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经典:苦瓜和尚画语录》尽管难读,但并非不可以知。一方面,中国传统画论的基本状貌和特征为通过具有形象性、喻示性、象征性的手段及表达方式,以形象的整体精神作类比传达其意义。这就提供了较为自由的表达,在艺术的层面上具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即艺术的类比特征性描述与表达,且基本上在较为高级的思维形式路径上以散在的方式进行。另一方面,又由于汉语的多意性以及不同语境中语意的变异、悖论,常常使一些具有较大语意含量的词汇在阅读上由于不同的认识取向而产生分歧,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在未掌握中国传统整体思维和形象的非量化表述方法的人看来,中国传统画论在整体上的面貌是散在的、局部的、隐喻的、驳杂的,不具备形式逻辑的一般样式。但是,中国传统画论整体语境中隐藏着的辩证思维及其方法,隐藏着的哲学观及其艺术观,则是无处不在的。一部《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意义就在于,石涛是将这隐藏着的部分系统化了,即石涛以“中国思维”的“**整体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建构其画学系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画学范畴来表达他的画学思想。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参校其他版本,洋列异同,意在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文本。又把与之相关的三篇山水画学著述一并整理刊刻,作为研读《林泉高致》的参照。译文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似寻常*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石涛专著的《苦瓜和尚画语录》共十八章,阐述山水画创作与自然的关系、笔墨运用的规律及山川林木等表现方法,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主张“借古以开今”,反对“泥古不化”。这些绘画思想对近代有重大影响。
《博雅经典:林泉高致》以《文津阁四库全书》为依据,参校其他版本,洋列异同,意在提供一个有据可查的文本。又把与之相关的三篇山水画学著述一并整理刊刻,作为研读《林泉高致》的参照。译文是一种新的尝试,要把古人的意思用白话文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看似寻常 zui 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博雅经典: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其作者张彦远(815-907),字爱宾,是中国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曾任舒州刺史、左仆射补阙、祠部员外郎、大理寺卿。其生平活动除《新唐书》和《旧唐书》中略有提及之外,再无更多记载。其出身望族世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三代皆为唐相,父亲张文规曾任吏部员外郎、湖州刺史等。自高祖张嘉贞始,其家着意收集书画名作,藏法书名画甚丰,精于鉴赏,擅长书画,他自云:“余自弱年,鸠集遗失,鉴玩装理,昼夜精勤,每获一卷,遇一幅,必孜孜葺缀,竟日宝玩。可致者,必货弊衣,减粝食。妻子僮仆,切切嗤笑。……爱好愈笃,近于成癖。每清晨闲景,竹窗松轩,以千乘为轻,以一瓢为倦,身外之累,且无长物,唯书与画,犹未忘情。既颓然以忘言,又怡然以观阅。”令人遗憾的是,因距今年代久远,他已无书画作品传世,然所著《历代名画记》和《法书要录》等,一千多年以来,为世人所称道,流布甚广。
石涛(1630-1707),明皇族后裔,本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字石涛。曾削发为僧、法名原济。其别号甚多,日大涤子、小乘客、清湘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为清初『四画僧』之一,『黄山派』代表人物,『扬州画派』的开创者。他在中国画画学理论上贡献极大,所著《苦瓜和尚画语录》体系完备,堪称传统中国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石涛书、画、诗、文并擅,对后世影响极深,近世中国画大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陆俨少等皆深受其益。时至今日,石涛的影响仍如日中天。
导读
《苦瓜和尚画语录》原文
《苦瓜和尚画语录》注释、今译、疏解
一画章第一
了法章第二
变化章第三
尊受章第四
笔墨章第五
运腕章第六
氤氲章第七
山川章第八
皴法章第九
境界章第十
蹊径章第十一
林木章第十二
海涛章第十三
四时章第十四
远尘章第十五
脱俗章第十六
兼字章第十七
资任章第十八
附录
石涛题画诗文选录
诸家评石涛画法画论
石涛小传选录
主要参考文献
石涛画作选
导读
从真境到诗意
郭熙的山水画艺术
