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

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惠珠 著
图书标签:
  • 阿拉伯文化
  • 伊斯兰教
  • 智慧
  • 信仰
  • 务实
  • 历史
  • 哲学
  • 中东
  • 文化研究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62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022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稿以探寻阿拉伯的文明智慧为目标,故事性、可读性强。

内容简介

  在《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中,作者用当代视野,以伊斯兰文明为主线,认识和解构了阿拉伯人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所必然面临的种种基本问题并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智慧对阿拉伯人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民族之旅中的强大成员之一具有明显效用。全书共八章,引经(《古兰经》)据典(阿拉伯典故),并以文化比较的方法,详细描述了阿拉伯世界之立身处世、崇智图强、群体生存、巧创文明、乐善好施、经商谋财、执掌政权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智慧。读者通过此书会对世界三大文明之一的伊斯兰文明产生新的理解。


作者简介

  高惠珠,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社会哲学、价值哲学以及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与教学。


目录

第一章 立身处世的智慧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 002

滚动的塔基亚原则 / 013

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 / 022

第二章 崇知图强的智慧

真主加赐奋斗的人 / 036

在我创造的万物中,我只喜欢智力 / 045

学者的墨迹比殉教者的血迹更加高贵 / 053

第三章 群体生存的智慧

我同你们一样,是个凡人 / 060

朋友和兄弟同等重要 / 067

不窥探他人隐私就是仁慈 / 078

第四章 巧创文明的智慧

一座清真寺,一座学校 / 086

用与书本等重的黄金作稿酬 / 094

求学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 / 103

第五章 乐善好施的智慧 / 113

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到十倍的报酬 / 114

你们决不能获得全善

直到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 / 121

刷牙礼两拜胜过不刷牙礼七拜 / 129

第六章 经商谋财的智慧 / 137

应当用充足的斗与公平的秤这是善事 / 138

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 / 149

勇者创造机遇 / 161

第七章 执政掌权的智慧 / 169

宁远勿近,方为良缘 / 170

让“伊智玛尔”和“格亚斯”发挥威力 / 178

使用合法的计谋 / 185

第八章 婚丧嫁娶的智慧 / 193

都以“圣名”为“经名” / 194

结婚是瓦直卜,结婚是逊奈 / 203

亡人奔土如奔金 /213

后 记 / 221

003


精彩书摘

  立身处世的智慧

  第一章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在阿拉伯的传说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天,有个人与穆罕默德一起旅行,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下过夜时,这个人就问道:“我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赖真主?”穆罕默德回答说:“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按提问者的逻辑,如果信仰真主,那么就不必管骆驼,因为真主无所不知,一切都按他的意志行事,骆驼无论拴与不拴,结果都是一样。而事实上,不拴住骆驼,骆驼就会自己走开,甚至被人偷走,而拴住骆驼,骆驼的保险系数就大得多了。在此,如果回答,“拴住骆驼”,这似乎有对真主不完全信仰之嫌,反之,如果回答“信赖真主”,那骆驼究竟该不该拴呢?面对这样一个两难选择,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对此作了如上这样的精妙回答。信赖真主,这是属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骆驼这是属人的世俗世界的事,信仰的世界和务实的世界,通过穆罕默德的回答,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也许没有比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阿拉伯人的生存智慧的了:在务实中信仰,在信仰中务实,把信仰和务实精妙地交融化合为一体。

  这种信仰与务实的精妙交融,在《古兰经》上随处可见。《古兰经》与别的世界性宗教经典极为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视人的现实物质利益,重视和爱惜当时当世人们的现实生活。《古兰经》上就说:“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它并不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告诉人们,只要合乎信仰,不违背安拉的旨意,人们可以享受现实人生。它并不要求人们大公无私,而是告诉人们,公私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古兰经》里,不少地方都讲了这一思想:真主引导了人类,把人类引上了正路,人们就应该用最好的美物来报答真主。为了真主的喜爱,为了报答真主对人类的仁爱之心,人类应该为真主自愿捐躯,而这种报答,真主不会无视的,真主会给人类最好的报酬。真主给报酬,使人类幸福,实际上人类对真主的奉献还是为了人类自己。因此,人类为真主所做出的牺牲,也不过是为自己的幸福所做的努力。不仅如此,在《古兰经》中,对于信士们对真主的态度,还规定了极细微的报酬:“凡他们为真主而遭遇的饥渴和劳顿,他们触怒不信道者的每一步伐,或每次对敌人有所获,每有一件就必为他们记一功,真主一定不使行善者徒劳无酬。他们所花的旅费,无论多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路程,都要为他们记录下来,以便真主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最优厚的报酬。”(9:120—121)这些经文,对信士行为的定位,与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可能的遭际联系在一起,并且指明,真主就是根据这些行为给予报酬,人们的每一付出,不论大小,必得回报。这样的定位,自然会调动每一个阿拉伯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努力务实的积极性。

