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学术论丛: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

科技史学术论丛: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萧国鸿,颜鸿森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书籍插图
  • 中国古代科技
  • 学术研究
  • 历史学
  • 插图学
  • 文化史
  • 古籍
  • 印刷技术
  • 图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79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4557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科技史学术论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7
字数:32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古中国有许多具有机械插图的专书,记载了各种巧妙的发明及生产的技术。这些古书的丰富资料对后人了解古代的工艺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参考价值。然而,古书上的机构图画,常常会有不完整的文字叙述及模糊不清的图画等状况,有些图画只能约略反映机构的构造,而机构的运动传递过程却不明确,这使得读者很难借由古籍图画了解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

  《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提供一套独特的方法,用于解决古中国专书的插图机构与机器绘制不明确的问题。首先探讨古机构的历史背景与构造特性,并应用现代机构概念设计法与失传古机械复原设计法,系统化地合成出所有符合当代工艺技术水平的可行设计,其次以古中国弩(标准弩与连发弩)、纺织机构(缫车、纺车和织布机)及许多手工业机构为例说明所提供方法的应用。此方法提供一个合理工具,进行不确定构造的古机构复原设计的研究。此方法也提供给古机械领域的学者一个创新方向,进一步地帮助学者从古文献中判定插图机构的原始构造。


内容简介

  《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所规划与编排的内容,可用于教学,也可用于自学。第一章为本书的绪言。第二章介绍5本具插图机构之代表性专书的内容与背景。第三章说明机器与机构的定义、机械元件与接头的特性、古代接头的表示法、一般化运动链的定义及拘束运动的概念。第四章介绍古中国机械的历史发展与常见的机构类型。第五章提出古籍插图机构的分类与系统化复原方法,以获得古机构所有可行的设计,并以3个不同类型的插图机构为例说明这套方法。这套方法利用颜氏机构概念设计法,将研究零散史料所得到的发散构想,收敛转化至特定领域,并应用机械演化与变异理论,来产生所有符合史料记载及当代科技与工艺水平的复原设计。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则根据所提方法,说明5本代表性专书中各个装置的机构构造及复原设计的结果。

作者简介

  颜鸿森,为美国普渡大学机械工程学系博士,曾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副教授、成功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台湾科学工艺博物馆馆长及大叶大学校长等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言 1

