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無主義的平庸化: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

虛無主義的平庸化: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凱倫·L.卡爾(Karen,L.Carr) 著,張紅軍,原學梅 譯
圖書標籤:
  • 虛無主義
  • 存在主義
  • 現代哲學
  • 20世紀思想
  • 無意義感
  • 文化批判
  • 西方哲學
  • 尼采
  • 薩特
  • 荒誕派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978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4461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8
字數:15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對虛無主義不斷變化的麵孔做瞭一番迴顧後,卡爾討論瞭尼采的診斷,即虛無主義是現代性的主要危機,然後比較瞭早期卡爾·巴特和理查德·羅蒂對虛無主義的反應。對一些人來說,虛無主義已經失去瞭它的危機內涵,蛻變成人類生活中一個不那麼令人討厭的角色。這種轉變最終絕對化瞭共同體的偏好,反映瞭一種不斷增長的無能——無能於批評和改變現存思想的結構。作者認為,對虛無主義的非批判性接受,是後現代主義的主要特徵,而這會使後現代主義反諷性地結束於它的對立麵——教條主義。

作者簡介

  (美)凱倫·L.卡爾(Karen L.Carr),美國斯坦福大學博士,勞倫斯大學教授。主要作品有《虛無主義的平庸化——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 (Banalization of Nihilism: Twentieth Century Response to Meanlessness,1992)、《反理性的感覺——莊子和剋爾凱郭爾的宗教思想比較》(The Sense of Antirationalism:The Religious Thought of Zhuangzi and Kierkegaard, 與 Philip J. Ivanhoe閤著,2010 )等。

  張紅軍,1971年生,河南焦作人。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專業碩士,武漢大學美學專業博士,洛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哲學、美學、文藝學方嚮的教學、翻譯和研究工作。

  原學梅,1966年生,南京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洛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

目錄

中譯本前言/001
緻 謝/001
第一部分 最神秘的客人
第1章 虛無主義問題/003
第2章 理解虛無主義/019
第二部分 虛無主義與危機
第3章 尼采與虛無主義危機/037
尼采關注虛無主義的實質/037
人類的解釋和對意義的需求/044
“最神秘的客人”的到來/056
虛無主義:疾病還是療法?/063
第4章 卡爾·巴特和危機神學/074
《羅馬書》的神學背景/074
一種模棱兩可的救贖神學/093
宗教虛無主義/111
危機的閤法化/119
第5章 理查德·羅蒂與危機的消解/124
後現代心緒/124
反基礎主義的哲學批判/130
解構、延異與遊戲/139
後現代中産階級的自由主義/146
解構虛無主義/154
第三部分 虛無主義的最終解決
第6章 不滿的虛無主義者對無悔的虛無主義者/173
結 論/201
主要參考文獻/205
譯後記/223

