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需求分析

有效需求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锋 著
图书标签:
  • 需求分析
  • 软件工程
  • 软件开发
  • 需求管理
  • 业务分析
  • 系统分析
  • 敏捷开发
  • UML
  • 需求规格说明书
  • 软件需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023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78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3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企业、政府等行业信息化产品、系统开发的需求分析师、系统分析师、产品经理,业务分析师、项目经理、应用架构师也可以参考。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可以作为需求工程的教材使用。

本书是围绕着“我们要做什么,应该如何思考?”为主线展开的。

用故事、案例,让大家从中感悟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思维,并且使用一系列的“任务指引卡”模型帮助大家快速记忆。

18个按需求组合的关键任务,针对每个任务的一步步指导,以及每个任务输出的“软件需求规格书”片段模板,让大家更容易在实践中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借助生活中的隐喻故事帮助读者建立“问题级需求”思考意识;接着通过一个需求变更处理实例阐释如何在日常需求工作中落实“业务驱动、用户导向的需求思想”;然后引出“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需求全景图”,帮助读者理解需求分析的四条主线:价值需求、功能需求、数据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本书可作为计算机软件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软件工程硕士的软件需求分析教材,也可作为软件工程、软件开发管理培训的教材,更是一线项目经理、需求分析人员、甲方需求管理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

徐锋 资深需求咨询师,致力于IT系统、互联网及消费电子产品的用户研究,需求分析与产品策划的研究,擅长从生活、实战中抽取可复制、可落地的工作方法。在过去的十几年时间里,为诸多大型金融机构、政府组织、通讯运营商、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厂商、行业软件开发商提供过卓有成效的咨询与培训服务。著有《软件需求*佳实践》等畅销书籍,多次受邀成为中国软件技术大会、中国软件工程大会、MPD等大会的演讲嘉宾。

