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药用植物图鉴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北 编
图书标签:
  • 白族
  • 药用植物
  • 植物图鉴
  • 云南
  • 民族医学
  • 中医药
  • 植物学
  • 药材
  • 传统知识
  • 生物多样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39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309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5
字数:8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首次以图鉴的形式,对白族传统聚居地大理地区的白族漩用药用植物进行系统的汜录与描述。全书收集约426种白族惯用药用植物,是迄今为止收集白族药用植物种类*多、考察与拍摄植物信息量大的一部白族医药专著。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作者历时五六年,行程数万里,以大理白族聚居地为核心,滇西地区为重点,全面梳理并系统考察了白族药用植物的现存状况。拍摄了10万张以上的植物图片及影像资料,以科学的态度,从中甄别、鉴定白族药用植物400余种。作者还深入民间,走访白族草药医生,收集和抢救了大量一手白族医药知识与经验。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为后人研究大理及周边地区植物生态变化、白族药用植物分布状况、白族医药文化等积累和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每种药用植物下分列【来源】、【别名】、【药用部位】、【生长环境】、【省内分布】、【拍摄信息】、【白语名称】、【白族民间应用】、【白族民间选方】等项:特别是【拍摄信息】条目,记述了拍摄时间、地点、拍摄者等,为研究者寻找与识别相关植物提供条件,这在图鉴类图书中尚属首创。

内页插图

目录

一画
一枝箭
一柱香

二画
八角枫
九子不离母
九子参

三画
三分三
三棵针
土丁桂
土人参
土三七
土大黄
土牛膝
土甘草
土百部
土连翘
土桔梗
土黄芪
大九股牛
大王马先蒿
大瓦韦
大发表
大百合
大红袍
大荨麻
大狼毒
大理木香
大黄
大麻
大黏药
大绿叶
大蒜
大蓟
万年青
万寿竹
山马豆根
山玉兰
山珠半夏
山葡萄
山楂
千斤坠
千斤拔
千里光
千针万线草
川芎
川滇女蒿
小白及
小白薇
小红参
小远志
小金梅草
小接骨
小蓝雪
飞龙掌血
马兰
马尾黄连
马齿苋
马桑
马兜铃
马缨花
马蹄香
马鞭草

四画
天名精
天南星
天麻
无花果
云防风
云南山枇花
云南红景天
云南松
云南兔儿风
云南栘裱
云南清风藤
木瓜
木香
木贼
木蝴蝶
五爪龙
五爪金龙
太阳草
车前草
牙齿草
牙痛草
瓦花
中华孩儿草
午香草
牛角七
牛角天麻
牛蒡
毛大丁草
升麻
长叶火绒草
月季花
乌鸦果
凤仙花
凤尾蕨
火把花
火棘
水凤仙
水红木
水芹菜
水杨梅
水莴苣
水菖蒲
水麻
双参

五画
玉米须
玉带草
甘葛
石韦
石胆草
石菖蒲
石斛
石椒草
石榴
龙舌兰
龙胆
龙葵
叶下花
叶上花
生姜
仙人掌
仙茅
仙鹤草
白三百棒
白及
白云花根
白花蛇舌草
白杨树
白英
白枪杆
白草乌
白草莓
白首乌
……

