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分析

有效需求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鋒 著
圖書標籤:
  • 需求分析
  • 軟件工程
  • 軟件開發
  • 需求管理
  • 業務分析
  • 係統分析
  • 敏捷開發
  • UML
  • 需求規格說明書
  • 軟件需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電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1302350
版次:1
商品編碼:1203178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0
字數:33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從事企業、政府等行業信息化産品、係統開發的需求分析師、係統分析師、産品經理,業務分析師、項目經理、應用架構師也可以參考。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可以作為需求工程的教材使用。

本書是圍繞著“我們要做什麼,應該如何思考?”為主綫展開的。

用故事、案例,讓大傢從中感悟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思維,並且使用一係列的“任務指引卡”模型幫助大傢快速記憶。

18個按需求組閤的關鍵任務,針對每個任務的一步步指導,以及每個任務輸齣的“軟件需求規格書”片段模闆,讓大傢更容易在實踐中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首先藉助生活中的隱喻故事幫助讀者建立“問題級需求”思考意識;接著通過一個需求變更處理實例闡釋如何在日常需求工作中落實“業務驅動、用戶導嚮的需求思想”;然後引齣“組織應用類軟件係統需求全景圖”,幫助讀者理解需求分析的四條主綫:價值需求、功能需求、數據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本書可作為計算機軟件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和軟件工程碩士的軟件需求分析教材,也可作為軟件工程、軟件開發管理培訓的教材,更是一綫項目經理、需求分析人員、甲方需求管理人員的必備參考書。

作者簡介

徐鋒 資深需求谘詢師,緻力於IT係統、互聯網及消費電子産品的用戶研究,需求分析與産品策劃的研究,擅長從生活、實戰中抽取可復製、可落地的工作方法。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裏,為諸多大型金融機構、政府組織、通訊運營商、互聯網公司、消費電子廠商、行業軟件開發商提供過卓有成效的谘詢與培訓服務。著有《軟件需求*佳實踐》等暢銷書籍,多次受邀成為中國軟件技術大會、中國軟件工程大會、MPD等大會的演講嘉賓。

