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 最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 [Handbook of LC-MS Bioanalysis:Best Practices,Experimental Protocols,and Regulations]

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 最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 [Handbook of LC-MS Bioanalysis:Best Practices,Experimental Protocols,and Regulatio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文魁,张杰,谢励诚 著,侯健萌,刘佳 等 译
图书标签:
  • 液相色谱-质谱
  • LC-MS
  • 生物分析
  • 实验指南
  • 生命科学
  • 分析化学
  • 药物分析
  • 法规
  • 实验方案
  • 最佳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42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3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外文名称:Handbook of LC-MS Bioanalysis:Best Practices,Experimental Protocols,and Regulation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新的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新的液相色谱(LC)技术和质谱(MS)仪器的使用,推动了生物分析领域的迅速进展。同时,药物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确保生物分析结果质量的准则和条例。本书通过阐述各种实践,代表性实验方案以及对当前相关法规的解读,对小分子和大分子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它不仅可以帮助生物分析工作者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诸多实际问题,而且也探讨了一些先进和新兴的技术,如高分辨质谱和干血斑微量取样等。
  本书蒙众多国际的生物分析专家积极参与。书中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新研究成果,实践及对相关法规的解读,同时也提供了诸多生物分析的第一手实战经验。
  本书全面探讨了以下几大方面: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在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和治疗药物监测中的要点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相关法规的解读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开发,验证和待测分析物稳定性评估的实践及详细指导说明
  ·对棘手化合物(如前体药物、酰基葡糖苷酸、氮氧化物、反应性化合物,以及光敏和易自动氧化化合物等)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指导说明和代表性方案。
  本书集当今生物分析实践之大成,是生物分析工作者按照法规和准则来开发和验证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的指导。

内容简介

  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LC-MS bioanalysis)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正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毒代动力学(toxicokinetics),临床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mtoring)、生物标记物测定等领域。承蒙许多国际的生物分析专家的积极参与,本书收载了诸多实战经验及前沿的科学技术,涵盖了各类小分子和大分子的生物分析方法,集当今生物分析理论,相关法规与实践之大成,旨在对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研究进行完整而系统的总结。
  本书堪称生物分析工作者进行液相色谱.质谱生物分析方法开发和验证的参考书。读者群体包括从事新药研发、毒物检测、食品安全、临床药物监测及生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及研究院所的学生学者,药物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等。

作者简介

  李文魁,江西宜丰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前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教授。曾在美国肯塔基大学药学院和伊利诺大学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高级研究员。主要负责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验证和转移,临床前及临床生物样品的分析及相关的毒代与药代动力学研究。任两个专业杂志的编委。编著相关参考书籍3部,发表专题论文100余篇。
  
  谢励诚,浙江绍兴人。于香港苏浙小学及皇仁书院毕业,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药剂学学士、硕士、博士。前罗格斯大学药学系助理教授,现为诺华药品公司药物代谢部副总裁,负责该部门在北美洲及亚洲的策略和营运。著有相关参考书籍6部,专题论文120余篇。为美国药剂科学家协会(AAPS)、药剂科研学院(APRS)及美国临床药理学院(ACCP)院士,现为国际医药开发联盟(IQC)董事局成员。2006年获“全美50杰出亚裔”奖。
  
  张杰,1984年毕业于中国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年获得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生物及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加拿大戴尔豪斯大学(Dalhousie Uuversity)完成博士后研究后进入工业界。主要从事以生物分析为主的毒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先后在Neurochem Inc.、MDS Pharma、赛诺菲(Sanofi)任职。目前为诺华药品公司美国生物分析实验宣负责人。发表论文20多篇,是LC-MS Bioanalysis原书的作者及3位主编之一。
  
  侯健萌,现任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生物分析部副高级研究员、组长。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加入药明康德生物分析部。主要负责国内外客户的GLP项目的报告撰写,并对提交CFDA的英文报告进行翻译、校对。作为QC负责人,对GLP项目的操作规程、实验数据等进行质量控制,使其符合GLP标准并保证实验结果准确、真实、可靠。
  
  







刘佳,在2007年7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药物分析学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上海药明康德生物分析服务部副主任,从事LC-MS/MS生物分析方法的开发,以及遵循当代工业标准和GLP法规的方法学验证及样品分析工作,支持数十家国内外制药公司的临床/临床前生物分析项目,同事负责部门内GLP SOP的起草、修订及更新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概述
1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技术在药物发现、药物开发及治疗药物监测中的作用
2 综述: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
3 生物分析的国际法规与质量标准

