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禅门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初到台。1967年创建佛光山,致力推广教育、文化、慈善、共修等佛教事业,并在世界各地创设200余所寺院道场。 1976年创办《佛光学报》,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编纂《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
目录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
前言
行由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二 般若品
[原典]
[注释]
[译文]
[讲话]
第三 决疑品
[原典]
内容推荐
在佛学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坛经》詖视为无上的宝典,在中国佛学思想上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部白活文学作品;是末明两代理学思想之开启;钱穆将之与《沦语》、《孟子》鼎足而三。并列为探索中国文化的经典。
禅,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原典凡两万余字,以禅宗六祖惠能的生平活动为序,述其形迹、说法及与弟子的机锋对答,共分十品。主旨在宣称人皆白性清净、本有佛性,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主张自悟自修、无念无住;力倡顿悟说。是禅宗主要的思想依据;对人们对佛学的诸多困惑予以坚定明确的开释。
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坛经》,本书将原典逐文翻泽成白活,对一些名相、专有词汇则加以批注,就原典十品中的每一品中提出十个问题,用问答的方式对《坛经》的精义进行扼要、洋尽的解说。
由《坛经》映照生活,以生活返顾《坛经》,人生的美与愉悦由此得以领略与感悟,人生的苦难与歧路纷然由此得以慰藉与指示。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
行由品
[原典]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晤,遂问客:‘诵何经?’客日:‘《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可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
……
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来自“新世界出版社”,这让我对它的学术严谨性有了一层初步的信任。出版社的选择往往能反映出对书籍内容定位的考量。对于经典解读类的作品,准确性和权威性是生命线。我希望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编译或再创作,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基础上的深刻洞察。一个好的讲解者,必须既能尊重原文的语境,又能勇敢地进行创造性的阐释,既不落窠臼,又不失本源。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处理那些历史背景和文化隔阂的问题的?是采用平实的叙述,还是借助生动的譬喻?这种处理方式,将直接决定读者能否顺利地从文字的彼岸抵达智慧的此岸。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抱有极大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谈及“坛经”,那可是禅宗法门的基石,是六祖惠能大师思想的集中体现。市面上关于禅宗的解读版本不少,但能真正触及精髓,又不失时代气息的,却是凤毛麟角。我期待这本书的作者能够如同一个技艺精湛的匠人,将那晦涩难懂的机锋和偈语,用现代人能够理解和体悟的语言重新塑造出来。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冷冰冰的学术分析,而是充满生命力的开示,能让我感受到那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磅礴力量。这种期待感,让我对阅读过程充满了敬畏,这已经超越了普通阅读的范畴,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预演。
评分从书名来看,它似乎囊括了“哲学”、“宗教”和“名家作品”的标签,这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视角。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不仅仅局限于宗教仪轨或教义的阐述,更可能深入挖掘六祖思想中蕴含的东方智慧对当代社会困境的启示。比如,在信息爆炸、焦虑成为常态的今天,禅宗的“定”与“静”该如何安放我们的心灵?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种超越性的观察角度,让我们跳出日常的烦恼,去审视生命的本质?我更看重的是它在哲学思辨层面的建构能力,能否将禅宗的智慧系统化、逻辑化,从而对现代人的世界观产生冲击和重塑。这种跨领域的对话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思想著作的关键指标。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古朴中带着一丝禅意的留白处理,一下子就将读者的心绪拉向了宁静的境界。我拿到书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良的装帧吸引了,看得出出版社在选材上是很用心的。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仅凭这外在的呈现,我就能感受到一股庄重而又亲切的气息,仿佛是跨越时空的对话邀请。它不像那些浮夸的畅销书那样追求花哨,而是沉淀下来,用一种内敛的方式表达着对经典的敬意。这本书的装帧仿佛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先学会了尊重和慢下来。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对于一本深入探讨哲理的书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预示着内容也不会是肤浅的口号式灌输,而是经过打磨的智慧结晶。
评分我个人对于“禅之道”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它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处世的哲学,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一本好的关于禅修的书,应该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日常行为中的不觉察和盲点。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套可操作的“道”,一套可以融入柴米油盐的智慧。它不应该只供人欣赏,更应该供人实践。当我读完之后,我希望我的呼吸会变得更深沉,我的目光会变得更稳定,对外界的纷扰能抱持一份更从容的观察。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抽象的“坛经”精神,转化为鲜活的“在世”的智慧,那它就真正配得上“名家作品”的赞誉了。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评分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