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 [Apologia Socratis]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 [Apologia Socrati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古希腊] 柏拉图 著,刘小枫,甘阳 编,吴飞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古希腊哲学
  • 苏格拉底
  • 申辩篇
  • 西方哲学史
  • 经典著作
  • 伦理学
  • 政治哲学
  • 柏拉图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90191
版次:2
商品编码:120232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
外文名称:Apologia Socrati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盛世必修典”一一或者说,太平盛世得乘机抓紧时日修典。对于现代之后的中国学术来说,修典的历史使命当不仅是续修中国古代典籍,同时得编修西方古典经籍。
  “柏拉图注疏集”将提供足本汉译柏拉图全集(36种十托名作品7种),篇目结构从忒拉绪洛斯的古本“九卷集”,亦收义疏性专著或文集,共含三个部分:
  1.注疏体汉译柏拉图全集
  2.历代柏拉图注疏选刊
  3.柏拉图今解

内容简介

  苏格拉底说出了他那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是神。”……苏格拉底的根据和理由的一个巨大力量就体现在,哪怕在*后作出决定之后,他还是在谦卑地告诉自己和雅典人,生与死究竟哪个更好,知道的仍然只有神。苏格拉底不会作出任何结论,他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向他的神献出了*虔诚的哲学祭品,也留给了雅典人一个永远思考不尽的哲学问题。

目录

引言
一 苏格拉底的审判
二 柏拉图的《申辩》
三 《申辩》中的几个主题
四 《申辩》从古典到中世纪
五 《申辩》在现代欧洲的复兴
六 现代《申辩》研究中的三个问题
七 《申辩》与现代哲学
八 西方当代《申辩》研究的版本情况
九 中国学界对《申辩》的翻译与研究
十 本书的翻译与义疏
缩写对照表

苏格拉底的申辩
一 真理与修辞
二 案情的真相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
六 惩罚与荣耀
七 临别告白

生的根据与死的理由——《苏格拉底的申辩》义疏
一 真理与修辞(17a1-18a6)
二 案情的真相(18a7-19a7)
三 哲学生活的根据:针对第一拨控告者的辩护(19a8-24b2)
四 在哲学与政治之间:针对第二拨控告者的辩护(24b3-28a1)
五 为哲学而死的理由(28a2-31c3)
六 惩罚与荣耀(35e1-38b9)
七 临别告白(38c1-42a5)
主要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精彩书摘

