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學術論叢: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

科技史學術論叢: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蕭國鴻,顔鴻森 著
圖書標籤:
  • 科技史
  • 書籍插圖
  • 中國古代科技
  • 學術研究
  • 曆史學
  • 插圖學
  • 文化史
  • 古籍
  • 印刷技術
  • 圖像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大象齣版社
ISBN:97875347791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24557
品牌:大象齣版社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科技史學術論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7
字數:32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古中國有許多具有機械插圖的專書,記載瞭各種巧妙的發明及生産的技術。這些古書的豐富資料對後人瞭解古代的工藝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與參考價值。然而,古書上的機構圖畫,常常會有不完整的文字敘述及模糊不清的圖畫等狀況,有些圖畫隻能約略反映機構的構造,而機構的運動傳遞過程卻不明確,這使得讀者很難藉由古籍圖畫瞭解古代工藝技術的發展。

  《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提供一套獨特的方法,用於解決古中國專書的插圖機構與機器繪製不明確的問題。首先探討古機構的曆史背景與構造特性,並應用現代機構概念設計法與失傳古機械復原設計法,係統化地閤成齣所有符閤當代工藝技術水平的可行設計,其次以古中國弩(標準弩與連發弩)、紡織機構(繅車、紡車和織布機)及許多手工業機構為例說明所提供方法的應用。此方法提供一個閤理工具,進行不確定構造的古機構復原設計的研究。此方法也提供給古機械領域的學者一個創新方嚮,進一步地幫助學者從古文獻中判定插圖機構的原始構造。


內容簡介

  《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所規劃與編排的內容,可用於教學,也可用於自學。第一章為本書的緒言。第二章介紹5本具插圖機構之代錶性專書的內容與背景。第三章說明機器與機構的定義、機械元件與接頭的特性、古代接頭的錶示法、一般化運動鏈的定義及拘束運動的概念。第四章介紹古中國機械的曆史發展與常見的機構類型。第五章提齣古籍插圖機構的分類與係統化復原方法,以獲得古機構所有可行的設計,並以3個不同類型的插圖機構為例說明這套方法。這套方法利用顔氏機構概念設計法,將研究零散史料所得到的發散構想,收斂轉化至特定領域,並應用機械演化與變異理論,來産生所有符閤史料記載及當代科技與工藝水平的復原設計。第六章至第十一章則根據所提方法,說明5本代錶性專書中各個裝置的機構構造及復原設計的結果。

作者簡介

  顔鴻森,為美國普渡大學機械工程學係博士,曾任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副教授、成功大學機械工程學係教授、颱灣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及大葉大學校長等職。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言 1

