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

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郝大程,肖培根 著
图书标签:
  • 药用植物学
  • 植物分类学
  • 植物亲缘学
  • 植物系统学
  • 植物化学
  • 中药学
  • 植物学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资源
  • 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20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893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字数:58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药用植物、中药资源、生药学等相关专业教师、研发人员和相关决策部门参考,也可供上述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
本书是由国内中药学专家撰写的学术专著,所涉领域为新兴领域,书中内容具有较强的原创性。

内容简介

药用植物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中药资源和植物药资源研发的基础工具。本书在药用亲缘学框架下,以植物类群和物种的遗传亲缘关系为线索,系统论述代表性药用族属的植物化学、化学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关系,以及上述各方面与植物药药代动力学/药效的关联。在药用亲缘学的知识谱系中,增加了药用基因组亲缘学新概念。本书系统梳理药用亲缘学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的进化,对研究范式转换提出了初步见解。
本书可供药用植物、中药资源、生药学等相关专业教师、研发人员和相关决策部门参考,也可供上述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参考。

作者简介

郝大程,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化工学院,长期从事中药学相关领域研究工作。“Medicinal Plants: Chemistry, Biology and Omics”一书主编。
肖培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用植物学家。

目录

绪论 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创始与发展概况 / 001
0.1 缘起 / 002
0.2 进展 / 002
0.3 愿景 / 004
参考文献 / 004
第1章 药用植物亲缘学论纲——知识谱系、认识论和范式转换 / 005
1.1 概述 / 006
1.2 系统发育基因组学 / 007
1.2.1 物种进化和多样化机制 / 007
1.2.2 基因功能预测和进化推演 / 009
1.2.3 构建和理清物种进化关系 / 010
1.2.4 预测和追溯侧向基因转移 / 011
1.3 转录组亲缘学及其他 / 011
1.4 药用基因组亲缘学:缘起 / 015
1.5 药用植物亲缘学:传统药物学和生物勘探的路由器 / 017
1.6 药用植物亲缘学与药用基因组亲缘学 / 019
1.7 讨论,结论和展望 / 024
参考文献 / 026
第2章 化学分类学:基于亲缘学的研发方式 / 031
2.1 概述 / 032
2.2 化学分类标志 / 032
2.2.1 初级代谢产物 / 032
2.2.2 次生代谢产物(SM) / 037
2.2.3 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 057
2.3 代谢组学 / 057
2.3.1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菊类植物(Asterids) / 057
2.3.2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蔷薇类植物(Rosids) / 059
2.3.3 其他真双子叶植物 / 059
2.3.4 裸子植物 / 060
2.3.5 苔藓类 / 061
2.4 化学信息学和数据库 / 061
2.5 化学型 / 064
2.5.1 花 / 064
2.5.2 果实 / 064
2.5.3 根 / 065
2.5.4 鳞茎 / 065
2.6 讨论和结论 / 065
参考文献 / 065
第3章 药用植物基因组/转录组研究和高通量测序 / 073
3.1 研究背景 / 074
3.2 植物代谢路径解析 / 076
3.2.1 萜类 / 076
3.2.2 皂苷类 / 078
3.2.3 黄酮类和酚类 / 079
3.2.4 生物碱 / 080
3.2.5 芥子油苷(硫苷) / 082
