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医疗废物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医疗废物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史昕龙,赵由才 编
图书标签:
  • 医疗废物
  • 废物管理
  • 污染控制
  • 资源化
  • 环境工程
  • 公共卫生
  • 医疗安全
  • 第二版
  • 固体废物
  • 处理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1784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51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医疗废物是极为严重的污染物之一,全世界均高度重视。就中国而言,4000个县城及以上城镇,均需要建设和运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市场容量巨大。然而,医疗废物处置技术还在发展之中,急需不断总结和提高,因此本书学术和实践意义重大。本书结合医疗废物的概念和当前广泛使用的处理处置技术,内容系统且完整地阐述了医疗废物管理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理论框架,着重介绍了医疗废物的全过程管理和处置流程,由具有丰富的废物处理经验的固体废物处理和管理人员编写,为读者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医疗废物管理与处置技术知识,对于全国各城镇的卫生机构、环境工程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长期从事医疗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或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技术人员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和实用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管理、处理技术等,内容包括医疗废物概述,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技术,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等。
本书突出了实际技术和实用设备的介绍,并包含了特大型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实际案例,可供环境工程专业(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的管理、设计人员和医疗废物处理设备的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作者简介

史昕龙,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毕业于同济大学、香港大学,博士均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历任上海环境集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环境实业有限公司科技与信息管理部总经理,现为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参与或主持了上海市一系列重大环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包括医疗废物焚烧工程、上海市生活垃圾收运工程等,是国内经验丰富的固体废物专家和管理人员。

内页插图

目录

1医疗废物概述/1
1.1医疗废物的定义和特性1
1.1.1医疗废物的定义1
1.1.2医疗废物的分类3
1.1.3医疗废物的物理化学特性10
1.2医疗废物的来源和产生11
1.2.1医疗废物的来源11
1.2.2医疗废物的产生13
1.3医疗废物的产量与预测15
1.3.1国外城市医疗废物的产量与成分15
1.3.2我国医疗废物的产量及预测18
1.3.3医疗废物产量的预测19
1.4医疗废物的特性与危害20
1.4.1医疗废物对环境的危害特性20
1.4.2医疗废物对环境的污染21
1.5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24
1.5.1医疗废物污染的健康风险25
1.5.2医疗废物危害健康的影响要素26
1.5.3医疗废物污染的健康危害27
1.5.4病原性微生物的环境生存能力31
1.5.5进一步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31
1.5.6结论32
2医疗废物的管理/34
2.1医疗废物污染防治的法规与其控制标准体系34
2.1.1国外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法规34
2.1.2我国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法规和控制标准体系42
2.2我国医疗废物污染防治总体规划45
2.3我国医疗废物污染控制现状和发展方向47
2.3.1我国医疗废物处置现状47
2.3.2我国医疗废物污染控制发展方向49
3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50
3.1医疗废物的收集和贮存50
3.2医疗废物的运输51
3.2.1医疗废物转运车辆51
3.2.2作业人员52
3.2.3包装袋与周转箱53
3.2.4医疗废物运输具体要求54
4医疗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59
4.1焚烧技术59
4.2非焚烧技术60
4.2.1预处理技术60
4.2.2末端处置技术61
4.3各种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比较与选择61
4.4我国医疗废物处理处置技术的应用前景63
5医疗废物焚烧处理技术/64
5.1医疗废物焚烧概论64
5.1.1医疗废物焚烧基本概念65
5.1.2医疗废物焚烧过程67
5.1.3医疗废物焚烧产物69
5.1.4医疗废物焚烧过程污染物的产生70
5.2焚烧的处理指标、标准及要求73
5.2.1医疗废物焚烧的处理指标及定义73
5.2.2医疗废物焚烧的技术要求75
5.2.3影响医疗废物焚烧的主要因素75
5.2.4焚烧过程的平衡分析80
5.3医疗废物焚烧处置技术90
5.3.1医疗废物焚烧炉90
5.3.2医疗废物焚烧最佳可行性技术分析94
5.3.3医疗废物焚烧炉设计原则及要点96
5.3.4医疗废物焚烧系统及其构成103
5.4医疗废物焚烧烟气污染控制技术109
5.4.1焚烧烟气中污染物的种类110
5.4.2焚烧废气污染形成机制110
5.4.3医疗废物焚烧烟气特点116
5.4.4焚烧烟气污染控制方法117
5.5医疗废物焚烧自动控制系统131
5.5.1自动控制系统131
5.5.2系统软/硬件及主要控制功能132
5.6其他污染防治系统137
5.6.1灰渣处理系统137
5.6.2废水处理系统139
6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142
6.1概论142
6.1.1采用非焚烧技术的缘由142
6.1.2高温蒸汽灭菌工艺143
6.1.3化学消毒工艺143
6.1.4微波消毒工艺143
6.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置技术144
6.2.1工艺概况144
6.2.2设备形式145
6.2.3与医疗废物焚烧处置技术比较的优缺点145
6.2.4规范要求146
6.3医疗废物化学消毒技术148
6.3.1概述148
6.3.2化学消毒处置系统150
6.4医疗废物微波消毒技术150
6.4.1技术概况152
6.4.2适用范围152
6.4.3废物残渣的排放152
6.4.4微波技术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153
6.5医疗废物等离子体气化技术155
6.5.1起源155
6.5.2原理155
6.5.3优点157
6.5.4系统工艺组成157
6.5.5污染控制158
6.5.6国外处置案例159
7特大型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以“上海”为例/162
7.1基本概况162
7.2医疗废物收集收运系统163
7.2.1医疗废物的收运模式163
7.2.2周转箱163
7.2.3医疗废物收运的收运路线163
7.3医疗废物焚烧系统处置技术方案164
7.3.1第三条焚烧生产线医疗废物处理处置工艺流程164
7.3.2焚烧系统164
参考文献/167

