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一方面对第1版中原有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添加了新的一章"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进而对神经科学在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介绍。
本书第2版共分九章:第一章为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二章为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第三章为预期效用理论与跨期选择、第四章为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第五章为金融市场中的从众行为、第六章为金融市场中的异质信念、第七章为行为金融与公司治理、第八章为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第九章为行为金融学的新视角。
新版一方面对第1版中原有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添加了新的一章"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进而对神经科学在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介绍。
本书第2版共分九章:第一章为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二章为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第三章为预期效用理论与跨期选择、第四章为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第五章为金融市场中的从众行为、第六章为金融市场中的异质信念、第七章为行为金融与公司治理、第八章为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第九章为行为金融学的新视角。
目 录
第一章 行为金融学导论 1
第一节 传统金融学的困惑 2
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源起 8
第三节 行为金融学的内涵 14
第四节 行为金融学的架构 22
复习思考题 30
第二章 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 31
第一节 认知理论及认知的有限理性 32
第二节 认知实验及认知偏差 38
第三节 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 59
第四节 认知偏差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81
第五节 认知偏差对于投保决策的
影响 89
复习思考题 102
第三章 预期效用理论与跨期选择 105
第一节 预期效用理论及其假设 106
第二节 预期效用理论的行为实验
证伪 115
第三节 贴现效用模型及其异象 122
复习思考题 127
第四章 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的
理论基石 129
第一节 前景理论的形成过程 130
第二节 前景理论的主要内容 133
第三节 前景理论的应用 142
第四节 前景理论的新发展 145
复习思考题 149
第五章 金融市场中的从众行为 151
第一节 从众行为概述 152
第二节 从众行为的成因分析 156
第三节 从众行为的市场效应 160
复习思考题 164
第六章 金融市场中的异质信念 167
第一节 经验现象 168
第二节 异质信念模型 170
第三节 模型检验 182
复习思考题 185
第七章 行为金融与公司治理 187
第一节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发展 188
第二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公司
投融资 191
第三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公司股利
政策 201
第四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公司
并购 207
复习思考题 217
第八章 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 219
第一节 神经科学在经济学与金融学
领域的应用 220
第二节 人脑结构与脑部兴奋追踪
技术 223
第三节 神经科学在行为金融领域的主要
发现 228
复习思考题 236
第九章 行为金融学的新视角 237
第一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开放式
基金 238
第二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期权
与商品期货 245
第三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外汇
交易 253
第四节 基于行为金融视角的人民币产品
中心建设 257
复习思考题 259
参考文献 261
第二章 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
【本章精粹】
实质理性和过程理性的区别。
启发式偏差的内容。
框定偏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默认选项”如何与“维持现状偏差”联系在一起。
在行为经济学理论体系产生的过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ort A. Simon)的“有限理性”发挥了启蒙作用。在此之前,“理性经济人”是新古典经济学的重要假定,冯?诺依曼(John Von Noumann)和摩根斯坦(Morgenstern)以及萨维奇(Savage)等建立的“预期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上,并以严格的数学方程将人类的认知及偏好形式化。而西蒙等人所倡导的研究方法,强调人类决策过程中的真实心理活动对人类决策行为及结果的影响。以此为基础的行为经济学否定新古典经济学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基本假定,认为经济行为的决策者不是纯粹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的。因此,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会由于其处理信息时的非完全理性而产生种种偏差。本章将就人在认知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偏差及其表现展开论述。
实质理性 过程理性 认知偏差 出租车案例 框定偏差 负面情感 维持现状
第一节 认知理论及认知的有限理性
一、人的认知过程:信息加工系统
