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国有许多具有机械插图的专书,记载了各种巧妙的发明及生产的技术。这些古书的丰富资料对后人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参考价值。然而,古书上的机构图画,常常会有不完整的文字叙述及模糊不清的图画等状况,有些图画只能约略反映机构的构造,而机构的运动传递过程却不明确,这使得读者很难借由古籍图画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
《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提供一套独特的方法,用于解决古中国专书的插图机构与机器绘制不明确的问题。首先探讨古机构的历史背景与构造特性,并应用现代机构概念设计法与失传古机械复原设计法,系统化地合成出所有符合当代工艺技术水平的可行设计,其次以古中国弩(标准弩与连发弩)、纺织机构(缫车、纺车和织布机)及许多手工业机构为例说明所提供方法的应用。此方法提供一个合理工具,进行不确定构造的古机构复原设计的研究。此方法也提供给古机械领域的学者一个创新方向,进一步地帮助学者从古文献中判定插图机构的原始构造。
《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所规划与编排的内容,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自学。第一章为本书的绪言。第二章介绍5本具插图机构之代表性专书的内容与背景。第三章说明机器与机构的定义、机械元件与接头的特性、古代接头的表示法、一般化运动链的定义及拘束运动的概念。第四章介绍古中国机械的历史发展与常见的机构类型。第五章提出古籍插图机构的分类与系统化复原方法,以获得古机构所有可行的设计,并以3个不同类型的插图机构为例说明这套方法。这套方法利用颜氏机构概念设计法,将研究零散史料所得到的发散构想,收敛转化至特定领域,并应用机械演化与变异理论,来产生所有符合史料记载及当代科技与工艺水平的复原设计。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则根据所提方法,说明5本代表性专书中各个装置的机构构造及复原设计的结果。
颜鸿森,为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博士,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教授、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馆长及大叶大学校长等职。
第一章 绪言 1
第二章 具插图机构古书 7
第一节 王祯《农书》 11
一、书籍内容 11
二、历史背景 12
第二节 茅元仪《武备志》 13
一、书籍内容 13
二、 历史背景 14
第三节 宋应星《天工开物》 15
一、书籍内容 16
二、历史背景 16
第四节 徐光启《农政全书》 18
一、书籍内容 18
二、历史背景 19
第五节 鄂尔泰等人《钦定授时通考》 19
一、书籍内容 20
二、历史背景 21
第三章 机构与机器 23
第一节 基本定义 23
第二节 机件 26
一、连杆 26
二、滑件 27
三、滚子 27
四、凸轮 27
五、齿轮 27
六、螺杆 28
七、皮带、绳线和绳索 28
八、 链条 28
九 、弹簧 29
第三节 接头 30
一、自由度 30
二、运动方式 30
三、接触方式 30
四、接头类型 30
第四节 接头表示法 33
第五节 机构简图 35
第六节 机构与一般化运动链 37
第七节 拘束运动 43
一、平面机构 43
二、空间机构 45
第八节 小结 47
第四章 古中国机械 49
第一节 历史发展 49
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49
二、新石器时期到东周 50
三、东周到明朝 50
第二节 连杆机构 51
一、桔槔 51
二、界尺 52
三、钻孔机 53
四、苏颂水运仪象台定时秤漏装置 55
第三节 凸轮机构 57
第四节 齿轮机构 60
一、水磨 61
二、水砻与畜力砻 62
三、牛转翻车 63
第五节 绳索传动 65
纺织机构 66
第六节 链条传动 66
一、翻车 68
二、井车 70
三、天梯 71
第七节 小结 73
第五章 复原设计法 75
第一节 古籍插图机构分类判定 75
第二节 不确定构造之插图机构复原设计法 77
第三节 复原设计实例 82
一、实例1:水砻 82
二、实例2:铁碾槽 83
三、实例3:扬扇 84
第四节 小结 91
第六章 滚轮器械 93
第一节 农田整地器械 93
第二节 收获与运输器械 94
第三节 谷物加工器械 96
一、风车扇 96
二、礳与水磨 97
三、小碾与滚石 98
第四节 汲水器械 99
一、刮车 99
二、筒车 100
三、龙尾 101
第五节 战争武器 102
一、侦察器械 102
二、攻坚器械 102
三、防御器械 109
第六节 其他器械 111
一、活字板韵轮 112
二、木棉搅车 113
三、紴车 113
四、陶车 114
第七节 小结 115
第七章 连杆机构 119
第一节 杠杆 119
一、踏碓与槽碓 119
二、鐁与桑夹 120
三、连枷 120
四、权衡 123
五、鹤饮 123
六、桔槔 124
第二节 抽水筒 126
一、虹吸 126
二、恒升 128
三、玉衡 129
第三节 谷物加工器械 130
一、石碾 130
二、牛碾 130
三、水碾 130
四、辊碾 130
五、砻 132
六、面罗 133
七、扬扇 134
第四节 其他器械 134
一、风箱 134
二、水排 136
三、水击面罗 140
四、铁碾槽 140
第五节 小结 140
第八章 齿轮与凸轮机构 145
第一节 具齿轮农业器械 145
一、榨蔗机 145
二、连磨 147
三、水磨与连二水磨 148
四、水转连磨与水砻 149
第二节 具齿轮汲水器械 150
一、驴转筒车 150
二、牛转翻车 151
三、水转翻车 152
四、风转翻车 152
第三节 凸轮机构 156
一、水碓 156
二、立轮式水排 157
第四节 小结 159
第九章 挠性传动机构 163
第一节 谷物加工器械 163
一、筛壳装置 163
二、驴砻 164
第二节 汲水器械 165
一、辘轳 165
二、手动翻车 165
三、脚踏翻车 167
四、高转筒车 167
五、水转筒车 169
第三节 手工业器械 170
一、入水( 入井) 装置 170
二、凿井装置 171
三、磨床装置 172
四、榨油机 172
第四节 纺织器械 174
一、蟠车 175
二、絮车 175
三、赶棉车 176
四、弹棉装置 178
五、手摇纺车与纬车 178
六、经架 180
七、木棉床 181
第五节 小结 181
第十章 弩 185
第一节 历史发展 185
第二节 构造分析 189
第三节 标准弩 190
第四节 楚国弩 195
第五节 诸葛弩 201
一、可动式箭匣 201
二、固定式箭匣 205
第六节 小结 208
第十一章 复杂纺织机械 211
第一节 缫车 211
第二节 纺车 223
一、脚踏纺车 223
二、皮带传动纺车 230
第三节 斜织机 234
第四节 提花机 248
第五节 小结 263
附录 符号 265
总序
科学技术史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欧洲和美国,经历了百年左右的发展壮大过程。近三四十年来,国际科技史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除了考释科技知识本身的演进,还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模式,追溯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及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从而对学术与社会产生更大影响。
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开始建制化和职业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史界面向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着力进行“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领域拓展,开辟近现代科技史、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文化、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领域,更加注重探讨新的学术问题,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论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史学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就出版了数百部学术专著。然而,国内科技史著述的出版仍然比较分散,迄今未能汇聚成一个长期累续的书系。