前言/序言

前言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病人生活、医疗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有害固体废物。虽然医疗废物与其他种类的固体废物相比,其总量并不大,但这类废物中常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有害物质,是产生各种传染病及病虫害的重要污染源。


为了避免医疗废物的转移、存放、处置等环节对人类和社会带来危害,对医疗废物各环节的约束和管理成了各国关注的问题。国内外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公约、政策方针、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文件来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医疗废物的收集、贮存和运输应遵循风险预防、安全害的原则,防治医疗废物收集、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


目前,国内外处置医疗废物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仍然是焚烧技术。医疗废物经过高温焚烧可以达到较彻底的消毒灭菌并去除绝大部分的污染物,可实现大幅度的减容。在非焚烧技术方面,国内应用最多的是微波消毒、高温蒸煮、化学消毒法等预处理技术,在处理后仍需按照生活垃圾运用末端处置技术对医疗废物进行处置;等离子气化技术也属非焚烧处置技术,但目前在国内对等离子气化技术处置医疗废物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本书全面地介绍了医疗废物的特性,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废物的管理方法和我国医疗废物的收集及运输方法,详述了医疗废物的焚烧处置技术及焚烧污染物的控制方法,对医疗废物的非焚烧技术也做了相关介绍。


与第一版相比,本书第二版除了更新医疗废物管理的相关法律外,还详细介绍了医疗废物焚烧技术的核心内容,包括烟气、废水、灰渣等污染物的处置方法和相关标准,并陈述了各类非焚烧处置技术,包括等离子气化等新兴处置技术。此外,本书第二版还新增了 “特大型城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章节,以供学习借鉴。


本书(第二版)由史昕龙、赵由才主编。参加编写的有:赵由才、杨菲(第1章);金豫佳(第2章);赵由才、陈檬(第3章);阮剑波(第4章);史昕龙、卢青、徐宝兴、陆富强(第5章);陈檬、阮剑波(第6章);史昕龙、卢青(第7章)。全书最后由赵由才负责统稿,史昕龙负责审稿。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疏漏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6年10月




第一版前言


医疗废物主要指城市、乡镇中各类医院、卫生防疫、病员疗养、畜禽防治、医学研究及生物制品等单位产生的垃圾,包括医院临床废物如手术和包扎残余物,生物培养、动物试验残余物,化验检查残余物,传染性废物,废水处理污泥,废药物、药品,感光材料废物(如X光和CT检查中产生的废显影液及胶片)。医疗废物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如SARS病毒等)、寄生虫,还含有其他有害物质,必须严格处理与管理,应该控制包装、贮存和处理过程中可能发生传染性物质、有害化学物质的流散等,以确保居民健康和环境安全。


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污染物,虽然与其他固体废物相比,其总量不大,但由于这类废物是有害病菌、病毒的传播源头之一,也是产生各种传染病及病虫害的污染源之一,世界各国越来越高度重视医疗废物的管理与处理。自20世纪50年代起,医疗废物管理及其处置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关注。我国已经把医疗废物列为危险废物,其处理正在受到严密控制与监管,各地正逐步建立起监管体制,形成完善的处置系统。


医疗废物一般采用高温焚烧方法进行处置,并要求焚烧后的底灰和尾气必须达到相关标准后才能够排放,同时我国参照危险废物管理办法,执行了转移联单制度,并对从事医疗废物收集焚烧处理的单位实施许可证制度管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有部分单位采用微波或高温消毒的方法对医疗垃圾进行预处理,热分解、等离子等技术也不断地应用于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本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医疗垃圾处理方面的管理、处理技术等,内容包括医疗垃圾产量预测、污染控制管理体系、焚烧与非焚烧处理方法、移动式处理设备等,可供从事环境工程专业(特别是医疗废物处理)的人员参考。


