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

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俏 著
图书标签:
  • 袁庚
  • 改革史
  • 中国改革
  • 历史人物
  • 传记
  • 经济改革
  • 地方治理
  • 深圳
  • 特区建设
  • 时代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ISBN:97875507157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834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袁庚生前仅此授权《袁庚传》全新版本
  袁庚:向前走,莫回头
  新华社:世界再无袁庚,改革仍在进行
  记住袁庚,就是记住深圳的童年
  记住袁庚,就是记住我们的青春
  2016年1月31日,中国改革开放具有标志性的先驱者、探索者之一——99岁的袁庚同志,在深圳蛇口逝世。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悼念这位传奇老者。人民日报客户端用袁庚说过的六个字“向前走,莫回头”概括袁庚乃至当年所有在一线探索的改革前辈的精神和勇气;新华社以《世上再无袁庚改革仍在进行》为题,《南方都市报》以《袁庚千古改革万岁》为题,分别发表了长篇悼念文章。以下是部分著名企业家对袁庚同志的评价。

内容简介

  他,坚持破冰之旅,创建蛇口工业区,塑造的“蛇口精神”,激发起宏伟的改革创业浪潮;  他,冲破思想牢笼,响亮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影响了全中国;  他,开创性地实施了工程承包、干部招聘等24个全国首创举措,诸多改革经验福泽至今。  1978年底,交通部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在李先念划拨的宝安县蛇口半岛(现深圳市南山区辖内)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坚持破冰之旅,创建蛇口工业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一人。在蛇口,他以“大不了回秦城监狱去”的大无畏精神,敢于冲破思想牢笼,在荆棘丛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响亮地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影响了全中国。他与蛇口广大创业者开创性地实施了工程承包、干部招聘、民主选举、同级报纸可以批评同级党委等举措,创建了24个全国首创或*一,为中国改革开放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章。  作者穷三年之功,追访156人,翻阅大量内部档案及私人日记,进行了抢救式的记录,以重返当年改革现场的叙述文本,重现在历史的节点上起到关键作用人物的生命印记,从一个人的传记呈现一个时代,感受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及艰巨性。  《袁庚传》共分三卷:《袁庚传·情报生涯》、《袁庚传·改革现场》、《袁庚传·蛇口试管》。现今推出的是《袁庚传·改革现场》,截取时间段为1978-1984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袁董是一位富有远见的先行者,也是一位勇于开拓的探索者。他创办的招商银行体现了他这种改革精神和人格魅力。我始终为有这样一位首任董事长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

  对平安等诞生于蛇口的企业的支持,寄托着袁董对于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深重情怀,平安任重道远,未来的路还很长。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

  在他的身上,洋溢着一股特殊的人格魅力、生命活力与领导感染力。与他接触多年,让我难忘的,是他的激情与理想、坚定与乐观、开放与包容、创新与尝试。
  ——华润集团董事长傅育宁

  在中国通往现代商业文明的道路上,我深信袁庚并没有离去,他是一盏指路的明灯。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

  30多年了,袁老先生留下的“蛇口精神”,已经成为深圳创新精神的代名词。我们这些后来人都会铭记袁老先生从万千荆棘中踏出一条路的勇气,铭记他从无到有破局的毅力。
  ——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

