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 [The Encyclopedia of Birds in China]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 [The Encyclopedia of Birds in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文科,张正旺 编
图书标签:
  • 鸟类
  • 中国鸟类
  • 鸟类图鉴
  • 动物学
  • 野生动物
  • 科普
  • 自然
  • 生物学
  • 鸟类分类
  • 非雀形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ISBN:9787503883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6666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he Encyclopedia of Birds in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9
字数:1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共收录中国鸟类1409种另603亚种,是迄今为止涵盖国内鸟种*全面的鸟类图典。目前全世界已知鸟类超过10,000种,而鸟类分类学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今后仍会有一些新鸟种或鸟类分布新记录不断被发现,《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作为一个历史节点,为今后的鸟类研究、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内页插图

目录

潜鸟目
潜鸟科
红喉潜乌
黑喉潜鸟
太平洋潜鸟
黄嘴潜乌
(辟鸟)(虒鸟)目
(辟鸟)(虒鸟)科
小(辟鸟)(虒鸟)
赤颈(辟鸟)(虒鸟)
凤头(辟鸟)(虒鸟)
角(辟鸟)(虒鸟)
黑颈(辟鸟)(虒鸟)
鹱形目
信天翁科
黑背信天翁
黑脚信天翁
短尾信天翁
鹱科
暴风鹱
钩嘴圆尾鹱
白额圆尾鹱
褐燕鹱
白额鹱
淡足鹱
楔尾鹱
短尾鹱
灰鹱
海燕科
白腰叉尾海燕
黑叉尾海燕
褐翅叉尾海燕
日本叉尾海燕
鹈形目
鹲科
红嘴鹲
红尾鹲
白尾鹲
鹈鹕科
白鹈鹕
斑嘴鹈鹕
卷羽鹈鹕
鲣鸟科
蓝脸鲣鸟
红脚鲣鸟
褐鲣鸟
鸬鹚科
普通鸬鹚
绿背鸬鹚
海鸬鹚
红脸鸬鹚
黑颈鸬鹚
蛇鹈科
黑腹蛇鹈
军舰鸟科
白腹军舰鸟
黑腹军舰鸟
白斑军舰鸟
鹳形目
鹭科
苍鹭
白腹鹭
草鹭
大白鹭
斑鹭
白脸鹭
中白鹭
白鹭
黄嘴白鹭
岩鹭
牛背鹭
池鹭
绿鹭
夜鹭
棕夜鹭
……
隼形目
鸡形目
鹤形目
鸻形目
沙鸡目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戴胜目
犀鸟目