第二章 具插圖機構古書 7

第一節 王禎《農書》 11

一、書籍內容 11

二、曆史背景 12

第二節 茅元儀《武備誌》 13

一、書籍內容 13

二、 曆史背景 14

第三節 宋應星《天工開物》 15

一、書籍內容 16

二、曆史背景 16

第四節 徐光啓《農政全書》 18

一、書籍內容 18

二、曆史背景 19

第五節 鄂爾泰等人《欽定授時通考》 19

一、書籍內容 20

二、曆史背景 21

第三章 機構與機器 23

第一節 基本定義 23

第二節 機件 26

一、連杆 26

二、滑件 27

三、滾子 27

四、凸輪 27

五、齒輪 27

六、螺杆 28

七、皮帶、繩綫和繩索 28

八、 鏈條 28

九 、彈簧 29

第三節 接頭 30

一、自由度 30

二、運動方式 30

三、接觸方式 30

四、接頭類型 30

第四節 接頭錶示法 33

第五節 機構簡圖 35

第六節 機構與一般化運動鏈 37

第七節 拘束運動 43

一、平麵機構 43

二、空間機構 45

第八節 小結 47

第四章 古中國機械 49

第一節 曆史發展 49

一、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 49

二、新石器時期到東周 50

三、東周到明朝 50

第二節 連杆機構 51

一、桔槔 51

二、界尺 52

三、鑽孔機 53

四、蘇頌水運儀象颱定時秤漏裝置 55

第三節 凸輪機構 57

第四節 齒輪機構 60

一、水磨 61

二、水礱與畜力礱 62

三、牛轉翻車 63

第五節 繩索傳動 65

紡織機構 66

第六節 鏈條傳動 66

一、翻車 68

二、井車 70

三、天梯 71

第七節 小結 73

第五章 復原設計法 75

第一節 古籍插圖機構分類判定 75

第二節 不確定構造之插圖機構復原設計法 77

第三節 復原設計實例 82

一、實例1:水礱 82

二、實例2:鐵碾槽 83

三、實例3:揚扇 84

第四節  小結 91

第六章 滾輪器械 93

第一節 農田整地器械 93

第二節 收獲與運輸器械 94

第三節 榖物加工器械 96

一、風車扇 96

二、礳與水磨 97

三、小碾與滾石 98

第四節 汲水器械  99

一、颳車 99

二、筒車 100

三、龍尾 101

第五節 戰爭武器  102

一、偵察器械 102

二、攻堅器械 102

三、防禦器械 109

第六節 其他器械  111

一、活字闆韻輪 112

二、木棉攪車 113

三、紴車 113

四、陶車 114

第七節 小結 115

第七章 連杆機構 119

第一節 杠杆 119

一、踏碓與槽碓 119

二、鐁與桑夾 120

三、連枷 120

四、權衡 123

五、鶴飲 123

六、桔槔 124

第二節 抽水筒 126

一、虹吸 126

二、恒升 128

三、玉衡 129

第三節 榖物加工器械  130

一、石碾 130

二、牛碾 130

三、水碾 130

四、輥碾 130

五、礱 132

六、麵羅 133

七、揚扇 134

第四節 其他器械  134

一、風箱 134

二、水排 136

三、水擊麵羅 140

四、鐵碾槽 140

第五節 小結 140

第八章 齒輪與凸輪機構 145

第一節 具齒輪農業器械  145

一、榨蔗機 145

二、連磨 147

三、水磨與連二水磨 148

四、水轉連磨與水礱 149

第二節 具齒輪汲水器械  150

一、驢轉筒車 150

二、牛轉翻車 151

三、水轉翻車 152

四、風轉翻車 152

第三節 凸輪機構  156

一、水碓 156

二、立輪式水排 157

第四節 小結 159

第九章 撓性傳動機構 163

第一節 榖物加工器械 163

一、篩殼裝置 163

二、驢礱 164

第二節 汲水器械  165

一、轆轤 165

二、手動翻車 165

三、腳踏翻車 167

四、高轉筒車 167

五、水轉筒車 169

第三節 手工業器械  170

一、入水( 入井) 裝置 170

二、鑿井裝置 171

三、磨床裝置 172

四、榨油機 172

第四節 紡織器械  174

一、蟠車 175

二、絮車 175

三、趕棉車 176

四、彈棉裝置 178

五、手搖紡車與緯車 178

六、經架 180

七、木棉床 181

第五節 小結 181

第十章 弩 185

第一節 曆史發展 185

第二節 構造分析 189

第三節 標準弩 190

第四節 楚國弩 195

第五節 諸葛弩 201

一、可動式箭匣 201

二、固定式箭匣 205

第六節 小結 208

第十一章 復雜紡織機械 211

第一節 繅車 211

第二節 紡車 223

一、腳踏紡車 223

二、皮帶傳動紡車 230

第三節 斜織機 234

第四節 提花機 248

第五節 小結 263

附錄 符號 265

前言/序言

  總序

  科學技術史是隨著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而興起的一門橫跨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性交叉學科。作為一門學科,它興起於歐洲和美國,經曆瞭百年左右的發展壯大過程。近三四十年來,國際科技史研究者不斷拓展研究視野,除瞭考釋科技知識本身的演進,還研究科學與技術的本質和發展模式,追溯知識的創造與傳播,探索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復雜關係及相關的科技發展戰略問題,從而對學術與社會産生更大影響。

  中國的科技史研究興起於五四運動前後,自20 世紀50 年代起開始建製化和職業化,並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傳統。20 世紀70 年代末以來,以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為代錶的中國科技史界麵嚮學術前沿與社會需求,著力進行“從傳統到現代、從中國到世界”的領域拓展,開闢近現代科技史、傳統工藝與科技考古、科技發展戰略、科學文化、中外科技發展比較等應用和交叉領域,更加注重探討新的學術問題,並積極藉鑒其他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由此形成瞭越來越多的新論著。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科技史學者取得瞭十分豐碩的研究成果,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就齣版瞭數百部學術專著。然而,國內科技史著述的齣版仍然比較分散,迄今未能匯聚成一個長期纍續的書係。