  《古兰经》是整个穆斯林生活环绕转动的枢轴。在《古兰经》光芒的照耀下,阿拉伯人的务实精神,在他们宗教生活的许多地方表现出来,并且以顺乎自然、合乎人性为特点。最为直观的,人们也许可以从他们对建造清真寺地址的选择以及清真寺的功用中表现出来。佛教以出世为特点,所以它的名寺古刹大都建在远离闹市的深山老林之中,以回避城市的喧嚣。而清真寺的建造就与此不同,作为人们礼拜的地方,大多数清真寺往往建造在处于繁忙、拥挤的市场中央。在麦加和麦地那,那两座伊斯兰最神圣的清真寺,环境就是如此。德黑兰的主要清真寺,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和摩洛哥北部非斯的那些绿瓦覆顶的清真寺都是这样。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伊斯兰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的情形就不同了。说明一个供人礼拜的地方是否热闹,鸽子也是一种证明,伍麦叶清真寺的宽阔大院里有鸽群,麦加和麦地那及爱资哈尔清真寺上空的白云中有鸽群,这些鸽群标志着那儿是熙攘往来人群如云的地方。在清真寺内部,一切也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寺里没有圣坛,没有神龛,没有洗礼盘,没有塑像,没有唱诗班的楼厢。清真寺只是信士们用来聚集到一起进行集体祈祷的建筑物。由于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清真寺没有专为尊贵者留出的位置或座位。礼拜者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在伊玛目的后面排成一行行队伍,不分社会等级、财富和种族。讲坛和供信徒集合用的四方空地几乎是所有清真寺的特征。一个在中东生活了25年、到过16个阿拉伯国家的英国外交官G.H.詹森曾对清真寺的另外一些日常功用作过如下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大马士革享受一个安静的午休,是倚靠着半靠着乌马那德清真寺大圆柱,那里最凉爽。今天,伊斯兰信仰所以有生机,这是一个原因——不是由于清真寺凉爽或安静,而是人们可以在里面午休,不致失敬。小限制是有的:地点选在院礼派圣人约翰墓另一边更好,也就是远离大门附近的清真寺职司办公室,远离《古兰经》诵读者和礼拜者——他们整天络绎不绝,集中于清真寺中央的壁龛旁。……入睡以前观察一下是令人欣慰的。清真寺里还有其他人,并非为宗教而来,学生们踱来踱去在背功课,一群朋友在悄悄闲谈,孩子们在等待父母从周围商场里采购归来。最西侧川流不息的人群,清楚说明那一角是从金器商店通往哈米迪赫商场的一条近路。”这里没有佛家庙里四大金刚与十八罗汉那种令人生畏的狰狞面目,也没有一般教堂中的那种静谧与肃穆,而是充满了一种平顺、自然、安宁与笃实的气氛,一种对世俗事务感人的亲和力。星期五是信士们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的日子。《古兰经》上说:“信道的人们啊!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记念真主,放下买卖。”(62:9)穆斯林们由此相信,选择星期五作聚礼日是真主之意。朝觐,是阿拉伯人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只要有能力,一生都要朝觐一次。它是伊斯兰教一切教派并肩参加的活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朝觐是一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为让人们缅怀易卜拉欣服从真主的命令牺牲儿子易司马仪的事迹,并从中吸取教训。朝觐者以摆脱世俗打算和本身的事情,与真主谈心和默思“他”的独一为其精神目的。所以,朝觐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

