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及应用》是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技术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系统介绍了江苏海涂的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海涂资源及潜力、海涂围垦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海涂围垦布局及开发时序、海涂促淤及工程优化技术、海涂防灾减灾技术、海涂围垦后评估技术等内容。
《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及应用》可供从事海洋海涂科学研究的相关科技人员、管理人员,海洋企事业机构中的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述
1.1 海涂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1.2 江苏海涂基本概况
1.2.1 沿海环境
1.2.2 海涂资源
1.2.3 海涂资源形成及发展趋势
1.3 江苏海涂围垦利用情况
1.4 海洋经济概况
1.5 本书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江苏海涂生态环境状况及趋势
2.1 水文动力环境
2.1.1 潮汐潮流
2.1.2 波浪
2.1.3 悬浮泥沙
2.2 海水水质环境
2.2.1 海水水质环境现状
2.2.2 海洋水质现状评价
2.2.3 海洋水质变化趋势
2.3 海洋沉积物环境
2.3.1 海洋沉积物环境现状
2.3.2 海洋沉积物质量现状评价
2.3.3 海洋沉积物环境变化趋势
2.4 生物生态
2.4.1 生物生态现状
2.4.2 生物生态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第3章 江苏海涂资源与围垦潜力
3.1 海涂资源数量
3.2 海涂资源遥感调查及动态演变
3.2.1 海涂资源范围的动态演变
3.2.2 海岸线信息的动态演变
3.2.3 景观信息的分布及动态演变
3.2.4 海涂资源时空分布特征
3.3 海涂围垦潜力评估
3.3.1 海涂围垦现状
3.3.2 海涂围垦潜力
参考文献
第4章 海涂围垦对水沙环境的影响
4.1 东中国海潮流及江苏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4.1.1 东中围海海域潮流数值模拟
4.1.2 江苏近海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
4.2 江苏沿海中长期围垦规划实施后对水沙环境的影响分析
4.2.1 江苏沿海中长期围垦规划实施后数学模型
4.2.2 围垦前潮汐分布特征
4.2.3 围垦方案实施后对潮汐特征的影响
4.2.4 江苏沿海中长期围垦规划实施后对流场的影响
4.2.5 围垦方案实施后对半潮平均流速的影响
4.2.6 围垦方案实施后对悬沙场的影响
4.2.7 围垦方案实施后对海床冲淤的影响
4.3 连云新城围垦工程对水沙环境的影响
4.3.1 连云新城附近海域数学模型
4.3.2 连云新城围垦后对水沙环境的影响分析
第5章 海涂围垦布局及开发时序
5.1 海涂围垦布局
5.1.1 江苏海涂评价单元研究
5.1.2 江苏海涂围垦布局方案
5.2 海涂围垦开发时序
5.2.1 评价单元确定
5.2.2 海涂围垦开发时序评价模型构建
5.2.3 江苏海涂围垦开发时序
参考文献
第6章 海涂促淤及工程优化技术
6.1 海涂促淤工程优化技术
6.1.1 促淤防冲工程布置及围堤结构
6.1.2 促淤工程平面布置形式
6.1.3 围垦工程优化技术
6.2 海涂围垦景观优化技术
6.2.1 景观优化方法与原理
6.2.2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江苏海涂防灾减灾技术
7.1 江苏海涂围垦区海洋灾害特征分析
7.2 围垦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
7.2.1 江苏海涂风暴潮预警报技术
7.2.2 江苏海涂海浪预警报技术
7.2.3 围垦区警成潮位核定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海涂围垦后评估
8.1 海涂围垦后评估简介
8.1.1 海涂围垦工程后评估定义
8.1.2 后评估目的
8.1.3 海涂围垦后评估的内容
8.1.4 海涂围垦后评估基准时间和丁作流程
8.2 后评估指标体系
8.3 后评估指标计算方法
8.3.1 指标一致化和标准化
8.3.2 后评估分级标准
8.3.3 后评估指标权重
8.3.4 主观赋权法
8.3.5 客观赋权法
8.3.6 权重系数推荐值
8.4 评估案例
8.4.1 评估案例一(连云港滨海新城)
8.4.2 评估案例二(海门市滨海新区)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江苏省海岸带地处我国东海岸中部,南北自31033N至35007,N跨3.5个纬度,属于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东临黄海,北自苏鲁交界的绣针河口,南至长江口北岸,岸线全长约888.945km(2006~2010年江苏近海海洋调查),海域面积3.75万km2。江苏省是海洋资源大省,沿海地区独特的地貌动力孕育了数千平方公里的海涂和游荡性沙洲。沿海滩涂多为淤泥质沿海滩涂,属于可再生资源,且大部分为淤长型,全省未围垦海涂总面积为750.25万亩①。