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元素:园林

中华文化元素:园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林娣 著,冯天瑜,姚伟钧 编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园林
  • 中国园林
  • 传统文化
  • 建筑
  • 景观设计
  • 文化遗产
  • 历史
  • 艺术
  • 园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469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00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文化元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3
字数:14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文化元素》是我国一部系统研究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型普及类丛书,共14册,吸收了新研究成果,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采取“即器即道”的撰写方法,试图通过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素,昭显中国文化的特质、流变和前行方向。图文并茂、四色印刷、装帧精美,读可悦目、思可悦心、藏可上架。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年生,湖北红安人,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历史学部委员。
  
  姚伟钧,1953年生,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中心教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工艺评委,中国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顾问,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成员,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饮食研究》杂志社编委会主任。
  
  曹林娣,江苏无锡人,相继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西北大学中文系,为苏州大学文学院、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园林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作有《中国园林文化》《中国园林艺术概论》《静读园林》《园庭信步》《东方园林审美论》等二十多部。

目录

第一章 因心构园
第一节 皇极意识
第二节 江左风流
第三节 岭南清韵

第二章 湖山真意
第一节 静观山石
第二节 动观流水
第三节 润璧怀山

第三章 台阁雅趣
第一节 礼仪固化
第二节 天性张扬
第三节 视觉传承

第四章 花木精神
第一节 民族花语
第二节 花品诗境
第三节 移竹当窗

第五章 触目琳琅
第一节 几榻文椅
第二节 古董韵物
第三节 时玩珍赏

第六章 艺术生活
第一节 卷中岁月
第二节 琴书自娱
第三节 诗酒联欢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中华文化元素:园林》:
  石崇拜是地景崇拜的产物,“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坠世又何年”,“石令人古”,就具有了“永恒”的文化品格。
  石中有一类硅化石,又称松花石、松化石、木化石、木变石、康干石等。乃产于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的中生代侏罗纪,当时由于地壳运动禾口火山爆发,森林被泥沙填没和熔岩掩埋,树木受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的填充,逐渐石化而成。硅化木蕴含着太古时代的历史风云,是地球赋予人类的远古瑰宝。松化石的发现应归功于中国的科学家,北宋科学家沈括发现并科学地解释了化石的来源。硅化石因其“古”的文化品格更被人们神化、人格化,人们称之为神木石、降龙石,陈列在庭园和园林厅堂。御花园绛雪轩前木化石,敲之铿然有声,似久经暴晒的朽木。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内也陈列着两段硅化木。
  宋艮岳之名石、苏州的太湖石、安徽的灵璧石、衢州常山的巧石、河南的林摅石等,都贵若拱璧。爱石、品石、咏石,赋石以人格,以石为友,是文人风雅之所在,石是文人寄情抒情之物。孔传《云林石谱序》云:“天地至精之器,结而为石”,崇拜石头也即对自然的崇拜。
  将崇拜之石作为审美对象点缀在园林中盛行于中唐,白居易赋石以灵性、人格,“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至宋达到巅峰。文人给天然奇石涂抹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开创了中国赏石文化的全新时代。宋徽宗的书画博士米芾无疑是其中之最,米芾性格乖僻,极爱清洁,人称“米癫”,爱石成癖。
  据《梁溪漫志》和《石林燕语》等笔记小说记载,米芾在担任无为知军(宋代行政单位“军”的长官)的时候,见到一块奇石,大喜过望,特令人给石头穿上衣服,摆上香案,自己则恭恭敬敬地对石头一拜至地,口称“石兄”“石丈”,被时人传为美谈。米芾因此被称为“米癫”。士大夫对此举却津津乐道,认为:“唤钱作兄真可怜,唤石作兄无乃贤。望尘雅拜良可笑,米公拜石不同调。”潘岳辈膜拜孔方兄、对权贵拜路尘,才是可笑的庸俗之人,米芾既贤且雅,连文天祥都要“袍笏横斜学米癫”。
  陈御史花园“米芾拜石图”,米芾对着奇石弯腰几近90度,拱手下拜,一童侍立在侧。北海长廊也有米芾拜石的彩画。
  米芾把他最珍重的一块太湖石称为“洞天一碧”,洞天乃道教中的神仙世界,意思是这灵石出自仙窟灵域,所以,“米芾拜石”也称“洞天一碧”。
  米芾拜石成为风雅符号,颐和园的石丈亭、怡园的“拜石轩”、留园“揖峰轩”、狮子林的“揖峰指柏轩”都效法米芾拜石。
  米芾还发明了品石的四个标准:“瘦、皱、漏、透”,几乎成为后世品评石头的圭臬。明代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载,苏轼的“小有洞天”名石及他“欲以百金买之”的“壶中九华石”,都为玲珑婉转的案头供石。
  “瑞云峰”“绉云峰”和“玉玲珑”【图2—5】号为“江南三大名峰”。童宵《江南园林志》说:“李笠翁云:‘言山石之美者,俱在透、漏、瘦三字。
  ’此三峰者,可各占一字:瑞云峰,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透’也;玉玲珑,四面有眼,‘漏’也;皱云峰,孤峙无倚,‘瘦’也。”其他名石有北京中山公园的“青云片”“绘月”“搴芝”和南宋奇石“青莲朵”都是圆明园中的旧物。颐和园石丈亭中“丈人石”、明代石隐园“拜月石”等。
