10.3.4小结213
10.4桦褐孔菌多糖的结构鉴定214
10.4.1仪器、试剂与材料214
10.4.2桦褐孔菌多糖的结构鉴定方法215
10.4.3结果与讨论217
10.4.4小结219
10.5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219
10.5.1仪器、试剂与材料219
10.5.2桦褐孔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220
10.5.3结果与讨论221
10.5.4小结222
10.6桦褐孔菌多糖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223
10.6.1仪器、试剂与材料223
10.6.2桦褐孔菌多糖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方法223
10.6.3结果与讨论224
10.6.4小结225
10.7桦褐孔菌多糖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225
10.7.1仪器、试剂与材料225
10.7.2桦褐孔菌多糖对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方法226
10.7.3结果与讨论227
10.7.4小结229
结语229
参考文献230
附录

前言/序言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中药多糖与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抗辐射、抗感染、微生态调节、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抗氧化等多种生理活性有着密切关系,有的中药多糖已在临床上用于肿瘤、肝炎、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随着糖化学与糖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多糖的生物学功能逐渐被发现,并逐步突破糖类成药的关键技术,多糖在医疗上的价值越来越重要。因此,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必将是多糖生命科学的时代,正如同20世纪是蛋白质和基因的世纪”。
多糖是一类结构十分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其结构研究已成为多糖类新药研发的关键问题和瓶颈问题。由于多糖的分子结构不明确,且多糖的药效物质基础不清楚,所以就无法进行多糖类药物的质量控制研究,因此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度测定与结构分析技术对多糖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书针对中药多糖研究的实际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多糖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结构研究的实验技术,并结合本人近几年的研究实践,以黄芪多糖、甘草多糖、刺五加多糖、糖槭多糖、蒲公英多糖和桦褐孔菌多糖6个专题形式阐述了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药理实验的实用技术。本书中提取方法涉及溶剂分步提取、脱蛋白、脱色素实验技术以及闪式提取新技术;分离技术涉及膜分离、透析、阴阳离子交换树脂色谱以及葡聚糖凝胶色谱等实验技术;结构研究方法涉及化学方法、化学�采�谱�补馄追ā⒐馄追ā⑸�描电镜形态学观察法、原子力显微镜结构分析法。每个专题包括仪器、试剂和材料,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小结4个部分,更具系统性、逻辑性和实用性。本书更侧重于实验技术,在撰写上更加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对从事多糖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临床工作者、新药研究及保健食品开发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借鉴了有关专家和学者的学术观点,6个专题的实验数据均出自佳木斯大学黑龙江省高校生物药制剂重点实验室。本书出版得到了佳木斯大学药学省级重点学科资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虽然作者进行了认真审校,但疏漏或不当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作者
2016年7月
《植物活性成分的绿色提取与高效分离》 本书旨在为从事天然产物化学、药物化学、食品科学、化妆品开发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操作指南。本书重点关注利用环境友好的提取技术,如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和酶辅助提取等,从植物原料中高效、选择性地获取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 第一部分:绿色提取技术精要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各类绿色提取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选择、工艺优化参数以及在不同植物原料中的应用案例。 超声辅助提取 (UAE):深入探讨了超声波空化效应在破坏植物细胞壁、促进溶剂渗透和加速溶质扩散中的作用机制。详细介绍了超声频率、功率、温度、时间以及溶剂比例等关键工艺参数对提取效率和组分选择性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UAE在提取黄酮类、多酚类、生物碱等化合物的优势。 微波辅助提取 (MAE):阐述了微波的介电加热效应和非热效应如何促进细胞破裂和溶剂渗透。分析了微波功率、照射时间、溶剂类型和用量等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重点介绍MAE在提取挥发油、皂苷、蒽醌类等化合物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如何控制微波条件以避免目标产物的降解。 超临界流体萃取 (SFE):深入讲解了超临界流体(特别是CO2)作为一种绿色溶剂的独特性质,如高扩散系数、低黏度和可调的溶解能力。详细介绍了SFE设备组成、操作压力、温度、流速以及共溶剂选择对提取过程的影响。重点突出SFE在提取脂类、香料、类胡萝卜素等热敏性或易挥发性成分方面的优越性,以及其对环境的友好性。 