本书的编写受到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小城镇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小城镇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开发”(2003BA808A17)、国家“863”计划(A类,No.2002AA649070)、教育部“博士点”基金(No.20020247020)的部分资助。


全书由赵由才、张全、蒲敏任主编,李兵、李茂德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有:张全、蒲敏、李兵(第一章);李茂德、李兵、张全、陈立波、陈荔英(第二章);李兵、李茂德、赵由才、徐伟锋、陈荔英(第三章):李茂德、张全、蒲敏(第四章);宋立言、张善发、李兵、赵由才(第五章)。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5月



丛书总序:环境科学前沿探索与实践指引 尊敬的读者: 我们非常荣幸地向您推出《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第二版)。本丛书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前固体废物处理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理论、工程技术、政策法规以及新兴的资源化利用策略。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下,固体废物管理已不再是简单的末端治理问题,而是关乎资源安全、环境保护乃至社会经济结构优化的核心议题。 本丛书的编撰汇集了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的智慧结晶,力求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我们深知,不同类别的固体废物(如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建筑垃圾、危险废物等)其特性、处理目标和资源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丛书的每一分册都将聚焦于特定领域,进行深度剖析,力求为科研人员、工程师、环境管理人员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权威、全面且具有前瞻性的参考资料。 本丛书的宗旨在于: 1. 构建系统理论框架: 梳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领域的经典理论基础,引入最新的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交叉学科视角,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聚焦前沿技术创新: 全面介绍热处理、物化处理、生物处理等传统技术在效率提升和污染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重点阐述厌氧消化、热解气化、高级氧化技术在资源回收中的应用潜力。 3. 推动资源化循环经济实践: 深入探讨固体废物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的技术路径,包括材料回收、能源化利用(如垃圾发电、生物燃料生产)以及无害化后的土地利用。 4. 强调法规与标准体系: 结合国际先进经验和国内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固体废物管理的法规体系、环境风险评估方法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丛书》(第二版)的出版,标志着我们在推动固体废物领域从“末端治理”向“全程管理与价值提升”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期望本丛书能够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固体废物管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智力支撑。 --- (以下为本丛书其他分册可能涵盖的范畴,旨在展示丛书的广度和深度,但不包含您特定指出的那一册内容) 丛书分册概览(示例) 第一分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能源化利用技术 本分册聚焦于人口高度集中区域产生的城市生活垃圾(MSW)的复杂性、组分变化规律及其高效处理策略。内容涵盖: 1. 垃圾组分特性与源头减量: 详细分析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生活垃圾的物理化学特性、热值变化,以及基于分类收集的源头减量技术与效果评估模型。 2. 现代焚烧技术与污染控制: 深入探讨流化床、炉排炉等主流焚烧炉的设计原理、运行优化,以及二噁英、酸性气体、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高效协同控制技术,包括SNCR/SCR脱硝、活性炭喷射、布袋除尘等系统集成。 3. 厌氧消化与生物能源: 阐述有机质厌氧消化过程的微生物机制、工艺优化(如热水解预处理、两相消化),以及沼气提纯与生物天然气(SNG)的制备技术。 4. 垃圾渗滤液处理: 综合介绍针对高氨氮、难降解有机物的渗滤液预处理(如吹脱、芬顿氧化)到深度生化处理(如MBR、BAF)的全流程技术路线。 第三分册:工业固体废物(不含危险废物)的减量化与资源化 本分册专门面向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炉渣、粉煤灰、冶炼渣、脱硫石膏等大宗工业固废,侧重其工程应用与材料化: 1. 工业固废的特性与环境风险评估: 分析各类工业固废的矿物学特征、浸出毒性,并建立相应的环境风险预测模型。 2. 水泥建材与道路工程应用: 详述粉煤灰、矿渣微粉作为水泥替代品(胶凝材料)的活性激发技术、性能提升机制,以及在混凝土和道路底基层中的应用规范与技术要求。 3. 冶金渣的高值化利用: 重点介绍高炉矿渣、钢渣的粒化、粒化冷却技术,以及通过选矿、磁选、化学浸出等方法回收其中有价金属(如铁、锌、钒)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4. 脱硫石膏的深度加工: 探讨脱硫石膏转化为高强度石膏板、新型建筑材料,以及在土壤改良剂中应用的化学改性技术。 第五分册: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循环利用工程 本分册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C&D Waste)的破碎、分选与再生骨料生产工艺: 1. 建筑垃圾的源头分类与组分解析: 探讨施工现场源头分类的效率瓶颈,以及混凝土、砖块、木材、金属等组分的精确分离技术。 2. 再生骨料的生产与性能调控: 详细介绍移动式、固定式建筑垃圾处理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包括骨料的机械破碎、水力分选、磁选除杂技术,重点研究再生骨料的吸水率、压碎指标等工程性能的提升方法。 3. 再生混凝土与砌块制造: 阐述再生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在普通强度混凝土、预制构件(如混凝土砌块、砖)中的应用技术、配合比设计原则及耐久性评估。 4. 废弃木材与塑料的回收利用: 介绍建筑废弃木材制备刨花板、木塑复合材料的技术路径,以及建筑废弃塑料的回收造粒工艺。 我们坚信,通过对固体废物管理全链条的精细化研究和技术创新,本丛书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目标贡献坚实的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硬朗和写实,充满了浓厚的工程实践气息,读起来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车间感”。作者显然是一位在现场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资深工程师,他的语言简洁、直接,充满了对实际操作中“陷阱”的警示。书中大量的篇幅都用来细致描述各种处理设施的选型、安装、调试和日常维护中的关键控制点。例如,关于污泥脱水系统的优化操作,作者居然详细列举了五种不同污泥来源下的最佳絮凝剂投加量波动范围,并配有详细的图表说明,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价值是其他理论书籍无法比拟的。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工程师的经验之谈”,比如“当进水pH值出现快速波动时,应首先检查的三个阀门位置”,这些都是书本上找不到的“口诀”。虽然对于追求理论深度的学者来说,可能觉得缺乏足够的数学推导和前沿学术引用,但对于正在负责或即将负责现场运行管理的人员而言,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不可替代的“保命符”。

