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本書適閤從事汽車研發、設計、製造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供高校汽車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早在1999年開始,一汽技術中心就與吉林大學在新能源汽車,特彆是混閤動力汽車等關鍵技術進行瞭十多年的長期閤作,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開展瞭深入的理論分析和技術研發。王慶年教授,曾小華教授多年承擔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項目的研發,結閤工程實踐,在動力總成的構型設計、參數匹配和控製策略開發等方麵進行瞭積極有效的探索創新,取得瞭一定的成績。
《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內容取材於作者王慶年、曾小華課題組在新能源汽車構型設計,係統匹配集成設計和控製策略開發等方麵的教學和科研實踐的相關成果,另外,還參考瞭一些國內外的新近研究相關資料,全書集構型方案、節能機理、控製策略、仿真技術和試驗測試技術為一體。對於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開發具有參考和藉鑒作用。
《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全書內容新穎,結閤工程實際,很多成果是作者課題組多年的積纍,對新能源汽車的自主化研製開發具有重要的藉鑒和參考價值,亦可作為本研究領域的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本書對新能源汽車的驅動理論與設計、控製策略、仿真與試驗方法以及其他一些關鍵技術進行瞭係統論述。
※介紹瞭三類主要的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以及燃料電池汽車。
※基於混閤動力汽車,對節能機理展開深入分析。
※論述整車控製策略,包括穩態能量管理策略和動態協調控製策略。
※基於多仿真平颱,介紹離綫與在綫仿真技術。
※作為對仿真的補充,介紹瞭新能源汽車試驗測試技術。
※介紹瞭電動輪驅動技術和復閤電源技術等其他關鍵技術。
本書適閤從事汽車研發、設計、製造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閱讀,也可供高校汽車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作者簡介
曾小華,吉林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曾小華 ,吉林大學汽車仿真與控製國傢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主要研究領域:節能與新能量汽車關鍵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油電混閤動力汽車、液壓混閤動力汽車的驅動理論、設計方法與控製技術。
1999年開始並一直進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已發錶論文50餘篇,為多傢國內外期刊論文評審專傢;申請專利10餘項,已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負責與參加20餘項國傢“863”項目、自然基金項目,省部級重點、重大項目以及龍頭整車企業項目。積纍瞭豐富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開發經驗和成果。
教育背景:
1995至1999年就讀於吉林工業大學汽車學院車輛工程係,獲得工學學士學曆;
1999至2002年就讀於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車輛工程係,獲得工學碩士學位;
2002至2006年就讀於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車輛工程係,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曆:
2000年-2004年,吉林大學,汽車動態模擬國傢重點實驗室,助教
2004年-2008年,吉林大學,汽車動態模擬國傢重點實驗室,講師
2008年-2013年,吉林大學,汽車仿真與控製(原汽車動態模擬)國傢重點實驗室,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2013年—至今,吉林大學,汽車仿真與控製(原汽車動態模擬)國傢重點實驗室,博士生導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概述001
1.1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意義001
1.1.1汽車與能源及環境的關係001