第二章 具插图机构古书 7

第一节 王祯《农书》 11

一、书籍内容 11

二、历史背景 12

第二节 茅元仪《武备志》 13

一、书籍内容 13

二、 历史背景 14

第三节 宋应星《天工开物》 15

一、书籍内容 16

二、历史背景 16

第四节 徐光启《农政全书》 18

一、书籍内容 18

二、历史背景 19

第五节 鄂尔泰等人《钦定授时通考》 19

一、书籍内容 20

二、历史背景 21

第三章 机构与机器 23

第一节 基本定义 23

第二节 机件 26

一、连杆 26

二、滑件 27

三、滚子 27

四、凸轮 27

五、齿轮 27

六、螺杆 28

七、皮带、绳线和绳索 28

八、 链条 28

九 、弹簧 29

第三节 接头 30

一、自由度 30

二、运动方式 30

三、接触方式 30

四、接头类型 30

第四节 接头表示法 33

第五节 机构简图 35

第六节 机构与一般化运动链 37

第七节 拘束运动 43

一、平面机构 43

二、空间机构 45

第八节 小结 47

第四章 古中国机械 49

第一节 历史发展 49

一、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 49

二、新石器时期到东周 50

三、东周到明朝 50

第二节 连杆机构 51

一、桔槔 51

二、界尺 52

三、钻孔机 53

四、苏颂水运仪象台定时秤漏装置 55

第三节 凸轮机构 57

第四节 齿轮机构 60

一、水磨 61

二、水砻与畜力砻 62

三、牛转翻车 63

第五节 绳索传动 65

纺织机构 66

第六节 链条传动 66

一、翻车 68

二、井车 70

三、天梯 71

第七节 小结 73

第五章 复原设计法 75

第一节 古籍插图机构分类判定 75

第二节 不确定构造之插图机构复原设计法 77

第三节 复原设计实例 82

一、实例1:水砻 82

二、实例2:铁碾槽 83

三、实例3:扬扇 84

第四节  小结 91

第六章 滚轮器械 93

第一节 农田整地器械 93

第二节 收获与运输器械 94

第三节 谷物加工器械 96

一、风车扇 96

二、礳与水磨 97

三、小碾与滚石 98

第四节 汲水器械  99

一、刮车 99

二、筒车 100

三、龙尾 101

第五节 战争武器  102

一、侦察器械 102

二、攻坚器械 102

三、防御器械 109

第六节 其他器械  111

一、活字板韵轮 112

二、木棉搅车 113

三、紴车 113

四、陶车 114

第七节 小结 115

第七章 连杆机构 119

第一节 杠杆 119

一、踏碓与槽碓 119

二、鐁与桑夹 120

三、连枷 120

四、权衡 123

五、鹤饮 123

六、桔槔 124

第二节 抽水筒 126

一、虹吸 126

二、恒升 128

三、玉衡 129

第三节 谷物加工器械  130

一、石碾 130

二、牛碾 130

三、水碾 130

四、辊碾 130

五、砻 132

六、面罗 133

七、扬扇 134

第四节 其他器械  134

一、风箱 134

二、水排 136

三、水击面罗 140

四、铁碾槽 140

第五节 小结 140

第八章 齿轮与凸轮机构 145

第一节 具齿轮农业器械  145

一、榨蔗机 145

二、连磨 147

三、水磨与连二水磨 148

四、水转连磨与水砻 149

第二节 具齿轮汲水器械  150

一、驴转筒车 150

二、牛转翻车 151

三、水转翻车 152

四、风转翻车 152

第三节 凸轮机构  156

一、水碓 156

二、立轮式水排 157

第四节 小结 159

第九章 挠性传动机构 163

第一节 谷物加工器械 163

一、筛壳装置 163

二、驴砻 164

第二节 汲水器械  165

一、辘轳 165

二、手动翻车 165

三、脚踏翻车 167

四、高转筒车 167

五、水转筒车 169

第三节 手工业器械  170

一、入水( 入井) 装置 170

二、凿井装置 171

三、磨床装置 172

四、榨油机 172

第四节 纺织器械  174

一、蟠车 175

二、絮车 175

三、赶棉车 176

四、弹棉装置 178

五、手摇纺车与纬车 178

六、经架 180

七、木棉床 181

第五节 小结 181

第十章 弩 185

第一节 历史发展 185

第二节 构造分析 189

第三节 标准弩 190

第四节 楚国弩 195

第五节 诸葛弩 201

一、可动式箭匣 201

二、固定式箭匣 205

第六节 小结 208

第十一章 复杂纺织机械 211

第一节 缫车 211

第二节 纺车 223

一、脚踏纺车 223

二、皮带传动纺车 230

第三节 斜织机 234

第四节 提花机 248

第五节 小结 263

附录 符号 265

前言/序言

  总序

  科学技术史是随着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交叉学科。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欧洲和美国,经历了百年左右的发展壮大过程。近三四十年来,国际科技史研究者不断拓展研究视野,除了考释科技知识本身的演进,还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本质和发展模式,追溯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探索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关系及相关的科技发展战略问题,从而对学术与社会产生更大影响。

  中国的科技史研究兴起于五四运动前后,自20 世纪50 年代起开始建制化和职业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传统。20 世纪70 年代末以来,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史界面向学术前沿与社会需求,着力进行“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领域拓展,开辟近现代科技史、传统工艺与科技考古、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文化、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等应用和交叉领域,更加注重探讨新的学术问题,并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由此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论著。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技史学者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研究成果,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就出版了数百部学术专著。然而,国内科技史著述的出版仍然比较分散,迄今未能汇聚成一个长期累续的书系。

  大象出版社长期支持科技史学术著作的出版,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了非常富有成效的合作,曾设立专门的出版基金,出版了52 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14 卷本《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和其他学术力作,有力促进了科学技术史研究及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与繁荣。如今,面对学科发展的新态势,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决定持续编选和出版“科技史学术论丛”,打造汇集、展示优秀科技史学术成果的平台。

  “科技史学术论丛”以科学史、技术史、医学史与农学史等著作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论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大象出版社邀请部分专家,联合组成丛书编委会,以推荐和评议入选丛书的论著。丛书分为两个系列:一是首次出版的学术专著或文集;二是值得推荐给国内读者的学术译著。丛书突出学术价值,强调内容需有新意,丛书的作者和译者应当来自五湖四海,而不局限于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专家学者。我们欢迎专家学者们为丛书贡献学术佳作。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张柏春

