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适合从事汽车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校汽车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早在1999年开始,一汽技术中心就与吉林大学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十多年的长期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技术研发。王庆年教授,曾小华教授多年承担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项目的研发,结合工程实践,在动力总成的构型设计、参数匹配和控制策略开发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内容取材于作者王庆年、曾小华课题组在新能源汽车构型设计,系统匹配集成设计和控制策略开发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相关成果,另外,还参考了一些国内外的新近研究相关资料,全书集构型方案、节能机理、控制策略、仿真技术和试验测试技术为一体。对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开发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
《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全书内容新颖,结合工程实际,很多成果是作者课题组多年的积累,对新能源汽车的自主化研制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亦可作为本研究领域的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理论与设计、控制策略、仿真与试验方法以及其他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论述。
※介绍了三类主要的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
※基于混合动力汽车,对节能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论述整车控制策略,包括稳态能量管理策略和动态协调控制策略。
※基于多仿真平台,介绍离线与在线仿真技术。
※作为对仿真的补充,介绍了新能源汽车试验测试技术。
※介绍了电动轮驱动技术和复合电源技术等其他关键技术。
本书适合从事汽车研发、设计、制造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高校汽车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曾小华,吉林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小华 ,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节能与新能量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液压混合动力汽车的驱动理论、设计方法与控制技术。
1999年开始并一直进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已发表论文50余篇,为多家国内外期刊论文评审专家;申请专利10余项,已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负责与参加20余项国家“863”项目、自然基金项目,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以及龙头整车企业项目。积累了丰富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经验和成果。
教育背景:
1995至1999年就读于吉林工业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系,获得工学学士学历;
1999至2002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2002至2006年就读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年-2004年,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助教
2004年-2008年,吉林大学,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讲师
2008年-2013年,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原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年—至今,吉林大学,汽车仿真与控制(原汽车动态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导师。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概述001
1.1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001
1.1.1汽车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001
1.1.2汽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002
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概况005
1.2.1新能源汽车的类型006
1.2.2新能源汽车的历史012
1.2.3新能源汽车的现状013
1.3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018
1.3.1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理论与设计018
1.3.2新能源汽车的控制方法020
1.3.3新能源汽车的仿真与实验技术022
1.4本章结语025
第2章新能源汽车构型方案与特点026
2.1纯电动汽车构型方案与特点027
2.1.1机械驱动布置方式028
2.1.2电动机-驱动桥组合式030
2.1.3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030
2.1.4轮毂电机分散式032
2.1.5小结033
2.2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构型方案与特点033
2.2.1串联式035
2.2.2并联式037
2.2.3混联式041
2.2.4小结045
2.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构型方案与特点046
2.3.1构型方案及特点046
2.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049
2.3.3小结050
2.4液驱混合动力汽车构型方案与特点051
2.4.1串联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052
2.4.2并联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054
2.4.3混联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055
2.4.4轮边式液驱混合动力汽车057
2.4.5小结058
2.5本章结语058
第3章混合动力汽车的节能机理060
3.1混合动力汽车的功率需求与能耗计算061
3.1.1需求功率的计算方法061
3.1.2能量消耗分析模型066
3.1.3基于工况的油耗分析方法072
3.2传统汽车的能耗分析073
3.2.1典型循环工况的分析073
3.2.2整车传动系统工作效率077
3.2.3能量消耗特点及混合动力节能途径078