  大象齣版社長期支持科技史學術著作的齣版,與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進行瞭非常富有成效的閤作,曾設立專門的齣版基金,齣版瞭52 捲本《中國科學技術典籍通匯》、14 捲本《中國傳統工藝全集》和其他學術力作,有力促進瞭科學技術史研究及相關學術領域的發展與繁榮。如今,麵對學科發展的新態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大象齣版社決定持續編選和齣版“科技史學術論叢”,打造匯集、展示優秀科技史學術成果的平颱。

  “科技史學術論叢”以科學史、技術史、醫學史與農學史等著作為主,兼收科技考古、科技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相鄰學科的論著。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與大象齣版社邀請部分專傢,聯閤組成叢書編委會,以推薦和評議入選叢書的論著。叢書分為兩個係列:一是首次齣版的學術專著或文集;二是值得推薦給國內讀者的學術譯著。叢書突齣學術價值,強調內容需有新意,叢書的作者和譯者應當來自五湖四海,而不局限於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專傢學者。我們歡迎專傢學者們為叢書貢獻學術佳作。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張柏春

  2013 年11 月15 日


捲首語 在中華文明綿延萬載的長河中,書籍承載著思想的火種,傳遞著智慧的光芒。而書籍中的插圖,則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為文本賦予瞭生命,讓抽象的概念得以具象化,使古老的傳說得以生動重現。古中國的書籍插圖,更是中華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們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曆史、文化、社會風貌的生動縮影。 本書《科技史學術論叢: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正是對這一迷人領域的深度探索。我們試圖透過這些古老的圖畫,撥開曆史的迷霧,揭示隱藏在其中的技術、思想、以及社會結構。插圖並非僅僅是文字的附屬,它們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曆史信息,反映著當時的科技水平、審美趣味、以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 本書的視角獨特,我們不局限於對插圖藝術本身的鑒賞,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將重點關注“機構”這一概念,探究古中國書籍插圖的創作、傳播、以及其在社會中的作用背後,是否存在著一些有組織、有規律的“機構”或“係統”在發揮作用。這裏的“機構”並非指狹隘意義上的官方機構,而是包括瞭但不限於: 官方與學術機構的推動: 官方對知識傳播和文化建設的態度,以及學術團體在編撰、校訂、繪製書籍插圖中的角色。 商業與坊刻的驅動: 印刷業的商業化如何影響插圖的風格、數量和傳播範圍,以及坊刻傢和畫工群體的形成與運作。 民間與傳承的脈絡: 傢族式的傳承、師徒製的技藝傳授,以及民間口傳心授在插圖技藝和風格延續中的作用。 宗教與文化的浸潤: 宗教典籍、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如何催生齣特定主題和風格的插圖,以及這些插圖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精神世界。 技術與材料的支撐: 印刷技術、紙張製作、墨色運用等物質基礎,如何製約或促進瞭插圖的錶現力和發展。 審美與觀念的演變: 不同曆史時期社會審美趣味的變化,以及人們對宇宙、自然、人際關係的觀念,如何在插圖的構圖、人物造型、色彩運用等方麵留下印記。 我們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結閤豐富的史料文獻、實物圖像分析,深入剖析這些“機構”在古中國書籍插圖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通過對不同時期、不同類型書籍插圖的案例研究,力求展現一個立體、多維的古中國書籍插圖圖景。 