前言/序言

  千百年来,鸟类与人类比邻而居。从长江流域出土文物中发现,早在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鸡型陶器。在后来出土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里,发现了鸟、雉、雀、燕、凤等与鸟类有关的文字雏形。
  中华文明发展与鸟类有着深厚渊源,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中的图腾朱雀,其原型应该是锦鸡、孔雀、鹰鹫、鹄、玄鸟(燕子)等。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先后77次提到野生鸟类,如鸠、鸱枭、鸡、鹭、鹤、鹳、鸳鸯、(贝鸟)(伯劳)、黄鸟(黄鹂)等,甚至还涉及一年中不同农时与鸟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山海经》中对鸟类的记述则大多离奇,缺乏实物和实践依据。在此后的古籍和文学作品中,虽也不乏对鸟类的观察描述,但通常只是寥寥数语。直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才首次对鸟类做了较为科学的总结,共收录76种鸟,分水禽、原禽、林禽、山禽4大类。其中水禽23种、原禽23种、林禽17种、山禽13种。
  自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西方国家掀起崇尚博物学热潮,人类探索自然的热情空前高涨,极大地推动了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现代鸟类分类学体系开始成形。
  鸦片战争之后,一些欧洲博物学爱好者开始进入到中国这块未经开垦的处女地,英国人施温霍(R.Swinhoe)以驻华领事身份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从事鸟类标本采集和研究,1863年发表了最早的《中国鸟类名录》,共收集鸟类454种,1871年增加到675种。此后陆续又有许多国外的博物学家来到中国开展鸟类学调查研究,美国人祁天锡(N.G.Gee)在1931年发表《中国鸟类目录试编》修订本,编录中国鸟类1093种另575亚种。1947年,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作新对其做了大幅度种类增删和学名更改,从而完成了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较系统的《中国鸟类名录》,书中列有中国鸟类1087种另388亚种,为中国鸟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鸟类分类学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世界鸟类系统分类和种属关系的研究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中国著名鸟类学家郑光美院士在参考和吸收国际鸟类分类学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沿用传统宏观分类学的主流观点,编撰出版了《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005)。之后又有一些新种、隐存种和新亚种陆续被发现,在此基础上,该书在2011年再版。
  《中国鸟类图志》在编撰过程中,主要依照郑光美院士的鸟类分类体系,审慎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与采用新分类系统的《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马敬能等编著)和中国观鸟年报的《中国鸟类名录》进行比照,不同之处以“别名”等方式做了标注。
  本书共收录中国鸟类1409种另603亚种,是迄今为止涵盖国内鸟种最全面的鸟类图典。目前全世界已知鸟类超过10,000种,而鸟类分类学研究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今后仍会有一些新鸟种或鸟类分布新记录不断被发现,本书作为一个历史节点,为今后的鸟类研究、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本书中所收录的图片主要来源于鸟网会员的原创作品。创立于2005年的鸟网,目前注册会员超过20万人,常年浏览和关注鸟网的人数更是达到了34,500万人次。在鸟网开设的地方版块也已经涵盖了中国包括台湾、香港、澳门在内的所有34个行政区域。鸟网,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以野生鸟类摄影为主的自然生态类门户网站。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拍摄野生动物所需的专业器材得到大范围普及,激发起国人探索自然和拍摄野生鸟类的极大热情。鸟网作为深受鸟类摄影爱好者喜爱的学习交流平台,会员人数迅猛增长的同时,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职业精神的自然摄影师。他们常年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寻找发现和观察记录一些罕见的野生鸟类,并拍摄了大量珍贵照片,如白尾梢虹雉、勺嘴鹬、黑鹇、中华凤头燕鸥等,填补了国内许多鸟种长期缺乏原生态图片的空白,也为我们编撰《中国鸟类图志》创造了必要条件。
  截至2016年10月,鸟网会员共发表野生鸟类图片510万张,几乎涵盖了中国已知的所有鸟种,以及全球1/2以上鸟类。鸟网会员先后发现了白颈鹳、褐喉食蜜鸟、棕薮鸲、小嘴鹆、印度池鹭、鹃头蜂鹰、褐背伯劳、蓝颊蜂虎等44种中国鸟类分布新纪录。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本书中均有展现。
鸟类学研究的新视野:非雀形目鸟类的精细解剖与生态透视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 旨在为广大学者、自然爱好者以及鸟类保护工作者提供一套详尽、权威且视觉冲击力强的鸟类学参考资料。本书聚焦于中国境内分布的、归属于非雀形目(Non-Passeriformes)的所有鸟类物种,以其前所未有的细节深度、严谨的分类学处理以及对野外识别特征的精准描摹,重新定义了该领域图志的标准。 一、 宏大的叙事与严谨的结构 本书的结构遵循现代系统分类学的最新进展,以清晰的逻辑将非雀形目庞大的类群进行有效划分。非雀形目涵盖了鸟类演化史上诸多古老而独特的类群,从飞行能力惊人的猛禽,到水域生态中不可或缺的涉禽和游禽,再到形态特异的攀禽和夜行性鸟类。 全书的组织脉络清晰: 1. 基础知识体系: 导论部分深入阐述了鸟类学的基本术语、标本采集与记录方法、鸣声分析的重要性,并详细介绍了中国地理概况及其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塑造作用。 2. 目、科级概览: 针对每一个主要的非雀形目(如隼形目、鹰形目、鹳形目、雁形目、鸡形目等)进行宏观介绍,梳理其在全球及中国的演化历史、主要适应性辐射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物种深度剖析: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每一个物种都按统一、严苛的标准进行描述和图示。 二、 视觉的盛宴:科学绘画与影像的完美结合 本书的图版设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我们摒弃了传统图志中常见的单调或过于程式化的插图风格,转而采用科学精确性与艺术表现力并重的多维度图像呈现。 1. 科学形态插画(Plates): 由国内外顶尖的鸟类科学画家团队历时多年创作,确保每一个物种的形态学特征——从头冠的羽毛排列、翼羽的结构,到跗跖的颜色和喙部的细节——都达到了博物馆标本级的准确度。每幅彩绘都精确描绘了: 典型雄鸟与雌鸟的色型差异(包括繁殖羽、非繁殖羽和幼鸟羽色)。 关键的亚种差异:对于分布范围广、存在明显地理变异的物种,我们特别绘制了代表性的亚种间形态对比图。 