酶辅助提取 (EAE):着重介绍了利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半纤维素酶等酶类降解植物细胞壁,释放胞内目标成分的原理。分析了酶的种类、用量、pH、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关键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通过案例研究,说明EAE在提取多糖、蛋白质、核苷等大分子化合物方面的潜力,以及其温和的提取条件。 其他绿色提取技术:简要介绍了如加速溶剂提取 (ASE)、亚临界水提取 (SWE) 等新兴的绿色提取技术,并对其适用范围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第二部分:高效分离纯化策略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从复杂的植物提取物中高效、高选择性地分离和纯化目标活性成分,涵盖了多种经典的和现代的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系统介绍了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膜分离技术在不同分子量范围的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重点讲解了膜材料的选择、操作压力、温度和流速对分离效率和通量的影响。通过案例说明膜分离在脱盐、浓缩、除菌以及初步组分分离中的作用。 色谱分离技术: 柱色谱:详细阐述了吸附色谱(硅胶、氧化铝)、分配色谱(反相、正相)、离子交换色谱、尺寸排阻色谱等原理及其在不同极性、电荷和分子大小的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重点介绍固定相和流动相的选择、梯度洗脱策略以及放大生产中的挑战。 高效液相色谱 (HPLC):深入探讨了分析型和制备型HPLC在目标化合物精制中的关键作用。详细介绍了色谱柱选择、流动相优化、检测器选择(UV-Vis, ELSD, MS)以及操作参数(流速、柱温)对分离度和峰形的影响。通过实例展示HPLC在分离复杂混合物、鉴定化合物和制备高纯度标准品等方面的应用。 气相色谱 (GC):介绍了GC在分离挥发性成分中的应用,包括不同类型的色谱柱和检测器。 模拟移动床色谱 (SMB):对SMB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重点阐述了其连续化、高效化的特点,以及在工业化规模分离对映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等化合物中的优势。 结晶与沉淀:探讨了利用溶剂、温度、pH等条件诱导目标化合物结晶或沉淀的方法,以及结晶条件对产品纯度和晶型的影响。 固相萃取 (SPE):介绍了SPE作为一种样品前处理和分离工具,在富集、脱除干扰物以及初步分离目标化合物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分析鉴定技术集成 本部分侧重于对分离获得的化合物进行准确的结构鉴定和含量测定,确保研究的可靠性。 光谱学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UV-Vis):介绍其在化合物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基础应用,特别是对于含有生色团的化合物。 红外光谱 (IR):讲解IR光谱如何提供化合物官能团的信息,辅助结构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 (NMR):深入阐述1H NMR, 13C NMR, COSY, HSQC, HMBC等二维NMR技术在化合物绝对结构确证中的核心作用,提供详细的图谱解析思路。 质谱 (MS):详细介绍不同电离方式(ESI, APCI, EI)和质量分析器(Quadrupole, TOF, Orbitrap)的特点及其在分子量测定、碎片分析和同位素信息获取中的应用。重点讲解LC-MS和GC-MS联用技术在复杂体系成分分析和结构推断中的强大能力。 其他分析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LC-MS/MS):强调其在痕量分析、定量分析和未知物鉴定中的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X射线单晶衍射:作为化合物结构鉴定的金标准,介绍其在获得精确三维结构信息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旋光法:用于手性化合物的旋光性和光学纯度测定。 元素分析:提供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信息,辅助分子式确定。 第四部分:绿色提取分离在应用领域的实践 本部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了绿色提取和高效分离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价值。 天然药物开发:以某类具有抗炎活性的植物提取物为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超临界CO2提取特定成分,再经制备型HPLC进行分离纯化,最终通过NMR和MS确证目标化合物结构,并进行初步的药理活性评估。 功能性食品开发:以从藻类中提取的抗氧化多糖为例,阐述如何利用酶辅助提取结合超滤进行初步分离,再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获得特定分子量范围的多糖,并采用IR和NMR进行结构表征,最后评估其抗氧化活性。 天然化妆品原料:以从植物花朵中提取的具有美白功效的黄酮类化合物为例,介绍如何通过微波辅助提取,结合反相HPLC进行高效分离,并通过LC-MS/MS进行快速鉴定和含量测定,为化妆品配方提供优质原料。 香精香料提取:以从特定植物中提取的高价值挥发油为例,说明如何利用SFE技术,温和地提取热敏性香料成分,并结合GC-MS进行组分分析,为香精香料的创制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详实的实验步骤、清晰的原理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掌握植物活性成分的绿色提取、高效分离和准确鉴定的关键技术,为推动天然产物研究和应用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业余的中药爱好者,平时喜欢阅读一些关于中药的科普读物,了解不同中药的功效和应用。这本书的标题“中药多糖提取分离鉴定技术及应用”听起来非常专业,我抱着学习的心态翻阅了一下。书中的语言风格比较学术化,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对于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虽然书中提到了“应用”二字,但我发现其重点更在于“技术”本身,即如何从复杂的中药体系中分离出多糖,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对于我这样关注中药的养生保健价值,或者想了解某种中药具体对某种疾病有何疗效的读者来说,本书所提供的信息可能过于技术化,难以直接转化为实用的知识。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关于不同中药多糖的科普介绍,比如它们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如何通过日常饮食摄取,以及在辅助治疗中的具体案例。