《林泉高致》的版本流传
《林泉高致》的画学思想
附:郭思简论
校注凡例
林泉高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郭氏林泉高致集原序
叙引
一、山水训
二、画意
三、画诀
四、画题
五、画格拾遗
六、画记
许光凝后跋
原书附录一:画诀四篇
水墨为上山水诀
意在笔先山水赋
先立宾主山水诀
画龙缉议
原书附录二:评画行
外三篇
荆浩《笔法记》
韩拙《山水纯全集》
运腕章第六
或日:“绘谱画训,章章发明;用笔用墨,处处精细。自古以来,从未有山海之形势,驾诸空言,托之同好。想大涤子性分太高,世外立法,不屑从浅近处下手耶?”异哉斯言也!受之于远,得之最近;识之于近,役之于远。一画者,字画下手之浅近功夫也;变画者,用笔用墨之浅近法度也;山海者,一丘一壑之浅近张本也;形势者,鞹皴之浅近纲领也。苟徒知方隅之识,则有方隅之张本。譬如方隅中有山焉,有峰焉,斯人也,得之一山,始终图之;得之一峰,始终不变。是山也,是峰也,转使脱瓿雕凿于斯人之手,可乎?不可乎?且也形势不变,徒知鞹皴之皮毛;画法不变,徒知形势之拘泥;蒙养不齐,徒知山川之结列;山林不备,徒知张本之空虚。欲化此四者,必先从运腕人手也。腕若虚灵则画能折变,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腕受实则沉着透澈,腕受虚则飞舞悠扬,腕受正则中直藏锋,腕受仄则欹斜尽致,腕受疾则操纵得势,腕受迟则拱揖有情,腕受化则浑合自然,腕受变则陆离谲怪,腕受奇则神工鬼斧,腕受神则川岳荐灵。
氤氲章第七
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混沌;辟混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得笔墨之会,解氤氲之分,作辟混沌手,传诸古今,自成一家,是皆智得之也。不可雕凿,不可板腐,不可沉泥,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盖以运夫墨,非墨运也;操夫笔,非笔操也;脱夫胎,非胎脱也。自一以分万,自万以治一。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
山川章第八
得乾坤之理者,山川之质也;得笔墨之法者,山川之饰也。知其饰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质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获于一。一有不明则万物障,一无不明则万物齐。画之理,笔之法,不过天地之质与饰也。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联属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高明者,天之权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风云者,天之束缚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跃山川也。非天地之权衡,不能变化山川之不测;虽风云之束缚,不能等九区之山川于同模;虽水石之激跃,不能别山川之形势于笔端。且山水之大,广土千里,结云万里,罗峰列嶂。以一管窥之,即飞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画测之,即可参天地之化育也。测山川之形势,度地土之广远,审峰嶂之疏密,识云烟之蒙昧。正踞千里,邪睨万重,统归于天之权、地之衡也。天有是权,能变山川之精灵;地有是衡,能运山川之气脉;我有是一画,能贯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脱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脱胎于予也,予脱胎于山川也。搜尽奇峰打草稿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所以终归之于大涤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林泉高致集》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旧本题“宋郭思撰”。思父熙,字淳夫,温县人,官翰林待诏直长,以善画名于时。思字得之,登元丰五年(1082)进士,官至徽猷阁待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
书首有思所作序,谓“角侍先子,每闻一说,旋即笔记,收拾纂集,用贻同好”。故陈振孙《书录解题》以此书为思追述其父遗迹事实而作。今案,书凡六篇:曰《山水训》,曰《画意》,曰《画诀》,曰《画题》,曰《画格拾遗》,曰《画记》。其篇首实题“赠正议大夫郭熙撰”。
又有政和七年(1117)翰林学士河南许光凝序,亦谓公平日讲论小笔范式,粲然盈编,题曰“郭氏林泉高致”。而书中多附思所作释语,低行附载,并称“间以所闻注而出之”。据此,则自《山水训》至《画题》四篇,皆熙之词,而思为之注。惟《画格拾遗》一篇,纪熙平生真迹。《画记》一篇,述熙在神宗时宠遇之事,则当为思所论撰,而并为一编者也。
许光凝序尚有“元丰以来诗歌赞记”,陈振孙即称“已阙,而此本前后又载人王维、李成《山水诀》,荆浩《山水赋》,董羽《画龙缉议》各一篇,亦非郭氏原本之旧。书末有“至正八年(1348)豫章欧阳必学重刊一行,或即元时刊书者所附人欤?
