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上)

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沙忠利 著
图书标签:
  • 底栖动物
  • 甲壳动物
  • 胶州湾
  • 青岛
  • 海洋生物
  • 生物多样性
  • 海洋生态
  • 动物学
  • 无脊椎动物
  • 分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921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16804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36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胶州湾是北方典型的温带海湾,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位于胶州湾畔。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瑞玉教授为首的十多位学者在此从事甲壳动物分类学研究,通过长期的标本采集和虔心研究,较为完整准确地记录和展示了该海域的甲壳动物物种多样性。本书就是该研究结果的系统总结和集成,其描写的种数超过了此前任何文章和专著的报告,将为甲壳动物分类学、底栖动物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基本的基础资料,也必将是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和教学的学者们需要的重要参考图书之一。这是本专著的第一册,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述:先是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概况;后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甲壳动物分类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及相关研究人员为甲壳动物分类学所做出的贡献;也介绍了甲壳动物*新的分类系统,为从事本学科的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描述了胶州湾和青岛邻近水域的底栖甲壳动物(一),共计151种,分隶于甲壳动物亚门的3纲9目44科98属。它们多属于小个体底栖甲壳动物,其数量多,分布广,生活周期短,生物多样性成度高,是底栖甲壳动物组成中的重要成员,多数采自潮间带和浅水,其中少数种类由于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已很难采到。文中对每种的描述都有异名录、标本采集地、形态描述、生态习性和地理分布等项,并附有形态图,材料翔实,数据可靠。该海域出现的大型甲壳动物十足目中的种类将在后续书(二)(第2册)中报告。该书种类的报告和资料的积成,将对本海域底栖生物本底详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目录

总述
甲壳动物亚门
(一)鳃足纲
一、无甲目
1.卤虫科
卤虫属
11中国卤虫
(二)颚足纲
蔓足下纲
围胸总目

二、茗荷目
2.茗荷科
条茗荷属
2)耳条茗荷
3)细板条茗荷
4)条茗荷
茗荷属
51茗荷
6)龟茗荷
3.花茗荷科
板茗荷属
7)蟹板茗荷

三、无柄目
4.古藤壶科
舟藤壶属
8)陀螺舟藤壶
条藤壶属
9)高峰条藤壶
10)高脊条藤壶
11)薄壳条藤壶
5.藤壶科
纹藤壶属
12)纹藤壶
13)象牙纹藤壶
14)致密纹藤壶
15)杂色纹藤壶
藤壶属
16)缺刻藤壶
管藤壶属
17)白脊管藤壶
18)泥管藤壶
6.小藤壶科
小藤壶属
19)东方小藤壶
(三)软甲纲
掠虾亚纲

