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to Biomarker Discovery]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to Biomarker Discove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Haleem J.Issaq,[加] Timothy D.Veenstra 编,胡清源,侯宏卫 等 译
图书标签:
  • 蛋白质组学
  • 代谢组学
  • 生物标志物
  • 生物化学
  • 分子生物学
  • 医学
  • 疾病诊断
  • 药物研发
  • 生物技术
  • 组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87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872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roteomic and Metabolomic Approaches to Biomarker Discove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9
字数:60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反应的监测,以及临床结果的预测等临床和医疗环境的多个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复杂的生物基质中发现有足够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特定生物标志物,对分析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HaleemJ.Issaq和TimothyD.Veenstra博士编写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是对生物标志物发现技术的概述,主要介绍了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组学”技术开展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研究,对整体实验设计、样品制备、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同时结合了生物标志物的验证过程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实例。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可以作为发现和验证新生物标志物的工具书,为相关科研工作者、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那些有兴趣寻找疾病生物标志物的读者提供指导。也可为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提供帮助,使读者全面系统地了解国内外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内页插图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作者名单

第1章 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实验设计和实施
1.1 引言
1.2 定义
1.3 生物标志物发现的现状
1.4 实验设计和实施
1.5 实验设计过程的差错
1.6 实验实施过程的误差
1.7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特异性
1.8 数据统计分析
1.9 建议
1.1 0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2章 基于蛋白质组学和质谱技术的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2.1 引言
2.2 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发展原则
2.3 蛋白质组学样品制备
2.4 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2.5 翻译后修饰疾病生物标志物
2.6 蛋白质的质谱定量分析
2.7 生物标志物的确认
2.8 生物标志物的验证
2.9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发现的局限性
2.10 结论和展望:整合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平台
参考文献

第3章 蛋白质组学分析组织样本前处理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使用的组织样本类型
3.3 组织样本裂解/均质化
3.4 萃取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4章 代谢组学中生物体液和组织样本前处理技术
4.1 引言
4.2 代谢组学中理想的样本前处理技术
4.3 生物体液样本前处理方法
4.4 组织样本代谢组学
4.5 代谢组学中样本前处理新发展趋势
4.6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 血样样本采集:分析前变量和标准操作规程
5.1 引言
5.2 分析前变量的重要性
5.3 标准操作规程
5.4 样本选择原则
5.5 人血液样本及其成分
5.6 其他生物样本
5.7 血源性病原体,全面性防护措施和安全性
5.8 受试者保护
5.9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基于核磁共振的生物标志物发现方法
6.1 引言:为什么使用核磁共振?
6.2 核磁共振硬件进展
6.3 核磁共振分析的样品前处理
6.4 一维核磁共振方法:氢谱、碳谱和磷谱
……
第7章 在不分馏的情况下使用数据独立采集的质谱扩展检测动态范围
第8章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9章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10章 基于毛细管电泳/质谱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第11章 凝胶电泳法在低丰度蛋白标志物筛查中的应用进展
第12章 基于二维差异凝胶电泳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第13章 基于亲和定向实验的生物标志物发现
第14章 微波辅助天冬氨酸选择性蛋白酸水解
第15章 生物标志物发现的样本消耗、分级分离和富集
第16章 蛋白和代谢物的鉴定
第17章 疾病相关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发展
第18章 基于质谱和核磁共振的定量代谢组学
第19章 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数据的多元分析
第20章 用于蛋白质分子诊断和生物标志物发现的自上而下的质谱技术
第21章 蛋白-蛋白交互网络在潜在生物标志物识别和表征中的作用
第22章 反相蛋白芯片技术:临床研究领域进展
第23章 自身抗体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第24章 微小核糖核酸及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第25章 组织中完整生物分子的质谱成像
第26章 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确认方法
第27章 用于生物标志物发现的代谢物质谱数据处理
第28章 分析方法和生物标志物的验证
索引