3.2.6 聚酮化合物 / 083
3.2.7 细胞色素p450(CYPs) / 083
3.2.8 糖基转移酶 / 091
3.2.9 其他代谢酶类 / 092
3.2.10 植物代谢调控 / 092
3.2.11 组学平台的整合应用 / 093
3.3 分子标记挖掘 / 093
3.3.1 微卫星(SSRs) / 093
3.3.2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 / 096
3.4 基因组/转录组学:植物发育和适应机制 / 098
3.4.1 花 / 098
3.4.2 茎 / 099
3.4.3 种子 / 099
3.4.4 果实 / 100
3.4.5 叶 / 101
3.4.6 根 / 101
3.4.7 鳞茎和根茎部 / 102
3.5 比较基因组/转录组学和亲缘学 / 103
3.5.1 生物信息学 / 103
3.5.2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菊类植物 / 103
3.5.3 核心真双子叶植物:蔷薇类植物 / 104
3.5.4 其他真双子叶植物 / 105
3.5.5 裸子植物 / 105
3.5.6 苔藓和其他低等植物 / 105
3.6 全基因组测序和简化基因组测序 / 106
3.6.1 基因组测序 / 106
3.6.2 叶绿体基因组进化 / 107
3.6.3 线粒体(mt)基因组进化 / 108
3.6.4 进化和群体遗传学/基因组学 / 111
3.7 讨论和结论 / 112
参考文献 / 114
第4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化学多样性挖掘:毛茛科药用植物亲缘学 / 123
4.1 研究概述 / 124
4.2 毛茛科系统学 / 126
4.3 毛茛亚科(Ranunculoideae)化学成分 / 129
4.3.1 侧金盏花族(Adonideae) / 129
4.3.2 翠雀族(Delphinieae) / 129
4.3.3 黑种草族(Nigelleae) / 137
4.3.4 铁筷子族(Helleboreae) / 137
4.3.5 升麻族(Cimicifugeae) / 137
4.3.6 驴蹄草族(Caltheae) / 151
4.3.7 星果草族(Asteropyreae) / 151
4.3.8 美花草族(Callianthemeae) / 151
4.3.9 银莲花族(Anemoneae) / 151
4.3.10 毛茛族(Ranunculeae) / 184
4.4 唐松草亚科(Thalictroideae),黄连亚科(Coptidoideae),白毛茛亚科(Hydrastidoideae)和白根葵亚科(Glaucidioideae)化学成分 / 184
4.4.1 唐松草(Thalictrum)演化支 / 184
4.4.2 耧斗菜(Aquilegia)演化支 / 185
4.4.3 人字果演化支 / 185
4.4.4 黄连亚科(Coptidoideae) / 187
4.4.5 白毛茛亚科(Hydrastidoideae) / 187
4.4.6 白根葵亚科(Glaucidioideae) / 187
4.5 传统药物学和当代药理学 / 187
4.5.1 侧金盏花族 / 187
4.5.2 翠雀族 / 190
4.5.3 黑种草族 / 190
4.5.4 铁筷子族 / 191
4.5.5 升麻族 / 191
4.5.6 驴蹄草族 / 191
4.5.7 星果草族 / 191
4.5.8 美花草族 / 192
4.5.9 银莲花族 / 192
4.5.10 毛茛族 / 192
4.5.11 唐松草亚科 / 193
4.5.12 黄连亚科 / 193
4.5.13 白毛茛亚科和白根葵亚科 / 194
4.6 亲缘学讨论 / 194
4.6.1 毛茛科化学成分和系统学的关系 / 194
4.6.2 毛茛科化学组成和疗效的关联 / 196
4.7 结论 / 197
参考文献 / 197
第5章 毛茛科化合物的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多样性 / 203
5.1 研究概述 / 204
5.2 毛茛科化合物的吸收 / 205
5.2.1 通过肠道吸收 / 205
5.2.2 通过皮肤吸收 / 208
5.3 分布 / 209
5.4 代谢 / 217
5.4.1 肠菌群代谢 / 217
5.4.2 细胞色素P450(CYPs) / 217
5.4.3 草药-药物互作 / 230
5.4.4 草药-草药互作:乌头属 / 232
5.4.5 草药-草药互作:黄连属 / 233
5.4.6 Ⅱ相药物代谢酶(DME) / 235
5.4.7 Ⅲ相药物代谢:药物转运蛋白 / 235
5.5 毒性 / 236
5.6 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 / 237
5.7 讨论,结论 / 239
参考文献 / 240
第6章 毛茛科植物的抗癌化学多样性:分子机制和功能 / 249
6.1 研究概述 / 250
6.2 细胞死亡路径 / 254
6.2.1 皂苷 / 254
6.2.2 萜类 / 257
