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

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边凌涛 编
图书标签:
  • 安装工程
  • 识图
  • 施工工艺
  • 建筑工程
  • 工程技术
  • 图纸阅读
  • 施工规范
  • 安装技术
  • 工程管理
  • 实操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90115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76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立体化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字数:5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是根据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安装工程施工工艺、识图的基本要求,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包括给水排水、采暖通风、空调、燃气、供配电、弱电等系统。
  《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适用于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建筑设备工程类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筑安装类课程的教学,或者作为课程设计、实训的辅导资料。此外,也可作为暖通空调、给水排水、建筑电气工程设计、施工人员自学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水暖常用材料、设备及机(工)具
1.1 水暖常用管材及管件
1.2 水暖常用金属型材
1.3 水暖常用附件及设备
1.4 水暖常用机(工)具
课后习题

第2章 建筑给水排水系统
2.1 生活给水系统
2.2 建筑排水系统
2.3 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
2.4 室外给排水系统
课后习题

第3章 建筑消防系统
3.1 建筑消火栓系统
3.2 建筑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3.3 消防炮灭火系统
3.4 其他常用建筑灭火系统
课后习题

第4章 建筑热水与直饮水供应系统
4.1 建筑热水供应系统
4.2 建筑直饮水系统
课后习题

第5章 建筑中水系统
5.1 建筑中水的发展现状及常用处理工艺
5.2 中水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5.3 建筑中水系统安装
课后习题

第6章 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
6.1 建筑给排水施工图
6.2 别墅给排水施工图识读
6.3 多层民用建筑给排水施工图识读
课后习题

第7章 建筑采暖系统
7.1 概述
7.2 热水采暖系统
7.3 蒸汽采暖系统
7.4 地板低温辐射采暖系统
7.5 室外热力管网
课后习题

第8章 建筑通风与空调系统
8.1 建筑通风系统
8.2 高层建筑的防烟排烟
8.3 建筑空调系统
课后习题

第9章 建筑燃气系统
9.1 概述
9.2 室内燃气系统
9.3 城市天燃气系统
课后习题

第10章 建筑暖通施工图识读
第11章 电气的基本知识、常用材料设备及工具
第12章 建筑供配电系统
第13章 建筑电气照明系统
第14章 安全用电与防雷接地系统
第15章 建筑弱电系统
第16章 建筑电气施工图识图
参考文献
附录

