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書簡

談美書簡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硃光潛 著
圖書標籤:
  • 美學
  • 文學
  • 書信
  • 文化
  • 藝術
  • 古典
  • 中國古典文學
  • 思想
  • 鑒賞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2207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6042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民國大師經典書係
開本:32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8
字數:22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民國大師第三輯》是《民國大師經典叢書》的叢書係列之一,通過收錄民國時期著名作傢、學者的作品,將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的作品再次展現給讀者。

《民國大師第三輯》主要以哲學讀物為主,優選瞭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的作品,包括鬍適、金剋木、李叔同、辜鴻銘、王國維、硃光潛、梁啓超和蔡元培等八位大師級學者的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多年的曆練,已經成為經典作品。

為瞭增強本係列圖書的精美度,本套叢書全部采用精裝,可供讀者收藏。

路過民國,拜會經典。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談美書簡》是“美學一代宗師”硃光潛闡釋中西美學思想精髓的暮年心血之作。

對後輩學人語重心長的美學諍言。


內容簡介

《談美書簡》是中國現代美學傢硃光潛闡釋中西美學思想精髓的心血之作。本書既有關於美學理論的論述,又有關於具體美學問題的探討;既談美學思想,又講學習美學的方法,對研究美學、理解美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硃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中國著名美學傢、文藝理論傢、教育傢、翻譯傢。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主要著作有《談美》《談美書簡》《美學拾穗集》《西方美學史》等。

目錄

談美書簡001

一代前言:怎樣學美學002

二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010

三談人019

四關於馬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029

五藝術是一種生産勞動038

六衝破文藝創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052

七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063

八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075

九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087

十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097

十一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109

十二審美範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120

十三結束語:“還須弦外有餘音”131

美學拾穗集141

緣起142

我是怎樣學起美學來的144

美學148

黑格爾的《美學》譯後記155

關於人性、人道主義、人情味和共同美問題194

對《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譯文的商榷204

馬剋思的《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問題222

形象思維:從認識角度和實踐角度來看283

形象思維在文藝中的作用和思想性306


文藝復興至十九世紀西方資産階級文學傢藝術傢有關人道

主義、人性論的言論概述320

我學美學的一點經驗教訓355


精彩書摘

二從現實生活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

朋友們:

在我接到心嚮美學的朋友們來信中,經常齣現的問題是:究竟怎樣纔算美,“美的本質”是什麼?

提問“怎樣纔算美”的朋友們未免有些謙虛。實際上這些朋友每天都在接觸到一些美的和醜的事物,在情感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感受甚至激動。例如一個年輕小夥子碰見一位他覺得中意的姑娘,他能沒有一點美的感受嗎?一個正派人在天安門事件中看見正反兩派人物的激烈鬥爭,不也是多少能感覺到美的確實是美,醜的確實是醜嗎?在這種場閤放過火熱的鬥爭而追問美的本質是什麼,醜的本質是什麼,不是有點文不對題嗎?一個人如果不是白癡,對於具體的美和醜都有些認識,這種認識不一定馬上就對,但在不斷地體驗現實生活和加強文藝修養中,它會逐漸由錯誤到正確,由淺到深,這正是審美教育的發展過程。而現在有些人放棄親身接觸過和感受過的事物不管,而去追問什麼美的本質這個極端抽象的概念,我敢說他們會永遠抓不著所謂“美的本質”。法國人往往把“美”叫作“我不知道它是什麼”(Je ne sais quoi)。可不是嗎?柏拉圖說的是一套,亞理士多德說的又是一套;康德說的是一套,黑格爾說的又是一套。從馬剋思主義立場來看,他們都可一分為二,各有對和不對的兩方麵。事情本來很復雜,你能把它簡單化成一個“美的定義”嗎?就算你找到“美的定義”瞭,你就能據此來解決一切文藝方麵的實際問題嗎?這問題也涉及文藝創作和欣賞中的一係列問題,以後還要談到,現在隻談研究美學是要從現實生活中的具體的事例齣發,還是從抽象概念齣發。

引起我先談這個問題的是一位老朋友的來信。這位朋友在五十年代美學討論中和我打過一些交道。他去年寫過一篇題為《美的定義及其解說》的近萬言長文,承他不棄,來信要我提意見。他的問題在現在一般中青年美學研究工作者中有普遍意義,所以趁這次機會來公開作復。

請先讀他的“美的定義”:

美是符閤人類社會生活嚮前發展的曆史規律及相應的理想的那些事物的,以其相關的自然性為必要條件,而以其相關的社會性(在有階級的社會時期主要被階級性所規定)為決定因素。矛盾統一起來的內在好本質之外部形象特徵,訴諸一定人們感受上的一種客觀價值。

既是客觀規律,又是主觀理想;既是內在好本質,又是外部形象特徵;既是自然性,又是社會性;既是一定人們感受,又是客觀價值。定義把這一大堆抽象概念拼湊在一起,仿佛主觀和客觀的矛盾就統一起來瞭。這種玩弄積木式的拼湊倒也煞費苦心,可是解決瞭什麼問題呢?難道根據這樣拼湊起來的樓閣,就可以進行文藝創作、欣賞和批評瞭嗎?

“定義”之後還附瞭十三條“解說”,仍舊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說來說去,並沒有把“定義”解說清楚。作者始終一本正經,絲毫不用一點具體形象,絲毫不流露一點情感。他是從藝術學院畢業的,聽說搞過雕塑和繪畫,但始終不談一點親身經驗,不舉一點藝術實踐方麵的例證。十九世紀法國帕爾納斯派詩人為著要突齣他們的現實主義,曾標榜所謂“不動情”()。“定義”的規定者確實做到瞭這一點,在文章裏怕犯“人情味”的忌諱,閹割瞭自己,也閹割瞭讀者,不管讀者愛聽不愛聽,他硬塞給你的就隻有這種光禿禿硬梆梆的枯燥貨色,連文字也還似通不通。到什麼時候纔能看到這種文風改變過來呢!

讀到這個“美的定義”,我倒有“如逢故人”的感覺。這位故人仍是五十年代美學討論中的故人。當前,黨的工作重點實行瞭轉移,實現四個現代化成瞭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各條戰綫正在熱火朝天地大乾快上,文藝界麵貌也煥然一新。但這一切在這位搜尋“美的定義”的老朋友身上仿佛都沒有起一點作用,他還是那樣坐井觀天,紋風不動!

十三條“解說”之後又來瞭一個“附記”。作者在引瞭毛澤東同誌的研究工作不應當從定義齣發的教導後,馬上就來瞭一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的“然而”:“然而同時並不排除經過實事求是的研究而從獲得的結論中,歸納、概括、抽繹齣定義。”是呀,你根據什麼“實事”,求齣什麼“是”呢?你這是遵循毛主席的“辯證唯物主義路綫”嗎?

接著作者還來瞭一個聲明:

以上“美”的定義,無非自己在美學研究長途中的一個小小暫時“紀程”而已。以後於其視為絆腳石時,自己或旁人,都可以而且應當無所愛惜地踢開它!

這裏有一個驚嘆號,是文中唯一的動瞭一點情感的地方,錶現齣決心和勇氣。不過作為一個老友,我應該直率地說,你的定義以及你得齣定義所用的方法正是你的絆腳石。你如何處理這塊絆腳石,且觀後效吧!

讀過這篇“美的定義”之後不久,我有機會上過一堂生動的美學課,看到新上演的意大利和法國閤攝的電影片《巴黎聖母院》。聽到那位既聾啞而又奇醜的敲鍾人在見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蔔賽女郎時,結結巴巴地使勁連聲叫“美!美、美……”,我不禁聯想起“美的定義”。我想這位敲鍾人一定沒有研究過“美的定義”,但他的一生事跡,使我深信他是個真正懂得什麼是美的人,他連聲叫齣的“美”確實是齣自肺腑的。一聽到就使我受到極大的震動,悲喜交集,也驚贊雨果畢竟是個名不虛傳的偉大作傢。這位敲鍾人本是一個孤兒,受盡流離睏苦纔當上一個在聖母院裏敲鍾的奴隸。聖母院裏的一個高級僧侶偷看到吉蔔賽女郎歌舞,便動瞭淫念,迫使敲鍾人去把她劫掠過來。在劫掠中敲鍾人遭到瞭群眾的毒打,渴得要命,奄奄一息之際,給他水喝因而救瞭他命的正是他被他惡棍主子差遣去劫奪的吉蔔賽女郎。她不但不跟群眾一起去打他,而且齣於對同受壓迫的窮苦人的同情,毅然站齣來救瞭他的命。她不僅麵貌美,靈魂也美。這一口水之恩使敲鍾人認識到什麼是善和惡,美和醜,什麼是人類的愛和恨。以後到每個緊要關頭,他都是吉蔔賽女郎的救護人,甚至設法去成全她對衛隊長的單相思。把她藏在鍾樓裏使她免於死的是他,識破那惡棍對她的陰謀的是他,最後把那個惡棍從高樓上扔下摔死,因而替女郎報瞭仇、雪瞭恨的也還是他。這個女郎以施行魔術的罪名被處死,屍首拋到地下墓道裏,他在深夜裏探索到屍首所在,便和她並頭躺下,自己也就斷瞭氣。就是這樣一個五官不全而又奇醜的處在社會最下層的小人物,卻顯齣超人的大力、大智和大勇乃至大慈大悲。這是我在文藝作品中很少見到的小人物的高大形象。我不瞞你說,我受到瞭很大的感動。

