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 射频识别 RFID 核心技术详解(第3版)

物联网 射频识别 RFID 核心技术详解(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玉兰 著
图书标签:
  • 物联网
  • RFID
  • 射频识别
  • 核心技术
  • 技术详解
  • 第3版
  • 无线通信
  • 电子标签
  • 数据采集
  • 智能识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8188
版次:03
商品编码:120224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自2010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已经多次印刷。2011年11月荣获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杰出教材一等奖。
为适应物联网与射频识别的迅速发展,对第2版进行修订。本版保留了原书的体系、结构和各章中心明确、视角全面、层次清楚、论述流畅的特点,在保持原书第2版基本风格不变的前提下,对全书进行了更新和完善。
本书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丰富,包含:物联网RFID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物联网RFID在制造与物流领域的应用;物联网RFID在防伪与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6篇18章,全面介绍了物联网RFID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系统架构篇介绍了物联网RFID的概念、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系统架构。无线传输篇、射频前端篇、数字通信篇和体系标准篇讲解了物联网RFID工作流程、工作原理、理论数据、工程举例、各国规范和标准体系,主要内容包括RFID使用频率、无线传播、电磁能量收发、天线技术、射频前端电路、编码与调制、数据完整性、数据安全性、电子标签体系结构、读写器体系结构、中间件和标准体系。应用实例篇介绍了物联网RFID在各个领域的典型应用实例。书中每篇均有内容导读,每章都配有小结、思考题和练习题,列举了具有实用价值和工程数据的例题,书末附有习题答案,便于学习。
本书分篇细致介绍,内容丰富详实,论述系统全面,同时具有可读性,不仅讲解了物联网RFID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给出了理论认知和理论计算,而且介绍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实践切入点、技术数据、仿真设计和解决方案。
对于从事物联网RFID工作的工程师,本书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通信、电子、物联网和自动控制类学生的教材。