评分

哇,最近读了这本关于新材料的专著,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作者在探讨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复杂关系时,那种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人叹服。他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已有的理论模型,更重要的是,他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提出了一套非常具有说服力的、关于界面张力如何调控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修正模型。尤其是关于纳米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分散均匀性的那几章,讲解得极为细致,从经典的润湿理论到最新的表面改性策略,层层递进,让人对如何设计高性能复合材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插图的质量也是顶级的,那些高分辨率的TEM和SEM图像,清晰地展示了纳米粒子与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节,即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不过,对于那些更偏向于理论计算的读者来说,可能对计算化学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面的应用深度略感不足,毕竟这本书的重心显然放在了实验表征和材料工程应用上。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对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极具价值的参考书,内容扎实,视野开阔,绝对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的位置。

评分

这是一本在文献综述和交叉学科整合方面做得极其出色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博学程度令人惊叹,他成功地将化学工程、生物工程乃至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讨论。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探讨某一特定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时,总能追溯到其背后的科学发现的源头,并清晰地勾勒出技术演进的脉络。例如,在介绍厌氧消化技术时,他不仅回顾了微生物群落演变的经典实验,还引入了系统生物学中关于代谢路径调控的最新发现,让读者对这一“古老”的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对不同技术路线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时,采用了多维度的评分体系,而非简单的优劣对比,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如果说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那就是索引和关键词的组织略显复杂,初次查找特定信息时,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适应作者的分类逻辑。但总而言之,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个知识的立体网络,非常适合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和前沿技术预判的专业人士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与其说它是一本技术手册,不如说它更像是一部深入探讨可持续发展宏大叙事的哲学著作。作者的笔触非常宏大且富有远见,他没有拘泥于具体的工艺参数或设备规格,而是着眼于整个生命周期评估(LCA)的框架下,对传统工业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特别是他阐述“循环经济”概念时,那种将经济效益、社会责任与生态平衡融为一体的论述,极具启发性。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系统思维”的那一章,作者强调必须将污染源、资源流和价值链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管理,这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末端治理”的思维定式。虽然书中对一些前沿的生物技术降解路线的介绍略显简略,但其对政策制定和社会接受度的探讨,却达到了极高的深度。这本书更像是为决策者和战略规划师准备的,它迫使我们跳出技术细节的泥沼,去思考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可持续性”这个词有了更丰富、更具批判性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接触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我发现这本书在基础知识的构建上做得非常出色,几乎可以说是一部无可挑剔的入门级教科书。作者的叙述逻辑极其清晰,就像是牵着你的手,一步步地带你领略复杂的环境科学原理。例如,在讲解污染物在水相和气相中的迁移转化机制时,他总是先从最基本的物理化学定律出发,再辅以简洁明了的数学公式推导,最后再联系实际案例进行解释。这种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学习门槛。我特别喜欢书中设置的“案例分析与思考题”部分,这些题目往往不是简单地套用公式,而是要求结合当地的地理和气候特征进行综合分析,非常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唯一的遗憾是,书中对于最新的在线监测技术和实时反馈控制系统的介绍不够详尽,这些属于前沿实践的领域,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得到更多补充。但就基础理论的系统性和易懂性而言,这本书绝对是同类教材中的佼佼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