我說這次我上瞭一堂生動的美學課。這不僅使我堅定瞭一個老信念:現實生活經驗和文藝修養是研究美學所必備的基本條件,而且使我進一步想到美學中的一些關鍵問題。首先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關係和區彆問題。現實中有沒有像敲鍾人那樣小人物的高大形象呢?我不敢作齣肯定或否定的迴答,我隻能說,至少是我沒有見過。我認為雨果所寫的敲鍾人是藝術創造齣來的奇跡,是經過誇張虛構、集中化和典型化纔創造齣來的。敲鍾人的身體醜烘托齣而且提高瞭他的靈魂美。這樣,自然醜本身作為這部藝術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就轉化為藝術美。藝術必根據自然,但藝術美並不等於自然美,而自然醜也可以轉化為藝術美,這就說明瞭藝術傢有描寫醜惡的權利。

這部影片也使我迴憶起不久前讀過的人民美術齣版社1978年印行的《羅丹藝術論》及其附載的一篇《讀後記》。羅丹的《藝術論》是一位藝術大師總結長期藝術實踐的經驗之談,既親切而又深刻,在讀過《羅丹藝術論》正文之後再讀《讀後記》,不免感到《讀後記》和正文太不協調瞭。不協調在哪裏呢?羅丹是從親身實踐齣發的,句句話都齣自肺腑;《讀後記》是從公式概念齣發的,不但衊視客觀事實,而且帽子棍子滿天飛。

過去這些年寫評論文章和文藝史著作的都要硬套一個韆篇一律的公式:先是拼湊一個曆史背景,給人一個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假象;接著就“一分為二”,先褒後貶,或先貶後褒,大發一番空議論,歪麯曆史事實來為自己的片麵論點打掩護。往往是褒既不徹底,貶也不徹底,褒與貶互相抵消。憑什麼褒,憑什麼貶呢?法官式的評論員心中早有一套法典,其中條文不外是“進步”“反動”“革命”“人民性”“階級性”“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世界觀”“創作方法”“自然主義”“理想主義”“人性論”“人道主義”“頹廢主義”……之類離開具體內容就很空洞的抽象概念,隨處都可套上,隨處都不很閤式。任何一位評論員用不著對文藝作品有任何感性認識,就可以大筆一揮,洋洋萬言。我很懷疑這種評論有幾個人真正要看。這不僅浪費執筆者和讀者的時間,而且敗壞瞭文風和學風。現在是應該認真對待這個問題的時候瞭!

《讀後記》的作者對羅丹確實有褒有貶,不過貶抵消瞭褒。我們先看他對羅丹所控訴的罪狀,再考慮一下如果這些罪狀能成立,羅丹還有什麼可褒的?為什麼把他介紹到中國來?

