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中國有許多具有機械插圖的專書,記載瞭各種巧妙的發明及生産的技術。這些古書的豐富資料對後人瞭解古代的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與參考價值。然而,古書上的機構圖畫,常常會有不完整的文字敘述及模糊不清的圖畫等狀況,有些圖畫隻能約略反映機構的構造,而機構的運動傳遞過程卻不明確,這使得讀者很難藉由古籍圖畫瞭解古代工藝技術的發展。
《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提供一套獨特的方法,用於解決古中國專書的插圖機構與機器繪製不明確的問題。首先探討古機構的曆史背景與構造特性,並應用現代機構概念設計法與失傳古機械復原設計法,係統化地閤成齣所有符閤當代工藝技術水平的可行設計,其次以古中國弩(標準弩與連發弩)、紡織機構(繅車、紡車和織布機)及許多手工業機構為例說明所提供方法的應用。此方法提供一個閤理工具,進行不確定構造的古機構復原設計的研究。此方法也提供給古機械領域的學者一個創新方嚮,進一步地幫助學者從古文獻中判定插圖機構的原始構造。
《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所規劃與編排的內容,可用於教學,也可用於自學。第一章為本書的緒言。第二章介紹5本具插圖機構之代錶性專書的內容與背景。第三章說明機器與機構的定義、機械元件與接頭的特性、古代接頭的錶示法、一般化運動鏈的定義及拘束運動的概念。第四章介紹古中國機械的曆史發展與常見的機構類型。第五章提齣古籍插圖機構的分類與係統化復原方法,以獲得古機構所有可行的設計,並以3個不同類型的插圖機構為例說明這套方法。這套方法利用顔氏機構概念設計法,將研究零散史料所得到的發散構想,收斂轉化至特定領域,並應用機械演化與變異理論,來産生所有符閤史料記載及當代科技與工藝水平的復原設計。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則根據所提方法,說明5本代錶性專書中各個裝置的機構構造及復原設計的結果。
顔鴻森,為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係博士,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副教授、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係教授、颱灣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及大葉大學校長等職。
第一章 緒言 1
第二章 具插圖機構古書 7
第一節 王禎《農書》 11
一、書籍內容 11
二、曆史背景 12
第二節 茅元儀《武備誌》 13
一、書籍內容 13
二、 曆史背景 14
第三節 宋應星《天工開物》 15
一、書籍內容 16
二、曆史背景 16
第四節 徐光啓《農政全書》 18
一、書籍內容 18
二、曆史背景 19
第五節 鄂爾泰等人《欽定授時通考》 19
一、書籍內容 20
二、曆史背景 21
第三章 機構與機器 23
第一節 基本定義 23
第二節 機件 26
一、連杆 26
二、滑件 27
三、滾子 27
四、凸輪 27
五、齒輪 27
六、螺杆 28
七、皮帶、繩綫和繩索 28
八、 鏈條 28
九 、彈簧 29
第三節 接頭 30
一、自由度 30
二、運動方式 30
三、接觸方式 30
四、接頭類型 30
第四節 接頭錶示法 33
第五節 機構簡圖 35
第六節 機構與一般化運動鏈 37
第七節 拘束運動 43
一、平麵機構 43
二、空間機構 45
第八節 小結 47
第四章 古中國機械 49
第一節 曆史發展 49
一、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49
二、新石器時期到東周 50
三、東周到明朝 50
第二節 連杆機構 51
一、桔槔 51
二、界尺 52
三、鑽孔機 53
四、蘇頌水運儀象颱定時秤漏裝置 55
第三節 凸輪機構 57
第四節 齒輪機構 60
一、水磨 61
二、水礱與畜力礱 62
三、牛轉翻車 63
第五節 繩索傳動 65
紡織機構 66
第六節 鏈條傳動 66
一、翻車 68
二、井車 70
三、天梯 71
第七節 小結 73
第五章 復原設計法 75
第一節 古籍插圖機構分類判定 75
第二節 不確定構造之插圖機構復原設計法 77
第三節 復原設計實例 82
一、實例1:水礱 82
二、實例2:鐵碾槽 83
三、實例3:揚扇 84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六章 滾輪器械 93
第一節 農田整地器械 93
第二節 收獲與運輸器械 94
第三節 榖物加工器械 96
一、風車扇 96
二、礳與水磨 97
三、小碾與滾石 98
第四節 汲水器械 99
一、颳車 99
二、筒車 100
三、龍尾 101
第五節 戰爭武器 102
一、偵察器械 102
二、攻堅器械 102
三、防禦器械 109
第六節 其他器械 111
一、活字闆韻輪 112
二、木棉攪車 113
三、紴車 113
四、陶車 114
第七節 小結 115
第七章 連杆機構 119
第一節 杠杆 119
一、踏碓與槽碓 119
二、鐁與桑夾 120
三、連枷 120
四、權衡 123
五、鶴飲 123
六、桔槔 124
第二節 抽水筒 126
一、虹吸 126
二、恒升 128
三、玉衡 129
第三節 榖物加工器械 130
一、石碾 130
二、牛碾 130
三、水碾 130
四、輥碾 130
五、礱 132
六、麵羅 133
七、揚扇 134
第四節 其他器械 134
一、風箱 134
二、水排 136
三、水擊麵羅 140
四、鐵碾槽 140
第五節 小結 140
第八章 齒輪與凸輪機構 145
第一節 具齒輪農業器械 145
一、榨蔗機 145
二、連磨 147
三、水磨與連二水磨 148
四、水轉連磨與水礱 149
第二節 具齒輪汲水器械 150
一、驢轉筒車 150
二、牛轉翻車 151
三、水轉翻車 152
四、風轉翻車 152
第三節 凸輪機構 156
一、水碓 156
二、立輪式水排 157
第四節 小結 159
第九章 撓性傳動機構 163
第一節 榖物加工器械 163
一、篩殼裝置 163
二、驢礱 164
第二節 汲水器械 165
一、轆轤 165
二、手動翻車 165
三、腳踏翻車 167
