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我的经历是够复杂的,我不想哪个地方是我该去的,或是我不该去的,我想的是到了一个地方,我在这里的生命活动包含的社会进步是什么,这是我考虑任何问题的出发点。任何地方,我不怕你多污浊,不怕你多高雅,你高雅我更高雅,你污浊我更污浊,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永远守住自己的心。——董子竹语
更多推荐:
1.《能断真力量》:《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作者曾于2000年出版《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引起较大反响,本书就是对原书的修订再版。
2.《老子真面目》:作者曾于2002年出版《老子我说》,是与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商榷。现在作者从“生命—宇宙”系统的视角,来揭示《老子》的“真面目”。
3.《庄子真境界》:本书是作者近几年研究的成果,认为《庄子》是人们“修心”的入门教程;并且结合自己的出家体验,对《庄子》中的佛学维度予以发挥。
4.《论语真智慧》:作者曾于2001年出版《论语我裁》,是与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商榷。现在作者以自己传奇的人生经历,讲述《论语》中的智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董子竹,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对儒、释、道三家都有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研究。人生经历传奇:
年轻时入北京的秦城监狱,于狱中向各位学术大家学西方哲学;
上世纪80年代任西安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西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1993年在庐山东林寺出家,后任九江江矶寺住持,1998年还俗;
现任南昌上市公司正邦集团高级企业顾问,指导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文化建设;
贾平凹小说《废都》中二号人物孟云房的原型;
其子董逋(善源居士)亦曾出家,法号慧开。
已出版的著作有:与南怀瑾商榷系列《金刚经到底说什么》(2000年)、《论语正裁》(2001年)、《老子我说》(2002年);解读《圣经》系列《旧约东方解》(2007年)、《新约东方解》(2007年);国学与企业管理系列《与企业家聊国学》(2008年)、《总裁必修国学》(系列VCD);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宫祭》(上中下三册,2015年)。
“宇宙—生命”系统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没有办法逃出这个“我皆令”,所以也是非写这本书不可。成佛不成佛是“宇宙—生命”系统整体的事,绝不是哪一个个人的事,所以一旦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首先的任务是发愿“灭度”一切众生,也即是拯救十方众生,也就是让十方众生到自己的“国度”。
《老子》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经,内承民族古圣的文化遗存,外接伟大的佛学文化。《老子》的基本目的不是教给人们在生命中该怎么对待自己的意识,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什么哲理名言,而是从头到尾在详尽描绘生命之“知”的运动,即生命的完整运动,实际上也就是描绘宇宙的生成运动。
如果说《老子》是对“宇宙——生命”系统总图像的一种全面描绘,《庄子》则是对入门基础的认真铺陈,几乎详尽得不能再详尽了。初入门的人,着手就应按《庄子》的教导亦步亦趋地逐渐洗心,到了一定的时候,《老子》的“宇宙——生命”系统图像也有可能全面呈现为你的“心斋”之相。
“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我以为读《论语》应当从这里打开一个窗口。那什么是“不知为不知”呢?任何“知”的生命活动后面一定有一个“不知”的,也可称之为“能知”的大系统,这就是“生命——宇宙”大系统本身。
……
从吾国历史看,解儒释道经典的文字怕可称得上汗牛充栋,粗分应有七大类:
一曰:古时的神秘功能类;
二曰:大半是汉时兴起的神学宿命类;
三曰:唐宋明的理学类,也可称神圣道德类;
四曰:清时兴起的考据类;
五曰:当代哲理格言类;
六曰:当代哲学逻辑类;
七曰:明心类;我自认是属于这一类的。是与不是,读者可自品。
前三种,我的书里有详尽评价,此处不赘言。
考据是中国文化学界的一类传统,非独起自前清,不过以清为盛。其功劳无需我在此多说,贡献应该是很大的。但,有不少人也掉进去了,譬如直把“禹”考成“虫”之类云等,就有几分无聊了。在我看来,禹可以以“人”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虫”的形式存在,这于上古时代应算不得什么稀罕事,然并不妨碍禹之成为圣人。今人已经不能随意找到生命自由的存在方式了,所以才把这种生命本应有的自由称之为之“神”。“禹”的多义性本就是中国文化题中之义吧?何必若此贬低古圣?