  不具备“瘦、皱、漏、透”外部条件但有吉祥外形的石头也颇受青睐,如颐和园乐寿堂前庭院中的“青芝岫”,色青而润、状若灵芝,“芝草,王者慈仁则生。食之令人度世”,“芝英者,王者亲近耆老,养有道,则生”;所以,乾隆不顾其蒙有“败家石”的不祥之名,执意将之运到清漪园。
  ……
书籍简介:山海遗珍——古代中国的礼器与器物世界 (本书内容绝不涉及中华文化元素中的园林艺术) 一、 导言:无声的史诗——物质文明的深层密码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中那些被赋予特殊意义和功能的“器物”——它们是权力的象征、信仰的载体、日常生活的镜子,更是解读古代社会结构、精神世界和技术水平的“无声史诗”。我们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礼器、实用器皿以及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工艺品,揭示它们如何超越单纯的物质存在,成为连接人、神、祖先与社群的重要媒介。本书不探讨建筑、空间布局或自然观照,而是专注于器物本身的设计、材质、纹饰及其在特定仪式和历史情境中的应用与演变。 二、 礼器之重:权力的物化与秩序的构建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礼制为纲。礼器,作为维系这种社会秩序的核心工具,其重要性不亚于法律条文。本书将详尽分析不同历史时期(夏、商、周至秦汉)青铜礼器群的构成、功用及演变。 1. 青铜礼器群像:鼎、簋、尊、彝的形制与政治哲学 我们将细致剖析“礼器之首”——鼎。从早期的圜底鼎到后期的子母口方鼎,其数量、大小和纹饰的组合,如何直接反映了贵族的身份、地位和宗法血缘关系。《周礼》中关于器物配比的严格规定,如何成为区分“诸侯”、“卿大夫”与“天子”的铁律。此外,对尊、彝、罍等酒器的研究,将揭示古代祭祀仪式中“饮酒”环节所蕴含的敬畏与沟通天地的哲学意图。这些器物上铸刻的铭文,不仅是记录历史的文本,更是国家意志和家族荣誉的凝固形态。 2. 玉器:君子之德的载体 玉,在中国文化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本书将着重区分礼玉(如璧、琮、璜、圭、璋、琥六器)与佩玉、葬玉。重点研究“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如何体现在玉器的温润、坚韧、光洁等物理属性上。琮的内外方圆结构,如何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以及它在祭地仪式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梳理从红山、良渚文化到商周时期玉礼器制作技术的飞跃,以及玉料来源的地域性对国家权力的支撑作用。 三、 日用之美:器物承载的烟火与技术 礼器之外的日常器物,同样蕴含着高超的工艺智慧和时代风貌。本书将深入考察陶器和瓷器的技术革命。 1. 陶与瓷:从实用到审美的跨越 本书将详尽梳理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夏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再到汉代出现的原始青瓷的发展脉络。重点分析制瓷技术成熟的关键节点,如东汉的铅釉器以及唐三彩的低温铅釉技术。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器物形制如何适应功能需求(如鼎足到圈足的演变,豆、甌等器皿的实用性),以及釉色、烧制温度这些纯粹的物质科学如何被古代匠人掌握和运用,从而引发艺术上的变革。 2. 漆器与金属工艺:复杂技术的微观展现 漆器作为一种轻便、美观且耐腐蚀的器物,在古代贵族和士大夫阶层中极为流行。本书将对髹漆工艺(如戗金、镶嵌、螺钿)的复杂步骤进行技术性剖析,研究漆器纹饰(如神怪动物、狩猎场景)所反映的时代审美趣味,而非其在建筑或家具中的应用。 在金属工艺方面,重点探讨铁制工具(如戈、矛、剑的冶炼技术)以及金银器皿的捶打、錾刻工艺。尤其会分析汉代金银器中流行的“鎏金”技术,及其如何改变了器物表面的视觉效果,展现出不同于青铜器的奢华质感。 四、 铭文与纹饰:图像学的解读 器物上的符号与图案是研究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窗口。本书将把纹饰和铭文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解析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1. 青铜纹饰的象征系统 我们聚焦于商周青铜器上经典的饕餮纹(兽面纹)、夔龙纹、乳钉纹等母题的演变。这些抽象且充满力量感的图案,究竟是单纯的装饰,还是具有沟通祖灵的宗教功能?本书将根据考古发现,尝试重建这些纹饰在不同时期的象征意义和视觉语言,解析它们如何服务于礼仪场合的庄严氛围。 2. 铭文:历史的“指纹” 对器物铭文的细读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般的史籍不同,器物铭文往往记录了特定的赏赐、战争、婚嫁或祭祀事件。我们将通过对毛公鼎、散氏盘等著名器物铭文的释读,还原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细节。这些铭文的字体风格(如金文的演变),本身也是古代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五、 结论:器物背后的社会张力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对器物外形的简单描述,揭示在这些物质载体背后所隐藏的古代中国的社会张力——即礼制对个体行为的规训、技术进步对物质生活的革新,以及物质财富的分配如何固化了权力结构。本书的视角始终锁定在器物本身的功能、形制、材质、工艺及符号意义上,清晰地界定了古代物质文明的独特疆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最直观的方式就是去看看他们的“家”。而中国园林,无疑就是中国人心灵的“家”的缩影。《中华文化元素:园林》这本书,正是以一种极具温度的笔触,为我展现了这样一座座精神家园。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的介绍,更是关于中国人对待自然、对待生活、对待内心的态度。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借景”和“对景”的探讨。它讲到,中国园林的设计者们是如何巧妙地将园林之外的自然景物,如远山、近水、邻里建筑等,收入园林之中,让有限的空间产生无限的意境。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项技艺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读这本书,就像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用园林诉说着自己的情感,表达着自己的追求,而这本书,则将这些无声的语言,转化为我能听懂、能感受到的故事。