目录

第一章 临老受命挂帅香江 / 1
一、“他什么都想知道!” / 3
二、想在香港买块地 / 9
三、中央批准《请示》 / 15
四、跳出香港到宝安求发展 / 18
五、袁庚登台亮相 / 23
六、香港第一课 / 28
第二章 蛇口惊雷 / 35
一、蛇口镇上的“港客” / 36
二、李先念:“就给你这个半岛吧!” / 45
三、夜访罗青长 / 59
四、让野鬼都能魂归故里 / 68
五、改革开放第一声“开山炮” / 72
六、对不起,我的大鹏! / 74
第三章 让老夫冲锋陷阵 / 79
一、“荒山野岭有什么看头?” / 80
二、都是“伊丽莎白”惹的祸 / 83
三、袁庚买船抓航运 / 86
四、张振声为何请辞? / 94
五、袁庚的“试用期” / 99
六、四分钱奖金风波 / 101
七、200米长的疮疤 / 108
八、皇城根下舌战群儒 / 112
九、江泽民帮助蛇口解困 / 116
十、胡耀邦问袁庚要多大权力 / 119
第四章 “蛇口方式”或“蛇口模式” / 125
一、“请问你搞什么主义?” / 126
二、副部长被拒“国门”外 / 134
三、北欧“海盗”问:101年呢? / 137
四、超级精明、拼命的日本人 / 141
五、船王包玉刚的话题 / 148
六、南景树的回访 / 153
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 154
八、坚辞深圳市长之职 / 159
九、报端始见“蛇口方式” / 163
十、江泽民替蛇口小店写报告 / 168
十一、“超级富豪团”不是扶贫团 / 175
十二、“大不了再回到秦城去!” / 181
十三、“港督替你们做宣传!” / 185
第五章 建设时代的“黄埔军校” / 191
一、有钱有地,就是没人! / 192
二、“把内地那一边的东西统统抛弃掉!” / 195
三、“剑桥大学建造多大的桥?” / 198
四、“问问红线女唱的是什么戏?” / 203
五、捅开“干部私有制” / 209
六、“我把大家骗来了!” / 212
七、“你放毒,我消毒!” / 216
八、乍暖还寒 / 221
九、大力支持 不加干预 / 228
十、骑着单车上清华 / 232
第六章 赤湾之痒 / 239
一、赤湾是幸运的 / 240
二、与梁湘的短暂“蜜月” / 248
三、“要袁庚同志用蛇口的办法搞。” / 252
四、股份制“放飞”赤湾 / 254
五、省钱,对股东负责! / 260
六、谷牧:“到北京找国务院解决。” / 264
七、万里说:你大胆去闯吧! / 271
八、中央说“按袁庚的思路办” / 273
九、“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 275
第七章 谁在动干部的“权杖”? / 281
一、部级调查大员 / 285
二、胡耀邦视察与袁庚借东风 / 291
三、一场特殊的民意测验 / 302
四、五湾码头塌方事件 / 308
五、许智明:“我不退位谁退呢?” / 312
六、就职典礼 / 321
第八章 桃花源里可耕田? / 325
一、新桃花源 / 326
二、凝聚人心的地方 / 332
三、蛇口可以先行一步! / 335
四、赤湾深水港梦幻成真 / 338
五、“出了问 .再来找我!” / 342
六、工人们的“保护神” / 345
七、谷牧再助蛇口 / 348
八、“我愿以晚年的政治生命孤注一掷!” / 354
九、“我跟你没有共同语言!” / 366
十、“我们到现场去!” / 373
十一、1983年的年终礼物 / 376
第九章 明星时代 / 381
一、邓小平肯定争议性“口号” / 382
二、告他对邓大人不敬 / 391
三、王震:“你每句话都是尖锐的!” / 397
四、请五老及家人吃饭 / 405
五、黄宗英:“袁庚是米开朗琪罗!” / 409
六、首次信任投票 / 417
七、办张小报,用舆论监督干部! / 421
八、“袁庚才是真正的霸道啊!” / 424
九、包玉刚送十二字诀 / 428
十、谷牧:“我请袁庚做顾问!” / 432
十一、章含之:“袁庚顶着三道金牌挽留我!” / 437
第十章 山雨欲来 / 443
一、袁庚,跳那么高干什么? / 444
二、玫瑰与猴子 / 455
三、袁顾问访闽 / 462
四、彩车经过天安门 / 464
五、在赵紫阳面前与梁湘冷战 / 468
六、“我们愿意接受实践法庭的审判!” / 472
七、四处“化缘” / 479
八、袁庚vs胡启立:“你保上半段,我保下半段!” / 484
感谢辞 (代后记) / 491
附录一 袁庚个人年表 / 494
附录二 我们所走过的路 / 502
附录三 本书参考的图书、资料与报刊目录 / 525