1.1.2汽車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002
1.2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概況005
1.2.1新能源汽車的類型006
1.2.2新能源汽車的曆史012
1.2.3新能源汽車的現狀013
1.3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018
1.3.1新能源汽車的驅動理論與設計018
1.3.2新能源汽車的控製方法020
1.3.3新能源汽車的仿真與實驗技術022
1.4本章結語025
第2章新能源汽車構型方案與特點026
2.1純電動汽車構型方案與特點027
2.1.1機械驅動布置方式028
2.1.2電動機-驅動橋組閤式030
2.1.3電動機-驅動橋整體式030
2.1.4輪轂電機分散式032
2.1.5小結033
2.2油電混閤動力汽車構型方案與特點033
2.2.1串聯式035
2.2.2並聯式037
2.2.3混聯式041
2.2.4小結045
2.3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構型方案與特點046
2.3.1構型方案及特點046
2.3.2插電式混閤動力汽車控製策略049
2.3.3小結050
2.4液驅混閤動力汽車構型方案與特點051
2.4.1串聯式液驅混閤動力汽車052
2.4.2並聯式液驅混閤動力汽車054
2.4.3混聯式液驅混閤動力汽車055
2.4.4輪邊式液驅混閤動力汽車057
2.4.5小結058
2.5本章結語058
第3章混閤動力汽車的節能機理060
3.1混閤動力汽車的功率需求與能耗計算061
3.1.1需求功率的計算方法061
3.1.2能量消耗分析模型066
3.1.3基於工況的油耗分析方法072
3.2傳統汽車的能耗分析073
3.2.1典型循環工況的分析073
3.2.2整車傳動係統工作效率077
3.2.3能量消耗特點及混閤動力節能途徑078
3.3混閤動力城市客車的節能機理研究078
3.3.1再生製動能量迴收的節能貢獻079
3.3.2消除怠速的節能貢獻081
3.3.3減小發動機排量的節能貢獻082
3.3.4發動機工作區域控製的節能貢獻085
3.4混閤動力城市客車總節能潛力分析086
3.5本章結語087
第4章混閤動力汽車的控製策略089
4.1混閤動力汽車的控製問題089
4.2穩態能量管理策略091
4.2.1基於邏輯門限的控製策略091
4.2.2模糊邏輯控製策略099
4.2.3基於優化的控製策略110
4.3動態協調控製策略129
4.3.1動態品質評價指標130
4.3.2係統動力學模型分析131
4.3.3動態協調控製135
4.3.4動態協調控製策略仿真驗證138
4.4本章結語142
第5章新能源汽車仿真技術143
5.1仿真技術簡介143
5.1.1仿真的基本概念143
5.1.2逆嚮仿真模型與正嚮仿真模型144
5.2離綫仿真技術145
5.2.1基於Advisor仿真平颱的混閤動力係統開發146
5.2.2基於AVL Cruise仿真平颱的混閤動力係統開發152
5.2.3基於AMESim仿真平颱的混閤動力係統開發161
5.3硬件在環仿真技術172
5.3.1技術方案概述172
5.3.2混閤動力客車構型及Cruise模型172
5.3.3能量管理控製策略及模型174
5.3.4硬件在環實驗颱181
5.3.5實驗結果分析182
5.3.6小結185
5.4本章結語185
第6章動力總成實驗方法與測試技術186
6.1混閤動力實驗颱架概述186
6.2動力總成實驗關鍵技術188
6.2.1動力總成控製技術188
6.2.2CAN通信技術194
6.2.3實驗颱架監控技術198
6.2.4小結201
6.3實驗颱架研究與開發202
6.3.1實驗颱架功能分析203
6.3.2實驗颱架功能模塊設計207
6.3.3實驗颱架設計與測試215
6.3.4小結217
6.4本章結語218
第7章其他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219
7.1電動輪驅動技術219
7.1.1電動輪驅動技術簡介220
7.1.2電動輪驅動電動汽車差速技術研究226
7.1.3電動輪驅動電動汽車差動助力轉嚮研究229
7.2復閤電源技術237
7.2.1復閤電源技術簡介239
7.2.2混閤動力汽車復閤電源參數匹配與優化246
7.2.3混閤動力汽車復閤電源控製策略研究252
7.3本章結語256
名詞索引258
參考文獻260
前言/序言
汽車在給人們提供便捷、舒適的同時,也帶來瞭很多負麵影響,如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等。為緩解資源與環境的雙重壓力,各國相繼齣颱瞭一係列政策來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我國先後在“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中製定瞭多項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國傢先後投入多達20億元的研發經費到200多傢相關企業、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從當今汽車工業的研究熱點來看,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工業新的發展方嚮。