评分

我之前对中国园林一直有些模糊的概念,只知道它们很美,但具体美在哪里,有哪些讲究,却说不上来。偶然翻到这本《中华文化元素:园林》,简直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段的专业术语,而是从最容易引起共鸣的“故事”入手。它讲述了历代文人墨客如何在园林中寄情山水,他们的诗词歌赋与园林的景致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园林意境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告诉你“看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看到了之后,应该感受到什么”。比如,书中对苏州园林的“漏窗”设计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透景构件,更是“隔而不断”的空间艺术,通过有限的视野,引导观者去想象窗外的无限风光。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在书中被解释得淋漓尽致,让我对中国传统美学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名为《中华文化元素:园林》的书,尽管书名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实际阅读体验却远超我的预期。它并非枯燥乏味地罗列园林的历史沿革和建筑风格,而是以一种极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将中国园林这座“活着的艺术品”展现在我眼前。书中大量的插图和精美的照片,仿佛将我带入了一座座写意的山水画卷之中。我尤其喜欢它对细节的描绘,比如一片石径的肌理,一泓池水的涟漪,一株古树的姿态,都经过细致的捕捉和解读,让我感受到中国匠人对自然之美的极致追求。 书中探讨了园林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联系,比如“天人合一”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空间设计中的。它不只是讲解了“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如何“去感受”。读完之后,我再去看那些园林的照片,感觉完全不一样了,仿佛能听见潺潺流水的声音,闻到花草的清香,甚至能感受到古人身处其中的那种悠然自得。它让我明白,中国园林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的结晶。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但又缺乏专业知识的读者来说,《中华文化元素:园林》简直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揭开了中国园林神秘的面纱,让我得以窥探其背后蕴含的丰富内涵。 我一直觉得,很多文化著作往往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过于强调“知识性”而忽略了“可读性”。但这本书恰恰相反,它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非常出色,同时又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比如,书中对“曲折”和“回环”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这样做的好处,还通过大量的实例,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园林局限于一个静态的艺术品,而是强调了它与时俱移的生命力。它探讨了园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的活力相结合,让我对中国园林产生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刚拿到《中华文化元素:园林》这本书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我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官方说教和干涩理论的书。然而,事实证明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这本书简直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长者,娓娓道来,将中国园林的博大精深之处,用一种极其人性化、极具感染力的方式展现出来。 书中对不同地域园林风格的对比分析,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皇家园林的宏伟壮丽,到文人园林的雅致灵动,再到寺庙园林的肃穆清幽,每一类园林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园林并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文化背景以及自然条件,演变出了丰富多彩的形态。 它在讲解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这种将知识与趣味完美融合的方式,是我最喜欢这本书的一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