前言/序言

  安装工程施工工艺与识图是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既涵盖多专业的知识,也涉及国家很多相关的规范。本书是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10-2011)等现行规范为依据,根据作者多年的工程实际经验及教学实践,在课堂教案与自编教材的基础上多次修改、补充编撰而成。
  本书由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边凌涛担任主编,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龙娇、刘中芳及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潘雯老师担任副主编。边凌涛编写前言、第11~12章,与刘中芳合编了第1~5章,与龙娇合编了第7~9章,与潘雯合编了第13~14章,与张少成(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编了第6、10、16章;与珠海经济特区中建机电消防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邵春来合编了第15章。上海绿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春生等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指导、资料及案例。全书由何理礼和阎兵负责主审,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贯彻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原则,在内容安排上淡化理论,每个章节都遵从实际安装工艺与识图要求,并配以大量的插图,直观易懂,有助于读者对知识的掌握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和通俗性。
  本书可作为本专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及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建筑安装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学习参考。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有电子课件及习题答案,供选用本书作为教材的教师参考,需要者可加入工程造价教学交流群(群号:238703847)获取。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大量书籍和资料,在此谨向有关作者表示由衷的感谢。由于时间紧迫、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及错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以下是一本图书的简介,其内容并非关于《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而是聚焦于建筑工程领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现代钢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 现代钢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 导言: 在全球范围内,钢结构以其高强度、轻质、优良的延性和可施工性,成为现代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流结构形式。尤其在高层建筑、大跨度空间结构以及对快速建造有特殊要求的项目中,钢结构展现出无与伦比的优势。然而,钢结构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面对一系列独特的挑战,尤其是在地震多发区域,如何确保结构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是结构工程师必须深入研究的核心课题。 本书《现代钢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当代钢结构设计的前沿理论、规范要求以及先进的抗震分析技术。它不仅面向结构设计院的工程师、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也为施工企业、结构检测与评估单位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套全面而实用的技术参考。 第一部分:钢结构设计基础与规范演进 本部分聚焦于钢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当前国际及国内的主流设计规范。我们将详细阐述钢材的本构关系、材料性能的可靠性指标,并对不同类型钢材(如高强钢、耐候钢)的应用特点进行比较分析。 核心内容包括: 1. 设计理论的深化: 弹性设计、塑性设计与极限状态设计方法的原理对比与适用条件。重点分析基于性能的设计(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理念在现代钢结构中的应用趋势。 2. 连接节点设计精要: 焊接节点、螺栓连接(摩擦型与承压型)的承载力验算与构造要求。针对复杂节点(如桁架节点、刚性框架节点)的应力集中分析与优化。 3. 规范解读与实践: 深入解读现行国家及国际权威设计规范中关于钢结构稳定、承载力、疲劳和防火设计的关键条款。通过大量工程案例,展示规范条文在实际设计中的转化与应用。 第二部分:先进钢结构体系与优化设计 现代建筑对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和功能的集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部分将超越传统的梁柱框架体系,探讨多种创新的钢结构体系及其在特定工程中的应用。 详细剖析的体系包括: 1. 空间桁架与网壳结构: 针对大跨度场馆、会展中心等对空间美学和结构效率要求极高的项目,介绍其几何分析、杆件内力分布特性以及节点区的构造处理。 2.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探讨钢梁与混凝土楼板的有效组合形式(如组合梁、组合柱),分析其协同工作机理、抗剪键的设置以及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3. 预应力钢结构: 介绍预应力技术在改善钢结构刚度、控制变形和提高疲劳寿命方面的应用,包括预应力拉杆和张弦结构的设计方法。 第三部分:钢结构抗震性能分析与减隔震技术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难点所在。地震荷载是结构设计中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本部分旨在提供一套严谨的、面向性能的钢结构抗震分析工具和技术路线。 重点涵盖以下方面: 1. 地震作用的模拟与荷载选取: 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与操作流程。对非结构构件和二次结构在地震中的动力响应进行评估。 2. 非线性动力分析技术: 深入讲解纤维梁柱单元、集中塑性铰模型在OpenSees、ABAQUS等软件中的实施细节。建立精确的材料非线性滞回曲线,模拟结构在强震下的损伤演化过程。 3. 抗震构造措施与延性设计: 强调“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原则。详细阐述如何通过合理的截面选择、焊缝的冗余设计,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耗能能力。 4. 主动与被动控制技术: 全面介绍隔震技术(如铅芯橡胶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减震技术(粘滞阻尼器、屈服型阻尼器)在钢结构中的应用原理、选型原则及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设计。针对具体工程案例,进行减隔震经济性与安全性对比评估。 第四部分:结构健康监测与既有钢结构的评估 随着钢结构服役年限的增加,结构的可靠性评估和潜在风险识别变得至关重要。 本部分关注: 1. 疲劳损伤评估: 依据S-N曲线理论,分析交通桥梁、工业厂房中反复荷载导致的疲劳累积损伤。介绍基于应力谱和累计损伤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 2. 损伤识别与健康监测系统(SHM): 探讨传感器技术(应变片、加速度计)在钢结构上的部署策略。介绍模态分析技术在评估结构损伤程度和验证设计假设中的应用。 3. 既有结构抗震加固: 针对抗震设防标准提高或使用功能改变的既有钢结构,介绍合理的评估流程和加固技术,如外部支撑体系的引入、节点的补强以及新型阻尼器的安装。 结语: 《现代钢结构设计与抗震性能分析》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之间搭建坚实的桥梁。通过对最新研究成果的吸收和对典型工程案例的剖析,本书期望帮助读者建立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钢结构分析与设计思维体系,确保所建成的钢结构不仅满足强度和刚度的要求,更能以卓越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在我的工作学习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翻译官”的角色。我之前对工程图纸总有一种“看不懂”的迷茫感,觉得它们就是一堆线和符号的组合。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系统地分析图纸,如何从整体到局部,一层层地揭开图纸的面纱。书中对“三视图”的讲解尤为清晰,让我能够将二维的平面图转化为三维的具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建筑物的空间构成和构件之间的关系。在“施工工艺”方面,这本书虽然不是一本详细的工艺手册,但它提供的许多原则性的指导,对于我理解现场的施工逻辑非常有帮助。比如,在讲解管道安装时,书中提到了“防腐蚀、防冻胀、防噪音”等工艺要求,并且解释了这些要求在图纸上的体现方式。这让我明白,图纸不仅仅是尺寸和位置的约定,更是工艺要求的载体。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文明施工”的理念,它强调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现场管理。这让我意识到,工程施工不仅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综合素质的体现。虽然我对于书中提及的某些具体设备和材料的名称可能还不够熟悉,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对安装工程有一个初步的、比较全面的认识,为我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评分