前言/序言

  中譯本前言
  劉森林
  中山大學馬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教授。
  一
  如果說現代虛無主義産生於傳統深厚的大國對不得不接納的現代文明的一種反應、質疑,德國、俄國由此成為最早孕育現代虛無主義思想的國傢,那麼,各國應對虛無主義問題的不同反應就是一個饒有趣味的問題。德國、俄國思想傢提供瞭大量富有本國特色的現代虛無主義思想作品,隨後的中國、日本也齣現瞭充滿東亞傳統特色的思考。據我的瞭解,美國學者對虛無主義問題感興趣,主要是“二戰”前後伴隨著自德國遷來的一些學者而發生。雖然德、俄兩國思想傢用“虛無主義”一詞所標識的那些現象在英美不會不存在,但此前英美學者的思考確實基本不用“虛無主義”這個詞。這是否反映瞭虛無主義問題在英美不明顯、不尖銳,還是他們的傳統使得他們對這個問題不那麼敏感?從這個意義上說,一位美國學者的有關虛無主義的研究力作,本身就是一件頗吸引人的事件。
  凱倫·L.卡爾這本《虛無主義的平庸化》的副標題是“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顧名思義,它立意於探究20世紀對早在19世紀就齣現的虛無主義現象的迴應、思考。通讀下來,我覺得該書的一個鮮明特色是視野寬闊。它沒有像當下我們思考虛無主義問題那樣多從價值虛無主義入手,而是將虛無主義分為認識論、真理論、本體論、道德、價值論五個含義,注意探尋它們之間的復雜關係和內在聯係,並在這樣一種聯係中探究本書選取的三個主要代錶人物尼采、卡爾·巴特、理查德·羅蒂,以對20世紀迴應虛無主義的主要路徑做齣自己的分析。即使在分析常被中國學人視為價值虛無主義者的尼采的時候,也是從認識論虛無主義入手,在認識論虛無主義、真理論虛無主義和價值論虛無主義的聯係和融通中看待尼采,這是非常值得贊賞的。從此齣發,在肯定尼采的虛無主義思考具有基本的含混性的前提下,作者認為,如果非得說尼采主張某種意義上的虛無主義,那“尼采可能擁抱的唯一一種虛無主義,是認識論虛無主義”(參見第3章最後一個注釋)。這種分析可以給我們一個較目前國內相關討論更為復雜多樣的虛無主義印象,有助於對虛無主義問題進行更為確切的分析。
  也正是在這個寬闊的視野內,作者能夠處理羅蒂的反基礎主義是不是虛無主義,如果是虛無主義,那是一種怎樣的虛無主義這一問題。羅蒂反對最終意義上的、超越共同體的形而上學,但認可共同體之內的團結。在否定超越共同體的終極真理的意義上,他是一個真理論的虛無主義者。因為羅蒂對最終真理問題不感興趣,如果在刨除真理論虛無主義的其他類型的虛無主義意義上,他又不是虛無主義者。這樣的分析框架,能夠更好地界定具有虛無主義思想圖標的思想傢各自發生虛無主義的層次、角度和範圍。
  二
  該書的第二個特點,是在積極的基督教信仰與虛無主義之間發現內在聯係,不是通過批判基督教而是通過論證現代基督教信仰的方式,發現虛無主義內在於基督教信仰之中的現代性秘密。這是通過分析卡爾·巴特的辯證神學做齣的。在20世紀初社會、文化、信仰危機的作用下,巴特喊齣瞭“上帝不可見顯然已是不爭的事實”之語。通過重新解釋《羅馬書》,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迴應和印證瞭尼采20年前意欲消解的那個真實世界,那個上帝之國在現實世界中的缺席,而這種缺席難免導嚮“虛無”。信仰者對此虛無的確認和“信任”即使不比無神論者更加絕望,起碼也同樣絕望。由此,“信仰似乎不可避免地和虛無主義綁在一起,甚至和虛無主義相同”(英文版第70頁)。尼采曾經把這一虛無主義視為基督教的潰敗的預言,巴特卻把這種虛無視為走嚮上帝的真正開始。虛無主義不是彆的,正是信仰的核心和起始。作者以此論證,巴特至多是一個認識論虛無主義者。在真理論上,他不但是絕對相信有真理(上帝)存在的非虛無主義者,而且比尼采相信後基督教的“真理”更堅定地後退一步:仍然相信“上帝”所象徵的“真理”。
  以此方式,即使不能獲得剋服現代虛無主義的嘗試,也可以獲得應對現代虛無主義的一種平庸方案。如果說辯證神學的影響僅限於神學領域,它的世俗對應物“存在主義”卻在諸多領域影響甚大。直麵無意義作為真正的人的存在的開始,在海德格爾的此在分析、薩特的真實性召喚、加繆的荒誕英雄中被肯定下來,在道德相對主義以及肯定基礎消解的“解構主義”那裏得到繼承和發揚。它們以“寬容”“無害的冷漠”等名義得到新一代的認同,甚至正在中國俘獲更多人的心靈。在對基礎主義、真理、真實、確定性根基的徹底拒斥中,意義散失、基礎坍塌的焦慮不存在瞭。我們再無需焦慮,因為焦慮由以發生的那種確定性根基本來就是虛假的。或者說,導緻焦慮的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焦慮也就是假的,缺乏根基的。虛無主義就這樣成為一種平庸的日常事實,真實還原後的本來狀況。這能算作一種對現代虛無主義的應對方案嗎?如果能算,它需要什麼樣的條件作為基本前提?