翼镜与尾斑的细节:这些在快速飞行或野外识别中至关重要的特征,通过特写镜头被放大展示。 2. 野外识别辅助图: 除了静态的形态图,我们还辅以大量展示动态特征的辅助插图,例如: 飞行姿态对比:不同科属鸟类在空中舒展翅膀时的轮廓、振翅频率的暗示,以及不同尾部展开形态的对比。 行为生态速写:描绘物种在特定栖息地(如涉水、攀爬、捕食)时的典型姿态,帮助读者将形态特征与野外行为联系起来。 三、 数据驱动的物种档案:信息的深度挖掘 对于每一个被收录的物种,本书提供了远超传统图志的详尽数据档案。这些信息是基于对国内外最新文献的系统梳理,并结合野外考察数据编纂而成: 1. 命名与分类学(Nomenclature and Taxonomy): 规范学名与命名人:严格遵循最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和主流分类学家的意见。 历史沿革:简述该物种在分类史上的主要变动,解释当前采用分类地位的依据(如基于分子数据的新划分)。 异名列表:详尽列出所有曾被使用过的科学异名,并注明其有效性状态。 2. 形态测量学(Morphometrics): 本书提供了关键形态学数据的统计分析,而非仅仅是单个的测量值。包括: 翼长、跗跖长、喙长和喙基宽的平均值、范围与标准差,按性别和地理区域进行区分(如可能)。 体质量的季节性变化范围。 3. 分布与生态学(Distribution and Ecology): 精确的地理分布图:使用GIS技术制作的高分辨率分布图,清晰标示出该物种在中国的分布边界、核心栖息地类型,以及其季节性迁徙路线的关键节点。 栖息地偏好:详细描述其对海拔梯度、植被类型、水体依赖性的具体要求。 食性剖析:不仅指出主要食物类别,更通过胃容物分析的案例,揭示其在食物网中的具体生态位。 4. 繁殖生物学(Reproduction): 繁殖期与繁殖策略:详细记录不同区域的繁殖时间窗口。 巢穴结构与位置:对巢材、建造者、隐蔽性、巢穴在三维空间(树洞、地面、岩壁)的位置进行精确描述。 卵的特征:卵的大小、颜色、斑纹的统计数据。 5. 鸣声与行为(Vocalization and Behavior): 鸣声分析:结合声谱图(Spectrograms)和听觉描述,系统区分警报叫、联络叫和求偶鸣唱。 社会行为:包括集群模式、求偶炫耀、领域行为等。 四、 对保护生物学的贡献 作为一本面向新时代的图志,本书将科学数据与保护议题紧密结合。每一个物种后都附有针对其在中国现状的保护评估信息: IUCN 红色名录现状:明确指出该物种的全球和中国受威胁等级。 主要威胁因子分析:针对性地指出栖息地丧失、污染、非法贸易等对该物种的特定影响。 关键保护区域推荐:基于物种的繁殖地、越冬地及迁徙停歇点,为保护规划提供地理数据支持。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不仅仅是一本识别工具书,更是一部综合性的鸟类生物学百科全书,它代表了中国鸟类学研究在形态学、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交叉领域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它的出版,将为未来数十年中国鸟类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参考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前我对鸟类的认识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麻雀、喜鹊这些最常见的种类上。但当我翻开《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才发现自己错过了多么广阔而奇妙的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次穿越中国大地的视觉探险。刚开始我被那些精美绝伦的手绘插图所吸引,每一笔都细致入微,色彩生动,仿佛能感受到鸟类羽毛的质感和生命的活力。更让我惊叹的是,每一种鸟的介绍都详尽得令人难以置信。作者不仅仅列举了它们的学名和俗名,还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繁殖方式、迁徙规律,甚至连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栖息地的细微变化都一一呈现。我特别喜欢关于它们鸣叫声的描述,虽然我无法亲耳听到,但文字的描绘让我似乎已经能脑补出那婉转的歌唱和清脆的呼唤。书中对不同地理区域鸟类的分布也做了清晰的说明,这让我对中国不同省份的生态环境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有时候,我甚至会花上大半天的时间,只是反复品味同一页的图文,然后想象自己身处那些鸟类生活的环境中,感受那份宁静与自然。这本书的严谨性和学术性是我之前从未在同类书籍中见过的,它无疑是中国鸟类研究领域的瑰宝,也为我打开了一扇探索自然奥秘的窗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真正好的科普读物,应该是能够让最普通的人也能看得懂,并且从中获得乐趣的。《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虽然它是一本图志,但它的文字表达却充满了文学色彩,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描述鸟类的外形时,常常会用到一些非常生动的比喻,比如将某种鸟的翅膀比作“展翅的绸缎”,将它的叫声形容为“穿透林间的玉笛”,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感。而且,书中不仅介绍了鸟类的“是什么”,还深入探讨了“为什么”,比如它们为什么会进化出某种独特的喙型,为什么会选择特定的迁徙路线,这些背后的科学原理,作者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清楚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鸟类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鸟类与人类文明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生物学的科普,更是一次文化和历史的交融。它让我觉得,了解鸟类,其实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这个星球,了解我们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满足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本土鸟类的好奇心。我曾几何时,在野外看到过一些形状奇特、色彩斑斓的鸟儿,但苦于没有专业的书籍来识别它们,只能留下一丝遗憾。如今,《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不仅仅是提供名称和图片,而是通过详尽的文字描述,将每一种鸟的“个性”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我对那些在水边活动的湿地鸟类特别感兴趣,书里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捕食技巧、社交行为,甚至包括它们在求偶时的独特舞蹈,这些细节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亲眼目睹了它们的生活场景。此外,书中对不同鸟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研究,也让我对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一些稀有或濒危鸟类时,并没有过于煽情,而是用冷静、客观的语言,讲述它们面临的困境,并给出科学的保护建议,这让我觉得这本书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社会意义。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如何观察自然、如何尊重生命的过程。