作者一方麵肯定瞭羅丹的現實主義,另一方麵又指責羅丹的現實主義“不過是‘寫真實’的彆名”。我們還記得“寫真實”過去在我們中間成瞭一條罪狀,難道現實主義就不要“寫真實”嗎?作者還挑剔羅丹不該把現實主義說成“誠摯是唯一的法則”,理由是“根本不可能有什麼超階級的‘誠摯’”,試問過去公認的一些階級成分並不怎麼好的現實主義大師,例如莎士比亞、費爾丁、巴爾紮剋、易蔔生、托爾斯泰等等,都不“誠摯”,都在以說謊騙人為業嗎?作者還重點地討論瞭藝術如何運用醜的問題。他先褒瞭一筆,肯定羅丹描繪醜陋有不肯粉飾生活的“積極內容”,沒有否認自然醜可以化為藝術美,接著就指責羅丹“偏愛殘缺美”,畢竟“含有不健康的消極因素”,因為他“受到瞭頹廢思潮的很深的影響”,“羅丹思想上同頹廢派的聯係,使他不能正確辨認生活與藝術中的一切美醜現象”。試問羅丹既,他不就成瞭白癡嗎?還憑什麼創造齣那些公認為傑齣的作品呢?罪狀還不僅此,羅丹“偏愛殘缺美”,“也破壞瞭藝術的形式美”,“羅丹作品形式上的缺點正是反映瞭”。總之,一戴上“頹廢派”的帽子,一個藝術傢就必須一棍子打死。請問廣大讀者,《羅丹藝術論》和羅丹的作品究竟在哪一點上錶明他是個頹廢派呢?就曆史事實來說,羅丹在“思想上同頹廢派”究竟有什麼聯係嗎?和他聯係較多的人是雨果和巴爾紮剋,他替這兩位偉大小說傢都雕過像,此外還有大詩人波德萊爾,他和羅丹是互相傾慕的。波德萊爾的詩集命名為《罪惡之花》,一齣版就成瞭一部最暢銷的書,可見得到瞭廣大群眾的批準。但是《罪惡之花》這個不雅馴的名稱便注定瞭他在某些人心目中成瞭“頹廢派”的代錶。羅丹和他確實有聯係,那他也就成瞭頹廢派。依這種邏輯,雨果和巴爾紮剋當然也就應歸入頹廢派瞭。要深文羅織,找罪證也不難,雨果不是在《巴黎聖母院》裏塑造瞭五官不全的奇醜的敲鍾人嗎?巴爾紮剋不也寫過許多醜惡的人醜惡的事嗎?

我們在這裏並不是要為頹廢派辯護。在十九世紀末,據說頹廢主義是普遍流行的“世紀病”。這是客觀事實,而且也有它的曆史根源。處在帝國主義漸就沒落時期,一般資産階級文化人和文藝工作者大半既不滿現狀而又看不清齣路,有些頹廢傾嚮,而且還宣揚人性論、人道主義、天纔論、不可知論和一些其他奇談怪論。他們的作品難免有這樣和那樣的毒素,但畢竟有“不粉飾現實生活的積極內容”,而且在藝術上還有些達到很高的成就,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對待他們呢?為著保健防疫,是不是就應乾脆把他們一掃而空,在曆史上留一段空白為妙呢?這其實就是“割斷曆史”的虛無主義,與馬剋思主義毫無共通之處。

朋友們,我和諸位在文藝界和美學界有“同行”之雅,在這封信裏嚮諸位談心,以一個年過八十的老漢還經常帶一點火氣,難免要冒犯一些人。我實在忍不下去啦!請原諒這種苦口婆心吧!讓我們振奮精神,解放思想,肅清餘毒,輕裝上陣吧!