作者简介

黄玉兰教授,1986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西安邮电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国家一级期刊《电信科学》编委,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负责人,硕士生导师。
2011年主持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基于物联网的RFID射频前端传输特性的研究”,2011年主持西安邮电大学项目“物联网与射频识别”,2012年主持兵器工业项目“弹丸转速测试技术”,2012年主要参加西安市科学技术局项目“面向物联网的高速微波RFID(射频识别)芯片研究”。近5年在《电信科学》、《微电子学》、《电子技术应用》、《电讯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西安邮电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第1篇 物联网RFID系统架构 1
第1章 物联网与RFID技术 2
1.1 物联网起源于射频识别(RFID)领域 2
1.1.1 物联网和RFID的概念 2
1.1.2 RFID的发展历程 3
1.1.3 物联网的历史与未来 5
1.2 RFID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7
1.2.1 自动识别技术的概念 7
1.2.2 自动识别技术的分类 7
1.2.3 条码识别技术 8
1.2.4 磁卡识别技术 10
1.2.5 IC卡识别技术 10
1.2.6 RFID技术 11
1.3 物联网RFID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12
1.3.1 物联网RFID的应用领域 12
1.3.2 物联网RFID的应用前景 13
1.4 本章小结 14
1.5 思考与练习 14
第2章 RFID系统的基本构成 15
2.1 RFID系统概述 15
2.1.1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 15
2.1.2 RFID系统的“主-从”原则 16
2.1.3 RFID系统的技术流程 17
2.1.4 RFID系统的分类方法 17
2.2 电子标签 21
2.2.1 电子标签的基本组成 21
2.2.2 电子标签的结构形式 22
2.2.3 电子标签的工作频段和功能特点 25
2.2.4 电子标签的技术参数 28
2.2.5 电子标签的封装 30
2.2.6 电子标签的发展趋势 30
2.3 读写器 32
2.3.1 读写器的基本组成 32
2.3.2 读写器的结构形式 32
2.3.3 读写器的工作特点 34
2.3.4 读写器的技术参数 35
2.3.5 读写器的发展趋势 35
2.4 系统高层 36
2.5 本章小结 36
2.6 思考与练习 37
第3章 物联网RFID体系架构 38
3.1 物联网RFID体系的基本构成 38
3.2 全球物品编码 39
3.2.1 物品编码概述 39
3.2.2 条码编码 40
3.2.3 EPC码 42
3.3 电子标签与读写器构成的RFID识别系统 44
3.3.1 EPC标签 44
3.3.2 EPC读写器 47
3.3.3 EPC读写器与电子标签构成的系统 48
3.4 中间件 48
3.4.1 中间件的特性 49
3.4.2 中间件的基本构成 49
3.4.3 中间件的发展阶段 50
3.4.4 中间件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50
3.5 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和信息发布服务 51
3.5.1 物联网网络服务概述 51
3.5.2 物联网名称解析服务 52
3.5.3 物联网信息发布服务 53
3.6 基于物联网的RFID在我国的实施政策 55
3.7 本章小结 55
3.8 思考与练习 56
第2篇 物联网RFID无线传输 57
第4章 RFID使用的频率及电磁波的辐射 58
4.1 频率及其分类 58
4.1.1 电磁波谱 58
4.1.2 无线电波的频谱分段法 59
4.1.3 频谱分配和ISM频段 60
4.1.4 RFID使用的频段 62
4.1.5 我国800/900MHz频段射频识别(RFID)技术应用规定 65
4.1.6 我国微功率(短距离)无线电设备的技术要求 68
4.2 电磁波的电参数 68
4.2.1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68
4.2.2 RFID的工作波长 70
4.2.3 波阻抗和能流密度矢量 71
4.2.4 波的极化 73
4.2.5 反射系数和折射系数 74
4.3 电磁波的辐射 76
4.3.1 赫兹偶极子产生的场 76
4.3.2 磁基本振子产生的场 80
4.3.3 任意长度偶极子天线产生的场 82
4.3.4 不同波段RFID的电磁场特性 84
4.3.5 各国RFID辐射功率 87
4.4 本章小结 89
4.5 思考与练习 89
第5章 RFID电磁波传播及接收功率恢复 91
5.1 RFID电磁波的传播 91
5.1.1 自由空间的传输损耗 91
5.1.2 弗里斯方程 93
5.1.3 RFID工作环境对电波传播的影响 95
5.2 电磁波的接收 102
5.2.1 互易定理 102
5.2.2 有效接收面积 102
5.2.3 接收的电场强度 104
5.2.4 失配与损耗 107
5.2.5 RFID标签的最大工作距离 110
5.3 电磁波的反向散射 111
5.3.1 标签散射的功率 111
5.3.2 雷达截面 112
5.3.3 反向接收的功率 113
5.3.4 RFID失配对反向接收的影响 115
5.4 本章小结 118
5.5 思考与练习 119
第3篇 物联网RFID射频前端 120
第6章 RFID天线技术 121
6.1 天线概述 121
6.1.1 天线的定义 122
6.1.2 天线的分类 122
6.1.3 天线的研究和设计方法 122
6.1.4 天线的电参数 124
6.1.5 天线阵 132
6.2 RFID天线应用及设计现状 135
6.2.1 RFID天线的应用现状 135
6.2.2 RFID天线的设计现状 137
6.3 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技术 138
6.3.1 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的结构和图片 139
6.3.2 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的磁场 140
6.3.3 低频和高频RFID天线的最佳尺寸 143
6.4 微波RFID天线技术 143