  三
  麵對崇高價值隕落、各人獨自處理解決自己的信仰可能導緻的相對主義等問題,德、俄文化傳統中可能訴諸“虛無主義”語匯判斷的現象,跟馬剋思、尼采同時代的馬修·阿諾德曾以“無政府狀態”稱之。“二戰”之後英語世界日益增多的虛無主義研究,大有逐步改變虛無主義研究成果主要在亞歐大陸這一格局的態勢。
  在本書中,作者特意探討瞭把虛無主義視為一種日常事實肯定下來,把建構在基礎主義、真理、真實、確定性根基之上的真理和善予以拒斥和放棄,並以“寬容”“冷漠”之名予以肯定的反基礎主義、解構主義,或者這種“後哲學文化”的美國錶現。在這種“不再提供一種關於真理和善的本質論述”的後現代主義文化中,意義散失、基礎坍塌的焦慮不存在瞭。虛無主義成瞭一種中性的平庸現實。
  往昔的虛無主義討論,特彆是海德格爾激起的尼采虛無主義討論,是離不開形而上學問題的,甚至於,虛無主義與傳統形而上學就是一迴事。我們知道,尼采在對柏拉圖主義的形而上學持堅定批評的前提下,曾肯定這種形而上學的曆史閤理性和心理閤理性,並不極端地絕對否定它。德裏達繼承瞭尼采的類似立場,肯定任何立場都離不開形而上學,包括最嚴厲的反形而上學立場。而羅蒂卻希望撇開這種形而上學欲求,來論證實用主義可以避免“怎麼都行”的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對於習慣德國、俄國思想中虛無主義思維模式的人們來說,羅蒂對於虛無主義與形而上學、實用主義關係的思考,應該是很有意思的。英美文化傳統為什麼不把虛無主義視為一個如此嚴重的問題?為什麼虛無主義問題在德國、俄國係統中纔被視為一個如此嚴重的問題?美國的實用主義傳統真的即使不能化解至少也可以弱化虛無主義問題的銳氣和衝擊力、破壞力嗎?但凱倫·L.卡爾指齣,羅蒂是一個真理論虛無主義者。如果虛無主義係指不存在最終真理,那麼,羅蒂顯然就是一個虛無主義者,包括真理論和價值論虛無主義。但羅蒂對這個問題不很感興趣。他建議遠離這個無趣的問題,因為遠離之後我們似乎就可以在自己所屬的共同體之內談論我們的認同和價值。我們的共同體給瞭我們什麼是可允許的、什麼是不可允許的清晰而明白的規定。共同體為我們規避瞭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的侵擾,這樣一種美國實用主義的策略,能夠適用於美國,還是可以進一步擴展到更廣泛的講英語的國傢和地區?甚至能為中國、東亞以某種方式吸取、接受?
  讀罷凱倫·L.卡爾這本討論20世紀如何迴應19世紀被發現的現代虛無主義問題的書,相信每一位用心的讀者可能都會呈現比我更多的問題,並激發更多的思考。即使我們接受作者的基本結論——虛無主義不像尼采當初所認為的那樣,真理的喪失必然意味著知識和意義的喪失;所以,在後現代世界裏,真理沒瞭,但知識和意義還大量存在著——我們也很難輕易地接受盛行的中産階級文化的信仰和實踐,很難滿足於這種信仰和實踐。當然,如果說作者是站在歐美立場做齣“我們無法返迴到辯證神學所力主的對絕對超越者的信仰”(英文版第142頁)的結論,那麼,我們中國人就更無法接受這一立場。我們歡迎作者的這一斷言:除上述兩種方案之外,還有其他的替代物。而“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可能就是它仔細檢驗瞭這些替代物”(英文版第142頁)。對此類“替代物”的進一步追索,可以拓展更大的思想空間,可以發現超越現代虛無主義的更多可能性路徑。
  緻  謝
  從在斯坦福大學開始寫作到在勞倫斯大學最終完成,許多人閱讀瞭本書並對其不同版本做齣瞭評論,對此我非常感謝。不過,我要特彆感謝範·A.哈維(Van A.Harvey),是他幫助我駕馭瞭這個難以駕馭的主題,並為我樹立瞭一個永遠效仿的治學榜樣。還要感謝米歇爾·M.馬特森(Michelle M.Mattson)就一係列的翻譯問題給我的指導,感謝剋裏斯廷·A.鮑姆(Kristin A.Baum)為本書的齣版做瞭充分準備。最後,還要感謝彼特·格裏剋(Peter Glick)的耐心建議與鼓勵,沒有他,這本書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完美。
  非常感謝牛津大學齣版社允許我引用卡爾·巴特(Karl Barth)的《羅馬書釋義》。第三章的部分內容已經以“尼采論虛無主義和解釋的危機”為名發錶在Soundings[73:1(1990),85-106]。由勞倫斯大學提供的數種基金幫助維持瞭這項計劃的進行。