6.2.3 生物碱 / 258
6.2.4 强心甾体 / 259
6.2.5 植物提取物 / 259
6.3 MicroRNAs,DNA损伤,表观遗传调控 / 260
6.3.1 MicroRNA / 260
6.3.2 DNA损伤和表观遗传调控 / 261
6.4 氧化过程和代谢 / 262
6.4.1 抗氧化剂和助氧化剂 / 262
6.4.2 代谢 / 263
6.5 抗血管生成和抗转移效应 / 264
6.5.1 皂苷 / 264
6.5.2 萜类 / 264
6.5.3 生物碱 / 265
6.5.4 植物提取物 / 265
6.6 免疫调节活性 / 266
6.7 抗炎活性 / 266
6.8 构效关系 / 267
6.9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 / 268
6.10 讨论和结论 / 269
参考文献 / 269
第7章 唐松草属药用植物亲缘学 / 277
7.1 研究概述 / 278
7.2 化学成分 / 283
7.2.1 生物碱 / 283
7.2.2 黄酮 / 287
7.2.3 三萜皂苷 / 293
7.2.4 其他 / 293
7.3 生物活性 / 293
7.3.1 抗肿瘤 / 293
7.3.2 抗病毒 / 293
7.3.3 抗菌消炎和抗氧化 / 294
7.3.4 其他 / 294
7.4 亲缘关系 / 294
7.5 结语 / 297
参考文献 / 302
第8章 毛茛属药用植物亲缘学 / 305
8.1 研究概述 / 306
8.2 化学成分 / 306
8.2.1 黄酮类和酚类 / 306
8.2.2 生物碱 / 306
8.2.3 三萜及皂苷 / 307
8.2.4 脂类,挥发性化合物及其他 / 307
8.3 生物活性 / 318
8.3.1 抗癌作用 / 318
8.3.2 抗炎抗氧化镇痛 / 318
8.3.3 抗菌抗虫抗病毒 / 319
8.3.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 320
8.3.5 其他 / 320
8.3.6 致病性 / 320
8.4 亲缘关系 / 321
8.5 结语 / 325
参考文献 / 326
第9章 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的联系性(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 / 331
9.1 基本概念 / 332
9.1.1 植物系统发育 / 332
9.1.2 植物分类 / 332
9.1.3 研究简史 / 333
9.2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界中的分布 / 334
9.2.1 从大系统范围来观察 / 334
9.2.2 一些重要活性成分在大系统中的分布 / 335
9.2.3 一个科中活性成分的分布 / 340
9.2.4 一个属中活性成分的分布 / 344
9.3 化学分类学的某些基本理论 / 345
9.3.1 大分子系统学及小分子系统学 / 345
9.3.2 依万诺夫的有机体物质进化的四条规律 / 345
9.3.3 频率出现比法则(percentage of frequency rule) / 345
9.3.4 生物碱成分生源途径多样化的理论解释 / 345
9.4 实践应用 / 346
9.4.1 寻找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 346
9.4.2 在扩大药用植物资源方面的应用 / 348
9.4.3 用于草药的质量控制、鉴别及扩大药源 / 348
9.4.4 帮助预测草药中的化学成分或有效成分以及协助化学成分鉴定和结构测定 / 354
9.4.5 在寻找新药方面的运用 / 356
9.4.6 在整理、总结和提高草药经验方面的运用 / 358
9.4.7 药用植物亲缘学与植物系统学 / 361
9.5 生物信息学和化学信息学在药用植物亲缘学中的应用 / 362
9.6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利用、研究和展望 / 365
9.6.1 药用植物资源普查 / 365
9.6.2 进口药国产资源的寻找 / 366
9.6.3 药用原料植物资源利用 / 366
9.6.4 扩大药用部位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 / 368
9.6.5 通过半合成途径扩大药用植物资源 / 369
9.6.6 新药用植物资源的发现和整理、提高工作 / 369
9.7 国外药用植物研究与生产概况 / 371
9.7.1 世界药用植物的应用区划 / 372
9.7.2 研究概况及特色 / 373
9.7.3 世界药用植物生产概况和需求分析 / 377
9.7.4 动向及展望 / 378
9.8 传统药物的整理与研究 / 379
9.8.1 整理研究传统药物的重要意义 / 379
9.8.2 概念及范围 / 379
9.8.3 主要成就及进展举例 / 380
9.8.4 传统药物的研究途径及方法 / 381
参考文献 / 382