读了《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我感觉自己仿佛是一位初入职场的工程师,手握着图纸,正在学习如何与现场的施工人员有效沟通。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基础的图纸类型、投影原理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识图的世界。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视角转换”的解释,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平面图只是一个二维的表达,而书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之间的转换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工程的真实三维形态。在“施工工艺”这块,虽然书中篇幅不多,但它所涵盖的内容却相当精炼。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安装顺序”的讲解,书中列举了一些典型的安装场景,并分析了不同安装顺序可能带来的影响,比如是否方便后续的检查、维修,是否会与其他工种产生冲突等等。这让我意识到,施工工艺不仅仅是简单的操作步骤,更是一种智慧的安排和优化。例如,在进行电气线路敷设时,书中就提示了要考虑管线走向的美观性、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管线的避让问题。这些细节的提示,对于提升工程的整体质量非常有帮助。虽然我对具体的施工工艺了解不深,但通过这本书,我至少能够理解到,每一个工艺步骤的背后,都蕴含着经验和科学的考量。我希望未来能有机会结合更多的实践,来印证和深化我对这些工艺的理解。

评分

《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这本书,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工程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建筑工地上的那些大型设备和复杂的管线系统充满好奇,但又因为缺乏专业知识而望而却步。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机会从“图纸”这个最根本的源头去理解工程。书中对各种工程图纸的分类、图例以及如何标注尺寸和技术要求,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最感兴趣的是“建筑设备安装图”的解读,书中将机械、电气、给排水、通风等系统的图纸分开讲解,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让我明白,一个完整的建筑,是各个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虽然书中关于“施工工艺”的篇幅相对于“识图”来说略显简略,但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指导。例如,在讲解管道连接时,书中提到了不同连接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环境下应选择哪种连接方式。这让我意识到,施工工艺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和耐久性。书中还强调了“质量检查”的重要性,并给出了一些基本的检查方法和标准。这对于我理解工程的质量控制环节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初步的框架,让我能够对安装工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确实像一本能带人进入工程现场的指南。我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密密麻麻的图纸吸引了,一开始觉得头大,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些图纸并非杂乱无章,而是蕴含着工程的逻辑和精妙。书中对各种管道、阀门、仪表、电气设备等符号的解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工程图纸的认知大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识图原则”的讲解,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符号,而是从整体布局、局部细节、连接关系等方面,教会我如何“读懂”图纸背后的信息。比如,对于一个复杂的通风系统图,我不仅能辨认出风管的走向和尺寸,还能根据图纸上的标注,推测出风量、风压等关键参数。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实在是太及时、太实用了。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到位,结合实际工程的图纸,一步步地剖析,让我能够举一反三。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对照实际场景,在脑海中构建出工程的立体模型,这比单纯记忆符号要有效得多。虽然书名里有“施工工艺”,但我在这部分看到的更多是如何通过识图来指导施工,而非详细的工艺步骤。例如,对于给排水系统的安装,识图是前提,而工艺则是将图纸转化为现实的手段。书中在识图部分,已经隐约透露出一些工艺的思路,比如如何考虑接口的连接方式、支撑的设置等等,这些都是在识图时就应该考虑到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在“识图”这个环节,给了我非常扎实的基础,让我对工程图纸的畏惧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探索的兴趣和信心。

评分

《安装工程识图与施工工艺》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技师,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传授着工程现场的“秘籍”。我最喜欢的是它对“图纸中的语言”的解读。书中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这个符号代表什么”,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为什么会使用这个符号,它背后代表了什么样的工程意图和工艺要求。比如,在识读钢筋混凝土结构图时,书中详细讲解了钢筋的规格、数量、间距、弯钩等信息的标注方法,以及这些标注如何影响到最终的混凝土浇筑和承载能力。这让我对钢筋工的工作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在“施工工艺”部分,虽然书中并没有详尽到每一个操作的每一个细节,但它侧重于宏观的工艺流程和质量控制要点。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管线预埋时,非常强调“预埋件的固定”、“与主体结构的配合”等问题,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检查标准。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施工中的问题,其实都源于设计图纸的理解偏差或者工艺过程中的疏忽。书中还提到了“施工测量”的重要性,强调了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设计尺寸和位置,这对保证工程的精度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像一本“工具书”,在遇到不明白的图纸或者工艺问题时,翻开它,总能找到一些启发和方向。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能成为专家的书,但它绝对能让你在学习和实践中少走弯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