虛無主義的平庸化: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 一部深入探討20世紀思想史的宏大敘事,揭示瞭麵對“萬物皆無”的深刻睏境,人類社會與個體精神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尋求和塑造意義,從而誕生瞭一係列深刻的文化現象與哲學思潮。 20世紀,一個被兩次世界大戰的硝煙、科技爆炸的喧囂以及社會結構劇變的浪潮所裹挾的時代,在思想的深處投下瞭巨大的陰影。那個曾經被神聖、宏大敘事和普世價值所支撐的世界觀,在啓濛的理性之光與工業文明的冰冷現實的雙重衝擊下,開始齣現裂痕。尼采那聲驚雷般的“上帝死瞭”不僅僅是對宗教權威的宣告,更是對西方文明賴以存在的形而上學基礎的根本性動搖。當那些曾經被奉為圭臬的真理、道德和意義體係逐一瓦解,當曆史的宏大進程似乎指嚮一個無方嚮、無目的的終點,一種前所未有的“無意義感”如潮水般湧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深刻地塑造瞭20世紀人類的精神景觀。 本書《虛無主義的平庸化: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迴應》正是以此為齣發點,深入剖析瞭20世紀人類如何在這個巨大的虛無主義浪潮中掙紮、應對,並最終以一種“平庸化”的方式,構建起新的意義體係,抵禦存在的虛空。這裏所說的“平庸化”,並非貶義,而是指一種從宏大、絕對、超越性的意義追求,轉嚮日常、具體、相對性意義構建的趨勢。它不是對虛無主義的簡單屈服,而是在虛無的陰影下,一種頑強而又充滿智慧的生命韌性的展現。 第一章:巨石崩塌——20世紀初的哲學轉嚮與存在的危機 本章將迴溯20世紀初思想史的重大轉摺點。我們將審視尼采的虛無主義思想如何成為撬動傳統價值體係的杠杆,薩特的存在主義如何以其“存在先於本質”的宣言,將個體拋入自由選擇的深淵,以及海德格爾對“此在”的深入挖掘,所揭示的存在的孤獨與偶然。同時,我們也需要關注馬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它如何以一種世俗化的方式,將曆史的意義與階級鬥爭、社會解放聯係起來,盡管其宏大敘事最終也麵臨著被質疑的命運。這些思想思潮,如同巨石般,摧毀瞭舊有的形而上學大廈,為20世紀的“無意義感”奠定瞭哲學基礎。我們將探討,在這些思潮的影響下,知識分子、藝術傢乃至普通民眾,是如何開始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失落感與漂泊感,原有的世界觀搖搖欲墜,個體如何麵對一個不再有預設意義的宇宙。 第二章:藝術的呐喊與抗爭——現代主義的多元錶達 虛無主義的危機並非隻在哲學書齋中迴響,它更在20世紀的藝術殿堂中激蕩齣最強烈的迴聲。本章將聚焦於現代主義藝術的勃興,及其對無意義感的多元迴應。我們將分析,從達達主義的荒誕與反叛,到超現實主義對潛意識的探索,再到抽象錶現主義對純粹情感的捕捉,藝術傢們如何用他們獨特的語言,錶達對傳統價值的否定、對現實的疏離,以及對內在精神世界的挖掘。立體主義的破碎視角,象徵主義的晦澀意象,錶現主義的強烈情感張力,都摺射齣藝術傢們在麵對世界的荒謬與自身的渺小時,所進行的深刻反思與藝術實驗。我們還將探討,文學領域中,卡夫卡的變形記、喬伊斯意識流的洪流,如何將個體的孤獨、焦慮與生存的無力感推嚮極緻,海明威的“迷惘的一代”又是如何以一種沉默的姿態,來承載時代的創傷。這些藝術形式,既是對虛無主義的深刻體驗,也是一種抵抗與超越的嘗試,它們以一種強烈的主觀性,試圖在破碎的世界中尋找並創造齣屬於自己的意義。 第三章:科學的雙刃劍——理性之光與存在的迷惘 20世紀,科學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為人類帶來瞭物質的極大豐富和對自然的深刻認知。然而,科學理性本身也帶來瞭新的睏境。本章將探討科學發展如何一方麵解構瞭宗教和形而上學的權威,另一方麵又可能導緻對人性的壓抑與物的崇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挑戰瞭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也間接動搖瞭某些穩定不變的真理觀念。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更是讓人們對現實的客觀性産生瞭疑問。核武器的齣現,則讓理性所驅動的科技力量,顯露齣毀滅性的潛力,使人類對自身的命運産生瞭深刻的恐懼。我們將分析,在科學至上的氛圍中,一些人是否將意義寄托於功利、效率和技術的進步,從而走嚮一種“工具理性”的泥潭,而另一些人則可能因為科學對宏大意義的解釋力不足,而感到更加迷惘與空虛。 第四章:社會巨變與集體焦慮——兩次世界大戰及後殖民時代的衝擊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深刻的創傷。本章將深入分析戰爭對人們世界觀的顛覆性影響。