6.4.1 微波RFID天线的结构和图片 143
6.4.2 微波RFID天线的应用方式 145
6.4.3 多种类型的微波RFID天线 145
6.5 RFID天线的制造工艺 152
6.5.1 线圈绕制法 152
6.5.2 蚀刻法 153
6.5.3 印刷法 154
6.6 本章小结 156
6.7 思考与练习 156
第7章 RFID电感耦合方式的射频前端 158
7.1 线圈的自感和互感 158
7.1.1 磁通量 158
7.1.2 线圈的电感 159
7.1.3 线圈间的互感 159
7.2 RFID读写器的射频前端 160
7.2.1 RFID读写器射频前端的结构 160
7.2.2 串联谐振电路 161
7.3 RFID电子标签的射频前端 165
7.3.1 RFID电子标签射频前端的结构 166
7.3.2 并联谐振电路 166
7.4 RFID读写器与电子标签之间的电感耦合 168
7.4.1 电子标签的感应电压 168
7.4.2 电子标签的直流电压 171
7.4.3 负载调制 171
7.5 本章小结 174
7.6 思考与练习 174
第8章 RFID电磁反向散射方式的射频前端 176
8.1 微波RFID射频前端的基本构成 176
8.2 射频滤波器的设计 177
8.2.1 滤波器的基本类型 178
8.2.2 低通滤波器原型 178
8.2.3 滤波器的变换及集总参数滤波器的设计 180
8.2.4 分布参数滤波器的设计 183
8.3 射频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186
8.3.1 放大器的稳定性 186
8.3.2 放大器的功率增益 187
8.3.3 放大器输入、输出驻波比 188
8.3.4 放大器的噪声 188
8.4 射频功率放大器的设计 189
8.4.1 A类放大器的设计 189
8.4.2 交调失真 190
8.5 射频振荡器的设计 191
8.5.1 振荡器的基本模型 192
8.5.2 射频低频频段振荡器的设计 192
8.5.3 微波振荡器的设计 194
8.6 混频器的设计 196
8.7 本章小结 199
8.8 思考与练习 199
第4篇 物联网RFID数字通信 201
第9章 RFID编码与调制 202
9.1 信号与信道 202
9.1.1 信号 203
9.1.2 信道 204
9.2 编码与调制 208
9.2.1 编码与解码 208
9.2.2 调制和解调 209
9.3 RFID常用的编码方法 210
9.3.1 编码应具有的预期性能 210
9.3.2 编码格式 211
9.3.3 RFID常用标准的编码方式 216
9.3.4 编码方式MATLAB/Simulink仿真 217
9.4 RFID常用的调制方法 219
9.4.1 调制的目的和方式 219
9.4.2 载波 220
9.4.3 振幅键控 221
9.4.4 频移键控 222
9.4.5 相移键控 223
9.4.6 副载波调制 224
9.4.7 RFID常用标准的调制方式 227
9.5 本章小结 227
9.6 思考与练习 228
第10章 RFID的数据完整性 229
10.1 差错控制 229
10.1.1 差错的分类和衡量指标 229
10.1.2 差错控制的方式和原理 230
10.1.3 检纠错码的分类 233
10.2 常用的数据校验方法 234
10.2.1 奇偶校验 234
10.2.2 纵向冗余校验(LRC) 236
10.2.3 循环冗余校验(CRC) 236
10.2.4 RFID标准的误码检测方式 238
10.3 数据传输中的碰撞问题及防碰撞机制 239
10.3.1 标签碰撞和读写器碰撞 239
10.3.2 防碰撞机制 241
10.4 防碰撞算法及防碰撞协议 242
10.4.1 碰撞的判别 242
10.4.2 防碰撞算法 242
10.4.3 RFID标准的防碰撞协议 246
10.5 数据完整性实施策略 248
10.5.1 RFID中数据完整性的实施策略 248
10.5.2 编解码电路和校验电路FPGA设计 249
10.5.3 RFID通信资源利用 252
10.6 本章小结 255
10.7 思考与练习 256
第11章 RFID的数据安全性 257
11.1 RFID的安全与隐私问题 257
11.1.1 RFID的安全问题举例 257
11.1.2 RFID的隐私问题举例 258
11.1.3 RFID系统面临的安全攻击 258
11.1.4 RFID系统的安全需求 259
11.2 RFID系统的安全解决策略 261
11.2.1 物理安全机制 262
11.2.2 密码学基础 262
11.2.3 基于加密算法的安全机制 264
11.2.4 基于共享秘密和相互对称鉴别的安全机制 267
11.2.5 基于哈希函数的安全机制 268
11.3 RFID电子标签和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268
11.3.1 RFID电子标签的安全设计 269
11.3.2 RFID应用系统的安全设计 271
11.3.3 RFID安全策略举例 272
11.4 本章小结 274
11.5 思考与练习 275
第5篇 物联网RFID体系标准 276
第12章 标签的体系结构 277
12.1 一位电子标签 277
12.2 采用声表面波技术的标签 279
12.2.1 声表面波的形成及计算 279
12.2.2 声表面波器件概述和特点 281
12.2.3 声表面波标签 282
12.2.4 声表面波技术的发展方向 284
12.3 含有芯片的电子标签 285
12.3.1 电感耦合标签的基本功能模块 285
12.3.2 电磁反向散射标签的基本功能模块 286
12.3.3 控制部分的电路结构 287
12.4 具有存储功能的电子标签 288
12.4.1 地址和安全逻辑 289
12.4.2 存储器 290
12.4.3 具有密码功能和分段存储的电子标签 291
12.4.4 非接触式IC卡和ID卡芯片介绍 292
12.4.5 MIFARE技术 295
12.5 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 297
12.5.1 微处理器 298
12.5.2 操作系统命令的处理过程 298
12.5.3 含有微处理器的电子标签实例 299
12.6 标签信息编码规则 300
12.6.1 EPC码的标识类型 300
12.6.2 EPC码的编码结构 301
12.7 本章小结 303
12.8 思考与练习 304
第13章 读写器的体系结构 305
13.1 RFID系统“主-从”原则中的读写器 305
13.2 读写器的组成与设计要求 306
13.2.1 读写器的组成 306
13.2.2 读写器的设计要求 309
13.3 低频读写器 309
13.3.1 基于U2270B芯片的读写器 309
13.3.2 考勤系统的读写器 311
13.3.3 汽车防盗系统的读写器 312
13.4 高频读写器 314
13.4.1 MF RC500芯片 314
13.4.2 基于MF RC500芯片的读写器 317