20世纪50年代,信息科学作为一门研究信息的产生、获得、变换、储存、处理、显示、识别和利用的新兴学科诞生了。随后,人们把这门科学中有关信息的规律和理论推广到不同的研究领域。1978年,纽威尔与西蒙(Newell & Simon)将信息加工的观点引进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认为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事实上,纽威尔与西蒙所提倡的类比只涉及软件,即机能性质上的类比(即在行为反应水平上的类比),例如记忆、思维和推理等。然而,纽威尔和西蒙认为人脑与计算机这两者不能在硬件上进行对比,因为人的物质结构是生物细胞,而计算机是电子元件;同时,他们又指出,人与计算机在功能上是有相似之处的,因为两者都有信息输入和输出、信息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两者都需要依照一定的程序对信息进行加工。据此,纽威尔和西蒙倡导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并试图对人的心理及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一种统一的解释。
信息加工系统是指能够接收、存储、处理和传递信息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多个部分组成,纽韦尔(Newell)和西蒙为此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模型来表示信息的输入、编码、加工、存储的过程。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如图2-1所示。
从图2-1中可以看出,信息加工系统由记忆装置、加工器、效应器和接收器组成,其各自的功能与关系如下。
记忆装置是信息加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记忆装置中,存储着大量的符号结构,它们由各种各样的符号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联结在一起而组成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就是对符号和符号结构的操作与处理的过程。
图2-1 信息加工系统
加工器在信息加工系统中执行操作工作,按照特定的指令程序对信息进行控制或处理。一般包括3个方面:①一系列基本的信息加工过程;②短时记忆,即对输入和输出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③一套解释程序,即确定信息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先后顺序,以及需要执行加工处理的基本信息。
接收器和效应器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输入是指把信息输入信息加工系统的过程,也就是在记忆系统中建立代表外部事物的内部符号结构。输出则是与输入相反的操作过程,是指接收指令程序并作出反应活动的过程,其涉及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功能,并通过信息加工系统中的输入和效应器这两个部分来实现。
认知心理学将人们的认知过程视为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该过程包括4个主要环节,即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这些环节均受到决策环境和行动后果的影响。行为决策者哈格斯(Hogarth) 提出的“判断的理论模式”很好地反映了人们的认知过程,如图2-2所示。
图2-2 判断的理论模式
二、理性认知的分类与基本模型
(一) 实质理性和贝叶斯规则
关于人类认知的普遍认识是:人是完全理性的,每个人尽力做到不犯错误,坚持正确的观点和信念。现代经济学中的“理性”主义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在《人类理解论》中指出:“唯一的、确实的知识属于那种数理的、逻辑和演绎的性质……如果间接地通过论证而看出的——例如,一个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这是‘理性的’知识”。 洛克提出的关于理性的概念不仅是一种理智的含义,他还加入一种有关终极目的的感情的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幸福”,他认为“理性”和“上帝”“自然法则”以及“人类幸福”是同一的。
而今,大部分经济学家都在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的“经济人”假说和“理性人”假说,即实际上新古典经济学基础的“理性人”假说,最初是由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说发展而来的。
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一个只是盘算自己利益的人虽然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但是却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处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 他举例说明: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赐,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受利己之心所驱动的个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的利己行动却可以增进一般社会福利。这样的人就是经济人,斯密将其描述为自私的、更大个人利益的追求者。
新古典经济学家则把“理性经济人”假设归纳为在数学上的约束条件下寻求极值的问题,借助数学中的导数、偏导数和拉格朗日乘数等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使经济学走向形式化与严密化。而经济分析的精密化又反过来赋予“理性经济人”更明确的含义。具有完全理性的理性人对各种决策的结果具有完全而准确的了解,从而始终追求最优目标,作出最优决策,因而具有与决策相关的所有信息,其具有以下特点。
(1) 理性人具有完全意志能力,能够保证其效用函数具有有序性和单调性。有序性保证理性人在不同行动方案下得到的效用是可以比较的。单调性则保证理性人能够在不同的效用之间判断出偏好程度的差异,并对其进行排列。
(2) 理性人具有充分计算能力,即使存在不确定性,理性人也可以通过概率判断各种可能行动方案的预期效用,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大小。
(3) 理性人具有完全记忆能力,对影响决策的一切因素具有完全的信息。
(4) 理性人的决策不需要任何时间,所有的理性人的决策都是瞬间完成。
(5) 理性人使用边际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大小进行决策。
(6) 理性人是自私地单方面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7) 理性人是没有喜怒哀乐、没有感情的人。
(8) 理性人的决策不受道德影响,他是与道德观念绝缘的人。
(9) 理性人作为决策主体不仅是指单个的消费者或者劳动者这样的主体,也包括家庭、企业以及其他组织等主体。
在“理性人”假说的基础上,人们对不确定条件下各种未知变量的认知是基于主观概率的估计,这一估计方法的基础是贝叶斯规则。贝叶斯规则又称贝叶斯过程,它原是统计学概念,即人们根据新的信息从先验概率(prior probability)得到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的方法。它是一个理性的个人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修正其主观概率的模型,因此,也是大多数理性学习模型的基础。
设p(h)为个体关于某一特定假设为真的主观概率,E是一个事件,被称为H为真的证据,那么一个理性的代理人如何根据证据E调整其相信H为真的概率呢?也就是说,在观测证据E条件下的H为真的概率是什么呢?