目录

引导篇
第0章软件需求全景图 2
0.1 业务驱动的需求思想 2
0.1.1 方案非需求 2
0.1.2 变更/优化型需求分析任务执行指引 3
0.1.3 变更/优化型需求分析任务产物 9
0.2 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需求全景图 13
0.3 价值需求主线 13
0.4 详细需求 14
0.4.1 子问题域分解 15
0.4.2 功能主线 15
0.4.3 数据主线 19
0.4.4 非功能主线 19
0.4.5 补充性内容 20
0.5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任务小结 21
价值需求篇
第1章 目标/愿景分析 23
1.1 任务执行指引 23
1.2 知识准备 24
1.2.1 需求=预期-现状 24
1.2.2 目标就是问题和机会 25
1.2.3 目标的三种描述方式 26
1.3 任务执行要点 27
1.3.1 访谈“问题” 28
1.3.2 研讨“机会” 32
1.3.3 定义问题/机会 36
1.3.4 分析问题并确定解决方案 39
1.4 任务产物 41
1.4.1 问题卡片模板 41
1.4.2 问题卡片示例 42
1.5 剪裁说明 43
第2章 干系人识别 45
2.1 任务执行指引 45
2.2 知识准备 46
2.3 任务执行要点 47
2.3.1 根据目标识别关键干系人 48
2.3.2 根据风险识别其他关键干系人 50
2.4 任务产物 54
2.4.1 干系人列表模板 54
2.4.2 干系人列表示例 55
2.5 剪裁说明 55
第3章 干系人分析 56
3.1 任务执行指引 56
3.2 知识准备 57
3.3 任务执行要点 58
3.3.1 选择干系人代表 58
3.3.2 访谈干系人,分析关注点 59
3.3.3 干系人关注点整理 61
3.4 任务产物 62
3.4.1 干系人档案模板 62
3.4.2 干系人档案示例 63
3.5 剪裁说明 64
详细需求篇
系统分解子篇
第4章 业务子系统划分 67
4.1 任务执行指引 67
4.2 知识准备 68
4.3 任务执行要点 69
4.3.1 划分业务子系统 69
4.3.2 标识接口、确定关系 74
4.3.3 呈现业务子系统划分 75
4.4 任务产物 77
4.4.1 业务子系统划分模板 77
4.4.2 业务子系统划分示例 79
4.5 剪裁说明 80
第5章 业务接口分析 81
5.1 任务执行指引 81
5.2 任务执行要点 82
5.2.1 明确接口的用途与业务价值 82
5.2.2 细化接口的交互过程 82
5.2.3 确定接口设计约束 83
5.3 任务产物 83
5.3.1 业务接口分析模板 83
5.3.2 业务接口分析示例 85
5.4 剪裁说明 86
功能主线子篇
第6章 业务流程识别 88
6.1 任务执行指引 88
6.2 知识准备 89
6.2.1 什么是业务流程 89
6.2.2 端到端流程 90
6.3 任务执行要点 92
6.3.1 识别外部引发的主、变、支流程 93
6.3.2 识别内部引发的主、变、支流程 95
6.3.3 识别管理流程 96
6.3.4 判断业务流程优先级 97
6.4 任务产物 98
6.4.1 业务流程列表模板 98
6.4.2 业务流程识别示例 99
6.5 剪裁说明 99
第7章 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100
7.1 任务执行指引 100
7.2 知识准备 101
7.2.1 分层业务流程 101
7.2.2 业务流程八要素 103
7.3 任务执行要点 107
7.3.1 选择流程图描述方式 107
7.3.2 勾勒流程主体 109
7.3.3 补充事中管控点 111
7.3.4 分析流程执行过程的监管需求 112
7.3.5 流程优化初步 113
7.4 任务产物 115
7.4.1 业务流程描述模板 115
7.4.2 业务流程标识示例 117
7.5 剪裁说明 118
第8章 业务场景识别 119
8.1 任务执行指引 119
8.2 知识准备 120
8.2.1 业务/使用场景 VS 功能 120
8.2.2 用例的本质 121
8.2.3 用户故事的本质 124
8.3 任务执行要点 125
8.3.1 基于流程图识别系统角色 126
8.3.2 基于流程图识别业务场景 127
8.3.3 补充业务场景 128
8.3.4 绘制用例图片段并概述业务场景 129
8.3.5 对无业务流程的系统识别业务场景 136
8.4 任务产物 136
8.4.1 业务流程内业务场景描述模板 136
8.4.2 业务场景识别示例 137
8.5 剪裁说明 139
第9章 业务场景分析 140
9.1 任务执行指引 140
9.2 知识准备 141
9.2.1 用户视角的场景描述 141
9.2.2 场景―挑战―方案 142
9.3 任务执行要点 145
9.3.1 概述业务场景 145
9.3.2 细化业务场景的业务步骤 146
9.3.3 遍历步骤分析困难,导出功能 151
9.3.4 识别环境与规则 152
9.3.5 分析实现方式,完成初步交互设计 152
9.4 任务产物 152
9.4.1 业务场景分析模板 152
9.4.2 业务场景分析示例 154
9.5 剪裁说明 155
第10章 管控点识别与分析 156
10.1 任务执行指引 156
10.2 知识准备 157
10.2.1 数据不是信息 157
10.2.2 什么是管控点 158
10.3 任务执行要点 160
10.3.1 标识管理者 160
10.3.2 标识管控点 161
10.3.3 分析所需指标 162
10.3.4 分析实现方式 163
10.4 任务产物 164
10.4.1 管控点识别与分析模板 164
10.4.2 管控点识别与分析示例 166
10.5 剪裁说明 167
第11章 业务报表分析 168
11.1 任务执行指引 168
11.2 任务执行要点 169
11.2.1 明确报表的使用场景 169
11.2.2 分析报表的内容 169
11.2.3 整理报表的输出要求 170
11.3 任务产物 170
11.3.1 业务报表描述模板 170
11.3.2 业务报表描述示例 172
11.4 剪裁说明 173
第12章 维护需求分析 174
12.1 任务执行指引 174
12.2 任务执行要点 175
12.2.1 标识配置性维护场景 175
12.2.2 标识系统运行阶段维护场景 175
12.2.3 补充其他维护场景 176
12.3 任务产物 176
12.4 剪裁说明 177
数据主线子篇
第13章 领域建模 179
13.1 任务执行指引 179
13.2 知识准备 180
13.2.1 数据范围与关系 180
13.2.2 类图基础 181
13.3 任务执行要点 185
13.3.1 识别过程数据 186
13.3.2 识别自然数据 188
13.3.3 识别描述类数据 191
13.3.4 整理领域类图片段,合并出系统领域模型 192
13.4 任务产物 192
13.4.1 领域类图片段模板 193
13.4.2 领域类图片段示例 194
13.5 剪裁说明 195
第14章 业务数据分析 196
14.1 任务执行指引 196
14.2 任务执行要点 197
14.2.1 数据应用分析 197
14.2.2 数据构成分析 197
14.2.3 数据特点分析 198
14.3 任务产物 198
14.3.1 业务数据描述模板 199
14.3.2 业务数据描述示例 200
14.4 剪裁说明 201
质量主线子篇
第15章 标识关键质量需求 203
15.1 任务执行指引 203
15.2 知识准备 204
15.2.1 质量需求还需逆向思考 204
15.2.2 质量需求还需场景化思考 205
15.2.3 质量需求也很关键 205
15.3 任务执行要点 206
15.3.1 识别重要质量属性 206
15.3.2 重要质量属性排序 208
15.4 任务产物 209
15.4.1 关键质量需求列表模板 209
15.4.2 关键质量需求列表示例 209
15.5 剪裁说明 210
第16章 质量场景分析 211
16.1 任务执行指引 211
16.2 知识准备 212
16.2.1 定性之败 212
16.2.2 定量之伤 212
16.2.3 全局化之谜 213
16.3 任务执行要点 214
16.3.1 识别质量场景 214
16.3.2 制定对策 215
16.3.3 验证矛盾与解决 216
16.4 任务产物 216
16.4.1 质量场景分析模板(目标场景决策卡) 216
16.4.2 质量场景分析示例 217
16.5 剪裁说明 217
补充篇
第17章 业务规则分析 219
17.1 任务执行指引 219
17.2 任务执行要点 220
17.2.1 按作用域归类规则 220
17.2.2 按类型二次归类规则 220
17.2.3 分析规则后的动机 221
17.3 剪裁说明 223
第18章 约束分析 224
18.1 任务执行指引 224
18.2 任务执行要点 225
18.2.1 明确项目约束 225
18.2.2 明确实现约束 225
18.3 任务产物 225
18.3.1 项目约束描述模板 226
18.3.2 设计约束描述模板 226
18.4 剪裁说明 226