六画
七画
八画
九画
十画
十一画
十二画
十二画以上

附录1 植物拉丁学名索引表
附录2 植物药名、学名与白语名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大理及周边地区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海拔落差极大、地貌复杂多样,加之日照充足、雨量适中,从而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形成了北温带至南亚热带六个气候带均具的独特自然环境,自然条件极为优越,造就了大理及周边地区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据保守估计,大理地区有药用植物资源种类3000种以上,其中仅大理苍山就有药用植物1000种以上,为发展丰富多彩的地方民族医药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理是白族的发祥地,素有“文献名邦”之称。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白族人民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与疾病做斗争,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白族医药文化,使生活在大理周边的白族先民们得以繁衍传承、生生不息。因此,仅从民族繁荣存在这个现状就可以肯定,白族医药文化应该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然而,由于白族具有“语言强而文字弱”的特殊性,使得当今存世的白族医药文献史料十分稀少,尚无法明确考证其是否具有系统完整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导致白族医药地位至今无法明确,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十分遗憾的事。让人更加担忧的是,因受现代西方医学的巨大冲击,近年来白族医药越发不受重视,相关从业者不断减少,后继无人、传承困难成为普遍现象,形势十分危急。另一方面,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大理及周边地区植物分布变化加剧,许多原生药用植物因受外来植物袭扰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影响而逐渐消亡、难觅踪迹,更增添了白族医药文化挖掘与传承的困难性。近年来虽有少量白族医药文献面世,但多存在着规模小、系统性与专业性不强等缺憾,加之白族医药挖掘整理过程中“懂的不做,做的不懂”现象严重,无形中加剧了白族医药文化挖掘与传承的危机。因此,大规模、有系统、专业性地针对白族医药文化开展研究与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为此,本书作者利用工作在大理白族核心区域以及科研院校的便利条件,精心组织了有较强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先后历时多年,对白族药用植物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与挖掘。以大理白族聚居地为核心、滇西地区为重点,全面梳理并系统考察了白族药用植物的现存状况,编纂完成了《白族惯用植物药》一书。在此基础上,主要编著人员行程数万里,历时五六年,对大理及其周边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状况进行了长期的实地考察,拍摄了十万张以上的植物图片及影像资料,以科学的态度,从中甄别、鉴定白族药用植物400余种,进而整理完成了《白族药用植物图鉴》,该书是迄今为止收集白族药用植物种类最多、考察与拍摄植物量信息最大的一部白族医药专著,势必将会为今后研究大理白族医药文化以及滇西地区植物资源与植物生态环境变迁等提供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各种相关资料来看,白族药用植物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地方性、变通性、复杂性。①白族药用植物的地方性:白族药用植物绝大部分为就地取材、以本地有生长有分布的药用植物为主。据统计,白族常用药用植物中90c70以上为本地生长植物,显示出白族医药的地方性特色,这与藏医药等许多民族医药的药材来源主要取自周边环境生长的植物是一致的。白族医药地方性的特点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白族民族文化与行为方式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与周边环境密切联系。国内另一个白族聚居地的白族医药文化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湖南湘西桑植县与湖北鄂西鹤峰县为国内大理以外的另一个白族聚居地,系宋元时期由大理白族整体迁徙落户而成,在保留了白族文化方式的同时,该地区白族药用植物与大理白族明显不同,主要依赖当地分布的植物资源。由此可见白族医药地方性特色为白族文化特征之一,这一点与中药材讲究来源于各种不同的“道地”产地有较大的不同。②白族药用植物的变通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理及周边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等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加之人为因素干扰,植物种类演变处在持续进行当中。白族医药持续不断地将适合药用的植物纳入其用药体系,因而展现出民族医药的变通性,使白族医药呈现出勃勃生机。本书所收集的多种外来植物如曼陀罗、仙人掌、鬼针草、落葵薯、辣子草等,目前均以标准的白族药用植物形式出现,充分说明了白族医药的变通性特点。③白族药物来源的复杂性:大理白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执掌政权、与中原及周边国家商贸交流的历史传统,因此导致了白族药物来源具有复杂性。白族医药自古以来就有借鉴中医药、藏医药的传统,白族传统节日三月街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药材贸易,因此,白族药用植物中中药材、藏药材等占有一定的比例十分正常,显示出白族医药的复杂性特色。
  了解白族药用植物的这些特点对于本书的编著工作十分重要,可以有效地指导、明确书中白族药用植物的适用范围,进而确立了“以白族认可的药用植物为主、以大理及周边地区出产的药用植物为主”的基本思路,也为相关植物的找寻提供了基本方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选用的部分植物图片其拍摄地点超出了大理或周边地区(滇西地区),这并不代表这些地区不出产这些植物,仅仅是因为图片拍摄过程中这些植物在实际拍摄地点区域内更容易寻找或碰巧在那里发现,或者基于图片拍摄质量方面考虑而已。
  本书编著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高校滇西药用植物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云南省高校滇西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大理大学药学“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等项目与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编著人员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 概述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是一部系统收录白族地区药用植物的权威著作。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深入挖掘和梳理了白族人民世代传承的丰富草药知识,为研究、应用和保护白族传统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本书不仅是一本详实的植物图谱,更是一部承载着白族文化、历史和智慧的百科全书。 编纂背景与意义 白族,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关于认识、利用和防治疾病的独特经验。他们的医药知识,特别是对身边野生植物的药用价值的认识,是中华医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迁,许多传统的医药知识正面临失传的风险。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的编纂,正是基于抢救、保护和传承白族传统医药的迫切需求。本书旨在: 1. 系统整理与记录: 将分散在民间、散落在零星文献中的白族药用植物知识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整理和记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2. 科学鉴定与规范: 邀请植物学、药学、民族学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收录的植物进行科学鉴定,明确其植物学特征、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并规范其名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 促进研究与应用: 为现代医药研究提供原始素材,为新药研发、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同时为白族地区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奠定基础。 4. 加强保护与传承: 提高公众对白族药用植物及其文化的认识,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的意识,促进其代代相传。 内容构成 本书的编纂过程严谨细致,力求全面、准确、易于理解。主要内容包括: 前言: 阐述编纂缘由、本书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对相关领域研究的展望。 白族医药概述: 简要介绍白族医药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诊疗特点及在白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药用植物收录: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按照科学的分类体系(例如,按科属或药用部位)对收录的药用植物进行详细介绍。每一味药用植物的条目通常包含以下要素: 中文名: 通用的植物中文名称。 白族俗名/民族名称: 该植物在白族地区使用的特色名称,是区分和传承民族医药知识的关键。 