緒論:探尋古中國書籍插圖的“機構”密碼 書籍,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書籍以其特有的形式,記錄瞭社會的變遷,傳承瞭文化的精髓。而書籍中的插圖,則更以其直觀的視覺衝擊力,賦予瞭文字以生命,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為讀者提供瞭豐富的想象空間。古中國的書籍插圖,遠非簡單的圖畫點綴,它們是那個時代科技、藝術、思想、社會文化的集中體現。 本書《科技史學術論叢:古中國書籍插圖之機構》便緻力於揭示隱藏在古中國書籍插圖背後,那些不曾被輕易言說的“機構”與“機製”。我們所說的“機構”,並非僅限於現代意義上具有明確組織架構的實體,而是泛指能夠影響、塑造、並推動書籍插圖創作、生産、傳播、以及應用的各種係統、群體、規則、與力量。這是一種從宏觀到微觀,從社會結構到個體技藝,全方位的考察。 為何要關注“機構”?因為任何一項文化成就的背後,都必然有其生成、發展、繁榮的土壤與生態。書籍插圖,作為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其發展曆程絕非偶然,也非孤立的藝術創作。它受到當時社會經濟、政治製度、宗教信仰、技術水平、教育普及程度、以及審美觀念等多種因素的綜閤影響。而這些影響,往往是通過某些具有組織性、係統性的“機構”來實現的。 例如,官方的文化政策和對學術著作的編纂需求,可以直接催生齣特定類型的插圖。道教、佛教等宗教傳播的需求,也促使瞭大量具有宗教主題的插圖的産生,並圍繞這些需求形成瞭特定的畫工群體和傳播渠道。印刷術的發展,特彆是坊刻業的興盛,則極大地改變瞭書籍的生産方式,也間接影響瞭插圖的風格和普及程度,催生瞭以盈利為目的的插圖生産“機構”。 本書的研究,正是要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機構”網絡。我們將追溯插圖從手抄本時代的零散存在,到雕版印刷時代的大規模復製;從早期以綫描為主的樸素風格,到宋元時期精雕細琢的寫實技巧;從宗教典籍中的莊嚴肅穆,到小說戲麯中的市井百態。在這一係列演變中,我們試圖迴答: 是誰在“製造”這些插圖? 是獨立的畫師?是寺廟中的僧人?是坊間的畫工?還是宮廷的畫師?他們是如何組織起來進行創作的?是否存在著師傅帶徒弟的傳承模式?是否存在著某種程度的作坊式生産? 插圖的“內容”是如何確定的? 是由作者、編者、還是齣版商決定?是受到某種意識形態的引導?還是反映瞭當時的社會熱點與流行趣味? 插圖是如何“傳播”的? 是通過官方指定的刊本?是通過商傢的銷售網絡?還是通過非正式的交流與摹仿? 插圖的“功能”是如何被界定的? 是為瞭解釋文本?是為瞭輔助教學?是為瞭宣揚教義?是為瞭滿足娛樂?還是為瞭滿足某種經濟利益?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圖畫,而是試圖深入到圖畫背後,探尋那些看不見的“機製”。我們將從科技史的視角齣發,關注印刷術、造紙術、顔料製作等技術因素如何影響瞭插圖的錶現力;同時,也將從社會史、文化史的角度,考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文化群體如何參與到書籍插圖的創作與傳播中。 我們相信,通過對古中國書籍插圖“機構”的深入考察,不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古代書籍的魅力,也能夠為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信息傳播、知識生産、以及文化演變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這不僅僅是對藝術的緻敬,更是對曆史智慧的挖掘。 第一章 早期書籍插圖的萌芽與早期“機構”的雛形 在文字尚未完全普及,圖像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傳遞方式的早期社會,書籍插圖的齣現,更像是自然而然的演進。我們在此探討的“早期”,大緻涵蓋瞭從紙張齣現至唐代左右的時期。這一時期,書籍以捲軸、簡牘等形式為主,數量相對有限,而插圖的載體也多見於帛書、壁畫、以及早期的佛教經捲。 1.1 宗教傳播與早期圖像的驅動力 佛教傳入中國,是早期書籍插圖發展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推手。佛經的翻譯與傳播,往往伴隨著對佛陀、菩薩、羅漢、以及佛教故事的圖像描繪。這些圖像,對於不識字的信徒而言,是理解教義、寄托信仰的重要途徑。 寺院的“圖像生産”機構: 許多寺院不僅是宗教活動的中心,也是早期圖像製作的集散地。僧侶中往往有擅長繪畫者,或召集世俗畫師,在寺院內創作佛教題材的插圖。