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经典著作贺麟译本(套装共7册)

黑格尔经典著作贺麟译本(套装共7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黑格尔 著,贺麟 译
图书标签:
  • 哲学
  • 黑格尔
  • 贺麟
  • 德语哲学
  • 西方哲学
  • 经典著作
  • 套装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译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07706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9914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贺麟全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88
套装数量:7
字数:198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三大经典著作

  《小逻辑》反映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天才的著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和必读经典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的纲领性巨著,打开其哲学体系大门的钥匙

  2.贺麟全集本,新校重排,据贺麟手迹修订

  3.贺麟弟子、著名哲学教授张祥龙参与修订编辑


  

内容简介

  

  《小逻辑》是《哲学全书纲要》的第一部分,通称《小逻辑》,以区别于《大逻辑》(即逻辑学)。全书除导言外,共分:存在论、本质论、概念论三篇,反映了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黑格尔的《小逻辑》是构成他的《哲学全书》的一个主要环节,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义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他的学生在他逝世后编订全集时,再附加以学生笔记作为附释,于是使得这书又有了明白晓畅,亲切感人的特点。


  

  《哲学史讲演录》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的代表作之一,“哲学史”的开山之作,治哲学者必读之书。黑格尔一方面将哲学史纳入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框架中,把哲学史归结为理念回归自身的*精神阶段;另一方面把辩证法贯彻于哲学史研究,深刻地揭示了哲学史的发展规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贺麟、王太庆等先生将其译成中文出版,是贺麟先生译述黑格尔的重要成果。“贺麟全集”版解决了之前版本由于出版时间相隔较远而存在的体例不一等问题,更符合当下阅读习惯。


  

  ??《精神现象学》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阐述其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自认此书为其哲学体系的导言。马克思誉《精神现象学》为“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和“黑格尔哲学的圣经”。黑格尔通过此书提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知识的“梯子”。中译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上、下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上卷1979年再版时曾修订译文,以与下卷译名统一,“贺麟全集”版对勘再版所作修改,择其重要者,以编注形式留存上卷初版原貌。??


  

作者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1788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3年毕业后,先后在伯尔尼和法兰克福当了七年的家庭教师。1800年到耶拿,与谢林共同创办《哲学评论》杂志。次年成为耶拿大学编外讲师,四年之后成为副教授。1807年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1808至1816年,他在纽伦堡当了八年的中学校长。在此期间完成了《逻辑学》(简称大逻辑)。1816年,他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其中的逻辑学部分简称小逻辑),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1818年开始担任柏林大学教授,1821年出版《法哲学原理》。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1831年死于霍乱。他在柏林大学的讲稿死后被整理为《哲学史讲演录》、《美学讲演录》和《宗教哲学讲演录》。

译者:贺麟(1902—1992),字自昭,四川金堂人。国内外久享盛名的西方哲学专家、翻译家,于黑格尔哲学无不精通,论述遍及黑格尔哲学的各个方面,他翻译的《小逻辑》,学术界公认为是继严复《天演论》之后影响zui大的学术著作中译本;对斯宾诺莎、怀特海等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有深入的研究。贺麟在中国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1930年代创立了与冯友兰“新理学”相对的“新心学”体系,是现代早期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译著还有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精神现象学》,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等,主要著作有《近代唯心论简释》《文化与人生》《当代中国哲学》等。


精彩书评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天才的著作之一。

  ——恩格斯

  只有通过黑格尔,哲学史才首次成为独立的科学。

  ——文德尔班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是黑格尔哲学的圣经。

  ——马克思

  哲学诠释学的任务可能正是从这里出发而具有这样的特征:它必须返回到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的道路,直至我们在一切主观性中揭示那规定着它们的实体性。

  ——伽达默尔

  《小逻辑》是足以代表黑格尔晚年成熟的逻辑系统的著作。它的好处在于把握住全系统的轮廓和重点,材料分配均匀,文字简奥紧凑,而意蕴深厚。初看似颇难解,及细加咀嚼,愈觉意味无穷,启发人深思。