前言/序言

笔者的《软件需求最佳实践》一书自2008年面市以来,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并且有幸成为很多企业、组织进行需求分析和管理团队的参考书籍,也让笔者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努力研究、打磨,给大家奉上更接地气的新版本。

但没想到这个承诺却一直没有兑现,当《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脱销之后,出版社为了满足读者的需求,又出版了一批典藏版。更没想到的是,连典藏版本都脱销了,新版本仍然“青黄不接”。

是不是笔者忘记了这件事呢?当然不是,这九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打磨,您手上拿的这本薄薄的小书,实际上经历过3次推倒重来(当时笔者直接把书稿整个目录删除,一个字一个字地从头码起),还有无数次的重构与修订,希望这些努力能够让您阅读得更加轻松、有益。

本书特点

这是一本不以方法论为核心的书。笔者经常说:“我们不是在画活动图,而是在做流程分析;不是在画类图,而是在厘清数据关系;不是在画用例图,而是在识别场景……”如果我们过于以方法论为核心,那么会很容易忘记初心。因此本书是围绕着“我们要做什么,应该如何思考?”为主线展开的。

这是一本努力摆脱左脑思维的书。左脑喜欢逻辑,右脑喜欢故事;最好的陈述一定是起于故事,终于逻辑。因此本书不想过多地讲道理,而是寄期望于一个个故事、案例,让大家从中感悟到需求分析的有效思维,并且使用一系列的“任务指引卡”模型帮助大家快速记忆。

这是一本努力追求清晰简明的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时间变得更加碎片化,大家更习惯碎片化阅读,因此笔者极力给本书减负,首先是让开本变小,然后是篇幅变少。

这是一本源于实践并高于实践的书。相信所有需求实践者都能从书中看到自己工作的缩影,很多实例均采集于一线实践,相信大家会从中有所收获、反思。

这是一本致力成为开箱即用的书。18个按需求组合的关键任务,针对每个任务的一步步指导,以及每个任务输出的“软件需求规格书”片段模板,让大家更容易在实践中应用。

本书讲什么

如果说《软件需求最佳实践》想给大家的是一个过程框架,那么本书想给大家的则更像一组锦囊;过程框架重在方法论的应用,锦囊妙计则重在完成任务。

相比前者,本书只聚焦于需求分析环节。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由19个章节组成,如下表所示。

篇名 章节 主要内容

引导篇 第0章 (1)业务驱动需求思想

(2)变更/优化型需求处理过程

(3)组织应用类软件系统需求全景图

价值需求篇 第1~3章 三步完成价值需求(即宏观需求,整个系统要解决的问题)的分析,包括目标的确定、干系人的识别与分析

篇 系统分解 第4~5章 对于较大系统,如何基于业务结构划分子问题域,以便控制复杂度;包括业务子系统分解,以及接口分析

功能

主线 业务支持 第6~9章 讲解业务驱动需求思想下梳理功能需求的主线:找流程、分析流程、找场景、分析场景,有效地导出系统所需功能

管理支持 第10~11章 报表、BI、数据挖掘是解决方案,需求是什么呢?讲解从管理需求、管控点的角度入手,分析出所需的具体需求

维护支持 第12章 运行维护的支持也会给系统带来一些功能上的需求,本章给出一些参考结构,以便帮助大家在实战中快速、完整地厘清

数据主线 第13~14章 数据需求主要包括范围、关系、意义、构成和推演;领域建模解决的是前两个,业务数据分析解决后三个

质量主线 第15~16章 如何避免无效的定性、盲目的定量?这两章将给出一种“威胁导向”的梳理方法

补充篇 第17~18章 规则和约束有时也是很重要的内容,在需求分析过程中不可忽视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力求语言浅显、文字生动,通过大量的实际工作案例和生活隐喻故事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理、学会应用;相信即使是非技术背景的读者也能够轻松地读懂大部分内容,并从中受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是针对政府、企业等组织应用系统的,诸如电子政务系统、办公自动化、ERP、资金管控系统等。对于从事公众类应用、互联网应用、消费电子研发的产品经理,建议阅读本书的姊妹篇《产品七诫》。

