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是极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全世界均高度重视。就中国而言,4000个县城及以上城镇,均需要建设和运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市场容量巨大。然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还在发展之中,急需不断总结和提高,因此本书学术和实践意义重大。本书结合医疗废物的概念和当前广泛使用的处理处置技术,内容系统且完整地阐述了医疗废物管理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理论框架,着重介绍了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和处置流程,由具有丰富的废物处理经验的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人员编写,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技术知识,对于全国各城镇的卫生机构、环境工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或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管理、处理技术等,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概述,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技术,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等。
本书突出了实际技术和实用设备的介绍,并包含了特大型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案例,可供环境工程专业(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设计人员和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史昕龙,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博士均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历任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现为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参与或主持了上海市一系列重大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包括医疗废物焚烧工程、上海市生活垃圾收运工程等,是国内经验丰富的固体废物专家和管理人员。
前言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病人生活、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害固体废物。虽然医疗废物与其他种类的固体废物相比,其总量并不大,但这类废物中常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有害物质,是产生各种传染病及病虫害的重要污染源。
为了避免医疗废物的转移、存放、处置等环节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对医疗废物各环节的约束和管理成了各国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公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来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应遵循风险预防、安全害的原则,防治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
目前,国内外处置医疗废物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仍然是焚烧技术。医疗废物经过高温焚烧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消毒灭菌并去除绝大部分的污染物,可实现大幅度的减容。在非焚烧技术方面,国内应用最多的是微波消毒、高温蒸煮、化学消毒法等预处理技术,在处理后仍需按照生活垃圾运用末端处置技术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置;等离子气化技术也属非焚烧处置技术,但目前在国内对等离子气化技术处置医疗废物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医疗废物的特性,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和我国医疗废物的收集及运输方法,详述了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置技术及焚烧污染物的控制方法,对医疗废物的非焚烧技术也做了相关介绍。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第二版除了更新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外,还详细介绍了医疗废物焚烧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烟气、废水、灰渣等污染物的处置方法和相关标准,并陈述了各类非焚烧处置技术,包括等离子气化等新兴处置技术。此外,本书第二版还新增了 “特大型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章节,以供学习借鉴。
本书(第二版)由史昕龙、赵由才主编。参加编写的有:赵由才、杨菲(第1章);金豫佳(第2章);赵由才、陈檬(第3章);阮剑波(第4章);史昕龙、卢青、徐宝兴、陆富强(第5章);陈檬、阮剑波(第6章);史昕龙、卢青(第7章)。全书最后由赵由才负责统稿,史昕龙负责审稿。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疏漏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第一版前言
医疗废物主要指城市、乡镇中各类医院、卫生防疫、病员疗养、畜禽防治、医学研究及生物制品等单位产生的垃圾,包括医院临床废物如手术和包扎残余物,生物培养、动物试验残余物,化验检查残余物,传染性废物,废水处理污泥,废药物、药品,感光材料废物(如X光和CT检查中产生的废显影液及胶片)。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SARS病毒等)、寄生虫,还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必须严格处理与管理,应该控制包装、贮存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传染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的流散等,以确保居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污染物,虽然与其他固体废物相比,其总量不大,但由于这类废物是有害病菌、病毒的传播源头之一,也是产生各种传染病及病虫害的污染源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医疗废物管理及其处置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已经把医疗废物列为危险废物,其处理正在受到严密控制与监管,各地正逐步建立起监管体制,形成完善的处置系统。
医疗废物一般采用高温焚烧方法进行处置,并要求焚烧后的底灰和尾气必须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够排放,同时我国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办法,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并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焚烧处理的单位实施许可证制度管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有部分单位采用微波或高温消毒的方法对医疗垃圾进行预处理,热分解、等离子等技术也不断地应用于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管理、处理技术等,内容包括医疗垃圾产量预测、污染控制管理体系、焚烧与非焚烧处理方法、移动式处理设备等,可供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的编写受到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2003BA808A17)、国家“863”计划(A类,No.2002AA64907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20020247020)的部分资助。
全书由赵由才、张全、蒲敏任主编,李兵、李茂德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张全、蒲敏、李兵(第一章);李茂德、李兵、张全、陈立波、陈荔英(第二章);李兵、李茂德、赵由才、徐伟锋、陈荔英(第三章):李茂德、张全、蒲敏(第四章);宋立言、张善发、李兵、赵由才(第五章)。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5月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硬朗和写实,充满了浓厚的工程实践气息,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车间感”。作者显然是一位在现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他的语言简洁、直接,充满了对实际操作中“陷阱”的警示。书中大量的篇幅都用来细致描述各种处理设施的选型、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中的关键控制点。例如,关于污泥脱水系统的优化操作,作者居然详细列举了五种不同污泥来源下的最佳絮凝剂投加量波动范围,并配有详细的图表说明,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价值是其他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工程师的经验之谈”,比如“当进水pH值出现快速波动时,应首先检查的三个阀门位置”,这些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口诀”。虽然对于追求理论深度的学者来说,可能觉得缺乏足够的数学推导和前沿学术引用,但对于正在负责或即将负责现场运行管理的人员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替代的“保命符”。
评分哇,最近读了这本关于新材料的专著,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叹服。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已有的理论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提出了一套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关于界面张力如何调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修正模型。尤其是关于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均匀性的那几章,讲解得极为细致,从经典的润湿理论到最新的表面改性策略,层层递进,让人对如何设计高性能复合材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插图的质量也是顶级的,那些高分辨率的TEM和SEM图像,清晰地展示了纳米粒子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对于那些更偏向于理论计算的读者来说,可能对计算化学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面的应用深度略感不足,毕竟这本书的重心显然放在了实验表征和材料工程应用上。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对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内容扎实,视野开阔,绝对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的位置。
评分这是一本在文献综述和交叉学科整合方面做得极其出色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博学程度令人惊叹,他成功地将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乃至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讨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一特定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时,总能追溯到其背后的科学发现的源头,并清晰地勾勒出技术演进的脉络。例如,在介绍厌氧消化技术时,他不仅回顾了微生物群落演变的经典实验,还引入了系统生物学中关于代谢路径调控的最新发现,让读者对这一“古老”的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时,采用了多维度的评分体系,而非简单的优劣对比,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索引和关键词的组织略显复杂,初次查找特定信息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适应作者的分类逻辑。但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知识的立体网络,非常适合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前沿技术预判的专业人士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与其说它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宏大叙事的哲学著作。作者的笔触非常宏大且富有远见,他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工艺参数或设备规格,而是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框架下,对传统工业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特别是他阐述“循环经济”概念时,那种将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与生态平衡融为一体的论述,极具启发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系统思维”的那一章,作者强调必须将污染源、资源流和价值链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管理,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式。虽然书中对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降解路线的介绍略显简略,但其对政策制定和社会接受度的探讨,却达到了极高的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为决策者和战略规划师准备的,它迫使我们跳出技术细节的泥沼,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可持续性”这个词有了更丰富、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我发现这本书在基础知识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入门级教科书。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就像是牵着你的手,一步步地带你领略复杂的环境科学原理。例如,在讲解污染物在水相和气相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时,他总是先从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定律出发,再辅以简洁明了的数学公式推导,最后再联系实际案例进行解释。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设置的“案例分析与思考题”部分,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非常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对于最新的在线监测技术和实时反馈控制系统的介绍不够详尽,这些属于前沿实践的领域,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得到更多补充。但就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易懂性而言,这本书绝对是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