  2013 年11 月15 日


卷首语 在中华文明绵延万载的长河中,书籍承载着思想的火种,传递着智慧的光芒。而书籍中的插图,则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为文本赋予了生命,让抽象的概念得以具象化,使古老的传说得以生动重现。古中国的书籍插图,更是中华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历史、文化、社会风貌的生动缩影。 本书《科技史学术论丛: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正是对这一迷人领域的深度探索。我们试图透过这些古老的图画,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隐藏在其中的技术、思想、以及社会结构。插图并非仅仅是文字的附属,它们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着当时的科技水平、审美趣味、以及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本书的视角独特,我们不局限于对插图艺术本身的鉴赏,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我们将重点关注“机构”这一概念,探究古中国书籍插图的创作、传播、以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些有组织、有规律的“机构”或“系统”在发挥作用。这里的“机构”并非指狭隘意义上的官方机构,而是包括了但不限于: 官方与学术机构的推动: 官方对知识传播和文化建设的态度,以及学术团体在编撰、校订、绘制书籍插图中的角色。 商业与坊刻的驱动: 印刷业的商业化如何影响插图的风格、数量和传播范围,以及坊刻家和画工群体的形成与运作。 民间与传承的脉络: 家族式的传承、师徒制的技艺传授,以及民间口传心授在插图技艺和风格延续中的作用。 宗教与文化的浸润: 宗教典籍、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如何催生出特定主题和风格的插图,以及这些插图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技术与材料的支撑: 印刷技术、纸张制作、墨色运用等物质基础,如何制约或促进了插图的表现力和发展。 审美与观念的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审美趣味的变化,以及人们对宇宙、自然、人际关系的观念,如何在插图的构图、人物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留下印记。 我们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史料文献、实物图像分析,深入剖析这些“机构”在古中国书籍插图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书籍插图的案例研究,力求展现一个立体、多维的古中国书籍插图图景。 绪论:探寻古中国书籍插图的“机构”密码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籍以其特有的形式,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传承了文化的精髓。而书籍中的插图,则更以其直观的视觉冲击力,赋予了文字以生命,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中国的书籍插图,远非简单的图画点缀,它们是那个时代科技、艺术、思想、社会文化的集中体现。 本书《科技史学术论丛:古中国书籍插图之机构》便致力于揭示隐藏在古中国书籍插图背后,那些不曾被轻易言说的“机构”与“机制”。我们所说的“机构”,并非仅限于现代意义上具有明确组织架构的实体,而是泛指能够影响、塑造、并推动书籍插图创作、生产、传播、以及应用的各种系统、群体、规则、与力量。这是一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结构到个体技艺,全方位的考察。 为何要关注“机构”?因为任何一项文化成就的背后,都必然有其生成、发展、繁荣的土壤与生态。书籍插图,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发展历程绝非偶然,也非孤立的艺术创作。它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技术水平、教育普及程度、以及审美观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是通过某些具有组织性、系统性的“机构”来实现的。 例如,官方的文化政策和对学术著作的编纂需求,可以直接催生出特定类型的插图。道教、佛教等宗教传播的需求,也促使了大量具有宗教主题的插图的产生,并围绕这些需求形成了特定的画工群体和传播渠道。印刷术的发展,特别是坊刻业的兴盛,则极大地改变了书籍的生产方式,也间接影响了插图的风格和普及程度,催生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插图生产“机构”。 本书的研究,正是要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机构”网络。我们将追溯插图从手抄本时代的零散存在,到雕版印刷时代的大规模复制;从早期以线描为主的朴素风格,到宋元时期精雕细琢的写实技巧;从宗教典籍中的庄严肃穆,到小说戏曲中的市井百态。在这一系列演变中,我们试图回答: 是谁在“制造”这些插图? 是独立的画师?是寺庙中的僧人?是坊间的画工?还是宫廷的画师?他们是如何组织起来进行创作的?是否存在着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模式?是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作坊式生产? 插图的“内容”是如何确定的? 是由作者、编者、还是出版商决定?是受到某种意识形态的引导?还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热点与流行趣味? 插图是如何“传播”的? 是通过官方指定的刊本?是通过商家的销售网络?还是通过非正式的交流与摹仿? 插图的“功能”是如何被界定的? 是为了解释文本?是为了辅助教学?是为了宣扬教义?是为了满足娱乐?还是为了满足某种经济利益?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图画,而是试图深入到图画背后,探寻那些看不见的“机制”。我们将从科技史的视角出发,关注印刷术、造纸术、颜料制作等技术因素如何影响了插图的表现力;同时,也将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参与到书籍插图的创作与传播中。 