目錄

引導篇
第0章軟件需求全景圖 2
0.1 業務驅動的需求思想 2
0.1.1 方案非需求 2
0.1.2 變更/優化型需求分析任務執行指引 3
0.1.3 變更/優化型需求分析任務産物 9
0.2 組織應用類軟件係統需求全景圖 13
0.3 價值需求主綫 13
0.4 詳細需求 14
0.4.1 子問題域分解 15
0.4.2 功能主綫 15
0.4.3 數據主綫 19
0.4.4 非功能主綫 19
0.4.5 補充性內容 20
0.5 信息係統需求分析任務小結 21
價值需求篇
第1章 目標/願景分析 23
1.1 任務執行指引 23
1.2 知識準備 24
1.2.1 需求=預期-現狀 24
1.2.2 目標就是問題和機會 25
1.2.3 目標的三種描述方式 26
1.3 任務執行要點 27
1.3.1 訪談“問題” 28
1.3.2 研討“機會” 32
1.3.3 定義問題/機會 36
1.3.4 分析問題並確定解決方案 39
1.4 任務産物 41
1.4.1 問題卡片模闆 41
1.4.2 問題卡片示例 42
1.5 剪裁說明 43
第2章 乾係人識彆 45
2.1 任務執行指引 45
2.2 知識準備 46
2.3 任務執行要點 47
2.3.1 根據目標識彆關鍵乾係人 48
2.3.2 根據風險識彆其他關鍵乾係人 50
2.4 任務産物 54
2.4.1 乾係人列錶模闆 54
2.4.2 乾係人列錶示例 55
2.5 剪裁說明 55
第3章 乾係人分析 56
3.1 任務執行指引 56
3.2 知識準備 57
3.3 任務執行要點 58
3.3.1 選擇乾係人代錶 58
3.3.2 訪談乾係人,分析關注點 59
3.3.3 乾係人關注點整理 61
3.4 任務産物 62
3.4.1 乾係人檔案模闆 62
3.4.2 乾係人檔案示例 63
3.5 剪裁說明 64
詳細需求篇
係統分解子篇
第4章 業務子係統劃分 67
4.1 任務執行指引 67
4.2 知識準備 68
4.3 任務執行要點 69
4.3.1 劃分業務子係統 69
4.3.2 標識接口、確定關係 74
4.3.3 呈現業務子係統劃分 75
4.4 任務産物 77
4.4.1 業務子係統劃分模闆 77
4.4.2 業務子係統劃分示例 79
4.5 剪裁說明 80
第5章 業務接口分析 81
5.1 任務執行指引 81
5.2 任務執行要點 82
5.2.1 明確接口的用途與業務價值 82
5.2.2 細化接口的交互過程 82
5.2.3 確定接口設計約束 83
5.3 任務産物 83
5.3.1 業務接口分析模闆 83
5.3.2 業務接口分析示例 85
5.4 剪裁說明 86
功能主綫子篇
第6章 業務流程識彆 88
6.1 任務執行指引 88
6.2 知識準備 89
6.2.1 什麼是業務流程 89
6.2.2 端到端流程 90
6.3 任務執行要點 92
6.3.1 識彆外部引發的主、變、支流程 93
6.3.2 識彆內部引發的主、變、支流程 95
6.3.3 識彆管理流程 96
6.3.4 判斷業務流程優先級 97
6.4 任務産物 98
6.4.1 業務流程列錶模闆 98
6.4.2 業務流程識彆示例 99
6.5 剪裁說明 99
第7章 業務流程分析與優化 100
7.1 任務執行指引 100
7.2 知識準備 101
7.2.1 分層業務流程 101
7.2.2 業務流程八要素 103
7.3 任務執行要點 107
7.3.1 選擇流程圖描述方式 107
7.3.2 勾勒流程主體 109
7.3.3 補充事中管控點 111
7.3.4 分析流程執行過程的監管需求 112
7.3.5 流程優化初步 113
7.4 任務産物 115
7.4.1 業務流程描述模闆 115
7.4.2 業務流程標識示例 117
7.5 剪裁說明 118
第8章 業務場景識彆 119
8.1 任務執行指引 119
8.2 知識準備 120
8.2.1 業務/使用場景 VS 功能 120
8.2.2 用例的本質 121
8.2.3 用戶故事的本質 124
8.3 任務執行要點 125
8.3.1 基於流程圖識彆係統角色 126
8.3.2 基於流程圖識彆業務場景 127
8.3.3 補充業務場景 128
8.3.4 繪製用例圖片段並概述業務場景 129
8.3.5 對無業務流程的係統識彆業務場景 136
8.4 任務産物 136
8.4.1 業務流程內業務場景描述模闆 136
8.4.2 業務場景識彆示例 137
8.5 剪裁說明 139
第9章 業務場景分析 140
9.1 任務執行指引 140
9.2 知識準備 141
9.2.1 用戶視角的場景描述 141
9.2.2 場景―挑戰―方案 142
9.3 任務執行要點 145
9.3.1 概述業務場景 145
9.3.2 細化業務場景的業務步驟 146
9.3.3 遍曆步驟分析睏難,導齣功能 151
9.3.4 識彆環境與規則 152
9.3.5 分析實現方式,完成初步交互設計 152
9.4 任務産物 152
9.4.1 業務場景分析模闆 152
9.4.2 業務場景分析示例 154
9.5 剪裁說明 155
第10章 管控點識彆與分析 156
10.1 任務執行指引 156
10.2 知識準備 157
10.2.1 數據不是信息 157
10.2.2 什麼是管控點 158
10.3 任務執行要點 160
10.3.1 標識管理者 160
10.3.2 標識管控點 161
10.3.3 分析所需指標 162
10.3.4 分析實現方式 163
10.4 任務産物 164
10.4.1 管控點識彆與分析模闆 164
10.4.2 管控點識彆與分析示例 166
10.5 剪裁說明 167
第11章 業務報錶分析 168
11.1 任務執行指引 168
11.2 任務執行要點 169
11.2.1 明確報錶的使用場景 169
11.2.2 分析報錶的內容 169
11.2.3 整理報錶的輸齣要求 170
11.3 任務産物 170
11.3.1 業務報錶描述模闆 170
11.3.2 業務報錶描述示例 172
11.4 剪裁說明 173
第12章 維護需求分析 174
12.1 任務執行指引 174
12.2 任務執行要點 175
12.2.1 標識配置性維護場景 175
12.2.2 標識係統運行階段維護場景 175
12.2.3 補充其他維護場景 176
12.3 任務産物 176
12.4 剪裁說明 177
數據主綫子篇
第13章 領域建模 179
13.1 任務執行指引 179
13.2 知識準備 180
13.2.1 數據範圍與關係 180
13.2.2 類圖基礎 181
13.3 任務執行要點 185
13.3.1 識彆過程數據 186
13.3.2 識彆自然數據 188
13.3.3 識彆描述類數據 191
13.3.4 整理領域類圖片段,閤並齣係統領域模型 192
13.4 任務産物 192
13.4.1 領域類圖片段模闆 193
13.4.2 領域類圖片段示例 194
13.5 剪裁說明 195
第14章 業務數據分析 196
14.1 任務執行指引 196
14.2 任務執行要點 197
14.2.1 數據應用分析 197
14.2.2 數據構成分析 197
14.2.3 數據特點分析 198
14.3 任務産物 198
14.3.1 業務數據描述模闆 199
14.3.2 業務數據描述示例 200
14.4 剪裁說明 201
質量主綫子篇
第15章 標識關鍵質量需求 203
15.1 任務執行指引 203
15.2 知識準備 204
15.2.1 質量需求還需逆嚮思考 204
15.2.2 質量需求還需場景化思考 205
15.2.3 質量需求也很關鍵 205
15.3 任務執行要點 206
15.3.1 識彆重要質量屬性 206
15.3.2 重要質量屬性排序 208
15.4 任務産物 209
15.4.1 關鍵質量需求列錶模闆 209
15.4.2 關鍵質量需求列錶示例 209
15.5 剪裁說明 210
第16章 質量場景分析 211
16.1 任務執行指引 211
16.2 知識準備 212
16.2.1 定性之敗 212
16.2.2 定量之傷 212
16.2.3 全局化之謎 213
16.3 任務執行要點 214
16.3.1 識彆質量場景 214
16.3.2 製定對策 215
16.3.3 驗證矛盾與解決 216
16.4 任務産物 216
16.4.1 質量場景分析模闆(目標場景決策卡) 216
16.4.2 質量場景分析示例 217
16.5 剪裁說明 217
補充篇
第17章 業務規則分析 219
17.1 任務執行指引 219
17.2 任務執行要點 220
17.2.1 按作用域歸類規則 220
17.2.2 按類型二次歸類規則 220
17.2.3 分析規則後的動機 221
17.3 剪裁說明 223
第18章 約束分析 224
18.1 任務執行指引 224
18.2 任務執行要點 225
18.2.1 明確項目約束 225
18.2.2 明確實現約束 225
18.3 任務産物 225
18.3.1 項目約束描述模闆 226
18.3.2 設計約束描述模闆 226
18.4 剪裁說明 226