别本又有《山水诀纂》一卷,亦题宋郭思撰,前有签书河南府判官厅公事王纬序,称思述其父熙平日所说山水画法,好事者喜传其文,而纬得之最先,大观四年(1110),镂版广之。校其文与《林泉高致》所载《山水训》一篇首尾相同,疑思先纂是篇,后复增益之为《林泉高致集》,而其书已行,故至今犹两存之也。书末又有《图画见闻志补》一卷,与郭若虚同名,而其文迥异。中载叶梦得《评画行》。似非思所哀辑,疑本别为一编,乃续郭若虚书而作者。后人因所收《画诀》《画题》,皆思述其父之词,故取附《山水训纂》之末耳。以上二编,一与思书相复,一与思书无关,今俱刊除不录,而附存其目于此书之末,用以订同异备考核焉。
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锡熊、臣孙士毅,总校官臣陆费墀。〔解析〕
四库馆臣所撰提要,原先抄录在各书卷前,后来汇编整理,刊刻为一部独立的著作。两者基本相同。后者有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本《四库全书总目》。汇刊本于卷题下夹注“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这是《四库全书》所据的版本来源;卷端本于文末有进呈年月与馆臣姓名。今以汇刊本点校,参校文津本、文渊本卷端提要,总汇彼有此无的相关信息。
据四库提要,四库馆臣还见到了《林泉高致》的另外一种版本,即所谓的“别本《山水诀纂》”。此本收录的郭思《图画见闻志补》,未闻有传本。书中又附录了叶梦得《评画行》,此本仅见抄录于沈与文《画志》,现已点校编人本书附录,“备考核焉”。
附:
《直斋书录解题》:《林泉高致集》一卷,直徽猷阁待制河阳郭思撰。其父熙,字淳夫,善画。思,元丰五年进士,既贵,追述其父遗迹事实,待制许光凝为之序。曰画训、画意、画题、画诀。(按,《文献通考》画训上多“画记”二字。)而序又称诗歌、赞记、诏诰、铭志,今本阙。
拿到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时,一股被历史沉淀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安静下来。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艺术,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其最终的成果,更需要深入其背后的思想根源和创作哲学。《历代名画记》这本书,我尤其看重,它是中国画论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记载了从古至今的名家名作,以及他们的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些流传千古的画作,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和艺术家们怎样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巧思,让笔墨在纸上幻化出山川河流、花鸟虫鱼;又是怎样的情怀,让画中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我希望通过阅读《历代名画记》,能够梳理出中国绘画发展的脉络,理解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演变和创新。同时,我也会关注其中关于“神似”与“形似”的论述,以及艺术家们如何运用线条、色彩、构图来传达情感和意境。我深信,艺术的魅力在于其情感的传递和精神的共鸣,而画论则是连接艺术家内心世界与观赏者感受的桥梁。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绘画艺术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我打算在阅读时,随时与我家中珍藏的几幅仿古山水画进行对照,看看书中所述的理论,是否能在这些作品中得到印证,这无疑将是一次非常有趣的跨媒介学习过程。
评分收到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中国古代艺术的殿堂。我一直对中国绘画的历史和发展脉络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些古老的画卷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故事和智慧。《历代名画记》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部中国绘画的百科全书,它不仅记录了名家名作,更重要的是,它梳理了绘画理论的发展,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艺术家的思考方式和审美情趣。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古代,画家是如何学习绘画的?他们的创作过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理论指导着他们的创作?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骨法用笔”和“传移模写”等概念,这些都是中国绘画理论中的核心要素,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它们在实践中的意义。我一直相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系统地整理了中国绘画的宝贵遗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的宝贵机会。我打算在阅读《历代名画记》时,会重点关注不同朝代画风的转变,以及这些转变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历史视角,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绘画的博大精深。
评分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的到来,着实让我欣喜不已,尤其是在我近来迷恋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后,对“写意”与“写实”的界限和境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泉高致》这本书,听名字就觉得与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猜想它定然会深入探讨如何将自然之美融入绘画之中,如何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我非常好奇,古人是如何在画面中营造出那份幽静、闲适、充满诗意的“林泉之趣”?他们是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干湿,来表现山石的质感、树木的姿态、水的流淌?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点、线、面”在山水画中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构图来引导观者的视线,让他们仿佛置身于画中的意境。我一直觉得,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对自然之美的凝练和升华。