根据条件概率的性质,将观测中E与H为真的联合概率写成
p(H,E)=p(H | E)p(E)=p(E | H)p(H)
整理方程,则可以得到贝叶斯规则:
其中,p(H)为先验概率,即在观测证据前假设为真的概率;p(H | E)为后验概率,即在观测到证据E后假设为真的概率。贝叶斯规则把先验概率和后验概率联系在了一起。
下面举一个典型的出租车案例说明贝叶斯规则在理性推理过程中的应用。在一个小镇上有两个出租车公司,一个是蓝色出租车公司,另一个是绿色出租车公司。前者车身上涂蓝色,后者车身上涂绿色。绿色出租车在该镇出租车市场上的份额为85%;蓝色出租车在该镇出租车市场上的份额为15%。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大雾蒙蒙,一辆出租车擦边撞击了另一出租车,而肇事车驾驶员驾车逃逸。一位目击者说它是一辆蓝色出租车。执法人员在类似事发当晚环境下对目击者进行测验,结果5次测验中他有4次能正确地说出车的颜色。也就是说,不管他在大雾的晚上看到的是蓝车还是绿车,他有80%的时候能正确地辨别颜色。
运用贝叶斯规则进行推理的过程如下。
令G=随机挑选的一辆绿色出租车,即先验概率,于是有:p(G)=0.85。
令B=随机挑选的一辆蓝色出租车,这也为先验概率,于是有:p(B)=0.15。
令WB=目击者说出租车是蓝色的,于是有:p(WB | B)=0.8。
又有p(WB|G)=0.2,因为目击者有20%的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所以,当出租车为绿色而他说是“蓝色”的概率为20%。
我们计算一下p(B|WB)和p(G|WB)为多少,即在证人提供证词的情况下,肇事车为蓝车或肇事车为绿车的概率。
结论:肇事车是绿色的可能性更大。
也就是说,尽管有证据证明此车是绿车,但先验概率同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贝叶斯规则在利用新的证据对主观概率的估测中具有以下意义。
第一,贝叶斯规则突出了背景信息在推理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贝叶斯规则正确地描述了新信息或新证据在知识更新中的重要作用。
第2版前言
伴随着行为金融研究和学习的深入,许多读者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影响个体行为金融决策背后的心理机制,而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可能。事实上,近十年来,神经科学家和经济学家已开始互相涉足对方所熟知的领域,研究行为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并提出了新的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决策模型,这一跨领域的学科被命名为"神经经济学"。本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再版,并荣获了2015年度上海市优秀教材奖。
与时俱进、生生不息是学科发展的生命力。因此,编者以《行为金融学》再版为契机,一方面对第1版中原有各章节的内容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添加了新的一章"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进而对神经科学在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介绍。
本书第2版共分九章:第一章为行为金融学导论、第二章为认知心理与行为实验、第三章为预期效用理论与跨期选择、第四章为前景理论--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石、第五章为金融市场中的从众行为、第六章为金融市场中的异质信念、第七章为行为金融与公司治理、第八章为神经科学与行为金融、第九章为行为金融学的新视角。
本书第2版的主编为陆剑清博士,参与本书的编写人员还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翀、李婧、李瑞、陈曲、何芳、肖捷、裴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难免存在着缺点与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这本书的价值,简直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作为一名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试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往往在面对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传统的金融理论,虽然在宏观层面指导意义重大,但在微观层面的个体决策和市场波动预测上,总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非理性因素,从认知偏差到情绪影响,再到社会因素的催化,为我们理解市场行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前景理论”的详细阐述,它打破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更加贴近现实中人们面对风险和收益时的决策方式。想想看,我们往往在面对损失时会表现得更加激进,而在面对同等收益时却会更加保守,这种不对称的风险偏好,在本书中有非常生动的解释。作者不仅列举了大量真实的金融案例,还结合了心理学实验的发现,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帮助我们识别市场中的“噪音”,以及理解那些看似“非理性”的市场行为背后的逻辑。例如,书中对“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现象的分析,就让我对市场在信息传递和消化过程中的效率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市场的波动并非完全由基本面驱动,而是受到了群体情绪和个体心理偏差的强烈影响。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就像是一场深入人心的自我反思,它让我审视自己过往的投资决策,也让我对未来的投资行为有了更理性的规划。
评分这本书的洞察力,绝对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在看似完全理性的金融市场中,总会出现各种各样令人费解的现象,比如突如其来的恐慌性抛售,或是疯狂的投机泡沫。传统金融学常常将这些归结为信息不对称或是外部冲击,但我总觉得,这背后一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就如同一把钥匙,为我解锁了这些谜团。它大胆地挑战了“理性人”的假设,而是聚焦于人类固有的心理偏差和认知局限。书中对“损失厌恶”的阐释,让我对投资者在面对亏损时的非理性行为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往往宁愿承担更大的风险去避免眼前的损失,而不是接受一个相对较小的、但却更理性的结果。这种心理机制,在无数次的市场下跌中都有所体现。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结合大量的现实案例,将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情绪”在市场中作用的分析,比如“过度自信”会导致投资者承担过高的风险,“后悔规避”则会让他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这些都是我曾经在投资中犯过的错误,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些错误背后的心理根源。