前言/序言

数千年来,药用植物提供了难以计数的药用活性成分,它们已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TCM)和世界各地的传统药物学。目前人们对植物基药用资源的兴趣日益增加,在研发热潮的推动下,从更多种类不同进化水平的植物中发现了许多有用的化合物,如甾体生物碱、皂苷、萜类、糖苷等,对药用植物的化学分类、分子系统发育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扩展和深入。药用植物亲缘学(pharmaphylogeny/pharmacophylogeny,即药用亲缘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疗效(药理活性及传统疗效)间的相关性的一门边缘学科,是中药资源和植物药资源研发的基础工具。本书在药用植物亲缘学框架下,以植物类群和物种的遗传亲缘关系为线索,系统论述代表性药用族属的植物化学、化学分类学、分子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关系,以及上述各方面与药效的关联。药用植物亲缘学涉及的学科众多,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新研究文献,结合作者本人实验研究数据,试图反映相关领域新进展,并基于此丰富药用植物亲缘学研究内涵。作者注意汲取新技术、新概念,顺应全球研发趋势,提出药用基因组亲缘学概念。作者提倡综合考察分子系统发育推断和化学分类结果,兼顾疗效,客观认识药用植物亲缘关系,不仅关注国产药用物种,也兼顾相关国外物种,指出基于基因组/代谢组学数据推断是发展趋势。对化学分类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的矛盾,进行适当研讨。由于篇幅限制,此书仅为“导论”,“论纲”,意在抛砖引玉,启迪思维,促进相关研究者对药用植物亲缘学的认识,促进学科本身发展及其在医药实践中的应用。今后必然要在药用植物亲缘学指导下研究药用类群的更多物种,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找到有潜在治疗价值的新化合物。系统生物学和各种组学理念和技术持续不断融入,为药用植物亲缘学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各章作者:绪论,第9章,肖培根(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郝大程(大连交通大学环境化工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第1、2、4、7章,郝大程,肖培根;第3、5、6、8章,郝大程。何春年和彭勇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文字和绘图工作。
本书由大连交通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2015020663)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资助出版。感谢杨凌、陈士林、葛广波等专家学者长期指导合作。欢迎对本书内容感兴趣的读者与笔者联系交流。E-mail:hao@djtu.edu.cn,pgxiao@implad.ac.cn。新浪微博:@飞着翔着。微信:hdczylhqz。
《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 探索生命之网,揭示植物智慧 在这幅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中,植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基石,孕育万物生机,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宝库。自古以来,人类便从植物中汲取营养、庇护,更重要的是,从中发现了无数能够疗愈身心、驱散病痛的神奇力量。那些隐藏在花瓣、叶片、根茎中的秘密,如同一部等待被解读的古老典籍,承载着亿万年的进化信息和生命智慧。 《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正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它并非仅仅罗列那些为人熟知的药用植物,也不是简单地介绍它们的功效和用法。本书的核心在于深入探究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这些植物具有药用价值?它们又是如何演化出这些非凡特性的? 这背后隐藏着一个精妙绝伦的生命网络——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如同生命谱系中的一根根丝线,将遥远的物种联系在一起,揭示了它们在漫长演化历程中的共同祖先和相互影响。这种联系,对于理解药用植物的奥秘至关重要。想象一下,两种看似毫不相干的植物,可能因为共享同一个祖先,而在其基因组中保留了相似的化学合成途径,从而产生了具有相似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又或者,它们可能因为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被迫演化出相同的防御机制,而这些机制恰好对人类具有治疗作用。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河流,从宏观的植物进化史出发,逐步深入到微观的分子层面。我们将首先认识植物的宏大分类体系,了解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主要类群的演化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惊叹于植物界的多样性和生命的顽强。我们会探究不同植物类群在形态、解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与它们适应环境、生存繁衍的能力息息相关。 随后,我们将聚焦于植物的化学世界。植物并非简单的“绿色物质”,它们是复杂的化学工厂,能够合成数以万计的化合物,其中许多对人类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书将详细介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巨大宝库,包括但不限于: 生物碱(Alkaloids): 它们常常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例如吗啡的镇痛作用,奎宁的抗疟疾功效,以及咖啡因的提神醒脑。我们将探讨它们在植物中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它们在植物体内可能扮演的角色,例如作为防御机制抵御食草动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这一类化合物的种类繁多,从简单的单萜到复杂的二萜、三萜,它们构成了许多植物的香气和风味,例如薄荷中的薄荷醇,薰衣草中的芳樟醇。许多萜类化合物也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例如紫杉醇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酚类化合物(Phenolics): 这一大类化合物结构多样,如黄酮类、鞣质、木质素等。它们在植物中扮演着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角色,同时也是许多传统药材的核心成分,例如绿茶中的儿茶素,红酒中的白藜芦醇。 糖苷类化合物(Glycosides): 它们是将糖分子与其他非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许多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化合物都以糖苷的形式存在,例如洋地黄中的强心苷,以及许多具有泻下作用的番泻苷。 