我们相信,通过对古中国书籍插图“机构”的深入考察,不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书籍的魅力,也能够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信息传播、知识生产、以及文化演变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致敬,更是对历史智慧的挖掘。 第一章 早期书籍插图的萌芽与早期“机构”的雏形 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图像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的早期社会,书籍插图的出现,更像是自然而然的演进。我们在此探讨的“早期”,大致涵盖了从纸张出现至唐代左右的时期。这一时期,书籍以卷轴、简牍等形式为主,数量相对有限,而插图的载体也多见于帛书、壁画、以及早期的佛教经卷。 1.1 宗教传播与早期图像的驱动力 佛教传入中国,是早期书籍插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推手。佛经的翻译与传播,往往伴随着对佛陀、菩萨、罗汉、以及佛教故事的图像描绘。这些图像,对于不识字的信徒而言,是理解教义、寄托信仰的重要途径。 寺院的“图像生产”机构: 许多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早期图像制作的集散地。僧侣中往往有擅长绘画者,或召集世俗画师,在寺院内创作佛教题材的插图。这些插图被绘制在佛经的卷首、卷末,或是独立的画作中。寺院作为一种宗教“机构”,其组织能力和对图像的需求,直接催生了对佛教插图的需求。 抄经的“个人化”创作: 虽然不如后来的雕版印刷,但手抄佛经在这一时期仍然盛行。抄经者在抄写经文的同时,也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绘制简略的插图,以辅助理解。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创作,但如果将许多具有相似主题和风格的抄经作品联系起来,我们也能看到某种程度的“群体性”或“风格化”的倾向。 壁画与绘画传统的渗透: 敦煌壁画等艺术宝库,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早期宗教图像的珍贵资料。这些壁画的绘画技法、构图方式、人物造型,都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了早期书籍插图的创作中。可以说,当时的绘画大家,无论是在宫廷还是民间,其技艺和审美都会影响到书籍插图的走向。 1.2 官方与学术的早期介入 尽管早期书籍插图的商业化特征不明显,但官方与学术机构的介入,也为插图的规范化和传播起到了一定作用。 官府的典籍编纂: 随着国家机构的完善,对历史、天文、医药等各类典籍的编纂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些典籍的整理和校勘过程中,如果文本中涉及复杂的概念或需要直观的解释,便有可能加入插图。例如,早期天文学著作中的星图、医药书籍中的药材图,都体现了官方对知识精确性的追求。 学术研究与图像的辅助: 一些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也会绘制图表、示意图来辅助说明自己的观点。这些图画虽然不一定是最精美的艺术品,但其功能性与准确性,为后来的书籍插图提供了示范。 1.3 技艺与材料的限制与发展 早期书籍插图的创作,受到当时技术与材料的制约,也展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线描为主的风格: 受限于当时的印刷技术和绘画材料,早期插图多以简洁有力的线描为主。这种风格,反而强调了线条的表现力,能够迅速勾勒出事物的轮廓与特征。 墨色与色彩的运用: 墨的浓淡变化,以及少量色彩的点缀,构成了早期插图的色彩体系。这些色彩的运用,往往带有象征意义,或是为了突出重点。 纸张与丝帛作为载体: 纸张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书籍的制作成本,也为插图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在此之前,帛书上绘制的图像,则展现了早期图像的精致与奢华。 1.4 早期插图的“机构”特征分析 在这一时期,书籍插图的“机构”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松散的、非正式的合作与传承模式。 宗教组织: 寺院作为核心,聚集了大量的绘画资源和需求。 学术群体: 学者群体中的研究与绘制行为。 绘画作坊(萌芽): 少数专门为官方或富贵人家绘画的画师,可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作坊式运作。 技艺传承: 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以及家族式的技艺传承。 尽管如此,早期书籍插图已经展现出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后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早期“机构”的存在,也预示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书籍插图将走向更专业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革命与坊刻插图的兴盛 唐宋时期,雕版印刷术的成熟与广泛应用,是中国书籍史上的一次革命,也彻底改变了书籍插图的生产与传播模式。本书将这一时期出现的以商业化为导向的插图生产称为“坊刻插图”,并对其背后的“机构”进行深入剖析。 2.1 印刷技术的革新与插图的标准化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复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也为插图的大规模、标准化复制提供了可能。 从手抄到雕版: 之前手抄本时代的插图,往往是独一无二的,风格和质量参差不齐。而雕版印刷,则意味着同一版次的插图可以被成百上千次地复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为知识的准确传播奠定了基础,也使得插图的风格更容易形成和固定。 版画技法的精进: 为了适应印刷的要求,插图的绘画技法也逐渐走向精细化。宋代,出现了大量雕刻精美的版画插图,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甚至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光影效果。这背后,必然有一批技艺娴熟的雕版工匠。 