第二部分 解读目前关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相关法规
4 现行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法规
5 当前对生物分析方法重现性的理解:已测样品的再分析、稳定性和准确性
6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的转移
7 代谢产物安全性测试
8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和其他监管机构在生物等效性/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对生物分析要求的比较
9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和其他监管机构有关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原则的比较
10 目前生物分析数据管理的法规和趋势
11 监管部门检查生物分析实验室的趋势及发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最佳实践
12 评估药物全血稳定性和全血/GA-浆分布的最佳实践
13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储存的最佳方法
14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样品预处理的最佳方法
15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液相色谱条件优化的策略
16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最佳质谱实践
17 内标在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18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系统适用性
19 化学衍生化在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20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基质效应的评价与消除
21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中残留和污染的评估及消除
22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的自动化
23 组织样品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4 尿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5 血浆和血清中游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6 胆汁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7 细胞内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28 内源性化学标志物的液相色谇质谱(LC-MS)生物分析
29 溶血血浆样品和脂质血浆样品中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0 干血斑样品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方法的开发和验证
3L 提高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灵敏度的策略
32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方法相关的统计
33 在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研究中同步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量和代谢产物鉴定

第四部分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的代表性指导说明及实验方案
34 酯类前体药物和酯酶不稳定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5 酰基葡萄糖醛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6 Ⅳ-氧化代谢产物的规范性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解决潜在的不稳定性问题
37 通过水解II相结合物对原型药物总浓度进行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8 反应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39 光敏感和易氧化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0 可相互转化的化合物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1 手性化合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2 肽和多肽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3 核苷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4 核苷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5 类固醇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6 脂质体药物和脂质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7 蛋白质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8 寡核苷酸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49 铂类药物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
50 微流量液相色谱-质谱(LC-MS)结合微量采样法在药物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51 液相色谱-质谱(LC-MS)定量生物体液中的内源性分析物:用稳定同位素作为替代分析物,以真实生物基质构建校正曲线

附录1 实验动物和人类的身体与器官质量及生理参数
附录2 常用于血液样品采集的抗凝剂
附录3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中常用的溶剂和试剂
附录4 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常用词汇
索引