理解这些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在植物中的存在形式,是理解其药用价值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这些化学物质是如何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被“设计”出来的?它们与植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何关联? 这就引出了“亲缘学”的核心概念。我们将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探讨基因在植物进化和化学物质合成中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基因组,我们可以追溯基因的起源和演化,理解哪些基因的改变导致了新化学物质的产生,或者增强了原有化合物的活性。例如,基因复制、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机制,都在塑造着植物的化学多样性。 本书将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的药用植物类群,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展示亲缘学在理解药用植物方面的强大力量: 菊科(Asteraceae): 这是一个庞大且多样的植物家族,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药用植物,如洋甘菊、艾草、向日葵等。我们将探讨菊科植物在化学生态学上的独特性,例如它们产生某些特有的倍半萜内酯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往往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菌作用。通过分析菊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可以理解这些化学物质的演化路径,以及不同物种之间药用活性的差异。 唇形科(Lamiaceae): 这是一个以芳香油丰富而著称的科,如薄荷、罗勒、迷迭香、薰衣草等。我们将深入研究唇形科植物在挥发油成分上的多样性,以及这些挥发油与植物抵御病虫害、吸引传粉者等生态功能的关系。通过亲缘学分析,我们可以追溯唇形科植物形成复杂挥发油谱系的演化历史,以及不同物种在香气成分上的亲缘特异性。 豆科(Fabaceae): 这是一个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都极高的植物类群,如甘草、黄芪、大豆等。我们将关注豆科植物中丰富的生物碱、皂苷和多糖类化合物,并探讨它们在免疫调节、抗炎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对豆科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理解不同亚科和属的药用植物在化学成分上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协同进化,发展出高效的药用潜力。 除了这些具体的植物类群,本书还将探讨一些更普遍的亲缘学概念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同源基因与平行进化: 许多看似不同的药用化合物,可能由具有相似功能的同源基因编码,而这些基因在不同类群的植物中独立地发生了演化,导致了相似功能的产生。 基因串联与代谢通路: 植物的化学合成通常涉及一系列酶促反应,形成复杂的代谢通路。研究这些通路中基因的排列和演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药用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机制。 杂交与基因流: 植物的杂交是产生新物种和新性状的重要途径。通过亲缘学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出由杂交产生的药用植物,并了解杂交如何影响其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 系统发育指导的药物发现: 认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尚未被发现的药用潜力。通过在具有相似亲缘关系的物种中寻找相似的化学结构,我们可以加速新药的发现过程。 《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将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结合最新的基因组学、化学生物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成果,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本书不仅适合植物学、药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也对对自然科学、生命奥秘以及人类健康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将药用植物视为独立的个体,而是能够将其置于广阔的生命演化图谱中,理解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与环境互动,与其它生命形式竞争,并最终孕育出那些能够疗愈我们的神奇物质。你将学会如何从“家谱”中解读植物的药用密码,如何通过亲缘关系,预测未知,发现未来。 这是一场跨越物种、跨越时间的科学探索,一次对植物智慧的深度致敬。准备好,与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旅程,揭开药用植物背后那张精密而又壮丽的生命之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的封面设计颇具匠心,深邃的绿色如同古老森林的庇护,搭配烫金的书名,一股严谨而不失神圣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隐藏在草叶间、根系里的生命奥秘。尽管我尚未深入翻阅,但仅凭这视觉上的第一印象,便足以勾起我对书中内容的好奇心。我设想,在这厚实的纸页背后,一定蕴藏着无数关于植物家族的秘密,它们是如何相互连接,如何通过漫长的进化演变出独特的药用价值,这些我都充满期待。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作者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剥丝抽茧般地解析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或许会涉及DNA序列的比对,或许会描绘古老的演化树,又或许会细致地对比不同植物在形态学上的微小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往往是区分一个物种与另一个物种,一个药用植物与非药用植物的关键所在。我想象着,翻开书页,便如同踏入了一座庞大而复杂的植物王国,每一株药用植物都有其独特的“身世背景”,它的祖先是谁?它与哪些植物“近亲”,又与哪些“远房亲戚”有着微妙的联系?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甚至开发新的药物,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虽然具体内容我尚未得知,但仅仅是“亲缘学”这三个字,就足以让我感受到一种深邃的科学之美,它连接着生物学、植物学、药学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揭示生命的起源与演化,以及这种演化如何塑造了我们赖以生存和疗愈的植物资源。