它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理论,更是关于理解人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这个对传统金融理论感到一丝迷茫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一直觉得,那些关于理性人、高效市场假说的理论,虽然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在现实世界的投资决策中,似乎总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毕竟,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冷冰冰的计算器,情感、偏见、认知上的盲点,太容易影响我们的判断了。而《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就如同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隐藏在那些“非理性”行为背后的深刻逻辑。它没有简单地批判传统理论,而是巧妙地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洞见融入了金融分析的框架,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明明是“好”的股票,却会因为市场情绪的恐慌而暴跌;为什么明明有明确的证据表明某个投资策略是有效的,却总有人会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轻易放弃。书中对于各种行为偏差的详细解读,比如锚定效应、过度自信、损失厌恶等等,简直像一面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过往许多投资中的影子,恍然大悟。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将原本晦涩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而且这些案例都紧密联系着实际的金融市场,让我学到的东西能立刻派上用场。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羊群效应”的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市场繁荣时,大家都愿意追涨,而在市场低迷时,又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逃离。这种集体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在本书中有非常透彻的阐述。而且,这本书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还探讨了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行为偏差,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在投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的普通人来说,意义非凡。我不再仅仅依赖于那些冰冷的数字和图表,而是开始更加关注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这让我对市场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
评分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理性”的金融市场抱有某种程度的幻想。总觉得,市场应该是信息透明,参与者都像精密计算器一样做出最优选择的。《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各种“非理性”之处,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复杂、但也更有趣的市场。书中对“可得性启发”的分析,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过去是如何受到近期鲜活案例的影响,从而做出不那么客观的判断。比如,当新闻报道某只股票大涨时,我们很容易就觉得它会继续上涨,而忽略了背后的风险。这种认知上的捷径,在金融市场中造成的误判是屡见不鲜的。作者通过引用的各种心理学实验和金融案例,将这些理论讲解得淋漓尽致,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近期偏差”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往往会过度关注近期市场表现,而忽略了长期的基本面。这种行为,在牛市中会放大投机,在熊市中则会加剧恐慌。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理论,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性和反思性的态度去看待金融市场和自己的投资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金融理论的“人性化”革命。我一直觉得,传统的金融学模型,虽然数学上严谨,但在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时,总显得有些“失真”。毕竟,市场是由人组成的,而人,又是充满情感和非理性的生物。《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和金融学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生动的金融世界。书中对“前景理论”的细致阐述,让我对人们在风险和收益面前的非对称决策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们对于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偏好。这种心理机制,在无数次的金融市场波动中都有所体现。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案例分析,将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分析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注意力偏差”的讨论,它解释了为什么市场会过度关注某些新闻事件,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信息。这种选择性的注意力,往往会导致市场的过度反应。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审慎和批判性的态度去理解金融市场。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金融学习者的一场及时雨。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传统的金融学教材,虽然内容扎实,但总感觉少了点“人情味”,少了对市场背后复杂人性的关照。传统金融学假设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能够做出最优化的决策,但这显然与我们每天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去甚远。《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则以一种全新的、更贴近现实的方式,揭示了金融市场中隐藏的心理规律。它不再回避人类的非理性,而是将其作为研究的核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认知偏差”的细致梳理,比如“确认偏差”,我们总是倾向于寻找和解读那些能够证实自己已有观点的信息,从而忽略了与自己观点相悖的证据。这一点在投资分析中尤为普遍,许多投资者一旦看好某只股票,就会刻意去寻找利好消息,而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这种偏差是如何导致错误的投资决策的。