大規模的死亡、人性的泯滅、舊有秩序的瓦解,使得曾經堅信的進步、文明和人性之善,在血與火中變得不堪一擊。戰後的社會,彌漫著一種深刻的創傷後應激障礙,集體性的失落感與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籠罩著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同時,本章還將觸及後殖民時代的興起,被壓迫民族對自我身份的重新定義,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挑戰,也促使人們反思過去被強加的意義體係,並在尋求自身獨特價值的過程中,經曆著意義的重塑與焦慮。我們將考察,在這種巨大的集體性創傷和權力結構的變動下,個體如何試圖在社會動蕩中尋找新的歸屬感和意義,以及這種集體焦慮如何滲透到文化、政治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第五章:日常的守護者——從存在主義到解構主義的轉嚮 麵對宏大意義的失落,20世紀的思想傢和文化生産者們,並沒有止步於絕望。一種將目光投嚮“日常”的趨勢開始顯現,並在“平庸化”的意義構建中扮演瞭關鍵角色。本章將考察,存在主義者們如何強調個體的選擇與責任,即使在荒謬的世界中,也要“自由地生活”。從加繆的“西西弗神話”,到馬爾剋斯的魔幻現實主義,都在試圖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堅韌的生命力與獨特的敘事。同時,我們將深入探討後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如福柯對權力與知識關係的揭示,德裏達對文本意義的不確定性分析,他們雖然看似是對宏大敘事的進一步解構,但實際上,也為個體在語言、話語和社會建構中,尋找和創造相對意義提供瞭新的視角。這種“平庸化”的意義構建,並非放棄對意義的追求,而是將其從虛無縹緲的彼岸,拉迴到具體可感的此岸,從宇宙的宏大敘事,轉嚮個體生命的細微體驗,從絕對的真理,轉嚮相對的理解。 第六章:世俗的慰藉與新信仰的萌芽 在傳統宗教信仰逐漸衰落的背景下,20世紀的人們並沒有完全拋棄對“信仰”的需求。本章將探討,在虛無主義的陰影下,新的“世俗信仰”如何悄然興起,並成為人們應對無意義感的精神支柱。我們將分析,政治意識形態(如民族主義、共産主義等)曾經扮演的“宏大敘事”角色,盡管其最終也麵臨著巨大的質疑與失敗,但在一定時期內,確實為無數個體提供瞭集體認同和奮鬥目標。同時,我們將關注消費主義的興起,它如何以物質的豐富和感官的滿足,提供瞭一種短暫的、易得的“快樂”或“意義”,從而成為一種新型的“替代性宗教”。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心理學、個人成長運動、以及各種新興的社群組織,如何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自我認知和歸屬感,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瞭傳統意義體係崩塌後的真空。這些“世俗的慰藉”,雖然可能缺乏絕對的深度和普遍性,但卻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個體和社會安然度過瞭虛無主義帶來的衝擊,並在日常生活中構建起相對穩固的意義感。 第七章:平庸化時代的個體與群體——日常生活的意義再造 本書的核心論點——“虛無主義的平庸化”,將在本章得到最集中的闡釋與論證。我們將不再僅僅關注思想史上的宏大事件,而是深入到20世紀的日常生活,考察“平庸化”是如何體現在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與價值取嚮中的。我們將分析,盡管宏大敘事已經失落,但人們依然可以通過工作、傢庭、人際關係、愛好、藝術欣賞、甚至是對“小確幸”的追求,來構建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這種意義不再是關於拯救世界或抵達永恒,而是關於愛與被愛,關於創造與體驗,關於堅持與超越,關於在有限的生命中,留下屬於自己的痕跡。我們將考察,個體如何在信息爆炸、選擇過多的時代,在“喪”與“燃”之間搖擺,如何在虛擬與現實的交織中,尋找真實的連接。同時,我們也將關注群體如何在這種平庸化趨勢下,形成新的社群,如粉絲文化、亞文化群體等,它們以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構建起臨時的、相對的意義空間。 結論:在無意義中尋找意義——20世紀的遺産與我們的未來 本書的最後一章,將對20世紀人類應對虛無主義的曆程進行總結,並展望其對當下的啓示。20世紀的“平庸化”意義構建,並非是對生命終極意義的徹底放棄,而是在認識到存在的偶然性與局限性之後,一種更為務實、更為貼近生命本身的應對策略。它教會我們,即使沒有預設的劇本,我們依然可以通過自身的行動、情感和創造,為生命賦予價值。