3.3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的节能机理研究078
3.3.1再生制动能量回收的节能贡献079
3.3.2消除怠速的节能贡献081
3.3.3减小发动机排量的节能贡献082
3.3.4发动机工作区域控制的节能贡献085
3.4混合动力城市客车总节能潜力分析086
3.5本章结语087
第4章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策略089
4.1混合动力汽车的控制问题089
4.2稳态能量管理策略091
4.2.1基于逻辑门限的控制策略091
4.2.2模糊逻辑控制策略099
4.2.3基于优化的控制策略110
4.3动态协调控制策略129
4.3.1动态品质评价指标130
4.3.2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析131
4.3.3动态协调控制135
4.3.4动态协调控制策略仿真验证138
4.4本章结语142
第5章新能源汽车仿真技术143
5.1仿真技术简介143
5.1.1仿真的基本概念143
5.1.2逆向仿真模型与正向仿真模型144
5.2离线仿真技术145
5.2.1基于Advisor仿真平台的混合动力系统开发146
5.2.2基于AVL Cruise仿真平台的混合动力系统开发152
5.2.3基于AMESim仿真平台的混合动力系统开发161
5.3硬件在环仿真技术172
5.3.1技术方案概述172
5.3.2混合动力客车构型及Cruise模型172
5.3.3能量管理控制策略及模型174
5.3.4硬件在环实验台181
5.3.5实验结果分析182
5.3.6小结185
5.4本章结语185
第6章动力总成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186
6.1混合动力实验台架概述186
6.2动力总成实验关键技术188
6.2.1动力总成控制技术188
6.2.2CAN通信技术194
6.2.3实验台架监控技术198
6.2.4小结201
6.3实验台架研究与开发202
6.3.1实验台架功能分析203
6.3.2实验台架功能模块设计207
6.3.3实验台架设计与测试215
6.3.4小结217
6.4本章结语218
第7章其他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219
7.1电动轮驱动技术219
7.1.1电动轮驱动技术简介220
7.1.2电动轮驱动电动汽车差速技术研究226
7.1.3电动轮驱动电动汽车差动助力转向研究229
7.2复合电源技术237
7.2.1复合电源技术简介239
7.2.2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参数匹配与优化246
7.2.3混合动力汽车复合电源控制策略研究252
7.3本章结语256
名词索引258
参考文献260
前言/序言
汽车在给人们提供便捷、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为缓解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先后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多项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国家先后投入多达20亿元的研发经费到200多家相关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从当今汽车工业的研究热点来看,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汽车工业新的发展方向。
本书是笔者自1998年以来,结合吉林省科技项目,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863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从事新能源汽车,特别是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的教学和研究积累撰写而成的。为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和快速掌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主流趋势和新技术,结合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飞速发展的形势,根据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国内外科研经历的积累,编著了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本适合于当前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水平的专业参考书籍。本书可供汽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从事新能源汽车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员使用。
新能源汽车类型繁多,主要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太阳能汽车等。本书在分析现阶段各种新能源汽车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后,就当前发展前景且技术成熟的一种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展开重点论述。本书分别从系统构型、节能机理、控制策略、仿真技术和实验方法与测试技术等几个方面,介绍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另外,本书还介绍了电动轮驱动技术和复合电源技术等当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内的研究热点。
本书内容由浅入深,既介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针对该领域内的关键技术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同时,书中大量采用笔者日常教学和科研成果中的实例,并针对这些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详细阐述,充分考虑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实际工程应用。本书力求做到文字准确、精练,插图清晰、正确,内容系统、先进,以便于读者能够通过自学,掌握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关键技术。
本书由吉林大学王庆年教授、曾小华教授、初亮教授、王伟华教授撰写而成。在编写的过程中,吉林大学的靳立强教授、王军年副教授、于远彬副教授、王鹏宇副教授等为本书的部分章节提供了宝贵素材。长春大隆电动汽车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宫维钧为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对提高本书的质量给予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笔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者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大约在1500字左右,内容涵盖了建筑工程领域的特定主题,完全避开了“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的内容。 --- 图书名称:现代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施工优化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代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在地震活动背景下的设计理论、计算方法、施工控制及性能评估,旨在为土木工程、结构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研究人员及高年级学生提供一部兼具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权威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础与规范演进 本部分系统回顾了全球及国内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理念的演进历程,从传统的基于力的设计方法,过渡到当前主流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框架。 1.1 抗震设计基本理论与地震动特性 详细阐述了地震波的传播机制、场地效应(Site Effects)对地震动放大和频谱特性的影响。深入剖析了不同设计地震动(如最大考虑的地震、设防地震)的选择标准,包括确定性分析与概率分析方法的结合应用。重点讨论了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周期、振型)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场地勘察数据准确地进行目标响应的推导。 1.2 规范标准解读与对比 对当前国内外主要抗震设计规范(如中国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规范》、美国的ASCE 7、欧洲的Eurocode 8等)进行细致的横向比较。着重分析了不同规范在承载力要求、构件延性设计、结构不规则性惩罚系数设定等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在跨国项目中进行规范的协调与选择。本节特别强调了我国现行规范中针对超高层建筑在特殊剪力墙、巨型柱-梁结构体系的深化应用要求。 1.3 结构体系选择与初步设计 系统比较了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伸臂桁架结构以及巨型结构等主要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优劣。书中通过大量工程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建筑功能、高度、场地条件,合理选择最适宜的结构抗震体系。初步设计阶段的荷载取值、竖向分布规律的确定、以及基本抗震承载力的估算方法得到了详尽的论述。 第二部分:先进的结构分析方法与非线性模拟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高层建筑抗震分析的计算模型建立、软件应用及高级分析技术的实施,这是理解结构在极端荷载下行为的关键。 2.1 动力分析技术的应用与深化 详细介绍了模态叠加法、反应谱分析法等线性动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与适用范围。重点阐述了非线性动力时间历史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NLTHA)在超高层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必要性。书中提供了构建精确非线性模型(包括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的详细步骤和参数敏感性分析。 2.2 性能化设计(PBSD)的实现路径 PBSD是现代抗震设计的核心。本章详细讲解了性能目标(Operational, Immediate Occupancy, Life Safety, Collapse Prevention)的量化定义,以及如何通过“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和NLTHA相结合的方式,验证结构是否满足设定的性能指标。讨论了基于位移的控制策略(Displacement-Based Design)在超高层结构中的应用,包括对顶层侧向位移和层间位移角的精确控制。 2.3 复杂构件的非线性本构模型 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剪力墙、柱、梁)和钢结构构件,介绍了国际通用的弹塑性恢复力模型(如双线性模型、多线性模型、后屈服模型等)。重点分析了约束混凝土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和延性的提升效应,以及钢结构焊缝、连接件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退化规律。 第三部分:结构优化、新材料应用与施工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探讨了如何通过创新技术和严格的施工管理来确保设计的抗震性能得以实现。 3.1 隔震与消能减震技术集成 系统介绍了高层建筑中应用隔震技术(如铅芯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和消能减震技术(如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的设计原理、选型标准和布置优化。通过对比分析,指导读者如何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选择最经济有效的减隔震策略,并评估其与主体结构间的相互作用。 3.2 新型高性能材料在抗震中的应用 探讨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高强钢材、以及新型阻尼材料在抗震结构中的应用潜力与工程实践。特别关注了UHPC在核心筒的延性增强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高阻尼钢材优化连接节点的设计,以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力墙弱连接”的延性目标。 3.3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监测 结构抗震性能的实现高度依赖于施工质量。本章强调了对关键节点的构造措施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的重要性,如核心筒墙体的垂直度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精确控制、高强螺栓的预拉力检测等。此外,还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SHM)在施工阶段和服役阶段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实时评估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监测数据反馈优化施工工艺。 第四部分:特殊挑战与前沿研究方向 4.1 超高层建筑的扭转与非对称性问题 针对高度超过300米或结构平面复杂的建筑,深入分析了偶然偏心、扭转效应以及高阶振型对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非对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扭转耦合并导致局部构件超配筋的应对策略。 4.2 极端地震事件下的结构冗余度与失效模式 讨论了设防目标之外的罕遇地震事件对结构可能造成的损害。研究了基于可靠度分析的结构冗余度评估方法,并重点分析了在极端荷载下可能出现的“渐进式倒塌”(Progressive Collapse)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冗余承载路径设计来避免灾难性后果。 结语 本书内容详实,理论推导严谨,图例丰富,既是结构工程师必备的案头参考书,也为高校结构抗震课程提供了前沿的教学素材。通过对结构抗震设计全流程的系统梳理,本书致力于提升我国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安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