前言/序言

筆者的《軟件需求最佳實踐》一書自2008年麵市以來,受到瞭很多讀者的喜愛,並且有幸成為很多企業、組織進行需求分析和管理團隊的參考書籍,也讓筆者暗下決心,一定要繼續努力研究、打磨,給大傢奉上更接地氣的新版本。

但沒想到這個承諾卻一直沒有兌現,當《軟件需求最佳實踐》脫銷之後,齣版社為瞭滿足讀者的需求,又齣版瞭一批典藏版。更沒想到的是,連典藏版本都脫銷瞭,新版本仍然“青黃不接”。

是不是筆者忘記瞭這件事呢?當然不是,這九年來,我無時無刻不在思考、打磨,您手上拿的這本薄薄的小書,實際上經曆過3次推倒重來(當時筆者直接把書稿整個目錄刪除,一個字一個字地從頭碼起),還有無數次的重構與修訂,希望這些努力能夠讓您閱讀得更加輕鬆、有益。

本書特點

這是一本不以方法論為核心的書。筆者經常說:“我們不是在畫活動圖,而是在做流程分析;不是在畫類圖,而是在厘清數據關係;不是在畫用例圖,而是在識彆場景……”如果我們過於以方法論為核心,那麼會很容易忘記初心。因此本書是圍繞著“我們要做什麼,應該如何思考?”為主綫展開的。

這是一本努力擺脫左腦思維的書。左腦喜歡邏輯,右腦喜歡故事;最好的陳述一定是起於故事,終於邏輯。因此本書不想過多地講道理,而是寄期望於一個個故事、案例,讓大傢從中感悟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思維,並且使用一係列的“任務指引卡”模型幫助大傢快速記憶。

這是一本努力追求清晰簡明的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時間變得更加碎片化,大傢更習慣碎片化閱讀,因此筆者極力給本書減負,首先是讓開本變小,然後是篇幅變少。

這是一本源於實踐並高於實踐的書。相信所有需求實踐者都能從書中看到自己工作的縮影,很多實例均采集於一綫實踐,相信大傢會從中有所收獲、反思。

這是一本緻力成為開箱即用的書。18個按需求組閤的關鍵任務,針對每個任務的一步步指導,以及每個任務輸齣的“軟件需求規格書”片段模闆,讓大傢更容易在實踐中應用。

本書講什麼

如果說《軟件需求最佳實踐》想給大傢的是一個過程框架,那麼本書想給大傢的則更像一組錦囊;過程框架重在方法論的應用,錦囊妙計則重在完成任務。

相比前者,本書隻聚焦於需求分析環節。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由19個章節組成,如下錶所示。

篇名 章節 主要內容

引導篇 第0章 (1)業務驅動需求思想

(2)變更/優化型需求處理過程

(3)組織應用類軟件係統需求全景圖

價值需求篇 第1~3章 三步完成價值需求(即宏觀需求,整個係統要解決的問題)的分析,包括目標的確定、乾係人的識彆與分析

篇 係統分解 第4~5章 對於較大係統,如何基於業務結構劃分子問題域,以便控製復雜度;包括業務子係統分解,以及接口分析

功能

主綫 業務支持 第6~9章 講解業務驅動需求思想下梳理功能需求的主綫:找流程、分析流程、找場景、分析場景,有效地導齣係統所需功能

管理支持 第10~11章 報錶、BI、數據挖掘是解決方案,需求是什麼呢?講解從管理需求、管控點的角度入手,分析齣所需的具體需求

維護支持 第12章 運行維護的支持也會給係統帶來一些功能上的需求,本章給齣一些參考結構,以便幫助大傢在實戰中快速、完整地厘清

數據主綫 第13~14章 數據需求主要包括範圍、關係、意義、構成和推演;領域建模解決的是前兩個,業務數據分析解決後三個

質量主綫 第15~16章 如何避免無效的定性、盲目的定量?這兩章將給齣一種“威脅導嚮”的梳理方法

補充篇 第17~18章 規則和約束有時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在需求分析過程中不可忽視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力求語言淺顯、文字生動,通過大量的實際工作案例和生活隱喻故事使讀者更易於理解原理、學會應用;相信即使是非技術背景的讀者也能夠輕鬆地讀懂大部分內容,並從中受益。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是針對政府、企業等組織應用係統的,諸如電子政務係統、辦公自動化、ERP、資金管控係統等。對於從事公眾類應用、互聯網應用、消費電子研發的産品經理,建議閱讀本書的姊妹篇《産品七誡》。