它提醒我們,意義並非隻存在於宏大的理想或超越的彼岸,它就藏在我們每一個平凡的瞬間,每一次真誠的互動,每一次對生活的熱愛之中。20世紀的思想與文化遺産,至今仍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理解20世紀對無意義感的種種迴應,不僅是對一段曆史的梳理,更是為瞭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當下,並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意義,以一種更為堅韌、更為清醒的態度,繼續前行。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度消耗精力的,但其迴味無窮。它挑戰瞭我們對於“進步”這一概念的默認信念。我們總以為,隨著科技和物質的豐裕,我們會更接近某種“圓滿”的狀態,但作者卻溫柔而堅定地指齣,這種豐裕本身,可能就是消解意義的最佳載體。一切都太容易獲得瞭,以至於我們失去瞭為之奮鬥的理由,也失去瞭為之絕望的勇氣。書中的那些曆史案例,描繪瞭知識精英們如何從對“絕對真理”的絕望,轉嚮對“相對閤理”的妥協,這種妥協最終滲透到瞭普通人的生活哲學中。它迫使你去審視自己那些看似無足輕重的日常選擇——你為什麼選擇這個牌子的咖啡?你為什麼熱衷於收集那些轉瞬即逝的社交媒體點贊?書中提供瞭一個宏大的框架,讓你意識到這些微不足道的行為,其實是人類集體應對“無意義”的精妙防禦機製。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鬼斧神工,它成功地避免瞭陷入純粹的學術辯論泥潭,而是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與社會學觀察熔鑄一體。我尤其贊嘆作者在引用和闡釋經典文本時的那種剋製與精準,他似乎總能從那些被反復解讀的段落中,挖掘齣被主流解釋所忽略的、更貼近“平庸化”主題的側麵。與其說是在討論虛無主義的“崩潰”,不如說是在探討它的“馴化”過程。那些曾經讓一代人夜不能寐的終極追問,是如何一步步被拆解、被肢解,最終被塞進日程錶裏,被量化成KPI,變成瞭一種可以被“管理”的情緒狀態。這使得全書充滿瞭黑色幽默的反諷意味。當你讀到某個關鍵轉摺點時,那種恍然大悟的震撼感,不是因為發現瞭什麼新知識,而是因為作者幫你精準地指齣瞭你內心深處那個早已形成卻從未被命名的體驗。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乍看之下,似乎讓人嗅到一股濃鬱的學院氣息,那種需要不斷翻閱字典、對哲學史瞭如指掌纔能勉強跟上作者步伐的架勢。然而,一旦深入其中,那種被刻意構建的晦澀感便逐漸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令人不安的親切感。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宏大、抽象的哲學命題,巧妙地轉化為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卻又無處不在的睏境。比如,當我們在超市麵對琳琅滿目的選擇時,那種“到底買哪一個都一樣”的虛無感,在書中被賦予瞭深厚的曆史根基和思想脈絡。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曆史敘事的方式,它不是冷冰冰的年代羅列,更像是一部充滿張力的傢族史,展示瞭那些曾經試圖抵抗或擁抱“無意義”的先驅者們,是如何一步步將這場深刻的危機,稀釋、馴化,最終融入我們習以為常的庸常生活中的。那種感覺,就像是目睹一場史詩級的思想搏鬥,最後卻以一種極其平和、幾乎讓人察覺不到的方式收場瞭,留下的隻有一種帶著淡淡苦澀的宿命感。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多端,像是一部多聲部的交響樂。有些章節,文字冷靜得如同冰冷的實驗報告,數據和邏輯鏈條嚴密得令人窒息;而另一些章節,筆鋒一轉,又充滿瞭散文詩般的迷惘和惆悵,仿佛作者本人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敘事視角,它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局外人”的審視,既不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也不完全沉溺於悲觀主義的泥淖。它隻是平靜地記錄和分析著這場“意義的撤退”是如何發生的——不是轟轟烈烈的革命,而是像潮水般緩慢而不可逆轉的退卻。這種冷靜的旁觀姿態,反而比任何激烈的控訴都更具穿透力,它讓人感到一種巨大的悲憫,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這場平庸化的浪潮中,或多或少地放棄瞭某種曾經視若珍寶的東西,而這本書,就是對那放棄過程的詳盡、近乎殘酷的記錄。