封面照片

本书的封面取材于笔者在西藏大昭寺门口拍的一张照片,当时顺着一排排微弱的烛光向深处看去,一道幽兰的阳光深深地打动了我。当时我在想,这不就是需求分析工作的一个写照吗?心中充满希望之烛火,才是通向本质需求之途。只要用心,必然会闯出困惑之黑暗,寻找到真正的光明。

致谢

本书的顺利出版,首先应该感谢多年以来的合作伙伴李冰女士(责任编辑),感谢您和您的团队为本书付出的辛勤劳动;其次也感谢自己的家人、朋友多年来的支持与理解。

本书出版之际,正值笔者从事需求咨询培训工作10周年,在此感谢这些年的所有客户,你们在咨询及培训课程中反馈的意见、观点、建议都使得本书更加精彩。

保险行业: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太平保险、合众人寿、华汇人寿、前海人寿、生命人寿、幸福人寿、泰康人寿、珠江人寿、友邦保险、民生保险、阳光保险等。

银行行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光大银行、中国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山东农信社等。

证券行业:中金所、深交所、广发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

通信行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兴通讯、华为、烽火通信、广州电信研究院、新大陆、星网锐捷、福诺科技、网通集成等。

政府机构:国家税务局、最高检察院、国家专利局、中国证券登记结算中心、深圳人力与社会保障局、电信十所、公安部一所、山东电业局等。

甲方组织:大亚湾核电站、中国国航、中国中车、中国船舶、航空结算中心、广州航信、富士康、北森测评、建发集团、深圳鹏海运、丰田金融、通号集团、麦田地产等。

行业软件/集成公司:惠普、恒生电子、用友软件、金蝶软件、航天信息、华宇软件、远光软件、四维图新、广联达、东软、税友、软通动力、华东凯亚、从兴电子、天方达、新意软件、万维软件、翰纳维科技、上海欣能、康拓普、博涵前锋、易程科技、信诚通、石化盈科、艾因泰克、信源信息、和利时、易程科技、中油龙慧、中油瑞飞、首信科技、亿力吉奥、英华达、图讯科技、昊美科技、海鑫科金、中兴力维、日电信息、中体信息、中邮科技、天安怡和、京天威、全专科技、亿讯信息、合道信息、雁联等。

产品需求咨询/培训服务客户: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搜狐、网龙、唯品会、vivo、OPPO、金立、魅族、传音、创维、天奕达、迈瑞、星网视易、星网升