前言/序言


《潮涌:中国经济改革的黎明》 序章:历史的召唤 1978年的中国,犹如一道沉睡的巨龙,在经历了数十年的动荡与沉寂后,正缓缓睁开惺忪的双眼。一场深刻的变革,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水,即将席卷这片古老的土地。而这股潮水,并非凭空而生,它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更源于那些敢于打破桎梏、勇于探索前路的先行者。 本书《潮涌:中国经济改革的黎明》旨在描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那段充满挑战、机遇与奋斗的岁月。它不是对某个特定人物的传记,也不是对某一项具体政策的深度解析,而是试图以宏观的视角,勾勒出那个时代社会各阶层、各领域所经历的变革图景,以及推动这场变革的深层动因与复杂过程。 第一章:拨乱反正,思想的解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振聋发聩的论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前进的方向。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国家百废待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和确立发展道路,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的重问。 本章将回溯1978年前后的思想解放运动。我们看到的,是知识分子重新回归学术阵营,是在理论研讨中对“两个凡是”的挑战,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新解读。这种思想的松绑,为后续的经济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当束缚思想的枷锁被逐渐打开,当人们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时,一种全新的活力是如何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孕育。我们会关注到,那些在工厂、农村、科研单位的基层干部和普通劳动者,是如何开始思考“如何把事情做得更好”,而不仅仅是遵循僵化的教条。 第二章:农村的星星之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孕育与推广 “吃饱饭”是当时最朴素的愿望。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压抑,粮食产量徘徊不前。而在这片土地上,一股自发的改革力量正在悄然兴起。 本章将重点展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与发展。我们不会聚焦于某个具体的村庄,而是试图描绘出一种普遍的现象:当农民们在暗中尝试“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并且产量显著提高时,这种创新是如何在基层得以传播,又如何在面临阻力的情况下,一步步获得官方的认可。我们将描绘出农民们在土地上的辛勤耕耘,他们对改革的热切期待,以及改革为他们带来的生活改善,是如何成为推动整个经济改革的重要动力。这股来自农村的星星之火,将如何燎原,成为改变中国农业面貌的关键。 第三章:工业的阵痛与活力,企业自主权的初步释放 如果说农村的改革是“分”的释放,那么工业的改革则是“活”的注入。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技术落后,产品单一。如何让企业真正“活”起来,成为工业改革的焦点。 本章将审视改革开放初期,工业领域所经历的探索。我们将看到,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在试点中,如何开始获得有限的自主权,例如在生产计划、产品销售、利润分配等方面。这种试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试错与调整。我们会关注到,当企业开始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当利润与效益直接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挂钩时,管理层和工人们的积极性是如何被激发。我们将描绘出,在当时的条件下,一些企业是如何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管理经验,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虽然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但这种对企业活力的初步释放,已经预示着中国工业未来的巨大潜力。 第四章: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的诞生与发展 “闭关锁国”的年代已经过去,中国需要走向世界,学习和借鉴。而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聚焦于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我们不会详细介绍某个特定特区的具体政策,而是旨在展现经济特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窗口”的重要意义。从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到后来的上海浦东,这些曾经的边陲小镇或沿海城市,是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蜕变成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极。我们将描绘出,在这些特区,外资如何开始涌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如何被引入,新的产业如何在这里落地生根。我们将看到,经济特区的建设,不仅吸引了外资,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国积累了对外开放的经验,培养了市场经济的意识,为全国范围内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第五章:计划与市场的博弈,改革的深层挑战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矛盾和挑战不断涌现。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改革开放初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如何被不断调整和重新定义的。我们将看到,改革并非意味着完全抛弃计划,而是如何在保留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同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这种博弈充满了复杂性,涉及到价格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诸多方面。我们将描绘出,在改革过程中,一些价格双轨制的出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讨论。我们还会关注到,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和理论家们,是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改革的路径。这种探索,既有突破性的创新,也面临着来自传统体制的阻力。 第六章:民营经济的悄然兴起,个体户与私营企业的萌芽 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曾一度被边缘化。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一股新的经济力量开始悄然兴起。 本章将审视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的萌芽与发展。我们不会着重于某个具体的企业家,而是试图描绘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那些敢于“下海”的个体劳动者,以及开始尝试组织私营企业的先行者。他们是如何在政策的边缘地带,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财富,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将看到,这些民营经济的出现,不仅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种类,它们是如何在逐渐改变着中国的经济格局。虽然在初期,民营经济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它们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已经预示着中国经济的未来将更加多元化。 第七章:社会思潮的涌动,变革中的阵痛与希望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巨大涌动。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本章将描绘出,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所经历的变化。我们将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各种新的思想和文化开始进入中国,它们与传统的中国文化相互碰撞,既带来了思想的活力,也引发了困惑与争论。我们将描绘出,普通民众的生活是如何在改革中发生变化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消费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变革中,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开始显现,例如贫富差距、社会治安等。然而,在这些阵痛之中,我们更要看到的是,普通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强烈渴望,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国家所付出的努力。 尾声:历史的坐标 《潮涌:中国经济改革的黎明》并非一本结束性的历史叙述,而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开端。1978年至1984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奠基时期,是播撒希望的季节,是孕育未来的春天。这段历史,承载着一代人的艰辛与智慧,更昭示着中国走向复兴的坚定步伐。 本书希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它不是要讲述一个完美的故事,而是呈现一个真实的历史进程——充满了探索、挑战、牺牲与辉煌。这股改革的潮水,从1978年开始,以势不可挡之姿,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并继续奔涌向前,塑造着我们今日的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在文字风格上,做到了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叙事的流畅性。它没有过多地堆砌政治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将读者带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在面对重大决策时的挣扎、兴奋、甚至是孤独。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袁庚不再是一个冰冷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书中对于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特别是与香港的联系,也有着非常详细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世界的。这种将宏大历史与个体命运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引人入胜,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它传递的不仅仅是历史信息,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精神。