13.5 微波读写器 319
13.5.1 微波RFID系统射频前端的一般结构 319
13.5.2 用于声表面波标签的微波读写器 319
13.5.3 微波读写器的一个实例 320
13.5.4 射频电路与ADS仿真设计 322
13.6 本章小结 327
13.7 思考与练习 328
第14章 物联网RFID中间件 329
14.1 RFID中间件概述 329
14.1.1 中间件的概念 329
14.1.2 RFID中间件的分类 330
14.1.3 RFID中间件的发展历程 331
14.1.4 RFID中间件的特征与作用 332
14.2 RFID中间件的接入技术和业务集成技术 333
14.2.1 RFID硬件设备与中间件架构 333
14.2.2 RFID中间件的接入技术 334
14.2.3 RFID中间件业务集成技术 335
14.3 RFID中间件的基本结构 337
14.3.1 中间件的系统框架 337
14.3.2 中间件的处理模块 338
14.4 RFID中间件实例 341
14.4.1 IBM的RFID中间件 341
14.4.2 微软的RFID中间件 342
14.4.3 国内的RFID中间件 343
14.5 本章小结 345
14.6 思考与练习 345
第15章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 347
15.1 物联网RFID标准体系简介 347
15.1.1 RFID标准化组织 347
15.1.2 RFID标准体系构成 349
15.1.3 标准的本质与作用 350
15.1.4 标准与知识产权 351
15.2 ISO/IEC RFID标准体系 351
15.2.1 ISO/IEC 技术标准 352
15.2.2 ISO/IEC数据结构标准 354
15.2.3 ISO/IEC性能标准 354
15.2.4 ISO/IEC应用标准 355
15.2.5 ISO/IEC其他标准 357
15.2.6 ISO/IEC的RFID标准汇总表 358
15.3 EPCglobal RFID标准体系 361
15.3.1 EPC系统的框架结构 362
15.3.2 EPC系统的标准体系框架 364
15.3.3 EPC系统的工作流程 365
15.4 日本泛在识别UID标准体系 366
15.4.1 UID标准体系的架构 366
15.4.2 泛在识别码 367
15.4.3 Ucode标签 367
15.4.4 泛在通信器 368
15.4.5 信息系统服务器 369
15.4.6 Ucode解析服务器 369
15.5 我国物联网RFID技术标准 370
15.5.1 制订我国RFID标准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 370
15.5.2 我国RFID标准体系框架 371
15.5.3 我国RFID的关键技术及标准 373
15.5.4 我国RFID应用标准 374
15.6 本章小结 376
15.7 思考与练习 377
第6篇 物联网RFID应用实例 378
第16章 物联网RFID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379
16.1 物联网RFID在民航领域的应用 379
16.1.1 RFID在机场管理系统的应用优势 379
16.1.2 RFID在机场管理系统的应用前景 380
16.1.3 RFID在机场管理系统各个环节中的应用 381
16.1.4 实施RFID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384
16.1.5 RFID在世界各国机场的应用案例 384
16.2 物联网RFID在铁路领域的应用 385
16.2.1 RFID在铁路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中的应用 385
16.2.2 RFID在京津城际列车系统中的应用 388
16.3 物联网RFID在公路领域的应用 391
16.3.1 RFID在公交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391
16.3.2 美国双子城RFID公交车库定位和管理系统 393
16.3.3 RFID不停车收费智能化管理系统 394
16.4 本章小结 396
16.5 思考与练习 396
第17章 物联网RFID在制造与物流领域的应用 397
17.1 物联网RFID在制造领域的应用 397
17.1.1 物联网RFID在制造业中的作用 397
17.1.2 物联网RFID在德国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实例 400
17.1.3 物联网RFID在美国电路板制造领域的应用实例 402
17.1.4 各国用于制造业的RFID产品实例 403
17.2 物联网RFID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406
17.2.1 物联网RFID在物流领域的实施效果 406
17.2.2 物联网RFID在日本物品配送领域的应用实例 407
17.3 本章小结 410
17.4 思考与练习 411
第18章 物联网RFID在防伪和安全领域的应用 412
18.1 物联网RFID在防伪领域的应用 412
18.1.1 物联网RFID电子票证在防伪系统中的作用 412
18.1.2 南非世界杯预选赛RFID电子门票系统 413
18.1.3 五粮液酒RFID防伪系统 415
18.2 物联网RFID在安全领域的应用 417
18.2.1 中国RFID门禁控制系统 417
18.2.2 德国RFID医院信息系统 422
18.2.3 RFID智能汽车钥匙防盗系统 425
18.3 本章小结 427
18.4 思考与练习 427
习题答案 429
参考文献 431
深度解析现代通信与识别的基石:无线射频技术的演进与应用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万物互联的物联网(IoT)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深刻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认知方式的现实。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中,一种看似普通却至关重要的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正以其独特的优势,扮演着核心驱动者的角色。它如同隐藏在幕后的精密神经系统,赋予了物体“被看见”、“被识别”、“被感知”的能力,为构建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索RFID技术的核心奥秘,从其最基础的原理出发,层层递进,直至其在现代通信与识别体系中的前沿应用。