  ——贺麟

精彩书摘

  一、《精神现象学》一书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政治态度

  《精神现象学》一书是黑格尔于1805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于1806年10月13日耶拿大战前夕最后完稿的。这书的序文是1807年1月写成的。全书除最末论绝对知识部分是根据他几年前的旧稿补充整理而成之外,基本上可以说是在一年时间内一气呵成的。也就由于这种情况,这书前几部分写得较从容,分析也较细致,及写到末后部分时,因拿破仑进攻普鲁士的战争迫在眉睫,又因与出版家订有合同,必须在10月中旬交完全部稿件,不然,印数就将由1000册减到750册,稿费也将随之减少。所以本书后一部分是在这样紧张忙迫的情况下写出的,因而分析较少,纲要式的话较多,有时特别晦涩费解。

  这书虽是匆匆在一年内写成,不过也还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酝酿。黑格尔早在1802年就计划要写出一部系统的著作,在当时给友人的信中还约言打算在1805年秋天出版。事实上他酝酿很久,迟至1805年他升任耶拿大学副教授时才开始写。他原来预计要写一部叫做《一个思辨哲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共包含四个部门,即(一)精神现象学,(二)逻辑学,(三)自然哲学,(四)精神哲学。他预定以“精神现象学为这个体系的第一部”,而以“逻辑学和两门具体的哲学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为第二部”(《大逻辑》第1版序)。所以在1807年初版的《精神现象学》封面上印有“科学的体系,第一部,精神现象学”等字样。由于他的《逻辑学》(即《大逻辑》)后来写成时,部头很大,独立成书,而1817年在海得堡任教期间他才刊行他的《哲学全书》,包含逻辑学(即《小逻辑》)、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这才完成了他当时计划要完成的体系。

  由于按照黑格尔原来的计划,《精神现象学》是整个体系的第一部,这就提供我们了解《精神现象学》与《逻辑学》和其他部分的关系,以及它在黑格尔整个体系中的地位一个线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具有海谋所说的三重意义,即“作为整个体系的导言,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并且作为一个自身的全体”。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出版时,年37岁,在黑格尔生前没有出过第二版。当他于1831年正开始修订这书,仅订正了三十多页时,他就因感染霍乱病去世,到1832年才出第二版。《精神现象学》虽未经过他的修订,但他在任纽伦堡中学校长时于1808—1811年为高中学生所讲的《哲学纲要》(原编者称为《哲学入门》)中,有短短的十多页,叫做“精神现象学纲要”。此外在1817年出版的《哲学全书》第三环节“精神哲学”中(即第413—439节),黑格尔又对“精神现象学”作为主观精神的一个环节,加以短简的概述。这两处所谓“精神现象学”都只概括地重述了意识、自我意识和理性三个阶段的一些主要环节,省略了详细的分析,也省略了一些意识形态的阐述,根本没有把精神或客观精神各个环节以及宗教和哲学列入精神现象学之内;但内容简明扼要,线索清楚,可以作为研究和了解此书的参考。但是我们反对有些讲黑格尔哲学的人因此就把1807年出版的这一巨册作为整个体系的第一部的《精神现象学》附在“精神哲学”内作为其中的一个环节来讲,同时我们也反对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没有差别的看法。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黑格尔这时很关心政治局势,经常阅读当时政治中心巴黎和伦敦的报纸,在这书中他分析法国革命的“绝对自由和恐怖”是由前一阶段注重抽象理智、抽象的自由平等和个人权利的启蒙运动必然发展而来,而绝对自由和恐怖又必然会过渡到它的反面——无自由、武力镇压和个人专制。因此他对于主观任性的自由和各式各样的个人主义,都在分析批判意识形态发展过程中指出其应该受到扬弃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强调伦理的国家和全体。但由于他这时还不是“官方哲学家”,当时德国也还没有一个真正统一的政府,他没有表示突出拥护普鲁士君主和贵族的保守思想。所以他采取比较接近资产阶级民主的态度。他不象费希特那样从道德伦理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和人物的自私自利,采取诅咒和痛骂的态度(大家记得,费希特称他的时代为“罪恶完成的时代”,并痛斥当时的德国反动统治阶级说:“年龄愈长的人,自私愈甚;地位愈高的人,道德愈卑”),而只是冷静地分析个人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及其必然的后果和逐渐克服的过程。他对当时拿破仑征服德国的态度,可以从他于耶拿战争的当天(1806年10月13日)写给他的好友尼塔麦的信中,看得很清楚。他说:“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他幽默地和具有深意地称拿破仑为“马背上的世界精神”,这话包含有认为拿破仑这样的叱咤风云征服世界的英雄人物,也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他们的活动不只是完成他们的特殊意图,而是完成世界精神的目的。“当他们的目的达到以后,他们便凋谢零落,就象脱却果实的空壳一样。”另一方面也含有讽刺拿破仑的武力征服的意思,认为他只不过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他暗示还有从别的方面体现世界精神的英雄人物。