格言派,太多了!把儒道释经典中的只言片语粗暴地抽出来,什么上善若水、清静无为、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淡泊明志……这一切,被人们认定为“格言”。天知人们会怎么理解的?!但在今天,中国人的房子里几乎都希望挂上这样一些“旗子”,以彰显主人的风雅。且问,是他们真的信奉这些所谓的人生格言吗?!中国文化到了这里,也就彻底支离破碎了。
逻辑派,即以西方哲学的基本框架来套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方面的著作近百年来,可说是汗牛充栋,有的成了名著,有的成了教材,莫不煌煌大论。其中著名人物,有胡适、冯友兰、任继愈等等,不一一枚举。对此,我们只有举手过额为其称庆的份。
俱往矣,顶礼各路英雄豪杰了。
我最近开始研读的这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著作,篇幅浩大,内容精深,但它的叙事逻辑却处理得极为高明。作者没有采用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体,而是巧妙地将各个哲学流派之间的“对话”与“冲突”作为主线,使得整个思想演变的过程充满了戏剧张力。比如,它如何处理柏拉图理念论与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之间的继承与扬弃,就写得如同两位巨匠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交锋,读起来毫不枯燥。特别是对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的论述,作者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图表来解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如何在洛克和休谟那里被一步步解构和重建的。这极大地帮助了我这位非专业人士理清了复杂的脉络。以往读哲学史常常感到思维被绕晕,而这本书,如同一个耐心且博学的向导,牵着你的手,稳健地走过知识的迷宫。
评分最近正在啃的一本关于古代天文学的科普读物,成功地将那些原本高冷的星空知识变得无比亲切和有趣。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它非常注重“历史情境化”。它不直接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先讲述古人是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比如古代中国、巴比伦或古希腊,为了解决实际的农耕或航海问题,而发展出相应的观测方法的。比如,当讲到托勒密的地心说时,作者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天文学家们为了“拯救”复杂的本轮与均轮模型所做的种种努力和想象力,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求知欲的伟大与早期的局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活泼,时不时穿插一些幽默的小段子,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它让我意识到,那些闪烁的星光背后,是无数代先人智慧的结晶,而不仅仅是遥不可及的物理现象。
评分这本《史记》的精装本真是让人爱不释手,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我一直对司马迁的这部鸿篇巨制抱有敬仰之情,但市面上很多版本要么装帧过于简陋,要么注释过于晦涩,让人望而却步。而这套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既想收藏又想精读的读者量身定做的。尤其是它对人物传记部分的叙述,那种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即便穿越千年,依然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人物的鲜活。读到那些功过是非的评判时,常常会陷入沉思,体会到“知人论世”的艰难与伟大。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沉浸在秦汉风云的变幻中,那些金戈铁马、庙堂之争,仿佛就在眼前上演。装帧上的细节处理也看得出出版方的用心良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每一次翻阅都是一种对经典的致敬。我特别欣赏它对一些关键历史事件的考证,提供了许多旁人不易察觉的侧面信息,让原本模糊的历史图景变得更加立体和真实可感。
评分最近新入手的一套《唐诗鉴赏辞典》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收录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更难得的是对每一首诗词的解析角度非常新颖独到。不像有些鉴赏类书籍,总是老生常谈地分析格律和意象,这本鉴赏词典更侧重于挖掘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下的深层意涵。比如,解析杜甫的某首忧国忧民之作时,作者竟然联系到了当时长安城中某几个具体坊市的社会面貌,这种落到实处的解读,一下子就让诗歌的“温度”升了上来,不再是冰冷的文字符号。我发现自己过去只是“读”诗,而现在开始真正地“听”诗,听见字里行间那份历史的哀鸣与个体的挣扎。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清晰的入门路径;对于老读者来说,它也绝对能带来耳目一新的感悟,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妙处,实在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宝典。
评分手边这套关于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图册,简直是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我一直对苏州园林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心向往之,但总觉得纸面上的描述难以传达那种移步换景的微妙。然而,这套书的摄影和制图水平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张照片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构图和布光,将假山、水池、亭台楼阁之间的光影变化、虚实相生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一些园林的平面拓印图,细致到连花窗的纹样都清晰可辨,配合着文字对建筑结构和造园哲学的解读,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和审美情趣。我甚至可以从图片中“闻到”那份湿润的青苔气息和幽静的竹影婆娑。它不只是一本介绍园林的参考书,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传统空间美学的教科书,每次翻阅都是一次沉浸式的精神漫游。
评分喜欢庄子的可以买了欣赏学习,很不错的一套好书。
评分包装精美,送货及时。好书要静心细读。
评分好
评分董先生以个人的经历妙解巜庄子》的一家之言,有趣,值得细阅。
评分好书收藏。妙解经典,拨云见日。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评分包装精美,送货及时。好书要静心细读。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董先生以个人的经历妙解巜庄子》的一家之言,有趣,值得细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