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正义

何为正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宜中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伦理学
  • 正义
  • 道德
  • 社会
  • 法律
  • 政治
  • 价值观
  • 思辨
  • 人文社科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98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03537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本书分析了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公民自由、战争与国际容忍等当代公共争议当中蕴含的正义议题,并做出了带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判断,见解独到深刻,为时下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2、本书论及议题广泛,并具有深切的现实关怀。“正义与自由主义”一辑考察当代自由主义的社会正义、市场正义与社会权论争,连同罗尔斯的政治性自由主义与义战论说。“公民自由与正义”一辑以公民不服从、仇恨言论、色情管制、性交易除罚化、拒战权利为题,探索公民自由及权利的正义论辩。“战争与正义”一辑从义战道德的视野,析论国际容忍、政体改造、人道干预等。


内容简介

讽刺漫画是否触及言论禁地?

性服务业是否危及性别平等?

广岛、长崎核爆具有怎样的道德争议?

利比亚战争存在怎样的人道干预问题?

《当代正义论辩》集结了作者十余篇研究论文,论述议题从义战论说到广岛核爆与利比亚战争,从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到色情权利。这些文章的问题意识相互关联,共同探讨了当代社会中的公共正义问题。

本书起自当代自由主义者对正义概念与视野的分歧,论及罗尔斯、哈耶克、德沃金、沃尔泽等人的公共正义思想观念,同时深入多项极富争议的论题,分析其中蕴含的正义议题,并做出具有现实关怀的学理判断

作者简介

陈宜中 1970年生于台湾高雄市。台湾大学电机系学士,剑桥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院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思想》季刊编委。主要研究领域为正义理论、应用政治哲学、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思潮,另著有《中国关键七问:忧思者的访谈》(2013)、《中国转型六问:富国强兵之外》(2016)。

目录

导. 论 001

第一辑. 正义与自由主义

第一章. 社会正义与市场正义 011

一、当代两种正义视野之争 011

二、亚里士多德论正义 013

三、古典自由主义与严格正义 016

四、社会正义与分配正义 020

五、哈耶克论市场正义 025

第二章. 社会权的正当性论辩 033

一、社会权的由来和主旨 033

二、社会权是积极权利 039

三、几项反社会权论证 042

四、论社会权的正当性 047

第三章. 罗尔斯与政治自由主义 054

一、政治哲学的实际任务 054

二、寻求稳定的正义观 055

三、社群层面的省思均衡 059

四、为了宪政政体的稳定 061

五、自由主义与历史主义 066

第四章.罗尔斯的义战论说

一、万民法及其相关争议 071

二、罗尔斯的义战判准 075

三、紧要人权与人道干预 079

四、人道战争的现实面 082

五、法外国家与政体改造 085

第二辑.公民自由与正义

第五章.公民不服从与自由民主 091

一、历史上的公民不服从 091

二、罗尔斯论公民不服从 096

三、理论与现实的间隙 102

四、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 105

五、公民不服从的当代特征 111

第六章.仇恨言论不该管制吗? 116

一、仇恨言论的管制争议 116

二、德沃金的反管制论说 121

三、对德沃金论证的商榷 130

第七章.色情管制与言论自由 139

一、色情管制争议 139

二、对一般人的冒犯性 142

三、色情与性犯罪 147

四、色情与儿少保护 151

五、色情与女性 155

六、德沃金与色情权利 160

第八章.性交易该除罚化吗?