  《西方传统 经典与解释:苏格拉底的申辩(修订版)》:
  六惩罚与荣耀(35e1-38b9)
  面对雅典人的判决,苏格拉底似乎无所畏惧。他仍然像在战场上一样,若无其事地看着迫在眼前的危险。投票的结果他本来早就预料到了。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反而是,事情似乎并不那么糟,因为还是有相当多的人不想判他的刑(36a1-b2)。
  莫勒图斯提出判苏格拉底死刑(36b3)。当时的人们都清楚,这只是虚晃一枪。按照常理,原告往往要提出稍重一点的惩罚,被告则会审时度势,提出轻一点的惩罚,然后法官们往往会接受被告提出的惩罚。审判,就像市场上的讨价还价一样,原告故意提出一个高价等被告来讲,只要被告清楚这里面的规则,成交结果皆大欢喜。苏格拉底应该不会不懂这套规则,但他故意不接受。苏格拉底在此的逻辑和在正式申辩中是一样的:在申辩中,只有恭维法官,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赢得官司,而是为自己所坚持的原则辩护;同样,在量刑的时候,苏格拉底的目的不是活命,而是坚持对自己的品行的理解,给自己一个恰当的归宿(36b5)。他把为哲学生活申辩的目的坚持到了最后,也使哲学的荣耀充分得到彰显。
  为了给自己提出一个得其所哉的量刑,苏格拉底认真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庸庸碌碌地混日子,放弃了别人关心的一切,而是私下走到雅典人当中,劝他们关心最重要的事情(36b6-d1)。苏格拉底再一次为他“无知之知”的哲学使命和对话活动给出了一种解释:关心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关心城邦,而不是城邦的(36c5-d1)。在《申辩》中,这至少已经是第三次描述这个问题了。第一次,他说他在刚刚理解了德尔斐神谕之后,按照神谕去省察人们,告诉那些自以为智慧的人,其实他们并不智慧(23b5-c1);第二次,他在谈到自己私下的教育活动时,他说自己像牛虻一样,刺激雅典人关心德性和灵魂(29d7-e3,30b2-4,30e6-31a1)。而现在,他把省察人们的智慧、刺激人们关心德性和灵魂又解释成对人自身和城邦自身的关心。这三处说的都是同一种活动,具体说法却不同。因为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智慧,刺激人们认识到自己与神的绝对距离,并由此充满对无限美好的绝对仰望,就是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和德性。而在此处,苏格拉底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所有这些,正是德尔斐神殿里那句著名的铭刻:“认识你自己”。人们在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的灵魂之后,也就理解了政治对于追求美好生活的真实意义,从而能够抛开罩在政治上的暴力迷雾,投入以美好生活为目的的政治活动中,这才是“城邦自身”。
  ……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是一套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西方思想史辉煌篇章的学术丛书。该系列并非简单地罗列枯燥的史实与理论,而是以一种鲜活、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影响了无数代人的伟大思想与著作,以最清晰、最深刻的面貌呈现给读者。每一卷都精选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关键文本,并通过严谨而富洞察力的解释,揭示其核心思想、历史背景及其跨越时空的意义。 本系列的核心理念在于“经典与解释”——即呈现文本本身的原貌,同时提供一把解读这些复杂思想的钥匙。我们坚信,理解西方传统,不能仅停留在表面,更需要深入其思想的根源,体悟其演变的脉络,并认识其在不同时代的回响。因此,《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致力于为每一个渴望探寻思想深度、理解文化渊源的读者,提供一条清晰而可靠的道路。 本系列所涵盖的文本,均是西方文明思想的基石,从古希腊的哲学奠基,到中世纪的神学思辨,再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直至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乃至近代哲学的深刻变革,无不精心收录。我们力求在文本的选择上,既能代表各个时代的最高成就,又能体现思想发展的逻辑连贯性。每一部被选入的作品,都是在西方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印记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对象,更是滋养人类心灵、启迪智慧的源泉。 本系列之所以强调“解释”,是因为我们深知,伟大的思想往往并非唾手可得。它们可能深藏于晦涩的语言之中,可能根植于复杂的历史语境,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奥秘。没有恰当的引导和解读,再伟大的文本也可能变得难以理解,甚至被误读。因此,本系列邀请了一批在各自研究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他们以其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读者提供了高质量的导读和注释。这些解释并非简单的内容概括,而是对文本的精细剖析,对作者意图的深入揣摩,对核心概念的清晰阐释,以及对相关思想资源的梳理与关联。它们如同明灯,照亮了文本深处的幽暗,帮助读者克服阅读障碍,真正把握住作者的思想精髓。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对文本的“原貌”呈现。我们尊重每一次的思想劳动,力求在翻译与编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貌和韵味。无论是哲学思辨的严谨逻辑,还是文学作品的生动笔触,亦或是政治论述的有力说服,我们都力求以最贴近原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这不仅是出于对经典的尊重,更是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时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印记,而这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和理解。 本系列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学者而言,它可以作为进入西方思想殿堂的入门指南,通过由浅入深的解释,逐步建立起对西方思想史的基本认知。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而言,本系列则提供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宝贵资料,它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那些曾经让他们感到困惑的经典文本,发掘出新的思想火花。对于研究者而言,本系列严谨的校勘、详实的注释以及独到的解读,更是不可多得的学术参考。 我们相信,对西方传统的理解,并非仅限于学术象牙塔内。思想是活的,它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乃至日常行为。通过阅读本系列,读者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更能够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产生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智识的启迪,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是一次深入文明肌理的探索之旅。我们邀请您一同踏上这段旅程,去发现那些闪耀着永恒智慧光芒的经典,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世界的深刻解释,最终,去丰富您自己的思想世界,照亮您的人生道路。 本系列所编纂的每一卷,都秉持着同样的宗旨: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解释,以求真的精神对待思想。我们希望通过此系列,能够激发起更多人对西方传统乃至人类共同思想财富的兴趣,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批判性的锐度。它并非盲目地赞颂或推崇某个思想体系,而是在梳理其发展脉络的同时,毫不留情地揭示其内在的矛盾与局限性。这种“带着镣铐跳舞”的学术勇气,非常难得。作者似乎永远保持着一种审慎的距离感,既不被既有的解释范式所束缚,也不轻易地抛弃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智慧结晶。每一次对某个核心概念的深入挖掘,都伴随着对支撑该概念的社会结构或哲学预设的深刻反思。这种双重审视,使得整部著作的分析框架极为坚固,避免了陷入单纯的史料堆砌或意识形态的颂歌。它教会我,真正的求知欲,必须与质疑精神并驾齐驱。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这本书体现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深切尊重。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以及章节之间的留白处理,都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典雅的气质。这种物质层面的考究,与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形成了奇妙的和谐统一。对我而言,一本好的学术著作,不仅内容要精深,外在的呈现也应是一种精神上的邀请。这本书无疑做到了。它鼓励读者放慢速度,细细品味每一个段落,而不是囫囵吞枣地浏览信息。在如今这个追求速食文化的时代,这种对“慢阅读”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言。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理解需要时间和空间去沉淀和消化,而这本书的实体形态,恰恰为这种沉淀提供了完美的物质载体。