前言/序言

  寻找一个生物标志物就像是大海捞针,甚至犹有过之。有时在生物体液和组织中搜寻蛋白质或代谢生物标志物,其结果往往不是一个化合物,而是多个化合物。虽然过去十年间人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却仅有为数不多的生物标志物得以识别,且部分生物标志物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不能满足需要。这是由于有时样本不纯,采集、存储和识别也不太规范。此外,样本和对照的数量很少,且性别、年龄和种族不同。所使用的分析技术既没有经过优化,也没有制定或遵循标准操作规程。除了先进的设备以外,生物标志物的识别还需要医生、分析化学家、技术人员、病理学家和统计学家的参与。
  伴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带来的数据快速增长,科学家转向蛋白质和代谢物检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显然,蛋白质组学发展较早,目前也比代谢组学更成熟。然而,代谢组学在过去十年间也从蛋白质组学带来的巨大技术进步中受益。这些技术进步主要是在质谱(MS)和核磁共振谱(NMR)方面所取得的。从本书的相关主题可以看出,MS是同时推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发展的主要技术。进行成功的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不仅仅要拥有最先进的MS或者NMR。本书的大部分章节聚焦于样品进入仪器分析之前发生了什么。样品制备仍然是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考虑到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分析的分子的多样性,样品制备领域的研究也是必要的。
  在蛋白质组学中,目标分子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可通过将完整的蛋白质水解成肽而最小化。虽然不是所有的肽都具有相同的物理化学性质,但其性质(体积、疏水性、等电点等)多样性仍比完整蛋白质小得多。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使生物体液和细胞中发现的全部代谢物的多样性最小化。鉴于在优化靶向分析试验中特定代谢物的提取、分离和仪器条件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寻找可分析全代谢物组的最佳条件所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样品制备和筛分复杂代谢物的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本书中的若干章节将直接解决这个问题。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样品制备、分析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发展对于发现特定的生物标志物至关重要。诚然,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像十年前预测的那么容易;然而,过去十年间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离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您的指定书籍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遥感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 作者: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与主题相关的作者姓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使用一个虚构的学术出版社名称] 字数: 约1500字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在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多维度应用。在气候变化加剧、资源日益紧张以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传统城市管理模式面临巨大挑战。遥感技术,凭借其宏观、实时、多光谱、多时相的监测能力,已成为获取城市环境关键信息、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以及支持科学决策的不可或缺的工具。 本书的结构围绕着“数据获取—信息提取—模型构建—决策支持”这一逻辑链条展开,旨在为城市规划师、环境工程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人员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全书力求平衡前沿技术介绍与具体案例分析,确保理论深度与实际应用价值的统一。 第一部分:遥感技术基础与城市环境要素的捕捉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聚焦于城市应用所需的数据类型和传感器特性。我们详细阐述了从可见光、红外、热红外到合成孔径雷达(SAR)等不同波段数据如何有效地刻画城市地表特征。 关键章节包括: 1. 城市遥感数据的多源融合: 探讨了光学卫星影像(如Landsat、Sentinel-2)与高分辨率商业影像(如QuickBird、WorldView)的优势互补。特别关注了无人机(UAV)遥感在城市局部、精细尺度监测中的快速响应能力,以及如何进行传感器间的数据配准与融合,以构建层次化的信息体系。 2. 城市热环境的遥感监测: 详细介绍了热红外遥感在获取地表温度(LST)中的核心地位。讨论了反演算法的改进,包括大气校正方法在复杂城市峡谷结构中的适用性。本章聚焦于城市热岛效应(UHI)的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以及如何利用LST数据指导“凉爽屋顶”和“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 3. 城市水体与植被健康评估: 阐述了植被指数(如NDVI、EVI)在评估城市绿地覆盖率、分析城市“海绵体”功能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水体遥感,包括洪涝灾害监测中的SAR应用,以及地表水质参数(如叶绿素a、悬浮物)的遥感估算方法。 第二部分:城市结构与土地利用的精细化解析 城市的可持续性与其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息息相关。本部分致力于介绍如何利用先进的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遥感数据中提取出高精度、高时效性的城市要素信息。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面向对象的分类与语义分割: 比较了传统的像素级分类方法与面向对象图像分析(OBIA)在城市环境要素识别中的优势。重点讨论了深度学习(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在复杂城市纹理和尺度变化下的建筑轮廓提取、不透水表面(Impervious Surface)精确制图中的前沿进展。 2. 城市形态学分析: 引入了形态学指标(如斑块密度、连通度、景观形状指数)的遥感数据计算方法。展示了如何通过量化城市空间格局,评估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速率与形态,为紧凑型城市发展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3. 基础设施与交通流监测: 探讨了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基础设施普查(如道路网络、能源设施布局)的方法。特别是SAR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监测城市沉降、评估地下管线安全中的潜力,以及如何结合浮动车轨迹数据与遥感影像评估交通拥堵的时空分布。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决策支持系统集成 本部分将理论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政策工具和决策支持系统,确保遥感信息能够有效地融入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流程中。 本部分深入阐述以下关键议题: 1. 应对气候变化的遥感验证: 阐述了如何利用长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验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如公园、屋顶绿化)在固碳释氧、降低边界层温度方面的实际效益。讨论了基于遥感数据的城市碳汇潜力评估模型。 2. 灾害风险评估与韧性建设: 系统介绍了在城市洪涝、滑坡、极端高温等灾害发生前、中、后期的遥感应用流程。重点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脆弱性制图,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如人口密度、建筑年代)建立城市灾害风险综合评估模型,指导防灾减灾规划。 3. 可持续性指标的遥感量化: 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城市相关指标(如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本书展示了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建立一套可重复、可量化的监测体系。例如,量化城市空气质量(PM2.5、NO2)的间接遥感估算,以及城市内部宜居性指数的构建。 4. 决策支持系统的架构与实现: 介绍了如何将上述提取的信息(热力图、不透水面图、绿量指数等)集成到基于云平台的GIS环境中,开发用户友好的可视化界面和模拟工具,从而辅助城市管理者进行“情景模拟”(What-if Scenarios)分析,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城市发展的长期可持续性。 读者对象 本书面向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致力于应用高新技术解决城市问题的政府部门管理者和行业专业人士。它不仅是理论学习的参考书,更是指导实践的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一听就充满了前沿的科学气息,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会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怎样的信息世界。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这两个词汇本身就代表了生物科学领域最激动人心的探索方向,它们就像是解锁生命奥秘的两把关键钥匙,分别从蛋白质的宏大舞台和代谢产物的细微变化两个维度,为我们描绘出细胞乃至整个生物体活动的动态图景。而生物标志物发现,这更是直接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疾病诊断、预后评估、药物疗效监测乃至精准医疗的浪潮中,可靠的生物标志物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想象一下,如果能够通过分析血液、尿液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或代谢物,就能在疾病的早期甚至萌芽阶段就被发现,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的标题似乎承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它就像一本通往未知领域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如何利用先进的组学技术,去挖掘那些能够揭示生命健康状态、疾病发生机制的关键线索。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这些前沿技术如何被转化为实际的医学应用,为那些急需突破的医学难题带来新的希望。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技术的书籍,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科学的力量去改变人类健康的叙事。