腾等。



《需求工程:建模、过程与实践》 引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技术浪潮中,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能否准确、全面地理解和定义用户的真实需求。而需求工程(Requirements Engineering)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一核心问题的学科。它不仅仅是编写一份文档,更是一个贯穿软件生命周期始终的、动态的、协作的过程,其目标是系统化地识别、捕获、分析、说明、验证和管理软件需求。本书《需求工程:建模、过程与实践》正是为了深入探讨需求工程的理论基础、方法论和实际应用而编写的。我们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系统且实用的框架,帮助他们在复杂的需求环境中游刃有余,最终交付满足甚至超越用户期望的软件产品。 第一部分:需求工程基础 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需求工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需求工程概述 1.1 软件需求的重要性 我们将首先阐述为何需求在软件开发中占据如此核心的地位。从项目失败的常见原因——需求不明确、变更频繁、沟通不畅等方面入手,强调了清晰、稳定的需求是项目成功的基石。我们将通过历史案例和数据分析,直观地展示忽视需求工程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例如项目超预算、延期、功能缺失、用户不满意甚至项目彻底失败。 我们还会探讨不同类型的软件项目(如嵌入式系统、企业级应用、Web应用、移动应用等)在需求定义方面的差异和挑战,以及需求工程如何适应这些多样化的场景。 1.2 需求工程的定义与目标 本书将提供需求工程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并清晰界定其关键目标: 准确性(Accuracy):确保捕获的需求真实反映用户的意图和愿望。 完整性(Completeness):覆盖所有必要的功能和非功能性需求,不遗漏关键要素。 一致性(Consistency):避免需求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需求应清晰明确,使其能够被测试和验证。 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需求应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以便在必要时进行修改。 可行性(Feasibility):确保需求在技术、经济和时间上是可实现的。 我们将详细解释每个目标的重要性,并说明如何在实践中追求这些目标。 1.3 需求工程在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位置 需求工程并非一个孤立的阶段,而是贯穿于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我们将分析需求工程如何与项目规划、设计、实现、测试、部署和维护等阶段相互作用。 在瀑布模型中,需求工程主要集中在早期阶段;而在敏捷开发中,需求则是一个持续迭代和演进的过程。我们将探讨不同开发模型对需求工程实践的影响,以及如何在敏捷环境中有效地管理需求。 1.4 需求工程的挑战与机遇 我们将深入探讨在实际项目中,需求工程常常面临的挑战,例如: 模糊的沟通:不同 stakeholder(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语言、理解和期望差异。 不断变化的环境:市场、技术和业务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需求变更。 利益冲突:不同 stakeholder 可能有相互矛盾的需求。 隐性知识:用户可能无法清晰表达他们的所有需求,部分需求是隐含在他们的工作流程中的。 规模与复杂性:大型复杂系统对需求捕获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我们也强调需求工程带来的机遇,如提高项目成功率、降低开发成本、提升用户满意度、增强产品竞争力等。 第二章:利益相关者分析(Stakeholder Analysis) 2.1 识别利益相关者 我们认为,准确识别所有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是需求工程的第一步。我们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识别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但不限于: 最终用户:直接使用软件的人。 客户/采购方:支付并拥有软件的人。 开发团队:软件的构建者。 项目经理:负责项目整体管理的人。 业务分析师:负责理解业务需求的人。 领域专家:在特定业务领域拥有深厚知识的人。 法规遵从者:确保软件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人。 市场营销人员:负责产品推广的人。 我们将提供多种技术,如头脑风暴、访谈、组织结构分析、文档审查等,帮助读者系统性地识别所有相关的利益相关者。 2.2 分析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与期望 仅仅识别出利益相关者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理解他们的角色、职责、动机、期望以及他们对软件项目的潜在影响。 我们将介绍利益相关者画像(Stakeholder Persona)的概念,通过创建虚拟的用户代表来具象化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和行为。 我们将探讨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利益矩阵(Power-Interest Grid)等分析工具,帮助读者理解如何对不同利益相关者进行优先级排序和沟通策略制定。 2.3 管理利益相关者的期望 利益相关者期望的有效管理是避免项目冲突和误解的关键。我们将提供指导,说明如何通过透明的沟通、定期的反馈和明确的决策过程来管理他们的期望,确保项目方向与他们的真实需求保持一致。 第二部分:需求捕获技术 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各种用于从利益相关者那里提取和记录需求的方法和技术。 第三章:访谈(Interviews) 3.1 访谈的类型 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访谈,如结构化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s)、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和非结构化访谈(Unstructured Interviews),并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我们将重点介绍半结构化访谈,因为它在需求捕获中提供了灵活性和控制力的平衡。 3.2 访谈的准备与执行 从明确访谈目标、确定访谈对象、设计访谈问题列表,到选择合适的访谈环境、建立融洽关系、掌握提问技巧(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追问等),本书将提供详实的指导。 我们将强调积极倾听、避免打断、记录关键信息以及如何处理难以回答的问题或回避的态度。 3.3 访谈的后续处理 访谈结束后,如何整理、分析访谈记录,并将其转化为初步的需求信息,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将讨论如何提炼关键信息、识别潜在需求,以及如何对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类和验证。 第四章:问卷调查(Surveys) 4.1 问卷设计的原则 问卷调查是收集大量用户意见的有效方式,尤其适用于具有广泛用户群体的项目。我们将深入探讨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明确目的:每项问题都应服务于特定的信息收集目标。 问题类型:掌握单选题、多选题、量表题、开放题等不同题型的设计技巧。 措辞清晰:避免模糊、引导性或歧义性的语言。 逻辑结构:问卷的流程应自然流畅,易于理解。 长度适宜:避免过长导致用户疲劳。 我们将提供具体案例,说明如何设计一份有效的问卷。 