前言/序言

  谢励诚,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乃研发新药必攻的学科,其中生物分析则是最受严格监管的领域。美国卫生当局对生物分析结果的质量和完整性有非常特定的要求,而不同的用户对生物分析的性能通常还会有额外的期望。
  近年来业界在更快、更便宜、更好地提供优质的生物分析结果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和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更新或正在更新他们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例如,21July2011/EMEA//CHMP/EWP/192217/2009),最终目标就是要提高生物分析结果的质量。新的生物分析方法及先进的液相色谱(LC)技术和质谱(MS)仪器,加上各种全自动实验室程序、电子实验室笔记本和数据管理系统等,应有尽有,显著改善了生物分析工作的质量、速度和成本效益,为患者的利益做出贡献。
  生物分析领域特别是药物开发大范围内的快速变化,启发了我们应及时对此学科做一全面概述。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的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并提供了小分子和大分子LC-MS生物分析的所有重要方面的最新情况。它不仅满足了生物分析科学家在关键项目中的需求,而且还表述了对一些先进的、新兴的技术,包括高分辨质谱和千血斑(DBS)微量取样的观点。
  本书共51章,分为4个部分。
  第一部分全面概述了LC-MS生物分析在药物研发和治疗药物监测中所起的作用(第1章)、受监管的生物分析实验室的基础要素(第2章)和目前国际上有关生物分析的法规和质量标准(第3章)。
  第二部分对LC-MS生物分析的全球法规和质量标准做了综述和比较。第4章重点介绍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巴西(ANVISA)、加拿大、中国、欧盟(EMA)、印度、日本和美国(FDA)关于监管部门的生物分析方法验证的现行法规。接着是两章关于检测重复性(第5章)和方法转移(第6章)的深入探讨。第7章介绍了代谢产物的安全性测试(MIST)的现行做法和监管要求。第8章对全球各监管机构有关生物等效性(BE)/生物利用度(BA)研究中的生物分析指导原则做了比较。第9章的主题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在不同的机构、国家和地区的解释和应用。第10章讨论了生物分析数据管理法规的飞快演进。第11章乃第二部分的终结篇,对监管检查包括卫生当局的期望、检查趋势、大小案例及后续监管等做了详细分析,并对最近美国FDA483表的注意事项及其他影响到数据质量、生物分析合规性方面的热门话题进行了综述。
  第三部分叙述了LC-MS生物分析中适用的最佳实践。在这一部分,读者可以找到评估全血稳定性和全血/血浆分布(第12章)及有关生物样品采集、处理和存储(第13章)的精辟的科学原理和有助的实用说明。第14章介绍了LC-MS生物分析所用的各种样品的准备技术,第15、16章分别讨论了液相色谱分离和质谱检测的最佳实践。一个良好的生物分析方法必须具有高敏感度、特定性、选择性、重现性、高通量,并且耐用。本书综述了各种有助于分析方法成功的因素,包括内标的选择(第17章)、系统适用性的评估(第18章)、分析物衍生化用以提高灵敏度(第19章)、评估和消除基质效应(第20章)、评估和消除系统残留和样品污染(第21章)、机器人自动化(第22章)。第23~29章描述了体液和组织里的药物、生物标志物和其他分析物的生物分析。第30章的专题是DBS取样和相关的生物分析问题。第31章是为了提高质谱检测的灵敏度而提供的一些有用策略。第32章阐述了正确使用统计数据作为确保LC-MS生物分析方法能充分表现的工具。第33章讨论了对药物和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量和定性的LC-MS生物分析。
  第四部分旨在对当今生物分析实验室经常接触到的各类型药物分子进行LC-MS生物分析提供代表性指导说明,并附上代表性实验方案(第34~49章)。第50章描述了使用低流速LC-MS做定量药物分析来支持微量取样的典型方案。最后第51章提供了一个在缺乏真实空白基质的情况下分析内源性生物样品的方案。
图书简介:高级分子生物学技术前沿与应用 绪论:构建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 本书并非专注于液相色谱-质谱(LC-MS)在生物分析领域的特定应用,而是致力于全面阐述当前生命科学研究中,超越传统分析范畴的、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实际部署。我们旨在为研究生、科研人员以及药物研发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深入理解和掌握复杂生物系统运作机制的实践框架,重点聚焦于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深入解析、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新范式,以及新兴的单细胞分析方法。 本书的定位是提供一个宏观视角下的技术集成指南,强调从实验设计到数据解释的完整链条,尤其关注那些需要多学科知识交叉才能有效实施的前沿实验。 第一部分:基因组编辑技术的精确控制与优化 本部分详细探讨了当前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系统)从基础理论到复杂应用的全貌,但侧重于非基于质谱的验证和功能评估方法。 1.1 新一代基因编辑工具箱的构建与筛选: 本章深入剖析了CRISPR-Cas9以外的新型核酸酶系统,例如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s, BEs)和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s, PEs)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特定细胞系中的递送效率优化。重点在于如何通过荧光报告系统(如GFP/RFP标记法)和基因印迹(Gene Tagging)技术来初步评估编辑效率,而非依赖于最终产物的质谱特征分析。我们将详细介绍构建高效sgRNA文库的生化合成流程,以及如何使用高内涵成像系统(High-Content Screening, HCS)对成百上千个编辑事件进行快速的表型筛选。 1.2 基因调控元件的激活与抑制: 本章聚焦于CRISPR干扰(CRISPRi)和CRISPR激活(CRISPRa)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这包括如何利用失活的Cas9(dCas9)与转录激活域(如VP64、p65-HSF1)或抑制域(如KRAB)的融合蛋白,进行大规模基因表达调控。实验方案将侧重于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基因表达谱芯片(Gene Expression Arrays)来量化靶基因上、下游的转录变化,并结合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的改进版(如ChIP-seq的非定量分析流程)来验证dCas9的结合特异性。 1.3 遗传变异的体内外模型构建: 本节讨论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复杂疾病的动物模型或类器官模型。