拉丁学名: 规范的植物学名,便于国际交流和科学研究。 植物形态彩色图: 高质量的、清晰的植物整体及其主要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的彩色照片或绘画,直观展现植物特征。 植物特征描述: 详细描述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包括生长习性、根、茎、叶、花、果、种子等,以及其生境。 药用部位: 指明该植物中用于入药的部分(如根、茎、叶、花、果、种子、全草等)。 性味归经: 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阐述该药用部位的药性(寒、热、温、凉)和味道(辛、甘、酸、苦、咸、淡),以及其归经(作用于哪些脏腑经络)。 功效与主治: 列举该药材的主要药理功效(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以及传统上用于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用法与用量: 提供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给药途径(如内服、外用)、剂型(如煎剂、丸剂、散剂、外敷等)以及适宜的剂量范围。 使用注意/禁忌: 提示使用该药材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配伍禁忌、不适宜人群、不良反应等,保障用药安全。 民间验方/应用实例: 搜集和整理白族民间用于治疗特定疾病的经典验方,展示该药材在实际应用中的宝贵经验。 分布区域: 说明该植物在白族地区及其他相关区域的自然分布情况。 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可选): 简要介绍已知的化学成分以及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发现,为科学认识其药效机制提供依据。 附录: 白族常用医药术语解释: 对白族医药特有的术语进行解释,方便读者理解。 常用度量衡单位换算: 提供传统计量单位与现代计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索引: 包括中文名索引、白族俗名索引、拉丁学名索引等,方便读者快速查找。 参考文献: 列出编纂过程中参考的各类文献资料,体现研究的严谨性。 特色与创新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创新与发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强调白族独特的用药习惯、民族名称和验方,同时运用现代植物学、药学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鉴定和评价,弥合了传统知识与现代科学之间的鸿沟。 2. 图文并茂,直观易懂: 精心绘制或拍摄的高质量植物图片,能够帮助读者直观地识别植物,极大地提高了图鉴的使用价值,尤其对于非专业人士而言,是学习和认识药用植物的重要工具。 3. 强调临床应用价值: 不仅列举药材的功效,更注重提供具体的用法用量和民间验方,使本书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4. 保护文化遗产的视角: 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植物图谱,更是对白族医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记录和保护,其价值超越了单纯的学术研究,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5. 严谨的考证与调研: 编纂团队深入白族地区,走访民间老药师,查阅古籍文献,进行实地考察,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目标读者 本书适宜广泛的读者群体,包括: 中医药研究者与从业人员: 为研究白族医药、发掘新药源、拓展中医药理论提供宝贵资料。 植物学、民族学研究学者: 深入了解白族地区植物资源及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医药生产企业研发人员: 寻找新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特色医药产品。 医药院校师生: 作为教学辅助教材,提升对少数民族医药的认知。 对中医药、民族医药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学习认识身边的药用植物,了解传统医药知识。 关注生物多样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 了解和支持珍贵的民族医药文化。 结语 《白族药用植物图鉴》的问世,是白族医药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深厚的文化情怀,将这份珍贵的民族瑰宝呈现给世人。本书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为白族传统医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在推动健康事业、丰富中华医药宝库方面发挥深远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尤其是植物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具科学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的读物。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从我粗略翻阅的几个章节来看,它并没有使用过于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介绍了每一种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以及药用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植物描述中融入的细节,比如叶片的形状、花朵的颜色、果实的形态,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仿佛让书中的植物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此外,书中引用的参考文献和科学依据也给人一种可靠的感觉,让我相信其内容的科学性。这种将专业知识“翻译”成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的能力,是许多科学普及读物所缺乏的,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采用了简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插画风格,一株形态优美的草本植物跃然纸上,色彩搭配既有辨识度又不失雅致。翻开扉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带有一定的纹理,散发出一种古朴的气息,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典籍。我特别喜欢它对排版的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目录的设计也很清晰明了,可以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内容,但单凭这前期的视觉和触觉体验,就足以让我对接下来的探索充满期待。它散发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让我相信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融入家居环境的艺术品。我甚至开始想象,如果能在书中看到一些关于植物背后故事的插画,那该有多么锦上添花!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聚焦的“白族药用植物”这个主题。这不仅仅是对特定地域植物资源的梳理,更是一种对民族传统知识的抢救和传承。我深知,许多宝贵的民间医药知识,随着时代的变迁,正在逐渐流失。而一本系统性的图鉴,能够有效地将这些零散的、口传的知识固定下来,为后人提供研究和借鉴的基础。我非常欣赏作者们在整理和编辑这本书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能够将如此复杂的知识体系化,并且以如此精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引发更多人对民族医药文化的关注,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田野考察。我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本静态的图鉴,更像是一个生动的知识库。我注意到它对植物的描绘非常写实,细节处理到位,即使是同一类植物的不同品种,也能通过细微的形态差异区分开来。这种高质量的插图,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此外,我还在书中看到了对植物药用部位、功效主治以及用法用量的清晰标注,这些信息对于想要了解植物实际应用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我甚至在想,如果书中再增加一些关于这些药用植物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一些简易的家庭使用方法,那将更具实践意义。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更多体现在它所传递的文化气息。我一直对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在翻阅过程中,我仿佛能够感受到白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以及他们世代传承下来的药用植物知识。每一种植物的介绍,不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描述,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诉说着那些在山林间采药、制药的先辈们的辛勤付出和宝贵经验。这种文化底蕴的呈现,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植物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白族医药史。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关于采集、炮制过程中的习俗和禁忌,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