  ……


思想的巍峨殿堂:一部精神的史诗 黑格尔,这位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巨匠,以其宏大、深刻、系统化的哲学体系,为人类思想史构筑了一座巍峨的殿堂。他所构建的理性王国,不仅是对过往哲学成就的集大成,更是对未来思想发展方向的深刻预示。本套装精选了黑格尔的七部经典著作,由著名学者贺麟先生倾情翻译,旨在为读者呈现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完整脉络与精髓。这不仅仅是冰冷的学术理论,更是一部关于精神、历史、世界和人类自身演进的宏伟史诗。 第一卷:逻辑学——精神的筑基之石 《逻辑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开端,也是其整个思想大厦的基石。它并非研究形式逻辑的工具书,而是对“思维本身”以及“纯粹思想”的深入探究。黑格尔认为,逻辑不是人头脑的产物,而是世界存在的内在规律,是“自在自为”的绝对精神在思维中的体现。 本书从最抽象、最普遍的“存在”范畴开始,一步步推演出“无”、“生成”、“实在”、“规定性”等一系列概念。黑格尔展现了这些看似孤立的概念之间如何通过辩证的运动而相互转化、相互包含。比如,当极端抽象的“存在”与“无”处于对立时,它们便统一于“生成”之中;而“生成”又指向“实在”,而“实在”又必须经过“规定性”才能得以确立。这种不断否定与扬弃,又在更高层次上加以综合的辩证法,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具原创性和生命力的部分。 贺麟先生的译本,以其严谨的考证和流畅的文笔,将《逻辑学》中那些极具挑战性的抽象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通过阅读《逻辑学》,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最根本的思维结构,理解理性如何在最纯粹的状态下运作,并为理解黑格尔后续的哲学展开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训练,它引导我们超越日常经验的局限,去把握事物最本质的规律。 第二卷:精神现象学——心灵的漫游与自我认识 《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具文学性和史诗色彩的作品。它描绘了意识从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最终达到绝对知识的曲折而辉煌的历程。这是一种心灵的漫游,是一场自我认识的伟大探索。 书中,黑格尔通过对历史上的不同意识形态、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发展的普遍规律。从简单的“感官知识”出发,意识经历了“知觉”、“知力”、“自我意识”、“理智”等多个阶段。在每个阶段,意识都面临着新的矛盾和挑战,并被迫超越自身的局限。例如,在“自我意识”阶段,意识通过与他人的斗争和交往,认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并发展出“主人与奴隶”的辩证关系。这种关系揭示了劳动在自我意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意识的不断发展,它逐渐克服了外在的客观性,认识到“现实”本身就是意识的产物。最终,意识达到“绝对知识”的境界,认识到精神是世界的本质,而历史是精神自我实现的辩证过程。《精神现象学》的阅读体验是令人震撼的,它让我们看到人类意识是如何一步步从蒙昧走向自觉,从有限走向无限。贺麟先生的译文,将这部巨著的辩证张力和思想深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第三卷:哲学全书——知识体系的宏伟蓝图 《哲学全书》是黑格尔晚年对自己整个哲学体系的全面总结和概括。它以一种更为系统和精炼的方式,呈现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大分支的相互联系和整体结构。 本书将逻辑学视为“自在的”、“纯粹的精神”;自然哲学则是“外在化的”、“被他者的精神”;而精神哲学则是“精神的回归”、“自在的与自为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自然是精神发展的初级阶段,是精神的“异化”;而精神则是自然的高级阶段,是精神的“复归”。整个世界因此构成了一个辩证发展的统一体,即“绝对精神”。 《哲学全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是理解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绝佳入门读物。贺麟先生的翻译,力求忠实于黑格尔的原意,同时又兼顾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使得这部艰深的著作得以被更广泛地接受。通过《哲学全书》,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全局,理解其如何将逻辑、自然和精神融为一体,构建起一个庞大而自洽的思想王国。 第四卷:法哲学原理——国家与自由的理性辩护 《法哲学原理》是黑格尔关于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重要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国家、市民社会、家庭以及个人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了其独特的国家理性理论。 黑格尔认为,法律和国家并非外在于人的压迫工具,而是人类自由得以实现的必然环节。他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首先是“抽象法”,即个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其次是“市民社会”,这是个人追求私利的领域,但其发展又必然导致相互依赖和冲突;最终,国家作为“普遍意志”的体现,将这些分散的个人利益和冲突统一起来,成为实现真正自由的最高形式。 他强调,国家的理性不是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普遍意志的客观体现。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任意,而是在理性法律和国家框架下,个体对普遍性的自觉遵循和实现。本书对“自由”的深刻阐释,以及对国家在实现自由中的作用的辩护,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贺麟先生的译文,使得黑格尔关于国家和自由的深刻洞见,得以清晰地呈现。 第五卷:美学——艺术的哲学与精神的展现 《美学》是黑格尔关于艺术哲学的集大成之作。