江苏海涂总面积占全国海涂总面积的1/4,是我国重要的后备国土资源,区位优势明显,资源条件独特,战略地位重要,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江苏沿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江苏沿海三市(盐城、连云港和南通)海域和陆地面积超过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人口接近全省的1/4,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6。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江苏沿海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与沿海地区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以及拥有两个全国最早对外开放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推进沿海开发战略成为江苏省的迫切工作。2009年6月,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为江苏海洋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契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利用规划纲要》明确了近期围垦计划和远期目标。在这种背景下,江苏海涂开发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对科学围垦、资源保护与围垦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江苏海域岸滩开阔、掩护条件差、海底地形复杂、易受海洋灾害影响。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系统的围垦布局研究技术和方法,我国围垦工程后评估研究也刚刚兴起,沿海围垦工程普遍开展了以生态评估为重点的海域使用论证,但对围垦后生态功能及社会功能变化的后评估工作尚未做系统研究,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因此,我国急需尽快开展海涂围垦模式、海涂围垦后评估技术、围垦区防灾减灾技术等海涂围垦关键技术的研究,保障围垦工程实施过程及之后的环境和生态维持在良性循环状态,科学开发海涂,加强对海洋海涂开发的监控和管理。
本专著通过对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海涂围垦模式、海涂围垦后评估技术、围垦区的防灾减灾技术等海涂围垦关键技术体系,开展了基于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海涂围垦模式研究,使围垦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为今后海涂围垦合理开发利用、景观格局优化、生态系统修复和海洋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对已建围垦工程开展后评估技术研究,建立围垦后评估技术规程,为今后围垦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本专著由8章组成,约53万字。
第1章“概述”,包括海涂定义及相关概念的阐述、江苏海涂基本概况、江苏沿海环境与社会经济、海涂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本专著的目的及成果介绍等;
第2章“江苏海涂生态环境状况及趋势”,包括海涂围垦区及海洋水文动力环境、海水水质环境、海洋沉积物环境、生物生态调查及趋势研究等;
第3章“江苏海涂资源与围垦潜力”,包括海涂资源特征、资源开发利用概况、海涂资源遥感调查及趋势、海涂围垦的潜力评估等;
第4章“海涂围垦对水沙环境的影响”,包括东中国海潮流及江苏海域潮流泥沙数值模拟、江苏沿海中长期围垦规划实施后对水沙环境的影响分析等;
第5章“海涂围垦布局及开发时序”,包括海涂围垦布局及时序研究;
第6章“海涂促淤及工程优化技术”,包括围垦的促淤工程优化技术、景观优化技术;
第7章“江苏海涂防灾减灾技术”,包括围垦区海洋灾害调查研究、围垦区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等;
第8章“海涂围垦后评估”,包括海涂围垦后评估技术研究、围垦后评估技术应用等。
全书8章均由参加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的科研、院校等单位的科技人员通力协作,历时四年多完成。全稿的完成经过了讨论汇总,成文后进行了全书阅读、统稿与审校。感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李培英研究员、河海大学张长宽教授等的评阅与提出的宝贵意见。
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海涂围垦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始终得到了国家海洋局和江苏省海洋与渔业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对本专著的其他作者及各方面领导一并致以深深的感谢。
