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湾人 更是中国人(王炳忠自述:台湾“80后”教育成长之路)

我是台湾人 更是中国人(王炳忠自述:台湾“80后”教育成长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忠 著
图书标签:
  • 台湾
  • 两岸关系
  • 身份认同
  • 自传
  • 80后
  • 教育
  • 成长
  • 文化
  • 政治
  • 王炳忠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59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223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字数:2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王炳忠先生个人的全景纪实,这种成长既指的是王先生从孩童时代成长为有为青年,更是指王先生在政治领地思想的成长。全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洋溢着王先生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台独的憎恶,思想先进,立场坚定。

  王先生一直认为,作为一个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的台湾本省人,

  同时又是没有国共内战情结的“解严后”,

  这样的身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稀有动物”

  十五年了,在那失逝去的时光里,不敢说做了什么,

  但至少称得上无愧于心。

  未来的十五年,外在局势将如何发展,谁也说不准,

  WEI一可预知的是,那将是一个我们必须自己作主的时代,一个我们这代的中华儿女,必须自己掌握的未来。

作者简介

  1987年生,蒋经国宣布“解严”后一个月又十六天生于台湾,是祖籍台南的台湾人,成长于台北老社区艋舺(今万华区)。是台湾媒体眼中的“怪咖”,父亲口中引以为傲的“奇葩”。作者本人则自述:身为一个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的台湾本省人,同时又是没有国共内战情结的“解严后”,这样的身份推动两岸和平统一,实在是难能可贵的“稀有动物”。 初中就读台北艋舺龙山初中,一年级正逢2000年民进党上台执政,目睹校园“去中国化”氛围弥漫、老师在课堂对学生灌输“台独”思想。在这种环境下,反而愈加独立思考,探索台湾过去从何而來、未来往何处去,13岁开设“卜正的秘密別墅”网站针砭时事,追求中国统一。 高中就读建国中学,担任校刊《建中青年》社长,2004年“三一九枪击案”后头一次参与群众运动,并站上广场演讲。后为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政治大学外交所国际关系硕士。2011年加入新党,任新党发言人、新党青年委员会召集人、抗独史阵线召集人、新中华儿女学会理事长。 2014年3月18日,支持“台独”的学生以“反服贸”名义占领“立法院”议场,“太阳花”之乱爆发。4月1日,王炳忠和其他青年、劳工、妇女代表“前进立法院”,要求“反服贸”学生出来面对,受到台湾媒体高度关注,被形容为“一夕爆红”。同年,代表新党参选新北市议员,为人生头一次竞选公职。 2016年,与邱毅、唐慧琳、侯汉廷等人,一同被新党提名为“不分区立委”候选人。

目录

大陆版自序

给大陆同胞的真情告白 001

台湾版自序

十五年转眼瞬间 011

推荐序(一)

今日火种·他日燎原 017

推荐序(二)

屹立于“去中国化”教育中的台湾青年 021


辑一【大纛烈烈·拂晓出击】


从那场大选谈起 027

“卜正先生”的心愿 031

二十年后的我 037

“日杂”金美龄 044

历史不容抹灭 049

还子孙一个真正的历史 053

卜正的秘密别墅 057

“台独”洗脑的历史教育 060

青年“论政”以粗暴为乐? 064

以斗争抗霸凌,则霸凌亡! 069

我的“南风后宮” 072

福佬沙文主义 075

扁朝马屁文化 079

亲爱的同胞,我还在台湾“抗战” 084

中华颂 089

党奸国贼李登辉 094

民进党“在怎么野蛮” 098

国民党精神错乱 102

认贼作父的“台独” 108

尚待光复的台湾 111

媒体带动民粹霸凌 115

整肃异己的“本土化” 119

加上TAIWAN就独立了? 123

我的阿公阿嬤 127

被扭曲的“二二八” 132

永远的邓丽君 137

统一后的“新中国” 139

“台语”变“国语”? 143

扒开“台独”的嘴脸 147

“外省人太多”闹水灾? 151

考上建中 154


辑二【讨独檄文】


两次“319”上阵斗“台独” 159

梦的什刹海 168

从北京行看台湾青年学子 173

琼瑶剧与两岸关系 185

台湾意识和左右统独 191

破解台湾人的认同迷障 202

自信走出未来 212

统一不是水到渠成 218

两次见到习总书记 226

我要冲破“新戒严” 234


附录

台大座谈会纪实:王炳忠VS独派快问快答 239

我是台湾同胞,我在阅兵现场 251

为何我出身本省家庭却从小认同中国 264


后记

风挚红旗冻不翻 281


大事记 286


精彩书摘

  1

  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王炳忠!

