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针对铁路类高职院校城轨控制专业编写的教材,系统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的施工流程、图纸识读、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方面内容。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施工流程,第二章介绍施工图纸识读,第三章介绍基本施工技能,第四章介绍安装工艺及标准,第五章介绍信号工程验收项目及标准,第六章介绍信号系统调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城轨信号工程施工流程
第二节 城轨信号工程施工各阶段工作任务
第二章 施工图纸识读
第一节 系统结构图识读
第二节 正线施工图纸识读
第三节 车辆段施工图纸识读
第四节 车载设备系统图识读
第三章 基本施工技能
第一节 常用工机具的使用
第二节 常用仪表的使用
第三节 电缆及光缆接续
第四章 安装工艺及标准
第一节 室外设备施工安装
第二节 室内设备施工安装
第三节 车载设备安装
第五章 工程验收项目及标准
第一节 室外设备验收项目及标准
第二节 室内设备验收项目及标准
第三节 系统设备验收项目及标准
第六章 城轨信号系统调试
第一节 单项设备调试
第二节 子系统设备调试
第三节 信号系统与其他系统接口联调
第四节 正线列车的全系统试验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先规划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也是越来越多的城市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好选择。预计到2020年,全国拥有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运营总里程将达到6000km。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通常分为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运行使用阶段。决策阶段决定整个项目的投资大小、生产规模、产品性能及赢利能力,也是控制成本、节约成本的关键阶段。运行阶段是项目建设完成后从项目运行到寿命周期结束或项目再次改造升级的阶段。实施阶段包括系统(或工程)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试运行阶段,其中,施工阶段是本书主要介绍的内容。
本书分为概述、施工图纸识读、基本施工技能、安装工艺及标准、工程验收项目及标准、城轨信号系统调试等六章,介绍了城轨信号工程施工流程及施工实施阶段必备的能力。通过学习,读者能了解城轨信号工程的施工流程,掌握信号施工图纸的基本识读方法,学会常用工机具、仪表的使用方法,能够按照企业标准进行城轨信号设备的安装、施工和验收,熟悉信号系统的调试过程。
由于各城市引进了不同国家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因此城轨信号工程施工的内容、标准、调试方法也有所不同。本教材主要以目前各城市轨道交通中使用的主流产品为例进行讲述。
本书由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穆中华、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张进利、北京通号国铁城市轨道技术有限公司张运强,以及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郭朝荣和杨丁明联合编著。其中,穆中华编著了第1、3、5章,张进利编著了第四章,张运强编著了第六章,郭朝荣编著了第二章的第1、2、4节,杨丁明编著了第二章的第三节。郑州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贾萍对全书进行了审核。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专家及学者的研究成果;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毕纲要、张云凤,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张金、郑乐藩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我本身是一名从事城市规划研究的学者,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文献资料。我一直关注城市交通系统的现代化发展,特别是智能交通系统的演进。当我看到《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施工》这本书时,我本来是抱着一种“例行公事”的态度去查阅的,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最新信号技术应用或者施工工艺的案例。然而,这本书的内容,却以一种我未曾预料到的角度,丰富了我的研究视野。它并没有直接去探讨宏观的交通政策或者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是将焦点放在了信号系统最基础、最核心的“施工”环节。书中对各种信号设备的选择、安装、调试以及质量控制的详细阐述,让我深刻认识到,任何先进的交通理念,最终都需要通过精密的工程施工来实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号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论述印象深刻,例如如何通过多重备份、故障诊断等手段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以及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现有交通的影响。虽然本书的专业深度很高,但它所传达的“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以及对工程严谨性的要求,对于我理解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次阅读,让我学会了从“制造”的视角去审视“规划”,也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更全面的思考维度。