评分

阅读《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魅力的浓厚兴趣。蛋白质组学,作为研究生命体在特定条件下所有蛋白质的集合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本身就充满了复杂性和系统性。它不仅仅是蛋白质的简单罗列,更关乎蛋白质的功能、修饰、表达调控以及它们在细胞信号通路中的协同作用。而代谢组学,则进一步深入到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小分子代谢物的网络,这些代谢物是细胞生理状态的直接反映,它们的变化往往能灵敏地指示出细胞功能的异常。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并聚焦于生物标志物发现,这无疑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方向之一。生物标志物,顾名思义,它们是能够被检测到的、指示正常生理过程、病理过程或对某种治疗反应的客观指标。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将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强大工具,去识别、验证和应用这些至关重要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个性化治疗和药物开发等领域取得突破。我迫切想知道,书中会如何详尽地介绍这些前沿技术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案例,以及它们在推动精准医学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人联想到一场关于生命信息深度挖掘的科学盛宴。蛋白质组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构成生命活动最基本功能单位——蛋白质,它们如同生物体内的精密机器,执行着各种各样的任务。从细胞结构到信号传递,从酶促反应到免疫防御,蛋白质无处不在,它们的丰度、修饰状态以及相互作用的改变,往往是生命体运行失常的“警报”。而代谢组学,则将视角投向了那些参与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就像是细胞活动的“产物”和“信号”,它们浓度的细微变化,能够极大地反映细胞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将这两种强大的工具整合起来,并聚焦于生物标志物发现,这无疑是一条通往疾病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的关键路径。生物标志物,它们是揭示生命健康状况的“密码”,是医学诊断和治疗决策的重要依据。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好奇,它将如何带领读者深入理解,如何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这双“慧眼”,去识别那些隐藏在海量数据中的、能够指示疾病发生、发展、预后以及药物疗效的关键分子信号。

评分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这个书名,本身就仿佛一张藏宝图,预示着一场关于生命秘密的深刻探索。蛋白质组学,听起来就充满了个体化和动态的魅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种类,而是关注在特定环境下,蛋白质的表达、修饰、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整体功能网络。这就像是观察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厂,了解每一台机器(蛋白质)如何协同工作,如何响应生产指令(信号),以及在何种情况下会发生故障。而代谢组学,则更加聚焦于生命过程中那些动态变化的小分子代谢产物。这些代谢物是细胞活动的“直接证据”,它们的变化能够非常灵敏地反映出细胞正在经历什么,是正常的生理运作,还是潜在的病理失衡。当我们将这两种强大的技术结合,并指向生物标志物发现,那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在疾病发生的早期,甚至是症状显现之前,就捕捉到那些能够指示异常的“蛛丝马迹”。生物标志物,就像是疾病的“指纹”,它们一旦被准确识别,将极大地推动疾病的精准诊断、个性化治疗和预后评估。这本书的书名让我满怀期待,它究竟会如何揭示,如何巧妙地运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这两种先进的“侦探工具”,去发现那些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健康未来的关键分子信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直接点出了其核心内容,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蛋白质组学,作为对生物体内所有蛋白质的系统性研究,提供了从分子层面理解生命活动的重要视角。蛋白质的功能多样,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过程,它们的变化往往是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反映。而代谢组学,则关注生物体内低分子量代谢物的集合,这些代谢物是细胞能量转换、信号传导等生命活动过程的产物,其水平的改变能非常灵敏地指示生理或病理状态的变化。将这两种强大的组学技术结合起来,并将其应用于生物标志物发现,这无疑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中最热门、最有潜力的领域之一。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药物反应预测以及新药研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想象一下,如果通过分析血液或组织中的特定蛋白质或代谢物,就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就捕捉到异常信号,那将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如何巧妙地利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技术优势,来发现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并进一步阐述这些发现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转化和应用。

评分

方便快捷,京东小哥态度很好

评分

还不错,先用着看看再来评价。

评分

还不错,先用着看看再来评价。

评分

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途径的生物标志物发现这书有用。

评分

这本书是无数生物医药大家和前辈推荐的,很多具体的数据,京东很便宜哦

评分

译的还可以,值得一读

评分

还不错,先用着看看再来评价。

评分

方便快捷,京东小哥态度很好

评分

质量和包装都不错 学习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