  同样的话,二十五年前出现在金门,只是最后的三个字不一样。1991年,台湾本岛已解除“戒严”三年余,然而靠近大陆的外岛金门,仍然处于军管状态,位处金门最北端的马山观测站,更被视为是“反共复国”的最前线。

  就在这里,邓丽君缓缓地朝对岸播音:“亲爱的大陆同胞们,你们好,我是邓丽君!”那亲切柔美的声音,为历史留下了永恒的见证。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金门已从杀戮战场变成和平之岛,台湾本岛更天天有大陆游客直航到来。我至今还忘不了,马英九刚刚上台时,我正准备从台大毕业,第一次在校园里碰到大陆来的同学,当时的心情真是想不到的惊喜和兴奋。

  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两岸之间的各种往来,无疑是拉近了太多。然而,两岸之间的心灵距离,却是愈来愈远。“亲爱的大陆同胞”这几个字,从台湾各种媒体中消失,和那个台湾还要对大陆“动员戡乱”的年代,一起成为了历史。

  面对这样的现况,我本想和你们轻松地话话家常,但又不得不写下我沉重的真情告白。

  2

  2014年9月,我随台湾多个主张和平统一的团体组成的参访团,第一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最年轻的团员,我很荣幸能当面向习总书记表达我的看法。我当时就说,记得2008年时,两岸刚刚实现三通,北京奥运也即将举行,当时真觉得两岸春暖花开,中华民族复兴在望。然而,“反华”势力也因此更加压制中国,制造各种问题来挑战中国。其中,东海、南海问题看似比台湾大,但说到底就是实力的较量;台湾问题看似较小,却背负了中华民族各种纠结的不幸历史,处理起来更加艰难。

  当时,台湾才发生过所谓“太阳花反服贸”运动。自从马英九上台后,大陆媒体就尽可能只强调两岸关系的正面部分,也因此当“太阳花”爆发后,很多大陆民众都对台湾的突然转变感到错愕。事实上,自从2008年两岸三通后,“台独”势力就感受到两岸日益密切对他们造成的压力,并且很快借当时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来台访问之机,打着所谓“争取集会游行”的旗号,搞出了号称“野草莓”的学运。

  此后,他们就不断以学运的形式扩大队伍,借由各种宣称民主、自由、人权的议题来包装“台独”,使陈水扁时代给人粗鲁、草根印象的“台独”运动,蜕变成看似先进、文明的流行符号。

  2012年,马英九开始他第二任任期后,他们便先针对一向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的旺旺中时集团展开批斗,在各大校园掀起所谓“反媒体垄断”的运动。之后,马英九终于在剩下最后两年任期之际,宣布要对过去民进党时代遗留的“去中国化”教科书进行修正,但此时“台独”团体已经累积了丰富的抗争经验,立即串联发起“反课纲微调”的又一波学运。最后,就在2014年3月,他们以“反服贸”的名义包围“立法院”,没想到竟成功地占领议场,一场被台湾媒体“英雄化”的“太阳花运动”,就这样在意外之中发生了。

  因为“太阳花”,让大家开始重视两岸心灵距离愈来愈远的问题;也因为“太阳花”,确定了我出书的决心,更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

  “太阳花”爆发后,学生占领“立法院”、进攻“行政院”,但台湾媒体却一面倒地颂扬这些违法乱纪的暴力分子,批斗任何质疑学生的其他人士。顿时间,被骂到体无完肤的国民党竟鸦雀无声,许多国民党的政治人物都说不要得罪学生,甚至在电视政论节目上跟着骂国民党。

  3

  就在这样的恐怖气氛下,我和各界代表一起“前进‘立法院’”。记得那天正是四月一日,学生占领“立法院”的第十四天,我们近两千人朝“立法院”前进,誓言揭穿他们“表面反服贸、实际搞‘台独’”的谎言。我们的主张很简单,既然学生宣称占领议场是为了开人民议会,那我们也是人民,我们有权要求他们出来公开辩论。