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对于自然美的认知和审美取向,以及他们如何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艺术创作的实践。我计划在阅读《林泉高致》时,会一边欣赏我收藏的一些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书籍,一边对照画论中的论述,去体会其中的相通之处。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艺术中“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评分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的到来,着实让我心头一振,尤其是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套如此厚重、系统地梳理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经典,感觉就像觅得了一座珍贵的精神宝库。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靴搔痒,难以窥其堂奥。翻开这套书,我首先被其严谨的编排和精美的装帧所打动,纸张的触感、字体的大小都恰到好处,营造出一种沉静、专注的阅读氛围。我尤其期待阅读其中的《苦瓜和尚画语录》,这位明末清初的艺术巨匠,他的画语录想必蕴含着石破天惊的见解,不仅是技法的指导,更是心性、哲学的升华。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他的生平逸事,总觉得他是一位遗世独立的奇才,其画论定然也如其人一般,充满了禅意与超脱。我希望通过研读这套书,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绘画“以形写神”的核心理念,以及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笔墨之间构建出那个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的精神世界。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学术上的严谨,更在于它能够带我们穿越时空的壁垒,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感受他们对美的极致追求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打算将这些书中的精华部分摘录、背诵,并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希望能借此契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表达之路。这次购书经历,让我对“读万卷书”有了更深的体悟,这套书无疑是我近期最满意的一次阅读投资。
评分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的到来,着实让我激动不已。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那些充满智慧和哲思的画论。在我看来,《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画论,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生和艺术的修行手册。我一直对苦瓜和尚那种“遗世独立”的艺术精神所吸引,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画语录,能够理解他那种“不落俗套”的艺术追求,以及他如何将禅宗的智慧融入到绘画之中。我特别想知道,他如何看待“形”与“神”的关系?他是否认为绘画最终是为了表达一种精神境界,而非仅仅模仿客观事物?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写意”的含义,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传达画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对生命的理解。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能够超越物质层面,触及到人的灵魂。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去探索艺术的深层意义,去感受艺术家们的精神世界。我计划在阅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时,会尝试将其中的一些观点与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虚无”和“意境”的理解联系起来,看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关于艺术创作的全新启示。
评分这次入手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简直是淘到宝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审美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种“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总让我觉得既神秘又充满魅力。我特别期待阅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我听说这位画僧的画作和画论都充满了禅意和独特的视角,他一定是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抵达了艺术的更高境界。我想了解,在苦瓜和尚的眼中,绘画究竟是什么?是情感的宣泄,还是对宇宙真理的探索?他如何在笔墨的挥洒之间,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融入其中,创造出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我希望通过研读他的画语录,能够理解何为“笔墨当随时代”,又何为“逸品”。我一直觉得,真正的艺术,不仅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带领我们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创作激情,去理解他们的艺术追求。我计划在阅读《苦瓜和尚画语录》的时候,也会结合一些关于中国古代禅宗思想的书籍,看看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和共通之处。我相信,这样跨领域的学习,定能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立体。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怀有深深的敬意,也渴望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论支撑。这次收到《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这套书,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智慧殿堂的大门。