四、高轉筒車 167
五、水轉筒車 169
第三節 手工業器械 170
一、入水( 入井) 裝置 170
二、鑿井裝置 171
三、磨床裝置 172
四、榨油機 172
第四節 紡織器械 174
一、蟠車 175
二、絮車 175
三、趕棉車 176
四、彈棉裝置 178
五、手搖紡車與緯車 178
六、經架 180
七、木棉床 181
第五節 小結 181
第十章 弩 185
第一節 曆史發展 185
第二節 構造分析 189
第三節 標準弩 190
第四節 楚國弩 195
第五節 諸葛弩 201
一、可動式箭匣 201
二、固定式箭匣 205
第六節 小結 208
第十一章 復雜紡織機械 211
第一節 繅車 211
第二節 紡車 223
一、腳踏紡車 223
二、皮帶傳動紡車 230
第三節 斜織機 234
第四節 提花機 248
第五節 小結 263
附錄 符號 265
總序
科學技術史是隨著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橫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交叉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歐洲和美國,經曆瞭百年左右的發展壯大過程。近三四十年來,國際科技史研究者不斷拓展研究視野,除瞭考釋科技知識本身的演進,還研究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和發展模式,追溯知識的創造與傳播,探索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復雜關係及相關的科技發展戰略問題,從而對學術與社會産生更大影響。
中國的科技史研究興起於五四運動前後,自20 世紀50 年代起開始建製化和職業化,並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傳統。20 世紀70 年代末以來,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為代錶的中國科技史界麵嚮學術前沿與社會需求,著力進行“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的領域拓展,開闢近現代科技史、傳統工藝與科技考古、科技發展戰略、科學文化、中外科技發展比較等應用和交叉領域,更加注重探討新的學術問題,並積極藉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由此形成瞭越來越多的新論著。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技史學者取得瞭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就齣版瞭數百部學術專著。然而,國內科技史著述的齣版仍然比較分散,迄今未能匯聚成一個長期纍續的書係。
大象齣版社長期支持科技史學術著作的齣版,與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進行瞭非常富有成效的閤作,曾設立專門的齣版基金,齣版瞭52 捲本《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14 捲本《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和其他學術力作,有力促進瞭科學技術史研究及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與繁榮。如今,麵對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大象齣版社決定持續編選和齣版“科技史學術論叢”,打造匯集、展示優秀科技史學術成果的平颱。
“科技史學術論叢”以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與農學史等著作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相鄰學科的論著。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大象齣版社邀請部分專傢,聯閤組成叢書編委會,以推薦和評議入選叢書的論著。叢書分為兩個係列:一是首次齣版的學術專著或文集;二是值得推薦給國內讀者的學術譯著。叢書突齣學術價值,強調內容需有新意,叢書的作者和譯者應當來自五湖四海,而不局限於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專傢學者。我們歡迎專傢學者們為叢書貢獻學術佳作。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張柏春
2013 年11 月15 日
這是一本真正做到瞭“精”與“深”的學術著作。我對書籍的物理形態研究興趣一嚮濃厚,特彆是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比如版框的樣式、文字與圖錶的空間布局、乃至墨色的深淺變化。這本書的細節捕捉能力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對每一張插圖都進行瞭“X光掃描”,不僅分析瞭其內容,更深入挖掘瞭其製作工藝的製約性與技術革新帶來的可能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揣摩作者對於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插圖風格“地方性”與“主流性”之間張力的論述,這視角非常新穎。不同於某些偏重於藝術史美學的論著,這本書的核心驅動力是文獻學和技術史,這讓它的結論具有極強的可驗證性和紮實的根基。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書籍作為知識載體”這一概念,從純粹的文本學範疇,拓展到瞭一個更為立體和多維的考察領域。它要求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古籍。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不太關注“書籍插圖”這個細分領域,我更多關注的是宏觀的社會變遷和製度史。但是,我這次試讀這本書,完全是被其廣闊的文化視野所摺服。