大象出版社长期支持科技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了非常富有成效的合作,曾设立专门的出版基金,出版了52 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4 卷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和其他学术力作,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史研究及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如今,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决定持续编选和出版“科技史学术论丛”,打造汇集、展示优秀科技史学术成果的平台。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入选丛书的论著。丛书分为两个系列:一是首次出版的学术专著或文集;二是值得推荐给国内读者的学术译著。丛书突出学术价值,强调内容需有新意,丛书的作者和译者应当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局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我们欢迎专家学者们为丛书贡献学术佳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张柏春
2013 年11 月15 日
这本精装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最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原本还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但翻开扉页,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核心章节,光是阅读引言和前几章关于早期文字记录载体的探讨,就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对竹简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简直像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不易。书中收录的一些古籍拓片的高清复刻图,排版考究,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和信息载体的演变脉络。我尤其期待后续关于插图功能性转变的论述,希望它能帮我理清不同历史时期图像在知识传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堪称一流,纸张厚实,阅读体验极佳,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学识”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打算周末泡一杯茶,慢慢地在这浩瀚的古籍世界里徜徉一番。
评分我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研究兴趣点——古代文献的视觉元素。我手里头已经有不少关于古代哲学和史学的著作,但专门聚焦于“插图”这一特定视角的深度学术论著实在不多见。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极有条理,从早期的图画符号过渡到成熟的版画应用,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田野考察积累。读到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朝代皇家藏书楼的卷册分类方式时,我忍不住停下来,对照我手头另一本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书籍,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并非简单的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史、文献学与社会文化史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支撑。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学院派笔法,虽然信息密度很高,但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让人在接收大量新知的同时,不至于感到枯燥。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几年内,探讨中国古代知识传播模式时的重要参考基准。
评分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精”与“深”的学术著作。我对书籍的物理形态研究兴趣一向浓厚,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版框的样式、文字与图表的空间布局、乃至墨色的深浅变化。这本书的细节捕捉能力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对每一张插图都进行了“X光扫描”,不仅分析了其内容,更深入挖掘了其制作工艺的制约性与技术革新带来的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插图风格“地方性”与“主流性”之间张力的论述,这视角非常新颖。不同于某些偏重于艺术史美学的论著,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文献学和技术史,这让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扎实的根基。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书籍作为知识载体”这一概念,从纯粹的文本学范畴,拓展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的考察领域。它要求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古籍。
评分我主要从事的是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常常需要寻找一些新颖的视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剂强心针。我浏览了一下后半部分关于“注释图”在学术著作中的功能性分析,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传统注释文献的路径。以往我们总是过于关注文字注释的增删演变,却忽略了那些辅助性的图解和示意图所蕴含的教学意图和认知策略。书中对不同版本间插图差异的对比分析,清晰地揭示了知识传承过程中的“失真”与“再创造”。它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可触摸的文献案例,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规律。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将其中关于宋代医书插图的部分引入我的下一堂“古典文献赏析”课上,我相信,那些生动的视觉材料,定能让那些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学生们,重新爱上纸质载体的魅力。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应用潜力,都超出了我的初期预期。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不太关注“书籍插图”这个细分领域,我更多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变迁和制度史。但是,我这次试读这本书,完全是被其广阔的文化视野所折服。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图画本身,而是将其放置在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比如,它在探讨某种特定的装饰纹样如何从宗教图像演变为世俗化的装饰母题时,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材料,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书籍的“封面”和“内页图示”,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意识形态的流变。书中对某些稀有善本的图录分析,其考证的细致程度令人咋舌,简直像一个微观世界的考古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画”,而在于教你如何“看”——如何透过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布局,去解码古人构建世界的方式和他们的知识体系。我原本有些模糊的观念,在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感觉思维的边界被大大拓宽了。
评分好好学习
评分666666666
评分参考书还行。。。。。。。。。。。。。。。。。。
评分很好
评分666666666
评分好书,对于农业生产的历史和了解很有用,图解很丰富
评分工具书,是正版图书,还不错
评分工具书,是正版图书,还不错
评分好好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