封麵照片

本書的封麵取材於筆者在西藏大昭寺門口拍的一張照片,當時順著一排排微弱的燭光嚮深處看去,一道幽蘭的陽光深深地打動瞭我。當時我在想,這不就是需求分析工作的一個寫照嗎?心中充滿希望之燭火,纔是通嚮本質需求之途。隻要用心,必然會闖齣睏惑之黑暗,尋找到真正的光明。

緻謝

本書的順利齣版,首先應該感謝多年以來的閤作夥伴李冰女士(責任編輯),感謝您和您的團隊為本書付齣的辛勤勞動;其次也感謝自己的傢人、朋友多年來的支持與理解。

本書齣版之際,正值筆者從事需求谘詢培訓工作10周年,在此感謝這些年的所有客戶,你們在谘詢及培訓課程中反饋的意見、觀點、建議都使得本書更加精彩。

保險行業: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太平洋保險、太平保險、閤眾人壽、華匯人壽、前海人壽、生命人壽、幸福人壽、泰康人壽、珠江人壽、友邦保險、民生保險、陽光保險等。

銀行行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中國興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山東農信社等。

證券行業:中金所、深交所、廣發證券、國信證券、招商證券等。

通信行業: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興通訊、華為、烽火通信、廣州電信研究院、新大陸、星網銳捷、福諾科技、網通集成等。

政府機構:國傢稅務局、最高檢察院、國傢專利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中心、深圳人力與社會保障局、電信十所、公安部一所、山東電業局等。

甲方組織:大亞灣核電站、中國國航、中國中車、中國船舶、航空結算中心、廣州航信、富士康、北森測評、建發集團、深圳鵬海運、豐田金融、通號集團、麥田地産等。

行業軟件/集成公司:惠普、恒生電子、用友軟件、金蝶軟件、航天信息、華宇軟件、遠光軟件、四維圖新、廣聯達、東軟、稅友、軟通動力、華東凱亞、從興電子、天方達、新意軟件、萬維軟件、翰納維科技、上海欣能、康拓普、博涵前鋒、易程科技、信誠通、石化盈科、艾因泰剋、信源信息、和利時、易程科技、中油龍慧、中油瑞飛、首信科技、億力吉奧、英華達、圖訊科技、昊美科技、海鑫科金、中興力維、日電信息、中體信息、中郵科技、天安怡和、京天威、全專科技、億訊信息、閤道信息、雁聯等。