評分

閱讀的過程與其說是在吸收知識,不如說像是在經曆一場漫長的、關於“存在意義”的集體心理治療。它沒有給齣任何振奮人心的答案,這恰恰是它最誠實、也最令人動容的地方。這本書的行文節奏非常獨特,它不是一氣嗬成的綫性敘事,而是更像一係列交織在一起的碎片,每一塊碎片都閃爍著某個特定時代或特定思想傢的光芒。我仿佛能聽到那些在世紀之交徘徊的知識分子們,他們試圖用新的語言、新的藝術形式去捕捉那種“失重”的感覺,但最終,所有的呐喊都被時代的洪流磨平瞭棱角,變成瞭流行文化中可以消費的符號。作者對社會現象的剖析極為犀利,他揭示瞭我們是如何巧妙地將對終極意義的追問,轉化為對效率、舒適和即時滿足的癡迷。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産生瞭一種微妙的偏移,看什麼都多瞭一層濾鏡,那種濾鏡既不悲觀也不樂觀,隻是一種清醒的瞭然——明白瞭我們所有人都在參與一場精心設計的,關於“不必太在乎”的遊戲。

評分

寫的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評分

包裝簡陋 隻有一個袋子

評分

寫的不錯

評分

包裝簡陋 隻有一個袋子

評分

不錯

評分

包裝簡陋 隻有一個袋子

評分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