评分这本书,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的,当时我正为我所在的小区里一个新修的交通枢纽项目感到好奇。这个枢纽连接了几条主要道路,而且听说会引进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感觉未来出行会非常便利。我一直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些看不见的幕后工作才是真正支撑起我们便捷生活的基石。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它会侧重于工程的宏观规划、技术难点分析,甚至是一些关于建设成本的讨论。然而,翻开书页,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读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这个“门外汉”揭开了城市交通系统,特别是那些关于“信号”的部分的神秘面纱。书中对各种信号灯的类型、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以及在不同天气、不同时段下的工作原理,都有非常细致的描述。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智能化”部分的阐述,比如如何利用传感器和大数据来实时调整交通流量,如何设计出既能提高通行效率又能保障安全的信号控制策略。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工程师,但阅读的过程让我对每天穿梭于城市的交通信号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敬佩那些默默付出,让城市交通有序运行的建设者们。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知识上的满足感,让我对身边的世界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评分我是一名长期在野外工作的地质勘探队员,工作性质决定了我对“安全”和“效率”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每一次外出作业,都意味着要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与大自然打交道。因此,我总是特别关注那些能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的辅助技术和设备。偶然间,我的一位朋友在一家负责市政工程的公司工作,他向我推荐了这本书。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心想一个“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施工”的书,和我一个地质勘探队员能有什么关系?但出于礼貌,我还是抽空翻阅了一下。没想到,书中的内容,竟然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触动了我。书中关于信号系统在复杂环境下(例如隧道、高架桥、甚至是在地铁运行过程中)如何保证稳定、准确工作的描述,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地质勘探中遇到的各种极端条件。书中提到的“冗余设计”、“故障预警”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精密的计算来协调各个信号单元的工作,确保其在关键时刻不会失灵,这让我看到了“可靠性”在任何工程领域的重要性。虽然书中涉及的专业术语我大部分不懂,但它所传达的那种“精益求精”、“防患于未然”的精神,以及对细节一丝不苟的态度,却深深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在我所熟悉的领域,也同样需要对基础的、看似不起眼的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它们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评分我是一个对城市历史和发展变迁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市民。我喜欢漫步在城市的街道上,观察着那些古老的建筑和新兴的摩天大楼,感受着这座城市在我眼前一点点变化的脉络。最近,我注意到我居住的城市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轨道交通扩建工程,每当看到工人们在烈日下、在繁忙的交通旁辛勤工作,我总会好奇他们究竟在做些什么。机缘巧合之下,我得到了一本《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工程施工》。我原本以为这本书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程技术手册,充满了各种我无法理解的专业术语和图表。然而,当我翻开它时,我却被它所描绘的“城市脉搏”的律动深深吸引。书中并非冷冰冰的技术堆砌,而是将信号系统描绘成城市交通的“大脑”,它如何感知、如何决策、如何指挥,从而让庞大而复杂的交通网络有条不紊地运行。我读到了关于信号灯如何巧妙地协调车辆和行人的通行,如何通过优化配时来缓解高峰期的拥堵,甚至是如何在极端天气下保证信号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虽然书中对“施工”的部分描述不多,但我能感受到,正是那些看似平凡的施工过程,为这些“大脑”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让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窥见了城市交通系统背后精密的“神经系统”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一层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说实话,当初拿起这本书,完全是出于一种“误打误撞”的心态。我当时正在为一次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会准备材料,搜集了一些关于城市发展趋势和新兴科技应用的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推荐,名字听起来很专业,就想着或许能从中找到一些和智能城市、智慧交通相关的新鲜点子。结果,这本书的内容,真的让我大跌眼镜,又颇有启发。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去讲述一个又一个复杂的工程案例,或者去解读高深的理论模型。相反,它似乎是从一个非常细微的视角切入,聚焦于那些支撑起整个交通网络运转的“神经末梢”——信号系统。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信号设备的材质、安装方式、以及它们在恶劣天气或突发状况下的应对机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花了不少篇幅来探讨信号系统的“人性化”设计,比如如何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例如老年人、残障人士)来调整信号灯的时长,如何通过优化信号配时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拥堵。虽然我关注的重点是宏观的智慧城市建设,但通过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再宏伟的蓝图,也需要扎实的基层技术来支撑,而这些信号工程,恰恰就是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次阅读,让我学会了从更微观的层面去审视宏观问题,也为我思考智慧交通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