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1):图注脉诀辨真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1):图注脉诀辨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张世贤 著,杨萌,尹东奇 校
图书标签:
  • 中医
  • 脉诊
  • 古医籍
  • 诊法
  • 脉诀
  • 图注
  • 辨证
  • 传统医学
  • 医学史
  • 中医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8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3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字数:5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1):图注脉诀辨真》又名《图注脉诀》《图注王叔和脉诀》,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明代名医张世贤(字天成,号静斋)撰,是将《王叔和脉诀》一书加以图注而成。全书分为4卷,前有“总法”,后有“附方”。总法有诸穴法图、诸穴所在:卷一以图表注释《脉诀》中的“脉赋”“诊脉入式歌”等:卷二以五脏图介绍脏腑生理功能,并以“脉之图”脉见于三部图注释五脏病脉以及三部病脉的变化特征:卷三图注七表、八里、九道脉及其出现在寸关尺三部的意义:卷四图注各种疾病与脉象的关系等:书末附方一卷,皆因脉以用药,以一定之脉应一定之方。本次整理以明嘉靖乙未冯翥刻本(1535)为底本。

内页插图

目录

总法
诸穴法图
诸穴所在

卷之一
脉赋
诊脉入式歌

卷之二
心脏歌
心脉见于三部歌
心脉歌
肝脏歌
肝脉见于三部歌
肝脉歌
肾脏歌
肾脉见于三部歌
肾脉歌
肺脏歌
肺脉见于三部歌
肺脉歌
脾脏歌
脾脉见于三部歌
脾脉歌

卷之三
七表八里脉总论
七表脉交变略例论
七表脉
八里脉交变略例论
八里脉
九道脉法论
九道脉

卷之四
左右手诊脉歌
六部脉数通论
左手寸口心脉歌
左手中指肝脉歌
左手尺部肾脉歌
右手寸口肺脉歌
右手中指脾脉歌
右手尺部命门脉歌
诊杂病生死候歌
诊暴病歌
形证相反歌
诊四时病五行相克脉
诊四时虚实歌
伤寒歌
阳毒歌
阴毒歌
诸杂病生死歌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
五脏察色歌
诊妇人有妊歌
妊娠杂病生死歌
产难生死歌
怀妊伤寒歌
产后伤寒歌
小儿生死候歌
小儿外证十五候歌
脉诀附方
七表脉方
八里脉方
九道脉方
校注后记