産品需求谘詢/培訓服務客戶:騰訊、百度、阿裏巴巴、搜狐、網龍、唯品會、vivo、OPPO、金立、魅族、傳音、創維、天奕達、邁瑞、星網視易、星網升

騰等。



《需求工程:建模、過程與實踐》 引言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技術浪潮中,軟件開發項目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能否準確、全麵地理解和定義用戶的真實需求。而需求工程(Requirements Engineering)正是緻力於解決這一核心問題的學科。它不僅僅是編寫一份文檔,更是一個貫穿軟件生命周期始終的、動態的、協作的過程,其目標是係統化地識彆、捕獲、分析、說明、驗證和管理軟件需求。本書《需求工程:建模、過程與實踐》正是為瞭深入探討需求工程的理論基礎、方法論和實際應用而編寫的。我們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係統且實用的框架,幫助他們在復雜的需求環境中遊刃有餘,最終交付滿足甚至超越用戶期望的軟件産品。 第一部分:需求工程基礎 本部分將深入剖析需求工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一章:需求工程概述 1.1 軟件需求的重要性 我們將首先闡述為何需求在軟件開發中占據如此核心的地位。從項目失敗的常見原因——需求不明確、變更頻繁、溝通不暢等方麵入手,強調瞭清晰、穩定的需求是項目成功的基石。我們將通過曆史案例和數據分析,直觀地展示忽視需求工程可能帶來的災難性後果,例如項目超預算、延期、功能缺失、用戶不滿意甚至項目徹底失敗。 我們還會探討不同類型的軟件項目(如嵌入式係統、企業級應用、Web應用、移動應用等)在需求定義方麵的差異和挑戰,以及需求工程如何適應這些多樣化的場景。 1.2 需求工程的定義與目標 本書將提供需求工程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並清晰界定其關鍵目標: 準確性(Accuracy):確保捕獲的需求真實反映用戶的意圖和願望。 完整性(Completeness):覆蓋所有必要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不遺漏關鍵要素。 一緻性(Consistency):避免需求之間的衝突和矛盾。 可驗證性(Verifiability):需求應清晰明確,使其能夠被測試和驗證。 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需求應具備一定程度的靈活性,以便在必要時進行修改。 可行性(Feasibility):確保需求在技術、經濟和時間上是可實現的。 我們將詳細解釋每個目標的重要性,並說明如何在實踐中追求這些目標。 1.3 需求工程在軟件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需求工程並非一個孤立的階段,而是貫穿於整個軟件生命周期。我們將分析需求工程如何與項目規劃、設計、實現、測試、部署和維護等階段相互作用。 在瀑布模型中,需求工程主要集中在早期階段;而在敏捷開發中,需求則是一個持續迭代和演進的過程。我們將探討不同開發模型對需求工程實踐的影響,以及如何在敏捷環境中有效地管理需求。 1.4 需求工程的挑戰與機遇 我們將深入探討在實際項目中,需求工程常常麵臨的挑戰,例如: 模糊的溝通:不同 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語言、理解和期望差異。 不斷變化的環境:市場、技術和業務環境的快速變化導緻需求變更。 利益衝突:不同 stakeholder 可能有相互矛盾的需求。 隱性知識:用戶可能無法清晰錶達他們的所有需求,部分需求是隱含在他們的工作流程中的。 規模與復雜性:大型復雜係統對需求捕獲和管理提齣瞭更高的要求。 同時,我們也強調需求工程帶來的機遇,如提高項目成功率、降低開發成本、提升用戶滿意度、增強産品競爭力等。 第二章:利益相關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 2.1 識彆利益相關者 我們認為,準確識彆所有相關的利益相關者是需求工程的第一步。我們將提供一套係統的方法來識彆潛在的利益相關者,包括但不限於: 最終用戶:直接使用軟件的人。 客戶/采購方:支付並擁有軟件的人。 開發團隊:軟件的構建者。 項目經理:負責項目整體管理的人。 業務分析師:負責理解業務需求的人。 領域專傢:在特定業務領域擁有深厚知識的人。 法規遵從者:確保軟件符閤相關法律法規的人。 市場營銷人員:負責産品推廣的人。 我們將提供多種技術,如頭腦風暴、訪談、組織結構分析、文檔審查等,幫助讀者係統性地識彆所有相關的利益相關者。 2.2 分析利益相關者的角色與期望 僅僅識彆齣利益相關者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入理解他們的角色、職責、動機、期望以及他們對軟件項目的潛在影響。 我們將介紹利益相關者畫像(Stakeholder Persona)的概念,通過創建虛擬的用戶代錶來具象化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和行為。 我們將探討利益相關者的權力-利益矩陣(Power-Interest Grid)等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理解如何對不同利益相關者進行優先級排序和溝通策略製定。 2.3 管理利益相關者的期望 利益相關者期望的有效管理是避免項目衝突和誤解的關鍵。我們將提供指導,說明如何通過透明的溝通、定期的反饋和明確的決策過程來管理他們的期望,確保項目方嚮與他們的真實需求保持一緻。 第二部分:需求捕獲技術 本部分將詳細介紹各種用於從利益相關者那裏提取和記錄需求的方法和技術。 第三章:訪談(Interviews) 3.1 訪談的類型 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訪談,如結構化訪談(Structured Interviews)、半結構化訪談(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和非結構化訪談(Unstructured Interviews),並分析它們各自的優缺點和適用場景。 我們將重點介紹半結構化訪談,因為它在需求捕獲中提供瞭靈活性和控製力的平衡。 3.2 訪談的準備與執行 從明確訪談目標、確定訪談對象、設計訪談問題列錶,到選擇閤適的訪談環境、建立融洽關係、掌握提問技巧(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追問等),本書將提供詳實的指導。 我們將強調積極傾聽、避免打斷、記錄關鍵信息以及如何處理難以迴答的問題或迴避的態度。 3.3 訪談的後續處理 訪談結束後,如何整理、分析訪談記錄,並將其轉化為初步的需求信息,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將討論如何提煉關鍵信息、識彆潛在需求,以及如何對信息進行初步的歸類和驗證。 第四章:問捲調查(Surveys) 4.1 問捲設計的原則 問捲調查是收集大量用戶意見的有效方式,尤其適用於具有廣泛用戶群體的項目。我們將深入探討問捲設計的基本原則,包括: 明確目的:每項問題都應服務於特定的信息收集目標。 問題類型:掌握單選題、多選題、量錶題、開放題等不同題型的設計技巧。 措辭清晰:避免模糊、引導性或歧義性的語言。 邏輯結構:問捲的流程應自然流暢,易於理解。 長度適宜:避免過長導緻用戶疲勞。 我們將提供具體案例,說明如何設計一份有效的問捲。 4.2 問捲的分發與分析 我們將討論不同的問捲分發渠道(在綫、紙質、電子郵件等)及其優缺點,以及如何選擇最適閤項目的分發方式。 重點介紹問捲數據的統計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推斷性統計,以及如何從數據中提煉有價值的需求洞察。 4.3 問捲的局限性 我們也會客觀分析問捲調查的局限性,例如可能無法深入挖掘用戶的深層需求,以及受訪者可能存在的個人偏見。 第五章:研討會/焦點小組(Workshops/Focus Groups) 5.1 研討會的組織與引導 研討會是一種高效的協同需求捕獲方式,能夠匯聚多方觀點,快速達成共識。我們將詳細闡述研討會的組織流程,包括: 明確目標與議程:確保研討會聚焦於特定需求問題。 參與者選擇:邀請關鍵利益相關者參與。 活動設計:運用頭腦風暴、用例建模、原型演示等互動活動。 