  结果才到离“立法院”还有一段距离的忠孝东路镇江街口,警察就把我们挡了下来。本来张牙舞爪的学生,全躲到了他们声称的“国家暴力”的警察后面,警察就这样成了给他们看家护院的私人保安,保护他们在议场里饮酒作乐。(后来这些警察又被学生包围、羞辱,变成我们到警察局前保护警察。)就在此时,一向擅于哗众取宠的民进党“立委”王世坚,突然就对我们喷洒喷雾剂,因而引发了第一波冲突。

  后来,我站上了宣传车,呼吁大家先冷静下来,就地等待学生出来面对。大约四十分钟后,“太阳花”学生派出了三个代表来到现场,我们代表也上前要和他们对话,但他们却在不到一分钟后,便一言不发地掉头就走,完全显示出这些人的傲慢。

  最后,我们决定在下班时间即将到来的五点钟解散,把道路还给台北市民。等到我一走下宣传车,就接到了东森新闻台“关键时刻”节目的电话,邀我上节目谈反对“太阳花”的理由。当时我早就清楚,台湾媒体的立场必然偏颇,但又想到如果我不上去发声,话语权就更加由他们单方面垄断。最终,我决定上节目正面迎战,料想不到的是,来宾在录影前就已经和主持人套好,就是要把我打成“威胁学生”“打压民主”的反动派。另一位来宾朱学恒,更刻意不断把我的名字叫错成王伟忠(一位台湾资深综艺节目制作人),以此达到羞辱我的目的。

  也许因为我不与他们妥协的强势态度,以及不愿屈从主流舆论的鲜明个性,一夜之间,我的画面竟反复地在各电视台播放。翌日凌晨,我便发现我的个人脸书(台湾普遍习惯用的社群网站),竟被网军恶意检举到封闭。我顿时更加肯定,这已不是一场意见辩论的竞争,而是敌我矛盾的斗争。接着,网络上开始出现各种丑化我的图文,甚至还冒用我的名字成立假的王炳忠脸书,充满了不堪入目的猥亵内容。

  面对这种排山倒海的网络“霸凌”,多数人的心理素质都难以应付,而这正是“台独”分子希望制造的绿色恐怖。然而,也许因为我从小个性就比较自主,加上父亲一直就是仗义的强硬派,我并未被这些小人的龌龊伎俩打倒,反而更加确认自己的人格操守经得起考验,否则若有什么重大问题,早就被他们掀出来大批特批。他们正是因为找不出我有什么缺陷,最后只能用“小丑化”、“谐星化”来污蔑我,而我一路走来光明磊落,接受任何的挑战与批评,但我也坚持我说话的权利,不容他们封锁我的发声管道。

  4

  经过那段时间一个接着一个政论节目的历练,从绿营老字号的民视、三立,再到成立没几年、以所谓“古今台外”这种反华言论著称的壹电视,我可说是无役不举,已经练就了百毒不侵。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上“太阳花”期间壹电视的现场直播节目,名称就叫“人民作主谁敢不服”,十足的民粹恫吓意味。可以想见,一旦上这个节目,持的是反对“太阳花”的立场,那就宛如上批斗台接受公审批斗,因此多数的国民党政客都避之惟恐不及。那时我因几天前才“前进立法院”,嗓子已经喊到哑掉,而当天的情况,竟是同台的所有来宾,加上主持人共六个围攻我一个。我一边反击他们,一边猛喝带在身边的热开水,坚持一两个小时。

  经过这次情况最恶劣的战斗,他们“独派”的各种论调,我几乎算是无所不知了!

  今天一些人看“太阳花”风波,只把重点放在台湾法治观念的败坏,但他们何以能如此无法无天,核心问题仍在于“台独”已成为台湾的“政治正确”。因此,占领“立法院”、进攻“行政院”都无所谓,因为“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谁敢不服?