他将艺术视为“感性形式中的绝对精神的显现”,认为艺术是人类精神认识和表达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黑格尔在《美学》中,对艺术的起源、本质、历史发展以及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认为,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象征艺术、古典艺术和浪漫艺术。象征艺术是对某种内在意义的模糊、外在化的表现,如古埃及的艺术;古典艺术是物质形式与精神内容达到完美统一的典范,如古希腊的雕塑;而浪漫艺术则是精神内容超越物质形式,追求无限性和内心体验的艺术,如近现代的绘画、诗歌等。 黑格尔强调,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其精神内涵,即对绝对精神的展现。艺术的美,源于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及其所传达的深刻思想。通过《美学》,我们不仅能理解黑格尔对艺术的独特见解,更能体会到他如何将哲学思想融入对具体艺术现象的分析之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哲学美感。贺麟先生的译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格尔艺术哲学世界的大门。 第六卷:历史哲学——世界精神的演进 《历史哲学》是黑格尔对人类历史进程进行哲学反思的开创性著作。他认为,历史并非偶然事件的堆砌,而是“世界精神”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辩证过程。 黑格尔在书中提出了“世界精神”(Weltgeist)的概念,认为这种精神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具体活动而不断前进。他将历史的发展概括为“自由的意识”。从东方世界的专制,到古希腊罗马的少数人自由,再到基督教文化背景下全体人的自由,历史就是自由的范围不断扩大,意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他认为,“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历史总是在朝向更高级、更自由的形态发展。即使是战争、革命等看似混乱的现象,在黑格尔看来,也是世界精神实现其目的的手段,是“理性狡计”。《历史哲学》以其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力,重新定义了我们对历史的理解。贺麟先生的译本,将这部充满思想张力的著作,以忠实而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 第七卷:哲学史讲演录——思想流变的伟大梳理 《哲学史讲演录》是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授哲学史的讲稿整理而成。本书并非简单的哲学史编年史,而是黑格尔以其独特的哲学体系,对历代哲学家的思想进行梳理、评价和批判,并将其纳入到“世界精神”发展的宏大叙事中。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每个哲学家都是在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做出贡献。他将哲学史上的主要思想家,从古希腊的泰勒斯、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斯,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阿奎那,再到近代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休谟、康德,以及德国古典哲学诸家,都置于其辩证法的框架下进行考察。 他通过分析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展现了哲学思想是如何通过“否定之否定”的方式不断发展、演进的。这种梳理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思想流变背后的深刻规律,以及哲学本身如何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的不断超越的过程。贺麟先生的译本,将这部兼具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著作,以严谨的态度呈现给读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理解哲学史的独特视角。 总结:一部思想的盛宴 贺麟先生翻译的黑格尔经典著作套装,汇集了这位伟大哲学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抽象的逻辑,到生动的精神现象,从宏观的政治法律,到微妙的艺术审美,再到磅礴的历史演进,以及纵贯古今的哲学思想梳理,每一卷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洞见和磅礴的思想力量。 这是一次与思想巨人的对话,是一场涤荡心灵的精神盛宴。通过阅读这七卷著作,读者将有机会深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绝对精神、历史理性等核心概念,并能在其宏大的哲学体系中,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这套书不仅是哲学研究者的宝贵财富,更是任何渴望深入思考、理解世界本质的求知者的必备读物。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思想的巍峨殿堂,感受理性之光,体验精神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手感厚实,油墨的色泽饱满,即便是反复翻阅,书页的质感也丝毫没有减损。内页的排版布局也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密有致,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丝毫不会感到疲劳。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很多关键概念的注释和译者旁注都处理得非常精妙,既保证了原文的严谨性,又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理解门槛。比如,在理解“绝对精神”这样的核心概念时,贺麟先生的译注简直就像一位耐心的向导,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提供恰到好处的指引,让那些晦涩的德语哲学词汇变得触手可及。可以说,光是捧着这套书,就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那种沉甸甸的份量感,是现代快餐式阅读体验中难以寻觅的珍贵品质。它不只是一堆纸张油墨的组合,更像是一件值得世代传承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自信的展示。