评分

整本书读下来,我体验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不像某些入门指南那样试图把复杂世界简化成易于消化的结论,而是坚定地将读者置于思想的“战场”中央。那些被提及的思想家们的挣扎、他们的困惑和他们的伟大发现,都通过作者的转述,变得鲜活而可感。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智力马拉松,亲身体会了人类心智在面对永恒问题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这本书最终留给读者的,与其说是一套固定的答案,不如说是一套更为强大的提问工具。它激发了我对自身知识体系的重新审视,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习以为常的许多观念,背后都承载着沉重的历史重量和无数次被重塑的努力。这是一种启发性的、面向未来的学术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老道,宛如一出精心编排的戏剧。它没有一味地陷入晦涩的术语堆砌,反而擅长在关键转折点设置“顿悟”时刻。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涉及跨时代对话时的手法——他不是简单地将古今思想并置,而是巧妙地编织了一条看不见的线索,让不同时代的声音相互呼应、彼此诘问。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梳理变得引人入胜。有时候,读到某个论断,会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翻开原典去验证,但紧接着,作者又用一段极其精炼的文字将我拉回他搭建的论证轨道上,让人心悦诚服地跟随他的思路前行。它成功地让“经典”不再是高悬于庙堂之上的偶像,而更像是我们身边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者。

评分

这部作品在构建其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一种近乎雕塑般的精确感。作者似乎深谙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论点,然后以一种极为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铺陈开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仿佛站在一个巨型迷宫的入口,而作者手中那支笔就是一把精准的测量工具,清晰地勾勒出每一条路径的走向和潜在的陷阱。尤其在对早期思想家们影响力的追溯上,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学术功底。那种对文本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简直是显微镜下的哲学考察。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概述,而是深入骨髓的解剖,将那些被后世忽略的、常常被简单化的概念,重新放置在了它们应有的历史语境中,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传统”二字背后复杂性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是终于看到了那些经典文本初稿时的模样,未经后人层层加码的滤镜,赤裸而有力。

评分

不知道翻译怎么样,好评再说,不过应该不错。

评分

道长提到过的书,想从源头看起哲学

评分

书比我想象的要薄,但是内容应该是很深厚的

评分

很喜欢在东东上网购 真的不错的 比其他网店实在 服务好 好喜欢 还会介绍朋友来

评分

书比我想象的要薄,但是内容应该是很深厚的

评分

封面不太干净,是货堆太久了?

评分

书籍很好,值得读

评分

非常喜欢

评分

快递员送到E栈,每次都没把取快递的验证码发给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