实验流程将强调组织学染色(H&E, PAS等)、免疫组织化学(IHC)在验证模型中目标蛋白表达和形态学改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功能性行为学测试(如小鼠的旷场实验、Morris水迷宫)来评估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的功能缺陷,这些评估方法完全独立于质谱分析。 第二部分:高通量组学研究:从数据生成到生物信息学解读 本部分涵盖了现代生物学中主流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复杂的数据处理流程,强调实验文库的制备、测序质量控制,以及下游的生物信息学算法应用。 2.1 RNA测序(RNA-Seq)与转录组动态分析: 本书详细阐述了从总RNA提取、mRNA富集(Poly-A捕获或rRNA去除)、cDNA文库构建到上机测序的每一个关键步骤。重点在于探讨不同文库制备策略(如全长与片段化)对GC偏倚和低表达基因捕获率的影响。数据分析部分将详述DESeq2和edgeR等统计模型的选择、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标准、通路富集分析(KEGG, GO)的方法论,以及如何利用热图和火山图进行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完全规避了对目标产物分子量或碎片图谱的依赖。 2.2 空间转录组学与单细胞分辨率分析: 本章介绍了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的原理和挑战。我们提供了一套详尽的方案来指导如何处理高度脆弱的单细胞悬液,如何优化10x Genomics或Smart-seq2的文库构建流程。在数据分析方面,重点讲解降维算法(如t-SNE, UMAP)的选择、细胞亚群的鉴定(使用Seurat或Scanpy)、细胞间通讯网络的构建(如CellChat),以及如何对异质性数据进行批次效应校正(Batch Effect Correction)。 2.3 表观遗传标记的解析: 本节深入探讨了DNA甲基化测序(WGBS/RRBS)和ATAC-seq(Assay for Transposase-Accessible Chromatin using sequencing)的实验流程。内容着重于优化酶切反应条件、文库纯化步骤,以及如何利用Bioconductor包进行甲基化位点的识别、差异甲基化区域(DMR)的分析,和染色质开放性区域(Peaks)的注释与功能预测。 第三部分:蛋白质组学与细胞信号通路研究的前沿方法(非质谱方法) 本部分探讨了蛋白质组学领域中,侧重于功能验证和相互作用研究的非质谱分析技术。 3.1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绘制与验证: 我们详细介绍了酵母双杂交(Y2H)和哺乳动物双杂交(MBTH)技术的最新改进,包括如何构建高效的表达载体库。实验方案强调了筛选阳性克隆的详细步骤和背景筛选的必要性。此外,本章还涉及Co-IP(共免疫沉淀)的优化,特别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洗脱条件和抗体,并最终使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印迹)结合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或荧光检测系统来确认目标蛋白复合物的形成,而非依赖MS/MS碎片的鉴定。 3.2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检测与功能研究: 本章侧重于磷酸化、泛素化等翻译后修饰(PTMs)的检测。重点阐述了如何开发和筛选高特异性的抗磷酸化抗体,并将其应用于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或免疫荧光(IF)实验中,以实时监测细胞刺激前后特定位点的激活状态。实验方案还包括如何使用PTM模拟突变体(如磷酸模拟的谷氨酸/天冬氨酸突变)来研究这些修饰对蛋白稳定性和亚细胞定位的影响,验证结果主要通过细胞成像和核酸转染效率的评估。 3.3 细胞功能性分析与药物筛选平台: 本部分汇集了用于评估细胞活力、凋亡、迁移和药物敏感性的标准化实验方案。内容包括MTT/CCK-8法、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侧重于前向和侧向散射的分析,而非基于质量的检测)、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的精确操作指南。所有数据解读均基于光吸收度、荧光强度或计数结果,强调了实验重复性和对照设计的严谨性。 总结:整合与未来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多维度的技术平台,使他们能够独立设计、执行和解释复杂分子生物学实验,尤其是在基因编辑、高通量测序和蛋白质功能验证方面。通过聚焦于这些与LC-MS分析流程完全不同的技术栈,本书确保了其内容的独特性和前沿性,是构建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确实能第一时间抓住我的注意力,特别是“生物分析手册”这个定位。作为一名在生命科学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我深知 LC-MS 在药物研发、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众多方向的不可或缺性。但说实话,掌握 LC-MS 技术并不容易,尤其是在生物样本的分析方面,常常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我最关心的是书中是否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案例分析。比如,在进行某项具体研究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常见的 LC-MS 问题,以及作者是如何通过优化参数、调整方法来解决的。如果能有详细的 troubleshooting 指导,那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就大大提升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关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策略的深入讨论,特别是在低丰度化合物的检测方面,如何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同时,我也对“相关法规”这部分内容感到好奇。在生物分析领域,尤其是在药物注册和临床应用方面,法规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书中能清晰地解读 GMP、GLP 等相关的指导原则,以及在方法学验证、数据报告等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在撰写研究报告和准备申报材料时。总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一本能够指导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箱”,而不仅仅是一本理论堆砌的书籍。