评分

《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是一部让我感到无比震撼的巨著。我曾尝试过阅读一些其他的鸟类书籍,但要么过于学术化,让我望而却步;要么过于浅显,无法满足我深入了解的欲望。而这本书,恰好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有令人惊叹的科学深度,又能让非专业人士轻松理解。书中对鸟类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极致的还原,从羽毛的纹理、眼睛的锐利,到爪子的抓握能力,都描绘得栩栩如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野外考察记录和一手资料,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和编者团队的严谨和付出。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自然的忠实记录者。我常常会根据书中的信息,去尝试寻找和观察我所在地区的鸟类,虽然不一定能全部认出来,但每一次的发现都充满了惊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是一种精神的激励,鼓励我去探索未知,去发现隐藏在身边的美好。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平凡的日常,也蕴藏着不平凡的生命奇迹。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自然,就得从它的生灵入手,而鸟类无疑是最活跃、最直观的代表。《中国鸟类图志(上卷):非雀形目》正是这样一本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著作。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描述与我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鸟类进行对照,然后惊呼“原来它叫这个名字!”、“它原来是这样的!”。书中对每一类鸟的分类和演化关系的梳理,虽然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有些专业,但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相对易懂的文字,我还是能大致理解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的。我最喜欢书中关于每一种鸟的“保护状况”部分,这让我意识到,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生命都可能面临着生存的挑战,从而激发了我更加关注和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尽管内容庞大,但索引和检索系统做得非常好,我即使找不到特定的一页,也能很快地通过名称或特征找到我想要的信息。它不是一本可以随手翻阅的小册子,而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百科全书。每次读完,都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储备又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更加热爱我们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

评分

内容实用,印刷精美,价格不菲,没有封套。封套给京东吃了吗

评分

质量不错,图片精美,值得拥有。

评分

质量不错,图片精美,值得拥有。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很快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要好好学习。。。

评分

不错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书的质量很好,送货及时

评分

好大一本,还不错,包装完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