4.2 问卷的分发与分析 我们将讨论不同的问卷分发渠道(在线、纸质、电子邮件等)及其优缺点,以及如何选择最适合项目的分发方式。 重点介绍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炼有价值的需求洞察。 4.3 问卷的局限性 我们也会客观分析问卷调查的局限性,例如可能无法深入挖掘用户的深层需求,以及受访者可能存在的个人偏见。 第五章:研讨会/焦点小组(Workshops/Focus Groups) 5.1 研讨会的组织与引导 研讨会是一种高效的协同需求捕获方式,能够汇聚多方观点,快速达成共识。我们将详细阐述研讨会的组织流程,包括: 明确目标与议程:确保研讨会聚焦于特定需求问题。 参与者选择:邀请关键利益相关者参与。 活动设计:运用头脑风暴、用例建模、原型演示等互动活动。 引导技巧:如何促进讨论、管理冲突、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 我们将提供不同类型的研讨会示例,如需求梳理研讨会、用户故事地图研讨会等。 5.2 焦点小组的特点与应用 焦点小组通常侧重于收集用户对特定功能或概念的反馈,我们将其与研讨会区分开来,并说明其在产品概念验证、用户体验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观察法(Observation) 6.1 参与式与非参与式观察 观察法能够捕捉到用户在实际工作环境中不自觉的行为和潜在需求,这是访谈等主动提问方式难以触及的。我们将区分参与式观察(Observer actively participates in the activity)和非参与式观察(Observer passively watches the activity),并探讨它们的适用性。 6.2 现场研究(Field Studies) 我们将详细介绍如何在用户的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观察,记录他们的工作流程、使用的工具、遇到的障碍以及非语言沟通等细节。 强调在观察过程中保持客观,避免干扰用户,并做好详细的现场笔记和录像/录音(在征得同意的情况下)。 6.3 用户活动建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绘制出用户的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s)、流程图(Flowcharts)等,直观地展示用户如何完成任务,从而发现流程中的瓶颈和改进机会。 第七章:原型法(Prototyping) 7.1 原型的类型与目的 原型是用户界面和系统功能的一种可执行模型,它可以帮助用户更直观地理解和反馈需求。我们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原型,如: 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s):草图、线框图(Wireframes)。 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es):可交互的界面模拟。 抛弃型原型(Throwaway Prototypes):仅用于需求探索,完成后丢弃。 演化型原型(Evolutionary Prototypes):从原型逐渐演化为最终系统。 我们将解释原型在验证概念、收集反馈、暴露歧义和改进用户体验方面的价值。 7.2 原型设计与评估 从快速构建原型到组织用户进行原型评估,本书将提供实用的指导。我们将讨论如何从用户对原型的反馈中提取有价值的需求信息,并将其融入到正式的需求文档中。 第三部分:需求建模与规范 本部分将介绍如何使用各种模型和技术来清晰、准确地描述软件需求。 第八章:用例建模(Use Case Modeling) 8.1 用例的概念与构成 用例是一种描述用户与系统交互的强大工具,它以用户(Actor)为中心,描述了系统应如何响应用户的特定目标。我们将详细解释用例的构成要素: Actor(执行者):与系统交互的人员、其他系统或硬件设备。 Use Case(用例):系统为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执行的一系列动作。 System Boundary(系统边界):界定系统的范围。 我们将介绍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的基本符号和绘制规则,以及如何通过用例图来可视化系统功能。 8.2 用例描述(Use Case Description) 用例图只是概要,详细的用例描述才是核心。我们将讲解如何撰写结构化的用例描述,包括: 基本流程(Basic Flow):正常情况下系统与执行者交互的步骤。 备选流程(Alternative Flows):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流程。 异常流程(Exception Flows):发生错误或异常情况时的处理。 前置条件(Preconditions):用例开始前必须满足的条件。 后置条件(Postconditions):用例成功执行后系统所处的状态。 我们将强调用例描述应具有清晰性、完整性和可验证性。 8.3 用例的扩展与包含 我们将介绍`<>`(扩展)和`<>`(包含)关系,说明如何利用它们来提高用例的重用性和模块化。 第九章:业务流程建模(Business Process Modeling) 9.1 BPMN(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 许多软件项目是为了支持或改进现有的业务流程。本章将介绍使用业务流程模型与标记法(BPMN)来可视化和分析业务流程。 我们将详细解释BPMN的核心元素,如事件(Events)、活动(Activities)、网关(Gateways)、顺序流(Sequence Flows)和消息流(Message Flows),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构建清晰的业务流程图。 9.2 流程分析与优化 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我们可以识别流程中的瓶颈、冗余和低效环节,为软件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并指导业务流程的改进。 第十章:状态建模(State Modeling) 10.1 有限状态机(Finite State Machines, FSM) 对于具有复杂行为或响应外部事件的系统,状态建模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将介绍有限状态机的概念,包括状态(States)、事件(Events)、转移(Transitions)和动作(Actions)。 10.2 状态图(State Diagrams) 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绘制状态图,以直观地表示对象或系统的行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我们将通过实例说明状态图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和定义系统的响应机制,尤其是在嵌入式系统、用户界面和游戏开发等领域。 第十一章:数据建模(Data Modeling) 11.1 实体关系模型(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ERM) 数据是软件的核心组成部分。我们将介绍实体关系模型,用于描述系统中数据的结构。 我们将详细讲解实体(Entities)、属性(Attributes)和关系(Relationships)的概念,以及如何绘制实体关系图(ER Diagram)来表示数据模型。 11.2 数据库设计基础 从 ER 图到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本书将简要介绍数据建模在数据库设计中的作用。 第十二章:非功能性需求(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FRs) 12.1 NFRs 的重要性与分类 除了功能性需求(What the system does),非功能性需求(How the system does it)同样至关重要,它们定义了系统的质量属性。我们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 性能(Performance):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等。 可用性(Availability):系统正常运行的时间百分比。 