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专门讲解建筑快题色剂的综合教程。本书首先对建筑快题设计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建筑快题设计的内容、过程与方法,同时把相关知识点进行了串联,便于读者掌握。然后对建筑快题设计的分项设计做了详细的解析,包括各种建筑表现图的作图技巧与建筑快题考试的应试方法。后介绍了14个实际考试案例,通过对设计要求、设计内容的分析和对案例表现和设计方面的评析,加深读者对建筑快题设计的理解,并使读者快速掌握建筑快题设计的技巧和方法。本书适合建筑学及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手绘爱好者参考使用。对于建筑快题设计的初学者来说,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目录
   序 
前言 
第1章 建筑快题基础 1 
1.1 建筑快题设计概述 2 
1.1.1 建筑快题设计的基础概念 2 
1.1.2 建筑快题设计的重要性 2 
1.1.3 建筑快题设计的分类 2 
1.1.4 建筑快题设计考试常用工具介绍 8 
1.1.5 建筑快题设计相关概念性问题 14 
1.2 建筑快题设计内容 17 
1.2.1 总平面图 17 
1.2.2 各层平面图 20 
1.2.3 立体透视表现图 22 
1.2.4 剖面图 24 
1.2.5 分析图 26 
1.2.6 快题设计标题 28 
1.2.7 设计说明 28 
1.2.8 经济技术指标 28 
1.2.9 立面图 29 
1.3 建筑快题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30 
1.3.1 审题方法 30 
1.3.2 解题构思 37 
第2章 建筑快题分项设计与解析 41 
2.1 总平面图解析 42 
2.1.1 总平面图的采分点要素 42 
2.1.2 总平面图需要注意的问题 43 
2.1.3 建筑总平面图的绘制步骤 45 
2.1.4 总平面图范例 48 
2.2 各层平面图解析 51 
2.2.1 平面图的采分点要素 51 
2.2.2 绘制平面图的步骤 53 
2.2.3 平面设计的亮点:庭院设计 54 
2.2.4 建筑平面设计注意问题 55 
2.2.5 建筑平面图范例 56 
2.3 立面图解析 60 
2.3.1 建筑立面的重要性 60 
2.3.2 建筑立面造型的注意事项 60 
2.3.3 立面图的采分点要素 61 
2.4 剖面图解析 62 
2.4.1 剖面图设计的注意事项 62 
2.4.2 剖面图的采分点要素 64 
2.4.3 剖透视图的设计 64 
2.5 立体透视表现图解析 66 
2.6 关于应试的解析 68 
2.6.1 考试的准备 68 
2.6.2 考试的时间安排 69 
2.6.3 建筑快题设计考试容易出现的错误 69 
2.6.4 跨专业考建筑学研究生的同学准备快题设计的方法 70 
第3章 建筑快题设计实例分析 71 
3.1 建筑快题设计的评价方法 72 
3.2 建筑快题设计的应试方法 73 
3.3 建筑快题设计的实例解析 74 
实例1 网络休闲信息港设计 74 
实例2 北方某观光风景区俄罗斯风情画廊设计 92 
实例3 城市社区图书中心设计 106 
实例4 社区健身医疗活动中心设计 120 
实例5 重工业历史展览馆设计 134 
实例6 老年之家——养老福利中心设计 144 
实例7 居住区会所设计 159 
实例8 城市艺术家创作中心设计 167 
实例9 楼盘展示中心设计 177 
实例10 某城市市民综合培训中心设计 187 
实例11 小型会议中心设计 196 
实例12 滨水休闲餐厅设计 204 
实例13 大连市文化展览中心设计 212 
实例14 湿地博物馆设计 222 
参考文献 230       
前言/序言
     面临信息化社会和高科技主导诸多领域的今天,建筑师能够用笔来表达思考过程及方案设计是尤为珍贵的。从最初迈入建筑学门槛的懵懂到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需要通过各种各样严格的建筑快题考试,来测试建筑师各方面的设计能力。从建筑考研快题设计到建筑设计院入职考试,再到注册建筑师考试,建筑快题设计始终伴随着建筑师的从业生涯。 
  本书结合作者多年的考试经验及多年建筑设计的教学经历,选取优秀学生的快题案例,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评析和总结,向读者们呈现出建筑快题设计的精髓与魅力。 
  本书做了三件事: 
  第一,以明确快题设计考点为前提,将建筑快题设计各部分的考查内容进行一一分析,并且提出注意事项及考试要点。 
  第二,以重视建筑方案设计为核心,对建筑类型进行分类讲解,将方案的思考过程呈现给读者:例如处理环境、功能空间、形式与技术等思考步骤。 