我们不满足于仅仅罗列概念,而是致力于提供一种系统性、深度化的认知框架,帮助您理解RFID技术为何能够成为物联网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一章:穿越时空的信号——RFID技术基础原理剖析 在深入理解RFID的应用之前,掌握其根本原理至关重要。本章将从电磁波的物理特性入手,深入浅出地解析RFID技术工作的基本机制。我们将探讨射频信号如何在不同频率下传输信息,以及标签(Tag)与读写器(Reader)之间如何通过电磁场进行能量耦合和数据交换。 电磁波的语言: 从赫兹到吉赫,我们将解析不同频段(如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的特性及其对RFID系统性能的影响。低频适合近距离识别,传输速率较低;高频在工业和物流领域应用广泛,具有较好的穿透性;超高频则以其远距离、高效率成为物联网的明星频段;微波则在特定高端应用中展现其优势。理解这些频段的差异,是选择合适RFID解决方案的关键。 标签的秘密: 我们将详细介绍RFID标签的构成,包括芯片(IC)、天线(Antenna)以及封装。重点解析无源标签(Passive Tag)和有源标签(Active Tag)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无源标签依赖读写器的能量供电,成本低廉,寿命长;有源标签则自带电池,信号强大,识别距离更远,但成本较高。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半有源标签(Semi-passive Tag)的独特设计思路。 读写器的智慧: 读写器是RFID系统的“眼睛”和“大脑”,负责产生射频信号,激活标签,并接收、解码标签回传的数据。本章将深入剖析读写器的关键组件,如射频前端、微处理器、通信接口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高效的数据采集。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读写器,包括固定式读写器、手持式读写器以及嵌入式读写器,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特点。 通信协议的对话: RFID系统并非简单的信号传输,而是遵循一系列标准化的通信协议。我们将介绍ISO/IEC 14443、ISO/IEC 15693、EPC Gen2等行业主流标准,解析它们在数据编码、帧结构、防冲突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理解这些协议,是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互联互通的基础。 无处不在的识别: 从简单的“读”到复杂的“写”,RFID技术的核心在于其非接触式、远距离、高速度的识别能力。本章将通过生动的实例,展示RFID技术如何在实际环境中实现对物体的精准识别,为后续的应用场景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穿梭于信号之海——RFID系统架构与设计考量 理解了RFID的基本原理,接下来的重点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可扩展的RFID系统。本章将从系统架构、关键技术以及设计中的挑战与对策展开论述。 系统级思考: 一个完整的RFID系统通常由标签、读写器、天线、通信网络以及后台管理系统组成。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最优化的系统设计。例如,在仓储管理中,我们需要考虑标签的密度、读写器的覆盖范围以及后台系统的库存数据处理能力;在资产追踪中,则需要关注标签的耐用性、定位精度以及通信的可靠性。 天线:连接世界的桥梁: 天线是RFID系统中最具挑战性的组件之一。本章将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RFID天线(如偶极子天线、贴片天线、环形天线等)的设计原理、极化方式(线极化、圆极化)及其对识别性能的影响。我们将探讨如何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合适的天线,并优化天线的布局,以达到最佳的信号覆盖和识别率。 防冲突机制:让识别不再混乱: 在一个区域内,存在大量RFID标签时,如何避免信号干扰,确保读写器能够准确地识别每一个标签,是RFID技术面临的一大难题。本章将深入解析各种防冲突算法,如ALOHA、Q-learning、二进制追溯法等,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选择和优化防冲突策略。 数据的生命周期: 从标签产生数据到数据被最终应用,其生命周期管理至关重要。本章将探讨RFID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各个环节,并介绍常用的数据编码格式(如EPC编码)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性能优化之道: 提高RFID系统的识别率、读取速度以及稳定性是永恒的追求。本章将深入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干扰、标签损坏、读写器配置等,并提供一系列实用的优化技巧和故障排除方法。 第三章:智慧的延伸——RFID在物联网时代的多元化应用 RFID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正在催生出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本章将聚焦RFID在物联网各领域的创新应用,展现其强大的赋能作用。 智能仓储与物流: RFID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从入库、盘点、出库到货物追踪,RFID能够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例如,通过在货架和货物上粘贴RFID标签,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库存信息,大幅提高盘点效率,减少人工差错;在物流配送环节,RFID标签能够实现对每一件货物的精准追踪,提升物流透明度和效率。 智慧零售: 消费者体验升级与运营效率提升并行。在智慧零售领域,RFID标签被用于商品管理、防盗、自助结账等方面。商品标签化后,商家可以轻松实现库存的实时可见,有效避免缺货;消费者可以通过自助结账终端快速完成支付,缩短排队时间;RFID技术还可以用于商品的防盗,减少损耗。 资产管理与追踪: 无论是在大型企业、医疗机构还是图书馆,对大量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和追踪始终是一个挑战。