安全性(Security):保护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可靠性(Reliability):系统在给定条件下无故障运行的能力。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系统易于修改和更新的程度。 可移植性(Portability):系统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X):易用性、满意度、情感连接等。 12.2 NFRs 的捕获与度量 与功能性需求不同,非功能性需求通常难以用简单的“是/否”来描述。我们将提供方法来捕获和度量这些需求,例如使用 SMART 原则(Specific, Measurable, Achievable, Relevant, Time-bound)来定义 NFRs。 我们将探讨如何将 NFRs 转化为可测试的指标,例如“系统在 95% 的请求中,响应时间不超过 2 秒”。 第四部分:需求管理与验证 本部分将关注如何有效地管理需求的变化,并确保捕获的需求是正确且完整的。 第十三章:需求验证(Requirements Validation) 13.1 验证的目的与技术 需求验证是为了确保捕获的需求准确无误,并且是客户真正想要的。我们将介绍各种验证技术: 需求评审(Requirements Reviews):由专家、利益相关者组成的评审小组,对需求文档进行系统性审查。 原型评估(Prototype Evaluation):前面章节已介绍,通过用户与原型的交互来收集反馈。 走查(Walkthroughs):需求的作者引导参与者逐行检查需求。 检查(Inspections):更正式、更结构化的审查过程。 模型验证(Model Validation):通过对需求的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来发现问题。 13.2 编写可验证的需求 我们将强调编写清晰、明确、无歧义的需求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的需求才能被有效地验证。 第十四章:需求变更管理(Requirements Change Management) 14.1 需求变更的根源与影响 需求变更几乎是软件开发中不可避免的。我们将分析需求变更的常见原因,如: 业务环境变化。 用户理解的深化。 技术进步。 竞争对手的出现。 项目初期需求捕获不充分。 并分析不当的变更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项目延期、成本超支、质量下降、团队士气低落。 14.2 变更控制流程 我们将介绍一个结构化的变更控制流程,包括: 变更请求(Change Request, CR):提出变更的需求。 变更分析(Change Analysis):评估变更的影响(功能、技术、成本、时间、风险)。 变更审批(Change Approval):由项目管理团队或变更控制委员会(Change Control Board, CCB)决定是否批准。 变更实施(Change Implementation):更新需求文档,并通知相关方。 变更跟踪(Change Tracking):记录所有变更的历史。 14.3 需求基线(Requirements Baselining) 我们将讨论如何建立需求基线,为变更管理提供一个稳定的参照点。 第十五章:需求跟踪(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15.1 跟踪的重要性 需求跟踪是指建立需求与其他项目工件(如设计文档、测试用例、代码模块)之间的联系。它对于理解需求的影响、验证需求的实现以及管理需求变更至关重要。 15.2 跟踪矩阵(Traceability Matrix) 我们将介绍如何创建和使用跟踪矩阵,以实现双向跟踪(从需求到实现,从实现到需求)。 15.3 自动跟踪工具 我们将简要提及一些支持需求跟踪的工具。 第五部分:需求工程实践与工具 本部分将探讨在不同开发模式下如何应用需求工程,并介绍一些实用的工具。 第十六章:敏捷需求工程(Agile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16.1 敏捷方法下的需求特点 与传统模型不同,敏捷开发将需求视为持续演进的产物。我们将探讨敏捷方法(如 Scrum, Kanban)下需求的特点: 迭代与增量:需求在短周期内不断细化和交付。 用户故事(User Stories):一种描述需求的简洁形式。 持续反馈:客户和用户持续参与需求过程。 适应性:拥抱变化。 16.2 用户故事与敏捷建模 我们将详细介绍用户故事的写作格式(As a [type of user], I want [some goal] so that [some reason]),以及如何通过卡片(Story Cards)、用户故事地图(User Story Mapping)等方式进行敏捷需求管理。 介绍敏捷环境下的其他建模技术,如情景(Scenarios)和用户画像(Personas)。 第十七章:需求工程工具(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Tools) 17.1 需求管理工具 我们将介绍市场上常见的需求管理工具(如 Jira, Azure DevOps, Jama Connect, Helix ALM 等),并讨论它们在需求捕获、文档管理、版本控制、变更跟踪和协作方面的功能。 17.2 建模工具 介绍各种建模工具,如用于用例图、活动图、状态图和 ER 图的 UML 工具(如 Enterprise Architect, Visual Paradigm),以及用于业务流程建模的 BPMN 工具。 17.3 原型设计工具 介绍用于创建低保真和高保真原型的工具(如 Balsamiq, Figma, Sketch, Adobe XD)。 17.4 选择合适的工具 我们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项目规模、团队情况和预算来选择最适合的工具。 结论 需求工程是一门充满挑战但也极具回报的学科。通过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本书所介绍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相信读者能够显著提升他们在一个项目的需求工程能力。从深入理解利益相关者到精湛的建模技巧,从有效的需求验证到精细的变更管理,本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实用的指南。最终目标是帮助读者构建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具有高质量和竞争力的软件产品,从而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中取得成功。 附录 需求工程常用术语表 推荐阅读文献 案例研究分析 (本书的写作风格将力求专业、严谨,但又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术语,多用实例和图表辅助说明,以期让读者能够快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夹杂着一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例子,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技术概念变得鲜活有趣。我感觉作者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耐心地指导我如何做好需求分析。他并没有使用大量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也能够用非常清晰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配以相应的图示,使得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多次强调了“沟通”和“协作”在需求分析中的重要性。他不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方法,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与产品经理、开发工程师、测试人员,甚至是客户等不同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建立互信,如何达成共识。这种全局观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往往是很多技术书籍所忽略的,却对实际工作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关于“做什么”,更是关于“怎么做”,并且“如何与人一起做”。