  尤值得注意的是,站在第一线对媒体发声的,已经从传统操着闽南语的“独派”老人,变成穿着时尚、操着“国语”乃至英语的年轻人,当中不乏还是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的外省人的第三代。蔡英文说,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台独”已经是他们的“天然成分”,许多大陆朋友也因此认为,这一世代的台湾年轻人,就是“天然独”的一代。

  对我而言,与其说他们是“天然独”,倒不如精准地说,他们更多是对未来没有方向。从李登辉到陈水扁,掌握台湾政权整整二十年,早已完成方方面面的“去中国化”,影响遍及台湾的政治、教育、文化、学术、媒体……各个层面。等到马英九执政,又没有拨乱反正的决心和魄力,而在“去中国化”下受教育的一代已经长成,甚至还发展出“台独”似是而非的“台湾主体论述”。

  因此,台湾的年轻人,绝大多数都对大陆有“异己”之感,就算是热衷两岸关系、对大陆同学友好的台湾青年,很多也只是把对方当成是对岸“中国”的朋友,而非自己的同胞。这些年来,由于台湾政客恶斗内耗,更造成人民茫然失措,大家痛苦不堪,然而政客不但没有自省,反倒巧妙地将一切痛苦归咎给“中国”,借此逃避人民的清算,自己继续到大陆赚钞票、在台湾骗选票!

  ……


《我是台湾人 更是中国人》是一本由王炳忠先生亲自撰写的自述性作品,它以“台湾‘80后’教育成长之路”为主线,深入剖析了作者在台湾独特社会背景下的成长经历、思想演变以及对身份认同的深刻体悟。这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政治宣言,而是充满个人温度和时代印记的青春史诗,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下部分台湾青年群体视角的重要窗口。 本书的叙事从王炳忠先生童年时代的台湾出发,描绘了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的社会氛围、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特点。作者细致地回忆了台湾经济起飞时期,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的勃勃生机,以及信息传播的相对封闭状态下,年轻一代如何接触和理解外界信息。他笔下的童年,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对世界的 naiveté,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第一次接触到多元思想和观念的震撼。 教育,是贯穿全书的核心线索。作者详述了他在台湾接受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再到之后的社会参与。他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细致,描述了教材的内容、课堂的氛围、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同学间的互动。他并没有简单地赞扬或批判,而是呈现了一种真实的状态,那些教育内容是如何被塑造的,它们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年轻一代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 书中,作者特别深入地探讨了历史教育在塑造个人身份认同中的作用。他坦诚地记录了自己在学校中接触到的历史叙事,以及这些叙事与他从家庭、社会其他渠道获得的认知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这种对历史认知的反思,是本书最具张力之处。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而敏感的历史议题,而是以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试图梳理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认知路径。他试图理解,在不同的历史叙事框架下,我们如何构建对“过去”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如何投射到对“现在”和“未来”的认知上。 成长中的王炳忠,并非孤立的个体,他身处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书中,他也描绘了台湾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从戒严时期的封闭到开放,从一党专政到多元政治,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都深刻地体现在了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年轻一代的思想萌芽。他记录了自己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开始关注社会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勇于表达。 更为关键的是,本书深入触及了“我是台湾人 更是中国人”这一核心议题。作者并非轻率地提出这一论断,而是通过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展现了这一认知是如何逐步形成的。他描绘了自己与大陆的文化渊源、血脉联系,以及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如何通过阅读、交流、观察等多种方式,不断加深对“中国”的理解。这种理解,并非简单的政治口号,而是建立在对历史、文化、情感等多重维度的认知基础之上。 书中,作者也坦诚地记录了他在公开场合,以及私下与不同观点人群交流时的经历。他并没有回避因此引发的争议和质疑,而是将其视为自我认知和思想深化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他努力地在不同声音中寻找共鸣,也在分歧中坚持自己的判断。这种开放的姿态,使得本书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80后”的标签,也赋予了这本书独特的时代背景。作者作为这一代人的代表,其成长经历折射出“80后”一代在台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他们经历了经济的繁荣与挑战,见证了政治的变迁,也沐浴了互联网时代的浪潮。在这样一个充满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时代,如何确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如何在中西文化、两岸关系等复杂议题中找到自己的坐标,是“80后”一代普遍面临的课题。王炳忠先生的自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研究。 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挚而朴实,充满了个人的情感色彩。作者没有使用过于华丽或空洞的辞藻,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年轻时的迷茫、困惑,以及在探索中逐渐坚定的信念。这种真诚,使得本书具有了强大的穿透力,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总而言之,《我是台湾人 更是中国人》并非一本简单的自传,而是一部充满时代印记和个人思考的成长报告。它通过王炳忠先生个人的视角,深入剖析了在台湾特定环境下,“80后”一代的教育成长经历,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认同的演变。本书为理解当下两岸关系中的一些深层议题,提供了宝贵的个人案例和思想资源。