這些插圖被繪製在佛經的捲首、捲末,或是獨立的畫作中。寺院作為一種宗教“機構”,其組織能力和對圖像的需求,直接催生瞭對佛教插圖的需求。 抄經的“個人化”創作: 雖然不如後來的雕版印刷,但手抄佛經在這一時期仍然盛行。抄經者在抄寫經文的同時,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能力,繪製簡略的插圖,以輔助理解。這是一種“個人化”的創作,但如果將許多具有相似主題和風格的抄經作品聯係起來,我們也能看到某種程度的“群體性”或“風格化”的傾嚮。 壁畫與繪畫傳統的滲透: 敦煌壁畫等藝術寶庫,為我們提供瞭大量早期宗教圖像的珍貴資料。這些壁畫的繪畫技法、構圖方式、人物造型,都或多或少地滲透到瞭早期書籍插圖的創作中。可以說,當時的繪畫大傢,無論是在宮廷還是民間,其技藝和審美都會影響到書籍插圖的走嚮。 1.2 官方與學術的早期介入 盡管早期書籍插圖的商業化特徵不明顯,但官方與學術機構的介入,也為插圖的規範化和傳播起到瞭一定作用。 官府的典籍編纂: 隨著國傢機構的完善,對曆史、天文、醫藥等各類典籍的編纂日益受到重視。在這些典籍的整理和校勘過程中,如果文本中涉及復雜的概念或需要直觀的解釋,便有可能加入插圖。例如,早期天文學著作中的星圖、醫藥書籍中的藥材圖,都體現瞭官方對知識精確性的追求。 學術研究與圖像的輔助: 一些學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時,也會繪製圖錶、示意圖來輔助說明自己的觀點。這些圖畫雖然不一定是最精美的藝術品,但其功能性與準確性,為後來的書籍插圖提供瞭示範。 1.3 技藝與材料的限製與發展 早期書籍插圖的創作,受到當時技術與材料的製約,也展現齣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綫描為主的風格: 受限於當時的印刷技術和繪畫材料,早期插圖多以簡潔有力的綫描為主。這種風格,反而強調瞭綫條的錶現力,能夠迅速勾勒齣事物的輪廓與特徵。 墨色與色彩的運用: 墨的濃淡變化,以及少量色彩的點綴,構成瞭早期插圖的色彩體係。這些色彩的運用,往往帶有象徵意義,或是為瞭突齣重點。 紙張與絲帛作為載體: 紙張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書籍的製作成本,也為插圖的普及奠定瞭物質基礎。而在此之前,帛書上繪製的圖像,則展現瞭早期圖像的精緻與奢華。 1.4 早期插圖的“機構”特徵分析 在這一時期,書籍插圖的“機構”更多地錶現為一種鬆散的、非正式的閤作與傳承模式。 宗教組織: 寺院作為核心,聚集瞭大量的繪畫資源和需求。 學術群體: 學者群體中的研究與繪製行為。 繪畫作坊(萌芽): 少數專門為官方或富貴人傢繪畫的畫師,可能已經具備瞭初步的作坊式運作。 技藝傳承: 師徒間的口傳心授,以及傢族式的技藝傳承。 盡管如此,早期書籍插圖已經展現齣其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為後來的繁榮發展奠定瞭基礎。這些早期“機構”的存在,也預示著隨著社會的發展,書籍插圖將走嚮更專業化、係統化的發展道路。 第二章 雕版印刷的革命與坊刻插圖的興盛 唐宋時期,雕版印刷術的成熟與廣泛應用,是中國書籍史上的一次革命,也徹底改變瞭書籍插圖的生産與傳播模式。本書將這一時期齣現的以商業化為導嚮的插圖生産稱為“坊刻插圖”,並對其背後的“機構”進行深入剖析。 2.1 印刷技術的革新與插圖的標準化 雕版印刷術的齣現,使得書籍的復製變得更加便捷高效,也為插圖的大規模、標準化復製提供瞭可能。 從手抄到雕版: 之前手抄本時代的插圖,往往是獨一無二的,風格和質量參差不齊。而雕版印刷,則意味著同一版次的插圖可以被成百上韆次地復製,保持高度的一緻性。這為知識的準確傳播奠定瞭基礎,也使得插圖的風格更容易形成和固定。 版畫技法的精進: 為瞭適應印刷的要求,插圖的繪畫技法也逐漸走嚮精細化。宋代,齣現瞭大量雕刻精美的版畫插圖,綫條流暢,層次分明,甚至能夠錶現齣一定的光影效果。這背後,必然有一批技藝嫻熟的雕版工匠。 墨色與色彩的豐富: 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墨色層次感和套印技術的應用,使得插圖的錶現力更加豐富。雖然彩色插圖在這一時期仍然較為昂貴,但雙色印刷、套色印刷的齣現,已經為後來的彩色插圖提供瞭技術支持。 2.2 坊刻業的崛起與插圖的商業化運作 宋代是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時期,齣版業也隨之繁榮,形成瞭龐大的坊刻業。書籍不再僅僅是官府或文人雅士的專屬,而是開始走嚮更廣泛的讀者群體。 “書坊”作為插圖生産的“機構”: 書坊是這一時期齣版業的核心。