前言/序言

  中医药古籍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学传承数千年的知识宝库,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法、生命理论和医疗经验,不仅对于传承中医学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是现代中医药科技创新和学术进步的源头和根基。保护和利用好中医药古籍,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医学术的必由之路,事关中医药事业发展全局。
  1949年以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开展了系统的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在北京成立,负责指导全国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1982年,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召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制定了《古籍整理出版规划(1982-1990)》,卫生部先后下达了两批200余种中医古籍整理任务,掀起了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新高潮,对中医文化与学术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古籍整理、出版和研究利用,以及“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强调继承与创新并重,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
  2003-2010年,国家财政多次立项支持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针对性中医药古籍抢救保护工作,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设立全国唯一的行业古籍保护中心,影印抢救濒危珍本、孤本中医古籍1640余种;整理发布《中国中医古籍总目》;遴选351种孤本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影印出版;开展了海外中医古籍目录调研和孤本回归工作,收集了11个国家和2个地区137个图书馆的240余种书目,基本摸清流失海外的中医古籍现状,确定国内失传的中医药古籍共有220种,复制出版海外所藏中医药古籍133种。2010年,国家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资助整理400余种中医药古籍,并着眼于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和研究机构建设,培养中医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全面提高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
  在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了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专家组和项目办公室,专家组负责项目指导、咨询、质量把关,项目办公室负责实施过程的统筹协调。专家组成员对古籍整理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有的专家从事古籍整理研究长达70余年,深知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重要性、艰巨性与复杂性,履行职责认真务实。专家组从书目确定、版本选择、点校、注释等各方面,为项目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指导。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诊法21):图注脉诀辨真》是一部融汇古代诊脉智慧与现代图文解析的学术专著,致力于为读者呈现一份清晰、准确、易于理解的脉学经典。本书旨在梳理、校勘、注释、并配以详实图解,以期将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下来的脉诊精髓,以一种更易于现代人接受和学习的方式呈现出来。 一、 脉学渊源与经典传承 脉学,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辨识疾病、指导治疗的关键。从《黄帝内经》对脉象的初步论述,到《难经》对脉象辨识的系统化,再到历代医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的不断发展和丰富,脉学体系日臻完善。然而,古籍的传抄、解读的难度、以及部分图谱的模糊不清,使得后人学习和应用脉学经典面临诸多挑战。 《图注脉诀辨真》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建立在中国古代丰富脉学文献的坚实基础上。本书的整理与编撰,是对历代经典脉学著作的一次系统性梳理与升华。其中,对《脉经》、《濒湖脉学》、《脉因》、《诊家必携》等一系列重要脉学典籍的研究与考证,是本书内容的重要基石。这些经典著作,不仅奠定了脉学的基础理论,更蕴含了无数临床经验的智慧结晶。本书编者深入研习这些古籍,辨析其异同,考订其真伪,力求呈现脉学最本源、最准确的面貌。 二、 “图注”之妙:化抽象为具象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其“图注”的运用。中医脉诊,尤其是在对脉象形态、方位、力度等进行描述时,往往使用大量抽象的语言,如“浮”、“沉”、“迟”、“数”、“滑”、“涩”等。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些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字面,难以形成直观的认识。 《图注脉诀辨真》引入了大量的解剖学插图、脉象示意图、以及临床模型图。这些图示并非简单的配图,而是紧密结合文本的注解,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的图像。例如,在讲解“浮脉”时,本书会配以清晰的图示,展示手指轻触脉搏时,脉搏跳动的浅表程度;在描述“沉脉”时,则会展示需要加重按压才能触及的脉搏形态。对于“滑脉”与“涩脉”等更为复杂的脉象,图示则会通过模拟脉搏的流畅度与阻滞感,让读者一目了然。 这些图示的绘制,力求科学、准确、生动。它们借鉴了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标注出寸、关、尺三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帮助读者理解脉搏跳动与具体组织的关系。同时,也结合了中医传统的脉象描述,通过线条的粗细、跳动的频率、以及力度变化,形象地再现了不同脉象的特征。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脉学的门槛,使得古老精深的脉学理论,变得触手可及。 三、 “辨真”之功:正本清源,祛除歧义 “辨真”二字,凸显了本书在学术上的严谨性与求真精神。在漫长的脉学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录、传授、以及不同学派的理解差异,部分脉学记载难免出现歧义、谬误,甚至被后人误解。 本书编者在整理过程中,极其重视文献的辨析与考订。他们广泛搜集散见的脉学文献,对比不同版本的异同,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剖析,辨别哪些是真正源于临床实践的真知灼见,哪些是后人附会或讹误之处。在对脉象的解释上,本书力求回归经典的本义,对那些容易引起混淆的脉象,会进行详细的辨析,指出其区别与联系。 例如,对于“浮沉”与“虚实”的关系,书中会结合不同脉象的出现场景,以及结合其他诊法进行综合分析,阐明其内在联系与辨别要点,避免将浮沉简单地与虚实划等号。对于一些在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笔下含义有所偏差的脉象描述,本书会加以梳理,并给出最符合经典本意的解释。这种“辨真”的工作,对于净化脉学理论,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 脉学精义的现代解读 《图注脉诀辨真》不仅是对古代脉学经典的汇集与整理,更包含了对这些经典脉学知识的现代解读。本书的编撰者,不仅是脉学古籍的研究者,更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他们将古籍中的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认知、以及自身的临床实践相结合,对脉学理论进行了生动的解读。 本书对每一个脉象的描述,都力求包含其: 形态特征: 通过文字和图示,精确描绘脉搏的搏动频率、力度、节律、形态等。 触诊要领: 详细指导如何用指力、频率、以及位置来感知不同的脉象。 临床意义: 结合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讲解该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可能伴随的其他症候。 鉴别要点: 突出该脉象与其他相似脉象的区别,以及在诊断中需要注意的特殊情况。 方药配伍(部分): 在适当的情况下,会引用经典医方,或者根据脉象特点给出相应的治则治法建议,但并非本书的主旨,不构成完整处方。 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方式,使得《图注脉诀辨真》不仅仅是一本脉学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工具书。它帮助读者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脉象,以及“如何”根据脉象进行辨证施治。 