  ……


《沙漠深处的哲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 在漫天黄沙与星辰大海之间,孕育着一种古老而深邃的文明。它如同沙漠中的绿洲,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留下了无数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人类自身存在的深刻洞察。《沙漠深处的哲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涤荡心灵的旅程。它将带领读者深入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思想宝库,重新审视那些被现代社会洪流所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普世价值。 本书的核心并非直接探讨宗教教义或政治经济体系,而是聚焦于一种更根本的、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从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出发,追溯那些古老智慧是如何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演化出一种既尊重自然规律,又强调人际和谐的处事之道。我们常常在追求效率与进步的过程中,遗忘了那些源自本能的、与土地和社群紧密相连的朴素智慧。这本书试图找回那些被遗忘的连接,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要丢弃精神的丰盈。 书中不会出现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详细考证,也不会罗列某位哲学家的生平事迹。相反,它更侧重于提炼和呈现那些贯穿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智慧精髓。例如,书中会探讨古老文明如何理解“时间”的概念。在现代社会,时间往往被视为一种可以被量化、被压缩、被“节约”的资源。然而,在许多古老的智慧体系中,时间更是一种循环、一种流动,是一种与自然节律同步的存在。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或许能摆脱对时间的焦虑,重新找回生活的节奏感。 再比如,“社群”在古代社会扮演的角色。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我们可能感觉孤立而疏离,即便身处人群之中。古老智慧则强调社群的凝聚力,强调个体与集体的共生关系。书中会通过一些寓言故事、民间谚语,以及一些社会行为的观察,来展现社群互助、共享资源、以及共同承担责任的重要性。它并非提倡回到某种原始的集体主义,而是提醒我们,健康的社会离不开个体间的信任和支持。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并非将这些古老智慧束之高阁,而是以一种“现代回响”的方式,探讨它们如何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例如,当今社会充斥着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知识,人们感到迷失和焦虑。古老的智慧,例如强调内省、冥想、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探求,恰恰能提供一种宁静和专注的力量。书中会借由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方法应用于现代的压力管理、决策制定,甚至个人成长。 《沙漠深处的哲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将引导读者思考“务实”的真正含义。我们常常将务实等同于物质利益的追求,然而,在古老的智慧中,“务实”更包含着对长远利益的考量,对生态环境的敬畏,以及对人性弱点的深刻认知。它是一种审慎而长远的眼光,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最优选择的能力。书中不会给出具体的商业策略,也不会教授投资技巧,而是通过一些朴素的道理,帮助读者建立一种更长远的、更具智慧的“务实”观。 此外,本书还触及了“平衡”这一主题。在现代生活中,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理性与情感的平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平衡,都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古老的智慧,在处理人际关系、应对生活压力、以及追求个人幸福方面,都蕴含着许多关于如何实现微妙平衡的经验。书中会以一种轻松、引人入胜的方式,分享这些平衡之道,而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 为了使内容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书中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比喻。这些故事可能源自古老的传说,也可能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观察,它们并非作为孤立的叙述,而是与哲学思考紧密结合,成为阐释深层意义的载体。例如,一个关于种子如何破土而出的故事,可能被用来阐释耐心和毅力的重要性;一个关于河流如何弯曲前行的比喻,则可能被用来解释适应性和变通的智慧。 《沙漠深处的哲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的语言风格将力求自然、流畅,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它更像是一位长者在夜空下,娓娓道来那些跨越千年的深刻体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是在学习某种知识,而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它鼓励读者带着开放的心态去感受,去思考,去将这些古老智慧的火种,播撒在自己的心灵土壤中,等待它们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本书还将探讨“学习”的本质。在信息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信息,但往往忽略了真正的学习需要时间和沉淀。古老的智慧强调“习”与“行”的结合,强调在实践中领悟,在反思中成长。它并非教授某种学习方法,而是倡导一种对待知识的态度,一种对真理的持续追寻。 总而言之,《沙漠深处的哲学:古老智慧的现代回响》是一本旨在启发读者思考人生意义、提升生活智慧的书。它将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尘埃,聆听那些来自古老文明的低语,并将这些跨越时代的智慧,转化为照亮我们当下生活的明灯。这本书将帮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的宝藏,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并在纷繁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安稳与从容。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不像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著作,反而像是在品味一篇精心谱写的长篇散文。那种流畅的行文,偶尔穿插的典故,都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务实”层面的探讨,它不是我们现代语境下那种功利主义的务实,而是一种基于对自然和宇宙秩序深刻理解后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在具体的操作和决策中体现出来,显得既坚韧又充满弹性。书中对具体案例的剖析,虽然篇幅不长,但都恰到好处地点明了核心问题。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照系,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取舍”原则。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或者宗教的教条,更是在探讨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思维模式。作者的叙述非常细腻,他没有采取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带着我们一步步走入那个复杂而迷人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他对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描绘,那种张力十足的叙事,让人在思考之余,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书中引用的许多哲学思想和文学片段,都经过了精心的挑选和打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生动起来。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很多既有的认知都产生了新的疑问,这正是一本优秀著作的价值所在——它教会你如何去思考,而不是直接告诉你答案。那种探索未知、解构固有限制的阅读体验,真是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成功地跳出了西方中心论的叙事框架,提供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全球视野的解读。作者的笔触深邃而克制,他处理敏感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并非冷漠,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共通困境的深刻同情之上。我发现自己被书中关于“谦逊”和“内省”的论述深深吸引,这些品质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似乎越来越稀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消化那些关于时间观和价值体系的观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从根本上挑战我们对“进步”和“成功”的定义,带来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是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来翻开这本书的,毕竟涉及“智慧”、“信仰”和“务实”这三个宏大主题,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泛泛而谈。然而,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避开了传统叙事中常见的线性时间轴,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具内省性的螺旋上升结构。每个章节的论点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坚实的知识网络。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看似矛盾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平衡感,他没有简单地将信仰与世俗对立起来,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共生关系。文字的密度很高,需要放慢速度细嚼慢咽,但每一次深入,都会有新的发现。对于那些想真正了解一种文明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视角。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我会选择“启迪”。这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思维的盲点和局限。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但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人类精神探索历程的尊重。书中对不同时期社会结构与个体信仰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在看似固化的传统之下,思想是如何流动和演变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微差别的捕捉能力,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才构成了那个伟大文明的复杂肌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了。

评分

这本书挺好,里面涉及的内容体现了很多思想

评分

好书

评分

慢慢看,慢慢拆。群友推荐所以入手了

评分

慢慢看,慢慢拆。群友推荐所以入手了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慢慢看,慢慢拆。群友推荐所以入手了

评分

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

慢慢看,慢慢拆。群友推荐所以入手了

评分

还没看 看介绍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