评分

对于一个像我这样,需要反复参考和交叉印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完整性和权威性是无与伦比的。它不仅仅是提供了黑格尔某一部著作的文本,而是呈现了一个系统性的思想体系。每一册之间的逻辑衔接和概念发展,都处理得非常到位。当你从一部著作中读到某个尚未完全展开的观点时,你会清晰地预感到它会在后续的卷册中得到更深入的阐述和辩证的统一,这种全局性的视野,正是优秀的译本所能提供的。而且,这套书的装帧统一,使得系列阅读的体验非常连贯,不会因为更换不同出版社或不同译者的版本而产生断裂感。这体现了译者(和出版方)对于“系统性”这一哲学特征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人在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宏大而严密的智力工程正在面前展开。

评分

我个人特别关注的是译者在哲学史脉络上的处理。贺麟先生不仅是翻译家,更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他在翻译过程中,显然融入了自己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洞察。这意味着,他所选择的每一个中文术语,都不只是语言学上的选择,更是哲学立场上的考量。比如,对于“相(Setzung)”、“概念(Begriff)”这类核心术语,他似乎建立了一套内在的、稳定的指称系统,这种一致性极大地帮助了我建立起自己的哲学词汇库。很多其他译本在不同著作中对同一德语词汇的翻译可能出现摇摆不定,让人无所适从,但贺麟先生的这套书,提供了一种高度可信赖的学术参照系。可以说,这套书不仅是了解黑格尔的工具,更是一堂生动的、关于如何精确运用哲学语言的示范课。

评分

我尝试过阅读一些其他版本的黑格尔著作,坦白说,那感觉就像是在啃一块没有调味的干硬面包,哲学思想的脉络总是若隐若现,很多句子读完后只能留下满脑子的疑惑。但贺麟先生的译本,简直就像是给这块“干面包”抹上了厚厚的、层次丰富的黄油和果酱。他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其高超,将黑格尔那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辩证法逻辑,用流畅、富有张力的中文表达了出来。那种“是—非—合”的动态推演过程,在其他译本中往往显得生硬拗口,但在他笔下,却能自然地流淌,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亲身参与到那个思维的构建过程。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历史性、文化性较强的德语词汇的处理,他没有一味追求直译的字面对应,而是深挖其哲学内涵后,找到最贴切的中文表达,这种“意译的精准”才是真正的高水平翻译的体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

评分

说实话,哲学书的阅读体验往往受制于作者本身的写作风格,黑格尔的文字结构复杂,句子冗长,常有绕来绕去之感。但在这套书中,我发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节奏感”。贺麟先生似乎深谙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在处理长句时,他会巧妙地运用分段和标点,使得原本可能让人迷失的复杂结构,竟然有了一种清晰的呼吸感。这种翻译技巧的运用,让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文本,变得可以被“消化”和“咀嚼”。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理解《精神现象学》中的某一段落,我原本需要对照德文原版和好几个研究手册,但在仔细研读了贺麟的译文后,我发现他已经把那些潜在的矛盾和歧义都提前梳理干净了,读者只需要跟着他的思路走,就能平稳地穿越那些思想的迷雾。这套书真正做到了“化繁为简,而不失其深”,这对于广大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

评分

好书不解释 京东的物流和产品质量始终都是这么靠谱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认真拜读,值得收藏

评分

经典著作,值得认真拜读,值得收藏

评分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

好书,邀请您一起共同阅读。

评分

还没开封,价格很不错

评分

不错,值得拥有!值得百度,值得收藏!

评分

京东的半价购书活动太给力了,券也比某当和那个谁家要好抢的多,以后买书都在京东买啦!

评分

物流高效、服务优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