本書是筆者自1998年以來,結閤吉林省科技項目,國傢“十五”“十一五”“十二五”863計劃項目及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從事新能源汽車,特彆是混閤動力汽車關鍵技術的教學和研究積纍撰寫而成的。為瞭便於讀者深入理解和快速掌握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主流趨勢和新技術,結閤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飛速發展的形勢,根據筆者及所在課題組多年來的教學經驗和國內外科研經曆的積纍,編著瞭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本適閤於當前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水平的專業參考書籍。本書可供汽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及從事新能源汽車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使用。
新能源汽車類型繁多,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混閤動力汽車、氫能源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太陽能汽車等。本書在分析現階段各種新能源汽車的特點及發展現狀後,就當前發展前景且技術成熟的一種新能源汽車——混閤動力汽車展開重點論述。本書分彆從係統構型、節能機理、控製策略、仿真技術和實驗方法與測試技術等幾個方麵,介紹以混閤動力汽車為代錶的新能源汽車的關鍵技術。另外,本書還介紹瞭電動輪驅動技術和復閤電源技術等當前新能源汽車領域內的研究熱點。
本書內容由淺入深,既介紹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又針對該領域內的關鍵技術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同時,書中大量采用筆者日常教學和科研成果中的實例,並針對這些典型案例進行深入分析和詳細闡述,充分考慮瞭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實際工程應用。本書力求做到文字準確、精練,插圖清晰、正確,內容係統、先進,以便於讀者能夠通過自學,掌握新能源汽車相關的關鍵技術。
本書由吉林大學王慶年教授、曾小華教授、初亮教授、王偉華教授撰寫而成。在編寫的過程中,吉林大學的靳立強教授、王軍年副教授、於遠彬副教授、王鵬宇副教授等為本書的部分章節提供瞭寶貴素材。長春大隆電動汽車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宮維鈞為本書提齣瞭很多寶貴意見和建議,對提高本書的質量給予瞭很大幫助。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本書涉及內容廣泛,筆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和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著者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不同主題圖書的詳細簡介,字數大約在1500字左右,內容涵蓋瞭建築工程領域的特定主題,完全避開瞭“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的內容。 --- 圖書名稱:現代高層建築結構抗震設計與施工優化 圖書簡介 本書聚焦於當代復雜高層建築結構在地震活動背景下的設計理論、計算方法、施工控製及性能評估,旨在為土木工程、結構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研究人員及高年級學生提供一部兼具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權威參考資料。 第一部分:高層建築結構抗震設計基礎與規範演進 本部分係統迴顧瞭全球及國內高層建築抗震設計理念的演進曆程,從傳統的基於力的設計方法,過渡到當前主流的基於性能的抗震設計(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PBSD)框架。 1.1 抗震設計基本理論與地震動特性 詳細闡述瞭地震波的傳播機製、場地效應(Site Effects)對地震動放大和頻譜特性的影響。深入剖析瞭不同設計地震動(如最大考慮的地震、設防地震)的選擇標準,包括確定性分析與概率分析方法的結閤應用。重點討論瞭結構體係的動力特性(周期、振型)分析,以及如何通過場地勘察數據準確地進行目標響應的推導。 1.2 規範標準解讀與對比 對當前國內外主要抗震設計規範(如中國的《高層民用建築結構設計抗震規範》、美國的ASCE 7、歐洲的Eurocode 8等)進行細緻的橫嚮比較。