前言/序言


《談美書簡》的簡介: 這是一部以書信形式展開的文學評論集,作者藉由一封封飽含真摯情感的信件,與一位假想的讀者——一位在文學世界中初探門徑的年輕人,進行瞭一場關於美學、文學創作與鑒賞的深度對話。全書沒有宏大的理論框架,也沒有故作高深的哲學思辨,而是以一種溫潤而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引導讀者走進文字的殿堂,體會語言的魅力,理解藝術的真諦。 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充滿溫度,他沒有直接拋齣枯燥的文學史條目或生澀的術語,而是將那些看似遙遠的美學概念,如“意境”、“象徵”、“節奏”、“想象力”等,融化在對經典作品的解讀之中。他會從一首古詩的寥寥數語,一篇短篇小說的精巧構思,一幅畫作的色彩運用,甚至一段音樂的鏇律變化中,提煉齣關於美的本質。他會細緻地描繪作者創作時的心境,分析其遣詞造句的匠心獨運,揭示作品背後隱藏的深層情感與思想。 書信的體裁賦予瞭這部作品一種天然的親切感和個性化色彩。作者仿佛就坐在讀者對麵,娓娓道來,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隻有平等的交流與分享。他會坦誠地談論自己在閱讀和創作過程中的睏惑與心得,分享那些曾讓他深受觸動,乃至改變瞭他人生觀的文學片段。他鼓勵讀者大膽地去感受,去質疑,去獨立思考,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答案。他認為,真正的美學鑒賞,源於個體生命最直接的體驗和最真誠的觸動。 在談及文學創作時,作者並不迴避其中的艱辛與反復打磨。他會以過來人的身份,分享創作的“竅門”,比如如何捕捉靈感,如何構建人物,如何塑造場景,以及如何在文字中注入靈魂。但他更強調的是創作的態度——對生活的熱愛,對人性的洞察,對真理的不懈追求。他認為,一位真正的創作者,不僅是技巧的掌握者,更是心靈的錶達者,是情感的傳遞者。他的作品,應當是作者生命體驗的結晶,是作者與世界對話的獨特方式。 《談美書簡》並非包羅萬象的文學百科全書,它更像是一扇扇敞開的窗戶,讓讀者窺見文學的廣闊天地。書中提到的作品,或經典,或現代,或中外,都隻是作者用來闡述觀點的“引子”。作者的目的不在於讓讀者記住每一個作傢、每一部作品的名字,而在於激發讀者對這些作品産生興趣,進而主動去閱讀,去探索。他相信,當讀者自己踏入那些偉大的文學世界時,自然會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美”。 書中多次強調瞭“閱讀”本身的重要性。作者將閱讀比作一次次奇妙的旅行,一次次與偉大靈魂的對話。他鼓勵讀者要“慢下來”,細細品味文字的滋味,體會句讀間的深意。他反對囫圇吞棗式的閱讀,認為那會錯失文學最寶貴的部分。他還會分享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比如如何做筆記,如何提煉主題,如何關聯不同作品之間的聯係。他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通往理解美的必經之路。 此外,作者還常常將文學之美與生活之美融為一體。他認為,美並非隻存在於書本之中,它彌漫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清晨的陽光,雨後的泥土芬芳,孩子們純真的笑臉,甚至是一次微小的善舉,都蘊含著深刻的美。文學之所以能打動人,正是因為它觸及瞭我們內心深處對這些美好事物的共鳴。因此,作者在談論文學時,也常常穿插對生活哲思的感悟,讓讀者在享受文學盛宴的同時,也能獲得對生活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談美書簡》的語言風格清新自然,充滿詩意。作者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將抽象的美學概念形象化,使之易於理解。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讀者的心靈。即便是在討論較為復雜的文學理論時,他也能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跟隨他的思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方式,使得全書讀來毫不費力,卻又餘味無窮。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也錶達瞭對當下一些文學現象的思考。他會反思那些過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內容的作品,也會對那些脫離現實、空洞無物的“心靈雞湯”提齣溫和的批評。但他並非以批判者的姿態齣現,而是以一種“同行者”的身份,與讀者一同探討文學的未來,一同思考如何在紛繁復雜的時代,保持對美的追求與堅守。 總而言之,《談美書簡》是一部能夠陪伴讀者成長的書。它不是一本告訴讀者“什麼纔是美”的教科書,而是一本引導讀者“如何去發現美,如何去感受美,如何去創造美”的指南。它是一次心靈的啓迪,一次審美的熏陶,一次對生命意義的溫柔叩問。無論你是文學愛好者,還是剛剛踏入閱讀殿堂的年輕人,都能在這部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啓示與力量。它將幫助你撥開迷霧,看見文學世界中閃耀的星光,並將這份對美的感悟,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用戶評價

評分

《談美書簡》這本書,仿佛是一盞暗夜裏的燈,照亮瞭我對許多模糊概念的理解。我一直覺得自己在審美上算是有一定品味,但具體到“為什麼”,卻又說不齣個所以然。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彌補瞭我的這種認知空白。作者在探討“風格”時,並非停留在形式的錶麵,而是深入到藝術傢內在的精神氣質和時代背景。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趣味”的分析,它不再是簡單的“喜歡”或“不喜歡”,而是涉及到個體經驗、文化背景、甚至是一種潛意識的偏好。這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被某些藝術形式吸引,而另一些人則不然。書中還談到瞭“節奏”在不同藝術門類中的運用,從音樂的鏇律到繪畫的構圖,再到文學的敘事,作者都用簡潔而富有洞察力的語言進行瞭闡釋,讓我感受到瞭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共通的美學原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美是一種動態的、流動的、需要不斷體悟和學習的過程,它不是僵化的定理,而是鮮活的生命。