评分

本书以其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论证,为中药多糖研究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在“结构鉴定技术”这一部分,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从传统光谱分析到现代色谱联用技术,再到核磁共振波谱、质谱技术等一系列分析方法。每种技术都配有详细的原理阐述、操作流程以及数据解读示例,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如何利用这些先进工具来解析复杂的多糖分子结构。书中对于不同类型多糖(如均一多糖、杂多糖)的结构特点和鉴定策略也进行了区分论述,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深度。此外,在“应用”章节,作者不仅罗列了多糖在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更进一步探讨了其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性的预测。这些内容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有助于推动中药多糖研究向更深层次、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朴实无华,纸张的触感略显粗糙,但却散发着一股踏实的知识气息。打开封面,目录清晰地罗列出章节标题,诸如“提取方法概述”、“分离技术进展”、“结构鉴定手段”以及“应用前景展望”等,无不透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初略翻阅,可以感受到其中涵盖了大量基础理论知识,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药多糖研究领域的研究生或者初学者而言,无疑是一个宝贵的起点。书中对于各种提取工艺的原理阐述,相信能够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和适用性。同时,对分离技术,如色谱层析、膜分离等,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对于优化分离流程、提高多糖纯度至关重要。而结构鉴定部分,则涉及到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这些都是解析多糖分子结构的关键工具。整体来看,这本书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引导读者一步步走进中药多糖的科学世界,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我带着对中药复方药理机制的深厚兴趣,翻开了这本书。原本期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具体中药方剂中多糖成分协同作用的解读,抑或是对某些经典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深入剖析。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技术层面,详尽地介绍了各种提取、分离和鉴定多糖的方法论。虽然这些技术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于我这样更关注临床应用和药理机制的读者而言,书中的技术细节占据了过多的篇幅,使得关于实际应用案例的论述显得相对简略。例如,在“应用前景展望”这一章节,虽然提到了抗肿瘤、免疫调节等方向,但具体的例子和深入的机理探讨并不多,更多的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设想。如果书中能结合更多的临床数据和已有的研究成果,提供更多关于不同多糖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分子机制、药代动力学以及体内外实验证据,相信这本书的吸引力会大大提升,更能满足我这类读者对中药复方药理机制的求知欲。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中药产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关注着如何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效率和质量。这本书就像及时雨一样,为我带来了很多启发。特别是关于绿色提取技术的章节,让我了解到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以及酶法提取等新兴技术的原理和优势,这对于我们优化现有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对不同溶剂体系在多糖提取中的选择和优化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对于我们选择最合适的提取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目标产物的收率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关于多糖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如柱层析、超滤、纳滤等,其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如何获得高纯度的中药多糖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些技术细节的掌握,将直接转化为我们实际生产中的操作能力,有助于我们生产出更高质量、更具市场竞争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