它展现了一个年轻人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如何追寻自我,如何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及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这本书值得每一个关心台湾、关心两岸关系,关心青年成长与身份认同议题的读者细细品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一种探索和辩证的意味,让我这个对台湾社会议题一直保持关注的读者感到非常好奇。王炳忠的“80后”身份,意味着他经历了台湾社会从相对封闭到更加开放,再到身份认同日益多元化的过程。我想知道,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扮演了怎样的角色?父母的价值观、对历史事件的解读,是否在他心中埋下了种子? 更重要的是,他在青春期和青年时期,是如何接触到各种不同的信息和观点?是校园里的社团活动、课外读物、还是网络上的讨论,让他开始深入思考“台湾人”和“中国人”的含义?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他与朋友、同学之间的交流,他们是如何讨论这些敏感议题的。或许,书中会展现出一些我未曾设想过的角度,或是触及一些我忽略的细节,从而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一个台湾青年是如何在这种复杂的身份认同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语道破了当下台湾社会关于身份认同的核心议题,而王炳忠作为“80后”的代表,他的个人叙述,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我猜想,在这本书里,作者会详细回顾他在求学阶段的经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每一个阶段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内容,都可能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是否会描述在课堂上,老师是如何教授中国历史的?是侧重于中华文明的辉煌,还是会提及近现代史上的复杂性?在教授台湾历史时,又会如何处理与中国大陆的关系?我特别想知道,在他成长过程中,是否有过对于“中国”这个概念的模糊或清晰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是如何随着教育的深入而演变的。这种教育经历,是否会与他周遭的环境、朋友的言论,甚至是一些社会事件,共同塑造了他最终的身份认同。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两岸关系以及台湾社会文化变迁有长期观察的读者,我被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王炳忠,作为一个“80后”的台湾人,他的个人经历和视角,很可能为理解当下台湾社会某些群体的心态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我期待在这本自述中,能够看到他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尤其是在历史课、公民课等科目上,老师是如何讲解有关中国历史、台湾历史以及两岸关系的。 这种教育是否会与他从家庭、社会、甚至是网络上接触到的信息产生碰撞?他是如何在这些不同的信息源中进行筛选和整合,最终形成自己对“台湾人”和“中国人”身份的认同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披露一些具体的教育细节,例如某位老师的授课方式,或者某本影响了他认知的书籍,甚至是当时在台湾社会流传的某些观点,都能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一个年轻的台湾知识分子是如何在教育的熏陶和现实的观察中,构建起自己复杂的身份认同。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直接触动了我,让我好奇一位“80后”的台湾青年,在身份认同日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看待“台湾人”与“中国人”这两个身份的。王炳忠这个名字,我之前在一些新闻报道中有所耳闻,他的政治立场相对鲜明。所以,我期待在这本书里,他能坦诚地剖析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教育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塑造了他今天的身份认知。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中是否会回忆他在学校里所接受的关于历史、文化、政治的教育内容,以及这些教育内容在当时是如何呈现的。是怎样的课堂讨论、老师的言论、课本上的叙述,让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那个年代,台湾的教育体系又有哪些特点?有没有一些具体的事件或人物,对他的思想产生过关键性的影响?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一个生动的时代剪影,一个年轻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思考与挣扎。

评分

我之所以会被这本书的标题所吸引,是因为它直接点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也极富探讨价值的议题——“台湾人”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王炳忠作为一位“80后”的台湾青年,他的个人自述,或许能够提供一个鲜活的个案,来剖析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这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身份认知。 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在书中会如何描绘他在学校所受到的教育。是怎样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师长的言传身教,让他逐渐形成了对“中国”和“台湾”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是教科书里的历史叙事,还是课堂上的讨论氛围,亦或是老师们传递出的某些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他今天的想法?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出一些具体的教育场景,例如他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或是与同学之间就身份问题进行的辩论,这样才能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一个年轻人在教育过程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他如今的立场。

评分

老在新闻上看到他,那就入本书了解下他吧。

评分

支持这位真正的台湾同胞。

评分

好书,支持炳忠!

评分

很少接触这么正气的台湾人,买书支持!

评分

东西很不错,物流很哈力

评分

支持统派!

评分

包装很好没问题,内容还没有阅读,看过他上台湾节目,感觉比较正面,回头好好看一下。

评分

很值得一看的好书~~~~~~~~~~~~~

评分

永远支持,王炳忠。大赞大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