一、性交易与性别平等 170

二、除罚化争议的几个面向 174

三、除罚化与弱势妇女人权 180

四、主罚的平等论证及其缺失 185

第九章.公民有拒战的权利吗? 196

一、拒战权及其问题意识 196

二、良心拒战与国家理性 198

三、主权国家与自我保存 202

四、沃尔泽论公民拒战权 205

五、沃尔泽拒战论说的局限 212

第三辑.战争与正义

第十章.从道德相对主义到国际容忍? 223

一、道德相对于文化? 223

二、战争与国际容忍伦理 225

三、沃尔泽:正义内在于文化 228

四、格雷论文化特殊性 234

五、相对主义无法证立国际容忍 239

第十一章.胜利者的正义?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 247

一、东京审判与政体改造 247

二、藤冈信胜的自由主义史观 250

三、迈尼尔论东京审判 253

四、沃尔泽论政体改造 257

五、对迈尼尔和沃尔泽的商榷 261

六、美国对日本的政体改造 268

第十二章.广岛和长崎核爆的义战论辩 275

一、重估核爆的道德争议 275

二、美国史学界的核爆论争 278

三、义战道德的几项判准 283

四、沃尔泽和罗尔斯论核爆 290

五、比例原则与战争手段 293

六、亚洲平民的道德分量 297

第十三章.义战道德与利比亚战争 305

一、利比亚战争的道德争议 305

二、人道干预原则及其应用 307

三、利比亚战争不是人道干预 314

四、政体改造的义战判准 321

五、非正义的政体改造战争 327

参考文献 333索引 389

前言/序言


《何为正义》 引言 正义,一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横亘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角落,渗透在法律条文的字里行间,回荡在哲人思辨的深邃殿堂,也萦绕在每一个个体对公平与良善的朴素追求之中。本书《何为正义》,并非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试图铺陈开来,以历史的维度、思想的广度、现实的深度,去探寻正义的多重面向,去追问那些关于“何为正义”的根本性问题,从而激发读者独立思考,构建属于自己的正义观。 第一章:溯源——古代哲思中的正义之光 本书将首先回溯至人类文明的黎明,审视那些奠定正义思想基石的古代哲学。 古希腊的奠基者: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通过苏格拉底的对话,将正义视为城邦和个体灵魂的和谐状态。他认为,当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个体各部分各守本分,便实现了正义。我们将深入探讨柏拉图的“德性正义”观,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则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区分了“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前者关乎资源的公平分配,后者则旨在纠正不公。我们将解析亚里士多德关于“比例”与“均等”的正义理念,及其在实践中的意义。 中国古代的智慧: 我们也将目光投向东方,审视中国古代对于正义的理解。儒家思想强调“仁”与“义”,认为“义”是行为的准则,是符合道义的行动。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以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都蕴含着朴素的正义观念。法家则以“法”为核心,追求通过严苛的法律来实现社会秩序与公平,虽然其方式与儒家截然不同,但其背后对“公平”的某种诉求也值得我们探讨。 古老宗教的启示: 许多古老宗教也提供了关于正义的独特视角。例如,犹太教的《旧约》中,耶和华的律法强调公平、怜悯与正直。基督教教义中的“爱人如己”,以及耶稣关于“最后的审判”的教导,都指向了一种超越世俗的终极正义。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虽然侧重于个体行为的道德后果,但也隐含着一种宇宙层面的公平机制。本书将简要梳理这些宗教传统中关于正义的核心教义,分析它们在塑造人类道德观念方面的作用。 第二章:演进——近代思想家对正义的重塑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思想家们对正义的理解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将关注点从神性和城邦转向个体权利和社会契约。 霍布斯、洛克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中,认为为了摆脱“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自然状态,人们必须放弃一部分自由,将权力让渡给一个绝对的统治者,以换取安全和秩序。这种“利维坦”的统治,是其理解中的一种“正义”。约翰·洛克则在《政府论》中,强调了自然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财产,认为政府的合法性在于保护这些权利。他认为,当政府侵犯这些权利时,人民有权反抗。这是对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正义观的有力阐述。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认为真正的正义是服从公意,即全体人民共同的意志,而不是个别意志的集合。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三位思想家关于社会契约的异同,以及他们对正义来源和边界的界定。 功利主义的光影: 杰里米·边沁和约翰·斯图尔特·密尔提出的功利主义,将正义与“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联系起来。功利主义认为,一项行为或规则是否正义,取决于其能否带来最多的快乐或最少的痛苦。我们将分析功利主义在追求整体利益时可能面临的困境,例如对少数人权利的潜在损害,以及如何平衡个体权利与集体福祉。 康德的义务论: 伊曼努尔·康德则对功利主义提出了挑战,强调了道德的绝对性和无条件的义务。他提出的“绝对命令”,特别是“永远要把你自己,也把别人,在任何时候都看作目的,绝不仅仅看作手段”,为正义提供了一个基于理性与尊严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康德的道义论,以及其在现代伦理和法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现代对话——当代视角下的正义挑战 进入20世纪以来,正义的讨论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涌现出诸如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女权主义等多种重要的理论流派。 