四、口足目
7.矮虾蛄科
方额虾蛄属
20)排列方额虾蛄
8.虾蛄科
绿虾蛄属
21)圆尾绿虾蛄
口虾蛄属
22)黑斑口虾蛄
23)口虾蛄
真软甲亚纲
囊虾总目

五、糠虾目
9.糠虾科
准异糠虾属
24)双眼准异糠虾
红糠虾属
……
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下) 本书聚焦于胶州湾及青岛周边海域的底栖甲壳类动物多样性、生态学特性及生物地理学分布,作为《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上)》的姊妹篇,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该区域特有及常见甲壳动物的分类学修订、种群动态监测、生态功能评价以及海洋环境变化对其群落结构的影响。本书的编写严格遵循生物学研究的规范,内容充实且具前沿性,为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环境科学家以及水产资源管理者提供详尽的参考资料。 --- 第一部分:高级分类学与形态特征的深入解析 (本部分在前作对常见物种的概述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形态学上难以区分或分类地位存在争议的物种,特别关注了分子系统学的最新进展。) 第一章:复杂属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本章致力于解决(上)册中遗留的分类学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在形态学上高度相似但生态位可能存在差异的类群。 1.1 絮状毛蟹属(Pilumnus spp.)的遗传距离测定: 选取胶州湾常见的数个Pilumnus 种,通过线粒体DNA(如COI片段)和核DNA(如18S rRNA)的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重点分析了形态变异性较大的种群是否构成独立的进化单元(Evolutionary Unit),并提出了基于分子数据的种界划分建议。详细展示了不同地理位置采集样本的遗传分化图谱。 1.2 短尾类(Brachyura)的隐存种(Cryptic Species)检测: 针对滨蟹科(Grapsidae)和和尚蟹科(Macropodidae)中形态上高度趋同的物种,运用形态计量学(Morphometrics)与几何形态测量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s)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其外部形态差异,并与分子数据进行交叉验证。报告了新发现的可能为中国黄海特有或新描述的隐存种的证据。 1.3 桡足类(Copepoda)附着生活类型的分类修订: 针对底栖环境中的附着性或半固着性桡足类,修正了以往基于传统形态学的分类系统,引入了微观扫描电镜(SEM)观察到的附着器官结构特征,并将其与已发表的国际数据库进行比对,以确定其在广义的桡足亚纲中的准确位置。 第二章:幼体发育学与变态过程的比较研究 甲壳动物的幼体阶段是决定其种群动态和环境适应性的关键环节。本章详尽描述了特定优势种类的全生命周期发育谱系。 2.1 虾类(Caridea)的蚤状幼体(Zoea)与溞状幼体(Mysis)的形态学演化: 选取了常见的玻璃虾科(Palaemonidae)和长臂虾科(Alpheidae)代表性物种,详细描绘了其在不同发育阶段的附肢形态、感觉器结构以及棘刺的排列方式。特别关注了在水流和底质环境压力下,幼体形态可能发生的保守性或适应性变化。 2.2 蟹类幼体摄食策略的生态适应性: 分析了特定蟹类幼体(如招潮蟹和方蟹的幼体)在不同盐度和悬浮颗粒浓度下的滤食效率和捕食行为。通过室内实验模拟不同水体条件,确定了其幼体存活率与特定粒径食物源的相关性,揭示了其对胶州湾水文条件变化的敏感性。 --- 第二部分:种群生态学与生物地理学分布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甲壳动物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分布规律、种群结构,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第三章:特定优势种群的密度、生物量与生命周期 本章侧重于对区域生态系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甲壳动物种群进行量化研究。 3.1 锯缘青蟹(Scylla serrata)的生长方程与年龄结构分析: 基于长期监测数据,运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和/或随机前沿分析(SFA)模型,精确估算出不同生境(红树林边缘、河口泥滩)中锯缘青蟹的生长速率和最大体型。通过耳石或步足壳的生长轮分析,确定了其平均寿命和关键的繁殖年龄。 3.2 浒苔入侵对底栖虾类种群空间重叠的影响: 研究了近年来胶州湾浒苔(Ulva spp.)大规模爆发事件前后,关键虾类物种(如中国毛虾和各种暖水性对虾)的垂直分布和水平聚集模式的变化。利用Overlapping Index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量化了栖息地结构复杂性降低对群落稳定性的冲击。 3.3 底栖甲壳动物的季节性迁移与繁殖周期同步性: 通过连续两年进行的网采和拖网调查,绘制了数种重要经济虾蟹类(如三疣梭子蟹、日本蟳)的繁殖高峰期和向外海或深水区迁移的路径。分析了温度、盐度和初级生产力对这些周期性活动的触发机制。 第四章:生物地理学区系划分与扩散机制 本章将胶州湾的甲壳动物群落置于更广阔的西太平洋生物地理学背景下进行比较分析。 4.1 与邻近海域(如黄海中部、东海北部)的区系比较: 通过Jaccard相似性系数和Raup-Crick不纯度指数,量化了胶州湾甲壳动物区系与韩国近海、辽东湾以及长江口海域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胶州湾表现出显著的暖温性向暖温带过渡区的特征,并识别出少数具有明显暖水种(如部分热带漂浮性蟹类)的“先锋种”。 4.2 现代海洋学过程对扩散的影响: 结合海洋环流模型数据(如黄海沿岸流和济州暖流的路径),推测了特定外来种(如某些入侵性的方蟹或短尾蟹)定殖的潜在途径。利用DNA条形码技术追踪了数个漂浮幼体期较长的物种的来源地(Source Population)。 4.3 历史地质事件对生物地理格局的塑造: 简要回顾了末次冰期以来海平面的升降对胶州湾古海岸线和甲壳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并推测了当前部分特有种的古地理起源。 --- 第三部分:环境胁迫下的生态响应与模型构建 (本部分侧重于应用生态毒理学、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系统功能模型,评估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甲壳动物群落的长期影响。) 第五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累积与毒性效应 5.1 重金属(Hg, Cd, Pb)在主要滤食性甲壳动物体内的生物放大: 选择太平洋牡蛎(作为指示生物的参考)和特定底栖虾类,测定其肝胰腺、肌肉组织中典型重金属的浓度。运用生物富集因子(BCF)和生物放大因子(BAF)评估污染物在食物网不同营养级的转移效率,并结合相关性分析,确定关键的生物标志物。 5.2 塑料微粒(MPs)对拟穴青蟹(Macrophthalmus spp.)消化系统的影响: 对采自不同沉积物类型的蟹类进行消化道内容物分析,量化其对不同尺寸和形态塑料微粒的摄入量。实验部分则关注短期暴露下,MPs是否影响其摄食率和能量分配策略。 5.3 缺氧事件对底栖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分析了夏季特定年份胶州湾出现的季节性缺氧(Hypoxia)事件对底层生物群落的短期冲击。通过比较缺氧前后的生物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优势种更替情况,量化了缺氧事件对高营养级甲壳动物的致死率和迁徙率。 第六章:生态系统功能评估与生物多样性指数深化 本章运用更复杂的生态模型来量化甲壳动物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作用。 6.1 底质扰动与生物扰动(Bioturbation)效应的量化: 针对钻洞性甲壳动物(如特定种类的沙蚕和蟹类),设计了沉积物混合层深度的实验模型。测量不同密度群落对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和有机质降解速率的影响,评估其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贡献。 6.2 营养级联与食物网结构分析: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delta^{13}C$和$delta^{15}N$),构建了胶州湾优势甲壳动物在食物网中的位置。明确了哪些蟹类是主要的初级消费者(食藻)或次级消费者(食肉),并结合其生物量,计算了它们对区域碳通量转移的贡献率。 6.3 基于功能性状的群落多样性评估(FDis): 摒弃传统的仅依赖物种数量的分类方法,引入了甲壳动物的功能性状(如步足长度、钻孔能力、移动速度、耐受盐度范围)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功能多样性指数(Functional Diversity Index)的变化,更准确地评估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冗余度的影响。 --- 总结与展望: 本书全面补充和深化了对胶州湾及青岛附近海域底栖甲壳动物的研究,尤其是在分子生物学、精细的种群动态监测以及复杂环境胁迫下的生态功能评估方面,提供了大量实证数据和理论模型。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海洋酸化背景下钙化过程的脆弱性分析,以及更精细尺度的栖息地保护策略的制定。本书将成为该区域海洋生物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不可或缺的科学基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深邃的海洋蓝色调,配上精致的甲壳类生物线描图,立刻就将人带入到了那个神秘的海底世界。我特地找了一个安静的下午,泡了一杯热茶,准备沉浸在这本学术专著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详尽的物种分类图谱,每一个物种的拉丁名和俗名都标注得一丝不苟,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花费了难以估量的精力。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透过纸张的纤维都能感受到。虽然我对底栖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并不完全精通,但光是那些精美的彩绘插图,就已经足够让我驻足良久,细细品味这些海洋中形态各异的“小家伙”们。特别是关于某些稀有种类的生态习性描述,简直像是在讲述一部微缩版的海洋史诗,展现了生命在特定环境下的顽强与美丽。这本书的印刷质量极高,油墨饱满,即便是最细微的触须纹理都能清晰呈现,这对于需要依赖图像进行物种鉴定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期待着接下来的章节能带我领略更多未曾谋面的海洋生物风采。