評分

這本《談美書簡》讀完之後,我感覺像是經曆瞭一場漫長而溫柔的心靈洗禮。它不像市麵上那些動輒引經據典、深奧難懂的美學專著,而是以一種近乎私人書信的口吻,娓娓道來,將那些抽象的、難以言喻的美學概念,化作瞭觸手可及的生活片段和情感共鳴。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繪自然之美時的細膩筆觸,仿佛能透過文字感受到微風拂過臉頰的涼意,聽到林間鳥兒婉轉的啼鳴,甚至聞到泥土雨後的清新氣息。那些關於光影、色彩、綫條的描述,沒有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融入瞭對日常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比如陽光透過葉縫灑落的斑駁光影,雨滴落在窗戶上形成的迷濛水痕,甚至是街角一株野花的靜默綻放。作者似乎總能捕捉到那些被我們匆忙忽略的美,並將其放大、呈現,讓我們重新審視周遭的世界,發現原來生活中處處皆有詩意。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望嚮窗外,試圖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書中所描繪的景象,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不僅僅是在讀書,更像是在和作者一同踏上一場關於美的探索之旅。它沒有試圖灌輸我任何既定的審美標準,而是引導我去感受、去體會、去形成自己的理解。

評分

《談美書簡》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收到瞭一位多年未見的老友寄來的長信,信中充滿瞭對人生、對世界、對藝術的獨到見解,又夾雜著對過往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期許。作者的筆法極其老練,卻又絲毫不見匠氣,仿佛隻是在隨手寫就,卻字字珠璣。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模仿與創造”的論述,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深入剖析瞭模仿在學習和發展中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在模仿中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和獨特的創造力。這不僅僅適用於藝術創作,也讓我反思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學習方式。此外,書中對於“時間與美”的探討也讓我頗有感觸。那些曆經歲月洗禮的古老建築、泛黃的書頁、甚至是一張陳年的老照片,都蘊含著一種獨特的美,這種美超越瞭單純的視覺享受,而是一種曆史的沉澱,一種故事的傳承。作者巧妙地將這些哲學思考融入到具體的藝術案例分析中,使得整個閱讀過程既充實又輕鬆。它讓我意識到,美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去沉澱,去品味,去理解。

評分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審視“美”這個詞的《談美書簡》。我一直以為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是一種可以量化的標準,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美更像是一種主觀的體驗,一種心靈的感應。作者並沒有羅列一大堆藝術傢的名字和他們的作品,而是將美的觸角延伸到瞭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關於“真誠”與“虛僞”的討論,作者將它們與藝術的錶達方式聯係起來,讓我恍然大悟,原來那些看似華麗的辭藻,如果缺乏真誠的情感支撐,也可能顯得空洞而乏味。又比如,關於“殘缺”與“完整”的辯證,書中描繪瞭日本侘寂美學中對不完美的欣賞,這讓我開始理解,為什麼那些有瑕疵的器物,有時反而更能打動人心,更能傳遞齣一種曆經滄桑的韻味。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鼓勵讀者去質疑,去探索,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任何既定的觀點。它像是一個溫和的嚮導,帶領我在美的迷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評分

對於《談美書簡》這本書,我隻能說,它是一次意想不到的驚喜。原本以為會是一本略顯枯燥的美學理論普及讀物,但事實遠非如此。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將那些高高在上的藝術理論,轉化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段段真摯的感悟。讀到關於“形式與內容”的討論時,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生活中那些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場景,比如一段鏇律的起伏如何承載著豐富的情感,一幅畫麵的構圖如何引導著觀眾的視綫。作者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通過提問、引導,激發讀者自身的思考。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醜”與“美”辯證關係的探討,這讓我重新認識到,美並非隻有一種固定的模式,有時候,那些不完美、甚至是“醜陋”的事物,反而更能觸動人心,引發深刻的思考。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藝術的美,更是關於生活的美,關於人性的美。它鼓勵我們去發現隱藏在日常中的那些不尋常,去擁抱那些不完美,去理解那些復雜的情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美的理解更加寬廣,也更加包容瞭。

評分

中國人的精神,百年不為過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還可以還可以還可以還可以

評分

配送快,活動價入手,價格劃算,贊!

評分

推薦書目,內容期待一讀

評分

質量不錯 是正版 推薦京東圖書 價格不貴 質量好

評分

東西不錯,下次還買!

評分

在京東買過n多的東西,都很不錯,是正品,包裝,快遞都很好

評分

不錯,光看評論就可以瞭。其他版本的注釋通通都是狗尾續貂,恬不知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