此外,书中对“情绪因素”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恐惧”和“贪婪”是如何驱动市场的大幅波动。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市场恐慌时,也曾不自觉地跟着大家一起抛售股票,事后才发现错失了抄底的机会。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反应是可以被理解和管理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理论的书,更是一本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市场的“工具书”。我开始尝试将书中的原理运用到自己的日常投资观察中,更加警惕那些可能影响我判断的心理陷阱,也更能理解市场中那些看似“疯狂”的行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它所包含的金融理论,更在于它所揭示的“人性”密码。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为什么那些看似完美的金融模型,在现实中却屡屡失效,导致市场出现各种难以解释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一剂“解药”,让我恍然大悟。它勇敢地挑战了传统金融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而是聚焦于人类固有的心理偏差和认知局限。书中对“禀赋效应”的生动解读,让我看到了我们是如何因为“拥有”而对其产生过高的估值,从而不愿意轻易放弃。这种心理机制,在资产定价和交易决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者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在金融市场中的实际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安慰剂效应”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的讨论,虽然这个词语本身带着些许玩笑的意味,但它却揭示了市场参与者对某些信息或预期的心理暗示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知识的普及,更是一种关于如何认识自己、理解他人、洞察市场的深刻洞见。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金融世界观被彻底刷新了。我一直以为,金融市场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博弈场,所有参与者都应该基于数据和逻辑做出决策。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事实并非如此。《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了金融市场背后更加复杂、更加人性化的一面。它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各种心理偏差和认知局限,让我对很多曾经难以理解的市场现象都有了新的解释。书中对“过度自信”的分析,让我深刻反思了自己过往的一些投资决策。我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的判断能力,从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偏差是如何在市场中蔓延并造成损失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后悔规避”的解读,它解释了为什么投资者在面对选择时,往往会因为害怕未来的后悔而做出 suboptimal 的决定。这种心理机制,在投资中造成的犹豫不决和错失良机是屡见不鲜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和全面的方式去理解金融市场。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个对金融市场充满好奇,但又常常被其复杂性所困扰的读者来说,《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我一直觉得,传统的金融理论虽然严谨,但似乎忽略了最关键的元素——人。那些关于理性选择、最优决策的模型,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显得有些苍白无力。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都会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心理学和金融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为什么市场会表现出种种“非理性”的波动。书中对于“锚定效应”的解读,让我对之前一些投资决策有了全新的认识。有时候,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某个价格或者数字所“锚定”,从而影响了我们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这本书通过鲜活的案例,展示了这种效应是如何在实际的市场交易中发挥作用的。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市场泡沫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群体心理和社会互动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明白,市场的非理性往往并非个体行为的简单叠加,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社会传播和强化机制。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迪。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市场的“人性”层面,理解那些驱动价格波动的潜在心理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来说,简直是及时雨。我一直觉得,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虽然逻辑严谨,但总是缺少那么一丝“人情味”,仿佛忽略了金融市场最核心的参与者——人。那些关于理性人、最优决策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似乎总是显得有些苍白。而《行为金融学(第2版)》这本书,则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类在金融决策中的各种“非理性”行为,让我看到了市场背后隐藏的心理逻辑。书中对于“锚定效应”的解读,让我豁然开朗,回想起自己过去的投资经历,确实有太多次被某个数字、某个价格所“锚定”,从而失去了更广阔的视野。作者用大量的真实案例,将这些抽象的心理学概念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羊群效应”的细致分析,它解释了为什么在市场上涨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追涨,而在市场下跌时,又会不约而同地恐慌性抛售。这种群体心理的驱动力,在金融市场的波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是一本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市场的“行为指南”。
评分书都折损了,哎,失望
评分很好
评分很好 值得学习
评分自学用 实用
评分不错
评分好
评分正版图书,折扣优惠,自提方便。
评分正品,方便。
评分差评!快递没话说,但是书也太破了吧,这是得遭遇什么才会变成这样!包装得跟仿佛买了盗版得一样!差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