RFID技术能够为每一件资产赋予独一无二的“数字身份”,实现快速、准确的盘点和追踪。例如,在医疗器械管理中,RFID标签可以追踪医疗设备的流向和使用情况,提高使用效率,保障患者安全;在图书馆,RFID可以实现图书的快速借还和盘点,提升服务效率。 智慧交通与出行: RFID技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并持续深化。从车辆识别、电子不停车收费(ETC)到公共交通的票务系统,RFID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ETC系统使得车辆能够无需停车即可通过收费站,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在公共交通领域,RFID卡或手机NFC功能可以作为电子车票,方便乘客刷卡乘车,提升出行便捷性。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 RFID技术是实现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关键支撑。在生产线上,RFID标签可以追踪零部件的加工过程,记录生产数据,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追溯。例如,在汽车制造中,RFID可以追踪每一个零部件的生产历史,确保产品质量;在电子产品制造中,RFID可以用于工序之间的物料流转和质量检测。 食品安全与溯源: RFID技术为食品安全和产品溯源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在食品包装上粘贴RFID标签,可以记录食品的生产日期、批次、产地、运输过程等信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RFID信息快速定位问题源头,有效控制风险。 人员管理与安防: 在特定场所,RFID技术可以用于人员的身份识别和访问控制。例如,在企业园区或科研机构,RFID门禁系统可以实现对人员的身份验证和权限管理,保障区域安全。 环境监测与智慧农业: RFID技术也逐渐渗透到环境监测和智慧农业领域。在环境监测中,RFID传感器可以用于收集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数据;在智慧农业中,RFID可以用于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并对农用设备进行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第四章:挑战与未来——RFID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伴随着挑战,RFID技术也不例外。本章将探讨RFID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的创新方向。 成本与标准化: 尽管RFID技术的成本在不断下降,但在某些大规模应用场景下,标签的成本仍然是一个限制因素。同时,虽然已有许多标准,但标准的统一和完善仍然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RFID应用的普及,数据的安全性和用户隐私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如何防止RFID数据被非法读取、篡改,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环境适应性与读写距离: RFID在某些恶劣环境(如潮湿、金属干扰)下的性能表现以及进一步提升读写距离,仍然是技术研发的方向。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RFID技术将更加紧密地与其他物联网技术融合,如传感器技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5G通信等。例如,通过AI对RFID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实现更智能化的决策和预测;与5G的结合,将大大提升RFID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实时性。 柔性电子与嵌入式RFID: 随着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未来RFID标签将更加轻薄、柔韧,甚至可以集成到衣物、纸张等各种载体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 面向更复杂的识别需求: 未来的RFID技术将朝着更精细化的识别方向发展,例如,能够识别物体的状态(如温度、湿度、压力)、实现更精准的定位,甚至实现对物体内部结构的识别。 本书力求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构建起对RFID技术的全面认知。我们相信,通过掌握RFID的核心技术,您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联网的潜力,并抓住其中蕴含的机遇。无论是技术研究者、系统开发者,还是行业应用决策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让我们一同探索RFID技术所开启的智慧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融合了科技感和工业风的配色,以及“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这些关键词的醒目布局,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当我拿到实体书时,它的纸张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有一种扎实的感觉,翻阅起来也很顺畅,不会有廉价感。封底的简介虽然简短,却勾勒出了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在物联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而RFID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细节的深入理解更是不可或缺。封面设计不仅仅是产品的门面,更是其内在价值的一种初步展现,而这本书在这方面无疑做得非常出色,成功地在众多技术书籍中脱颖而出,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专业和权威。