引導技巧:如何促進討論、管理衝突、確保每個人都有發言機會。 我們將提供不同類型的研討會示例,如需求梳理研討會、用戶故事地圖研討會等。 5.2 焦點小組的特點與應用 焦點小組通常側重於收集用戶對特定功能或概念的反饋,我們將其與研討會區分開來,並說明其在産品概念驗證、用戶體驗研究等方麵的應用。 第六章:觀察法(Observation) 6.1 參與式與非參與式觀察 觀察法能夠捕捉到用戶在實際工作環境中不自覺的行為和潛在需求,這是訪談等主動提問方式難以觸及的。我們將區分參與式觀察(Observer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 activity)和非參與式觀察(Observer passively watches the activity),並探討它們的適用性。 6.2 現場研究(Field Studies) 我們將詳細介紹如何在用戶的真實工作環境中進行觀察,記錄他們的工作流程、使用的工具、遇到的障礙以及非語言溝通等細節。 強調在觀察過程中保持客觀,避免乾擾用戶,並做好詳細的現場筆記和錄像/錄音(在徵得同意的情況下)。 6.3 用戶活動建模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繪製齣用戶的活動圖(Activity Diagrams)、流程圖(Flowcharts)等,直觀地展示用戶如何完成任務,從而發現流程中的瓶頸和改進機會。 第七章:原型法(Prototyping) 7.1 原型的類型與目的 原型是用戶界麵和係統功能的一種可執行模型,它可以幫助用戶更直觀地理解和反饋需求。我們將介紹不同類型的原型,如: 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s):草圖、綫框圖(Wireframes)。 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es):可交互的界麵模擬。 拋棄型原型(Throwaway Prototypes):僅用於需求探索,完成後丟棄。 演化型原型(Evolutionary Prototypes):從原型逐漸演化為最終係統。 我們將解釋原型在驗證概念、收集反饋、暴露歧義和改進用戶體驗方麵的價值。 7.2 原型設計與評估 從快速構建原型到組織用戶進行原型評估,本書將提供實用的指導。我們將討論如何從用戶對原型的反饋中提取有價值的需求信息,並將其融入到正式的需求文檔中。 第三部分:需求建模與規範 本部分將介紹如何使用各種模型和技術來清晰、準確地描述軟件需求。 第八章:用例建模(Use Case Modeling) 8.1 用例的概念與構成 用例是一種描述用戶與係統交互的強大工具,它以用戶(Actor)為中心,描述瞭係統應如何響應用戶的特定目標。我們將詳細解釋用例的構成要素: Actor(執行者):與係統交互的人員、其他係統或硬件設備。 Use Case(用例):係統為實現某個特定目標而執行的一係列動作。 System Boundary(係統邊界):界定係統的範圍。 我們將介紹用例圖(Use Case Diagram)的基本符號和繪製規則,以及如何通過用例圖來可視化係統功能。 8.2 用例描述(Use Case Description) 用例圖隻是概要,詳細的用例描述纔是核心。我們將講解如何撰寫結構化的用例描述,包括: 基本流程(Basic Flow):正常情況下係統與執行者交互的步驟。 備選流程(Alternative Flows):在特定條件下發生的流程。 異常流程(Exception Flows):發生錯誤或異常情況時的處理。 前置條件(Preconditions):用例開始前必須滿足的條件。 後置條件(Postconditions):用例成功執行後係統所處的狀態。 我們將強調用例描述應具有清晰性、完整性和可驗證性。 8.3 用例的擴展與包含 我們將介紹`<>`(擴展)和`<>`(包含)關係,說明如何利用它們來提高用例的重用性和模塊化。 第九章:業務流程建模(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9.1 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 許多軟件項目是為瞭支持或改進現有的業務流程。本章將介紹使用業務流程模型與標記法(BPMN)來可視化和分析業務流程。 我們將詳細解釋BPMN的核心元素,如事件(Events)、活動(Activities)、網關(Gateways)、順序流(Sequence Flows)和消息流(Message Flows),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構建清晰的業務流程圖。 9.2 流程分析與優化 通過對業務流程進行建模,我們可以識彆流程中的瓶頸、冗餘和低效環節,為軟件係統的設計提供依據,並指導業務流程的改進。 第十章:狀態建模(State Modeling) 10.1 有限狀態機(Finite State Machines, FSM) 對於具有復雜行為或響應外部事件的係統,狀態建模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將介紹有限狀態機的概念,包括狀態(States)、事件(Events)、轉移(Transitions)和動作(Actions)。 10.2 狀態圖(State Diagrams) 我們將詳細講解如何繪製狀態圖,以直觀地錶示對象或係統的行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的變化。 我們將通過實例說明狀態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和定義係統的響應機製,尤其是在嵌入式係統、用戶界麵和遊戲開發等領域。 第十一章:數據建模(Data Modeling) 11.1 實體關係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ERM) 數據是軟件的核心組成部分。我們將介紹實體關係模型,用於描述係統中數據的結構。 我們將詳細講解實體(Entities)、屬性(Attributes)和關係(Relationships)的概念,以及如何繪製實體關係圖(ER Diagram)來錶示數據模型。 11.2 數據庫設計基礎 從 ER 圖到數據庫錶結構的設計,本書將簡要介紹數據建模在數據庫設計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FRs) 12.1 NFRs 的重要性與分類 除瞭功能性需求(What the system does),非功能性需求(How the system does it)同樣至關重要,它們定義瞭係統的質量屬性。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常見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 性能(Performance):響應時間、吞吐量、資源利用率等。 可用性(Availability):係統正常運行的時間百分比。 安全性(Security):保護係統免受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攻擊。 可靠性(Reliability):係統在給定條件下無故障運行的能力。 可維護性(Maintainability):係統易於修改和更新的程度。 可移植性(Portability):係統在不同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 UX):易用性、滿意度、情感連接等。 12.2 NFRs 的捕獲與度量 與功能性需求不同,非功能性需求通常難以用簡單的“是/否”來描述。我們將提供方法來捕獲和度量這些需求,例如使用 SMART 原則(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來定義 NFRs。 我們將探討如何將 NFRs 轉化為可測試的指標,例如“係統在 95% 的請求中,響應時間不超過 2 秒”。 第四部分:需求管理與驗證 本部分將關注如何有效地管理需求的變化,並確保捕獲的需求是正確且完整的。 第十三章:需求驗證(Requirements Validation) 13.1 驗證的目的與技術 需求驗證是為瞭確保捕獲的需求準確無誤,並且是客戶真正想要的。我們將介紹各種驗證技術: 需求評審(Requirements Reviews):由專傢、利益相關者組成的評審小組,對需求文檔進行係統性審查。 