评分

翻开《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的书页,一股淡淡的纸张清香扑面而来,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图书馆,等待着被知识的光芒所照耀。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我对生命科学和自然界奇妙之处的着迷。我一直对“物种”这个概念充满好奇,它们是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分化,又是如何相互关联,形成错综复杂的生命网络。而“药用植物”,更是将这种好奇心引向了更为实用和神圣的领域。我深信,“亲缘学”是理解药用植物本质的关键所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更是一种对生命演化史的追溯,一种对植物之间潜在联系的探索。我猜想,这本书会带领我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探寻那些古老的植物祖先,去了解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通过遗传和变异,孕育出各自独特的药用特性。我希望能够在这里找到答案:为什么同科、同属的植物,往往拥有相似的药理活性?为什么有些看似相似的植物,却可能一个具有显著疗效,而另一个则毫无作用?这些问题,都与它们之间微妙而深刻的亲缘关系息息相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严谨的科学方法,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植物世界深处的奥秘,让我对那些我们赖以健康的天然药物,有一个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植物学或药学人士,但“导论”二字让我觉得它应该是一本入门性质的书籍,非常适合像我这样对药用植物充满好奇但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我个人对那些能够治疗疾病的植物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常常会想,为什么某些植物会有神奇的疗效?它们的成分是如何产生的?而“亲缘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便是探究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我猜想,这本书会从宏观的角度,系统地梳理植物的进化脉络,然后逐步深入到药用植物的分类和亲缘关系上。我期待它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些看似复杂的生物学概念,比如如何通过基因、形态、解剖学等特征来判断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影响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建立起一个初步的知识框架,让我明白,当我们谈论一种药用植物时,它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庞大生命网络中的一员,它的独特性背后,是千万年演化的轨迹。或许,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讲述一些历史上伟大的发现,或是某个不起眼的小草,如何因为其独特的亲缘身份,被赋予了重要的药用价值。总而言之,我被这本书潜在的知识深度和广度所吸引,相信它能够开启我对药用植物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之旅,让我不再只是“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评分

《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这个书名,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像是一扇通往生命奥秘的窗户。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治愈伤痛、缓解病痛的植物充满了敬畏之情,总觉得它们蕴含着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而“亲缘学”这个词,更是让我联想到了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以及这种演化如何赋予了不同植物不同的“使命”。我设想,在这本书中,作者会用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来梳理植物的“家谱”,告诉我们,那些我们熟悉的药用植物,究竟来自哪个“家族”,它们的“祖先”是谁,又与哪些植物有着“血缘”关系。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为什么有些植物的药效如此显著,或许正是因为它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了特殊的基因和代谢途径。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研究新的药物时,我们会关注植物的分类和亲缘关系,这是一种基于科学逻辑的探索方法。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在介绍知识,更是在传达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力量的探索精神。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药用植物有一个更深入、更科学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功效”层面,而是能够理解其背后深刻的生物学原理。

评分

一本名为《药用植物亲缘学导论》的书,光是听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内心深处的好奇心。我一直以来都对自然界的鬼斧神工感到着迷,尤其是那些能够被人类利用来治疗疾病的植物,更是让我充满了探究的欲望。而“亲缘学”这个概念,在我看来,就像是打开了探索这些植物内在联系的一把钥匙。我设想,这本书会带领我进入一个由植物组成的庞大而复杂的家族网络,让我们了解,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是如何通过遗传和变异,演变出各自独特的药用特性。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学习到,如何通过比较植物的基因、形态、生长习性等特征,来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而富有逻辑的方式,将复杂的生物学知识呈现出来,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有所收获。我想象着,翻阅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生物学旅行,去探寻每一个药用植物的“身世之谜”,去理解它们为何拥有如此神奇的治愈力量。这本书,在我心中,承载着我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以及对大自然馈赠的感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