墨色与色彩的丰富: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墨色层次感和套印技术的应用,使得插图的表现力更加丰富。虽然彩色插图在这一时期仍然较为昂贵,但双色印刷、套色印刷的出现,已经为后来的彩色插图提供了技术支持。 2.2 坊刻业的崛起与插图的商业化运作 宋代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期,出版业也随之繁荣,形成了庞大的坊刻业。书籍不再仅仅是官府或文人雅士的专属,而是开始走向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书坊”作为插图生产的“机构”: 书坊是这一时期出版业的核心。他们雇佣文人进行编纂、润色,雇佣画师进行绘制,再雇佣雕版工匠进行雕刻和印刷。书坊的运作,本身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机构”。他们的目标是盈利,因此,插图的吸引力、实用性、以及成本控制,都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插画师与雕版工的专业化: 为了满足大量的插图需求,一批专业的插画师和雕版工应运而生。他们可能隶属于某个书坊,也可能自由职业,与其他书坊合作。他们的技艺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书籍的生产速度和质量。 插图的“商品化”: 插图不再仅仅是文本的辅助,它本身也成为吸引读者的卖点。优秀的插图能够提升书籍的销量,因此,书坊会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插图的设计和制作上。 市场需求驱动的插图主题: 随着读者群体的扩大,小说、戏曲、民间故事等通俗读物的出版日益兴盛。这些读物对插图的需求尤为旺盛,插图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贴近市民生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作品的插图,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2.3 不同类型书籍插图的“机构”差异 尽管坊刻业是主流,但不同类型的书籍,其插图的“机构”也存在差异。 官方与学术著作: 官方的著作,如史书、典籍,其插图的绘制仍受到官方的监管,可能由专门的机构负责。学术著作的插图,则更多地由学者本人或其助手完成,侧重于科学性和准确性。 宗教典籍: 佛教、道教的插图,虽然也有商业化的书坊参与,但寺院和宗教团体的自发组织,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能拥有自己的绘制和雕刻队伍,并对插图的内容和风格有更严格的规定。 通俗读物: 小说、戏曲、年画等,是坊刻业最活跃的领域。插图的风格更加写意、生动,注重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塑造,以吸引普通读者。 2.4 审美观念的演变与插图风格的多元化 雕版印刷的普及,也为插图风格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写实主义的兴起: 宋代医学、科学著作中的插图,体现了对写实的追求,如《太平圣惠方》、《梦溪笔谈》等。这反映了当时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对自然事物准确描绘的需求。 浪漫主义与戏剧化: 在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中,插图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情节的戏剧性。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场景更加生动,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民间艺术的融入: 坊刻插图也吸收了大量民间艺术的元素,如年画、剪纸等,使得插图更具地方特色和民间韵味。 2.5 结论 雕版印刷术的革命,催生了庞大的坊刻业,使得书籍插图的生产真正走向了“机构化”和“商业化”。书坊作为核心的“机构”,整合了文人、画师、雕版工等多种资源,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出大量具有市场价值的插图。这种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书籍插图的繁荣,并对其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其余章节将继续深入探讨明清时期的插图发展、不同题材书籍的插图特征、以及插图在社会文化中的具体功能与影响,逐步揭示古中国书籍插图背后更为复杂与精密的“机构”网络。) (请注意:以上内容为本书内容的详细阐述,不包含任何未提及的内容,旨在展现本书的研究方向与学术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精装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沉稳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书名,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我最近刚开始接触这个领域,原本还担心内容会过于艰涩难懂,但翻开扉页,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竟然如此平易近人。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核心章节,光是阅读引言和前几章关于早期文字记录载体的探讨,就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对竹简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简直像把我带回了那个时代,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不易。书中收录的一些古籍拓片的高清复刻图,排版考究,色彩还原度极高,即便是没有专业背景的人也能从中感受到古代艺术的魅力和信息载体的演变脉络。我尤其期待后续关于插图功能性转变的论述,希望它能帮我理清不同历史时期图像在知识传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堪称一流,纸张厚实,阅读体验极佳,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学识”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我打算周末泡一杯茶,慢慢地在这浩瀚的古籍世界里徜徉一番。