评分

哇,这本书的光是标题就让人眼前一亮!《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光听名字就知道是那种能让你在实验室里“装备齐全”的工具书。我一直觉得 LC-MS 是生物分析里的一把利剑,但要真正挥舞好它,绝非易事。尤其是生物样品,成分复杂,基质干扰多,稍有不慎结果就可能天差地别。这本书的副标题“最佳实践、实验方案及相关法规”简直是雪中送炭。我尤其看重“最佳实践”这部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知道原理,但细节上的处理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比如进样量的选择、流动相的优化、色谱柱的维护,这些看似细枝末节,但对最终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还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解如何应对样品前处理的挑战,这往往是 LC-MS 分析中最耗时且最容易出错的环节。如果能有针对不同生物基质(血液、尿液、组织等)的典型前处理方案,并附上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那绝对是无价之宝。当然,“实验方案”部分也是重中之重,能够直接套用的标准化方案,能极大地提高实验效率,减少摸索的时间,尤其对于刚接触 LC-MS 的新手来说,更是福音。总而言之,这本书听起来像是能把我从 LC-MS 分析的“迷雾”中解救出来,指引我走向科学、严谨、高效的实验之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眼就吸引了我,它精准地定位了 LC-MS 在生物分析领域的关键作用,并且“手册”的后缀预示着其极高的实用价值。《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 LC-MS 生物分析技术的书籍,特别是关于“最佳实践”和“实验方案”的内容。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溶剂体系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如何优化电离源参数以提高灵敏度,以及如何应对复杂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详细的、经过验证的实验方案,能够直接应用于我的研究项目,从而节省大量的摸索时间。另外,对于“相关法规”部分,我也非常感兴趣。在生命科学领域,尤其是药物开发和临床诊断方面,对实验方法的合规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相关的法规和指导原则,并提供如何在实验设计和数据报告中遵守这些法规的建议,那将极大地提升它的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LC-MS 技术,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的生物分析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非常专业,而且“手册”这个词预示着它会包含很多实用信息。《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我一直觉得 LC-MS 技术是现代生物分析的核心之一,但要真正掌握它,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 LC-MS 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电离方式、质量分析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检测器。对于新手来说,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色谱条件优化的实用技巧,例如流动相的选择、梯度洗脱的设置、色谱柱的筛选等,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分析物和样品基质进行调整。此外,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部分。LC-MS 产生的数据量庞大且复杂,如何有效地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如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如何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常用数据处理软件的介绍和使用技巧,甚至是一些经典的分析案例,那就太棒了。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能够带领我在 LC-MS 生物分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立刻想到了它在我的实验室中的潜在价值。《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液相色谱-质谱(LC-MS)生物分析手册》——我一直以来都深陷于 LC-MS 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之中,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生物样品时。我非常渴望这本书能提供清晰、易于理解的实验方案,能够涵盖从样品制备到数据解读的整个流程。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色谱柱、流动相以及质谱参数的详细指导,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分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方法学验证的实用建议,比如如何进行回收率、线性范围、精密度和准确度的评估,以及如何确保结果的重现性。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详尽的故障排除指南,帮助我快速定位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案。另外,“相关法规”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也非常重要。在撰写研究论文和申请项目时,了解相关的法规要求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规范实验操作,确保研究的合规性。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进行 LC-MS 生物分析时的“圣经”,为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操作指南。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好丰富的内容,好好消化吧

评分

特别赞!简单易懂!缺点是有点太简单了有些知识点就不够深入了?~不过图书质量很好啊~

评分

质量不错,但不是精装版的,书皮太薄了

评分

书应该是正版的,看起来很不错,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评分

质量一般,不过内容不错

评分

质量一般,不过内容不错

评分

书很好,但是京东价格波动好大啊

评分

专业书籍,留着研究用,工具书类型

评分

书是好书,奇怪的是译者居然敢以作者自居,书的封面都不写上真正的作者,令人汗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