  第三,以真实呈现考试成果为宗旨,本书所有的快题案例均为考试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作品,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的方案特色,也有设计及表达上的不足,通过评析使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建筑快题设计的要点。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很幸运地与关注平民的智利建筑师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解构主义先锋建筑组合蓝天组、光线与木结构的代言人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瑞士建筑师组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进行沟通与探讨,他们在百忙之中回复我们的简短言语,让我们对图书的编写有了全新的视角,受益匪浅。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赵荣编辑对本书的指导和帮助;感谢我们的博导哈工大赵晓龙教授和南科大郑春苗教授,以及我们的硕导哈工大李桂文教授和邹广天教授对我们的悉心栽培,最后感谢我们自己,感谢我们坚持了建筑师的理想和追求。 
  作者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7月     
				
 
				
				
					《建筑新生:空间叙事与创意实践》  一、 理念溯源:打破界限,重塑空间感知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城市 landscape 中,建筑不再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集合体,而是承载着人类情感、文化记忆与未来愿景的动态载体。我们亟需一种超越传统功能与形式的视角,去理解和创造能够引发共鸣、激发思考的空间。《建筑新生:空间叙事与创意实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对既有理论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建筑设计的核心——如何通过空间叙事,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象、富有生命力的建筑体验。  我们相信,每一个成功的建筑项目都拥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个故事,由建筑的材料、光影、比例、流线,乃至它所处的环境共同谱写。而“空间叙事”正是解构与重构这个故事的关键。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关注建筑的物理属性,更要洞察其潜在的情感张力,思考空间如何引导人们的情绪,如何与使用者的行为发生互动,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本书的创作理念,源于对当下建筑设计教育与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现象的反思。在追求效率和标准化的过程中,许多设计作品逐渐丧失了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内涵。我们期望通过引入“空间叙事”的理念,鼓励设计师打破思维定势,勇于尝试跨学科的灵感碰撞,将艺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洞见融入设计过程,从而创造出真正具有时代意义和人文关怀的建筑。  二、 核心内容:空间叙事的构建与实践  本书将围绕“空间叙事”这一核心概念,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阐释和实践指导。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与构成要素:     从“空间”到“场域”的哲学转向: 探讨海德格尔、列斐伏尔等思想家对空间的理解,以及如何将“场域”的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理解空间作为人与环境互动、意义生成的场域。    叙事学的视角: 分析经典叙事结构(如线性叙事、非线性叙事、多线叙事)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可能性。例如,如何通过流线设计、视线引导、空间序列的设置,引导使用者经历一场“故事”的体验。    感知与情感的联结: 深入研究光影、色彩、材质、声音、尺度等要素如何引发特定的感官体验,进而影响人的情感与心理状态。本书将列举大量案例,分析这些要素在构建叙事中的具体作用。    象征与隐喻的语言: 探讨建筑形式、材料选择、细部处理中蕴含的象征意义和隐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语言来传达设计者的理念和文化内涵。  2. 创意生成:激发独特空间叙事的灵感路径:     “问题”作为叙事引擎: 强调从场地文脉、社会议题、使用者需求等“问题”出发,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为叙事的起点,让建筑成为对问题的回应和思考。    跨界思维与跨学科融合: 鼓励设计师从电影、文学、戏剧、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汲取灵感,学习其叙事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并将其转化为建筑语言。    “情境”的深度挖掘: 引导读者深入理解项目所处的文化、历史、生态等“情境”,并从中提炼出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核”,作为设计的出发点。    用户体验的叙事化: 关注设计过程中的用户体验研究,通过用户画像、行为分析等方式,预设用户在空间中的行为路径和情感体验,将其编织进建筑叙事之中。  3. 实践案例研究:多元视角下的空间叙事演绎:  本书将精心挑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建筑作品,从“空间叙事”的维度进行深度剖析。这些案例将涵盖:     公共与文化建筑: 如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图书馆等,它们通常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公共交流的功能,其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叙事来引导观众理解历史、感知艺术。    居住与社区空间: 探讨如何通过空间的组织和设计,营造家庭的温暖、社区的归属感,让居住空间本身成为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    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 分析广场、公园、街道等公共空间如何通过连续的体验和意象,讲述城市的故事,塑造城市的身份。    转型与更新项目: 考察老旧建筑改造、工业遗址再利用等项目,如何通过新的空间叙事,赋予旧有建筑新的生命和意义。  每个案例的研究都将遵循以下模式:     项目背景与设计挑战: 简要介绍项目的缘起、地理位置、功能需求以及面临的主要设计难题。    核心叙事概念提炼: 深入分析该项目所要传达的核心叙事主题,以及设计师是如何构思这一叙事的。    空间组织与叙事手法: 详细解读项目在空间布局、流线设计、视线控制、材料运用、光影处理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服务于整体叙事。    感知体验与情感传递: 探讨使用者在进入和体验该空间时可能产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联结,分析建筑如何引发共鸣。    设计者的思考与反思: 呈现设计师在项目过程中对空间叙事理念的实践体会,以及项目的成功之处与局限性。  4. 设计工具与方法论:  本书还将提供一系列辅助读者进行空间叙事设计的工具和方法论:     叙事草图与故事板: 引导读者通过绘制叙事草图和故事板,将抽象的空间概念可视化,梳理空间体验的流程。    情境地图与体验路径图: 教授如何绘制情境地图,捕捉场地独特的“气质”,以及如何绘制体验路径图,模拟使用者在空间中的活动轨迹和情感变化。    模型与渲染的叙事化表达: 指导读者如何利用模型和渲染技术,更好地呈现空间叙事中的光影、材质、氛围等关键要素。    用户访谈与调研的深度化: 强调在设计初期进行深度用户访谈和行为调研,发掘用户潜在的情感需求,将其转化为设计的驱动力。  三、 目标读者与价值体现  《建筑新生:空间叙事与创意实践》主要面向以下读者群体:     建筑学及相关专业学生: 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设计视角和理论框架,帮助他们提升设计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创作出更具人文关怀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青年建筑师与设计从业者: 帮助他们摆脱程式化的设计思路,拓展创意边界,掌握更有效的空间叙事表达方法,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脱颖而出。    城市规划师与景观设计师: 拓展对城市空间和景观的理解,学习如何通过叙事手法,提升公共空间的活力和吸引力。    对建筑设计感兴趣的社会大众: 引导读者以更深入、更富有趣味的方式去理解和体验建筑,感受空间中蕴含的文化与情感。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一套理论工具,更在于激发读者对建筑设计本质的深刻思考。它鼓励设计师成为“空间故事的讲述者”,用建筑的语言,诉说属于时代、属于人、属于情感的动人故事。我们相信,通过对“空间叙事”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未来的建筑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与人、与环境、与历史产生深刻连接的、充满生命力的“活”的载体。  结语  《建筑新生:空间叙事与创意实践》是一次关于建筑设计“灵魂”的探索之旅。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读者在建筑设计道路上的良师益友,帮助您在空间中发现故事,用故事构建空间,最终创造出能够触动人心、启发思考的建筑杰作。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充满惊喜与创意的“空间叙事”之旅,见证建筑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