评分

这本书的案例分析部分,无疑是其亮点之一。作者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选取了几个典型的物联网应用场景,例如智能仓储、资产追踪、门禁管理等,详细阐述了RFID技术在这些场景下的具体实现方案和技术挑战。每一个案例都从需求分析、技术选型、系统架构、部署实施到后期优化,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智能仓储的案例,作者分析了如何利用RFID实现货物的自动化盘点、入库、出库,以及如何与WMS系统进行对接,这为我们构建高效的仓储管理系统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这些实际案例的分析,让枯燥的技术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RFID技术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应用潜力。

评分

书中对于RFID硬件部分的介绍,可以说是既全面又深入。从标签的芯片设计、天线结构,到读写器的射频电路、通信协议,都有着详尽的阐述。我尤其关注了关于天线阻抗匹配和射频链路损耗的分析,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RFID系统的通信稳定性和读取距离至关重要。作者还探讨了不同封装形式的RFID标签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来提高其耐用性,这对于我们在工业、物流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一些芯片级的微观机制,比如数据存储原理、防冲突算法的实现细节,这些细节的披露,让我们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RFID的运行逻辑,而不仅仅停留在应用层面。

评分

在软件和协议层面,本书同样展现了其深度和广度。对于RFID系统中数据传输的帧结构、校验机制、加密算法等,都有着清晰的讲解。我特别喜欢关于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章节,里面详细介绍了如何从RFID标签中读取信息,如何进行数据去重、过滤和格式化,以及如何将这些数据集成到物联网平台中。书中还对一些常见的RFID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架构进行了剖析,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整个RFID系统的软件栈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讲解协议时,不仅仅是罗列规范,而是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解释了这些协议的设计初衷和解决的问题,让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其价值所在,这对于我们进行系统集成和二次开发非常有帮助。

评分

我非常欣赏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严谨性。从基础概念的铺垫,到核心技术的层层剖析,再到实际应用的探讨,整个脉络清晰而富有逻辑。作者没有急于进入复杂的细节,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RFID的物理原理,例如电磁波的传播、能量的耦合、信息的编码与解码等,这些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是后续深入理解更高级技术的基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RFID技术标准的对比分析,比如EPC Gen2、ISO 14443等,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这对于我们在实际项目中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非常有指导意义。此外,作者在讲解过程中,还穿插了一些原理示意图和流程图,这些可视化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抽象的技术概念变得更加直观易懂,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

评分

京东自营,绝对正品,值得信赖~

评分

还没有看,最近学习量大,这本排在比较靠后

评分

很好送货也快!只有京东送上门!很好送货也快!只有京东送上门!

评分

送货很快,正版,值

评分

京东活动买的,很划算哦!

评分

只是简单介绍,不是很深入,还行 科普的书

评分

只是简单介绍,不是很深入,还行 科普的书

评分

书不错,值得好好读

评分

物联网射频识别核心技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