希望本专著对海洋围垦开发工作有所帮助和启迪,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欢迎同行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潮涌陆生:中国东部海岸带生态演替与可持续管理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东部广袤海岸带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历史进程,聚焦于该区域独特的地理地貌、生态系统演变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区域产生的长期影响。我们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而精细的视角,理解这片“蓝色国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一部分:东部海岸带的自然基底与地貌演化 第一章:海陆交错带的地理学特征 本章首先勾勒出中国东部海岸线的宏观地理格局。从北方的辽东湾到南方的珠江三角洲,海岸类型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从泥质平原到岩石岬角,从曲折的溺谷型海岸到宽阔的堆积型海岸。我们详细考察了驱动这些地貌特征形成的核心动力:季风气候、河流泥沙输入、海浪侵蚀与沉积作用,以及区域构造活动的长期控制。 第二章:全新世以来的海岸线变迁 重点探讨了过去一万年间,在海平面波动和河流系统调整的共同作用下,东部海岸带的动态调整过程。通过对古海岸沉积序列的分析,揭示了在不同气候阶段(如中全新世的温暖湿润期与近期的小气候波动)下,海岸带侵蚀与堆积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阐述了如杭州湾、长江三角洲等关键区域,其陆地边界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的迁移。 第三章:河流泥沙的命运与输送机制 河流是塑造东部海岸地貌的主要工程师。本章聚焦于长江、黄河、珠江等主要河流携带的巨大物质载荷。分析了泥沙在河口域的分配机制——河流动力、潮汐作用和波浪作用如何共同决定了泥沙是沉积形成三角洲前缘,还是被输送到邻近的海岸区域。探讨了上游水利工程(如大型水坝建设)对下游泥沙供应的削减效应及其对海岸平衡的连锁反应。 第二部分:海岸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章:潮间带的生命奇迹 潮间带是地球上生命力最顽强的生态系统之一。本章细致描绘了不同基质(沙滩、泥滩、岩礁)上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带现象。研究了当地生物(如双壳类、底栖蠕虫、滩涂蟹类)为应对周期性的淹没与暴露所采取的生理与行为适应机制。强调了维持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脆弱性。 第五章:河口湿地与生物多样性热点 河口湿地(包括红树林、盐沼和河口湾)是连接陆地与海洋的关键生态节点。本章深入剖析了盐度梯度、营养物质输入与沉积物特性如何构建了复杂的食物网结构。以长江口、闽江口等地为例,阐明了这些湿地在鱼类、鸟类栖息地、碳汇功能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重点讨论了盐沼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其对沉积稳定性的贡献。 第六章:近岸海域的初级生产力与食物链基础 关注近岸海域浮游生物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季节性海温、光照、河流径流带来的营养盐输入对赤潮、绿潮等现象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影响。探讨了海洋初级生产者(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如何影响上层消费者(如经济鱼类和贝类)的渔业资源基础。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对海岸带的长期影响与管理挑战 第七章:海岸开发的历史轨迹与环境代价 回顾了近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为适应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而进行的土地利用模式的剧变。分析了大规模的港口建设、旅游业开发以及城市化进程对原有自然环境的改造强度和速度。重点评估了硬化海岸线(海堤、护岸)建设对海岸动力过程的干扰和对生态栖息地的破碎化影响。 第八章:水质压力与富营养化问题 东部沿海的陆源污染物排放,尤其是氮、磷营养盐的过量输入,是当前生态系统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本章量化了农业径流、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对近岸海域水质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富营养化如何驱动生态失衡,包括缺氧区的形成和对底栖生物群落的长期抑制作用。 第九章:气候变化与海岸带的适应性管理 展望未来,本章着重探讨气候变化带来的双重压力:海平面加速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风暴潮)的频率增加。分析了这些变化对低洼海岸湿地的淹没风险,以及对现有沿海防护体系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海岸带可持续管理框架,强调利用自然解决方案(如恢复红树林和盐沼)来增强海岸韧性的重要性。 第十章:综合管理与区域合作的未来路径 本章总结了多学科、跨尺度的管理需求。探讨了建立海洋空间规划(MSP)的必要性,以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冲突。强调了科研监测、公众参与和区域间信息共享在维护东部海岸带长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书旨在为海岸带规划师、环境科学家、资源管理者以及关注海洋生态保护的公众,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备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