罗尔斯的《正义论》: 约翰·罗尔斯在他的里程碑式著作《正义论》中,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的理论。他设想了一个“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即人们在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财富、能力等具体信息的情况下,选择决定社会基本结构的原则。他由此推导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平等的自由原则;第二,差异原则(允许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但这些不平等必须对最不利者最为有利,并且要对所有人公平地开放职位和职务)。我们将详细解析罗尔斯的这两大原则,以及其对自由、平等和机会公平的深刻洞见。 社群主义的回响: 迈克尔·桑德尔、查尔斯·泰勒等社群主义者对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义倾向提出批评,认为正义的实现离不开共同体的价值、传统和集体认同。他们强调,人的身份和利益是嵌入在特定的社群和历史语境中的,因此,对正义的理解需要超越纯粹的个体权利,关注共同善与公民美德。 女权主义的视角: 一系列杰出的女性思想家,如西蒙·波伏娃、朱迪斯·巴特勒等,从性别视角审视了不平等的根源,揭示了父权制结构如何扭曲了传统的正义观念,并提出了关于性别平等、身份认同和解放的新思考。我们将探讨她们如何挑战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规范,并要求建立一种更具包容性和解放性的正义。 后殖民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呼唤: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后殖民理论和多元文化主义也对正义提出了新的挑战。它们关注历史上被压迫和边缘化的群体,要求纠正历史的不公,尊重文化多样性,并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包容。我们将探讨这些理论如何拓展了正义的内涵,使其超越了单一的民族国家和文化框架。 第四章:实践——正义的边界与困境 理论的探讨最终需要回到现实世界,考察正义在法律、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法律与正义的张力: 法律是正义最直接的载体,但法律本身并非完美无瑕。我们将探讨法律条文的解释、司法公正的实现、程序正义的重要性,以及法律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局限性。例如,不同法律体系(如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追求正义的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政治权力与公平: 政治权力是塑造社会正义的关键力量。我们将分析政治体制、政策制定、利益博弈等因素如何影响正义的实现,以及如何通过民主参与、权力制衡等方式来维护和促进正义。 经济分配与社会公平: 贫富差距、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我们将探讨不同经济模式下正义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税收、社会福利、公平竞争等手段来缓解经济不平等,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公平。 日常生活的正义: 正义并非仅仅是宏大叙事,它也体现在每一个个体之间的互动中。从人际关系中的尊重与诚实,到工作场所中的平等对待,再到社区中的互助与关怀,这些微观层面的正义构成了社会正义的基石。我们将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正义。 代际正义与全球正义: 随着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和未来世代的影响日益显现,代际正义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实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公平与合作,即全球正义,也显得尤为重要。 结论 《何为正义》并非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它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读者踏上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探索之旅。正义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被追问、被定义、被实践的动态过程。它既关乎宏大的社会结构和制度设计,也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道德抉择和行为之中。通过对历史智慧的传承,对当代理论的审视,以及对现实困境的关照,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厘清正义的复杂脉络,激发出独立思考的能力,最终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能够指导行动的、充满力量的正义信念。理解正义,就是理解我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就是理解我们所渴望建立的更美好世界的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带着一种近乎文学作品的细腻和对人类心性的深刻洞察,这在严肃的哲学探讨中是相当难得的。作者对“美德伦理”的重构尝试,没有陷入空泛的道德说教,反而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侧面描写,生动地勾勒出了“优秀之人”的行为模式和内在驱动力。我尤其被其中关于“勇气”的定义所触动,它被阐释为一种在认知不确定性下依然坚持原则的行动力,而非盲目的鲁莽。这种对传统美德的当代语境化解读,非常适合当下这个充满信息噪音的时代。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的电影画面和历史场景,作者的文字像一把锋利的刻刀,将抽象的概念雕刻成立体的形象。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时不时地跳出来,提醒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它在你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持续的、微妙的影响力。