原型評估(Prototype Evaluation):前麵章節已介紹,通過用戶與原型的交互來收集反饋。 走查(Walkthroughs):需求的作者引導參與者逐行檢查需求。 檢查(Inspections):更正式、更結構化的審查過程。 模型驗證(Model Validation):通過對需求的模型進行分析和模擬來發現問題。 13.2 編寫可驗證的需求 我們將強調編寫清晰、明確、無歧義的需求的重要性,隻有這樣的需求纔能被有效地驗證。 第十四章:需求變更管理(Requirements Change Management) 14.1 需求變更的根源與影響 需求變更幾乎是軟件開發中不可避免的。我們將分析需求變更的常見原因,如: 業務環境變化。 用戶理解的深化。 技術進步。 競爭對手的齣現。 項目初期需求捕獲不充分。 並分析不當的變更管理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項目延期、成本超支、質量下降、團隊士氣低落。 14.2 變更控製流程 我們將介紹一個結構化的變更控製流程,包括: 變更請求(Change Request, CR):提齣變更的需求。 變更分析(Change Analysis):評估變更的影響(功能、技術、成本、時間、風險)。 變更審批(Change Approval):由項目管理團隊或變更控製委員會(Change Control Board, CCB)決定是否批準。 變更實施(Change Implementation):更新需求文檔,並通知相關方。 變更跟蹤(Change Tracking):記錄所有變更的曆史。 14.3 需求基綫(Requirements Baselining) 我們將討論如何建立需求基綫,為變更管理提供一個穩定的參照點。 第十五章:需求跟蹤(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15.1 跟蹤的重要性 需求跟蹤是指建立需求與其他項目工件(如設計文檔、測試用例、代碼模塊)之間的聯係。它對於理解需求的影響、驗證需求的實現以及管理需求變更至關重要。 15.2 跟蹤矩陣(Traceability Matrix) 我們將介紹如何創建和使用跟蹤矩陣,以實現雙嚮跟蹤(從需求到實現,從實現到需求)。 15.3 自動跟蹤工具 我們將簡要提及一些支持需求跟蹤的工具。 第五部分:需求工程實踐與工具 本部分將探討在不同開發模式下如何應用需求工程,並介紹一些實用的工具。 第十六章:敏捷需求工程(Agil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16.1 敏捷方法下的需求特點 與傳統模型不同,敏捷開發將需求視為持續演進的産物。我們將探討敏捷方法(如 Scrum, Kanban)下需求的特點: 迭代與增量:需求在短周期內不斷細化和交付。 用戶故事(User Stories):一種描述需求的簡潔形式。 持續反饋:客戶和用戶持續參與需求過程。 適應性:擁抱變化。 16.2 用戶故事與敏捷建模 我們將詳細介紹用戶故事的寫作格式(As a [type of user], I want [some goal] so that [some reason]),以及如何通過卡片(Story Cards)、用戶故事地圖(User Story Mapping)等方式進行敏捷需求管理。 介紹敏捷環境下的其他建模技術,如情景(Scenarios)和用戶畫像(Personas)。 第十七章:需求工程工具(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ools) 17.1 需求管理工具 我們將介紹市場上常見的需求管理工具(如 Jira, Azure DevOps, Jama Connect, Helix ALM 等),並討論它們在需求捕獲、文檔管理、版本控製、變更跟蹤和協作方麵的功能。 17.2 建模工具 介紹各種建模工具,如用於用例圖、活動圖、狀態圖和 ER 圖的 UML 工具(如 Enterprise Architect, Visual Paradigm),以及用於業務流程建模的 BPMN 工具。 17.3 原型設計工具 介紹用於創建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的工具(如 Balsamiq, Figma, Sketch, Adobe XD)。 17.4 選擇閤適的工具 我們將指導讀者如何根據項目規模、團隊情況和預算來選擇最適閤的工具。 結論 需求工程是一門充滿挑戰但也極具迴報的學科。通過係統地學習和實踐本書所介紹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我們相信讀者能夠顯著提升他們在一個項目的需求工程能力。從深入理解利益相關者到精湛的建模技巧,從有效的需求驗證到精細的變更管理,本書提供瞭一個全麵而實用的指南。最終目標是幫助讀者構建齣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具有高質量和競爭力的軟件産品,從而在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中取得成功。 附錄 需求工程常用術語錶 推薦閱讀文獻 案例研究分析 (本書的寫作風格將力求專業、嚴謹,但又易於理解,避免使用過於晦澀的學術術語,多用實例和圖錶輔助說明,以期讓讀者能夠快速掌握和應用所學知識。)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章節設置邏輯非常清晰,從最基礎的概念引入,到具體的方法論講解,再到實戰案例分析,循序漸進,層層遞進。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同理心在需求分析中的應用”這一章節。在過去,我總是認為需求分析就是通過訪談、問捲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後進行歸納整理。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收集到的隻是錶象的需求,而真正的用戶痛點和深層動機,往往隱藏在用戶不易察覺的角落。作者強調瞭“換位思考”的重要性,鼓勵我們去理解用戶的情緒、感受以及他們在使用産品或服務時遇到的真實睏難。他提齣的“用戶旅程圖”和“角色畫像”等工具,也讓我眼前一亮。這些工具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瞭解用戶,還能有效地梳理和可視化復雜的需求。我感覺這本書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能夠幫助我打破思維定勢,真正從用戶的角度齣發,挖掘齣那些被忽略但至關重要的需求。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封麵的顔色搭配也恰到好處,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種專業且穩重的氣息。拿在手裏,紙張的質感很不錯,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跡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眼睛疲勞的感覺。我最開始被這本書吸引,是因為我在工作中遇到瞭一個棘手的需求梳理問題,感覺現有的方法論和工具都有些力不從心。市麵上關於需求分析的書籍很多,但大多數都流於錶麵,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碎片化。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提供係統性、落地性指導的書籍,能夠幫助我真正理解需求的本質,並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捕捉、分析和管理需求。我之所以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的書名“有效需求分析”直接點齣瞭我的痛點,而且“有效”二字給我一種強烈的信心,讓我覺得這本書能夠真正解決我的問題。翻閱目錄,我看到瞭許多我感興趣的章節,比如“如何挖掘隱藏需求”、“需求衝突的解決之道”、“如何與不同背景的利益相關者溝通需求”等等,這些都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我正在等待這本書的到來,並相信它會成為我解決工作難題的得力助手。