著重分析瞭不同規範在承載力要求、構件延性設計、結構不規則性懲罰係數設定等方麵的差異,並結閤實例說明如何在跨國項目中進行規範的協調與選擇。本節特彆強調瞭我國現行規範中針對超高層建築在特殊剪力牆、巨型柱-梁結構體係的深化應用要求。 1.3 結構體係選擇與初步設計 係統比較瞭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伸臂桁架結構以及巨型結構等主要高層建築結構體係的抗震性能優劣。書中通過大量工程案例,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建築功能、高度、場地條件,閤理選擇最適宜的結構抗震體係。初步設計階段的荷載取值、竪嚮分布規律的確定、以及基本抗震承載力的估算方法得到瞭詳盡的論述。 第二部分:先進的結構分析方法與非綫性模擬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高層建築抗震分析的計算模型建立、軟件應用及高級分析技術的實施,這是理解結構在極端荷載下行為的關鍵。 2.1 動力分析技術的應用與深化 詳細介紹瞭模態疊加法、反應譜分析法等綫性動力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與適用範圍。重點闡述瞭非綫性動力時間曆史分析(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 NLTHA)在超高層結構抗震設計中的必要性。書中提供瞭構建精確非綫性模型(包括材料非綫性、幾何非綫性)的詳細步驟和參數敏感性分析。 2.2 性能化設計(PBSD)的實現路徑 PBSD是現代抗震設計的核心。本章詳細講解瞭性能目標(Operational, Immediate Occupancy, Life Safety, Collapse Prevention)的量化定義,以及如何通過“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和NLTHA相結閤的方式,驗證結構是否滿足設定的性能指標。討論瞭基於位移的控製策略(Displacement-Based Design)在超高層結構中的應用,包括對頂層側嚮位移和層間位移角的精確控製。 2.3 復雜構件的非綫性本構模型 針對鋼筋混凝土構件(剪力牆、柱、梁)和鋼結構構件,介紹瞭國際通用的彈塑性恢復力模型(如雙綫性模型、多綫性模型、後屈服模型等)。重點分析瞭約束混凝土對核心區混凝土強度和延性的提升效應,以及鋼結構焊縫、連接件在反復荷載作用下的退化規律。 第三部分:結構優化、新材料應用與施工控製 本部分將理論分析與工程實踐緊密結閤,探討瞭如何通過創新技術和嚴格的施工管理來確保設計的抗震性能得以實現。 3.1 隔震與消能減震技術集成 係統介紹瞭高層建築中應用隔震技術(如鉛芯橡膠支座、摩擦擺支座)和消能減震技術(如粘滯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的設計原理、選型標準和布置優化。通過對比分析,指導讀者如何在復雜地質條件下,選擇最經濟有效的減隔震策略,並評估其與主體結構間的相互作用。 3.2 新型高性能材料在抗震中的應用 探討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高強鋼材、以及新型阻尼材料在抗震結構中的應用潛力與工程實踐。特彆關注瞭UHPC在核心筒的延性增強作用,以及如何利用高阻尼鋼材優化連接節點的設計,以實現“強柱弱梁、強剪力牆弱連接”的延性目標。 3.3 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製與監測 結構抗震性能的實現高度依賴於施工質量。本章強調瞭對關鍵節點的構造措施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的重要性,如核心筒牆體的垂直度控製、鋼筋保護層厚度的精確控製、高強螺栓的預拉力檢測等。此外,還介紹瞭結構健康監測係統(SHM)在施工階段和服役階段對結構動力響應的實時評估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監測數據反饋優化施工工藝。 第四部分:特殊挑戰與前沿研究方嚮 4.1 超高層建築的扭轉與非對稱性問題 針對高度超過300米或結構平麵復雜的建築,深入分析瞭偶然偏心、扭轉效應以及高階振型對整體抗震性能的影響。提齣瞭非對稱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扭轉耦閤並導緻局部構件超配筋的應對策略。 4.2 極端地震事件下的結構冗餘度與失效模式 討論瞭設防目標之外的罕遇地震事件對結構可能造成的損害。研究瞭基於可靠度分析的結構冗餘度評估方法,並重點分析瞭在極端荷載下可能齣現的“漸進式倒塌”(Progressive Collapse)風險,以及如何通過冗餘承載路徑設計來避免災難性後果。 結語 本書內容詳實,理論推導嚴謹,圖例豐富,既是結構工程師必備的案頭參考書,也為高校結構抗震課程提供瞭前沿的教學素材。通過對結構抗震設計全流程的係統梳理,本書緻力於提升我國高層建築的整體抗震安全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