评分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这本书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回避改革进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它如实地展现了在激进的改革背后,所面临的来自各个层面的质疑、反对,以及内部的艰难协调。这种坦诚的叙述方式,反而让整本书显得更加可信和有力量。它让我们看到,改革不仅仅是成功的光辉时刻,更是无数个艰难抉择和默默付出的缩影。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得以窥见改革决策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形成的,以及决策者们是如何在权衡利弊、化解矛盾中推进工作的。特别是关于如何处理好与既有体制的衔接、如何平衡效率与稳定等问题,都进行了细致的探讨。这对于理解任何一个时代的改革,都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传记,更是关于一个时代集体智慧和奋斗历程的记录,它让那些曾经的奋斗者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焕发出他们的光彩。

评分

读完《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那个年代的中国,真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腾飞,更是整个社会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袁庚及其团队所展现出的那种敢闯敢干、不畏艰难的精神,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者,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仅是一部个人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探索与实践的生动教材。书中对当时国际环境的分析,对中国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判断,都显得尤为深刻。我从中看到了中国经济奇迹的萌芽,看到了中国人民在改革浪潮中的智慧与力量。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评分

刚翻完《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脑子里像被一股劲风吹过,清晰又杂乱,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激越与不安。我尤其对书中描绘的,那些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敢于打破常规、先行先试的先行者们充满了敬意。他们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真真切切地在摸索中前进,在无数次试错中寻找方向。这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在今天的时代听来,似乎有些遥远,但回想起来,正是这种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品质,才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对当时社会氛围的刻画也十分到位,既有对旧体制的挑战,也有对未知前路的探索,那种夹杂着兴奋与忐忑的心情,被作者细腻地捕捉到了。读这本书,不单单是了解一段历史,更像是与那个时代的灵魂对话,感受那份澎湃的热情和不屈的意志。它让我深思,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变革的关键节点,总会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时代篇章。这种叙事方式,没有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将读者带入其中,仿佛亲历了那些风云激荡的岁月,感受到了历史前进的脉搏。

评分

不得不说,《袁庚传:改革现场1978-1984》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对“改革”这个词有了更具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政策的制定和颁布,更是具体的人,在具体的环境下,做出的具体的选择和行动。书里对那些细节的描绘,比如当时的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以及面对的各种阻力,都显得格外真实。我常常想象,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信息差所带来的挑战该有多大,而袁庚和他的团队,又是如何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前瞻性的决策。其中关于对外开放的描写,特别是早期引进外资、发展经济特区的种种尝试,充满了探索性和创新性。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改革,更是思想观念上的解放。它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这本书让我明白,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极大的政治智慧、战略眼光,更需要一股敢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读完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改革者们所背负的压力和他们身上闪耀的光芒。

评分

京东图书,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这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正在看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想清楚了。。。我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袁庚是一位传奇人物,读读他的传记,挺有意思

评分

纸张质量很好,物流也很给,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