評分

我被書中關於“需求驗證”的部分深深吸引。在以往的工作中,我們常常在需求分析完成後就直接進入設計和開發階段,很少有機會對需求進行充分的驗證。結果往往是産品上綫後用戶並不買賬,或者功能與實際需求存在偏差。這本書詳細地闡述瞭多種需求驗證的方法,包括原型測試、用戶訪談、A/B測試等等,並對每種方法的適用場景和操作要點進行瞭深入剖析。作者特彆強調瞭“盡早驗證,持續驗證”的理念,認為需求的驗證是一個貫穿整個項目生命周期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孤立的環節。這一點讓我茅塞頓開。我意識到,隻有通過不斷地將需求反饋給用戶,並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調整,我們纔能確保最終交付的産品真正滿足用戶的需求。書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動,通過真實的商業場景,展示瞭如何運用這些驗證方法來規避風險,提高項目成功率。

評分

當我拿到這本書,迫不及待地翻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序言部分。作者在序言中坦誠地分享瞭自己多年在需求分析領域摸索的經驗和教訓,字裏行間流露齣真誠和深刻的思考。他沒有迴避遇到的睏難和挑戰,反而將這些經曆作為引子,勾勒齣瞭一幅關於需求分析的宏大圖景。這一點讓我覺得非常難得,很多技術書籍往往過於聚焦在方法和工具上,而忽略瞭背後的思考過程和實踐的復雜性。作者通過講述自己的故事,讓我感覺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理論傢,而是一個和我一樣,曾經在實際工作中摸爬滾打,最終提煉齣這套方法的實踐者。這讓我對書中內容的可靠性和實用性有瞭初步的信心。他提齣的“需求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源於業務的真實痛點和期望”這個觀點,更是直擊人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過去對需求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進入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展開他的理論體係,以及他所推崇的“有效”到底是如何實現的。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夾雜著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例子,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技術概念變得鮮活有趣。我感覺作者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耐心地指導我如何做好需求分析。他並沒有使用大量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使是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也能夠用非常清晰的語言解釋清楚,並且配以相應的圖示,使得理解起來更加容易。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書中多次強調瞭“溝通”和“協作”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他不僅僅關注技術層麵的方法,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與産品經理、開發工程師、測試人員,甚至是客戶等不同角色進行有效溝通,如何建立互信,如何達成共識。這種全局觀和人際關係的處理能力,往往是很多技術書籍所忽略的,卻對實際工作至關重要。我感覺這本書不僅是關於“做什麼”,更是關於“怎麼做”,並且“如何與人一起做”。

評分

剛纔齣來工作非常幫助大,我非常喜歡

評分

做為需求分析師入門的書不錯,對自己幫助挺大

評分

這本書是需求人員的很好的工具,值得一看

評分

書好,質量好,需求分析的經典!

評分

不錯,書質量很好,內容不錯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值得閱讀!現在時間精力有限,閱讀要閱讀經典書籍!

評分

都是好書,推薦購買。好好好

評分

增加一下需求分析能力

評分

物流依然的快,書全彩色,簡單易懂,很快讀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