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描摹圖畫本身,而是將其放置在更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進行審視。比如,它在探討某種特定的裝飾紋樣如何從宗教圖像演變為世俗化的裝飾母題時,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材料,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書籍的“封麵”和“內頁圖示”,竟然能承載如此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意識形態的流變。書中對某些稀有善本的圖錄分析,其考證的細緻程度令人咋舌,簡直像一個微觀世界的考古工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畫”,而在於教你如何“看”——如何透過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和布局,去解碼古人構建世界的方式和他們的知識體係。我原本有些模糊的觀念,在閱讀過程中豁然開朗,感覺思維的邊界被大大拓寬瞭。
評分這本精裝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沉穩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厚重的學術氣息。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原本還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難懂,但翻開扉頁,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到核心章節,光是閱讀引言和前幾章關於早期文字記錄載體的探討,就讓我受益匪淺。特彆是其中對竹簡製作工藝的細緻描述,簡直像把我帶迴瞭那個時代,讓我真切地體會到瞭古代工匠的智慧與不易。書中收錄的一些古籍拓片的高清復刻圖,排版考究,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從中感受到古代藝術的魅力和信息載體的演變脈絡。我尤其期待後續關於插圖功能性轉變的論述,希望它能幫我理清不同曆史時期圖像在知識傳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堪稱一流,紙張厚實,閱讀體驗極佳,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學識”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我打算周末泡一杯茶,慢慢地在這浩瀚的古籍世界裏徜徉一番。
評分我承認,最初被這本書吸引,完全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研究興趣點——古代文獻的視覺元素。我手裏頭已經有不少關於古代哲學和史學的著作,但專門聚焦於“插圖”這一特定視角的深度學術論著實在不多見。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安排得極有條理,從早期的圖畫符號過渡到成熟的版畫應用,脈絡清晰,邏輯嚴密,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長期的田野考察積纍。讀到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朝代皇傢藏書樓的捲冊分類方式時,我忍不住停下來,對照我手頭另一本關於宋代科舉製度的書籍,嘗試構建一個更全麵的知識網絡。這本書的論證過程並非簡單的羅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史、文獻學與社會文化史融閤在一起,使得每一個論斷都有堅實的支撐。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學院派筆法,雖然信息密度很高,但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讓人在接收大量新知的同時,不至於感到枯燥。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未來幾年內,探討中國古代知識傳播模式時的重要參考基準。
評分我主要從事的是古典文學的教學工作,常常需要尋找一些新穎的視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一劑強心針。我瀏覽瞭一下後半部分關於“注釋圖”在學術著作中的功能性分析,發現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傳統注釋文獻的路徑。以往我們總是過於關注文字注釋的增刪演變,卻忽略瞭那些輔助性的圖解和示意圖所蘊含的教學意圖和認知策略。書中對不同版本間插圖差異的對比分析,清晰地揭示瞭知識傳承過程中的“失真”與“再創造”。它的論述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具體的、可觸摸的文獻案例,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規律。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將其中關於宋代醫書插圖的部分引入我的下一堂“古典文獻賞析”課上,我相信,那些生動的視覺材料,定能讓那些沉迷於電子屏幕的學生們,重新愛上紙質載體的魅力。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應用潛力,都超齣瞭我的初期預期。
評分很好
評分參考書還行。。。。。。。。。。。。。。。。。。
評分圖書的印刷質量不錯,重點關注瞭書裏的圖,印刷相對比較清楚。
評分工具書,是正版圖書,還不錯
評分期待已久,趁著活動疊加優惠券入手,滿意!
評分666666666
評分參考書還行。。。。。。。。。。。。。。。。。。
評分參考書還行。。。。。。。。。。。。。。。。。。
評分666666666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