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难度是存在的,但它提供的那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是任何轻松读物都无法比拟的。作者对康德的“绝对命令”的重新阐释,着实让人大开眼界,他巧妙地用现代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论证理性选择的必然性,使得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焕发出科学的光芒。我注意到,作者在全书的论证中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客观性,即便在提出自己倾向性的观点时,也从未过度渲染情绪,而是用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来构建支撑。这种冷静而有力的论证风格,使得全书的权威性不言而喻。我甚至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份严谨的智力训练手册,它训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批判性思维的韧性。对于那些渴望进行深度思考、不满足于表面说法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发现。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思想的饕餮盛宴,作者的叙事如同精密的仪器,将复杂到令人眩晕的哲学思辨层层剥开,毫不留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我尤其欣赏其对“后果论”的批判性审视,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禁拍案叫绝。书中对几种经典伦理困境的探讨,并非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更像是一场高难度的思想体操,引导读者在看似无解的悖论中寻找平衡点。特别是关于“电车难题”的变体分析,作者没有满足于教科书式的解答,而是引入了更贴近现实社会运作的权力结构和信息不对称因素,使得原本就棘手的问题变得更加尖锐和难以回避。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措辞极其严谨的句子,生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细微的转折。它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长期以来奉为圭臬的那些信念,那种被挑战和重塑思想边界的体验,是阅读其他任何同类书籍都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一个终极答案,而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无比坚实、逻辑自洽的提问框架。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惊人的广度和深度,它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值得被深入挖掘的伦理分支。从个体责任到集体义务,从自然法到社会契约,作者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这些原本散乱的丝线编织成一张结构严谨的挂毯。我特别欣赏他对功利主义的现代演绎,它不仅仅停留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个初级阶段,而是深入探讨了“幸福”的量化标准以及个体权利在集体利益面前的消融机制。这种对现代社会治理困境的精准捕捉,让这本书具有了超越纯粹哲学思辨的现实意义。读完之后,我开始审视自己工作领域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决策流程,那种内心的拷问和反思是极其深刻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非常巧妙,从基础概念的梳理,到复杂情境的剖析,层层递进,确保即便是初次接触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维步伐,而不会感到迷失。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著,充满了晦涩难懂的术语和故纸堆里的引文,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令人上瘾的节奏感,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史上的思想交锋时,简直如同观看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他巧妙地将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当代的社会实践进行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碰撞,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他引用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来佐证观点的方式,那份文学的底色让冰冷的逻辑多了一层人性的温度。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理论书籍,而是在跟随一位博学的向导,穿梭于人类文明思想的宏伟殿堂。虽然某些章节的密度需要反复阅读,但我愿意为这份智慧的充盈付出时间。它真正做到了将宏大的哲学命题,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选择之中,让人走出书本后,看世界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评分

万圣推荐,from台湾

评分

非常好,快递速度也很快

评分

好书,点赞

评分

京东正版热卖畅销好评最多读者推荐

评分

送到竟然磕坏了一角,快递直接扔在门卫室就走了。也不说一声,怕我退货?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看目录觉得挺有趣的,湾湾的学者?

评分

信赖京东的品质,愉悦的购物体验。希望京东越做越好,继续提供优质的服务。一次很满意的购物,多快好省就上京东。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