五、 学习脉学,传承国粹 《图注脉诀辨真》的出版,对于中医教育、临床实践、以及脉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对于中医初学者: 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直观的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快速掌握脉学的基础知识,建立对脉象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临床医师: 本书可以作为一本重要的参考书,帮助他们温习和深化脉学理论,提高脉诊的准确性,在复杂病例的诊断中获得更多启发。 对于脉学研究者: 本书的严谨考证和系统整理,为脉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有助于挖掘古籍中更多被忽视的脉学智慧。 脉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医学遗产,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图注脉诀辨真》的出版,正是为了让这份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服务于人类的健康事业。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桥梁,连接着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的求知者,引领我们探索脉象背后深邃的生命奥秘。 本书的编撰者,秉持着对医学的敬畏之心和对传统的尊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们希望通过此书,能够让更多人认识脉学的魅力,掌握脉学的精髓,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为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纸张厚实,不易洇墨,图片清晰,细节之处也能看清楚,这对于一本古籍整理本来说至关重要。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医学的诊断方法很感兴趣,尤其是脉学,总觉得其中蕴含着非常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这次偶然翻到这本《图注脉诀辨真》,被它的标题深深吸引。“脉诀”二字就充满了神秘感,而“辨真”更是点明了本书的价值所在——在浩如烟海的脉学理论中,如何去伪存真,找到最可靠、最实用的方法。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插图,这些图并非简单的示意图,而是结合了古籍原文,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各种脉象的形态,这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很多时候,单纯的文字描述难以准确传达微妙的脉象变化,有了这些图,仿佛能更“看见”脉象,从而更好地去理解那些精妙的论述。而且,编纂者在图注上的用心可见一斑,不仅解释了脉象的形态,还往往会引用相关的医案或医理,使得内容更加丰满,也更容易触类旁通。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为我揭示古人诊脉的奥秘,让我觉得古人的智慧真的难以想象。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认识“传统”的医学书籍。在如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似乎总觉得古老的医学方法已经过时,难以与现代医学相媲美。然而,《图注脉诀辨真》却用它扎实的内容和严谨的考证,狠狠地打了我一记耳光。它所呈现的脉学理论,虽然文字古朴,但其背后蕴含的辨证思维和临床经验,却是历久弥新,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经典脉诀的细致解读,这些看似简短的口诀,往往凝结了医家毕生的临床感悟。编纂者通过大量的史料搜集和对比,不仅还原了脉诀的原始形态,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入剖析了脉诀的精髓,解释了其为何能够流传至今。我能够感受到,编纂者并非简单地“搬运”古籍,而是真正地“理解”并“阐释”了古人的医学思想。书中很多章节的论述,都充满了严密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医脉学感兴趣,或者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汲取养分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医籍整理的巨大潜力和价值。我一直认为,保护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古籍整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而《图注脉诀辨真》在这方面无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从书籍的装帧设计到内容的编排,都体现了编纂者的专业性和严谨性。尤其是在对古籍原文的考订和注释方面,编纂者似乎下了大量的功夫,他们不仅参考了各种版本,还对一些疑难字词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福音。书中对脉象的图示化处理,更是现代读者理解古籍的一大创举。通过这些直观的图像,我仿佛能够“触摸”到古人所描绘的脉象,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临床意义。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大量与脉学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理论,这些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知识体系,也让我看到了脉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典范,它让我对中国古代医学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敬意。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医学对话。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也不是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将古人的智慧以一种非常鲜活、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的是编纂者在梳理脉学知识时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众所周知,脉学理论非常庞杂,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医家都有各自的见解,有时候甚至相互矛盾。如何在其中理清脉络,找到核心的诊脉要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图注脉诀辨真》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似乎遵循着一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路,先从最基础的脉象分类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脉象的辨析,再到不同病证与脉象的对应关系。书中的一些解释,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解读了古人的术语,使得那些曾经令人望而却步的医学概念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生命力。我甚至能感受到编纂者在翻译和注释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他们仿佛在努力打通古今医学的隔阂,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份宝贵的医学遗产。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知识,不如说是在感受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生命健康的敬畏。

评分

老实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觉得它可能只是一本比较学术的工具书,大概率会很枯燥。但当我真正翻阅起来,却发现它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复杂的脉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书中的图文结合非常巧妙,很多古籍原文晦涩难懂,但配上生动的插图和清晰的注释,立刻就变得豁然开朗。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脉象的辨析,编纂者并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引用了不同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分析和比较,这让我看到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开放性。而且,我注意到书中穿插了一些与脉学相关的历史典故和人物故事,这些内容让阅读过程更加轻松有趣,也让我对中医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它不是那种死板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位资深的医生,在娓娓道来,和你分享他多年的行医经验和医学心得。我从这本书中,不仅仅学到了脉学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