《苦瓜和尚画语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绘画技法的指导,更是艺术人生的一种哲学表达。我听说苦瓜和尚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家,他的画语录想必也充满了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我特别想了解,他如何看待“笔墨”与“意境”的关系?他如何在看似随意的笔触中,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哲理?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画如其人”的真谛,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态度。我一直觉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能够超越技法本身,抵达心灵的共鸣。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让我们接触到中国古代艺术大师的思想精华,感受他们的艺术情怀。我计划在阅读《苦瓜和尚画语录》时,会重点关注其中关于“神韵”和“气韵”的论述,并尝试将这些概念与我对中国古代哲学中“道”的理解联系起来,看看能否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评分收到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我感觉像是获得了一张通往中国古代绘画精神世界的地图。《林泉高致》这本书,光是名字就充满了无限的诗意和远趣,我一直对古人笔下的山水画情有独钟,那种“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总是让我心驰神往。我特别想了解,古人是如何在有限的纸张上,创造出无限的辽阔空间?他们又是如何运用笔墨来表现山水的“气韵生动”?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皴法”的运用,以及不同的皴法如何表现不同的山石质感和形态。我一直觉得,中国山水画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画家内心世界的抒发和对宇宙人生感悟的体现。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人如何将哲学思考融入绘画创作,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来体悟生命的真谛。我计划在阅读《林泉高致》时,会带着我近期临摹的一幅元代山水画,反复对照书中提到的笔墨技巧和构图原则,尝试去理解画家在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与理论结合,我能更深层次地领悟中国山水画的艺术精髓。
评分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艺术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最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典山水画,常常在欣赏那些“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冲动,想要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深刻哲理。《林泉高致》这本书,光听名字就充满了诗情画意,我猜测它一定是对山水画的创作理念、审美意趣以及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古人所说的“胸有成竹”在绘画中是如何体现的?他们如何将自然的万千气象,提炼成笔下的寥寥数笔,却能引人入胜?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解答这些疑问。我想了解,在古人眼中,绘画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是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哲学境界的体现。他们是如何通过笔墨来表达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对山水的描绘之中,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艺术高度?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我们超越纯粹的视觉欣赏,进入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和精神的体验。我计划在阅读《林泉高致》时,会带着我近期临摹的一幅宋代山水画,反复琢磨书中提到的构图、皴法、笔墨的运用,尝试去理解画家的意图,领悟其中的“气韵生动”。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和理论结合,我的绘画水平一定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评分这套《博雅经典丛书:历代画论》的价值,对我而言,不仅仅在于其作为一本艺术理论书籍,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审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视角。《历代名画记》这本书,我一直心向往之,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中国绘画数千年的发展变迁。我非常想知道,在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画论家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相互借鉴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理论体系?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六法论”、“三远法”等重要的绘画理论,并结合具体的画作进行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我一直相信,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梳理和学习中国绘画历史的宝贵资源。我打算在阅读《历代名画记》时,会重点关注不同朝代绘画风格的转变,并尝试去理解这些风格转变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思潮。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历史研究,我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绘画的演变轨迹及其文化意义。
评分版本信息是16开,到了之后一看不是16开的,与描述不相符
评分注释详实,评论得体,阅读方便
评分著名画家必读之书
评分非常棒
评分这个系列的图书已经向朋友推荐了,选材和质量都不错,可以作为了解古代文化首选的一个系列。
评分物流很快信任京东包装完好
评分书很好,纸张很好,是正版书,大赞。
评分物流很快信任京东包装完好
评分早就想买的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