评分

我个人对这本书的“人情味”感到惊喜。在某些物种的描述末尾,作者似乎偶尔会流露出对这些微小生物的喜爱之情,比如描述某种虾类在捕食时的那种“近乎优雅”的动作,或者提及某个物种在严酷环境下顽强生存的韧性。这些不经意的笔触,如同在冰冷的科学数据中注入了一股暖流,让这本书不再是一本冷冰冰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着我们这些好奇的访客,穿梭于幽深的海底。这种兼具科学的深度与人文的温度的叙事方式,使得即便是像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也能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发现的乐趣。而且,书中对不同采集点位(例如,某沙质滩涂与某礁石区)的物种组成差异对比,细致到连沉积物的粒径变化都考虑在内,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研究者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我感觉这本书不是仓促完成的产物,而是倾注了多年心血、反复打磨的成果。

评分

翻开内页,首先感觉到的是作者行文风格中那种沉稳而富有逻辑性的叙事节奏。这不是那种轻快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专业参考书。他对研究方法的介绍,尤其是在采样、固定和形态测量方面的描述,简直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仿佛我正在跟随作者的团队在胶州湾的潮间带进行实地考察。他对于不同季节、不同水深环境中甲壳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分析,数据引用之详实,让人不得不对研究的深度肃然起敬。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关键种类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跟踪记录,这种长期监测的成果,对于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文字的组织结构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地理环境描述过渡到具体的生物学特征分析,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尽管有些段落的专业术语需要我频繁查阅词典,但这种主动学习的过程反而增强了阅读的成就感,每一次理解一个复杂的生态学概念,都像攻克了一座小小的学术难关。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单纯的物种名录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地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编年史”。我对其中几处关于环境因子如何塑造甲壳动物演化路径的探讨尤为感兴趣。例如,书中对近几十年人类活动,如港口建设和水质变化对特定底栖群落的“挤压效应”的论述,读来令人深思。作者并未停留在描述现象,而是深入挖掘了其中的生物地理学和进化生物学意义,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生物识别上升到了对人地关系的哲学思考。排版布局的专业性也值得称赞,那些复杂的统计图表和关系网络图,被巧妙地安排在最恰当的位置,极大地方便了对照阅读。我甚至能想象到,手捧此书的海洋学家们,是如何在实验室的灯光下,对照这些精确的图表和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科研假设的。这本书为区域海洋生态研究提供了一个极高的标杆,对于任何试图在渤海湾或周边海域进行生态恢复或环境评估的人来说,都将是案头必备的“镇海之宝”。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信息密度和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尽管涵盖了大量的分类学信息,但通过清晰的小标题划分和条理分明的逻辑结构,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定位到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比如,我只是想快速了解一下某种特定蟹类的分布范围,翻阅索引后,很快就能定位到相关的描述段落,并且发现该段落会简洁地总结出其主要栖息地特征,而不是一味地堆砌冗长的专业术语。这对于时间宝贵的科研工作者或海洋爱好者来说,简直太友好了。此外,书中对一些历史分类学争议的梳理和最终的定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敢于修正前人观点的勇气。通过阅读这些论证过程,我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辩论。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结构宏大、细节严谨、兼具学术价值与阅读体验的优秀著作,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青岛周边海洋生态系统的独特窗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