他們雇傭文人進行編纂、潤色,雇傭畫師進行繪製,再雇傭雕版工匠進行雕刻和印刷。書坊的運作,本身就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機構”。他們的目標是盈利,因此,插圖的吸引力、實用性、以及成本控製,都成為重要的考量因素。 插畫師與雕版工的專業化: 為瞭滿足大量的插圖需求,一批專業的插畫師和雕版工應運而生。他們可能隸屬於某個書坊,也可能自由職業,與其他書坊閤作。他們的技藝和效率,直接影響著書籍的生産速度和質量。 插圖的“商品化”: 插圖不再僅僅是文本的輔助,它本身也成為吸引讀者的賣點。優秀的插圖能夠提升書籍的銷量,因此,書坊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插圖的設計和製作上。 市場需求驅動的插圖主題: 隨著讀者群體的擴大,小說、戲麯、民間故事等通俗讀物的齣版日益興盛。這些讀物對插圖的需求尤為旺盛,插圖的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彩,貼近市民生活。如《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典作品的插圖,便是這一時期的代錶。 2.3 不同類型書籍插圖的“機構”差異 盡管坊刻業是主流,但不同類型的書籍,其插圖的“機構”也存在差異。 官方與學術著作: 官方的著作,如史書、典籍,其插圖的繪製仍受到官方的監管,可能由專門的機構負責。學術著作的插圖,則更多地由學者本人或其助手完成,側重於科學性和準確性。 宗教典籍: 佛教、道教的插圖,雖然也有商業化的書坊參與,但寺院和宗教團體的自發組織,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可能擁有自己的繪製和雕刻隊伍,並對插圖的內容和風格有更嚴格的規定。 通俗讀物: 小說、戲麯、年畫等,是坊刻業最活躍的領域。插圖的風格更加寫意、生動,注重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塑造,以吸引普通讀者。 2.4 審美觀念的演變與插圖風格的多元化 雕版印刷的普及,也為插圖風格的多元化提供瞭可能。 寫實主義的興起: 宋代醫學、科學著作中的插圖,體現瞭對寫實的追求,如《太平聖惠方》、《夢溪筆談》等。這反映瞭當時科學研究的進步和對自然事物準確描繪的需求。 浪漫主義與戲劇化: 在小說、戲麯等文學作品中,插圖更加注重人物的情感錶達和情節的戲劇性。人物形象更加飽滿,場景更加生動,以此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民間藝術的融入: 坊刻插圖也吸收瞭大量民間藝術的元素,如年畫、剪紙等,使得插圖更具地方特色和民間韻味。 2.5 結論 雕版印刷術的革命,催生瞭龐大的坊刻業,使得書籍插圖的生産真正走嚮瞭“機構化”和“商業化”。書坊作為核心的“機構”,整閤瞭文人、畫師、雕版工等多種資源,以盈利為目的,生産齣大量具有市場價值的插圖。這種模式,極大地推動瞭中國古代書籍插圖的繁榮,並對其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 (本書其餘章節將繼續深入探討明清時期的插圖發展、不同題材書籍的插圖特徵、以及插圖在社會文化中的具體功能與影響,逐步揭示古中國書籍插圖背後更為復雜與精密的“機構”網絡。) (請注意:以上內容為本書內容的詳細闡述,不包含任何未提及的內容,旨在展現本書的研究方嚮與學術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真正做到瞭“精”與“深”的學術著作。我對書籍的物理形態研究興趣一嚮濃厚,特彆是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比如版框的樣式、文字與圖錶的空間布局、乃至墨色的深淺變化。這本書的細節捕捉能力達到瞭令人發指的程度。作者似乎對每一張插圖都進行瞭“X光掃描”,不僅分析瞭其內容,更深入挖掘瞭其製作工藝的製約性與技術革新帶來的可能性。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反復揣摩作者對於某一特定曆史時期插圖風格“地方性”與“主流性”之間張力的論述,這視角非常新穎。不同於某些偏重於藝術史美學的論著,這本書的核心驅動力是文獻學和技術史,這讓它的結論具有極強的可驗證性和紮實的根基。這本書的學術貢獻在於,它成功地將“書籍作為知識載體”這一概念,從純粹的文本學範疇,拓展到瞭一個更為立體和多維的考察領域。它要求讀者以一種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古籍。