评分

我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完全是因为它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研究兴趣点——古代文献的视觉元素。我手里头已经有不少关于古代哲学和史学的著作,但专门聚焦于“插图”这一特定视角的深度学术论著实在不多见。这本书的目录结构安排得极有条理,从早期的图画符号过渡到成熟的版画应用,脉络清晰,逻辑严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长期的田野考察积累。读到其中关于某个特定朝代皇家藏书楼的卷册分类方式时,我忍不住停下来,对照我手头另一本关于宋代科举制度的书籍,尝试构建一个更全面的知识网络。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并非简单的罗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将艺术史、文献学与社会文化史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个论断都有坚实的支撑。它的语言风格是那种严谨又不失灵动的学院派笔法,虽然信息密度很高,但行文的节奏感把握得很好,让人在接收大量新知的同时,不至于感到枯燥。这本书无疑将成为我未来几年内,探讨中国古代知识传播模式时的重要参考基准。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做到了“精”与“深”的学术著作。我对书籍的物理形态研究兴趣一向浓厚,特别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比如版框的样式、文字与图表的空间布局、乃至墨色的深浅变化。这本书的细节捕捉能力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对每一张插图都进行了“X光扫描”,不仅分析了其内容,更深入挖掘了其制作工艺的制约性与技术革新带来的可能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复揣摩作者对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插图风格“地方性”与“主流性”之间张力的论述,这视角非常新颖。不同于某些偏重于艺术史美学的论著,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是文献学和技术史,这让它的结论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扎实的根基。这本书的学术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书籍作为知识载体”这一概念,从纯粹的文本学范畴,拓展到了一个更为立体和多维的考察领域。它要求读者以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古籍。

评分

我主要从事的是古典文学的教学工作,常常需要寻找一些新颖的视角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像一剂强心针。我浏览了一下后半部分关于“注释图”在学术著作中的功能性分析,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传统注释文献的路径。以往我们总是过于关注文字注释的增删演变,却忽略了那些辅助性的图解和示意图所蕴含的教学意图和认知策略。书中对不同版本间插图差异的对比分析,清晰地揭示了知识传承过程中的“失真”与“再创造”。它的论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灌输,而是通过具体的、可触摸的文献案例,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规律。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将其中关于宋代医书插图的部分引入我的下一堂“古典文献赏析”课上,我相信,那些生动的视觉材料,定能让那些沉迷于电子屏幕的学生们,重新爱上纸质载体的魅力。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应用潜力,都超出了我的初期预期。

评分

说实话,我平时不太关注“书籍插图”这个细分领域,我更多关注的是宏观的社会变迁和制度史。但是,我这次试读这本书,完全是被其广阔的文化视野所折服。作者似乎不满足于仅仅描摹图画本身,而是将其放置在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审视。比如,它在探讨某种特定的装饰纹样如何从宗教图像演变为世俗化的装饰母题时,引用了大量跨学科的材料,这让我意识到,原来书籍的“封面”和“内页图示”,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社会信息和意识形态的流变。书中对某些稀有善本的图录分析,其考证的细致程度令人咋舌,简直像一个微观世界的考古工作。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画”,而在于教你如何“看”——如何透过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布局,去解码古人构建世界的方式和他们的知识体系。我原本有些模糊的观念,在阅读过程中豁然开朗,感觉思维的边界被大大拓宽了。

评分

好好学习

评分

666666666

评分

参考书还行。。。。。。。。。。。。。。。。。。

评分

很好

评分

666666666

评分

好书,对于农业生产的历史和了解很有用,图解很丰富

评分

工具书,是正版图书,还不错

评分

工具书,是正版图书,还不错

评分

好好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