评分

我被书中关于“需求验证”的部分深深吸引。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常常在需求分析完成后就直接进入设计和开发阶段,很少有机会对需求进行充分的验证。结果往往是产品上线后用户并不买账,或者功能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多种需求验证的方法,包括原型测试、用户访谈、A/B测试等等,并对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和操作要点进行了深入剖析。作者特别强调了“尽早验证,持续验证”的理念,认为需求的验证是一个贯穿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这一点让我茅塞顿开。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将需求反馈给用户,并根据用户的反馈进行调整,我们才能确保最终交付的产品真正满足用户的需求。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生动,通过真实的商业场景,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验证方法来规避风险,提高项目成功率。

评分

当我拿到这本书,迫不及待地翻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部分。作者在序言中坦诚地分享了自己多年在需求分析领域摸索的经验和教训,字里行间流露出真诚和深刻的思考。他没有回避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反而将这些经历作为引子,勾勒出了一幅关于需求分析的宏大图景。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难得,很多技术书籍往往过于聚焦在方法和工具上,而忽略了背后的思考过程和实践的复杂性。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让我感觉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而是一个和我一样,曾经在实际工作中摸爬滚打,最终提炼出这套方法的实践者。这让我对书中内容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有了初步的信心。他提出的“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业务的真实痛点和期望”这个观点,更是直击人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需求的理解。我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正文,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地展开他的理论体系,以及他所推崇的“有效”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概念引入,到具体的方法论讲解,再到实战案例分析,循序渐进,层层递进。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同理心在需求分析中的应用”这一章节。在过去,我总是认为需求分析就是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整理。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收集到的只是表象的需求,而真正的用户痛点和深层动机,往往隐藏在用户不易察觉的角落。作者强调了“换位思考”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去理解用户的情绪、感受以及他们在使用产品或服务时遇到的真实困难。他提出的“用户旅程图”和“角色画像”等工具,也让我眼前一亮。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用户,还能有效地梳理和可视化复杂的需求。我感觉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能够帮助我打破思维定势,真正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挖掘出那些被忽略但至关重要的需求。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面的颜色搭配也恰到好处,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专业且稳重的气息。拿在手里,纸张的质感很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字迹大小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眼睛疲劳的感觉。我最开始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需求梳理问题,感觉现有的方法论和工具都有些力不从心。市面上关于需求分析的书籍很多,但大多数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提供系统性、落地性指导的书籍,能够帮助我真正理解需求的本质,并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捕捉、分析和管理需求。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有效需求分析”直接点出了我的痛点,而且“有效”二字给我一种强烈的信心,让我觉得这本书能够真正解决我的问题。翻阅目录,我看到了许多我感兴趣的章节,比如“如何挖掘隐藏需求”、“需求冲突的解决之道”、“如何与不同背景的利益相关者沟通需求”等等,这些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正在等待这本书的到来,并相信它会成为我解决工作难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

书好,质量好,需求分析的经典!

评分

好,很好,纸质、速度都是那么满意!

评分

感觉应该还行,还没细看。

评分

一直想买的。新书 很好 赞

评分

很不错的,好多同事通向买,感觉很不错,棒棒的!下次还来。

评分

书上有划痕!!!!

评分

增加一下需求分析能力

评分

适合入门学习的人使用。

评分

书上有划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