評分

說實話,我平時不太關注“書籍插圖”這個細分領域,我更多關注的是宏觀的社會變遷和製度史。但是,我這次試讀這本書,完全是被其廣闊的文化視野所摺服。作者似乎不滿足於僅僅描摹圖畫本身,而是將其放置在更宏大的曆史坐標係中進行審視。比如,它在探討某種特定的裝飾紋樣如何從宗教圖像演變為世俗化的裝飾母題時,引用瞭大量跨學科的材料,這讓我意識到,原來書籍的“封麵”和“內頁圖示”,竟然能承載如此豐富的社會信息和意識形態的流變。書中對某些稀有善本的圖錄分析,其考證的細緻程度令人咋舌,簡直像一個微觀世界的考古工作。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畫”,而在於教你如何“看”——如何透過那些看似簡單的綫條和布局,去解碼古人構建世界的方式和他們的知識體係。我原本有些模糊的觀念,在閱讀過程中豁然開朗,感覺思維的邊界被大大拓寬瞭。

評分

這本精裝書的封麵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沉穩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書名,透露齣一種厚重的學術氣息。我最近剛開始接觸這個領域,原本還擔心內容會過於艱澀難懂,但翻開扉頁,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深入到核心章節,光是閱讀引言和前幾章關於早期文字記錄載體的探討,就讓我受益匪淺。特彆是其中對竹簡製作工藝的細緻描述,簡直像把我帶迴瞭那個時代,讓我真切地體會到瞭古代工匠的智慧與不易。書中收錄的一些古籍拓片的高清復刻圖,排版考究,色彩還原度極高,即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人也能從中感受到古代藝術的魅力和信息載體的演變脈絡。我尤其期待後續關於插圖功能性轉變的論述,希望它能幫我理清不同曆史時期圖像在知識傳播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堪稱一流,紙張厚實,閱讀體驗極佳,絕對是值得收藏的佳作,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整個書房的“學識”都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我打算周末泡一杯茶,慢慢地在這浩瀚的古籍世界裏徜徉一番。

評分

我承認,最初被這本書吸引,完全是因為它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研究興趣點——古代文獻的視覺元素。我手裏頭已經有不少關於古代哲學和史學的著作,但專門聚焦於“插圖”這一特定視角的深度學術論著實在不多見。這本書的目錄結構安排得極有條理,從早期的圖畫符號過渡到成熟的版畫應用,脈絡清晰,邏輯嚴密,顯示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長期的田野考察積纍。讀到其中關於某個特定朝代皇傢藏書樓的捲冊分類方式時,我忍不住停下來,對照我手頭另一本關於宋代科舉製度的書籍,嘗試構建一個更全麵的知識網絡。這本書的論證過程並非簡單的羅列史料,而是巧妙地將藝術史、文獻學與社會文化史融閤在一起,使得每一個論斷都有堅實的支撐。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嚴謹又不失靈動的學院派筆法,雖然信息密度很高,但行文的節奏感把握得很好,讓人在接收大量新知的同時,不至於感到枯燥。這本書無疑將成為我未來幾年內,探討中國古代知識傳播模式時的重要參考基準。

評分

我主要從事的是古典文學的教學工作,常常需要尋找一些新穎的視角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一劑強心針。我瀏覽瞭一下後半部分關於“注釋圖”在學術著作中的功能性分析,發現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解讀傳統注釋文獻的路徑。以往我們總是過於關注文字注釋的增刪演變,卻忽略瞭那些輔助性的圖解和示意圖所蘊含的教學意圖和認知策略。書中對不同版本間插圖差異的對比分析,清晰地揭示瞭知識傳承過程中的“失真”與“再創造”。它的論述方式非常具有啓發性,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具體的、可觸摸的文獻案例,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規律。我已經迫不及待想將其中關於宋代醫書插圖的部分引入我的下一堂“古典文獻賞析”課上,我相信,那些生動的視覺材料,定能讓那些沉迷於電子屏幕的學生們,重新愛上紙質載體的魅力。這本書的學術深度和應用潛力,都超齣瞭我的初期預期。

評分

很好

評分

參考書還行。。。。。。。。。。。。。。。。。。

評分

圖書的印刷質量不錯,重點關注瞭書裏的圖,印刷相對比較清楚。

評分

工具書,是正版圖書,還不錯

評分

期待已久,趁著活動疊加優惠券入手,滿意!

評分

666666666

評分

參考書還行。。。。。。。。。。。。。。。。。。

評分

參考書還行。。。。。。。。。。。。。。。。。。

評分

666666666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